分享

岂止相由心生,其实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皆由心生

 读原著 2022-04-02
   在孩子还在读小学的时候,父亲就教会了其把每年收到的红包用来买一份长期金融投资品,这个里面的收益,孩子也早就立志会在未来将其用作去帮助更多的人,给更多的人带去幸福。

   一开始,孩子确实不能适应,先是看到钱不在自己手里担心不已,父亲就问他:“你以为你把钱仅仅揣在手里就安全吗?再进一步说,你以为你每天活着就是绝对安全的一件事吗?杞人忧天虽然是没必要,但世事无常也是存在的,人这一生,真正能带给你安全感的,除了你内在最初的那个光明本性外,再无其他。”

    孩子看到投资品大涨或是大跌时,大喜大悲起来,父亲即道:“海有波涛汹涌,月有阴晴圆缺,你要看到的不是眼前的,短期内的涨跌,你最初的心是往长远看的,你就保持住这颗心好了。老子在《道德经》中就说:'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还记得那个《六祖坛经》里的那段禅宗公案吗?印宗法师正在台上讲经,忽然风吹幡动,两个和尚就为这点小事起了争执,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谁也说不服谁。慧能在边上旁听后插嘴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最好的心境,莫过于'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探底水无痕’,'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这也是你婴儿时即有的那颗赤子之心。

   这个世上,很多人觉得人生充满挫折,并不是源于他能力不行,而是他有一颗患得患失,自私自利的心。当其某一次因为一个特别的机缘,放下了这颗患得患失,自私自利的心,澄明了天性里本有的那份良知良能后,他就会发现生命多了一抹亮色,光源开始不断生长。

  再当他从这其中尝到修身是本,修己安人的甜头后,他就会把这种自觉觉他,自立立他,自爱爱他的心无限扩充开来,他的自性就趋于圆满,他的人生就开始正向循环,无往而不利。最终自己成贤成圣的同时顺带着也成全了更多人的善。

    天心是向好的,你看宇宙从诞生到如今不是从一片荒芜到到生机勃发,越来越完善了吗?天有好生之德,人心唯有跟天心相应,保持住本性里的那份'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的天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至明至顺之境。

  不只是人的相貌跟人的心息息相关,——你想做什么,想要什么,你就会长成跟你心所想做的事,所要的事物相匹配的那种面目来;往深处说,你所遇到的诸多眼前事,本质上也是你的心吸引来的,你心不曾呼唤的东西,绝不会来到你身边。你有一颗怎么样的心,有一份怎样的修养,你生命的每一个下一刻就会跟着以与你心性修养相匹配的一副样貌呈现在你面前,逆境如是,顺境亦如是。这是天底下至真的理,自宇宙诞生亿万年来,从未曾变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