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读原著 2022-04-02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先跟大家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在外面学习一年后,乐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坐着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思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要放弃成功,迟延荒废时光。你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你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并且七年没有回来。(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礼记·中庸》中说:“君子遵道而行,半涂(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孟子自己也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人们做事之所以半途而废,大多原因都是其心外放,被外面的东西所诱惑,本心被蒙蔽。荀子则道:“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再往根本处说,一个人唯有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志向和信仰立得笃定,惟精惟一,心就不会被蒙蔽,唯有“进取不忘其初”,方能从容依仁义行,最终证得大道。        

  高子曾在孟子那里学习,后来中途而废,转而学其他,以此孟子就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教诲他。 

  孟子对高子说:“山坡上的小路,经常去走才能成为宽路;只要隔一段时间不走,茅草就会生出来堵塞住它。你现在,就是被'茅草’堵塞住心智了。”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