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一症是考验针家针刺水平的关键技术点,同时也是治疗各类腑病乃至于焦虑、抑郁的基础。中医基础中有句话叫“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从经络学上看,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肠、小肠的下合穴都在胃经,故临床上针刺胃之下合穴足三里后,通过行针针感可以经过上下廉(即大小肠)到达足趾,起到降胃气而通大小肠的效果。情志病患者总伴有消化系统症状,这是由于肠-脑轴中,大脑和肠脑功能失调引发的兴奋-抑制失衡。由于脑肠肽的存在,使得通过调消化来治身心疾病成为笔者主要思路(详见文末往期相关内容)。 (一) 1948年5月,随父亲在北平门诊,遇一孔某,男,30岁,工人,因嗜食辣椒,大便秘结,经常三四天大便1次,且排出费力,伴有头痛头胀,恶心已2年。 检查腹部胀满,脐周围压痛,舌质红,苔黄燥,脉数有力。 证系频食辛辣,阳明积热,耗伤阴津,大肠失润,腑气不通。采用清热保津、泻热通便之法治之。 先针大肠俞,用凉泻法,使凉感传到腹部,不留针,天枢用凉泻法,使凉感传到会阴部,配曲池、上巨虚,用凉泻法,使凉感传到手指和足趾,留针30分钟,起针后40分钟即排便,但粪便干硬,外夹有水液。 隔日针1次,连针5次后,大便通畅,头痛、恶心等症也随之消失,随访3个月未复发。 (二) 1938年12月2日,随父亲去安国县中阳村出诊,遇一高某,男,26岁,其人脘腹胀痛、嗳气、厌食,已3天不见大便,小便短赤,面红身热,心烦,唇干口臭,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证系肠胃积热、耗伤津液,采用泻热通便、生津润肠之法。 针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用凉泻法,即刻患者腹部和下肢产生凉感,留针30分钟。针后不到30分钟即觉肠鸣,急欲大便,开始时便下干硬发黑如羊粪,继则泻下稀便,泻后脘腹胀痛消失,思饮食。 第2天再诊时,患者已能进饮食,身已不热,大小便恢复正常,惟仍唇干口臭,仍针上述穴位,用提插泻法,治疗2次病愈。 (郑魁山 整理) 分析:脾主升,胃主降,二者位于中焦共同构成脏腑气机上下的枢纽,任脉三脘与小肠募穴关元自不必说,脾经大横与胃经天枢更是腹部脾胃二经的重要穴位。六腑以通降为顺,以通为补,以降为顺。治疗肠腑病一者在于穴位的选用,二者在于手法的合理运用。这要求针家必须熟练运用补泻手法,笔者以为针刺手法是针灸学的核心内容,也是难传之术,而烧山火、透天凉则是针灸手法中的桂冠。 (注:以上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具体治疗请遵医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