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首歌唱西北“花儿”——高昂粗犷、奔放悠扬的“花儿”

 qingsong9 2022-04-03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子拿上头割下,不死嘛就这个唱法。唱上“一气子”,心里就舒坦啦。那股子知冷知热的劲儿,从心尖尖上过了一茬,忧伤没啦,欢着呐。

图片

第一篇:秋阳歌声

      (一)《上去个高山望平川》

      (二)《阿哥的白牡丹》

      (三)《花儿与少年》

      (四)《牡丹花与放羊娃》

      (五)《折牡丹》

      (六)《割韭菜》

      (七)《在那遥远的地方》

      (八)《荞麦花》

      (九)《情哥哥》

      (十)《眼泪花儿把心淹了》

图片

(一)上去高山望平川,  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看起是容易摘起难,  摘不到手里是枉然。  阿哥的白牡丹呀,  摘不到想找的花儿枉然。

(二)白牡丹白来者娆人哩 阿哥的白牡丹呀 红牡丹红成个 想我的花儿嘛 火哩吔 尕妹的身边里有人哩 阿哥的白牡丹呀 没人是我陪着 想我的花儿嘛 坐哩 尕妹是牡丹者 哥摘哩 我摘哩 阿哥的白牡丹呀 阿哥是绿叶者 想我的花儿嘛 配呀哩

(三)春季里(么就)到了(者),迎春花儿开,迎春花儿开,年轻轻的(个)女儿家踩呀么踩青来呀,小呀啊哥哥!小呀啊哥哥呀,小呀阿哥哥呀,手挽着手过来。迎春花(么就)开放(者),千里香,千里香,女儿家的(个)心上呀起了波浪呀,小呀阿哥哥!小呀啊哥哥呀,小呀啊哥哥呀扯不断情丝长。


(四)贺兰山上飘过来一朵云霞 绚丽多姿如诗如画 落在黄河岸边生了根 长成了水灵灵的牡丹花 六盘山上跑下来一只神鹿 勇敢矫健善良豁达 走进荒原大漠不想回 变成了憨敦敦的放羊娃 尕妹子就是牡丹花 美丽得赛过那朵云霞 你唱起歌来能醉死个人 两只毛眼睛最会拉话话 二阿哥虽是放羊娃 哪一点儿都不比别人差 你放得羊群大得像云海 一颗笨心眼儿勤劳到了家

(五)正月里到了炸茶里  把牡丹花长着石峡里   把把儿短了着咋拿哩  二月里到了龙抬头  把牡丹花长着洞里头  身子儿尕了着跟不着  三月到了三月三  把牡丹花长着风火湾   当中里家闪出个青龙来  四月里到了四月八  把牡丹花长着刺底下  早起折去哈露水大  后晌里折去哈刺玫扎

(六)正月到了苍木开  亲戚朋友里拜年  宰给个鸡儿你不吃  端起院中的绿韭菜  第一道韭菜没割下  墙头上撩进个土块来  第二道韭菜刚割下  墙头上跳进学生来  你拉来我扯里  一把拉着麻头里呀  麻头的杆杆象牙的床  麻头的叶叶遮不哈凉  想吃个萝卜拔上了吃  想吃个葱叶揪上了吃  养哈个娃娃没名字  外奶奶起给了个割韭菜  

(七)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 好像红太阳 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 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做一只小羊 跟在她身旁 我愿每天她拿着皮鞭 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八)唱起你的时候我想起了家 又是细雨清凉凉的下 漂泊的心中温馨的牵挂 我那小小儿的荞麦花 想起你的时候我常含泪花 心头涌上滚烫烫的话 亲切切的脸庞笑红了晚霞 我那花眼眼的荞麦花 你总是清凌凌的笑啊 笑成我憨墩墩的梦啊 你那淡蓝蓝的身影 装满我的海角天涯 

(九)哥哥你曾听说 山里的叶儿红 那就是妹妹的心 想你就热烘烘 哥哥你去远方 妹妹的心儿伤 站在高高山岗上 妹妹就为你唱 呀呼嘿 情哥哥 呀呼嘿 妹妹想你想断肠 呀呼嘿 情哥哥 呀呼嘿 等到花开满山岗 满山岗
(十)走咧走咧,越哟的远了,眼泪花儿漂满了,哎哟的哟,眼泪的花儿把心淹哈了。走咧走咧,越哟的远了,褡裢的锅盔轻哈了,哎嗨的哟,心上的愁怅就重哈了。

图片

第二篇:秋阳说花儿

(一)

花儿与少年

      “花儿”又称“少年”,是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回族地区的一种民歌,是一种高腔山歌。在“花儿”对唱中,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这种对人的昵称逐渐成为回族山歌的名称,亦统称为“花儿”。

      “花儿”按传唱地区划分,又分为 “青海花儿”、“河州花儿”和“宁夏花儿”,其源泉则源于临夏河州。

       “花儿”内容丰富,多为情歌,也有表现回族人民生活的。歌词多即兴创作,十分口语化,且不避俚语俗词。“花儿”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兴起句,文字优美,格律谨严。它的音乐主调多,旋律、节奏、唱腔都有着独特的风格。

      由于“花儿”最早产生于山间田野,歌手们在空旷幽美的环境中无拘无束,放声高歌,所以它的曲调多高昂、奔放、粗犷、悠扬,表现了回族人民对幸福生活和纯真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在回族聚居的临夏地区,几百年以来,每年在固定的时间,人们都要聚集于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的山间举行传统的“花儿”会。每年的莲花山“花儿”会和松鸣岩“花儿”会久负盛名。

      春夏之交,树木葱绿,山花烂漫。届时,歌手云集,对歌联欢,盛况空前。花儿流行范围广泛,曲调繁多,流派众多。

图片

(二)

花儿,心灵的植被

  苍茫的大西北斗转星移,一曲曲花儿和一簇簇山丹丹花儿一起,挤挤挨挨,水灵灵,泼辣辣,在四季风中颤抖着,盛开着,四散传播着,轻快明媚的曲调伴随飞散的流云响彻山间。

  流泪的汉子吼着山,多情的婆姨望眼欲穿。一道道沟来一道道山,花儿是西北人心灵上的一种植被。如果说江南富庶之地容易诞生绵密柔美的江南民歌,广袤苍凉的西北大地则是适合花儿生长的天然土壤。缺衣少食的苦难生活,是“苦情花儿”的根。

      “你唱的花儿我听过,一句句伤心着呢;我唱的花儿你没听过,一句句揪心着呢……”“白麻纸糊下的窗梁子,风吹着哗啦啦响呢;想起阿哥的模样子,清眼泪不由地淌呢……”——山花儿《清眼泪》。

  原生的地道的花儿,都是由老百姓自编自唱,你一句我一句传唱开来。“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子拿上头割下,不死嘛就这个唱法。”唱上“一气子”,心里舒坦了,通俗直白的唱词和那股子知冷知热的劲儿,像是从心尖尖上过了一遍,抹去生活的忧伤。

  人们高兴时唱,不高兴时也唱。他们用花儿来唱“苦”,诉说内心的欢乐和忧伤,吼出苦闷和辛酸,锤炼出中国西部苍凉婉转的花儿文化。大山的褶皱里,人们传唱着一曲曲原生态的山花儿,仿佛月光在心海中流淌,春风吹进了骨髓。

      高兴的时候抒发一下,忧愁的时候释放一下,明明还有那么多发愁的事,吼一曲花儿,好像也没那么愁了。

图片

(三)

王洛宾与花儿

  “走咧走咧,越哟的远了,眼泪花儿漂满了,哎哟的哟,眼泪的花儿把心淹哈了。走咧走咧,越哟的远了,褡裢的锅盔轻哈了,哎嗨的哟,心上的愁怅就重哈了……”

  1938年的一天,一向干旱少雨的六盘山下起了连绵大雨,途经此地的王洛宾住进六盘山脚下一个车马店。在滂沱的雨声中,他听到了穿云裂石的歌声——店主五朵梅在唱六盘山花儿《眼泪花儿把心淹了》她质朴而有力量感的歌声把王洛宾先生都唱呆了,被山花儿迷住了,深深地爱上了民歌。

      王洛宾从这首花儿的旋律中听到了黄土高原那样的沟壑纵横和辽阔苍凉。它的旋律流畅而利落,歌词洒脱又赤裸,直往人的心里钻。五朵梅唱出的花儿亲切、生动、优美,有时热情奔放,有时忧伤断肠,歌词直抒胸臆,是赤裸裸的爱情诗,同时又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好记,歌中不乏风趣、幽默、诙谐、夸张的特色,以比兴的手法塑造形象,以小见大,寓意深长,如同中国画的白描,寥寥数笔就把一个形象树立起来。

      一曲花儿让“西部歌王”王洛宾情定西部,他陶醉于这些优美的山间野曲,漫游在中国西部民歌的浩瀚原野,成就了他一生的音乐梦想与艺术追求。

      翻天覆地的时代里,王洛宾先生那一次在宁夏六盘山采风时收集的大多数花儿都已经在辗转奔波的旅途中失传,这首《眼泪花儿把心淹了》也是迄今为止,现存唯一的“五朵梅”的作品。

      很多年后,王洛宾先生在他的回忆性散文《万朵“花儿”永世飘香》中承认这次宁夏采风之旅无形之中改变了他对于音乐艺术的追求。这首在六盘山的客栈里偶然听到的花儿,使得他“逐渐放弃了对西洋音乐的向往,投入了民歌的海洋”。  促使他改变了远赴欧洲的计划,留在中国。

      那么,作为我国民族音乐学的先驱和泰斗,王洛宾先生为何如此推崇和赞赏花儿呢?原因之一就在于花儿的“土”以及这一份“土”背后所代表的文化与生活。

      花儿同西方的歌剧相比,它的演唱没有运用太多的“科学发声技巧”,它的歌词也没有经过文人墨客的精雕细琢。花儿是根植于乡土的艺术,它是粗犷的原生态,是天然去雕饰的真实。 

图片 

(四)

歌王的青海花儿

      从宁夏到甘肃,再到青海,王洛宾不停地用生命拨动着他创作的琴弦。有人称他西北歌王,有人称他传歌者。他深入了解当地人的风俗习惯,埋首于故纸堆读写并传承着民间的歌谣。

       他不畏寒苦,不追名逐微利;白眼朝天,万事鸡虫,看穿了浮世的浅薄与功利。他在荒野中张扬人性的柔美,寒泉淡食,甘之如饴,在世界的槛外,微醺的樽边独自冷笑,亦或是长歌当哭,这就是贯穿千古的余韵。

        最著名的就是《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采用了民歌中鲜见的七声阶调式,既有哈萨克民歌的音色,又有青海花儿风格,加入哈萨克民歌和藏族的元素,更加丰富了花儿的艺术表达。

      王洛宾这位传歌人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的作品富有浪漫和传奇,更具生命的结晶,总使人久久不能忘怀。半个多世纪以前,青海草原上就流传着一首一鞭子打出来的歌。      

      那时,跟王洛宾一起拍摄《祖国万岁》影片的当地姑娘卓玛正是花季少女。她头发梳成了十多条小辫披在身后,两只大眼睛闪射着大胆而炽烈的光芒。那时金银滩上有个说法:“草原上最美的花儿是格桑花,青海湖畔最美的姑娘是萨耶卓玛。”两人的友谊从这时候萌芽。

  拍摄电影结束后的第二年,王洛宾又从西宁来到了金银滩草原采风,收集、挖掘、整理民歌曲调。这段时间,王洛宾和卓玛天不亮就骑着马出门,到了天黑的时候才匆匆赶回住所。虽然夜已深了,但王洛宾仍借着昏暗的酥油灯整理搜集来的曲谱。有时候,卓玛还给王洛宾请来草原上最好的歌手,当面给他演唱各种民间曲调。

      在农历七月下旬,王洛宾还和卓玛赶到青海湖边观看了一年一度的祭海仪式。在这个庄严隆重的祭海仪式上,各族牧民表演了他们精湛的歌舞,使王洛宾大开眼界,他的艺术层次也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两匹马欢快疾走,马蹄声像一首动听的歌,王洛宾似乎巳经溶入到了这绿色中,甚至准备去巴黎留学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与美丽的卓玛姑娘并肩疾行在草原上,有着一种无法形容的美好的感觉,此时此刻,王洛宾觉得就像在梦里一样。

      在藏语中,“萨耶”有保佑之意,“卓玛”是仙女的意思。不知道萨耶卓玛是否真是仙女,但在她的那一皮鞭下,王洛宾写出了《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传世之作,确实为他以后成为“西部歌王”打下了基础。

    这次采风历时三个月,王洛宾和卓玛走遍了金银滩草原的各个角落,结下了深情厚谊。采风结束了,王洛宾返回西宁。何时能再次回到金银滩,再次同卓玛纵马驰骋,遨游草原,也就成为王洛宾深埋在心中的愿望。几年后,萨耶卓玛突患急病,歌中的女神就这样离开了人世,成了歌王心中永远的女神。

   藏族诗人格桑多杰先生听了王洛宾讲述的这段故事之后,产生了创作灵感。当即赋诗一首赠送给王洛宾,名为《伊雅阿热啰》:

      心中有一片多情的牧场,秋云间宽敞,春雨里花香。你是哪方的雪乡,你是哪方的湖光,岁月把你珍藏,去找春燕的梦乡——伊雅阿热啰。心中有一位尊爱的卓玛, 朝云间牧羊,月光下吟唱。你是哪方的草原,你是哪方的姑娘, 岁月把你珍藏,寻找遥远的帐房——伊雅阿热啰。

      王洛宾从诗人手中接过诗词,立即为诗人的诗词谱曲,他用浓郁的藏族民歌旋律,将这首《伊雅阿热啰》一气呵成。透过王洛宾苍老而深情的歌声,人们仿佛又回到五十年前的金银滩草原,见到了美丽调皮的卓玛姑娘。后来,歌曲《伊雅阿热啰》被称为是《在那遥远的地方》的姊妹篇,开始在民间传唱。

图片

(五)

宁夏特色的花儿

   宁夏花儿源于河州,有其独特之处,四处飘散,吸收着周边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花儿的养分,在流传演化中相互影响各有借鉴,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宁夏花儿的语言采用了不少阿拉伯,波斯等外来语汇,同时大量使用地区色彩很浓的方言,土语。以“尕”字为例,本是小的意思,回族“花儿”多用此字,如“尕妹子”,“尕花儿”,“尕脸儿”,“尕畦里”,“尕牡丹”,“尕马儿”,“尕勺子”等等。唱,读都觉格外亲切。

      “花儿”是“漫歌”的形式,她是一种具有浓烈高原特色的民歌。她的风格质朴、曲调优美,感情强烈、抒发明快。是回族老百姓表达自己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之情的不二选择。无论是在盘山的羊肠小道上、牧羊的山坡上,还是在拔草的麦田里、打谷的禾场上,以及在送媳妇回娘家的驴背上、农家小院的炕头上,都能听到或男或女、或双或单、或领或合的花儿歌声。

     在西北地区,中卫市海原县地区的花儿很出名。与银川的花儿相比,海原花儿唱起来更加高亢、激昂,时而声音嘹亮,时而委婉细腻,是回族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

      整花的完整长篇为你娓娓道来一段段动人故事,自由的散花变化自由,不时显示出演唱者的多才机智,两人对唱时,你方唱罢我来接,你一句,我一段,精彩对接迭起,常常让听众听得如痴如醉。演唱花儿的人被称为“漫花儿”或“漫少年”。

图片

(六)

老百姓的花儿

   花儿人的相处,自带着泥土气息花儿朋友是咱的亲哥热妹“出去个大门,我往树上看呀,花喜鹊儿盘窝呀,我把我的大眼睛哈想着哎。掀起个门帘往里边看呀,我就往里边看呀,白牡丹睡着呀,我把大眼睛哟想着勒

  清早,农夫们吆喝着牲口,唱着古老的花儿。用花儿的调子唱开了:“哎,尕牛儿犁地满塬转,一架地犁给了两天;尕媳妇打哈的荷包蛋,我一顿吃给了两碗。”

  对面地里立刻接了“话茬”:“哎,大山跟里的狼扯羊,肚肚儿拉到个岭上;想吃个荷包蛋没指望,难心着喝了点拌汤。”正是这些苦中作乐的故事,淬炼出花儿的凄美与豪迈。

  一辈子追着花儿跑,一辈子离不开花儿的宁夏人真的不在少数。唱花儿的人,自称为“花儿人”。花儿是他们心灵的慰藉和情绪的出口,歌者与歌曲互为镜像,他们互相懂得。花儿让歌者忘记艰难与痛苦,给他们勇气和力量。

      宁夏同心县预旺镇龚家湾包头水是个流行花儿的村庄,从刚会说话的孩子到耄耋老人没有不会唱花儿的,有时候邻居借东西、拉家常,都是“漫”着花儿来说。

      男女老少都爱唱花儿,田间地头唱,山野崖畔唱,乡间小道唱,门口炕头唱。娃娃们喜欢唱《王哥放羊》《四季歌》《花儿与少年》。每天,他们在山里烧罢洋芋吃罢馍馍,就开始了“演唱会”。

      虽然历经风霜,宁夏花儿仍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了时间的打磨与考验,岁月蹉跎,宁夏花儿愈开愈艳。正如当年感动王洛宾的那首宁夏花儿,现在及将来仍能感动很多人。 

图片


(七)

《山海情》的花儿

      前些日子看了一部电视剧叫《山海情》,它就像一首原生态的宁夏花儿,真诚而坦荡,它最打动我们的一个情节,也和宁夏花儿有关。那个情节是支教老师初来乍到西海固,他听说宁夏花儿特别好听,便和蔼地询问班上的孩子们,有谁想上台唱一下。没想到,台下的孩子们都踊跃举手,表示自己愿意唱花儿给老师听。

      一个叫金花的小姑娘唱了一首《割韭菜》,歌词是:五月十三、娃娃舅舅来啦。娘打发女娃子割韭菜呀。莲花朵朵开呀。嗨哟,花儿点点开呀。舅舅来,我得快快的呀。女娃子打扮得乖乖的呀。莲花朵朵开呀。

      金花唱完,一个叫马庆的小男孩又上台唱了一首《绿韭菜》。他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笑眯眯地唱着:院子里长的是绿韭菜呀,不要割呀。你叫它绿绿的长着。嗨哟,不要割呀。你叫它绿绿的长着。六盘山上的山丹花呀,香味长呀,长长久久地飘散。

      最后,女主角水花的女儿晓燕,她穿着黄衣服上台给大家唱了一首妈妈从小口口相传、教给她的歌。她认真地唱着:走咧走咧,走远咧,越走越远咧。

     很多年前,晓燕的妈妈水花也唱过这首歌,那时候的水花还很年轻,岁月的风霜也还没有爬上她的眼角。水花一边唱着这首歌,一边咬紧牙齿、使出全身的劲儿拉板车、带着丈夫和女儿往闽宁镇走,越走越远,走向了水花一心思慕的新生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花儿的传承就好像《山海情》中的母亲水花教女儿晓燕唱歌那样,是口口相传的,因此它在表演形式上较多地保留了自身的特色且形成了较多的变体或亚类。

     《山海情》中出现的花儿以及王洛宾先生当年听“五朵梅”唱的花儿,都属于宁夏花儿。当我们在《山海情》中听到那些直白赤裸、爆裂生猛的花儿之时,第一反应是觉得它很“俗”、很“土”,而且是土到掉渣的那种土。

      宁夏花儿的“土味”,恰恰映衬以及符合了《山海情》这部“扶贫剧”的品格与气质。这是一个发生在黄土高原的故事,剧中的主要角色,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山海情》的土,恰似一弯清流。它就像剧中那反复响起的宁夏花儿一样,用生活的质朴与真实,感染了每一位“被生活所困”的观众的心。  

      看完《山海情》后,最直观的感受是:宁夏花儿真的太“土”了。可是花儿的“土”,正是它独特艺术价值之所在。就是这一份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土味,打动了当年的王洛宾先生,打动了今天无数位观众的心。花儿的最大魅力,就是“土”。因为它越土,也就越真实。

图片

(完)

图片

秋阳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代表作《新世纪之歌》《苍山集》《钢铁魂》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