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国风雅 | 会看归鹤语辽东——金代东北第一文学家王庭筠

 北牖居 2022-04-03

                          一

我是在读元好问《中州集》的时候,惊喜地发现王庭筠是东北人的。

王庭筠是金代杰出书画家、金中期著名诗人,他的诗写得是真好。元好问给了他八个字评价“文采风流,映照一时”。

他是辽宁熊岳人。

北牖在相当于王庭筠开始写诗那个岁数时就听乡村教师提过“辽宁熊岳瓦房店”,说那里出轴承,于是记住了那个地名。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艰苦岁月里,我的家乡过年那几天大多数人都能得到两个绿皮苹果,名为“国光苹果”。个头不大,皮虽然有点伤牙,却是甜脆无比。都说那苹果产自辽宁熊岳。北牖少年时期记忆里的那个辽东古镇工农业都发达。

北牖曾经多次从长春出发前往大连,两次是开车。中途休息的时候,沈海高速鲅鱼圈路段海风铺面。除了目光所见辽东半岛海天相接的狭长与壮丽,竟然从不知晓这里曾经走出过那个享誉金代文坛的古人。

东北老乡王庭筠,我有眼不识故土前贤,肯请恕罪!

                          二

东北史学界有人认为王庭筠出身辽东世家,先祖就是汉末“辽东三杰”里的王烈。

王烈的故事,已经写在北牖居的文章里了。如果学界所言无误,辽东三杰真的有一位扎根于这片土地,那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

辽东大地这条文脉,从汉末传至金中期,千年未断。

为全面了解王庭筠的故事,我翻开了《金史》。

书上说王庭筠还不满周岁时就能看书了,认识了十七个字儿。我笑了,古人为了塑造神童是不避讳大规模杀伤性神话手法的使用了。

不过,这也从侧面看出来金元时代人们对王庭筠过人才华的膜拜。

《金史》接着说王庭筠是在七岁开始学诗的,十一岁就能写出完整的诗篇。这我信,我在十一岁时也能写作文了。

涿郡有个名士王翛见到王庭筠,欣赏得不要不要的:“这少年乃国士也!”

四十年前的熊岳出产“国光”,八百年前的熊岳出产“国士”。

元好问在王庭筠的墓志铭上留下了一句“读书五行俱下,日记五千余言。”意思是王庭筠读书一目五行,每天能背诵五千多字。

东北神童诞生记。

                          三

我又找了《归潜志》,结合《金史》《中州集》的记载,脑海里王庭筠的影像逐渐形成。

这神童的父亲王遵古是金章宗的文友,曾经作为外交官出使过高丽。王家书香翰墨,门第儒雅。王庭筠相貌堂堂,“仪观秀伟”,那叫高大;“眉目如画”,这叫英俊。身为世家子弟,他情商很高,外表严肃内心舒朗,与朋友交往“美谈笑,俯仰可观”,在士林中人缘很好。

金末文坛名宿李纯甫与他相见恨晚,称赞王庭筠“风流蕴藉,冠冕一时”。

元好问为王庭筠写过《王子端内翰山水同屏山赋二诗》:

“郑虔三絶旧知名,付与时人分重轻。远海东南天一柱,胸中谁比玉峥嵘。”三绝当指诗书画,那是唐人传下来的典故。这里是说王庭筠诗书画三样都擅长。

“万里承平一梦间,风流人物与江山。眼明今日题诗处,却见明昌玉笋班。”玉笋比喻英才济济。这里是说王庭筠是金朝盛世的代表性诗人。

这两首诗作于金宣宗兴定四年,那时王庭筠已然作古。

                         四

金世宗大定十六年的科举考试,注定了将是东北古代文化史上值得纪念的盛事,来自辽东半岛那个小城熊岳的王氏后人王庭筠高中进士。

然后是地方官任上的惯常履历,此处暂且不表。

重点是金章宗完颜璟与他的故事。

金代到了章宗时期,国家对于中原文化的吸收融合登峰造极,元好问笔下念念不忘的“大定明昌五十年”说的就是这时候。

完颜璟身为帝王,酷爱中原文化。练得一手可以乱真的瘦金体书法,还写得一手好诗,文辞优美典雅,已得宋人之风。

章宗对王庭筠的青睐提携呵护培养被记录在了史册上。

这位皇帝刚即位,就给学士院下了道圣旨,开诚布公地评价王庭筠的文章句子太长,这一点朕不喜欢,希望四方文人不要效仿那样的长句子。

内行。

这是给王庭筠以门道指点。

章宗又通过张汝霖传话,重申王庭筠文章挺好,就是句子欠缺力度,下的评语是“语句不健”四个字。金宋时期中华大地的文风是“北雄南秀”,章宗认为王庭筠文风欠缺北方文坛的雄健。

这是寄予厚望,明确了完善的方向

章宗又说好在王庭筠才气高,在这方面提升不难。

这是欣赏。

领受当朝皇帝的指导和鞭策,王庭筠文学导师的级别真不低。

这个传话的助教张汝霖级别也很高,是宰相。

此人是金朝世宗章宗易代之际的顾命大臣,曾受世宗遗诏立章宗即帝位。其父张浩是当年给完颜亮修建新都燕京和重建开封南京的功臣,长期位列三公,竟至以汉人血统封王,位极人臣。

张汝霖是王庭筠的舅舅,张浩是王庭筠的姥爷。

张家是辽阳人士,与王庭筠老家同属辽东。有这样的姥爷和舅舅,王庭筠受章宗关爱又加上了一层深意。

                         五

可是王庭筠在官场并不得志。

虽然含着金钥匙出生,怎奈自己曾经在地方官任上栽过跟头,犯过赃罪,翻身殊为不易。他在通过了提拔考试之后遭人弹劾没能通过政审关。

我们可以认为当时世风清澈。

王庭筠认账服软,心情郁闷,买田乡野,读书黄华山寺,过起了隐士生活。

“好在黄华寺,山空夜鹤孤”,这是他的号“黄华山主”的由来。

王庭筠“语句不健”是有根源的,他性情柔和,与山水相亲。他曾写诗给先期归隐的朋友赵彦和,表达对人家田园生活的羡慕:“四柳危亭坐晚阴,殷勤鸡黍故人心。儿孙满眼田园乐,花木成阴年岁深。十亩苍烟秋放鹤,一帘凉月夜横琴。家山活计良如此,归兴秋风已不禁。”(《示赵彦和》)

那是真的闲适。

黄华山在太行山区,现在归属河南省林州市,林州有著名的红旗渠,风景不殊可以想见。

王庭筠的隐居生活惬意得很:

“手拄一条青竹杖,真成日挂百钱游。夕阳欲下山更好,深林无人不可留。”(《黄华亭 其二》)

“王母祠东古佛堂,人传栋宇自隋唐。年深寺废无人住,满谷西风栗叶黄。”(《黄华亭 其三》)

满山谷的栗子树,西风斜阳,古庙祠堂,拄杖四望,心境安详。

元好问读过王庭筠隐居诗后曾心生向往,一直没有机会踏访这片幽境。直到金朝灭亡后,四处漂泊的元好问路过此地,上山揽胜,方才了却心愿。他对山中奇景一见倾心,写下了《游黄华山》一诗,开篇就说“黄华水帘天下绝,我初闻之雪溪翁。”雪溪是王庭筠的号。元好问在山间流连忘返,“手中仙人九节杖,每恨胜景不得穷。”他对山中瀑布大加渲染,“归来心魄为动荡",下山后还兴奋不已。

                          六

冬天到了,京城里的章宗感觉到的不仅有燕山冷气扫荡后的萧索,更有身边人才不足以呼应他逐渐加深的文学修养的落寞。这个时候的年轻皇帝,需要饱学之士燕山雪花般降临人间。

身边有人适时递上了一句话“皇上,王庭筠是个人才!”

何劳卿提起,怎么会忘记?

明昌三年,朝廷下旨任命王庭筠为应奉翰林文字。这个职务级别虽然不高,才从七品,却是读书人的荣耀,是皇帝的人才储备。章宗让王庭筠与人品第书法名画,相当于加入了皇帝的艺术品鉴赏顾问团。团长是一时名士张汝方,也是王庭筠的四舅。

王庭筠一门亲族就代表了金代中期整个国家的艺术鉴赏水平。

有金一代,王庭筠是一流书法家,学习米芾到了极高的境界,其笔墨得意之处与米芾颇为神似,以至于后世盛传他是米芾的外甥。

如今更有人说王庭筠书法独步金代。


据说王庭筠的画艺更是炉火纯青,尤其擅长山水墨竹,天机所到,文与可之后冠绝宋金。这是元好问告诉我们的。

金代皇家子弟完颜璹酷爱文艺,时称百年宗室第一流文化人,他评价王庭筠的画作“黄华老人画古柏,铁简将军挽大弨。意足不求颜色似,荔枝风味配江瑶。”铁简将军以擅长射箭闻名,大弨(音抄)就是巨大的弓箭。这是说王庭筠的画作写意大气。

金代后期另一个杰出文人,曾任监察御史的雷渊曾有两首题画诗《题黄华江皋烟树》:“疏柳静茅亭,亭下长江路。不见亭中人,萧萧烟景暮。”“江山万里眼,一亭略约之。黄华未死在,看取画中诗。”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约略猜出王庭筠的画境,可能是诗中有画,以至于雷渊赏画时产生错觉,以为王庭筠依然存活于世间。

王庭筠有如此的书画水平,再加上环境优越,把皇帝派的活儿干得相当不错,与同僚们拿出了五百五十卷书画品鉴的丰硕成果。

                          七

明昌五年八月的一天,章宗对宰相说想把制诰的重任交给王庭筠。制诰就是为皇帝起草诏书,俗称知制诰,人选常出自翰林院。翰林院里人才很多,会什么的都有,唐代永贞革新的领袖王叔文就出身翰林,职责为侍奉皇帝下棋。李白也曾经做过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翰林如果能够为皇帝起草诏书,才是真正走上了从政之路,前途一片光明。

宰相们提出王庭筠曾经犯过错误。章宗回头就是一梭子子弹:“王庭筠那样的人才是容易得到的吗?最近党怀英写的《长白山册文》很不成型。我知道,很多文人学士嫉妒王庭筠。那些人就是不看人家的文才,专门盯住行为举止诋毁个不停。读书人就是好斗口舌,时常结为朋党。汉朝的文士与宦官势不两立,本不足怪。像唐朝的牛僧孺、李德裕,宋朝的司马光、王安石都是读书人,互相排挤诋毁图的是什么!”

作为文学发烧友,章宗对文人相轻心知肚明。一些人对王庭筠的羡慕嫉妒恨,章宗有着敏锐的察觉。

可喜的是,王庭筠在金朝文学界粉丝众多。

更让人欣慰的是,金章宗是其中一个。

王庭筠被任命为翰林修撰,从六品。他干得如何呢?我们试图从《送士选山东外台判官》这样的七律中窥见他的思维水平:“秋天寥廓使星明,光动山东七十城。玉署文章厌闲冷,绣衣风采试澄清。人随白雁霜前到,诗绕青山马上成。才力如君君未老,只愁无地避功名。”似乎能读出点东西,感觉王庭筠谙熟为官之道,是那块料。

可是,官场就是起落架,存在的意义就是起落沉浮。

王庭筠在翰林院有个同僚赵秉文,当时还没有成名,年轻气盛上书言事劝谏章宗亲贤远佞。章宗诏问赵秉文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名单上的君子怎样君子?奏疏里的小人如何小人?你刚进翰林院没几天何从得知朝中虚实便敢妄言?赵秉文说不出个一二三,章宗急眼了,显然是道听途说来路有党!

有关部门调查审问之下赵秉文供出了一串名单,其中有王庭筠。

赵秉文是王庭筠的后辈,在王庭筠之后第十年中的进士,是通过王庭筠向章宗引荐才得以进入翰林院的。

王庭筠受到问责。本来事有牵连就不可免,人还是你推荐的,朕岂能饶你?

杖责六十,免职,入狱。

《东北文学通史》有云:“尽管王庭筠出身显赫,名动京师,又得到了金章宗的保护并委以重任…”但丢官被打,身陷囹圄,三起三落,仕途坎坷。

至评。

狱中苦闷,一只燕子飞来,难得一见的外界生灵。王庭筠一声苦笑,你本自由自在,何苦落到这里。他触景生情,写下《狱中见燕》:

“笑我迂疏触祸机,嗟君底事入圜扉。

落花吹湿东风雨,何处茅檐不可飞。”

                          八

章宗也知道赵秉文是人才,是初入翰林院的愣头青一枚,逐渐消了气,此案后来不了了之。

王庭筠出狱,降职外放,又做了地方上的小官。

“寒食清明好时节,年年憔悴独离家。”(《大安寺试院中寒食》)

仕途坎坷,几起几落,他心生厌倦。

 “青峭江边玉数峰,烟梳雨沐为谁容。到时为向山灵道,归意如君一倍浓。”(《送子贞兄归辽阳》)

他在送别二哥王子贞回家乡辽阳的诗句里表达了归意。

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开始想家是古今共有的人生体验。

“极目江湖雨,连阴甲子秋。青灯十年梦,白发一扁舟。”(《忆漍川》)

他忆起少年时家乡的青灯夜雨,十年寒窗。多年之后白发于江湖,一梦回乡。

他有一首题画诗《张礼部溪山真乐图》写出了荡秋千般的微妙感受:

“悠悠春天云,想见平时闲。朝游溪桥畔,暮宿山堂间。澹然不知愁,亦复忘所欢。出山初无心,既出还思山。人间待霖雨,欲归良独难。山堂怅何许,萧萧松桂寒。”有人说这个张礼部是王庭筠的舅舅张汝霖,理由是张曾做过礼部尚书。我认为不是,诗句中有“人间待霖雨”,古人特别看重避尊长讳,张汝霖位高权重岂可冒犯,外甥不会直呼其名。

                           九

四年之后。

王庭筠再次被起用为应奉翰林文字,两年后官复翰林修撰原职,连坐事件的影响才算结束。

章宗皇帝爱惜这人间英才,秋山围猎的时候也要带着王庭筠。王庭筠应制赋诗三十余首,章宗赞赏有加。

也许天上的玉帝也爱才,王庭筠不幸离世。

他才四十七岁。

章宗知道了王家居然有些清贫,下诏拨付八十万丧葬费。还把王庭筠一生所作诗文收藏到秘书阁,视若珍品。更为王庭筠亲赋悼诗一首,用他钟爱的瘦金体书写一遍赐给王家。诗前写下了感情深挚的序言:“王遵古是我的故人。其子王庭筠也以才华给朕做了十年翰林。如今斯人已逝,玉堂和东观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

一片失落在君心。

章宗倾慕王庭筠的文才,也尽力给他机会。可惜天意不成全,人事多磨难,一代英才早逝。

“儒林顿憔悴,未敢哭吾私。”(李纯甫《哭黄华》)

痛惜失才的是章宗朝廷,损失更大的是金代文坛,愈发落寞的是东北这片土地,古今同悼,我心伤悲。

                          十

王庭筠曾经有《丛辨》十卷留给世人,文集四十卷行于海内,可惜我们今人无从得观全貌了。元好问《中州集》为他存诗二十八首,《中州乐府》存词十二首,今人编辑的《全金元词》照单全收了。

《金史·文艺传》评价王庭筠“为文能道所欲言”,着重提到他晚年诗律深严,功力老到,七言长诗尤其以险韵见长。这样的评价真是史家笔,铁线篆,去肉存骨,了无生气。

只有元好问那样的鉴赏水准,方能担得起以诗存史的重任。

元好问是金代文坛老大,赵秉文是元好问当年的引路人。

赵秉文主盟金代文坛三十年,占整个金代四分之一,王庭筠是赵秉文当年的引路人。赵秉文少年时期崇拜王庭筠,写诗,练习书法,都模仿王庭筠。

元好问认为老前辈王庭筠的诗文水平高出同时代所有人。“子端诗文有师法,高出时辈之右。”

如此好评,合乎情理。

让我们一起翻开《中州集》,一句句欣赏王庭筠的诗词艺术,透过细致清灵的笔触,还原金代杰出文学家的风姿。

                        十一

先看《秋郊》一诗:

瘦马踏晴沙,微风度陇斜。西风八九月,疏树两三家。寒草留归犊,夕阳送去鸦。邻村有新酒,篱畔看黄花。

有没有《天净沙 秋思》的感觉?别忘了这是金代,要比马致远早一个朝代。只有马致远学王庭筠的份儿,没有王庭筠学马致远的事儿。

再看《八月十五日过泥河见雁》:

“家在孤云落照间,行人已上雁门关。凭君为报平安信,才是云中第一山。”

八月十五中秋佳节,诗人远行过泥河,雁门关上见到大雁,拜托雁兄给家人捎个口信,自己才到云中第一山。

这诗写得溜。我猜诗人乐意出这趟门儿,心情轻松愉快。诗句里的大雁不是前人笔下孤单怨苦的形象。

《偕乐亭》有王维的韵味:“日暮西风吹竹枝,天寒杖履独来时。门前流水清如镜,照我星星两鬓丝。”

《内乡浙江张浮休洼尊为二兄赋》里有句子“空山悄无人,花枝自留连”,不知后世阳明先生看了作何语。

《赠益公和尚还超山》“平沙漠漠雁翩翩,风弄菰蒲水拍天。短艇得鱼撑月去,一声渔笛破寒烟。”前两句有北地风采,后两句有柳宗元《渔翁》的意趣。整首诗把“北雄南秀”都写出来了。

《河阴道中》“梨叶成阴杏子青,榴花相映可怜生。林深不见人家住,道上唯闻打麦声。”这是苏辛词乐天诗的味道。王庭筠也曾不无得意地说“纵有诗成似乐天”,他曾有那个自信。

                        十二

癸巳年是1173年,暮冬时节,小雪飘飘,家人宴集聚会时王庭筠填了一首词《大江东去》:

“山堂晚色,满疏篱寒雀,烟横高树。小雪轻盈如解舞,故故穿帘入户。扫地烧香,团栾一笑,不道因风絮。冰凘生砚,问谁先得佳句。      有梦不到长安,此心安稳,只有归耕去。试问雪溪无恙否,十里淇园佳处。修竹林边,寒梅树底,准拟全家住。柴门新月,小桥谁扫归路。”

家庭聚会选在这个“小雪轻盈如解舞,故故穿帘入户”的日子里。书香门第玩得很是高雅,“冰凘生砚,问谁先得佳句”,这里有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的影子。看着眼前和睦欢乐的场景,他的心愿很故园,“修竹林边,寒梅树底,准拟全家住。柴门新月,小桥谁扫归路。”就这么简单,写满对眼前安稳生计的依恋。根据一般的阅读经验,这样的词句是写给经历过苦难摧残的心灵的,所谓“几经风霜情自真,枯木又逢春”。

也许诗人都是有灵性的动物,王庭筠目光深邃,透过家族觥筹交错的光影看到了雪野里飘零的世界,那是他后来可能经历的人生。三年之后,他高中进士,二十年之后,他身陷牢狱。词作里的幸福时光在以后的岁月里潮来潮往。

《谒金门》“双喜鹊,几报归期浑错。尽做旧愁都忘却,新愁何处着?       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不道枝头无可落,东风犹作恶。”

这首词里有个好句子“瘦雪一痕墙角”。

如画!

这首《诉衷情》呢,“夜凉清露滴梧桐。庭树又西风。薰笼旧香犹在,晓帐暖芙蓉。       云淡薄,月朦胧。小帘栊。江湖残梦,半在南楼,画角声中。”

有三个好句子:“江湖残梦,半在南楼,画角声中。”

让我们展开联想吧。

这首《凤栖梧》 每一句都有典故:

“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栏干,故国三千里。南去北来人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           紫蟹黄柑真解事。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粲登临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

上片化用了无痕迹,运笔流畅,浑然天成。下片陈旧无味,原因是他直接用了人家的名物称谓,没有了再创造之美。

唐诗宋词,古典文学的塔尖。苏轼辛弃疾,宋词的塔尖。北雄南秀,金代文学之定论。可是各位小主读完下面这首《清平乐 赋杏花》,你会怀疑这真的是金代北方人的作品?

“今年春早,到处花开了。只有此枝春恰到,月底轻颦浅笑。       风流全似梅花,承当疏影横斜。梦想双溪南北,竹篱茅舍人家。”

不必东施效颦,北方也有芳华,这样的小桥流水不输两宋词韵,可以乱真江南诸家了。

下面这首《乌夜啼》是王庭筠语言纯熟的佳作:

“淡烟疏雨新秋,不禁愁,记得青帘江上酒家楼。    人不住,花无语,水空流,只有一双樯燕肯相留。”

这是熟练到家的汉语诗性表达,多么流畅的语流,多么轻快的汉字组合。已不见半星半点金初词人完颜亮那样的铁扫帚气。

下面这首《水调歌头》写得是真有味道!

“秋风秃林叶,却与鬓生华。十年长短亭里,落日冷边笳。飞雁白云千里,况是登山临水,无赖客思家。独鹤归何晚,已后满林鸦。        望蓬山,云海阔,浩无涯。安期玉舄何处,袖有枣如瓜。一笑那知许事,且看尊前故态,耳热眼生花。肝肺出芒角,漱墨作枯槎。”

一个“秃”字语出新境,口语蘸上墨汁就入了大雅之堂。树枝秃了,转移到人的鬓角生出了白发。秋风把树叶的消逝染成树下老人的苍颜,物候枯荣转化为辛苦人生。

长亭外古道边,这个意境经典到已不新鲜。王庭筠在八百多年前就怕我们有审美疲劳了,他在长短亭台这组静止画面前边加上一个“十年”,无语空间一下子延伸成了遥远的追念。再配上落日,很快就清空了人的视野。孤独寂寞冷清之上又传来边塞的胡笳声,情绪瞬间崩塌。

王庭筠堪称八百年东北第一才子。

至于下面这组《菩萨蛮》回文词,是古人填词时的游戏小菜,王庭筠后世老乡纳兰性德也这么玩过。虽能看出才气,却无真情实感,权且作为消遣娱乐吧。提示各位看官一定要首尾来回读才有意思,否则就白费人家心思了。

“(其一) 断肠人恨馀香换。尘暗锁窗春。小花檐月晓。屏掩半山青。

(其二) 客愁枫叶秋江隔。行远望高城。故人新恨苦。斜日晚啼鸦。

(其三) 白云孤映遥山碧。楼倚一天秋。断肠随雁断。来雁与书回。”

                        十三

可以盖棺论定了。

金代文坛名家李纯甫认为“东坡变而山谷,山谷变而黄华,人难及也”。

李纯甫认为王庭筠诗词近源是黄庭坚,远脉是苏轼。

金朝文坛继承苏黄衣钵的,王庭筠最成功。

“白发光阴文字里,黄华林麓画图中。聊应世缘缘故在,会看归鹤语辽东。”(路铎《王子端挽辞》)

写这首诗的路铎是金代末年的抗元名士,他在蒙古大军破城之后投水殉国而死。路铎诗的末句用辽东人丁令威化作仙鹤飞回故乡的典故,送王庭筠魂归辽东。

“辽鹤归来万事空,人间无地着诗翁。只留海岳楼中景,长在经营惨淡中。”(李纯甫《子端山水同裕之赋》)

李纯甫同元好问(裕之)在看山水画,一起缅怀王庭筠(子端)。海岳楼是王庭筠的父亲王遵古建在熊岳镇的读书楼,在此题咏的金代知名文士多达二十五人。诗中写王庭筠魂归故里,家乡已经面目全非。只留下那座海岳楼,一直在品读他的传世诗篇。

               2022年4月3日凌晨 疫锁长春

参考书目

《金史》《中州集》《归潜志》《东北文学通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