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心见性,这一词,来自于楞严经中,阿难的“七处征心,十番辨见”,佛陀慈悲引导阿难明见心性,可阿难处处执着相上的心,起处的心,而不得无形无相,不生不灭的心。佛陀作为一个大觉悟者。他早已了知心性不一不异,可阿难作为一名佛弟子,他虽然广学多闻,但没有修证功夫,他也渴望得到佛陀智慧法语的开示。
![]() 要证得法界实相,每一位成佛作祖的人没有不悟到这个境界。从达摩祖师来东土传法,至慧能大师演说《六祖坛经》,每一位祖师都已明心见性,也是以此代代相传,所以禅宗1700多则公案,每一则都离不开明心见性,尤其是六祖大彻大悟过程中所做的两首偈子,第一首是明心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第二首是见性偈: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今人不理解,因为今人不重视明心见性,今人没有通过《楞严经》领悟到修行的要领,致使今人修明心见性者,不能悟明心性,不能与佛的知见保持一致,佛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今人有多少在修行过程中仍在名相上打转,佛说:“真可怜悯者,是不解法义,曲解法义的人”,今人修行无路可走,心性不得开解时便诽谤佛陀的正法,因为禅是佛的心,佛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证得这样的境界,首先便要明心见性,因为明心即证空性,见性即见如来。
![]() 而现今修行人多数是在相上修佛,在念头上找佛,不知佛呵斥阿难说:“这些都不是你的真心,而是无始以来的妄想尘劳盖覆真心,真心是了了常明,离诸戏论的”,佛说:“若人言,说佛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佛所说义”,佛四十九年说法,在《金刚经》中却结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亦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有为便是有相,无为便是明心见性之法。 因为《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说明无所住心便是明心之核心,既然无所住,也就没有了妄想分别执着,单单修一个无所住心,就能现前了知真如实相,这便进入了修行的第二个阶段——不可说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思议,可议皆非议”,若是达到这个境界,便是达到了“食不知其味,行不知其行”,心如如不动之境,这个境界不是我们勉强压制念头,或者刻意去对治妄想而能达到的,而是在一门深入过程中,日久熏修,自然得到的一种类似大圆镜的智慧,能寂灭不起,亦能觉照不灭,这种境界即使是行在刀山火海中,心也不会为之所动。
如果学了戒律,心总是向外驰散,着住在名相上,那么大德祖师们砸佛像的,烧佛像的,种种不如法行为随机善巧度众生的,难道都有罪吗?学佛最忌的就是心向外散,把自己学成了知解徒宗。有修行的人常年住深山,自己见不到,也听闻不到开悟的妙法,而住世权巧教化众生的也是随缘而度,并不是说没有威仪幢相就不能代表有修有证的人,因为修学佛的心法,就没有在事相上打妄想的时间,时时处在不动心中,就很难周全顾及对方的举念。 所以说明心首先要持戒,持戒以心不起不动为主,如果遇境就想说,就告诉自己:“心动的这么厉害,还是一个生死凡夫”,当然僧团当中的威仪幢相每个人都要具备,有修为的人是在心里具备,心里做佛事度化众生,而不是表现在言语上,想让别人做到何种程度,如果不从修心开始培养威仪幢相,那永远修不到真如不动的威仪幢相,世人可爱乐的是如如不动的僧相,而不是表面显得很威仪,而讲出的法却和佛的无相无法背道而驰。 ![]() 怎样才能讲出与佛法相应的法呢?一定要先明心,将心上的尘垢全部清除,将心修的亮堂起来,就算外境风生水起,变幻无常,我自内心永远如如不动,这个修证功夫是需要明眼善知识指点的,对照火候应病施药,有人一闻即悟,有人长时熏修也能开悟,但并不是自己给自己印证,当下很多人不知道明心是指何物,反倒引用祖师言语说自己已经明心了,都是在误引后学。明心要从持心戒开始,具体的过程是从万念达到一念不生。
而这一念就是明心,就像太阳出来,一切处都能见到光明,没有一处不被光明所照,但光明不会分别长短,高低,颜色,相状等,它只会圆满的觉照到一切处,也就是心,尽虚空遍法界,无一处不是心,它因为明,所以才能照见一切,它因为如如不动,所以才属于真空,世人本各自具有此一妙明真心,但皆因妄想尘劳纷动,不识因缘法,才认假作真。 当因缘了了,此心不真将继续轮回,直至彻底歇下这一念心,让万事随缘了,此心究竟灭,无生处便也是无住,尽虚空也不碍此心常明。犹如一盏明明无尽的灯,即使常明也不碍万物生住坏灭,所以明也是对立,暗灭即明,也即是说妄想尘劳不碍真心现前,真心也不碍妄想尘劳,只是一个随缘不动,无暗亦无明,无妄亦无真,无众生亦无佛,所以成佛要先明了自心。 本自具足佛性,本来是佛,只因妄想分别才轮转不休,只需回光反观内心,缘生缘灭,不离觉照真空。 ![]() 修行离不开发菩提心,要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自觉觉他,最后才能圆满菩提道果,怎样发菩提心?诸佛成佛都离不开发大愿,行大行,那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佛陀为求法舍身饲虎,割肉喂鹰,身燃千灯,葬身火海都毫不畏惧,诸菩萨亦如是,如地藏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等都是在发菩提心,用慈悲平等心度众生。 而我们更应该发利益众生的大愿,让众生了生脱死,出苦得乐,这样我们修行便有了方向,若是不发利益众生的大愿,修行就像是在建立空中楼阁,毫无意义可言。
达摩祖师说:“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墙壁喻为能隔断一切六尘,也喻为在六尘中不染六尘,明了自己的心,无一心能染尘,对境亦无一心能起,皆是如如不动,长久寂灭。问此心是谁心?也无答话之心,就这样在疑问中将此心观照的越来越明。
《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说要发菩提心,首先就要不着相,来广泛利益众生,乘法船至彼岸,仍然离不开发大愿行。
佛陀讲法四十九年,开演的《法华经》和《楞严经》等实修实证的佛法,实属于开演法界真如实相的大法。
![]() 此文创作于五台山普寿寺2018年安居时,这是如临一个清净佛国所获得的灵感,对于明心见性丝毫不能表达它的真相,因此文字相只能看,实修还靠自己彻下功夫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