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高中语文教材中孟子的仁政和民本思想

 若飞若扬1963 2017-04-09

孟子的治国理念是很朴素的,他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一直在中国沿袭,事实证明,什么时候统治者重视践行这些朴素的思想,就会国泰民安,什么时候淡忘违背了这些朴素思想,就会民不聊生。

孟子的仁政和民本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下文字中。

   《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当梁惠王问他,自己对国民移粟赈灾,尽心尽力了,可本国国民不见增多,邻国国民不见减少,这是为什么?孟子“以战喻”,觉得他这是“五十步笑百步”,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接着孟子为他勾勒了理想的社会图景,阐释了王道之始是首先解决百姓“养生丧死无憾”的问题,即解决衣帛,食肉,无饥的问题,其次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即提升百姓的道德修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使他们老有所养。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和孟子的仁政思想一脉相承。

   《孟子见梁襄王》一文中,他回答梁襄王“孰能一之?”的问题时强调:“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这个“嗜”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可见当时的国君视民如土芥,草菅人命到了何种地步,他们强国的举措竟然是“杀人”,在我们今天看来这是何等荒唐和可憎。

    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追根溯源就是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国君、诸侯、社稷都可以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以更换的。他反对愚忠和盲从,对暴君深恶痛绝,他认为对那些贼仁义的独夫可以诛杀。他总结桀纣失天下的原因是失民心,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理,他说:“得其心者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就是老百姓想要的,你就给他们,老百姓厌恶的就不要给,就这么简单。这充分体现了尊重民意的理念。老百姓心里有杆秤,谁尊重他们,谁爱护他们,“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孟子对禅让制提出质疑,提出朴素的民主思想。他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反对君权天授,主张君权民授。提倡以德治国,强调善教的积极意义。“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的民心。”他还给梁惠王、齐宣王讲述“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与民同乐忧”的道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教育统治者时刻要亲民爱民,休养生息,不能害民扰民,劳民伤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