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贸遗珍”,中西文化碰撞出浪漫的广彩瓷

 RK588 2022-04-03
图片

  广州地处南海之滨,自秦汉以来便是中外经济文化交往的前沿。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发布谕令,后正式开放粤海关(广州)、闽海关(福建漳州)、浙海关(浙江宁波)、江海关(今上海)作为管理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机构,“许江南、浙江、福建、广东沿海民人用五百石以上船只出洋贸易”(《清朝通志》卷九十三)。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下令实行“一口通商”②,广州成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中西科技、工艺、工匠在此汇聚。朝廷授权洋行作为唯一的对外贸易代理人,通称十三行(实际数量不定)。洋行商人依托十三行,将茶叶、生丝、瓷器、土布等销往世界各地;手工艺人应欧美市场所需,不断创作生产兼具中西艺术风格的外销艺术品,让广州艺术品进入黄金时代。

图片

1840年代  黄埔锚地油画

【展品说明】凡前来广州的外国商船,必先泊于澳门,向海防衙门办理申报手续获批后,方可驶入虎门,到黄埔锚地停泊,再用舢板船将货物运至十三行商馆区贸易。画面中各国帆樯云集,各种接驳小艇往来穿梭。正中央的小岛为黄埔挂号口所在,设有税馆及其他机构,负责丈量船只,清查收税。

  瓷器贸易不受公行垄断,洋人可以向个别商人直接订制瓷器,因此,广州设立了工场,从景德镇运来素瓷,依据外国客户订单要求,就地加上绘画,极大简化了中间环节,减少了时间和运输成本。民国刘子芬《竹园陶说》载:“海通之初,西商之来中国者先至澳门,后则径越广州。清中叶海舶云集,商务繁盛。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器,运至粤埠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

图片

图片

古瓷专家程庸带领学员参观上海历史博物馆的 “海贸遗珍”展览,作为古陶瓷课的实践活动。

图片

瑞典“哥德堡号”沉船上打捞出水青花瓷片

图片

瑞典“哥德堡号”沉船打捞出水的茶叶

 “哥德堡”Ⅲ号(Götheborg)是一艘以瑞典东印度公司总部所在城市哥德堡命名的重要船只。1739—1745年间,该船曾三次远航广州,停泊于黄埔古港,其中第三次航行装载了包括100吨瓷器(四分之三是青花瓷)在内的700吨中国货物,17459月12日在距哥德堡口岸约900米远的海域触礁沉没。此一时期的景德镇外销瓷中,外酱釉内青花的瓷器大量销往欧洲。

 广彩是当时外销瓷的主要品种,纹饰精细、色彩艳丽,有堆金织玉之感,又称“织金彩瓷”。其制作始于雍正,大量生产于乾隆、嘉庆时。素胎由景德镇烧制后运往广州,工匠们依外商来样彩绘纹饰,制成后直销海外,故称“广彩”。彩料有红、黄、绿、紫、藕荷(雪青)等色,以藕荷色和金彩居多,雍正后各朝设色趋浓艳。来样订造的广彩瓷除了欣赏装饰类器物外,还有各种西式日用器皿。纹饰既有传统中国风格的花纹、人物、故事,也大量以西方的历史故事、宗教题材、神话传说和风俗人情为图案,呈现强烈的中西合璧风格。

图片

清乾隆  青花开光广彩人物图盖瓶

【展品说明】这件盖瓶盖钮为描金金狮,瓶身饰青花开光人物故事图,青花的恬静幽雅与广彩的鲜艳绚丽形成显著的视觉对比。

图片

清乾隆  广彩合家欢乐人物图盘

【展品说明】盘心装饰外销广彩瓷器流行的“满大人”图案,即清朝人物生活画面,生动展现了清代官宦世家的家庭场景和清朝服饰特点。

图片

清乾隆  广彩贴塑松鼠葡萄开窗人物纹瓷挂瓶

图片

清道光  广彩洋妇休憩图盘

  纹章瓷(徽章纹瓷器)由西方王室、贵族、社会团体、城市、军队首领等把象征自己家族、权力、地位、身份的徽章图案烧制于定做的瓷器上,作为自己独有的标志,主要分为家族徽章、名人徽章、省城徽章、公司徽章、军队徽章等。

图片

图片

清雍正  白釉广彩连枝花卉徽章纹瓷盘

【展品说明】瓷盘为英国人约翰·威利斯(John Willes)1735年定制,做工精细,最大特点在于口沿处运用“白加白”工艺绘制的连枝花卉纹。“白加白”(bianco sopra bianco)源自意大利语,这种工艺利用不透明的白色料在器皿的白色或浅色釉面上绘制图案,采用这种技法的产品工艺复杂、产量少但制作精良。此盘说明广匠早在雍正年间便已掌握了从海外传入的“白加白”工艺。

图片

清乾隆  广彩描金徽章花卉纹花口瓷杯托

图片

清乾隆  青花描金山水楼阁徽章纹瓷折腰盘

  广东佛山石湾窑创烧于宋,盛于明,极盛于清,其仿钧釉最为著名,又称“广钧”。胎体厚重,釉厚而光润,以仿钧釉的蓝色、玫瑰紫、墨彩和翠毛釉等最为突出,窑变釉有底釉和面釉两层。石湾仿钧釉中,俗称“淋雨墙”的品种最为著名,蓝釉中流淌成葱白色如雨点状,如晴空中的暴雨。清代石湾窑代表水平的是陈设用器、文房用具和陶塑,陶塑以“渔、樵、耕、读”为题材,以“胎釉深厚朴实,造型生动传神,技法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享誉海内外。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南海之石湾善陶,凡广州陶器皆出石湾……石湾之陶遍二广,旁及海外之国。”

图片

清代  石湾窑仿钧釉三足蟾蜍水注

【展品说明】石湾窑仿钧釉多为蓝色釉中夹杂白、红、紫等色,绚丽多彩,斑驳陆离,独树一帜。古人认为三足蟾蜍有招财进宝、财源广进之意。

图片

清代  石湾窑洋人抱瓶立像

【展品说明】此塑像头戴礼帽,深目高鼻,肩系披风,脚穿长靴,右足踏于松毛狗上,把清代来华欧洲人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广州牙匠有着高超的象牙雕刻技艺。由于广州气候温暖湿润,象牙精雕不会干裂变形,且从东南亚和非洲进口象牙原材料极为便捷,广州的象牙雕刻迅速发展,赢得了“南派象牙仙工”的美誉,并以镂通雕刻和牙丝编缀闻名于世。乾隆年间,英国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访华团中的一位代表约翰·巴罗(John Barrow)在《中国行纪》(Travels in China)中描述道:“他们达到最完美程度的工艺,当数象牙雕刻。在这项技术上他们没有匹敌……没有比中国扇子展示的细工透雕更精美绝伦的了……在广东可用5到10个西班牙元宝买到这些最精美的扇子。用一个坚硬的象牙球,其中有一个不超过直径半英寸的孔,他们雕制出9到15个不同的空心球,一个套一个,每个都是自由的,可向四方转动,其中每个都有类似扇子上的细雕……庙宇、宝塔及别的建筑物形象,都漂亮地刻在象牙上。把削下来的末屑,和羽茎掺和,可制成篮子和帽子,轻软一如稻草。”

图片

图片

清代  象牙镂雕福寿宝相花套球

【展品说明】广州牙雕工艺可追溯到汉代,以精细闻名,镂雕象牙球为其代表之一,明人曹昭《格古要论》中称之为“鬼功球”,“鬼功”或作“鬼工”,分选料、磨圆、钻孔、分层、雕花、透雕六道工序,内分数层,层层相套,转动自如,图像交错隐现,令人叹为观止。

图片

清代  贴象牙人脸彩绘广州风景人物纹故事图折扇

【展品说明】扇骨为象牙,外骨上下浮雕山水人物,纹饰繁密,层次丰富,锋棱毕露,内骨轻薄片状,以牙丝纹铺地饰山水人物纹,凸显广州牙雕工艺特色。扇面以彩绘官邸庭院人物及广州风景为主题,人物面部用象牙贴绘。

图片

清乾隆  象牙劈丝花卉徽章纹折扇

【展品说明】乾隆年间,象牙扇外骨多用菊花枝叶纹装饰,内骨多以细如毛发的牙丝纹铺地,扇面则以装饰花卉藤蔓纹为主。此扇扇面居中盾形开光内为定制者家族花体字母,说明此为私人定制的外销扇。

图片

清乾隆  玳瑁劈丝开光山水花卉徽章纹折扇

【展品说明】玳瑁是一种大海龟,其背甲板光洁,纹饰自然天成,极富装饰效果。此扇内外骨及扇面皆以玳瑁制成,外骨上下浮雕菊花枝叶纹,扇面开光内浅浮雕定制者家族花体字母纹章、亭塔山林,开光外饰花卉藤蔓纹。

图片

清代  犀角雕松竹梅人物纹杯

【展品说明】犀角是一种名贵中药材,有清凉解毒之效。中国并不出产犀角,汉代以来多从国外进口。此杯造型古朴端庄,雕工灵巧精致,兼具实用和观赏功能。

图片

注释:

①《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百十六“康熙二十三年”:“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惫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晌,以免腹里省分转输协济之劳。腹里省分钱粮有余,小民又获安养,故令开海贸易。”

②究其原因,一是广东沿海居民多藉洋船谋生,二是虎门、黄埔设有官兵,不似宁波可以扬帆直至。见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9年,页36。

③[美]甘雪莉:《中国外销瓷》,张关林译,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8月,页100—101。

④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页252、282。

⑤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页590—591。

⑥白芳:《清代广州外销帽章扇》,载《紫禁城》,2021年第6期,页109。

⑦[英]乔治·马戛尔尼、约翰·巴罗:《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何高济、何毓宁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12月,页297—298。

( 本文图片、文字,除了刘航宇的编写、以及古陶瓷研究会编辑部老师们的拍摄之外,都出自“海贸遗珍”展览的图文。“海贸遗珍——清代广州十三行外销品”,展览地点:上海历史博物馆,南京西路325号)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