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富家公子投身革命做出重大贡献,牺牲后战友凭宝剑找到他后代

 思明居士 2022-04-05

现在很多人都会幻想自己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这样他们就能拥有财富,享受奢华的物质生活。但是今天我们要讲的一位民国富家公子,他放弃荣华富贵的优越生活,投身革命,做出巨大贡献,他和无数革命先辈用青春和生命换来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换来了今日中华民族的富强。

这位富家公子来自福建闽东宁德市的蔡家。蔡家是当地名门望族,清朝后期蔡家的蔡步钟在四川雅州知府任上因擒拿石达开有功,显赫一时,升官至云南按察使,正三品衔,并收藏了石达开的随身青钢宝剑,带回家中珍藏。1907年,蔡家添了一个男丁,取名蔡泽常。这个孩子从小就喜欢舞刀弄剑,特别喜欢家里那把石达开的青钢宝剑。没想到,几十年后,这把青钢宝剑成了辨认他身份的关键,家人和后代苦苦寻找他几十年,昔日战友凭这把宝剑才顺利得确认了他的家人,由此揭开了感人至深的英雄往事。

文章图片1

咱们从头讲起,蔡泽常幼年接受了良好的教育,6岁入私塾,14岁入福州格致中学读书。他的父亲蔡祖熙, 博古通今,喜欢“西学”,怀有爱国情怀;蔡泽常的外公林理斋,是一名举人兼实业家,兴建茶叶精制厂。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下,从少年时起, 蔡泽常就表现出了同情弱者、平等待人的性格。

文章图片2

蔡泽常在16岁时,到宁波上学。他的舅舅林振翰也在宁波,舅舅知识渊博,精通外语。他是中国第一个把波兰柴门霍夫博士的《世界语》翻译成中文的人,并著有世界语和有关盐务的著作百余万字。蔡威与舅舅朝夕相处,从舅舅的身上学到很多,眼界更为开阔。

1925年,他来到上海惠灵英语学校读书。接触了上海新文化、新思潮,他的思想有了更新的变化。蔡泽常没有选择继承祖业,做安稳的富家公子,而是选择为天下劳苦大众谋解放。

1926年,19岁的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他被派回家乡开展党的地下秘密工作,在一次外出活动时被捕入狱,家人花重金打通关系才换来他平安出狱。害怕牵连家人,蔡泽常告别父母和怀孕的妻子,再次返回上海。他一边在同济大学读书,一边秘密从事地下革命活动,为了秘密工作的需要,也为了家人的安全,蔡泽常改名蔡威。不久,妻子分娩,生下一个男孩。由于当时险恶的社会环境,蔡威无法回家看望妻儿,托人给妻子带去书信,给儿子取名“植生”。

1931年上半年,周恩来安排蔡威参加中央特科秘密无线电培训班学习,当时上海正处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白色恐怖中,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捕杀共产党人。蔡威遵守“上不告父母,下不传妻儿”的铁律,不论发生何种险情,都要将工作隐瞒到底,他切断了和家乡的一切联系。蔡威聪明并且勤奋好学,不久就掌握技术,顺利从特科秘密无线电培训班毕业。

当时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队伍里还没有像样的通讯工具,正好徐向前率部队在黄安全歼国民党军第69师,缴获了一部完整的电台。蔡威见着这一宝贝,欣喜若狂,急忙进行检修。几天后,悦耳清脆的信号声在鄂豫皖苏区响起,蔡威用这台“战利品”,收到了千山万水之外的党中央的贺电,也就是说,日后的联系,不再是个问题,红军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如果说,红军是一支坚强队伍,那么以蔡威为首的“听风部队”为红军提供了源源不息的养料,让每次进攻都收获颇丰,让每次准备都有所得。

在鄂豫皖苏区期间,为了扩张势力,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势同水火,三天一小仗五天一大仗,如果光靠硬拼,是绝对不可能每次都胜券在握的。时任中央军委鄂豫皖分委会参谋的蔡威,就如同一把隐形的利刃,虽退居后方,却能够通过破译敌军来往讯息,知悉最为准确的情报,让红军在敌军松懈、萎靡时,来个突然袭击,将国民党的部队一举拿下。

中央红军长征前,蔡威配合红四方面军,先后奇袭四川军阀田颂饶、四川军阀刘湘、守敌刘存原、露米山王陵基部队、郝耀庭旅、粉碎刘湘的六路围剿,以少胜多、截获大批物资、收缴大量年货,红军捷报频传,蔡威也被授予了劳模的称号。

文章图片3

蔡威的一封又一封的电报,让红军进可攻退可守,心中有谱,才不至于每一场仗都损失惨重。不过,国民党可不是纸老虎,一两次获取了核心军事信息后,他们多留了心眼,几次三番的修改密码,不让红军短期内就了解到他们的走向,但蔡威不怕,破译难度越高,他就花更多时间,投入更多精力,经过深入侦听、追踪、对照、判断,解决了关键难题,也最终完整地破译了敌军的第一部密码“通密”。

后续不论敌军如何更改密码,蔡威都能游刃有余的破除,甚至可以直接将电报内容念出来,让红军的后顾之忧得以排解。1935年8月,红军总司令部二局成立,专门负责无线电技术侦察工作,蔡威被几位首长极力推荐,成为了局长。

虽然他是富家子弟,却宁愿舍弃万贯家财,不畏各种艰难困苦,默默奉献,最终还是在长征途中,1936年8月,因长期挨冻受饿,过度疲劳,营养不良,患有胃病、肠炎,又感染了重伤寒,没有药物,在甘肃岷县蔡威不幸离世。

他是长征中独一份的“千里眼顺风耳”,是红军部队的“听风”英雄。徐元帅说:“蔡威同志是一位优秀的红军干部,在破译工作方面是有独特建树的。”

蔡威逝去后,由于行军匆忙,葬于荒山野地——甘肃省岷县维新乡卓坪村外河滩的一座小山包上,为他送行的,是日夜兼程陪伴着的众多战友和部队首长们。

由于无线电技侦工作和隐秘战线的特殊性,蔡威牺牲后,他的真实身份成了一道难以破译的密码。

1982年春节,即将从北京军区副司令岗位上退下来的徐深吉请老战友宋侃夫、王子纲聚会。徐深吉在战争年代曾是七十三师的一位副团长,蔡威的电台经常和七十三师一起行动,他们是生死之交的战友。而宋侃夫和王子纲则都是红四方面军电台的创始人,与蔡威同是红四方面军“情报三杰”。如今,宋侃夫是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王子纲刚从国家邮电部部长的位子上离休。

交谈中,他们又谈到了老局长蔡威,勾起了对他的深切怀念,几人决定立即行动起来,寻找蔡威的家乡和亲人。他们又联系了已离休的总参三部政委陈福初、副部长马文波、乌鲁木齐军区司令员肖全夫等几位蔡威的老战友,开始了寻亲行动。

但他们只知道蔡威是福建福宁府人,不知道具体是哪个县、哪个村。于是,徐深吉和肖全夫先后写了纪念蔡威的文章,发表在日报上。很多人读到了他俩的文章,一位张姓老人从福建福鼎(旧属福宁府管辖)主动找上门,说他有位失踪的弟弟张白弟很像蔡威

老将军们通过多种渠道对张白弟的情况进行了解和比对后,感觉虽然有些情况对不上,但有些情况还真有点儿相似。在差不多就要确定认亲时,马文波想起了当年在金川江畔蔡威对他聊过一番话。

当时天气晴朗,蔡威和马文波沿江缓步而行。望着滔滔的金川江水,蔡威感慨地道:“丹巴以下就是大渡河了。”“看到大渡河,就想起了兵败江边的石达开。”马文波说。“是啊!你想不到吧,石达开随身佩戴的那把宝剑,现在还保存在我们蔡家呢。”蔡威说。“石达开的佩剑?”马文波有点儿好奇,石达开随身佩剑怎么会在蔡家。“对的,我见过还舞过这把剑,非常锋利,上面刻有'青钢宝剑’四个字,的确是件稀世珍宝。从这件事上讲,我的祖先愧对农民起义军啊!”接着,蔡威向马文波讲述了一些家事,还谈到自己有妻室,还有一个没见过面的儿子。蔡威讲的关于石达开佩剑的事,让马文波感觉新鲜又神奇,印象深刻。

文章图片4

马文波当年是蔡威的得力助手,吃住一起,也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马文波和蔡威一起战斗生活的四年中,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时常促膝谈心。马文波知道,蔡威出生在一个大官僚、大地主家庭,家在福建福宁府,祖上曾在四川做过官,家里藏一把石达开佩剑——青钢宝剑,舅舅在宁波盐务稽查所工作过,本人已婚育有一子。现在面对张姓老者,他觉得一定要慎重,所以没有马上认定张白弟是蔡威本人。

1984年,宋侃夫以中共中央整党工作联络员的身份,来到福建。工作之余,他继续查找蔡威的祖籍和亲人。在福建省委协助下,经反复查访,排除了张白弟。同时,与福建宁德党史办建立了联系。后经宁德地区党史办协助,和宁德蔡家接上了头。

其实宁德蔡家也一直在寻找战争年代失踪的蔡泽常。蔡泽常的妻子临终前再三嘱咐儿子蔡作祥(植生),一定要找到父亲的下落。蔡作祥曾到上海、福州多次寻找,但因缺少线索而没能找到。解放后,蔡作祥(植生)多次给上海市委去函要求帮助调查,上海市委也曾委托公安局多方查找,但因蔡威去苏区时是由中央特科派出的,事关机密,不仅很少人知道,更无档案记录,因此虽竭力寻访,终无所获。

蔡作祥一家在1950年被认定为革命烈属之家,蔡作祥被安排在霞浦县银行工作。1955年,宁德县蕉城镇崇文街认为失踪的蔡泽常下落不明,证据不足,不符合烈士资格,因而军烈属抚恤待遇被取消。1957年,受“左”倾路线影响,蔡作祥因家庭出生地主及社会关系被定为“不纯分子”,被清洗回家,靠在城郊村落当民办教师维持一家六口生计。因生活艰辛,蔡作祥积劳成疾。1974年,蔡作祥带着太多遗憾去世了,他一生未见过父亲,也未弄清楚父亲的情况,49岁临终前,一再嘱咐妻子和4个孩子(两儿两女)要继续寻找,两个儿子蔡述道和蔡述波接过了寻找爷爷蔡泽常的担子。

1981年年底,宁德县委党史办收到了广东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陈应中(1926年任中共福州地委党团组织部部长)从广东寄来的一份证明材料。材料中提到1926年福州地委派往宁德工作的有两名党员,其中一名叫蔡泽鏛,也是宁德人。在这之前,党史办一直把郑长璋视为北伐战争时期宁德唯一的中共党员。蔡泽常的出现,不能不说是宁德党史的一次重要的发现。

1984年,宋侃夫以中共中央政党工作联络员的身份,来到福建。工作之余,他继续寻找线索,在福建省委协助下,他终于和宁德蔡家接上了头。

老将军们都很开心,他们把蔡泽常的孙子蔡述波约到北京接头。见面后蔡述波说,父亲蔡作祥是从爷爷的一个战友口中得知爷爷改名蔡威了,但没有更多其他线索。由于蔡威留给几位老将军唯一的线索就是那柄石达开的青钢宝剑,于是马文波就和蔡述波讲了那柄宝剑的事。

关于青钢宝剑,蔡述波起先并不知情。回去后他向家族中的老人们询问,得知祖上曾有人做过官,而且确实有过一把石达开的佩剑,但是佩剑已在1956年上交政府了,可能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马文波立刻派两位同志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查看,但中国历史博物馆并没有此剑。他们又查访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均无此剑。但蔡威的老战友们没有放弃,他们决定派人到福建宁德去一趟,实地查访。马文波将军领受了这项任务。

1985年6月,马文波带着夫人和两名工作人员南下。他们先到上海蔡威读书的学校查访,但没有查到线索。之后,他们来到福建宁德。在当地政府部门协助下,他们找到了宝剑传承人——蔡泽常的堂侄蔡作柯老人。马文波还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到了很多有价值的情况,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宁德蔡家就是蔡威的家。

但是,青钢宝剑依然不明下落。随行的两位工作人员到福建省博物馆查访。馆长说交上来的文物堆满了仓库,尚未清理,近期会抓紧清查。马文波一行只好先行返京。不久,福建省博物馆终于找到了这把宝剑,蔡威的老战友们欣喜若狂。很快,由马文波执笔,宋侃夫、王子纲、肖全夫、陈福初、李永悌六位老战友联名写的调查报告放在了国家主席李先念和徐向前元帅的案头。

1985年9月12日,徐向前元帅批示:“蔡威同志是一位优秀的红军干部,在破译工作方面是有独特建树的。他的遗属理应享受烈属待遇,请中办告福建阅办。”

1985年9月14日,李先念主席办公室批示:先念同志说,他熟悉蔡威同志。蔡威和宋侃夫、王子纲等同志对四方面军无线电通信和技术侦察工作,做出过重要贡献。

1986年7月,徐向前元帅亲笔题词:“无名英雄蔡威”。

文章图片5

1998年5月,蔡威长孙蔡述道在宁德市党史和民政部门工作人员陪同下,来到了甘肃岷县朱尔坪。幸运的是,当年参加埋葬蔡威遗体的李俊明老人还健在。大家在李俊明带领下来到阿婆湾,找到了埋葬蔡威的那片田地。经挖掘,一具遗骸显露出来。大家穆然肃立,向烈士致敬。一路辗转,蔡威烈士的遗骨终于回到了故乡宁德。

文章图片6

蔡威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后人将会永远记住这位无名英雄。同时,蔡威的真实故事也改变了人们对富家子弟“花天酒地”的错误认知,身为富家子弟,他勤奋刻苦学习的程度,早已超越了绝大部分人,他的忧患意识,为国为民,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如今,坐落在宁德市蕉城区的“蔡威事迹展陈馆”,人流如织,大家都会来看望纪念这位深藏功名的英雄。

文章图片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