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红楼梦》妙玉的洁癖处去看,人如何才能活得心轻?

 读原著 2022-04-02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句诗的大意是说“人生无常、终须一死”。妙玉自号“槛外人”,自以为能超越生死,讽刺的是她越修行却挂碍越深,以至于走入极端,《红楼梦曲·世难容》这样描述她: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原本质洁无暇,一生寻求清净的她,最终为何却落入最脏的强盗之手,死于非命?无非就是她挂碍太深的缘故。

    生活中,她太过讲究,——贾母去她那里时,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与贾母问答之间,贾母出题说不吃六安茶,她预先献上了老君眉;贾母出题问是什么水,妙玉预先选了旧年蠲的雨水。修行人,最该看淡的吃喝,她却没有。

    她还有强烈的洁癖,刘姥姥去她那儿吃过茶的那只成窑杯,价值连城,她却嫌脏直接不要了。刘姥姥走后,她恨不得将刘姥姥走过的地方都用清水清洗一遍。且她这个洁癖又是有分别心的,对自己喜欢的宝玉,她则没有多虑,还把自己的好杯子拿来给宝玉泡茶喝。

  挂碍越深,人生的路势必走得越沉重。
    
  正如“正册判词”上对她的总结——
  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污之中。其断语云: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东坡居士在《游松风亭记》中曾写了一个自己的爬山心得: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苏东坡爬山时,一开始总执着着一定要到有亭子的地方才能歇息,中途劳累时,突然那么一瞬间,他随地而坐,幡然大悟起来:“到底是谁规定我必须要到有亭子的地方才能休息,天地之大,哪里不可以是我歇息处?”人世间,很多人都习惯这样作茧自缚,最终自己把自己放在谋虚逐妄中累死,如挂钩之鱼一样,你不放下口中的诱饵,就永远会被那根线牵着。想要解脱,就要清空私欲,放下挂碍,“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对比来看,宝玉就是一个活得心轻,能心无挂碍的人。

   丫鬟莺儿跟宝玉弟弟贾环赌博,贾环输了钱,居然耍赖要将输了的钱抢回去。莺儿满心委屈,见宝钗帮着贾环说话,不敢多还嘴,只得放下钱来,口内嘟囔说:“一个作爷的,还赖我们这几个钱,连我也不放在眼里。前儿我和宝二爷顽,他输了那些,也没着急。下剩的钱,还是几个小丫头子们一抢,他一笑就罢了。”

    这兄弟俩的修养从这一细节处,一眼即能分出高低。也难怪宝玉得那么多人爱,而贾环则处处讨人厌。

   再看宝玉训导贾环的那段话,看似平常语,实则全是修身悟道的理——
   
 大正月里哭什么?这里不好,你别处玩去。你天天念书,倒念糊涂了。比如这件东西不好,横竖那一件好,就弃了这件取那个。难道你守着这个东西哭一会子就好了不成?你原是来取乐玩的,既不能取乐,就往别处去再寻乐玩去,哭一会子,难道算取乐玩了不成?倒招自己烦恼,不如快去为是。

    挂碍少的人,心是轻的,也是明的,以此看什么都能破相入质,活得朝彻。

     很多人活这一生,只是晚上睡深以后才算是心无挂碍了一回,一旦醒来,就会重新越活越糊涂,越活越沉重。想要活得性明,心轻,就得多反观自照,归省自清,扪心自问,——那个真实不妄,良知莹彻,自性本足的自己到底在那里?《传习录》中,王阳明先生对此就道——

   “人一日间,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只是人不见耳。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思无作,淡然平怀,就是羲皇世界;平旦时,神清气朗,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日中以前,礼仪交会,气象秩然,就是三代世界;日中以后,神气渐昏,往来杂扰,就是春秋战国世界;渐渐昏夜,万物寝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尽世界。学者信得良知过,不为气所乱,便常做个羲皇以上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