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尘里的修炼——读苏轼《定风波》

 三驾马车1966 2022-04-03

红尘里的修炼

——读苏轼定风波

刘向军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定风波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走它。没有足够的年龄,没有足够的阅历,没有足够的悲欢离合,没有足够的反省顿悟,难以真正走近、更难真正走进《定风波的世界。不过不用着急,一个认真生活的人,总会经历这一切,总会走进定风波的世界,如同苏轼那样。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能不听吗?噼里啪啦砸下来的雨声就在树林里,就在叶片上,就在自己身上,就在自己耳边,谁能不听?不是不听,只是不要太在意地听,更不要放大地听尽管在这突如其来的冷雨中,和着雨声,吟诗长啸,从容前行。这是对雨的无视,也是对雨的享受,甚至是对雨的歌颂。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没有雨具无妨,没有快马骑着逃离也无妨。拄一根竹杖,穿一双草鞋,沐一身雨水,踩两脚泥泞,以这种姿态在红尘中行走,更加轻快自在。这一点雨有什么可怕的呢?雨即便再大一点,雨下得时间再久一点,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从权力的高位跌到牢狱里,走过乌台诗案鬼门关的苏轼,有资格说出这般豪迈旷达的话。

“一蓑烟雨任平生。”在这里,苏轼这位脚踏大地的儒生心中升起了儒门信徒的执着与坚定。“一蓑”只是虚写,“雨具先去”的苏轼们当然不会披着蓑衣。苏轼不过是借眼前沙湖道上的雨而放眼人生漫漫长路上的风雨。红尘里的行走应该有这样的潇洒,哪怕一生中都是烟雨,披一件蓑衣,只管前行。对于苏轼来说,在人生路上,即便没有“一蓑”,他也能坚定地“烟雨任平生”。——他的精神世界里“一蓑”,那儒的坚定,道的自然,佛的超脱

“料峭春风吹又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其实人生不会总是有烟雨,正如眼前的这场雨,雨过天晴,美好的夕阳会用温晴来迎接风雨中行走的人。雨中的惊怕惶恐狼狈,成了雨过天晴后的舒坦、欢欣、收获。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在红尘里的修炼境界比常人要高出三等。如果说“何妨吟啸且徐行”是苏轼的旷达高出常人的第一等的话,那么“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苏轼的执著高出常人的第二等,而此处回首风雨人生路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苏轼的超脱高出常人的第三等。风雨也罢,晴好也罢逆境也罢,顺境也罢失去也罢,得到也罢这都是人生的自然,无所谓悲,无所谓喜,我且徐行归去。——这是苏轼儒的大执着,道的大自然,佛的大超然。

苏轼融儒释道于一体的修炼境界,使他的《定风波》成为红尘中芸芸众生的一剂良药,总能给处于不同境界的众生以精神的慰藉、启迪和引

2022.4.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