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丝路茶语(全50篇) | 丁文:“丝绸之路”也是“丝茶之路”

 昱青 2022-04-03
作者序

受微信写作的启发独创“段子体”,论条不论篇,每条百字左右,以内容广博随意、文字精短活泼、适合网络发表为特点,类似手机段子但品位有所提升,类似“语丝”但有所扩容。特别是用段子体表达严肃的学术观点,让严肃的曲高和寡的学术走出殿堂,落脚民间,读者喜闻乐见,有利于大众分享,为学术的普及开了一条新路。——这是丁文先生独树一帜的创意。

 开篇言

薛成效先生推出“陕西丝绸之路”群勾起了我的文思,觉得有必要响应薛总的呼唤,有所行动,因为我们是陕西人,丝路的开拓者是陕西人,起点长安在陕西,丝路外贸商品的提供者有陕西,陕西人更应特别重视这一历史事件并以此为骄傲。“一带一路”的倡议为陕西茶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作为陕西茶人岂能不追赶时代大潮流?然丝路学术研究的难度很大,实物与书证少之又少。笔者不敢懈怠,海边拾贝,深山探宝,录得点点滴滴,结集为《丝路茶语》,与诸位茶友分享,但愿大家喜欢。

丁文
2020年5月20日    
写于愚斋
丁文《丝路茶语》1

丝路与茶有何关系?因为丝路外贸大宗商品是丝绸、茶叶和瓷器,瓷器出口大约是宋代以后的事,唐代那时候主打商品首先是丝绸,其次是茶叶。所以本人在1994年11月4日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提交的论文首次提出:“丝绸之路”也是“丝茶之路”。2002年拙著《紫阳问茶》开辟章节明确写入“丝茶之路”的概念。本意不是想取代“丝绸之路”的普遍说法,只是突出茶在唐宋时代外贸中的巨大体量。

丁文《丝路茶语》2

   中国茶外传有四条路径:一、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二、西传西域诸国并延伸至中亚、印度和欧洲广大地区;三、南传中南半岛并于明清续传非洲、美洲;四、北传俄罗斯。其中之二的西行路线以“丝绸之路”为古代中西交通大动脉。

丁文《丝路茶语》3

丝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狭义单指陆上丝绸之路。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成功申报陆上丝路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为世界文化遗产。

丁文《丝路茶语》4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间,直到16世纪还在保留使用。这是一条东西方之间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丁文《丝路茶语》5

丝路的开拓者是张骞,今陕西汉中城固人,故里在城固汉江之南的博望村。建元二年(前139)奉汉武帝之命率百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19世纪70年代一位德国地理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咱陕西老乡张骞是古今“第一个睁眼望世界的中国人”,是比哥伦布更古远的“东方哥伦布”。

丁文《丝路茶语》6

丝路以长安为起点,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葱岭至大月氏、大宛、安息、条支、大秦等;北路安宁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到大宛、安息、大秦。

丁文《丝路茶语》7

传统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中亚诸国到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到达地中海,终点是罗马,全长6440公里。“条条大道通罗马”此之谓也!

丁文《丝路茶语》8

丝路茶的传播有三条路径:一是僧侣和使臣的双向交流,将茶带入周边地区;二是茶叶作为礼品、贡品输入蕃属国;三是茶叶作为外贸商品销往西域。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说:“蕃客、胡贾,及阿拉伯、波斯等处来华的外商,……把中国地金、银、茶、瓷器……等运回各地。同时唐政府对他们只征很轻的关税,甚至连关税也免除,并得在中国买田宅。”唐政府实行“对外开放”的国策,大力扶植外贸,优待外商,丝路贸易焉能不繁荣?

丁文《丝路茶语》9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收茶税40万贯,实行“什一之税”,茶叶产值当在400万贯。加上不征税的贡茶、礼品茶、自饮茶、走私茶,按每斤50文计价,总产量当在80——100万担,建中元年人口2300万,人均茶4斤。产能过剩,不出口更待何为?

丁文《丝路茶语》10

唐宣宗(846——859)时期“天下税茶,增倍贞元”,年税80万贯,茶业总产值过800万贯,茶叶总产在160——200万担之间。人口3300万,人均5.4斤。产能过剩,不出口更待何为?

丁文《丝路茶语》11

唐宣宗时期人均茶叶5.4斤,而现当代茶风很盛的2006—2008年全国人均消费茶叶不过1.2斤,可见唐代茶叶数量之大。产能如此过剩,就必须纳入外贸市场经济。傅筑夫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中说:唐代“茶的商品化过程最为典型”,也就是说,早在唐代茶叶已不是原始的农产品,已具有商品属性,大规模地进入市场。自然,参与丝路贸易是中国茶必然的最佳的选择。

丁文《丝路茶语》12

丝路贸易大规模地有序地展开,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国力的强盛,二是开放的国策,三是商品的储备,四是便捷的交通,五是成熟的市场,六是商家的群体。这六个条件不具备,不会形成外贸的大格局,只能小打小闹。

丁文《丝路茶语》13

 唐代的强盛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发达,GDP世界占比58%,丝绸相当今之“石油美元”,就是当时的“硬通货”;二是拥有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高科技;三是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辽阔的疆域,管理区域东起日本海,西到伊拉克。…《资治通鉴》云:“是时中国盛强,出安远门万二千里西尽唐境。”甚至当时被阿拉伯人打败的波斯国自愿归并唐朝,俾路支、泥涅两代波斯国王受封出任波斯州大都督,并老死在长安;四是文化软实力无与伦比,影响周边国家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即后来称的“汉文化圈”)。

丁文《丝路茶语》14

丝路贸易繁荣的关键从国家政策层面言之,是得益于唐政府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如在政治上坚持和平共存、协和万邦的原则,体现“德和天下,万民皆子”;经济结构上打造外向形经济,提倡自由贸易;文化上主张多元共存,殊途同归;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大批吸引僧侣、、工匠、商人、学者来华侨居,如长安有侨民10万,广州近20万;打开国门,外籍人才大批涌进,并可以同等资格参与唐朝的科考和参政,如小小的新罗国在唐中进士者多达58人。就这样,丝绸之路不仅仅是方便行旅的一条道路,也成了沟通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管道,大大延伸了张骞开拓此路的意义。它的伟大非一般道路可比!

丁文《丝路茶语》15

唐朝的商品储备很丰富,如丝绸无论产量、质量或品种都是高水平的。生产源于宫廷手工业、农村副业和独立手工业。茶叶亦是如此,国内市场只能消化几分之一,必须外销,否则会导致积压。大体说来,长期以来,丝路输出的是丝茶瓷三位一体,还传播四大发明;引进的是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石榴、琉璃、香料等,传入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有来有往,经济互补。

丁文《丝路茶语》16

从某一角度论之,丝绸之路就是一条沟通中西方的古代最著名的“茶马古道”,和它紧密衔接并提供强大支撑的是唐代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如唐代的官道干线据学者们研究总长度在5 —7万里之间。和丝路相连接的陕西茶马古道多达7条,金牛道是主干道,还有褒斜道、陈仓道、傥骆道、子午道、荔枝道、米仓道、石牛道等。北宋诗人黄庭坚云:“蜀茶总去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当时丝路外贸茶不一定是陕西的,更大规模的是江南茶和川茶,应当说,陕西茶马古道只是连接丝路的终端网络,是全国交通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丁文《丝路茶语》17

国贸必须有国际性的商贸市场,长安西市创建于隋朝,初称“利人市”。西市规模很大,是帝国经贸交易的主要场所和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经济、文化特区性质的城区。它具有足够的承担中外贸易的条件,有接待机构,有商品储存地,有交易场所,有经营者,有消费者,有配套的服务设施。对胡商照顾周到,如冬供三个月的燃料取暖,致使“安居不欲归”,有经商居留长达数十年不归者。经商落籍者甚至供衣食免赋税。西域胡人居长安往往数以万计,形成胡人聚集区,似如美国的唐人街、北京周边的韩国城。

丁文《丝路茶语》18

与市场行为相匹配的是对胡商一系列的保护、鼓励、优惠政策。如:设立“互市监”管理市场交易,规范验货、定价、抽税;沿途派兵把守,确保旅途安全,今之说法叫“保驾护航”;便捷入关,不重复检查;营业商税低至2—3%。可以看出,唐朝政府对外贸的管理很到位,发展外贸视为重要的国策,开放的眼光不次于今人。

丁文《丝路茶语》19

国际贸易必须由中外商家来完成,政府只是制定政策和管理监督。唐代国内商人群体庞大,商人虽为末流,但腰缠万贯也颇有吸引力,何况贵为宰相的范蠡、吕不韦也都是商人出身。丝路贸易的难度是商品输出,西域旅途漫漫,成年累月的跋涉唐商未必有此能耐!我认为丝路贸易的主要推手是西域胡商,他们或许充当二传手,如与唐距离靠近的回纥商人,他们是古代的“倒儿爷”,从西市进货,或唐商送货,然后驼队远行;还有就是今新疆境内的栗特商人,他们的商业活动范围很宽,几乎控制了丝路贸易的命脉;唐朝本土商人的足迹也一路向西到力所能及的西部国际贸易市场,如凉(武威)、甘(张掖)、肃(酒泉)、沙(敦煌)等地。

丁文《丝路茶语》20

丝绸之路的贸易考之于历史,丝绸、茶叶、瓷器三位一体的主打产品并非同时进入市场的,先是丝绸,然后加入茶叶,宋以后瓷器加入。这些商品的加入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必须买卖双方有交易的需求才有买卖,若西域诸国没有形成饮茶的生活习俗,大唐的茶叶西域是没有人买的;若大唐不需要买马强军,西域诸国不会用马换取大唐的茶叶。没有这类的大规模交易,又何来“茶马古道”?正因为如此,丝绸之路在“安史之乱”后千余年间也带上了“茶马古道”的色彩,并且与陕西和云贵川的茶马古道网络互相衔接。

丁文《丝路茶语》21

自陆羽《茶经》问世,唐人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饮”茶,而不是把茶等同于一般菜品。唐代茶风鼎盛,长安人饮茶“穷日尽夜”,且成“比屋之饮”。此风随唐地国际影响力而辐射周边,《封氏闻见记》说“始于中地,流于塞外”,

周边国家也“尚茶成风”,所谓“四夷渐如中土”。当然,西域茶风的兴起主要由于地方气候和饮食习惯使然。唐朝野史有回鹘使者访唐表示“愿以千匹良马交换一部陆羽《茶经》”的记载。嗜好之切真个是“一日无茶则病”。西域人对茶的渴求促进了西域的茶叶消费和茶叶市场的形成。

丁文《丝路茶语》22

茶叶进入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到唐太宗时代,具体的历史事件是“文成公主进藏”。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远嫁土蕃王松赞干布,陪嫁物中就有茶叶。

《西藏政教监附录》中云:“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也。”茶叶作为婚姻的“下茶礼”,当时茶叶入藏是作精美的菜食,而非饮品。文成公主有一大发明:就是以奶酪配以茶叶创制了“酥油茶”,她还带去了唐朝的龙纹杯,西藏至今还传唱民谣《公主带来龙纹杯》。

文成公主进藏的路线是走北方丝绸之路,然后从甘肃过青海再入藏,此路通往南亚次大陆,可以看作是丝绸之路的支线,也有学者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与从长安出内蒙进入俄罗斯的“中俄茶叶之路”南北呼应。

丁文《丝路茶语》23

茶叶成为丝路贸易的主打产品有一个价值规律推动的过程,最初是絹马交易,但随着时间的延续,西域诸国丝帛不再是稀缺资源,德宗时代以帛10万匹、金银10万两偿还回纥马价,文宗时增至帛20—23万匹,最后更是高达百余万匹,导致朝廷“财力屈竭,岁负马价”。安史之乱后朝廷军事用马量大增,而此时茶叶“物以稀为贵”,价高值昂,于是市场左右了丝路贸易,朝廷正式推出了“茶马贸易”的新政。

丁文《丝路茶语》24

茶马贸易的第一站在哪里?必然是与唐朝接壤的回纥(又称回鹘,在今宁夏、甘肃、新疆范围内)国,首先因为毗邻,近水楼台先得月;其次,回纥已形成饮茶习俗,有强烈的消费需求;复次,回纥产马,可以满足大唐的军事装备需求。这种贸易互补的格局促进了茶马贸易尽快开展,也为一路向西丝路贸易的全程开通打下了基础。此事有史料记载:《封氏闻见记》云“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明代名臣杨一清也认为“自唐世回纥入贡,已以马易茶”。

丁文《丝路茶语》25

唐人茶马贸易始于何时?这取决于唐茶产业的规模和产能。杨华《膳夫经手录》说唐“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已后盛矣!”茶进入外贸,建中是个节点。据《策府元龟》记载:安史之乱后到文宗时期“多次以茶、丝万计易马万匹”。边关设有交易所,如陕西宝鸡陇县就是丝路重要交易点。不用说,陇西茶风兴盛,唐人陈陶《陇西行》诗云:“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丁文《丝路茶语》26

出土的文书和简帛中有西域商人前来内陆经商的记载:   如唐《开元二十年瓜州都督府给西州百姓游击将军石染典过所》记载该人商队的组成,有作人,家生奴四人,驴十头,至瓜州“市易事了,今欲往安西”,后来商队还到沙州、伊州作生意。

丁文《丝路茶语》27

茶贸的推进必须茶风先行,这样才能有效地培育茶叶消费市场。回纥茶风和茶叶市场的成熟必然会沿着丝绸之路向西扩散,最先影响的是丝路东段,主要是今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的数十个西域国家。有一个特别有趣的事实:茶叶由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北传,越秦岭止于汉江然后东进,但查阅甘肃和新疆的地方志发现:茶树的生长竟然突破了北纬37度线在丝路贯穿的甘肃、新疆落地生长,例如甘肃的敦煌、高台、山丹、平罗、镇原、华亭等县,清人裴景福《河海昆仑录》中说,古城奇台有个叫“茶树

沟”的地方,野茶树长二三百里,你看神奇不神奇?茶树的生长竟然推进到北纬40度的地区。毫不怀疑,这是丝绸之路的馈赠。

丁文《丝路茶语》28

陆上丝路西段某些地区茶风的形成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和传播有莫大关系。阿拉伯人所著《印度中国航海记》载:唐宣宗大中五年(851),“(中国)有一种冲入热水以为饮品的植物,…… ,其名为sakn(茶),中国各都邑皆有贩卖。”其时来自大食、波斯的商人云集广州。

丁文《丝路茶语》29

丝绸之路输出的是丝绸、茶叶、还有瓷器、金银、纸笔、药品等,西域输入汉地的东西也很多,我们罗列以“胡”字打头的新词就可见双方贸易往来非同寻常。例如:胡人、胡商、胡贾、胡店、胡姬、胡服、胡帐、胡床、胡座、故饭、胡空篌、胡笛、胡琴、胡旋舞等,还有“进口货”如胡饼、胡椒、胡桃、胡瓜、胡葱、胡荽、胡萝卜等。由这些新词的产生你可以想见丝路贸易的广度和深度。

丁文《丝路茶语》30

因陆上和海上、西南和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唐之后茶叶成为了世界上许多国家所喜爱的饮品,20世纪初在甘肃敦煌石窟中发现了唐代变文乡秀才王敷的《茶酒论》,内云“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白居易《琵琶行》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浮梁(今江西景德镇)是当时的茶叶集散地。由此可见,丝路的开辟已形成以唐朝为中心的国际市场。

丁文《丝路茶语》31

文成公主入藏开创了茶叶作为饮品的新纪元。虽然酥油茶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饮品,但可等同稍微原始的茗粥,一种早期的寺院禅茶。此后西藏茶风渐盛,《唐国史补》记载:唐使者拜访吐蕃赞普,烹茶帐中,赞普拿出家中的茶叶,得意洋洋地历数家珍:此寿州者,此顾渚者,此蘄门者,此昌明者,此雝湖者……。远在西藏的赞普竟然拥有如此多的中地名品,这无疑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通。

丁文《丝路茶语》32

唐玄奘法师去西天取经,古丝绸之路是他的必然选择,不过他的终极目标是印度的那烂陀寺,所以只在中亚转了转,然后转南亚,入天竺(新都)。这样的路线可以绕过青藏高原,也不必攀登喜马拉雅山。玄奘只是借道而已,与茶事似不相关。

丁文《丝路茶语》33

在古代,僧人是茶文化的重要使者。唐代沿丝路去西域求法的高僧除玄奘外,还有一位叫义净的和尚,游历印度与南海诸国20余年,在其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有“茶药”的记载。书中说:“若患热者,即熟煎苦参汤,饮之为善,茗亦佳矣。”道其疗效云:“自离故国,向二十余年,以此疗身,颇无他疾。”义净没有做茶生意,但他带去了茶文化,传播了茶的养生功能。

丁文《丝路茶语》34

学者们研究指出:鎏金蚕是唐王朝奖给古代养蚕专业户的奖品。古代陕西关中及陕南地区蚕桑业的兴盛带动了丝绸业的发展,使陕西成为全国最重要的丝绸出产地之一。我们有理由认为:无论是丝绸远销中亚东西欧,或者在西域换马,都有陕西丝绸参与,并且数量可观。当陕西丝绸不够需要时,陕西茶叶成为当然的替补者,于是引出了陕茶西行的故事。

丁文《丝路茶语》35

陕茶走上丝绸之路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因为它自古就名声赫赫,丝路茶贸不会缺席。2016年“人民网”报道称:陕西汉阳陵出土了中国最古老的茶叶,这是进贡皇宫的食材,按理推知当是来自陕西紫阳茶区。考之《华阳国志.巴志》知紫阳茶有三千年的种植史、贡茶史,系唐代名茶,相传在长安西市开有专卖紫阳茶的商号。如此大名鼎鼎的茶叶,怎会不选作外贸商品呢!何况近水楼台先得月,朝廷就近选择陕茶是情理中事。

丁文《丝路茶语》36

陕茶能否踏上丝绸之路成为外贸的主打商品,关键在于茶品的知名度,因为要用茶代替绢帛必须是价高值昂的名茶。陕西紫阳茶(指紫阳茶区范围内所产的茶叶)具备这样的资格。本人根据东晋常jv《华阳国志·巴志》的有关记载得出两条结论:陕南巴人是中国最早人工种茶的民族,历史可上溯到3000年前;陕西贡茶年代最久远,始于西周建国初,有3000年历史。这是陕西茶史上的两个第一。

丁文《丝路茶语》37

紫阳茶是唐代著名的贡茶,《新唐书》记载: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山南道汉阴郡的毛尖茶(出产于今紫阳茶区,包括安康、汉中)列为贡品。清代“陕南唯紫阳茶有名”,列为贡品,有陕西省档案馆收藏的“信篇”为证。

丁文《丝路茶语》38

据《新唐书》记载,唐德宗时期兴元府汉中郡进贡汉中茶(今汉中午子仙毫前身)。

陕西茶在唐代体量不会太大,但以质量取胜,当时贡茶不多,但陕西占了两卷,无论是以茶赐外国使臣,还是以茶去西域换马,陕茶就地取材,绝对是不二选择。

丁文《丝路茶语》39

在唐朝茶叶参与丝路外贸属初始阶段,以江南茶、川茶为大宗,陕茶辅之。总体说来,外贸商品丝绸为主的格局并无多大改变,出口茶叶也多面向丝路东段诸国,因为茶风的传播和丝路西段诸国茶叶市场的形成得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丝茶之路”那应当发生在后来的宋明时期。这个时间段茶和瓷器在外贸中地位突显。

丁文《丝路茶语》40

宋代茶马互市的驱动力远胜唐朝,远销海外诸国的驱动力更远胜唐朝,因为宋代茶叶产能的过剩更比唐朝为烈,据孙洪升《唐宋茶叶产量辨析》一文的估计:宋茶产量约为1. 5亿斤,若以人均消费1斤计算,北宋人口7000——8000万,产能可剩余一半即8000万斤左右,孙先生保守估计可用于外销的茶叶至少在2000 ——3000万斤左右。海量的外销茶业通过陆上、海上以及南方、草原四条丝绸之路远销海外诸国。

丁文《丝路茶语》41

宋代丝绸之路的东段实现了与茶马古道的无缝连接,也就是说,这个时期丝路是朝廷与西域诸国以茶易马的交通大动脉。南宋绍兴年间成都府、利州路有23处茶场,每年产茶约2100万斤,其中仅川、秦8場的茶叶就要换回12994匹马。若每匹马最低以80斤茶叶计算,茶叶在丝路的流通量在100万斤以上。按理推知,部分茶叶必然会远输丝路西段,到达今中亚和欧洲。

丁文《丝路茶语》42

早在宋代,陕茶就已经成为丝路茶贸的主体,到明朝这一趋势更为突出。究竟有多少陕茶进入丝路外贸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明确指示:“用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汉中茶就是清代的紫阳茶。据《明史·茶法》记载,三年一次,换马14051匹。朱元璋实行的是“以(茶)制戎狄”的国策,陕西靠近西域,故朱元璋有所倚重,陕茶在外贸茶中的占比有很大增加,远非唐代可比。

丁文《丝路茶语》43

茶马交易比价是咋回事?一般说来,茶的价值很高,如明代万历“二十二年 ,定茶易马,上等马每匹一百二十斤,中等马每匹七十斤,下等马每匹五十斤”。 万历二十九年,汉中府属金州、紫阳、石泉、汉阴、西乡五州县岁办中马11900匹,折茶约840000斤,这就是明万历年间陕茶加入丝路外贸的实际贡献。

丁文《丝路茶语》44

明朝将茶马交易视为制蕃国策,认为是“经国大

计”,一窝蜂腾涌而上,导致茶叶经济过热,造成边茶大量积压。主管茶马交易的杨一清上呈的奏折《茶马疏》中披露:洮河茶马司储茶可备三年之用,西宁茶马司储茶足够二年之用,因积久腐烂,三茶司几把火烧毁茶叶2千万2百余斤,约12000吨,相当现在陕茶一年的总产量。

丁文《丝路茶语》45

清代丝路东段基本上在清朝版图之内,新疆成为丝路贸易的重地,形成了一批内外贸易的超级市场,如慧远、奇台、伊犁、塔城、阿克苏、和阗等,是北方和西南丝路以及中俄茶叶之路的商贸中心,中国茶在这里交易,并远输中亚、阿富汗、俄国、印度等地。

丁文《丝路茶语》46

清代陕西是丝路茶贸的大本营,《清史稿·食货志》   记载:清“于陕甘易蕃马”,“陕西设巡视茶马御史五”,嘉庆前“陕、甘发西宁、甘州、庄浪三茶司,而西安、凤翔、汉中、同州、榆林、延安、宁夏七府及神木厅,亦分销焉”。清朝前期易马13088匹,用茶百万斤。这一时期,蜀茶占比减少,陕茶成为茶贸主体。

丁文《丝路茶语》47

清朝、民国时期,陕西紫阳茶西行选择子午道、郡道、库谷道与丝路衔接,以紫阳为转输地和边茶集散地,安康、西乡辅之。紫阳茶不仅踏上了陆上丝路,而且早在明朝隆庆年间就已开辟了“三边”市场。紫阳茶的终端市场不仅仅限于丝路东段和内蒙,还远销中亚、南欧、北非等地。

丁文《丝路茶语》48

清代陕茶参与丝路茶贸新添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就是茯茶,名字来源有两说:一是伏天加工,故以名之;一是效用类似中药材茯苓,故以名之。茯茶产于陕西泾阳,因便于携带、运输、储存,又可消食解腻,是西域高原、沙漠民族的生活必需品,因此成为西域民族备受欢迎的饮品。清朝、民国时期茯砖茶 沿丝路销往俄国、西蕃、波斯等40多国,成为外贸的热门商品。  

丁文《丝路茶语》49

湖南黑茶在明清时代是丝路热销商品,明代文学家汤显祖…《茶马》诗云:“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据史料记载,黑茶的终端加工在陕西完成,然后由长安沿丝路西运。

丁文《丝路茶语》50

2013年9月7日,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张,这是陕西茶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西安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西安的国际影响力地域扩展到西亚、中亚、东欧广大地区,辐射人口30亿左右。丝绸之路是祖宗留给我们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陕人更应倍加珍惜。

作者简介

丁文,本名阙庭恕,现供职于汉滨区文化馆。中国著名茶文化专家、知名作家、学者。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陕西省茶叶协会专家组成员。曾担任安康地区作协副主席、秘书长职务。

读书、教书、著书,传道、授业、解惑。丁文是公认的高产作家,从文半个世纪,共出版和发表文学、茶学和地方文化研究方面的重头作品20部,编撰作品20余种。截至2012年,在国家及省市县四级报刊发表长篇小说2部,中短篇小说75部(篇),中短篇故事64部(篇),纪实文学作品50多篇,戏剧曲艺作品12件,地方文化方面的研究论文、散文约100余篇,发表散文、诗歌、歌词、杂文、寓言等精短作品150余篇,发表茶学论文及其他体裁的茶文100余篇,7部作品改编为影视剧,作品入选文集50余种,获国家及省市奖励50多次。

作家李大斌曾评价:“丁文先生可以说十八般武器样样皆通。从传统的文学,到故事;从文学,到边缘文化……而且,每一种题材上的东西,先生都能有自己所得,都有了成绩。他研究茶学,写出了几本茶学专著,填补了空白;他研究安康的文学史,安康无人能出其右……又美学,又医道,又商道,又雕塑学……。”

丁文的《安康艺文大观》和《安康造型艺术》将一地数千年文学艺术和造型艺术进行了系统梳理,份量厚重,著名文艺评论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肖云儒称誉他:“以个人微薄的力量和自己半生的年华,竭尽全力来校正中国文化一种久远的倾斜。” 

著名诗人和歌词作家党永庵称誉他执笔撰写的《安康艺文大观》是“地方文化的万里长城”。他执笔撰稿的《安康县志·人物篇》为方志专家“心服赞羡”,誉其“出手不凡”。

《夜半不速客》是获奖故事专集,荟萃了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故事佳作。

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完成了350余万字的“丁文茶文化系列”,是中国著原创性茶文化专书最多的作家。其中《中国茶道》是中国第一部茶道学专著,被誉为茶道学的“经典之作”、“开山之作”。《大唐茶文化》是中国茶史断代研究的力作。《茶乘》揭示了中国茶道深刻的文化内涵,将茶道学的研究提升到更高层次。《陆羽大传》被誉为“具里程碑式意义的作品”。《茶魂》荟萃陆羽研究的最新成果,堪称“陆学”研究的扛鼎之作。《陕西茶史》、《陕西茶文化》、《紫阳茶文化》亮点很多,精彩纷呈,对地方茶文化研究的权威性毋庸置疑。

他是中国茶道学的奠基者,“陆学”研究的中坚,大唐茶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如湖北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欧阳勋所说:“提起著名茶文化专家和作家丁文先生,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坛无人不知……他以优美的文笔全面系统地诠释了茶文化……自成体系,自立一家之言,令人耳目一新,得到了广大茶人和茶学工作者的广泛赞誉,从而奠定了作者在中外茶学界的学术地位,并有'中国茶道学开山人’之誉。”

他在文学创作、地域文化研究和茶文化研究三大领域成就卓著。对繁荣文学艺术、挖掘和弘扬安康地方文化、复兴中华茶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是推动中国茶产业改革发展与繁荣地方经济的先锋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