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临床运用 (藏象经络)6.16.太阴阳明论

 昵称1Z7nN02j 2022-04-02

宏五学堂 2022-04-02 04:29

内经临床运用 (藏象经络)6.16.太阴阳明论音频:00:0011:06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临床应用

本文重点论述了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在生理、病理方面既是各司其属,又互相联系。言牌必涉及胃,论胃也必联系脾,所以在实质上常将魄胃合而论之。如"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强调了脾胃同属土,为气血生化之源、万物之母、后天之本。

在发病学上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的说法,可见脾胃在人体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后世在《内经》的基础上有了极大的发展,最为人们所推崇的是李东垣的"脾胃论"。近代中西医结合对"脾"实质的研究,也逐步深化并取得了初步成就。可见认真学习研究脾胃在生理功能上和病理变化上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一)"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这是《内经》对不同性质的邪气致病部位有所不同现象的总结,反映了《内经》对不同类型的病因致病时"各从其类"的观点,即属阳的邪气一般多侵犯人体的阳位,如风为阳邪,多首先侵犯人体的头面部,属阴的邪气一般多侵犯人体的阴位,如湿为阴邪,多首先侵犯人体的下肢。临床上,多种疾病的发病都符合这个规律,如伤风感冒,人首先出现咳嗽咯痰、流鼻涕、流眼泪等头面部症状,而风湿性关节炎或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发病则以四肢,尤以下肢症状为明显。诸多医家对此观点均有临床发挥,试举几例如下∶

风伤于上;湿伤于下,上为咳嗽痰多,下为跗肿酸痛。宜先治上而后治下。薄荷、杏仁、桔梗、旋覆花、甘草、象贝、连翘、前胡。治按∶肺主一身之治节,故以治肺为先。评∶此属脾肺同病,何不加桑白皮、薏仁、苓、橘等味为双关。(《增评柳选四家医案·评选静香楼医案上卷·咳喘门》)

医案举例

患者周某,男,25岁,症状∶病起于1947年,自感觉下肢无力酸楚,坐久即感麻木,后逐渐加重,起立行动均感困难,现只能以足跟着地行走数米。屡经中西医治疗,未见好转。哈尔滨医科大学诊断为急进性肌营养不良症。平素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舌质淡,苔白,脉沉滑。辨证;脾虚生湿,经络阻滞,气血失养;治法∶调补气血,健脾燥湿;方药∶炙黄芪 24g,桑寄生24g,杭白芍、川桂枝各10g,木瓜10g,功劳叶12g,云茯苓10g,野於术 10g,薏苡仁12g,紫河车10g,豨签草15g,汉防已 10g,酒当归6g,炙甘草6g,虎骨胶(代)6g(另烊兑服)。

二诊∶前方服2剂,甚和平,有小效,病已深久,非二剂可痊,原方加党参10g,服3剂。

三诊∶服药3剂,两腿自觉有力,痛麻减轻,初见功效,仍遵前法图治。杭白芍10g,川桂枝6g,海桐皮12g,桑枝、桑寄生各 15g,云茯苓10g,炒白术10g,米党参12g,紫河车10g,豨签草15g,汉防己10g,酒当归 6g,炙草节6g,虎骨胶(代)6g(另烊兑服),炙黄芪24g,黑豆衣12g(热黄酒淋3次)。

四诊∶前方服4剂,已能连续行走约 400m,希予常方回家休养。杭白芍10g,川桂枝10g(同炒),海桐皮12g,桑枝、桑寄生各15g,云茯苓10g,炒白术 6g,紫河车10g,豨签草10g,汉防己 10g,酒当归10g,炙草节 6g,虎骨胶(代)6g(另烊兑服),炙黄芪24g。(《施今墨医案解读》)

有人患此(项强筋急不可转侧),自午后发,黄昏时定。予谓此必先从足起。足少阴之筋自足至项。筋者肝之合。今目中至黄昏,阳中之阴,肺也。自离至兑,阴旺阳弱之时。故灵宝毕法云;离至干,肾气绝而肝气弱。肝、肾二脏受邪,故发于此时。予授此(用宣州木瓜2个取盖去瓢,没药二两,乳香二钱半,二味入木瓜内缚定,饭上蒸3~4次,烂研成膏。每用二钱,人生地黄汁半盏,无灰酒二盏,暖化温服,及都梁丸服之而愈。(《本草纲目·草部第三十卷·木瓜》)

按语 肝主筋。少阴之筋从足至项。故肝肾受邪可致项强筋急。"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至真要大论》),故本案多与风、湿有关。方中木瓜,气味酸温。功能和中祛湿,舒筋活络。乳香、没药活血行滞,血行风自灭。生地、无灰酒补肾、活血。都梁丸(白芷)温散,祛风止痛。诸药合用,祛风湿,舒筋脉,行气血,止疼痛,故有较好疗效。(《本草纲目医案探析》

(二)"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在讲述脾与胃病理关系时,原文提出"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的观点,指出脾胃经脉以膜相连,胃虽为气血生化之源,但其所化生的精微物质需依赖脾的升清作用来布散到四肢肌肉,故当脾病时,不能为胃行津液,四肢不能得到精微物质的濡养,故肌肉渐渐萎缩。临床上,此观点屡有应验。

医案举例

患者赵某,男,50岁,症状∶病已数月,身体逐渐消瘦,口干渴饮水多,自觉胸中烦热,冷饮时感爽快,小便量多,精神不振,体倦无力,尿糖(十十十);辨证;脾阴不足,津液不化;治法;滋阴清热,佐以益气治之;方药∶鲜石斛、生地各10g,生黄芪30g,怀山药60g,酒黄连 10g,酒黄芩5g,寸麦冬 10g,润元参12g,绿豆衣12g,瓜萎根12g,野党参10g,生薏苡仁10g,五味子5g,引∶鸡、鸭胰子各1条,煮汤代水煎药。

按语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脾胃,行其津液以濡养之,若阴衰则阳必盛,虚热伤津,遂觉胸中烦热,口干渴,喜冷饮。脾虚津液不足,五脏六腑,四肢不得濡养,故有形瘦体倦,精神不振之象。脉豁大而空为津液不足气亦亏矣,证属∶气阴两伤,燥热内生。(《施今墨医案解读》)

医案举例

(陆石如医案)患者王某,男,2岁。1989年4月4日初诊;症状;其母代诉,患儿为第二胎唯一的男性,在奶奶家抚养,奶奶十分喜爱,经常任性而食。近2个月来,患儿腹部逐渐增大,夜哭不止,对欲吃食品食则不止,身体明显消瘦,大便不成形,常有不消化食物,伴轻度咳嗽.诊之。小儿面枯肌瘦。舌苔白腻夹黄,胸部肋骨明显,腹大如蛙,叩诊鼓音较多,四肢消瘦,全身皮肤干燥,脉象滑细而数;辨证∶小儿疳积;治法;健脾消积;方药∶遂处以磨积散,照法服之,并嘱其饮食忌宜。1个月后访其母曰,儿愈后一切正常,活泼可爱。

磨积散组成∶鸡内金 30g,生谷芽30g,焦麦芽30g,生黄芪25g,胡黄连12g,五谷虫30g,蜕螂30g。上药共研成细面,每晚服3~6g,用红糖水调服,,主治小儿疳积。

按语 脾气虚弱壅滞,谷食不化,后天化源亏乏,营养不良,肌肤失养。(《古今名医案例赏析》)

医案举例

患者朱右,年甫及笄。患消渴引饮,粒米不人口者已达2旬。且恶闻食奥,形容消瘦,终日伏几上,声微气短,脉象沉细而数,前医用生津养阴之品数十剂,不应。延余诊治,余用附子理中汤加天花粉 30g,嘱其大胆服之。服4剂后渴减7/10,略能进食。再用原方增服3剂,渴止而食亦复原。

消渴引饮之症,竟用姜附术奏效甚捷,其理安在?乃因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调水道所致。斯病斯药,故投之立效也。(《中医历代医案选·消渴》)

医案举例

王善长夫人产后腿痛;不能行立,久之饮食不进,困惫之极。仲淳诊之曰∶此脾阴不足之候。脾主四肢,阴不足故病下体。向所饮药虽多,皆苦燥之剂,不能益阴。用石斛、木瓜、牛膝、白芍药、酸枣仁为主;生地黄、甘枸杞、白茯苓、黄柏为臣;甘草、车前为使。投之一剂,辄效,四剂而起。昔人治病必求其本,非虚语也。

按语 对"脾病而四肢不用",多以脾气虚、脾阳虚论之,此案则是脾阴虚所致。(《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