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茯苓丸治疗心系疾病

 新用户81668217 2022-04-04
发现图片

桂枝茯苓丸是张仲景治疗妇人病的经典名方,后世医家基于本方活血化瘀、利水消癥的作用,将它广泛地用以治疗内、外、妇科的各种疾病。

现代研究发现,桂枝茯苓丸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改善微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等功效,尤适用于系疾病的治疗。而中医学强调心主血脉,内通神明,“神明之心”与“血脉之心”异常所致的形神合病是慢性心系疾病的重要特征。桂枝茯苓丸既可化瘀,又兼安神,具有双心同调之功,在心系疾病的治疗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图片

心主血脉,内通神明

瘀化神定双心治

《素问·五藏生成篇》言:“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血脉,即心气推动血液运行脉中,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濡润作用。该功能的正常发挥取决于心气充沛、心血充盈和脉道通利。若因气血亏虚或脉道受损,血行不畅,心脉痹阻,则见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臂,面色紫暗,舌质瘀斑或青紫,脉细涩或结代等。现代机制研究显示其多伴有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等,是各种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发病的共性基础。

《灵枢·邪客》言:“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主神明,即心神可主宰和协调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生命活动和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如心神受扰或失养,常有心悸怔忡、神疲健忘、失眠多梦等表现,可见于大部分慢性心系疾病之中。

“神明之心”与“血脉之心”联系紧密。生理上,血为神的重要物质基础,神可协助转化精微、奉心化赤而生血;病理上,“血虚则神不安而怔忡,有瘀血亦怔忡”,血虚血瘀则心神失养,反之心神失常则气血怫郁,久必心脉失畅。“神明之心”与“血脉之心”功能异常所导致的形神合病是慢性心系疾病的重要特征,在当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双心理论”值得高度重视,身心同治、理血调神应贯彻于心系疾病治疗的始终。

桂枝茯苓丸方中五种组成药物均入心经,针对心脉瘀阻,以桂枝辛温通脉、散寒化瘀,芍药酸凉和营、养血化瘀,牡丹皮苦凉泄热、凉血化瘀,桃仁苦温通泄、活血化瘀,四种药物剂量一致,药性寒温相宜,化瘀途径各异,为化瘀药的灵活联用提供成功范式;针对心神失常,以上四味药物在活血化瘀的同时亦具安神之用,更妙在茯苓一味,利水渗湿、宁心定悸,“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对“血不利则为水”、水饮凌心者有佳效。

桂枝茯苓丸双心同调,侧重于心血瘀阻、水饮扰神,即邪实的情况。临床上,双心同病常呈现虚实夹杂的特征,如心血亏虚、心神失养,兼面白少华、头晕眼花、发枯肢麻、脉细等,须加入柏子仁、酸枣仁等养血安神之品;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如情志不畅,气郁而血行失畅,兼胸胁苦满、嗳气太息、脉弦等,则参入柴胡、郁金、合欢皮等,行气助血、解郁安神;气郁日久,生痰化热,阻心脉、扰心神,兼痰多、呕恶、苔腻、脉滑等,则合入越鞠丸、黄连温胆汤等,化痰解郁清热。务以心脉通畅、心神清明为要。

心为君火,镇降阴邪

温阳利水心宫安

《血证论》云:“心为火脏,烛照事物,故司神明。”心在五行属火,位居胸中,乃阳中之阳,以阳气为主导,可推动血行、温通血脉、养心安神;同时,清阳浮上,浊阴就下,心为君火,位居上焦,如日当空,烛照万物,使中下焦凡寒湿水饮等一切阴邪不敢上谮为患。

如因发汗过多、滥用苦寒、年老阳弱等导致心阳虚损,一方面,心主阳用不及,血脉寒凝,心神不安,可见怔忡不宁、畏寒肢冷、面白唇青、舌淡脉弱等;另一方面,君火镇降失司,阴邪趁机上逆,乘脾犯胃,凌心射肺,可见胃痞呕逆、头眩心悸、咳嗽喘闷、肢肿便溏、舌苔滑腻、脉沉弦等。心力衰竭是多种心系疾病的最终转归,而大部分心力衰竭从无到有、由轻到重的主线病机,正是心阳心气由盛至衰,累及心肾俱虚,并继发寒痰水饮上逆泛滥的过程,刘渡舟先生将其概括为“水心病”,并以张仲景“苓桂剂”为治疗主方。

桂枝茯苓丸以桂枝、茯苓命名,则必具备“苓桂剂”的应用指征,即心阳虚损、水饮上冲。方中桂枝辛温入心主,温补心阳、平冲降逆,茯苓甘淡归心脾,健脾利水、宁心安神,茯苓、桂枝相须为用,标本兼治。虽以阳虚水逆立论,但与传统的“苓桂剂”相比较,桂枝茯苓丸主在血分病变,血瘀是基本病机,故临证必兼用活血通脉之品;“苓桂剂”重在气分病变,阳虚为甚,故临证重在通阳消阴,忌滋腻寒凉之血药。心脉瘀阻贯彻于心系疾病的始终,从此角度看桂枝茯苓丸最为适宜。

本方除桃仁苦平祛瘀之外,更用性微寒之芍药、牡丹皮,理由有三:

一是温凉相济,制约桂枝、桃仁之温燥伤阴,防阴血更虚、留滞成瘀;

二是性凉不至于大寒,防止败伤脾胃、更生水饮;

三是芍药兼可开痹,泄孙络而利小便,通利肌肉筋脉四肢之水气,配伍茯苓,对“血不利则为水”最为适宜。

如阳虚较重,则可减芍药、牡丹皮,从传统的苓桂剂、四逆辈求索,不可胶柱鼓瑟。

以慢性心力衰竭为例,病属本虚标实证,若见心阳不足、水饮上逆,以血分瘀阻为主者,桂枝茯苓丸为首选方,临床上可结合气、水、血辨证灵活加减。若气分虚甚者,临床常见难治性终末期心力衰竭、严重肾功能不全、低血压、休克等,此时以气分病变为主,常减牡丹皮、芍药用量或去之,阳虚水泛者合真武汤、四逆辈,气虚下陷者合补中益气汤,气阴两亏者合生脉散,重在扶阳抑阴、保全生机;血不利则为水,若水湿突出者,适当配伍泽兰、马鞭草、水红花子等活血利水之品;若血分瘀阻重者,除前文所提的化瘀策略外,还可加入三棱、莪术等破血逐瘀,土鳖虫、水蛭等搜剔络瘀。务在使气、水、血协调运作,以通为和。

心损不复,内外交困

调和营卫是大法

《难经·十四难》言:“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者,减也,提示人体精气耗损,损证即是后世虚损、虚劳之类病症。本段以“损”立论,根据五脏所主及特性提出虚损的治法。心主血脉,心损病,即心虚劳病,为心系疾病长久不复,气血渐损,血脉不通,五脏六腑皆失荣养,最终呈现全身气血阴阳俱损、经脉壅塞的慢性虚损证候。

营卫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转化为水谷精微,精者化为营血,“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悍者化为卫气,“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营卫相协,流行全身,无处不到,“以其定位之体而言,则曰气血;以其流行之用而言,则曰营卫”,内称气血,外曰营卫,实为一物。

心损的治疗须以调和营卫为大法,探讨其机制如下:

1)“心主血”,水谷精微须奉心化赤而为血,心与营血化生直接相关。气为血之帅,功可生血、行血、摄血。营卫、气血名异实同,对于心损不复、血脉虚少者,当调其营卫气血,以资血脉。

2)“心主脉”,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卫运行以脉为载体。若营卫不和,则脉络壅塞不通,可形成“缩”(脉络绌急与血管痉挛)、“窄”(脉络瘀阻与血管硬化)、“闭”(脉络瘀塞与血管堵塞)等病理变化,气血运行之道受阻,脏腑失于荣养,渐成虚劳之症。

3)卫气布于肌表,功擅抵御外邪、调节腠理,营气行于脉内,外和卫气以全其功。若受外邪侵犯,卫气奋而抗邪,营阴失守,可见发热、汗出、恶风、身痛等营弱卫强的表现,宜予桂枝剂调和营卫、扶正发表。若因失治、误治,轻则闭门留邪,重则邪气内陷,持续损伤脏腑,病程慢性化,可发展成虚劳内损,问诊多有外感史及前医失治、误治史,此时调和营卫既为通脉理虚,又为透邪护表,蕴含内外合治之意,是调复心损的佳法。

4)脾胃乃后天之本,营卫气血生化之源,上养于心。若心损不复,至五脏俱虚、经脉闭塞,此时治疗通补掣肘,惟从中焦入手,调补脾胃以生气血,调和营卫以布气血,使脏腑得养、经脉得通,则虚损可愈。

桂枝汤为调和营卫的代表方剂,其核心药对为桂枝、芍药。在《金匮要略》中桂枝茯苓丸条文紧承上条妊娠恶阻用桂枝汤而来,方中亦有桂枝、芍药,暗含化裁桂枝汤之意,亦可调和营卫、滋阴和阳,可用于治疗多种慢性消耗性和功能衰退性心系疾病,常在心系症状的基础上伴见消瘦、身体羸弱、食少便溏、喘乏气促、自汗盗汗,甚或形神衰败、大肉尽脱等虚劳见症。

临床应根据心损的不同阶段,灵活加减此方初期,起病较急,病程尚短,外邪突出者,视其病邪寒热之不同,属风寒者酌加麻黄、紫苏叶、羌活等,属风热者酌加金银花、连翘、桑叶等,重在快速透邪外出,防止邪气不去,内外交困中期,邪气不甚,经脉瘀阻,心损渐成,此时调和营卫须侧重疏通经脉,桂枝茯苓丸本身即是活血通脉之方,更可参入行气、化痰、解郁等品,严防血痹成劳后期,血脉尽阻,气血阴阳俱虚,心损已成,其调和营卫须加强调补脾胃,常仿建中汤之意加甘草、生姜、大枣、饴糖之属,气虚更加人参、黄芪,血弱再入当归、熟地黄,务在建中气以化气血、调营卫以荣五脏

综上,桂枝茯苓丸集活血通脉、温阳利水、宁心安神、调和营卫于一体,可广泛地用于治疗多种急慢性心系疾病,通过总结其理论机制和临床应用,将有助于理解本方治疗心系疾病的深层规律,以冀提高临床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