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面管教”如何运用在家庭社会工作中?

 社工客 2022-04-03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谢春华

    单位 | 广州市洋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正面管教是以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是美国公认的经典育儿体系。《正面管教》是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博士所著,提倡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致力于0到18岁的亲子教育,不仅能改善家长养育孩子的方式,还可以改善夫妻关系和家庭氛围。阿德勒说过: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在追求价值感与归属感。价值感来自于被肯定(我是有贡献的,我是有用的,我是有责任感的),归属感来自被爱(我是值得被爱的),只有让爱和责任并存,孩子才能获得成功的品格和人生技能。

实践证明,正面管教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在家庭教育工作中是可行的,有效的。本人于2019年获得美国正面管教家长认证师,在工作、生活中运用正面管教的理念和技巧开展正面管教公益课30多场,受到家长良好评价。前段时间同事开展”正面管教小组”并让我指导和实践,以下是我运用正面管教于家庭社会工作中的心得和思考。

一、正面管教于个案工作中的运用

(一)接案:专业关系的建立

工具:先连接/共情/倾听等

正面管教的理念:先连接后纠正,即当案主找到社工解决孩子教育问题,社工第一步要做的是与案主建立信任关系,避免扮演专家的角色,提供育儿的建议。社工要积极倾听,去听案主曾经为解决问题的努力以及目前遇到的困难,去肯定案主的勇气,认同对方的感受,即使案主用错误的方式教导孩子,让案主相信[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

(二)预估:问题/需求评估

工具:启发式提问/破解密码等

 通过启发式提问,可以让案主思考“你认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孩子从问题中的获益是什么?”。因为,孩子不良行为的背后有4个目的:寻求关注/寻求权力,寻求报复/自暴自弃。社工借助冰山图,让案主不只是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即看得见的冰山),而且还要思考冰山下被隐藏的错误信念。当孩子的价值感和归属感没有得到满足,孩子就会通过不良行为来获得。让案主进一步去思考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未被满足的需求。

(三)计划:目标及计划制定

工具:达成共识/解决问题等

个案需要案主的配合,前提也是要赢得案主信任。正面管教的工具“赢得合作”指引社工与案主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或计划,案主参与个案的程度与个案的成败有着重要的关系,案主参与度高,则个案的改变成效显著。

(四)介入:服务开展

工具:鼓励/细小步骤/家庭会议等

介入阶段是个案的重要部分,初期可以采用[两列表][我是我的小孩]、[你的管教风格]等活动,让案主思考育儿的理念及方向;中后期学习正面管教的知识和工具,通过布置家庭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注重以“家庭”为单位介入,如运用[家庭会议][特殊时光]等工具连接亲子感情。[鼓励]是正面管教养育的核心,案主主动寻求社工介入,我们会发现,案主习惯用“负面”的语言评价孩子,社工通过示范、情景扮演引导案主学习用“鼓励”三句式(1.我看到/听到……;2.谢谢你/我很欣赏你……;3.我相信你……)的正面语言去看见孩子。需要注意的是,社工用行动告知家长如何运用技巧,而不只是停留在“说教”。如社工用鼓励的句式肯定家长的努力:“我看到你很努力学习育儿知识,我很欣赏你这种投入学习的态度,我相信你未来跟孩子的关系会越来越和谐”。[每次迈出一小步]让案主学会将任务进行分解,让案主体验成功,找到养育的方向以及希望。

(五)评估:成效分析

工具:鼓励/坚持到底等

评估个案的目标达成以及案主的改变,用[坚持到底]不断鼓励案主,正如“如见成效,继续尝试;努力无效,另寻他法”。

(六)结案:专业关系的解除

工具:放手/预先告知等

专业关系有结束的一天,社工的“放手”并不是放弃,而是相信案主通过学习能解决养育问题,案主也需要学习放手,让孩子承担责任和锻炼能力。

二、正面管教于小组工作中的运用

(一)小组开始前

主题:社工接触潜在的组员,进一步评估组员需求

一般我会通过以下4个问题了解组员参加小组的情况。

1.你参加小组的目的、期望是什么?

2.自从当上父母,你如何形容自己?

3.自从当上父母,你觉得别人眼中的你是怎么模样?

4.假如有一支神仙棒,你会希望改变什么?

(二)小组初期

主题:认识你的管教风格、行为背后的信念

小组初期主要任务是组员互相认识,制定契约,认识正面管教的理念和基础工具。通过热身活动[我是我的小孩][照我说的做][握拳]让组员描述孩子的特点、反思行大于言还是言大于行、赢得孩子合作的重要性。小组初期的[两列表]让组员不只是看待孩子带来的挑战,就像GPS一样,让组员思考养育的终点是培养孩子什么样的品格和才能。活动[你的管教风格]通过分小组讨论让组员认识到4种管教风格:娇纵型、严厉型、忽视型、和善而坚定型(正面管教提倡的风格,正面管教的和善是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正面管教的坚定是让孩子感受到价值感),不同的管教风格会影响孩子的性格、行为。通过[错误目的表]让组员认识到孩子通过不良行为来达到4种目的: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自暴自弃,而家长需要给予孩子的是“归属感和价值感,即爱与责任”来改变孩子的行为背后错误的信念。

(二)小组中期

主题:专注于问题解决,学会鼓励孩子

组员跟我说“我总是控制不了自己跟孩子发脾气,过段时间又会后悔”。正面管教提到“孩子感觉好,才会做得好”。通过活动[掌中大脑]让组员意识到,当人在生气的时候,因为受到镜像神经元传递的影响,如果继续沟通会带来对方的“战斗/麻木/逃避”,这时候需要做的是“积极的暂停”,接着活动[愤怒与3A]让组员学习“认可愤怒、准许愤怒、可接受的解决办法”。情绪管理是正面管教中重要的一个课程内容,“先连接,后纠正”,亲子关系是放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解决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通过鼓励的三个句式让组员学以致用,通过活动[启发式和命令式活动]让组员反思“提问而不是命令”,布置家庭作业[日常惯例表]让孩子参与并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想法,他们就会积极主动的合作。社工在小组开始之前,预告小组内容,退出领导地位,某个主题活动带领由组员担任“主讲”,提高组员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小组后期

主题:运用家庭会议解决问题,家长互助网络搭建

通过活动[上方卡]帮助组员了解个人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不同的反应模式:力争优秀型/控制型/取悦型/安逸型。4种上方卡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促进组员对自己的进一步了解。活动[家庭会议]让组员以家庭成员的身份做情景扮演,促进家庭成员达成共识,减少冲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结束前开展[家长帮助家长]是让组员在小组中将学到的知识、理念、工具学以致用,角色扮演过程中,也是组员之间互相帮助的环节,通过组员共同的头脑风暴,实现用集体的智慧解决育儿难题。结束的时候,通过[抛毛线球]让组员围成一圈,各自分享学到的知识、下一步计划做什么或内心的感受是什么,进一步强化了组员之间的紧密联连的关系。小组结束后,借助线上微信交流群,温故而知新,定期(如每周)学习一个工具卡,让组员能真正去学以致用。

三、正面管教于社区工作中的运用

正面管教运用在社区活动中,需要涵盖以下4个方面内容:

(一)热身活动:结合正面管教的热身活动,在课程正式开始之前,做一个5到10分钟的简短体验活动,如握拳/我是我的小孩/照我说的做/做与不做等。

(二)知识/理论学习:正面管教课程并不只是学习工具的使用,而是先要家长认识到,“养育方向就如一个树的根”,家长的教养理念不同决定了对孩子的教养行为。

(三)体验活动:根据课程的主题而设定,如围绕情绪管理的主题,则可以设计“掌中大脑/愤怒与3A/愤怒但不要失控”等。

 (四)PHP或总结:活动结束前,如时间比较充足,可以开展活动[家长帮助家长](即PHP),最后与参加者共同回顾所学习的内容,布置家庭作业,巩固所学。

正面管教有一套工具卡(52张),它属于比较容易入门的实践派。但只有“将理念和工具内化到个人身上”,就像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个“技巧”,养育的难题也许会迎刃而解。社工在扮演”教育者”的角色,需要注意的是“行大于言”,家长是通过社工的示范而不是讲道理来学习的。

“事情在变得好之前,通常先变得更糟糕”,只有坚持不懈使用正面管教的方法,孩子的不良行为就会慢慢减弱。由于篇幅关系未能一一阐述。如社工朋友们想深入学习该理论,建议报名参加正面管教认证培训班系统地学习。本人将继续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运用书本上的知识真正去帮助有需要的家庭。

如何与孩子沟通交流

他与30000名青少年接触后

他得出这10点心得...

深受好评,扫码拿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