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凤阳为啥能出个朱皇帝(上)

 朵秀f43sidqpjv 2022-04-05

《北纬42度—大明王朝的生死线》

第1节

作者:温骏轩 


(一)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就有九年荒”。这几句凤阳花鼓词在中国大地上传唱甚广,估计很多人都听过。
祖籍安徽凤阳的朱元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皇帝。传奇之一在于他低微的出身,发迹之前做过和尚、乞丐。不过真要以帝王的出生低微,来感叹命运真奇妙,倒还有比朱元璋还要低的。你看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开国君主石勒还是奴隶出身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自打陈胜在大泽乡喊出这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口号后,努力就能实现阶级跨越的意识,在中国就算立住了。尤其陈胜失败之后,紧接着就有刘邦这个布衣天子,给后世那些想谋大事者立了个榜样。
要说朱元璋最传奇之处,那还得是从南向北统一中国这事。其它大一统王朝,包括明朝以前的:秦、汉、晋、隋、唐、宋、元加上后面的清朝,那可都是由北向南完成统一的。反观不管是春秋战国时的楚国,三国时期的蜀汉、东吴,被蒙古人灭了的南宋,还是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那些南方国家,都没有能够完成入主中原的宏愿。
朱元璋若是没能做到这点,他最多也就是在乱世中割据一方,然后等着有朝一日被某个北方政权收服。哪会有后来的一统天下,包括朱棣死在北纬42度这条生死线上的剧情发生。
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朱元璋到底走了什么运,能够做到这一点。
这首先肯定跟个人能力有关。关于朱皇帝的个人事迹,几百年来已经有无数人扒过,他是怎么用人的,又在政治军事上有什么过人之处,这个咱暂且先不聊。今天我们要先说的是凤阳这块地方的王气。
凤阳在当时叫作濠州,朱元璋不光是濠州人,也是在濠州参加的红巾军,濠州的红巾军大帅郭子兴还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后来的马皇后许给了朱元璋。让古代术士来献媚的话,既然凤阳这块地方出了皇帝、皇后,还是龙兴之地,那肯定是片有王气的土地。
不过要是把着眼点只放在凤阳,那格局还是小了点。凤阳在地域上属于淮西地区。朱元璋麾下的开国将领都出自淮西地区,史称“淮西二十四将”。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与其说是凤阳有王气,倒不如说是元末天下大乱,怎么就淮西这股力量成了事。

(二)
有句叫作“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如果反过来的话,有神一样的队友,猪一样的对手,那做起事情来可就事半功倍了。朱元璋抗的是元,这个异类王朝国祚才九十八年,连一百年都不到。对比成功中原王朝那两百年起步的国运,元朝在中原的统治肯定是不能算成功的。
不成功的原因有很多,马上民族背景这点是最为一般人所诟病的。不过你要抓着这点不放,那清朝的统治就挺成功的。说到底,元朝对学习怎么统治这事不太上心。朱元璋是个善于总结的人,有次在与朝臣的对话中点评道“元以宽失天下”。有些人把这个“宽”给扩张了,说是元朝的统治特别“宽仁”。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元朝的所谓宽就是放养。
这个放养跟中国传统的“无为而治”统治哲学还不一样。无为而治讲究的是顺势而为,尊重自然规律。元朝的这个“宽”吧,一方面是放养导致行政效率极其低下;一方面还没有尊重中原王朝的统治规律,做了不少反其道而行之的事。
要是从乱作为的角度来说,元朝最失策的两点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南方养马,海上运粮”。接下来的内容,我就将围绕这八个字来抽丝剥茧,告诉大家元朝是怎么送人头,把差点没饿死在凤阳的朱元璋给锻造成自己掘墓人的。
不玄学的说,凤阳所在的淮西还真有王气,而且这个王气还是元朝送的,早了、晚了都没有。这个王气就是马带来的。简单点说,淮西有马。
知道为什么历史上南统北总是成功不了吗?根本原因就是没马。先秦时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标志,是有多少辆战车。一个中等规模的诸侯国被称之为“千乘之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后,衡量一个国家军队战斗力的标志,又变成了骑兵数量的多寡。不管是战车还是骑兵,都要依靠马来提供机动力。
在河网纵横的南方地区,南方政权可以借助河流构筑防线,用船只运输人员、补给。只是想入主中原的话,那就得靠骑兵取得控制力了。反过来,骑兵多的北方地区想打南方,虽然也没那么容易,但造船这事比养马相对来说难度小。什么时候具备水陆并进的实力,就有机会破局了。
之所以说养马比造船难度大,是因为马是动物,是动物就有它适配的生长环境。马这种动物不耐热,不耐湿。喜欢干燥、凉爽的环境。中国南方地区温度高、湿度大,普遍不适合养马。只有云贵高原因为海拔较高,气候凉爽,能够大规模放牧马匹。
所以在中国马的品种序列中,出自云南的“滇马”占有一席之地。西南地区连接青藏、东南亚等地贸易的“茶马古道”用的就是滇马。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时称“南中”的云贵地区,很大程度也是为了不失去这块南方唯一的马匹产地。
南方不适合养马,那北方呢?先声明一下,这里说的南方、北方的概念,是限定在长城以南的范围内。北方倒是比南方适合养马,你去看周朝的历史,甘肃、陕西、山西、河北等地都生活有大量的游牧民族。问题是这些地区同时也适合开展农耕,与农耕的产出相比,畜牧经济就不太划算了。那些在先秦时为森林草原覆盖的北方地区,逐步都开垦成了农田。
想立在长城之内提高马的供给量,办法也不是没有。比如西汉名臣晃错在他的策论《论贵粟疏》中就建议“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意思是说现在应该下令,老百姓只要能够向官府输送一匹战马,就能免除三个人的徭役。正因为有这样的政策,汉武帝继位时,汉朝境内的官马保有量达到40万匹,民间也出现“庶众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的养马热情。
不过呢,这种靠政策支撑的繁荣景象,总体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一旦政策不给力,老百姓还是更倾向于种庄稼。民以食为天,种粮食这事跟有没有命直接挂钩。像云贵高原几千年来一直能保持滇马的饲养,一则是因为云南高原多山,那些不适合开垦的山地天然生有草场,不大和粮食争地;二是在这种多山的地形下,体型矮小、善走山路的滇马,是最好的运输工具。茶马古道的存在,让养马这一行为变得有利可图。

(三)
知道“南统北”最大的问题最因为南方不好养马以后,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元朝的时候淮西能有马。
首先你得有个基本的方位概念。既然这地方叫“淮西”,那肯定跟淮河有关了。黄河代表中国北方,长江代表中国南方,这是中国人都有的常识。有南方、有北方,那中间肯定得有根分界线了。这条线大家应该也熟悉,就是西边的秦岭、东边的淮河,合称“秦岭-淮河线”。

图片

对了,秦岭、淮河并没有连接着,中间得有个连接点。这个连接点大家也熟悉,那就是位于河南、湖北交界处的襄阳。
所以呢,大家去看历史,但凡南北方大战,这条南北分割线上的城市、关口都会成为焦点,只不过很多时候你光看地名,不知道他们在这条线上罢了。先前秦桧绍兴和议,跟金国签订的和议条约,就是用这条南北分割线做的国境线。
凤阳位于淮河南岸,朱元璋和他的“淮西二十四将”妥妥都是南方人。中国人特别讲究对称原则,有淮西自然就会有淮东。整个淮河以南与长江之间的土地被称之为“江淮平原”。宋朝的时代在淮南地区搞了两个行政区——淮南西路和淮南东路,这就是“淮西”/“淮东”名字的出处。

图片


朱元璋成功路上有两个对头,一个是张士诚;一是个陈友谅,这当中张士诚就是淮东人。现在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上,元朝末年遍地狼烟,凭什么朱元璋的淮西集团成了事。连同样出身于江淮之间的张士诚都成了他的手下败将。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元朝早早的就在淮西给朱元璋备好了马,让淮西集团能够拥有一支强悍的骑兵。
元世祖忽必烈继承汗位那一年(公元1260年),蒙古帝国已经攻灭了金国和大理国。为了推进对南宋的战争,忽必烈下令把禁卫军中那些瘦弱的马匹,送往被征服地区育肥,并且要求各地官员先行准备好草料和其它养马的设施。当时在北京地区担任宣抚使的官员徐世隆认为,军马以前都是在北方草原放牧,从来没有在长城以南养过。这种烦扰百姓的事,刚继位的皇帝肯定不会做,所以他就没做准备。
这件事情还真的被他赌对了,并且被当成得意之事记在了《元史·徐世隆传》中。不过徐世隆还是被自己的固有思维束缚了。蒙古人是马上得的天下,本身不事农耕。入主中原后,无论是为了军事统治,还是维持自己的民族特色,都有在长城以南开设官营牧场的动机,因此后来还是在汉地建了马场。
元朝是灭了西夏、金国、大理国、南宋建立的朝代,从战略的角度规划,每一个被征服的国家境内,都得建立官马场,才能支撑当地驻军的需求。在原西夏和金国统治的北方地区,元朝先后在甘肃、宁夏、北京、山东等地设置了马场。包括原本为大理国统治的云贵地区也开办了官马场。
刚才说了北方地区和云贵的环境本来就是可以养马的,只要有政策支持就能推进。汉朝是用免徭役的办法引导,元朝的方法就简单粗暴的多了,直接征用土地。庄稼这种东西是人工饲养的产物,没有人去打理播种,自然就变成了野草丛生的草场。
不过在淮河以南、云贵以东的原南宋统治区,开辟牧场这件事就有点难度了。南宋覆盖的长江、淮河地区,自古就没有产马的传统。便是西汉的民间养马,也是在北方地区。然而作为蒙古人最后征服的政权,也是地域最广大的政权,这南宋故地是一定要养马的,否则这些“南人”造起反来,元军灭火的能力将大受影响。
在南方地区养马也不是一点办法也没有,除了你得狠下心来把农田撂荒成草场以外,总结下来还得有三条:一是尽量选靠近北方的地方;二是放马的地方得有山;三是得有盐。
先来说说第一条。这条好理解,中国在北半球,越往北方天气越凉快。你要一定要在两广地区养马,那不叫迎难而上,那叫没事找事。这里顺便说个典故。三国时期两广和越南北部叫“交州”,属于东吴的辖地。交州的政权长期被交趾太守士燮家族把持,差不多是个半独立地位。
为了让孙权默许自己的半独立地位,士燮每年都要进贡很多岭南的奇珍异宝,比如明珠、大贝、琉璃、翡翠、玳瑁、犀角、象牙什么的给孙权。孙权倒也不是个贪图享乐的人,回手就拿这些奇珍异宝跟魏国换马(有段时间东吴是对魏国称臣的)。士燮是个聪明人,一看就明白了送马才对路。于是就时不时的弄个几百匹马派人给孙权送去。
送别的珍宝,东吴这边也就礼节性的答谢一下,但只要送马,孙权是一定要亲笔写封信,并且厚加赏赐答谢的。其实两广地区哪里有马,士燮起家之地是对应现在越南北部的交趾郡。交趾的核心河流,是发源于云南的红河。士燮是顺着这条河,跟以孟获为代表的南中豪强做贸易,才得到这些马的。
所以绕来绕去,南方还就是只有云贵能规模化产马。

(四)
回到元朝必须在南方养马的话题上来。既然要在南宋故地找个靠北的地方,那朱元璋的淮西老家,作为南宋的北方前线肯定是符合条件的了。淮西在元朝时,大部分属于庐州的辖区,这个庐州就是现在的安徽省合肥。所以元朝在淮西设置的官马场被称之为庐州马场。
不过现在问题又来了,既然江淮地区的气候相对凉快点,那么为什么马场设在了淮西,而不是淮东呢?这就牵扯到刚才所说的南方养马,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了,你还得有山。
淮西和淮东地形上最大的区别,是一个西面靠山,一个东面靠海。淮西的靠山是位于安徽、河南、湖北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淮东则地接东海。庐州在元朝时,是一个比省低一级,比州高一级的“路”的行政地位,庐州路的辖区就包括大别山的东部。

图片

对于养马这件事来说,山的存在非常重要。山区的海拔差,能让山中的气候呈现多样性,找到冬暖夏凉的地方。游牧民族在塞外游牧的话,需要在不同季节转场。天气特别冷的话,就得指望山谷中那些小气候相对温暖,还有牧草生长的冬季草场养活牲畜。
这事放在南方,就正好是个反过来的需要。南方的夏季实在是太湿热了,蚊虫又多,马在这种地区特别容易生病,到了夏天你就得赶到山里去避暑。从这个角度说,靠山的淮西就比靠海的淮东适合养马了。
不过你要说位置靠北,还得有山才适合被选中,那同样作为过南宋前线的湖北襄阳地区也挺合适的。襄阳在历史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南方政权的门户,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山有水,可以依托山水建立防线。
这就得回到元朝建官马场的初衷上来了。南宋故地范围那么大,一定要勉为其难的搞片草原监控的话,那就得有取舍。要是选在襄阳建马场,那这个马场服务的就是湖北地区的元军;要是选淮西建马场,那监控的就是隔江相望的江南地区了。
这你让元朝的皇帝选,肯定得选江南。不光是说以南京、苏州、杭州三城为主要城市的江南地区,是南宋政权的核心区,更重要的元大都(元朝首都),也就是现在北京的米粮,都是靠江南地区输送的。
《元史·食货志》记载“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意思就是说元朝的都城在北京地区,离江南是非常远的。但上至官府,下至军队、百姓,粮食都得靠江南供应。江南要养活京城那么多人,去毁了良田做草原肯定是不划算的。何况孙权早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后人,长江以南地区真是不适合养马。
这种情况下,与江南隔当相望的淮西地区就得以压倒襄阳,变成了一片草原地带了。当然,淮西大片农田变草原,对元朝来说有战略意义,对当地老百姓来说肯定不是好事了。

-  END  -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