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萃》《升》一

 润玉幽兰 2022-04-04

各位易友老师好!

这两卦我反复看了几天,有几条线索可以证实,这两卦记载的是周武王的离世和周武王去世后,周公姬旦相成王决定对内外叛乱出兵平定。

首先是《升》卦的“南征吉”。那么周武王克殷成功之后四方诸侯就无条件地归顺降服了吗?当然没有那么容易。据《周书·大诰》: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尚书  周官》:成王既黜殷命,灭淮夷,还归在丰,作《周官》;《竹书纪年》::二年,奄人、徐人及淮夷入于邶以叛;三年,王师灭殷,杀武庚禄父;四年,王师伐淮夷,遂入奄。继续看《吕氏春秋 古乐》: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践伐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江南。《礼记 乐记》: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孔子曰)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综上,西周之初周公南征在文献中可以证实了。可惜的是,暂时还没有直接证明这一史实的青铜器铭文出土。

再来看《萃》六二:引吉。《既夕礼》:“有司请祖期。曰:「日侧。」主人入,袒。乃载,踊无算。卒束。袭。降奠,当前束。商祝饰柩,一池,纽前<赤巠>后缁,齐三采,无贝。设披。属引”;《礼记檀弓》:“吊于丧者必执引,若从柩及圹,皆执绋”。:在灵柩车辂的两端系上以供人牵引的长绳。所以,此为后世之“发引,行柩”的出葬、下葬过程。

那么下葬之后是什么程序呢?首先是下葬之日反哭和虞祭,《礼记》中说:“士三月而葬,是月也卒哭;大夫三月而葬,五月而卒哭;诸侯五月而葬,七月而卒哭”。接下来是《升》九五的“升阶”。《仪礼 既夕礼》中说:卒哭,明日,以其班袝;《礼记檀弓》;卒哭曰成事,是日也,以吉祭易丧祭,明日,祔于祖父,,,,殷练而祔,周卒哭而祔。也就是说卒哭是丧礼的最后一礼,而接下来的第一个吉礼这个就是祔礼,即奉新死者木主于祖庙与祖先的木主一起祭祀,也就是升祔,把武王木主升入祖庙和先祖一并祭祀。

综上,对于这一组卦名,我认为帛书本是对的,《萃》卦说的是武王葬礼结束,《升》卦是武王木主升入太庙而祭祀,接下来可以去征伐叛乱了。所以这一组卦的翻译按帛书本《周易》的“卒”和“登”本意进行。

卦爻辞关键字句注释:

(拼音cuì):本义:草丛生的样子。《说文》:草貌。《彖》曰:萃,聚也。《集韵》:萃亦作卒。《庄子 秋水》:人卒九州。

帛书本作“”:本意指完成,终结,引申义为死亡。《广韵》:终也,尽也。此处指卒哭。

:叛乱,动乱。《说文解字注》不治也,治之也。

:顺从。若,顺也--《尔雅》。

有位:天子之位。出自《大禹谟》

( yuè ):名词,祭祀名。

赍[jī]咨涕洟[tì]:赍,又作齎[jī]。高亨注:咨借为资,齎资涕洟,吊他人之丧之象也。

赍、齎:《说文》解释为:持遗也。周礼掌皮:岁终则会其财齎。注:予人以物曰齎,今時诏书或曰齎计吏。

涕洟 :眼泪和鼻涕。先秦自目出为涕,自鼻出为洟。

大牲:祭祀所用之牛。《左传》:小事不用大牲。

:诚信;通俘,俘虏。

一握为笑:《礼记王制》:祭天地之牛角茧栗,宗庙之牛角握,宾客之牛角尺。祭祀宗庙的牛角长度以四指合拢握住为宜。

笑:喜也。

王假有庙:假通嘉,《诗经  周颂  维天之命》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有,帛书写作于。


卦爻辞白话翻译:

初六:按照诚信不应该提前终止武王葬礼,因为有诸侯国叛乱所以才提前举行卒哭之礼以结束葬礼。听从指挥:用于天子祭祀的牛以其角为四指合拢的长度为适宜,不必忧虑,去准备吧,没有过错。

六二:大家在前往下葬的过程中,着系在灵柩车上的的大绳以助前行,没有过错。战俘可以用来祭祀。

六三:因为提前结束葬礼而悲伤感叹,不是什么有利的行为,但是这样哀伤的情绪也没什么错误,小瑕疵。

九四:大吉,上天没有降罪。

九五:提前举行卒哭之礼后祔武王灵位于太庙,没有过错。有人质疑这样的做法不诚信,占卜的结果是西周王朝会永远统治不会灭亡,大家的质疑没有了。

上六:大家带着祭祀物品哭泣,没有过错。

卦辞:周王姬诵在祖庙赞美武王功绩,这些功绩利于去见先祖。享祀,利于西周的占卜。使用牛来祭祀是吉祥的,利于前往(南征)。

我们接着看《升》卦,来看一下这个“升”字。

甲骨文中升字是由带柄的类似勺子的容器加上里面的液体或谷物组成,那个勺子就是斗字。那为什么量器后来有了升高的含义了呢?我们来看几条甲骨文卜辞:

《合集30359》1、癸亥卜貞:其又夕歲于父甲升,王受※(有祐)。

《合集36119》2、〔甲〕□卜,(貞):武且(祖)乙升〔祊其〕牢。〔茲〕用。

《合集35365》1、乙丑卜贞:王其又勺于文武帝升,其以羌五人,正,王受有佑?

《合集36123》癸酉卜贞:翌日乙亥王其勺于武乙升,正,王受有佑?

有学者认为升是一种祭祀形式,如燎、岁、卯、酒等。“升”在金文中基本是做量器使用的,这里不再示例了。

再来看帛书本的卦名“登”字。先看图:



甲骨文的“登”字下方两手托举食器“豆”(兼礼器),上方二足象征向上、上行之意,整个字形是会意双手高高举起装着谷物的食器向上进献。所以“登”才是“升”字被赋予的向上行进,进献的意思的本字。


看典籍中的解释。《说文解字》注:《礼经》注曰:“布八十缕为升。”升字当为登,今之《礼》皆为升,俗误已行久矣。按,今俗所用又作“陞”。经有言升不言登者,如《周易》是也。有言登不言升者,《左传》是也”。
《礼记 月令》: 是月也,驱兽毋害五谷,毋大田猎。农乃登麦,天子乃以彘尝麦,先荐寝庙。

卦爻辞关键字句注释:
:《说苑》'度量权衡,以黍生之,千二百黍为一龠。

《玉篇》:上也,进也。《广韵》:登也,跻也。

帛书本作:1、进献,《玉篇》:上也。进也。《礼记·月令》:“农乃登麦”;《淮南子·缪称训》:“锦绣登庙,贵文也;圭璋在前,尚质也。”
2、登天,指死:《左传·昭公十年》:“戊子,逢公以登,星斯于是出乎”。

虚邑:本义指大丘。《说文解字》:“虚,大丘也。”段玉裁注:“丘本谓大丘,大则空旷,故引申之为空虚”。又古“虚”同“墟”。

《尔雅释天》中说,北陆,虚也。北陆为北方天空,虚为北方虚宿,例如《文选·木华<海赋>》中的:“南澰朱崖,北洒天墟”;又《尔雅释天》:玄枵,虛也。颛顼之虛,虛也。玄枵即黄道十二次之一,对应十二辰中的子,属北方七宿中的女、虚、危,其中以虚宿为中,所以以虚宿为标志星。虚邑既是北方天空之城邑。《礼记曲礼》中说:“崩,曰天王崩,,,,,措之庙,立之主,曰帝”,所以武王崩后登为北方天邑称帝。

升阶:木主升入太庙。阶:古宫殿,宗庙,祠堂等建筑门前有台阶,也是身份地位的标志。

:此字造字本意不明,《说文》:冥,幽也,夏六月也。

《竹书纪年》:十七年(按文王受年),王陟,,,夏六月,葬武王于毕。

如果下图被确认为“冥”的甲骨文,结合典籍中的用法及解释,我认为冥的造字本意为以手挖深穴或关闭深穴,也就是关闭墓穴的意思,也正是冥字和死亡有关的原因,例如:瞑。人死亡葬墓穴后,环境是幽暗深远的,墓穴是关闭的。对于活着的人来说,距离是不可测的。



:《尔雅释诂》:允,信也。疏:谓诚实不欺也。甲骨文从人,像人首顶戴某物之形。人首上所从部件不可失,但字已有果然、诚然的肯定语气用法。

卦爻辞白话翻译:
初六:武王木主升入太庙了,大吉祥。

九二:用战俘来祭祀,没有罪过。

九三:武王升入上方仙界需宿为帝。

六四:成王用祭品享祀武王于岐山,吉祥,没有过错。

六五:占卜是吉祥的,武王木主升入太庙。

上六:夏六月武王升入太庙,是利于西周政权不被灭亡的占卜。

卦辞:周成王主持享祀,杀牲进献给先祖。不必忧虑,南征吉祥。












新玉说:怀着肃穆之心,历时十三天终于把这组卦翻译完成了,先聊聊我对儒家文化的感受吧。通过这两年翻译《周易》,我的总结是:商周时期的丧葬、祭祀礼仪中极致地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礼”,虽然在今人看来是有些繁缛,但是那是我们古人在当时社会建立的最实际的道德标准,虽然不是法律法规,但是条条框框都白纸黑字有据可依。

再来聊聊卦爻辞带给我们的信息。周武王翦商成功之后,短期内政权尚未牢固,周边诸侯国并未完全臣服于周,加上武王突然崩逝,新王成王年幼,某些在商王朝几百年统治下的远疆诸侯国,难免要反抗新政权,加之内部权力分配造成争斗,在当时的西周是比较脆弱的时期。这种情况之下,提前结束葬礼而使国家机器恢复正常运转以备不测是非常英明的,也许《礼记》中的“殷练而祔,周卒哭而祔(殷商的袝庙之礼是一周年的练礼之后,周朝卒哭之后举行)正是从此开始的。另外,几乎所有典籍中都记载周武王葬于毕地,而本卦表明是葬在岐山,这一点值得喜欢历史的老师考证。

因为两卦放在一篇之中,考虑到阅读感受,所以涉及的古籍没有完全翻译,有兴趣的老师可以收藏后慢慢看哈。最后再和大家分享一下训诂“允”时看到的很有意思的甲骨文卜辞:
《合集》10950:丁亥卜,王,我叀(惠)三十鹿逐。允逐,隻(獲)十六。一月
卜筮想猎获三十头鹿,实际追逐猎获了十六头。哈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