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明甫:从0开始

 明甫其实 2022-04-05

从0开始

/范明甫

教学反思

订了多年的《中数参》,真正看完一本的时候太少,都是随便翻看,有的书都没动过,原因是总感觉专业写作与我无关,理论高深,艰涩难懂。

最近参与了名师的资格审查,看到了条款,发现自己真的是缺少专业写作方面的内容,直接影响发展。

我在反思自己如何才能走上专业写作之路?首先想到的是请教身边的专业写作高手,像我们三中的金刚老师、马主任都是这方面的专家,像金刚老师的写作经验:照着写,接着写,对着写就是很好的方法,很值得学习,马主任也经常在专业报刊上发表文章,文字和理论功底也很深厚,我就想着约个时间先请教他们俩位老师,相信一定有所收获。

然后我想到的是专业阅读,读专业方面的书,才能有专业方面的学习,写作才能有专业的视角。就像金刚老师说的他也是从模仿《中语参》等专业期刊上的文章开始的。这让我重新整理了自己订的《中数参》,从2015年开始订的足有30多本,摞起来也挺厚实的,我决定从头读起。先不说写作,没有足够的积累是写不出专业的文章的。现在我要做的就是学习,读这些专业文章,学习吸收,等待时机,模仿写作。

我用了三天的时间看了一本《中数参》,是那种认真阅读的状态,我感觉自己已经这些文章所折服,看到这些老师写的文章,那叫水平,不愧为核心期刊,一看都是有研究的人写的文章,专业、高度、有思想。

第一篇文章就是如何从关注思维方式与思维心理的视角开展数学解题教学,文中的“从模型入手,利用图形分解与叠加策略,寻找解题思路,各个击破,最终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提出了“回归基本概念、理解模型本质,加强基本图形教学,增强模型叠加意识”的几何教学观。知道了“施瓦兹三角形问题”是以前常见的三角形周长最小的问题,现在才真正知道它的名字,真是孤陋寡闻。

解题的本质就是“变隐藏为显现”“化复杂为简单”“从未知到已知”。只有对问题的认识达到一定高度,回头再看时才能抽象、揭示、提炼出问题“以一当十”的数学本质,达到“一览众山小”的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般会强调解题模型,或者强调基本模型,并且也训练学生通过模型思想进行解题,提高解题效率,读了“数学需要教解题模型吗?”这篇文章,了解了数学解题模型的价值和弊端,“数学解题模型”的价值在于积累联想原型,启迪解题方向,缩减思维长度。但不宜挖掘太深、太难、太频繁否则会加大学生的学业负担,甚至僵化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成为教学灾难。

还看到一些课例的研究,经过认真思考的设计,真的是体现新课程理念,方法独特,是我想不到的,有好多都可以学来用于教学,有的课例我都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想法,甚至好的设计我会多读两遍,然后对比思考,至少让自己知道一些好的创意设计,我想这也是学习吧。

在阅读中,经常看到一些数学家或者教授的名言,受益匪浅,有的甚至是醍醐灌顶。

数学家波利来指出,教科书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大多是严格的系统的科学,它们直截了当地写出了结果,隐去了发现的过程,然而数学概念既是数学思维的基础,又是数学思维的结果,所以概念教学不应简单给出定义,应当遵循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形成的过程,暴露思维活动,领悟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数学思想。

史宁中教授提出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三个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作为核心素养,“看”就是抽象,“想”就是逻辑,“说”就是模型。

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说,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主要方法是归纳与类比。

归纳演绎是逻辑推理的两个方面,归纳推理的命题范围由小到大,结果是或然的,其作用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的命题范围由大到小,结果是必然的,其作用是证明结论。

像这些理论方面的内容,从期刊中能找到不少,只有看得多了,见得多了,读得多了,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理解,才能运用于教学,让自己的教学设计更接近于理论要求。这一块是需要恶补的,只有把这方面形成一定积累,才能运用于教学或者写作之中。

我看了朱永新:“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在新教育中把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案例、师生共写随笔称为专业写作。而我平时都是教育感悟,不能称为专业写作。

专业写作的特点:1.强调理解与反思;2.强调与实践相关联;3.强调客观的呈现,反对过分的追求修辞。我们不是作家,更注重事实、逻辑,强调客观地去呈现问题;4.注重案例研究。

专业写作,先从专业阅读开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心与坚持,需要学习与思考,慢慢来。

明甫其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