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明甫:稀有的第6阶段

 明甫其实 2022-04-05

稀有的第6阶段

/范明甫

读书感悟

一次奇怪的念头,让我又找来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重读,因为想再体验一下班主任建设班级的感觉。

当我从地下室的书架上找到了这三本书时,感觉非常好,重新理解了买书的意义。

有些书买来并不一定读完,但是你想读的时候,可以从书架上找到,而这时的阅读,更带有目的性,更有兴趣。所以当我找到自己想看的书时,感觉心里很踏实,并给自己定下了看完的任务。

第一本已经读完,心里想着一些书中的做法,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哪些方法可以在班级管理中能用得着,哪些方法学不来但是可以改进。自己有多少精力可以投入,哪些能做到,哪些力不从心,这些在看书的时候都会涉及。

读完书,写读后感是提升阅读效果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每读一本,我基本上都要写一篇学习感悟,虽然也写过一些,但是总的来说,写读后感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正是因为困难,才有效果,那些很简单的完成的内容,很难让人有大的提升。

想简单的话,那就抄一些内容,写一些思考,但真正的写读后感却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搞定的,所以我的读后感也有些粗制滥造的嫌疑,总比不写强一点就好。

这次写的内容就一个,那就是道德发展六阶段。如果带的一个班级,能让学生到达第六阶段,那真是一件无比荣光的事情。

要到达第六阶段,就要知道这6个阶段,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达到最高目标。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从学生第一天进入学校开始,一切的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他们写作业是为了不想惹麻烦,他们课堂保持安静是为了不惹麻烦,他们把成绩学好是为了不惹麻烦……所有的这些,都是以恐惧为基础的,要么是因为惧怕老师,要么是惧怕家长。想想,还真的是这样,几乎所有的老师在管理班级时,都会用这样的手段让班级变得更安静,让成绩变得更好。

但是我们要孩子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我们都读达斯金纳的理论,孩子们因为良好行为而得到奖赏之后,就会大大提高重复我们所认可之行为的可能性。而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也常常用奖励来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并且奖励的确也给老师们带来了好的纪律,好的成绩,学生的良好习惯,让班级变得优秀了。

这样的结果就是让老师们更加得意自己的奖赏机制,但是我们还发现,到了高年级之后,当你再奖励一些小奖品时,孩子们并不买账,当你夸奖他时,孩子们反而觉得你是在讽刺他。这就说明,用奖赏的机制不是万能的,在低年级有效,但不是长久之计,一定有更好的办法。

其实,学到的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

第三阶段:我要取悦某人。

当孩子长大了,他们试着做一些事情取悦老师,取悦家长,取悦某人。学生取悦老师,主要是用在有魅力或受欢迎的老师身上,他们在上课表现得很认真,或者坐得笔直,都是为了符合老师的期望,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全都是错的,但是老师们却很受用,因为这会让自我膨胀。因为靠个人魅力获得学生认可,谁都无法坦然面对,而会沾沾自喜。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备感沮丧、厌恶工作的人,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对生活如此不满。

要让学生知道,他们所有良好的行为是一个优秀的人应该做的,而不是为了取悦老师或家长。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每一个班主任在带班时,都会制定一些规则,规则是必要的,学生也会这么认为。有的班主任老师凭经验自己制定详细的规则,详细到不好操作;有的班主任老师民主一些,让学生参与制定规则,这样的规则孩子们比较愿意遵守。

当一个班里的学生能够遵守规则时,就已经是相当优秀的班级的。能达到第四阶段是好事,但我们必须更加努力,更上一层楼。

不妨思考一下,如果历史课本上的人物在思维上从未超越第四阶段,那么当中要有多少人被除名。雷夫是这么教学生的:规则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我们最景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

悠远历史中的不凡人物都是突破了第四阶段的思维,如果要我们的孩子达到相同的境界,就要教导他们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不受教室墙上的班规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就是错的。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这个阶段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是很难企及的,能帮助学生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如果人们都能达到第五阶段,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

就像《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阿坦克斯给他女儿斯科特的一个忠告,恰如其分地阐述了第五阶段的思维: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除非你能进入他的身体,用他的身体行走。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如果学生都能理解这些,就会变得仁慈有教养。

到达第五阶段,可以说是已经非常不易了,但雷夫还有更高的追求。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这个阶段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这种组让仿效成为不可能。第六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无法讲述。因为一旦你做出示范,就等于违背了第六阶段的定义。因为不能讨论自己的行为准则,所以雷夫试着帮孩子们从别人身上找出行为准则。

这里提到了几个例子,一个是《独自和解》中的主人公,他注意到游泳比赛的全校纪录保持者并不是他们班上的同学。从未受过训练的他对好朋友表示自己能破纪录,并让好朋友见证了他破了纪录。他的朋友想要别人在场来确认这个纪录的“正式性”,但主人公拒绝了,因为他想破纪录,也办到了,这就够了。这就是第六阶段的实践者。

还有《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瑞德,到最后,瑞德已经 蜕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的第六阶段的思维者,他的行为不是取决于恐惧、取悦他人,或是规则;他已经有自己的一套行为规则。

后来雷夫班上的一个做好事的同学,正是第六阶段的实践者,帮助别人而不留名,因为那是她想做的事情,做到了就够了,不需要别人的感谢。

有自己的行为规则并奉行不悖,这是最美好的境界了。

这些阶段,如果在班级管理中使用,就要让学生知道这六个阶段,老师也应该心中有数,并且要致力于引导学生达到某个阶段。用心,坚持,心里有爱,眼里有光,相信一定能带出一个优秀的班级。

明甫其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