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课时教学走向大单元教学的“八大重构”

 张福涛lu70kpm9 2022-04-04

当下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是“散”:在强烈的“知识点”情结下,学生较少在一个连续的整体中去建构知识,学到太多庞杂而零散的知识,同时学生最大弱点就是建构能力弱。

图片
图片

二是“低”:由于教师较少从更高层次去理解学科知识,学生自然学到太多低位的知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看不到绿洲,难以从更高层次去俯瞰和理解下位的知识。

三是“浅”:在知识的表层化理解下,学生学到太多符号化、形式化的知识,较少理解知识背后所含的逻辑根据思想方法和运用到自己生活中的意义价值。

图片

四是主体性缺失:表现在满堂灌、多采用“填鸭式”,以教代学,学习强调死记硬背,考“背”功。评价唯“分数论”,分数的价值大于情感的价值。

上述问题,导致的结果:学生学到太多零碎且无意义的惰性知识,难以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迁移运用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应该说,学生学得  “散”“低”“浅”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缺乏广泛迁移力问题,恰恰是我们之所以如此强调大单元学习的实践动因。唯有回到学生学习的实际问题上来,从课时设计走向大单元“八大重构”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大单元的实质内涵。

图片

内容的重构:从忠实的教课文、教例题,教教参,走向依据课标,分解课标,读懂教材,驾驭教材,以大单元统整重构学习内容,关注学科知识的结构化,强调学科内容的重构

学情的重构:从凭经验,估计学情走向对学生已知内容、方法分析(检测、反馈),新知内容如何设计让学生尝试自学(学习支架设计)。未知内容--设计情景,产生冲突,设计脚手架帮助学生突破,同时在心理特点、习惯、家庭情况、兴趣爱好重构?            

图片

目标的重构:从照搬教参上教学目标,走向依据课标,分析教材,读懂学情,运用所学内容解决问题的迁移应用目标;通过基础性的知识技能进行意义建构的学习目标。

评价的重构: 从无评价或只看重结果式评价,走向逆向设计,评价先行,基于目标设计达成评价(学业质量),从对学习的评价到促进学习的嵌入式评价,教师应先学会评价才能上出更优质的课。    

图片
 结构的重构:改变过去零碎不成体系或“部分 部分=整体”的知识组织形式,走向以大主题或大概念统整下真实情景的“整体—部分—整体”的任务活动结构方式。                 情景的重构:从上课为了导入新课而设计情景,走向情境是整个大单元的情境,整个大单元教学都发生在这个情境之中,而且这情境是真实的生活情境,有背景、有故事,有任务,故事是真实发生的。

任务的重构:从讲授没有任务的学习,走向任务引导、统领整个单元学习活动,贯穿大单元教学始终。大单元任务可以有逻辑地分解为几个子任务,设计连贯的单元学习活动,建构新的单元学习流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图片

作业的重构:由照搬教辅资料,重复机械训练的作业,走向基于课标,结合教材、学情分析,集体备课设计分层分类适合作业。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增强作业实施效果,真正实现学生学业“减负增效的目的。(房涛学习与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