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这几年,父亲按照“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育人理念,给了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到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很让人放心了,无论是德行,言语,还是独立生活能力,自学力,亦或是独立思辨,创造力,他都远远超过同龄人。 父亲语重心长地跟他道:“以后的路,爸爸陪伴你的时间就少了,多需要你自己独立去走,爸爸也还有很多爸爸很想做的事等着去做。只是有几句话我还是要先跟你说一说,那是先前从未跟你讲过的。 学校,听上去是一个很让人向往的地方,实则不然,特别是当今中国的学校,完全脱离了以'以成德为务’的教育本质,纯粹是培养一些能过日子的人,善稻粱谋的人,以及教人如何安分的做好社会的各种螺丝钉,再不就是比心机,落小局,一切都围绕着市场和钱转。 我并不说这种东西完全不好,因为它还是适合多数人的,多数人活着,充其一生也不过就为了'食’,'色’二字,无需有什么大的立德立志,也无需什么自我超越,至于生命热爱与创造,更不用谈了,甚至可以为了一些末节的东西,连人格,自我尊重等等统统都可以不要,仅仅完成一个动物的私欲满足与基本生命流程就可以了。 但你不一样,我已经让你觉醒了,就不忍心看到你重新沉睡下去。在家里,我能给到你一片净土,但入了社会,去了学校,你将面临着无数堵看得见或是看不见的墙,它们让你甘于平庸,习惯沉沦,无形中迫使你接受'以黑为白’,'以非为是’,甚至会把你洗脑成'与狼为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当你如果完全以你现在这样一个真实如一,厚德广才,思想清奇,批判与创造精神皆出类拔萃的身份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只会说你是精神病,是疯子,是偏执狂,结果就是这群乌合之众面前,你要么接受他们的同化,要么就被劝退,甚至被关起来。你必须要修得更足的底气去面对这一切。这个体制适合多数人,但并不适合英才,天才,这是你首先要学会去正视的一个当下社会现实。 在这种强大社会惯性和污染力极强的环境中,你如果不能持续进德,日新,不能在自己热爱的土壤上做到止于至善,练就更为强大的在染不染的定力,你的命运很可能就一眼望到底,——无非就是芸芸众生中的沧海之一粟罢了。 父亲我从决定让你来到这世上的那一刻起,就以尊重你的独立人格为出发点,但愿你真诚不自欺,恒常都能自觉,自信自己的良知,不断日新,从心所好,尽性开创,修己泽众的过一生。我从不指望养子防老,因为我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养自己的老,根本用不着你去操这个心,你大可放手去做真你自己,尽性而活,不必有任何挂碍;我也从不指望养子继嗣,庄子都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我来这世上,我自己立德,立功,立言创造了不朽,便是我的生命价值和至乐所在。你的生命怎样过,怎样去挥发,当然也是由你自己做主,我不会在你身体寄托任何私欲,不会给你任何压力,我的重心始终都在如何做好我自己上,你大可天马行空,任真而活,完全不必心有他系。 最后,我也要说到最坏的一种情况,那就是你的德没有进到一个程度,没法儿帮你抵御外界那些向你奔涌而来的污染,最终你被大众同化了,'泯为众人矣’了,到这个时候,我还是对你有一点点底线要求的,那就是成不了大德大才,做不了德才兼备之人,你至少不能做恶人,不能背信弃义,坑蒙拐骗,不能麻木不仁,自欺欺人。到这个时候,小才微善自无妨,有点小手艺能养活自己,对得起自己选择的人,担得起自己该担的责,活得尽量尽心,无悔。离世后没有多人怀念,但也不至于被人恨,骂,那也是可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