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26】时慧慧: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课堂(之二)——2022年春季校级能手竞赛听课感悟

 爱物A时慧慧 2022-04-03

蓝字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课堂(之二)

——2022年春季校级能手竞赛听课感悟

晋城爱物学校  时慧慧

每节课都有闪光点,需要我们从其中挖掘精髓,取长补短,也一定有遗憾,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而我们也常常在自己的课堂上有想达到却未完成的地方。所以,我们需要在每一次的备课、讲课、听课、评课、反思的过程中不断经验积累,获得收获和成长。听完两节公开课之后,我对于单元整合教学、备课、上课、课堂活动的设计与推进等问题有一些思考,现在来谈谈我的几点想法与大家交流,有不当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一、单元整合设层级,助推精神共生长

什么是单元整体教学?单元整体教学就是以单元为单位明晰教学目标,理清语文要素,并在单元教学中进行共性和个性的结合、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课内和课外的结合、知识和能力的结合等综合性学习喝训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为什么要开展单元整合教学研究?研读部编教材可以发现,单元内部各板块不仅在主题或文体上有关联,而且在知识与能力、方法与策略等方面有着内在的联系。温儒敏先生说:“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单元)板块设置比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综合性也有所加强。老师们使用教材时,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

如何有效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冯志华老师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课型设计》一文中指出“五课型十课时”的单元整体规划设计模式。我们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在于要进行梳理,领会单元主题;要整合,制定单元规划;要研制,依据课型备课,其中包括精读引领课,整合阅读课,组文整合课,自读展示课,读写指导课等。贯穿体现“1+x”或组文整合阅读教学,实现“以文带文”的素养提升,同时注重学习支架的搭建与运用,综合考虑学情及课文知识内容,从预习清单、语文知识梳理、自读任务链接等多种形式推进。

单元整合教学追求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获得精神成长。

在这次的赛课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对文本惊醒了整合,体现出了单元整合教学的意识与理念,如丽芬老师围绕“小人物”将老王与祥子对比分析,感悟主题,雅南老师则将亲情类经典文章与名言警句整合分析中归纳“细节描写”的技法所在。整合是相较于普通课型的一种思维层面上的提升,需要教师背后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整体框架上的设计,这一点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但更是一种能够有效促进思维发展的方式,当教师的思维层次提升之后,必然将影响学生的思维层级的提升,这是一种长效的付出过后的效应,需要我们身体力行的实践、反思、总结。

二、备课解读多角度,课堂取舍眉目清

1. 个性的文本解读

余映潮老师曾说:“读出课文的味道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将课本读“厚”,从教材中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才能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为精彩的教读奠基。于漪老师所倡导的加法备课主要是“一课三备”式的精髓所在,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第一次备课,是“融入自我”的备课,即尽可能地素读寻找可以引发自我感悟的教学点,寻找自己,教出自我。第二次备课即为“广闻博览”的备课,可以从欣赏的角度、从研究的角度、从教学的角度等多方面来思考自己可以切入的思考点,广泛阅读补充资料内容,拓展延伸丰富自己的备课内容,尽可能全面地多方位准备资料来为文本解读做“加法”。第三次备课为“边教边改”的备课,需要反思复盘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不断的调整。这样的备课过程是一种从文本中找到自我,进行个性解读的过程,也是不断丰富自我知识储备,学习整合归纳资料辅助教学设计的过程,同样也是自我反思成长的关键过程。

我们从两位老师的课堂上看到了她们的扎实的语文功底及丰厚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对于个性解读方面,更加让我们感受到文本解读的精髓在于能够将自我融入文本之中读出自我的一种体验。

2. 大胆的课堂取舍

在听课的过程中引发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当我们准备好充足的资料之后,该如何呈现?该选择哪些呈现?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的教学目标该如何设定。

其实,在备课的环节中,还有一个内容不容忽视,那就是对于学情的把握。学情决定了我们的教学目标的设定。

钱梦龙老师曾说他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法宝就是“三言二拍”,即课堂上每讲三句话一定有两句话是在“拍学生的马屁”。我们只有从具体的学情出发,了解学生的困惑点及兴趣点,想尽办法激发兴趣,搭建台阶解决疑惑,才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生成,同时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当我们充分考虑学情做出教学目标的设定之后,就应该对自己准备丰富的备课资料进行聚焦,筛选,所有的内容都应该为目标而存在,这需要我们有勇气为备课资料做减法,让有限的时间变得高效且能够中心突出,达成目标,进而让课堂简约而高效,眉清而目秀。

从《老王》这节课来看,学生并不能够感同身受杨绛对老王的愧怍,但是他们却基本上能够从小人物身上找寻出人物的精神品质,那么我们从文本中注重语用知识的分析鉴赏来推动主题内容的感悟,同时在主题上进行拓展延伸,更多意义的“小人物”以及延伸至生活中的每一个个体的生存状态和心理追求,进而由“见众生”上升到“见自我”的自我认识的角度,其实对于学生而言,让他们明白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最终能够成就自我,能够在自己的人生中做出选择成为灵魂高贵的人,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写作课教学中我们不妨从更细处落笔,如聚焦在细节描写中的一个小的方面,动作、语言、神态等细小的点铺展,抓其一点,细细探究,着重训练。整堂课围绕一个细微的小的方面展开训练的时候,就会让我们所有的选择都只为这一个点来服务,包括最后的课堂练笔也聚焦此处,相信一定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三、课堂活动有技巧,强化思维创造妙

《语文教学“四有”课堂》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有趣,有疑,有思,有悟。”其实仔细看来会发现,语文课堂的精妙在于我们较为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对于学生思维的激发和思维训练力度与深度的考量。如何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呢?必须要全方位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教学中去感受到语言实践的思维训练,增强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

那么如何设定有效的教学活动呢?需要注意的是提前设定的支架和抓手来助推教学过程目标的实现。“支架式”教学理论基础来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最先将“支架”用于学习领域,喻指为学习者提供的暂时性支持,这种支持可以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所不能完成的任务。“支架式”教学是搭建支架,帮助学生从现有发展水平上升到较高发展水平。

观课过程中我在思考,如何搭建有效的支架来推进课堂呢?

在《老王一课中“善意的坚守”板块中三个经典事件的分析,朗读可以考虑分层开展,教师展示出的整合关键句中,我们可考虑设置情景还原、分角色朗读、演读、心理状态补白等专题训练开展朗读,在不同角度的朗读训练中让学生感悟到人物的心理状态,同时深入体会自我对于“小人物”的高贵品质的理解。在“愧怍”一词的探究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我生活实际中的“愧疚”的情境,分析体会人物之间的微妙情感来源于双方所处的位置的差距,即是否真心当朋友,和他人心中的自己是否地位对等的方面来激发学生深入理解老王和杨绛之间的关系,以及杨绛内心深处的愧疚来自于何处。当然这个内容完全可以另做一课进行深入地探究,同时可以考虑与亲情类家庭关系的分析与认识、朋友相处之道等方面进行延展。

而写作教学中支架的搭建则可以考虑情境的创设,即通过将学生从开始上课的第一时间就带入到情境场中,体验写作。

如“细节描写”的开场式情境教学中我们可以聚焦“动作描写”这一个点,用课堂中某一位同学的一个场景动作来铺展开来,然后让学生讨论如何表达能够更生动形象,进而对比学习经典文章中的动作描写的范例进一步作出归纳和总结,最后再来根据归纳的方法重改片段训练,进行课堂展示及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动作描写的精髓在于“动作的瞬间延展”,是一种慢镜头回放,当然这样的方法也适用于描写照片里的瞬间的故事。同时课堂末尾进行拓展延伸,如从“神态”“语言”等角度去迁移学习、归纳,布置修改旧文作出最后的总结。

由此可见,开展“支架式”写作教学,有助于我们从梳理写作知识、形成教学的基本流程、开发各种应用支架等方面着力,最终旨在提高写作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写作教学中有一部分内容比较特别,那就是知识短文,即写作知识,统编教材每个单元的写作专题训练都包括知识短文和写作实践两部分。这些写作知识中常常为我们讲述了本单元写作内容的基本方法,以及联系本单元的经典文章举例进行说明。我们对于写作知识的讲解应该报以何种态度呢?

王荣生教授在《写作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指出:“写作教学一直存在这样一种状况:教师有一套自己的写作经验或从写作教科书中获得某种知识,于是希望在写作教学课堂上将这些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希望以此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但事实证明,灌输式地教授一套写作知识往往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章熊在2006年提出:“陈述性知识知识学步车,这类知识的讲授一定要适度。我们学习它的最终目的是抛弃它自己走路。讲得过多、过细,轻重倒置,结果适得其反。”

由此可见,面对知识短文,我们不能简单进行分条讲述,而应该进行适度地整合与调整,融合教师的经验与学生的写作现状,尽可能地进行情境创设,或者说找寻到更为适合的“支架”来搭建平台促成内化,应该是最为恰当的方式。

每一节课都必然是会有遗憾的,因为存在时代背景理解上的断层,因为在课堂时间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合理有效地安排教学重点和难点不易取舍,以及在主题定位上如何选择更能够贴合于学情等等问题的存在,导致课堂环节显得不够清晰,推进的过程中学生缺少了思维的碰撞及对于难以理解的主题的理解认识不够等,出现了学生整体课堂中活跃性不够好,课堂推进的方式较为单一等问题,但正是因为有了问题的出现,才能够为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及备课磨课提供了思考的时机,能够促进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还是要感谢两位老师为我们呈现出自己独特且极富有个性的文本解读功底,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深入思考探究的机会,这对于每一个语文教师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