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涯山之役;华夏古典文化的风骨与气节;(延伸思考)

 萨克斯高hg0ryu 2022-04-03

我们上一篇文章《华夏古典文化的风骨与气节》讲述了中华文明所经历的一次劫难;由于华夏古典文化的传承与特质;文明有幸得以存续。但是,历史同时也深刻的记录了它后续的演化路径。它的文化形态。文明的表达方式。都使中华文明的特质时刻受到它的影响,这就是文明带来的冲突与后续效应。如果我们把时间轴再拉长一些。同样有两次事件对中华文明的延续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冲级。一次是上述一千多年前的楚怀王时期的屈原事件。另一次是向下一千多年的鸦片战争导致的满清灭亡事件。让我们先说一说楚怀王时期的屈原吧。

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国丹阳秭归人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楚武王熊通的后代,贵族出生,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沅湘流域。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楚辞”的创立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诗经》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 。其主要作品《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因为屈原的诗辞,从此华夏文明才有了以文学著称于世的作家。他创立的“楚辞”这种文体和神话有密切关系。许多虚幻的内容都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屈原的诗辞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当时,北方黄河流域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长江流域的楚地尚存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

他为何一直主张楚国的变法。宣扬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因为文学与文化传承这两个文明的主题让他得以可见了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之间的现实落差。楚地的荒蛮。陋习,中原齐国与秦国的进取。深刻冲击着他的报国志向。楚国的衰败也预示着中原文明与长江流域的文明在冲突后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同时也预示着东亚文明的兴起。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看满清王朝的灭亡导致了中华文明的毁灭性衰落。尽管满清王朝是中国社会在国家层面上唯一一个没有正史的朝代(清朝只有清史稿而无正史)但是满清王朝的灭亡不只有自身的原因。更主要是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明冲突所造成的伤害却体现到了清王朝的身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