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条往事(二)镇江锅盖面vs东台鱼汤面的秘籍

 肾品生活 2022-04-03

向你述说自己享受过的美食


每到一地,都会有朋友介绍给我当地的美食。久而久之,我习惯了用我手中的相机,频繁的记录着各地的美食,四处的人间烟火。每当照片引起朋友们的共鸣时,就感觉我这“美食推广家”(自封的~)的头衔愈发响亮...

今天,我继续分享我这梅(没)派面食家曾经记录下来的两种美食:镇江锅盖面和东台鱼汤面。





镇江


锅盖面

 大锅旺火,筋道跳面,烫在汤里,香在碗里

镇江锅盖面在江苏的名气很大,全省各个城市都有锅盖面的面馆。锅盖面的味道的确与江苏其他地方的面不一样,它的面条制作方法特殊,先是把面粉揉成团后放在案板上,再用竹竿反复碾压而成。案板的一侧有个竹竿固定支点,面条制作工坐在竹竿另一侧反复的覆跳,加工过程既像舞蹈,又像杂耍。但面团经过有弹性的竹竿反复挤压后形成薄薄的面片,既软硬适中,又有杠杠的韧性,最后经手工刀切定型而成。所以镇江锅盖面用跳面或者小刀面来定义更为精确。这种面条有毛孔,卤汁易入味,吃在嘴里耐嚼有劲,味道独具。


我有个朋友是开锅盖面馆的,我每次去吃面都会仔细的观察他制作面的全过程。最终我发现镇江锅盖面的核心不在锅盖上,它只是一个噱头。真正的秘籍其实就是大锅、旺火、沸水和漂面!



下锅盖面的锅一定要足够的大,其次锅里的水要足够的多,必须达到整个锅的2/3以上,加上旺火,面条在高温沸腾下使其蛋白质迅速凝固,数十秒钟捞出沥干水分,面条筋道那一定是杠杠的。







小木锅盖此时可能发挥一点点作用,它可以压住翻滚的面条,控制其流动的速度和路线,让其在固定的范围漂动,当地人也把此过程称之漂面。我估计面条在小木锅盖重力作用下与水之间没有空隙,沸水只能在其周边沸腾,面条在小锅盖下漂动中蛋白质迅速凝固而使其口感很筋道。


找到这个奥秘以后,我评估面馆的面条是否值得坐下来品尝着重看下面条的铁锅够不够大,锅里的水够不够多,下面的水是否像炼钢炉里沸腾的钢水这三个KPI。
我朋友还告诉我锅盖面的酱油也很重要,因为镇江本地产酱油,里面有秘方。我觉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地的口味不一样,很难把它作为镇江面好吃的主要理由。
我对镇江面的浇头还是比较认可的,尤其是长鱼、肴肉和碎肉,因为这些浇头原料的原产地就在镇江。



锅盖面的吃法也挺讲究,所有的浇头要在锅里烫一下再放在碗里。当地人的说法是“烫在面汤里,却香在碗里”。


要说镇江面有啥不足,面汤不够清澈,浇头有点凌乱,种类偏少。尽管如此,还是值得一尝的。

汤乳白,面爽滑,吃一碗,想三年

东台鱼汤面历史很长,有人说是皇宫里御膳大厨传出就无从考究了。但东台鱼汤面汤汁乳白,清爽不腻,面条细而软滑,特别鲜美可口这是真的。我曾经多次到东台,专门到最地道的东台鱼汤面馆去过几次,真是印象深刻,用“吃一碗,想三年”来描述真不为过。

有照片为证!





下午4:00店家就开始准备第二天一早的要用的鱼汤了。我看他们都是选用当地产的活鲫鱼,用猪油下锅沸至八成陆续放鱼入锅炸爆,偏黄起酥后捞起,再将鳝鱼骨洗净后放入锅中,用少量猪油煸透,连同炸酥的鲫鱼一同入锅加水煮沸,讲究一点的用猪筒骨汤,待热汤滚沸后再改用小火,慢慢熬煮出稠汤,以葱酒去腥,再用细筛过滤清汤,放入少许虾籽,方可算制作成功。老板告诉我。这一锅鲫鱼善鱼骨可以熬三个轮次。一般当地人吃头道汤,因为它腥味儿偏大,外地人接受不了,二轮汤三轮汤味道同样鲜浓。


东台鱼汤面,用的面是龙须面。此面由山东抻面演变而来,是一种又细又长形似龙须的面条,入口筋道。








东台煮面条比较讲究。经我多次观察,发现有以下三个特点。必须在沸水锅里加入龙须面,煮面过程中要用筷子在锅里搅动三次,让面条均匀受热,故称“三滚”。其二,龙须面用漏勺起锅时必须甩三次,沥干水分,以防多余的水分冲淡鱼汤的味道,也称“三甩”。将做好的面条放在备好的鱼汤的锅中,并撒上少许葱花、盐及胡椒面,既提鲜又去腥味,又称“三撒”。经过这三个经典动作,鱼汤面才会汤鲜面筋道,吃一口想三年。




多次踩点证明东台鱼汤面与其他种类的面条的差别就在于汤。外地的面汤一般是清汤、鸡汤、虾米汤、骨头汤等,而东台鱼汤面制汤的主要原料是鳝鱼骨和鲫鱼,货真价实。汤汁味道浓稠,入口后鲜味留香许久。


民间常有“吃碗鱼汤面,赛过老寿星”之说。东台鱼汤面如此美味,也难怪当地老百姓常说“吃一碗,想三年”。


在当地吃鱼汤面是一个普通不能再普通的现象。所以吃鱼汤面一定要早,早晨4:00就有人开始、排队吃鱼汤面了。我看了一下价格表,真是便宜的不能再便宜。

东台


鱼汤

撰文和摄影 | 俞雨生

[主任医师/签约科普作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