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你没时间看《直击本质》,那就看这50条精华书摘吧

 新用户8695l4yK 2022-04-04
如果你没时间看《直击本质》,那就看这50条精华书摘吧

安徽省长王清宪推荐的这本《直击本质》,信息点非常的密集,涉及到的领域非常的宽泛,包括心理学、经济学、逻辑学、社会学等等,乍看起来确实有点烧脑,但绝对是一本能把人的思维磨得更锋利的好书。如果不想错过这么好的一本书,可以看看下面这50条核心内容。

1.到底什么才是“本质”?看透本质,看到的到底是什么?其实,所谓本质,说的是:事物的根本属性、问题的根源和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

2.一个事物的根本属性就是一个事物之所以能够成为它的那个根本原因。我们一旦知道了凳子的本质是一个可以让人坐下来休息的东西,那么就会知道一个金属制作的可以让人坐下来休息的东西也是凳子,一个冰块制作的可以让人坐下来休息的东西也是凳子。

3.当你能对一个事物给出清晰的定义、做出准确的简单类比、打出精妙的比方时,你就抓住了这个事物的根本属性。

4.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对问题根源的思考非常重要,只有对问题出现的原因做出正确的解释,我们才能在下一次类似问题出现时,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5.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论是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还是亲密关系中出现的问题,都不是由单一因素所造成的,都要考虑其多样性。

6.底层逻辑是藏在万事万物背后的那个不变的规律,摸索底层逻辑就是在寻找某一类问题或现象之所以出现的普遍根源。我们找到了它就等于拥有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本领。

7.看透本质的方法——溯因推理法。所谓溯因推理就是逐渐找到现象A发生的最佳、最恰当、可能性最大的解释。

8.溯因推理法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当你看见干燥的卫生间地上有摊积水的时候,你会假设这是因为卫生间的屋顶漏水或者抽水马桶漏水。这时你需要抬头看一看屋顶是不是在漏水,或者低头看一下抽水马桶是否正在漏水,就能验证假设是否正确了。

9.思考事物根本属性的两种假设法,求同求异法、先归纳后抽象法。

10.求同求异法:将几个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找到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如,在思考爱情的本质是什么的时候?你可以把爱情、亲情、友情这三种感情放在一起思考,找出他们的异同,然后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结论。(爱情=激情+亲密+承诺,友情=亲密,亲情=亲密+承诺)

11.先归纳后抽象法:归纳推理是由部分代替整体的推理,只要样本足够大,操作足够科学,通过归纳得出的结论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即便如此,归纳法也只能得出概率性的趋势,而不是必然的结论。看见99个地方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后,完全可以归纳出天鹅都是白色的。但当,看见第100个地方的天鹅是黑色的后,必须调整归纳的结果。

12.思考问题根源的四种假设法:穆勒五法、5Why提问法、结构性分析法、系统性分析法。

13.穆勒五法: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法、共变法和剩余法。共变法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个现象发生变化,另一个现象随之变化,那么前一个现象就是导致后一个现象产生的原因或部分原因。剩余法是指在排除所有其他原因后,剩下的那个原因就是最终的答案,虽然他看上去可能很不合理。

14.5Why提问法:通过不断提出“为什么”,从而帮我们找到导致问题出现的整个因果链的方法。就像是一个一头向下、不断深入的电钻,这种方法能帮我们将包裹在问题上的那些表层杂物清理干净,让问题露出它本来的样子。

15.结构性分析法:不断的拆解大原因,从而找到小原因。比如,PM10升高的原因有移动源污染(如汽车)、固定源污染(如工厂)、工地扬尘,移动源污染的原因有油品不合格、车辆不合格,固定源污染的原因有污染处理设施未开启或使用不恰当、未建污染处理设施、污染处理设施未能有效去除污染物等,工地扬尘的原因有渣土抛洒、野蛮施工、喷淋不及时等。就这样一层一层地往下拆解,直到找到全部的原因,再从全部的原因中找到最主要的原因。

16.系统性分析法:你要用整体的、动态的方式去看待眼前的问题,不仅看到元素,还要看到元素间的联系,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你得通过对系统结构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找到导致系统问题的根本原因。

17.小心求证的精髓是如果求证若得不到证明,重新假设,再次求证。

18.成功学是一种过度简化因果关系的例子。我们常常将一个企业的成功归结于创始人的特立独行,或者是他的智商超群;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特立独行与智商超群可能也是原因,但肯定还有更加重要的原因,比如外部的宏观因素等。

19.不论何时何地,人们都愿意去相信那些符合他们当下认知的因果解释,即使这些解释与所得数据并不吻合。

20.“均值回归”的意思是,如果这次我们的表现非常惹眼,下次我们的表现就会稍逊一筹;而如果这次我们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下次可能就会好一些。

21.相关性不是因果性。A和B相继发生,于是就说A是B的原因;或者,A与B之间有共变关系,于是就说A是B发生的原因,这些都是把相关性当成了因果性。

22.好奇心是探究本质的最大动力。你能想象一个缺乏好奇心的人去探究问题的根源、琢磨事物的根本属性、思考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吗?肯定不能。我们要保持好奇心,养成不断提问、连续追问的习惯,直至找到满意的答案。

23.足够的知识是探究本质的前提。想的太多、却书读太少,只会深陷于牛角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尤其是你所关注的领域和学科的知识,才能拥有拨云见日的能力。

24.联想的能力越强的人越容易抓住本质。一个人可能有着丰富的联想力,却因个人经验浅薄而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和事实去为联想提供依据;抑或他阅历丰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联想力差,不善于联想;又或者他前两个条件都满足,但是思路混乱,看到一个事实,思绪就会如脱缰的野马般一发不可收拾。

25.查理·芒格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一个人只要掌握80到90个思维模型,就能够解决90%的问题,而这些模型里面非常重要的只有几个。”然而,人生如此复杂,世事变化万千,80到90个思维模型如何能解决90%的问题呢?其实,这是因为这些模型可以在不同领域进行迁移运用。

26.“不均衡发展策略”模型:时间紧迫、资源有限、目标很多的情况下,为了高质量完成多项任务,并使整体效果最优,应先集中所有资源去实现相对容易的那个目标,然后再将所有资源聚焦在相对较难的那个目标上。

27.“甜蜜区”模型:要想成功,就要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这里有两个关键:能力是可以增强的、如何判断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里。

28.成长性思维。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观念:每个人都有一些固定不变的能力与品质,比如“我不善于运动”或“我没有学数学的天分”等,而这些天生的特质无法改变。真是这样吗?实际上,人的创造力等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得到提升的。

29.流量思维。躺在书桌上的一堆油画颜料,不会自动变成一幅美妙的油画。一定是因为有了与外界某种能量的交换(比如,你拿起画笔,打开颜料,开始画画),颜料才变成油画。同样,一个人只有在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后,才有可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有这种想法的人就是“流量思维者”,相反则是“存量思维者”。

30.在舒适区里,你每天都处在熟悉的环境中,和熟悉的人打交道,做的都是你在行的事,你甚至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做起事来自然得心应手。这就是暂时的平衡态,因为你无须过多努力就能使所有事物都达到一个相对平衡、比较舒适的状态。然而,不要忘了,这时,你学到的东西很少,进步缓慢,缺乏挑战和流动性。这是一个看似平稳安逸、实则危机重重的状态,也就是假性繁华。只有从舒适区走到学习区,甚至恐慌区,你才能取得快速进步。

31.个人成长遵循的是S形曲线,刚开始时,会有一个非常漫长的平坦状态,而后则会如火箭般骤然上升,并最终在高位保持平稳。颠覆式成长不仅是一次S形曲线的飞越,它是很多次的飞越,它要求我们在完成一次S形曲线的增长后,再进入第二条S形曲线,重新来过,不断颠覆自我。

32.当聚焦在行为层时,我们思考的仅仅是如何改变自己固有的习惯。但是,如果我们能聚焦在愿景、身份或价值观上,我们的行为自然就会发生改变,而且动力十足。

33.面对重大选择你可以这么问自己:“如果生命只剩一年,你想试试吗?”你会清晰地看到:哪些东西是你真正珍视的,哪些东西是你真正在意的,没做什么会让你感到特别遗憾,做了什么会让你感到满足或感到此生没有虚度。

34.被困在负面情绪中时你可以这么问自己:“五年之后再回头看,你有什么发现?”它能让我们从此时此刻的纠结中抽离出去,站到更远一点的地方回望。这样,当下的强烈情绪和纠结就会淡去,被情绪掩盖的真实需求与渴望就会浮现出来。

35.当你遇到无论如何也过不去的坎儿的时候,就假设自己到了200年以后。然后,你的内心就涌起了一种感觉——这些都算什么呀,这些事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也许还算个事儿,然而如果把它放到整个漫长且没有终点的时间中、放到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它就连一朵流云都算不上。

36.像个局外人似的退到时间线外,想想过去、现在和未来,然后就会平静下来,意识到人生还很长,不必急于一时;人生还有很多美好的可能性,眼前的痛苦只是生命中的一段经历。也许,在未来某一天再想起这段经历的时候,就不会感觉到痛苦,反而会觉得珍贵。

37.焦虑、不知如何是好,大部分原因是把“截止日期”设置得过早了,没有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给自己一点时间,给自己一点机会,慢慢努力、逐步迭代和不断接近。

38.一个创业者要想取得成功,就要用上帝视角看事情。所谓上帝视角,就是既能让自己深入其中,敏锐感受其中的变化,又能抽身其外,让自己变成一个旁观者,观察很多事情的发生及其结果。

39.给自己增加一个选项。我们大多数人似乎有一种条件反射般的将事物一分为二、两极分化甚至敌我对立的冲动。其实这个世界不是非此即彼的,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除了眼前的两个选项,如果还有第三选项,那会是什么?”

40.我们可以放开对自己的角色束缚,而不是将自己限制在“我只是大专毕业,所以只能怎样怎样”“我是一个女生,所以只能怎样怎样”的角色边界中;我们可以重塑自己的信念,而不是将自己限制在“我必须要证明自己”“我必须要赢”“我的同学都有房,我也得有房”的信念之中。这时,我们就会发现,人生能做的事其实是非常多的。我们给自己设定的各种各样的时间空间限制、角色限制、输赢规则、限制性信念,都在无形中将我们框在了有限游戏之中。

41.我们越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就越会发现知识的海洋没有边界。无论多么努力,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追求知识也依旧感觉时间不够用。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感觉无比愉悦。在对知识的探索中,我们也会在不知不觉间变得更为谦逊,因为我们知道一山更比一山高。同时,通过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我们也拥有了很多不同的视角。

42.智慧与知识不是一码事。古希腊谚语说,要从你所经历的一切中获得理解。这种理解就是智慧。智慧是指将智力、知识、经验和判断等综合起来,以某种方式融会贯通后,所形成的理解。换句话说,一个人把所经历的一切融会贯通后,所形成的自己的见解,就是智慧。

43.认识自我的两种方法:一是向内的自我觉知,二是向外的不断尝试与探索。通过一件件真实经历的事、一次次向外的尝试与探索,以及一次次的情绪反应,从不同的维度去进行自我觉知,逐步画出“我”的模样,从而了解真实而多面的自己。

44.在一个结构中,能量往往会沿着最小阻力路径行进,同样的,在我们的思维中,我们也会沿着思维最省力的方向思考。比如,为什么很多人会选择相信千奇百怪的阴谋论,因为相信阴谋论太省力了,几乎不用动脑子,而在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中寻找真正的答案,太累、太繁琐、太费脑子。

45.许多人坚信环境决定了我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这些人终其一生也无法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然而,有人在相同的环境中创造出了不一样的人生,这类人也被称为塑造者。他们不是先看自己身处的环境怎样,周围的人都在做什么,自己到底能干什么,然后再给自己找个定位;相反,他们会先问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然后他们会一直琢磨到底怎么做才能把这事干成。

46.人们讨厌前后不一致,总想着将前后协调起来、统一起来。当避免不一致性倾向与讨厌不确定性倾向结合起来的时候,就会产生非常可怕的后果——过早地作出决定但永不改变。于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就会一直抱着在小时候就已形成的错误观念,直到进了坟墓还不放手。

47.请做一个思想实验,设想你在一年后的今天已经实施了现有的计划,但结果惨败,请用5至10分钟写下你认为导致这次惨败的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失败的原因调整行动方案。据说,马斯克在发射第一枚火箭之前,让工程师们假想现在发射已经失败了,请列出导致失败的原因。工程师们按照概率的大小列了很长的单子,马斯克指着排名前十的原因说,我们一定要避免这些。最后,火箭还是发射失败了,问题恰恰出现在排在第十一的问题上。

48.无论一个人多么特立独行,他都需要爱,这一点是绝对不会变的;无论一个人多么了不起,如果他做的事情只对自己有利,而不能帮到更多人,他都是无法成功的,这一点也是不会改变的;无论一个人有多么高的志向、多么好的愿景,如果他从未为此付出相应的努力,他都无法实现自己的志向与愿景,这一点也是无论如何改变不了的。

49.一个人底层的能力包括本质思考力、升维思考力、结构化思考力、系统思考力、批判性思维、迁移思考力、逆向思考力、元认知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就像是人生的基础设施,如果没了这些基础设施,无论你开的是玛莎拉蒂还是兰博基尼,你都只能在坑坑洼洼、颠簸起伏的路上慢慢开,根本不可能开快。

50.不管你的精力多么充沛,你的睡眠时间多么短,你也无法改变每天只有24个小时这一事实,你更无法改变一个人寿命有限的事实。所以,不断增加工作目标,往往只会带来一个结果,那就是更低的效率。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但到底是哪一件呢?这时,你需要问自己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我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为什么做了这件事,就能让其他事变得更简单,或者不必再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