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秀生|一片真情寄玉庭

 文乡枞阳 2022-04-04

人间天堂两茫茫,常思念,思难忘。廿六年前秋叶黄,老母驾鹤升天堂,苦海凄风痛断肠,常思老母音容在,一生受益事非凡。但以真情寄玉庭,缅怀母德矢弗忘。
转眼间,我深爱的母亲已离开人世间廿六年了。这些年来,我深深地思念着她。她的音容笑貌是那样地刻骨铭心,常常闪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一直认为,像她这样坚强独立、辛勤能干的女性,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妇女的代表,她的精神是永存的。
母亲出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外祖父是教私塾的,所以我母亲从小也就耳濡目染地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记得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她就给我们兄弟姐妹讲一些古文:“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三代不读书,胜于牛马猪”,“纵观古代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男也勤女也勤,一生衣饭不求人”……这些朴素的语言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耳边,催我奋进,鼓励我前行。
我母亲在二十岁那年,嫁给我父亲,他们的婚姻是指腹为婚的,当时我爷爷和我外祖父都是当地有名的绅士,他俩在酒席上一锤定音。故此,我父亲的名字叫配民。父母亲结婚时,家里除了几间瓦房也是一贫如洗,家徒四壁。结婚时的蚊帐,据说也是从亲戚那里借来的。他们对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倍加珍惜,“结发为夫妻,相爱而不疑”,婚后他们相亲相爱,齐心协力,同甘共苦,共同建设自己的小家庭。
父母在一起相扶相依,他们咬紧牙关,克服困难,不断前行,他们都是吃苦耐劳的人。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要想一家八口人(六兄弟姐妹)都吃饱肚子是件很难的事,为了把苦日子过甜,父母发动我们姐妹兄弟上山挖野菜,下河挖莲藕。父亲在河里隔三差五地捕点鱼虾,给我们打打牙祭,要是捕到大鱼还要拿到街上去卖,换回一点日用品。记得小时候冬季的夜晚,外面雪下得特别大,天也黑得特别的早,外面黑漆漆的,我们小孩都睡了,一盏煤油灯,在空旷的天地间悠悠亮着,父亲在刻门庆纸,母亲在纺纱、纳鞋底,为全家准备衣服、鞋子。
父母二人非常节俭,我母亲的一句口头禅“纵观古代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一身衣服补了又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直到不能穿才放手。我们小孩的衣服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小穿,孩子们穿个遍。以前,家里没有人在外挣钱,母亲就把平时卖鸡蛋、蔬菜、咸萝卜的钱一点一滴地攒起来,换回盐、牙膏之类的日用品,后来我们读书了,母亲又养了老母猪,靠卖猪崽给我们兄弟姐妹读书。现在想来,那时日子虽苦,但我的父母靠勤俭节约,勤劳能干,能把苦日子过甜,真是一种欣慰。
母亲还特别信佛,她说人的一切都要靠菩萨保佑。正因为她信佛,所以她有一颗菩萨心,一生尽做好心人,门口有讨饭的来了,不是给干粮、熟食,就是给钱。那时候浙江挑担补锅、补伞弹棉花的人赶上吃饭时间来到家门口,母亲准会慷慨施舍一顿饭,让人家吃饱了再赶路。亲戚朋友乡邻无论大人小孩到我家,她都会准备好吃好喝的热情招待,让人感到宾至如归,特别亲切。如果别人向我家借东西,只要我家有,她都是有求必应,从不拒绝。过年时,家里要是杀猪杀鸡,有什么好吃的,左邻右舍,生产队的老人,还有村里的五保户根来二爹,都要送去一份。母亲厚物载德之精神,至今难忘,是我们三兄弟三姐妹可学可做的好榜样。
父亲在外辛勤劳作,偶尔去做做生意。有一次他在石矶高岗头买了一头死牛,自己把牛肉刳下来,差不多三百斤,他一个人挑不动,叫我帮他一起挑到南京去卖,记得当时赚了九十元钱,可乐坏了我的父母。要知道当时九十元钱是一般工人两个月的工资!由于父亲能干,肯吃苦,所以我们家的生活在村里还可以,算得上是穷人中的富人。记得我在读高一时,母亲给我做了一件白色的确凉衬衫,我穿到学校时,同学们都羡慕我,满足了我当时的虚荣心。至今想来,还历历在目。
父亲主外,母亲主内。母亲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把孩子们照顾得干干净净服服帖帖。也许是她生在书香之家,她坚持给孩子们上学读书,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只有大姐没上几天学,那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学校里停课了,母亲就把大姐留在家里照顾我们。其余的几个都上过学,算我读书最多。
直到后来,一个个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父母把小孩们的婚事都置办得风光体面,有条不紊。每个儿媳、女儿生小孩时,父母都会提心吊胆,着急担心。母亲都会在一旁鼓励安抚,口中念念有词,求菩萨保佑母子平安。每个孙子、外孙出世,她都为孩子们准备小棉被、鸭毛袋等婴儿用品。儿媳们坐月子吃的鸡、鸡蛋、面条等等,她都准备得充分。亲戚们来送祝娩,母亲都要准备好吃好喝的款待他们。虽然忙得不亦乐乎,但是母亲的心里总是乐呵呵的。无论哪个亲戚有大小喜事,人情礼物不可少,父母都会准备一份随礼。
在儿时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母亲厨艺超群,这在我的老家也是出了名的。经她手做的饭菜,再简单普通的家常便饭,也会变成美味;她腌制的萝卜、白菜,黄爽酸脆;雪水腌制鸭蛋香嫩鲜美,油而不腻。自家晒的黄豆酱香味十足,酱生姜回味无穷,饭甑蒸的米坯软糯可口。特别是皮罐放在锅洞里煨的老母鸡香味扑鼻,让人吃了味蕾大开。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不光解决了温饱,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全体人民大踏步向小康迈进,苦尽甘来,我们都陆续成家了。兄弟姐妹们有了各自的孩子,功德圆满,皆大欢喜。这下两位老人本来可以享享清福,可是他们很执着,说是做惯了闲不住,坚持种田种地,而且把我们兄弟的田地也种了。
每年过年时,家里就热闹起来,满堂的儿女和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孩子们个个活泼可爱,他们在一起嬉戏玩耍,追逐打闹,到处充满着欢歌笑语,两位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特别是我大姐的儿子考取了高校,这让我母亲更是欣喜若狂。
然而,一九九六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幸福的日子戛然而止,我亲爱的母亲在田野里劳作时受到蛇的惊吓,口吐鲜血。当送到枞阳县医院时,她没有留下一句话,就这样地离开了人间,离开了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的老伴,离开了她深爱的土地和儿女,我们个个悲痛欲绝,从此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慈祥的母亲。“子欲孝而亲不待”成了我们深深的遗憾。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母亲仙逝后,父亲像失了群的大雁。我们三兄弟赡养,可是他闲不住,一再坚持要种田种菜,他种的菜地四季常青,一茬接一茬地更换着;他种的菜,一不用化肥,二不用打农药,特别鲜嫩,口感好,是纯天然的绿色蔬菜。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幸福接踵而至。一对双胞胎曾孙来报到,曾外孙也上了大学。父亲尽享着四世同堂、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孙子、孙女、外孙个个都考上了大学,成为硕士、博士。无论平时,还是过节,姐姐和妹妹们都来看望老人,帮他洗洗涮涮。特别是老人过生日,大姐和两个妹妹,准会办上两桌酒,把老人的麻将友找到一起喝上几杯。这样恬淡的生活持续了十几年。老父亲乐此不倦,精神容光焕发。
可是就在老父亲八十七岁那年,老人在乡村无人知晓的小路上跌了一跤,几个小时后,幸亏被本村启福表爷发现,我们立即把老人送往县医院,在专家的医治下,十天左右老人出院了。但身体每况愈下,毕竟风烛残年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三兄弟决定:必须有一个人陪在老人身边,以免他疾病时惊慌失措,孤独时感到惆怅。我作为长子,尽一点孝心,毅然决定叫我爱人留在老家照顾老人。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多。到了二零一九年春节,老人在太阳底下晒太阳,中午我喊他吃饭,老人站不起来。我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开车送往枞阳县医院,当时正是新冠肺炎在武汉肆虐之时,枞阳县医院戒备森严,我们兄弟陪老人度过了九个不眠之夜。医生无奈地说,老人的脑梗已牵涉到他的左腿神经,医生也无力回天了。
在忙碌的生活里,我们不能真正地关爱老人,也不能在老人不舒服的时候,陪伴在老人身边。为了让老人得到很好的护理,我们仨兄弟送老人去了莲花池养老院。当时本村里很多人不理解,怎么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其实这是一家私办养老院,如果这个机构护理不好,谁会把老人送进去呢,那里有专业人员,把老人护理得干干净净。我们几兄弟、几姐妹隔三差五地送一点东西给老人吃吃,老人也还习惯。孙子孙女们回家时,也经常去看看老人……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二年多。
二零二二年三八妇女节的清晨,我爱人跟我老二都打电话给我说,老爸快不行了。我如闻晴天霹雳,顿时泪如雨下。想想老父亲的一生,历历在目:他是一个勤劳、纯朴、忠厚的农民。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成分论问题,受到了无数次不公的待遇,他老人家都能忍辱负重前行,笑看人生,艰难地走过了自己九十大寿的人生。
父亲走了,他的勤劳、纯朴、厚道的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永远鞭策我们要奋斗不息。
我们的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平凡,坚韧,善良,勤劳,朴实。为了我们兄弟姐妹健康长大,培养成人,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现在他们都走了,我们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他们是最伟大最可亲的人。愿我的父母在天堂永远快乐,一切安好,庇护儿女子孙幸福安康。
天上人间,彼此凝望,今生今世,永不相忘。
来源:文乡枞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