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解300条历史冷知识,快速读懂《大明王朝1566》之1「罗天大醮」

 广州玉 2022-04-04

钦天监、罗天大醮到东厂廷杖:《大明王朝1566》的300条冷知识(1)

【道教冷知识1:罗天大醮】——明朝中期开始的皇室危机解码

【科技冷知识2:钦天监】——记录中国古代科技辉煌的集大成者

【法律冷知识3:东厂廷杖】——对文官制度及个人尊严的极大摧残

********************************************************************

《大明王朝1566》开场【楔子】不过1200字,但信息量极大:

上来就是嘉靖三十九年冬天发生的祈雪大事和西苑大火:

也就是说,大明帝国最高权力者面临的是一场火与冰的考验——

对于一个农耕大国来说,没有什么比冬雪更重要的了,所谓瑞雪兆丰年。

环京各省一冬无雪,对帝国,对百姓,后果都很严重。何况东南倭寇横行,极大影响了大明的海上贸易。本来虚弱的大明财政无疑是雪上加霜了。

那么嘉靖皇帝怎么应对呢?祈雪。但不委托给钦天监,即相当于国家天文局,更是中国古代辉煌科技的代言人——而是信方士,他亲自走打醮路线——

于是出现了第一个冷词,罗天大醮。道教打醮貌似跟风水先生作法差不多,其实打醮是对立面来着,差点抢了钦天监的饭碗。好在打醮未果,嘉靖皇帝还是回到钦天监的正路上,但古代皇家眼中的天文,远远不只是天文概念。

于是,天象问对之后,一场血腥事件厂卫廷杖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冷知识001【罗天大醮】:

背后是嘉靖及大明皇室艰难的繁衍成长之路

文章图片1

1、

罗天大醮,光看名字就挺吓人,没错,那是道教斋醮科仪中最隆重的活动之一。罗天,即诸天,网罗诸天诸地之意。醮,指斋醮仪式,明代以后,道教多以醮代斋。大醮,当指仪式规模。行仪之目的是为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大家听罗天大醮少,但青词听得不算太少——而青词正是道教斋天醮神时写奏告文书的一种文体,除了词还有几十种形式,主要用途是向神仙谢罪、禳灾、保佑平安之类,因为最终是神仙阅读,会按神仙的文化程度做形式上的区分。

斋醮从古至今在许多作品或生活中都有出现,比如《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孔明秋夜祭北斗”,就直接有青词出现。

到了唐朝,因国教是道,所以斋醮必不可少,写青词就成了文人的基本功,翰林院要求每个学士都能写青词,而且出版了《道门青词例》等教材。所以不要说人嘉靖爱写青词,唐宋都把青词纳入了高考范围。

大明朝嘉靖号称青词皇帝,内阁成员基本都是靠青词吃饭,才能混下去。严嵩甚至被称为青词宰相。不过《大明王朝1566》开头只提打醮,没来得及提青词。关于青词,我们会在后面的很多情节中陆续看到。

打醮为祈雨的多,祈雪的少。比如苏东坡曾写有《喜雨亭记》。

文章图片2

喜雨亭

其实打醮在古代很常见,就是道士设坛为人做法事,求福禳灾的一种法事活动。打醮之俗可溯及先秦,打醮名目繁多。有祈求平安的'打平安醮',有驱瘟疫、除天灾、许愿打醮;有收成好,打醮酬谢;有丧葬,请道士打醮。打醮时,要设斋道祭祀,道士击鼓诵经,甚至有举行演戏娱神诸活动。

打醮这个仪式活动,大户人家特别喜欢做,在《金瓶梅》和《红楼梦》中都隆重出现过——

比如潘金莲到西门府后的第二个生日那天,西门庆却带着一伙兄弟去打醮,导致缺席,打醮成了一次表态,暗示了金莲进西门府新鲜感后,开始受到冷落,地位岌岌可危,为后来金莲提升危机感,背水一战,气死李瓶儿埋下了伏笔。

《金瓶梅》第三十九回,写西门庆在玉皇庙打醮就非常详细:

文章图片3

“西门庆进入坛中香案前,旁边一小童捧盆巾盥手毕,只见吴道官头戴玉环九阳雷巾,身披天青二十八宿大袖鹤氅,腰系丝带,忙下经筵来,……吴道官诵毕经,下来递茶。”

“不一时,打动法鼓,请西门庆到坛上看文书。西门庆从新换了大红五彩狮补吉服,腰系蒙金犀角带,到坛,有绛衣表白在旁,先宣念斋意。”“……宣毕斋意,铺设下许多文书符命,表白一一清看,共有一百八十九道,甚是齐整详细。…… 然后一个道士,向殿角头咕碌碌擂动法鼓、有若春雷相似。合堂道众,一派音乐响起。吴道官身披大红五彩法氅,脚穿朱履,手执牙笏,关发文书,登坛召将。两边鸣起钟来。铺排引西门庆进坛里,向三宝殿左右两边上香。”

这一段打醮仪式,写的严谨有序,和教义中所规定的相差无几。

大家印象最深的打醮,恐怕还是在《红楼梦中》:

比之金瓶梅,红楼梦进一步做了温馨提示,即打醮只是个工具,大家醉翁之意不在酒。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后,择准停灵七七四十九天。这期间贾珍请了九十九位全真道士,设坛于天香楼上,为秦可卿打十九日“解冤洗业醮。”——这就是在旧时,有钱有势的人家,为超度死者的亡灵,要设坛打醮。明眼人自然看得出,这个打醮,表面上是打给死人,其实是打给活人看的。

至于专门为活人举行的打醮仪式,一般称为“平安醮”。更是打给活人看——明争暗斗少不了:《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至二十九回曾浓墨重彩地提到此节,因为发起者和倡导者是元妃:

“袭人道:'昨儿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跪香拜佛呢?’”

既然是元春的旨意,于是第二十九回有了大场面描写,那就是贾母和众人前往清虚观打醮,祈求天下太平,风调雨顺。

本来王熙凤初一日准备约上宝钗、宝玉、黛玉去的,贾母听说了也要同去,又请了薛姨妈、王夫人。特别是丫头们“天天不得出门槛子,听了这话,谁不要去”——显然几乎成了她们唯一的娱乐活动,于是“乌压压的占了一街的车”。所以,本来一次普通平常的“清虚观打醮”,搞得惊动了大半个京城,这也足见贾家势力不凡。

文章图片4

【单表到了初一这一日,荣国府门前车辆纷纷,人马簇簇,那底下执事人等,听见是贵妃做好事,贾母亲去拈香,况是端阳佳节,因此凡动用的物件,一色都是齐全的,不同往日。少时贾母等出来,贾母坐一乘八人大轿,李氏、凤姐、薛姨妈每人一乘四人轿,宝钗、黛玉二人共坐一辆翠盖珠缨八宝车,迎春、探春、惜春三人共坐一辆朱轮华盖车。然后贾母的丫头鸳鸯、鹦鹉、琥珀、珍珠,黛玉的丫头紫鹃、雪雁、鹦哥,宝钗的丫头莺儿、文杏,迎春的丫头司棋、绣橘,探春的丫头侍书、翠墨,惜春的丫头入画、彩屏,薛姨妈的丫头同喜、同贵,外带香菱,香菱的丫头臻儿,李氏的丫头素云、碧月,凤姐儿的丫头平儿、丰儿、小红,并王夫人的两个丫头金钏、彩云,也跟了凤姐儿来。奶子抱着大姐儿,另在一辆车上。还有几个粗使的丫头,连上各房的老嬷嬷奶妈子,并跟着出门的媳妇子们,黑压压的站了一街的车。那街上的人见是贾府去烧香,都站在两边观看。那些小门小户的妇女,也都开了门在门口站着,七言八语,指手画脚,就像看那过会的一般。只见前头的全副执事摆开,一位青年公子骑着银鞍白马,彩辔朱缨,在那八人轿前领着那些车轿人马,浩浩荡荡,一片锦绣香烟,遮天压地而来。却是鸦雀无闻,只有车轮马蹄之声。

不多时,已到了清虚观门口。只听钟鸣鼓响,早有张法官执香披衣,带领众道士在路旁迎接……】

大场面自然要有大事件。《红楼梦》的作者用这样的大手笔要告诉读者些什么呢?

说白了,清虚观打醮,是金玉良缘阵营和木石前盟阵营的一次正式交手。

清虚观打醮,打醮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前因与后果:

所谓前因,即是文中写道,眼看端午节将近,贾府中的大小姐,而今已是凤藻宫尚书的贾元春做了两件事。一是赏了端午节的节礼。单单赏节礼,却也没有什么可说的,皇家恩赐,无尚荣光。妙就妙在赏赐之物很有讲究,文中借袭人的口中对宝玉说道: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此处大有深意,明眼人一看便知,贾元春当然也是代表了其母王夫人的意思:支持金玉良缘,希望宝玉和宝钗成婚。而不是贾府众人以前一直认为的那样,黛玉和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将来一定也要完婚的。 

正式打醮的第一天,金玉良缘的缔造者王夫人没有在现场,却早已布好局:通过张道士向贾母隐晦地传递了己方阵营最强大的支持者元春的意愿,而久经风雨的贾母则不动声色的表达了自己的立场,给了一个让对方有苦说不出的还击。

元春在下旨要求贾府打平安醮的同时,就以端午节赏礼来暗示自己对金玉良缘的支持,连宝玉也奇怪“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而作为贾母和王夫人,对元春此举用意是心知肚明的,王夫人借每月一次进宫的便利成功地将元春争取到了自己的阵营里,元妃的端午赏礼中宝玉和宝钗都有的凤尾罗和芙蓉簟两样都是卧室用物,元春的立场彰显无疑。  

文章图片5

在这场表面平静暗地里波诡云谲的斗争里,每个局中人都在暗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贾母和王夫人自不必说,两大阵营的焦点宝钗和黛玉也敏感地领悟到了元春赏礼打醮的潜台词。

清虚观三天打醮,贾母只去了一天,明确地表明的自己的态度,目的达到了,第二天“便懒怠去”,而不去的原因是宝玉生气和黛玉中暑,其实是在告诉王夫人“我心中只有我这两个玉儿重要。”  

清虚观打醮的后果很严重,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王夫人一腔无处发泄的怒火,化成一巴掌打在了和宝玉调笑的金钏脸上,逼得金钏跳了井,宝玉被贾政打了个半死,黛玉无意中听到了宝玉的知心话,宝玉给黛玉送旧帕,袭人乘虚而入取得了王夫人的信任,王夫人开始对晴雯动了杀机,这种种因果,皆是由清虚观打醮而起。

文章图片6

2、

史上最隆重的打醮仪式,莫过于大明王朝的嘉靖朝了:

皇帝亲自出马,可谓级别最高了。

而在《大明王朝1566》开头这里,对打醮并未做详细叙述,只是一笔带过:

作了几坛罗天大醮祈雪无果,嘉靖皇帝无奈找回了钦天监进行天象问对,由此引发的后果自然更严重:一场帝国的血雨腥风就要来临了。

那么,这场罗天大醮的影响对嘉靖皇帝有多大呢?答案是非常大。

文章图片7

所谓“八方世界,上有罗天重重,别置五星二十八宿。”

“罗天大醮”是道教最高级别的斋醮活动——

“罗天”是指三界之上的大罗天。所谓罗天,是指天外之天,最高最广之天。“醮”乃是道教祭祀三清、四御、五星列宿的一种仪典。早期道教举办醮仪的目的是治病、宥罪。醮仪最早是在夜间露天设供祭诸神的。

据道经规定,普天大醮应供奉3600醮位(即神位),周天大醮供奉2400醮位,罗天大醮供奉1200醮位。三种大醮做法、规模虽有区别,但其目的都是:一护国佑民,二延寿度亡,三消灾禳祸,四祈福谢恩。另外还有金箓大醮,玉箓大醮、黄箓大醮等大型道教仪式。

唐朝以后,历朝都是每逢国有大事或大灾,均召请道士在宫中或名山宫观设坛建醮。清代以后这种大型道教斋醮活动就很少见了。

罗天大醮的主要科仪有焚香、开坛、请水、扬幡、宣榜、荡秽、请圣、摄召、顺星、上表、落幡、送圣等等。在诵经礼拜时还伴有优美的道教音乐和动作、队形变化多样的禹步及踏罡斗。反正,够繁杂的了。

嘉靖三十九年冬天的这次罗天大醮更非寻常:

明里祈雪,暗里祈孙——要知道,朱厚熜彼时已经55岁了,依然膝下无孙呢。所以罗天大醮代表着天意。

因为嘉靖是道教的一枚死忠粉,甚至为了道教祭祀不惜放弃自己的皇后。

话说早年第一任陈皇后死后,嘉靖帝又立宫女张氏为后。她性格温婉,也能遵循礼道。而嘉靖帝热衷于道教古礼,醉心于道教祭祀,每当节日大祭,张皇后还必须穿着礼衣陪祭。张皇后因不愿意穿这么不伦不类的衣服,屡次劝谏嘉靖帝不要迷信道教祭祀,嘉靖因讨厌了,不久就废了张皇后,令其迁居别宫,回收册宝,使张皇后愤慨而死。

文章图片8

但嘉靖打醮最多的地方,其实不是皇宫内,而是武当山——

第一次罗天大醮早在1526年,为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就曾在武当山静乐宫举行了持续7个昼夜的“罗天大醮”。

这跟他童年在湖北长大有关,据说朱祐杬(孝宗的异母弟,弘治七年九月十八日就藩湖广安陆州)曾育有二子二女,仅最小的儿子朱厚熜即后来的嘉靖存活,故朱祐杬对朱厚骢宠爱有加。

为了保住这个孩子,朱祐杬每年都会带朱厚骢祭拜武当山玄武神。从小耳濡目染,朱厚骢对武当山有了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其实大明王朝的皇室子孙生育危机来得很早,从16世纪初、即建国不到150年的正德一朝就开始了:

既然堂兄正德皇帝31岁盛年无嗣驾崩的先例在前,时年20岁的嘉靖帝无疑希望武当山玄武神赐于子嗣。

嘉靖五年(1526年)2月,武当山净乐宫举行了持续七昼夜的“罗天大醮”,这是道教最高级别的斋醮科仪。为求子嗣,嘉靖皇帝把最后的希望寄托给了神灵。

在等待中渡过7年后,嘉靖帝终于有了第一个儿子(朱载基)。大喜之下,他对玄武神的奉祀变得更加狂热,成为继永乐皇帝之后最为虔诚的崇奉者。

武当山果然神奇,据统计,嘉靖帝在位45间,共为武当山下圣旨140道,朱厚熜也成为了大明王朝中为一座山下圣旨最多的帝王。

史书记载,此后,嘉靖及其皇后、嫔妃在武当的求子大醮多达十次。也许心诚则灵,嘉靖帝竟先后生下八子五女。不过儿子里最后存活的,只有三子裕王朱载垕,就是后来的隆庆皇帝,他也是《大明王朝1566》中的重要力量。

这个武当山,以及创始真人张三丰,也成了《大明王朝》剧情的一个重要X因素,我们后面在第二十八章的情节中还会看到。

罗天大醮不仅祭仪隆重,醮期长,普渡区内更要用五色布遮天,无论内坛或外场都显得极隆重庄严,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也超出一般醮典十倍以上,加上古代的普天仪式又须皇帝主祭,封建社会民间少有能力建此大醮。

到了嘉靖三十九年,嘉靖已经55岁了,自然不再上演求子大醮,也来不及去武当山了,改成就地在宫中作祈雪的罗天大醮。

那么嘉靖祈雪成功了么?成功了才好:

不成功就注定有人成仁(背锅)。

因为彼时嘉靖的心态已经在崩溃的边缘了。

这个背锅侠,就是钦天监监正周云逸。

对,下一个冷知识,就是【钦天监】:

钦天监是个什么存在,监正又是个什么官儿?

我们下文分解。

文章图片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