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杀神白起的崛起之路:伊阙之战一战成名,歼敌24万成六国梦魇

 老易说史 2022-04-03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一个人是否有真才实学,是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那么,一个有才华的人要想熬过时间老人,最后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和价值,就必须要有适逢其会的机会,要有慧眼识才的伯乐。否则,怀才不遇的悲剧在历史上也并不少见。

杀神白起的名号在历史上如雷贯耳,他在秦并天下的过程中,凭一己之力在战场上率众歼敌100多万,这几乎是古往今来军事将领战绩的天花板了。

白起的战略眼光、战术水平和操控水准在将星云集的战国时代自成一档,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可谓是实至名归。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曾评价他说“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能出其右。”可见白起在军事方面的成就是深入人心的。

白起被后世称为杀神,可是杀神也不是一天练成的。白起究竟是如何成为一个无可阻挡的杀神的呢?是谁识别了他,并把他推上了万众瞩目的舞台呢?他的成名战又是哪一场战争,他是如何打赢的,有什么军事亮点呢?且让我们慢慢往下看。

白起的祖上其实是秦国王族嬴家的人,他的祖上公子白在争夺继承权时失败了,被失败的气急败坏给刺激到了,所以干脆连自己的姓也不要了,要你有何用?我想要的老是求而不得,公子白便用自己的名为姓,另立门户,当起了秦国白姓的老祖宗。

说完了白起的姓,也顺带说一下他的名。这个名字和魏国名将吴起重名,那么是否有向偶像致敬的意味在里面呢?还真有,因为白起的父亲特别崇拜吴起,为了向偶像致敬,便干脆将自己儿子命名为“起”。当然白起的父亲自然不会想到,自己家的白起比偶像吴起在历史上还要闪耀许多。

天才的世界总是与众不同的,白起从小就不大爱说话,做什么事都是雷厉风行的那一种,真正的人狠话不多。

不动如山、迅疾如风,谋定而后动,白起可以说天生就是一个当将军的好料子。因为作为军事将领需要在电光火花之间抓住时机、迅速出击来成就战果,心中没有静气、抉择不果断是万万不行的。

遇事有静气,才会在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战场上,压抑住狂乱的心跳,仔细地分析眼前的情况。敌人数量多少?是否有伏兵?逃兵是否该追击?地形是否宜驻扎?遇到诱惑时能否不盲目击敌?而且,这所有的判断都必须在一瞬间完成!

白起不光有当将军的天赋,而且对军事战争十分痴迷。从小就喜欢琢磨排兵布阵的事,也喜欢观摩各种山势地形,努力把自己所看到的和从兵书上学到的东西结合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硬件和软件齐全的白起在名将之路上的成长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他所需要的其实只是各种调试的机会和平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遇到自己的伯乐。

当你真正拥有某个兴趣或者信仰的时候,最佳的成长和升华就是进入更专业的团队和平台去磨练和提炼自己。白起知道军队才能成就自己的梦想,所以很早的时候就报名参军了。

秦国正常服兵役的年龄是23岁,但是白起显然是一个军事特长生,在15岁的时候就被特招到了军队之中。

一个充满天赋和灵性的少年进入了一个优秀的体制,白起的快速成长是可想而知的。凭借少年老成的沉稳、有勇有谋的潜力和屡立战功的表现,白起被当时秦国的大领导魏冉看中(仅凭此一点,魏冉这个人就足以载入秦国的史册)。

大领导如果看中一个人,一般都会全方位去进一步考察他、确认他,魏冉在反复关注、研究白起的表现之后,又与白起进行了详细的交谈,考评的结果就是,魏冉觉得白起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于是就果断地把白起调到自己的身边进行重点培养。

我们要有冲劲和斗志,所以我们有时候会呐喊“我命由我不由天”。但是,一个人成长的速度有多快,甚至未来会不会有很大的成就,是否有贵人相助是特别重要的。没有贵人给你带路,你很难进入一个浓度更高的资源平台,你的天赋和才能极有可能被浪费掉,好钢不能用在刀刃上,有时候就会被当成废铁。

当然,我们不能将贵人相助纯粹看成是我们的运气。贵人之所以会看重你,一定是因为你身上能够体现他所期待的价值和希望,或者你能满足他某种情绪和寄托。换句话说,你得先成为贵人的“贵人”,贵人才会看中你。

真正的牢靠稳定有意义的社交关系一定是建立在相互成就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在渴望成功、渴望创造价值的时候,首先必须把自己变成一个有能力和有价值的人。

不要为了寻求识别和认可而去讨好大多数人,记住一句话,社交永远拼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当你不知道自己的贵人在哪里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像白起一样,做好自我建设,吸引贵人来主动识别你。

像白起这样百年难遇的将星,光靠一个贵人也是成就不了的,比如白起若是生在两宋期间,即便惊才艳艳,恐怕也无用武之地。但白起很幸运,他生活的时代恰好是秦国已经彻底消化了巴蜀之地,做好了猛虎出关、鲸吞天下的一切准备工作的历史拐点。这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

秦国要想东进中原,必须通过崤函、伊洛地区出荥阳,整个战略通道才能通畅!

早在秦武王时代,秦国就厉兵秣马几十年,拿下了宜阳城。拿下宜阳城对于秦国来说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宜阳城其实就是豫北通道的前沿阵地,有了这个据点,秦国东进中原才有了更合理的战略发起地。

白起在受到魏冉重用之后,用一系列优秀的表现印证了魏冉的眼光,凭借军功于秦昭王十三年升任左庶长。

之后,白起又依托宜阳城,攻下了韩国的新城,使得秦国掌握了洛水、伊水两条进入洛阳盆地的河流。这样一来,韩国和魏国再无险阻可以守,秦国可以将手伸入汝水、颍水,并且通过嵩山山脉南部兵临韩国首都新郑和魏国首都大梁。

白起攻占新城地区,意味着韩国和魏国在西面的防线已经吹弹可破了。虽然成皋此时在韩国手中,豫西地区的北部暂时安全,但是南部已经拦不住气势如虹的秦国了。

这种危险的态势,韩国和魏国自然也是看清了。韩国在新春失守之后,倾尽全国之力,组织了一支十四万人的精锐,交由大将公孙喜率领,准备夺回新城,并迅速向魏国求援。魏国也丝毫没有矫情,立即动员全国,派十万精兵准备驰援韩国。

看到没有,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这些诸侯国没有一个是真正糊涂的。人之所以会糊涂,难以觉醒,往往是因为教训不够深刻、伤害不够强烈、危险不够紧迫。

形势逼人,战争的规模会自动升级!韩国和魏国在这次战争上下了重注,因为他们再也输不起了。

这反过来也逼着秦国输不起,这么多年苦心经营的战果绝对不能得而复失。回想当年,秦国也曾夺下过宜阳、武遂、风陵等军事重地,但随后又被五国联军打败在了盐氏,除了宜阳地区,其余都被各国夺回去了。秦国能有今天的战略优势,每一步都是用三秦子弟的鲜血浸染出来的,岂容有失?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秦国这么多年一直想非礼中原政权,所以一直就在拼命撕韩国和魏国的衣服,但是遭到了各方势力的拼死反抗,一直难以得逞。现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撕到了最后一层衣服了,中原政权的胴体已经若隐若现了。大家想想,韩国和魏国的反抗能不激烈吗?秦国的斗志能不旺盛吗?

这一战,注定是针尖对麦芒!

秦昭王想把捍卫胜利果实的重任交给老将向寿,因为向寿一直驻守在宜阳地区,对当地的山川地形比较熟悉,而且向寿是军中老将,老成持重。

秦昭王计划调拨十万大军给向寿,让他去迎击韩魏联军。

在这里可能有些朋友会暗中非议,人家韩魏一共出兵24万,秦昭王为什么只调拨十万大军去迎战呢?这么自信吗?看不起谁呢?

其实,这并非秦昭王托大,而是以前讲过的,从关中东进,那该死的物流条件限制了。不是秦国调不出更多的士兵,而是后勤供给能力只能保障这么多的兵力。

按道理说,秦昭王的部署也算是中规中矩,没什么大毛病。但是,这个时候,他的舅舅魏冉表示有话要说,他觉得自己相中的军事天才白起更适合担当此次战斗的总指挥。

如果你是秦昭王,你会怎么选?你是相信自己的选择还是会相信舅舅的推荐?你会把你手里能够交出去的最大一笔流动资金交给一个资深理财师还是一个充满灵性的年轻投资经理?我们不要羡慕领导者的权威,事实上他们经常要做这种两难的选择!

我相信秦昭王和大多数人一样,内心里是倾向于自己的选择的,但是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魏冉的推荐太有分量了,秦昭王最终还是决定相信魏冉的眼光,启用白起。也许是因为魏冉推荐必属精品,也许是因为魏冉的话让秦昭王不得不认真考虑。

机会背后往往都是有巨大成本的,经过复杂反复的权衡,白起终于拿到这次宝贵的出场机会,一战千古留名。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老是在机会面前无能为力或者与机会擦肩而过,有时候是因为自己的积累还不够,有时候却是因为自己的贵人还不够分量。

白起拜将之后,韩魏联军由黄河入伊水,铺天盖地地扑了过来,白起由于地形限制,兵力铺展不开,便将军队顶到了伊阙(龙门)。

由于伊阙地区地形狭窄,双方只能进行相持阶段。当时韩军居前、魏军略微靠后。白起见此情况,敏锐地察觉到,其实韩魏并非真正的齐心协力,毕竟魏国只是一个绑架的。

我们在看待联盟和集团的时候,其中的个体矛盾是一个永远无法忽视的问题。但凡有联合,必然有矛盾,因为人心是不可能真正统一的,私心、利益、矛盾等会造成协调、士气、判断等各方面的战略偏差。

白起认为魏军将自己放在后防线上,士气方面并不高涨,内心里抱着很强烈的观望想法,如果能出其不意地偷袭到魏军,其必然一击即溃。

白起先派出了少量军队对韩军进行牵制和迷惑,作出佯攻之势,让韩军忙于应对,而魏军果然是坐山观虎斗的心态比较重,主帅公孙喜乐见其成。

另外,白起悄悄集结了精锐主力,绕道到了魏军的背后,突然向魏军发起攻击。

魏军毫无防备,被杀得措手不及。仓促间,各自为战,军心大乱,阵型溃散,根本就抵挡不住杀气腾腾的秦军。

魏军被击溃之后,白起马不停蹄地赶着溃败的魏军去冲击韩军的阵营。韩军面对秦军的前后夹击和友军的冲击,军心说崩就崩,居然发生了士兵哗变,局面乱到无法控制的场面。

此时此刻,韩魏联军的败局已经注定,因为白起这种名将是不可能错失如此良机,留时间给韩魏联军去重整旗鼓的。一声令下,秦军精锐嗷嗷叫地挥舞着死神镰刀,前后夹击地冲向了韩魏联军。韩魏联军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一般地,以少胜多的胜利也就到此为止了,穷寇莫追嘛!但是,白起不是一般的名将,他的杀手锏便是运动歼灭战,他是不会放弃如此歼敌良机的。

白起下令三军,禁止停下来打扫战场,宜将剩勇追穷寇,都给老子打起精神来,一鼓作气去追击敌人去。最后,在白起的穷追猛打下,韩魏24万联军基本上没跑掉几个,全给交代在这次战斗了。伊阙地区五座城池也都被秦国笑纳了。

伊阙之战,秦国大胜,韩魏两国精锐尽失,只能割地求和。白起也因战功卓著而再度升职。

同年,白起趁韩、魏两国在伊阙之战惨败之机,率兵渡过黄河,夺取了魏国旧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此后,韩、魏两国不仅门户大开,而且在短期内再难对秦国形成有效的对抗。之后的四年内,秦国先后进攻并占领了韩国的宛(南阳市)、叶(叶县南)、邓(孟州市西);夺取了魏国的蒲阪(永济市)、轵(济源县东南)、皮氏(河津市西)等城池61座,秦国顺利把统一天下的战线向东推至河东和南阳地区。

韩、魏二国基本上被打残了,再也没有争霸天下的本钱了,彻底退出了“战国七雄”的顶级序列,沦为了历史的看客和棋子。

白起因此一战成名,正式成为了山东六国的梦魇。

见微知著,我们也可以通过伊阙之战来看看白起的战术特点。我们不难看出,白起作战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他在思维上突破了传统思维,再也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把战略目标放到了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上面。

是不是很熟悉?没错,这就是运动歼灭战的精髓,就是白起首倡的,现在大家终于知道白起伟大在何处了吧!

之前,所有人的军事共识之中有一个固有的观念就是孙武的“穷寇勿追”和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也就是稳中求胜、胜后求稳的思想。不追穷寇,就不容易中埋伏,在己方已经胜利的情况下,见好就收。而且,当时的军队以步兵为主,追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夺命的永远没有逃命的跑得那么积极。另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战场上那些战利品的吸引力也不可忽视的,胜方在胜利之后忙着收拾战利品而无心追击是很常见的事。

这种作战方式,稳是相当稳,但是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你很难真正把敌人打垮!看看战国几百年,有几场大的歼灭战?能歼敌几万人已经是罕见的大胜仗了,敌人收拾旧山河,马上又可以卷土重来。

这种拉锯战,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战争的根本意义,战争更讲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要么不打,要打就要让敌人武力再组织反抗。只有把敌人打残了,才能保障战果一劳永逸的效果。

白起伟大就伟大在他凭一己之力将后世对于军事的认知带到了一个更接近本质的认知深度和高度。

当然,白起的歼灭思想也是需要有制度和实力支撑的,比如秦国强大的战力和军功制的体系,否则,也很容易弄巧成拙或者剃头挑子一头热。

我国很多军事名将其实都是白起的门徒,比如林彪,林彪打仗讲究三猛:猛冲、猛追和猛打,迅速击敌,不给敌人留反应时间,不让敌人有功夫组织起有效抵抗,迅速扩大战果。就是白起军事思想的精髓,所以林彪也被誉为“当代白起”。

也正是因为白起擅打歼灭战,秦国军中深信跟着白起有脑袋砍,能升官发财,使得白起率领的秦军所向披靡,让人闻风丧胆。白起杀戮过重,被后世冠以“人屠”、“杀神”的称号。就连白起自己自杀时,也喟然自省,说自己一生罪孽深重,终遭报应。此事后话,留待写白起之死时再聊。

末了,就白起的首场大型演出——伊阙之战,想多说一句就是,试玉要烧三日满。一个人是不是一块宝玉,需要经过足够的火候和时间去煅烧检验,千万不要理所当然、急于求成。

我们要看到成功者的现象,更要看到成功者的本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