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读原著 2022-04-02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朝廷大举征兵去戍守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陈胜也在征发之列,并被任命为带队的屯长。他和其他900名穷苦农民在两名秦吏押送下,日夜兼程赶往渔阳。当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寺坡乡)时,遇到连天大雨,道路被洪水阻断,无法通行。大伙眼看抵达渔阳的期限将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因按照秦的酷律规定,凡所征戍边兵丁,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者,是要一律处斩的。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陈胜毅然决定谋划起义。   
  陈胜把900名戎卒召集在一起,大声说道:“我们在这里遇上了大雨,已不能按期抵达渔阳了,而误了期限大家都要被斩杀,即便侥幸不被砍头,戍守边塞十分之六七的人也要送命。再说好汉不死便罢,要死就要取得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陈胜铿锵有力的一番话,说出了大伙的心声,戎卒们对秦王朝的满腔怨恨和愤怒如同冲溃了堤坝的洪水奔泻而出,齐声高呼:“我们愿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大伙在陈胜、吴广带领下,袒露右臂作为标志,筑坛盟誓,按事先谋划,诈以公子扶苏、楚将项燕之名,宣布起义。 
    陈胜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一举攻下大泽乡,接着又迅速攻下蕲县县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就这样爆发了,秦帝国灭亡的序幕也由此拉开。

  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在孟子看来,“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是获得了天下。获得百姓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支持了。获得民心也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到他们头上,如此罢了”。后来的“得民心者得天下”源头即出自这里。

   孟子还提出了“仁者无敌”的思想,只要真正实行仁政,民众归之,如水归海,沛然不可挡。在战国时期,几乎所有诸侯都崇尚武力,对此,孟子更是明确警醒他们道:“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以德服人的德政思想,最早是孔子提出来的,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孟子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将仁政思想转化成一套具体的施政方案,这在中国以德治国思想的发展里程碑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后来的秦始皇,虽然用武力统一了天下,正是由于不实行仁政,多靠严刑峻法,以此秦帝国也只是昙花一现。

  孟子说:“不仁的人得到一个诸侯国,有这样的情况;不仁的人得到天下,是从来没有过的。”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