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自乾隆年间以来,医书大肆推崇人参,人参被成功炒作成神药

 魏征故乡人 2022-04-04

清代自乾隆年间以来,医书中出现了相当多讨论人参的医论,这与江南社会好用温补的文化息息相关。医疗习惯的改变对于人参的需求量是一大刺激,人们对人参的重新认识及兴趣体现在许多医书中,大量的人参消费指南书籍的出现亦是一种指标。

《和汉人参考》中的人参图

清末的上海医者毛祥麟曾对清代人参的历史做过详细的描述,三其笔记反映出了几个现象:

一、党参不同于上党人参。

清以前中国的人参大多产于山西太行山一带的上党,其质性优于百济的高丽参。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编《本草纲目》时,还未区分出人参与党参的差别,直到清代吴仪洛《本草从新》的出版,才将党参单独归为一类。吴仪洛对「党参」的描述是「今真党参久已难得,肆中所卖党参,种类甚多,皆不堪用。」四此处的「真党参」指的应是清以前的「上党人参」,到了清代。由于上党人参几乎停产,人参市场上才出现了和人参不同科的党参。

《和汉人参考》中的广东参

二、明代辽参的知名度不高,直到清入关之后,它的价值才受到重视。

三、清代的辽参原以宁古塔所产为主,后来为船厂(吉林乌拉旧称)和凤凰城的人参取代。

《植物名实图考》中的人参

四、康熙末年到乾隆年间,人参价格突然暴涨十几倍。

五、质量较佳的人参愈来愈少,伪参充斥市场,使得一般医家更难辨别品种的好坏。毛祥麟的观察,基本上就是人参在清代发展历史的缩影。

徐灵胎医学著作书影

《植物名实图考》中的党参 

在明清医书中,常可见医家谈论当时社会普遍好用补药的风气,这种风气影响所及的范围上至富贵人家,下至贫苦百姓。当时富贵之家不管有病没病常以服补药来补身,且对补药的疗效深信不疑,已经到了所谓「其中更有用参附则喜,用攻剂则惧;服参附而死,则委之命」的地步。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年),徐灵胎五的一篇《人参论》相当详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好用人参的风气。

文章节选自《紫禁城》2013年7月刊《人参「博物学」》原文作者:蒋竹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