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联系人 卓泓(zhuohong@xyzq.com.cn) 贾潇君(jiaxj@xyzq.com.cn) 彭华莹(penghuaying@xyzq.com.cn) 王轶君 王涵 投资要点 Summary 俄乌冲突使得全球滞胀压力进一步上升,作为系列报告的第二篇,我们对19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中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的经济、通胀、汇率及股市表现作比较式复盘,希望对当下提供一些启示。 通胀:第一次危机日英更严重,第二次危机美英更严重。
增长:美德日英经济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但程度因自身转型进程分化。
汇率:日元、德国马克整体升值,美元整体贬值,英镑则先升后贬。
股市:第一次危机中日英受冲击更为严重,第二次整体冲击小于第一次。
整体来看,两次石油危机期间,通胀控制更好的国家,经济和股市表现更强,汇率则和整体的国际竞争力更为相关。在滞胀环境中,加大自身能源供给的独立性,同时通过加大研发降低能耗,有助于经济体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风险提示:全球通胀超预期上行,货币政策超预期收紧。 正文 Evidence&Analysis 总览:石油危机间, 美德日英经济及市场表现一览 ![]() 19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背景和起因 石油危机爆发前,各国通胀已有上涨的迹象,源于产品的供给不足。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美国产能利用率已接近90%,而日本的产能利用率也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换句话说,发达经济体的产品供需状况本身就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 ![]() 石油危机爆发,从供给端限制石油供应。上世纪70年代之前,中东地区一直是西方工业经济体石油能源的主要供应者。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济体经济的恢复和繁荣,对石油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加。
通胀:第一次危机日英较高, 第二次危机美英较高 油价暴涨推升各国通胀。两次石油危机中,各国CPI同比大幅飙升,除德国以外,基本上各国CPI同比都飙升至两位数,日本和英国最高甚至升至20%以上。 ![]() 两次石油危机对各国通胀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两次石油危机对各国通胀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而影响程度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1)对进口能源的依赖程度;2)能耗程度;3)汇率变化;5)国内其他资产价格。
![]() ![]() 通胀飙升后,各国货币政策均出现收紧。通胀启动之后,尽管实际GDP增速都出现大幅下降,但各国均通过加息、减少货币供给等方式控制通胀。货币政策收紧的程度与通胀受影响的程度是正相关的。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中,英国和日本的基准利率上升幅度最大。而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英国和美国的基准利率上升幅度最大。 ![]() ![]() ![]() 经济:各国增长均明显降速, 但因自身转型有所分化 各国经济基本面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高通胀+货币紧+转型期。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在两次石油危机之后均出现过实际GDP增速为负的情况。经济增长受到冲击主要来自于几方面原因:1)本身发达经济体就处于经济增速的换挡期,发达经济体已跨过二战后的高速增长期;2)通胀大幅飙升,且这并非由于经济增长导致需求旺,而是由于供给端的收缩;3)货币政策同步出现大幅紧缩。 当然,虽然都受到石油危机的冲击,但是各经济体的表现有差异,这主要与各经济体自身经济转型进程和金融状况有关。 ![]() ![]() 相对而言,第一次石油危机冲击程度:美国、德国>日本、英国。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日本、英国在石油危机中受冲击更大;二是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日本、英国自身经济存在的问题较美国和德国严重。
![]() 相对而言,第二次石油危机冲击程度:日本、德国>英国>美国。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两方面:
![]() ![]() 汇率:日元德国马克升值, 美元贬值,英镑先升后贬
![]() 70年代的全球汇率体系与当前环境不同。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主要发达经济体汇率开始浮动,但是与现在的浮动汇率制度仍有不同之处: 1)部分发达经济体汇率干预仍然较多。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73年瓦解,但70年代汇率干预仍然是一种常态。尽管汇率开始逐渐从固定汇率制度向浮动汇率制度演变,但大部分经济体采用的仍然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比如日本。 2)部分发达经济体资本项目管制较严格,仍然是有限可兑换。1958年,绝大部分发达经济体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而资本项目可兑换在80年代才出现了大幅的推进,因此80年代金融项目下的资金流动才开始大幅上升。 ![]() 汇率表现:日元、德国马克升值,英镑贬值。日元、德国马克、英镑相继由固定汇率转为浮动汇率之后,整体趋势上来看,日元、德国马克相对美元升值(有效汇率也持续升值)。而英镑相对美元趋势上贬值,但1976年之后,英镑停止对美元贬值,1976-1981年间,英镑相对美元出现升值。 汇率表现差异:与经济表现正相关,与货币政策差值的相关性较弱。通常而言,汇率的变化可能受到几方面因素的影响:1)经济基本面差;2)货币政策差;2)通胀差。 70年代日元、德国马克、英镑以及美元的表现差异,与经济基本面的差异有更为紧密的关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根源本身就是对美元信心的崩溃,因而美元相对大部分货币均出现贬值。此外,前面我们已分析过,虽然日本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中受冲击较为严重,但整体来看,日本、德国的国际竞争力较强。 两个更为直接的数据可以印证这一点。1)这一期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情况,从图表26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日、德的劳动生产率增速明显快于美、英;2)70年代开始,全球贸易的不均衡开始出现并逐步扩大。美、英的贸易逆差趋势扩大,而日、德的贸易顺差也同时逐步扩大。其中,英镑自1976年开始相对美元升值也源于其基本面在“跌深后的反弹”,同时原油产量上升使得其贸易逆差有所收窄。 而同时,虽然各货币政策整体是同步的,但是其程度有所差异。整体来看,美国、英国的货币政策紧缩程度大于日本、德国,但并未对汇率产生明显的影响。 ![]() ![]() 股市:通胀高、经济差的跌幅相对较大 第一次石油危机:整体来看,各国股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发达经济体的股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原因在于:1)各国基本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实际GDP出现绝对值的下滑;2)通胀大幅飙升;3)货币政策明显的收紧。 从股指的跌幅来看,英国、日本的跌幅较大。英国、日本的股指跌幅较大,尤其是如果考虑到1973年8月之前的跌幅,英国与日本分别达到70.9%、35.6%。其背后的原因,我们在前面的基本面分析中已经阐述过。 ![]() 第二次石油危机:整体来看,股市受冲击的程度小于第一次危机。日本、英国相对表现更好,其背后的原因在于两个经济体在第一次危机后的调整效果(详见前文)。 ![]() ![]() ![]() 脚注: 【1】第一次石油危机主要源于部分西方经济体支持以色列,因而阿拉伯经济体对部分经济体实施石油禁运。阿拉伯经济体将西方经济体分为三类。1)支持以色列的经济体:美国、荷兰。实施完全禁运;2)不支持以色列的经济体:英国、法国,不对其禁运;3)欧共体其他经济体、日本,提高油价、削减出口量。 【2】可参见Beyer, Gaspar, Gerberding, Issing, 2008,’Opting out of the Great Inflation: German Monetary Policy After The Break Down of Bretton Woods”. 【3】70年代,德国马克大幅升值(后面会阐述),但是德国的产品竞争力却未下降。其背后的原因在学术界也有争论,部分学者认为主要源于德国非价格型竞争力较强。Ludger Lindlar(1997)在《出口繁荣之缘由》中指出, IFO的一次调查显示,85%的德国工业品及投资品制造商以及77%的消费品制造业认为其产品具有质量优势,而仅有不到一半的公司认为其价格上有优势。 风险提示:全球通胀超预期上行,货币政策超预期收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