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齐乎巽, 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更是干支历辰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6日),太阳到达黄经15°时。又名“三月节”或“踏青节“。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温上升,中国南部雾气少,北部风沙消失,空气通透性好),因此得名。 初 候,桐始华。 桐,木名,桐木知日月闰年,每一枝生十二叶,闰则十叁叶与天地合气者也。 二 候,田鼠化为鴽。 鴽音如,鹌鹑属,鼠阴类。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 三 候,虹始见。 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踏青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吃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是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明前茶 明前茶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同时,由于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所以又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明前茶氨基酸的含量相对后期的茶更高,而具有苦涩味的茶多酚相对较低,这时的茶叶口感香而味醇。 祭祀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代以后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深层的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国传统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习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中国圣人孔子与佛教始创者释迦牟尼佛,于公元前六世纪所提倡的孝道。人们会在当天前往祖先或亡者的坟墓、骨灰塔祭拜打扫,并以亡者的名字做功德。孔子与佛陀虽分别住在中国和印度,但两者却生存于同一时代;孝道是两者为促进人间和谐,共同提倡的教义。 避风邪 清明一到,气温明显转暖,雨量增多,空气湿度增大,百花齐放,春意盎然,春游踏青正当时,人们的户外活动进一步增多。然而中医认为,“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春风容易导致风寒入侵,加上清明多雨,湿气较之前会有所加重。在“风”和“湿”共同作用下,容易引发感冒、风湿、肩周炎等病痛。因此,清明节气要尤其注意防止湿寒侵邪。 建议大家外出踏青赏春时,穿衣仍然以轻便保暖为主,可准备一件可随时穿脱的轻薄外套,及时增减衣物。容易出汗的市民最好随身携带一条小手帕或毛巾用来擦汗,以免“风邪入体”。春季气温较高,易使某些事物腐烂变质,病菌繁殖活动较为旺盛。出发后注意饮食卫生。旅途中应尽量做到规律饮食,切忌暴饮暴食,以免引起肠胃不适。 预防花粉过敏 春天百花争艳,要注意预防花粉过敏。首先要找准过敏源,最好先到医院进行检查,查出自己的过敏源,如果没有进行过彻底的脱敏治疗,在选择的春游地点,应尽量回避有花之处。出游前可事先口服扑尔敏或安其敏等抗过敏药物,户外活动时不要近距离“拈花惹草”,不要在草地上睡觉,不要用口唇、鼻子及面部直接与花朵或树叶接触,以免过敏现象发生。 ![]() ![]() ![]() ![]() ![]() ![]() ![]() ![]() ![]() ![]() ![]() ![]() ![]() ![]() ![]() ![]() 是月取百合根曬乾,搗為麵服,能益人。取山藥去黑皮,焙乾,作麵食,大補虛弱,健脾開胃。”“是月初六初七日沐浴,令人神爽無厄。” 《酉陽雜俎》曰:“三月心星見辰,出火,禁煙插柳謂厭此耳。寒食有內傷之虞,故令人作鞦韆蹴踘之戲以動蕩之。” ![]() 《萬花谷》云:“春盡,採松花和白糖或蜜作餅,不惟香味清甘,自有所益於人。” ![]() ![]() ![]() 《月令忌》曰:“勿食血并脾,季月土旺在脾,恐死氣投入故耳。”《百一歌》曰:“勿食魚鱉,令人飲食不化,神魂恍惚,發宿疾。”《本草》曰:“勿食生葵,勿食羊脯。三月以後有蟲如馬尾,毒能殺人。” ![]() ![]() |
|
来自: 玲玲韩 > 《与月令有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