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PT】自律力不够碎片化场景下的时间管理(下)

 EmmaSong24 2022-04-05

关于邮件的管理,值得写好几本书,尤其对于复杂的法律问题,怎么用简单明晰无歧义的中英文让对方理解,是个高深的功夫,我今天只点到一些小点。

把邮件库,作为项目来管理。

前面讲过,我明天6点一醒,还躺着就刷手机邮箱,容易回复的立马回复。过去是因为我的老板不是在美国就是英国,现在这么做是保证我第一时间掌控今日任务优先级,明确今天工作安排的优先级。

收到的邮件,不管我是当即就回复的,还是要到了办公室认真撰写,我都会转发或者设置代办提醒。

1、立即就回复的,这并非事项的终结,只是你把一个球踢给了对方,你肯定也需要监控这个球在对方多久处理了,设置代办提醒给自己,一段时间后对方若无响应,还要追过去;

2、需要投入精力好好思量表达的,甚至需要一定检索后掌握信息后才能撰写,我就留在今天整块不受打扰的时间段里集中处理;

3、容易回答,但你追求更好表述,并不紧急的邮件,也可归入一天思考力比较集中的时间段去处理;

4、需要同事协助回复的邮件,就在立马回复收到正在处理后,马上设置代办,同时针对于这个客户,或者这个项目,追加确认项任务;

5、很多邮件只是通知,不需要回复,但这些通知邮件未来还要查阅,那么就按公司规章、法律知识、行业案例等分类去整理,可以标签形式,可以分组形式,形式不重要,用得惯哪种就用哪种;

6、手机邮件APP确实有其不便之处,除非非常紧急,最好不要直接手机回复,容易遗漏信息。不得不马上回复时,提前确认手机邮件APP里存好了常用的文件。我自己比较喜欢用WPS的另一个原因是,WPS对所有文件都备份到云端,手机邮件回复的时候,直接引用WPS云端文件的链接和密码就行,毕竟你很难保证手机邮件文件夹中的文件是最新版。

我个人认为谁的邮件先回,并不是一个问题,这就像别人问你,领导更加重要,还是客户更加重要?或者问管理者,员工关怀更加重要,还是客户关怀更加重要?

所谓提升工作效率,就是当来自不同人的邮件,只要内容是必须立马处理,你就必须立马处理,只有处理得慢,才需要优先级排序。不过,我确实发现一些很诡异的现象。

有些邮件,接受者判断自己半小时可以完成并回复处理结果,就等着回复。这可不行,只要不是5分钟内就能有结果的,都是先回复已经收到,正在处理。因为你很难预测是不是处理过程中出现意外影响进度,对方可能一直在等着。

还有些邮件,接受者一看是大老板发的就立马回复,殊不知相关的项目负责人是自己的领导,越权发言是大忌,必须和领导沟通过才行。

我前面讲过,我自己非常讨厌电话干扰,自然自己也不喜欢电话去干扰别人。但有些情况,电话是不得不打的,不然项目根本没可能推进。

你可以看出来,我在这里列出的四种情况,几乎都是在对方迟迟爽约后的无奈之举。可能因为我这个习惯,熟悉的客户或者朋友都知道,如果看到我的电话号码,那必然是特别紧急的事,都会接,我觉得这样也有利于电话的打通率,若平日通知事项也电话的话,很容易被别人屏蔽号码。

前面一章我说过,很多干扰并非别人干扰我们,而是我们自己干扰自己,由于经常性的碎片化阅读碎片化思考,让我们注意力的窗口很小,时不时自己就控制不住地想去刷邮箱,这种刷的动作实质是在缓解我们自己内心的焦虑,焦虑和等待是时间杀手。

于是,你就要强制让自己只在固定的时候才刷邮箱,我推荐四个时间段,也可以更频繁一些,看大家工作性质,如果你的工作是客服类的,最好设置自动刷新为一刻钟,其他人绝对不要短于半小时,因为在一个番茄时钟25分钟内不要被打扰,不然你一天是没有整块时间段的,你是不可能有机会去处理高难度工作的。

我设定的刷新接受邮箱时间,并非就是我立马解决邮件的时间。说实话,把邮件全部已读处理,有着让人心驰神往的满足感,某些人会上瘾,但却反而更加助长了你频繁刷的习惯。你需要明确,立马回复可能不是最佳回复时机,必要的深思熟虑,和广泛性的信息检索调研常常是必须的,转到后续处理文件夹,或者设置代办,才更重要。

第三部分讲情绪。

很意外是不是,很少有人在讲时间管理的时候讲情绪控制。但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我深知,情绪对于你工作效率的拿捏,几乎是任何人难以回避的,我们并不是机器人,00后失恋要求请假时你还是准许吧,不然他只是在那里坐着而已,还能容易把不良的情绪传播给其他同样难以控制自己情绪的同事们。

很多找我咨询的中年管理层吐槽过这点,觉得自己也有情绪,还得顾及这群年轻人的情绪。其实,我觉得很多公司,给经理的薪资里溢价的那块就是买你的情绪劳动。

而管理本身,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情绪劳动,在自身情绪很糟的前提下,还能理性地保持工作状态和理性决策能力,这就是管理者不同于常人之处。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有很多种心理调试的方法:

比如情绪疗法,调整对外部环境的认知,那些可控的不可控的事件,事件本身并不重要,你面对这些影响的态度和情绪控制能力才最重要,这点虽对,但比较反人性,所以需要很长的疗愈过程才能慢慢接受;

比如认知法,认知到你对事件无能为力,比如疫情防控,只有配合才是唯一出路,我的经验,对于理性派是很管用的,比如法律人,且比较快地就能接受现实冷静处置,但是感性派就不太管用,抵触戒心较重;

还有行动法,就是以行动来带动情绪的调整,比如心情抑郁的人,让她强行露出微笑的神情并保持良久,是会逐渐去起到改变认知和情绪的双重功效,也有叫具象认知,大家可以搜索一下;

我认为最好还是平日对自己情绪坚韧度的锻炼,若经历过大风大浪,就很难再被情绪所困。

十七年前,我们在瑞典芬兰做工业设计类项目,大家都知道,这些北欧国家虽然极为富裕,但身处北极圈,自杀比例比日本还高,再次证明钱买不来幸福,阳光沙滩和美食才行。那么这群北欧人是怎么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的呢?毕竟人家在创意产业高科技行业有着超常的表现,这样的表现不可能是时间和人数堆砌而成的。

最后,我收到问题最集中的话题就是关于自律,如何自律?如何让我的孩子自律?如何学习自律?如何健身自律?如何工作自律?以我的观察,自律的人不一定成功,但成功的人几乎都很自律,我指的是持续地成功,疫情期隔离仍然每天居家运动的人、居家办公还会控制零食摄入的人、就算隔离14天也能保证每天看书的人等等。

其实,自律就是没有监督,你还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对于自律力不够的伙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对着自己架一个全天24小时开播的摄像头,并且不能加滤镜,你的表现一定很自律。

我不清楚大家知不知道自律已经成为一个市场规模巨大的产业。你打开淘宝,搜索自律监督之类的词汇,10元一次叫醒服务、100元包周学习提醒、1000元包月定时监督、甚至定制版的自律习得包,不仅有线上服务,线下还有研习社。你一定想不到,研习社开在学校旁边生意最好,按理说不是学校自习室都是免费的吗?精准客源比较多是一个原因,但不是核心原因,最主要是对于自律力差的学生,研习社提供的学习氛围,比学校自习室更加有利于注意力集中,而对于自律力很高的学生,研习社可以包夜。

所以,我这里也说了,你真得卷不过一个自律的人,因为对于自律的人来说,不需要一次又一次地挑战自己的耐力欲望天性之类的东西,自律只是在习惯性的继续而已,就如同跑马拉松的过程,越过某个极限点,后面跑步的过程是不痛苦的,只是习惯性地前进而已,同时跑步生产的多巴胺还会给人带来愉悦感,同样体育之外其他方面自律的人,比如音乐、比如阅读、比如下棋、甚至枯燥的工作,都能带来多巴胺。

如何养成自律的习惯?教练陪练+兴趣加持+测试矫正。

教练起到监督的作用,我前面已经讲过,和陪练一些帮助你度过最艰难的初期阶段。在工作初期,你来到一家成熟的工作,有一个专业的领导,养成很多不错的工作习惯,但你可能遗漏了特别棒的同事对你的影响,领导作为教练角色对你的指点是点拨,比如指导你如何写邮件,但对你发过来的邮件指指点点,帮助词汇修正的同事,比教练教你的可能更多。

对于所有人,指导的过程都挺让人难堪难受或者自我怀疑,这时需要兴趣的加持,不然很容易自我放弃。

虽然你的领导和同事工作能力不错,但不同于你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有明确的对错。在工作场合里,很多做法都只是某些人自己的经验,甚至可能都是错的,更多情况下只适合某个场景某个时代,需要不断更新。你要向更多的人学习,可能是新工作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可能是你在工作单位外认识的专业人士,可能是书中的大咖,大家的方法都用在自己身上,不断测试矫正,找准最适合你自己的方式。

比如很多效率书籍都推荐去跑马拉松,让自己养成自律习惯,然后应用到工作中,万科等诸多顶级公司也认同这点,可我别说马拉松,连一千米都坚持不下去,但这不影响我去坚持其他事项。在我尝试很多次都放弃后,我找到另一个替代品,我开始尝试竞走,并参加了多次42公里级别的竞走活动。我想其中的机制逻辑是一致的,不要太过于纠结这些方法的表面。

这个表是我日常的表格,最开始谈到时间记录,这个是日常记录后每周回顾的表格,盘点自己的进度,这个表纯粹只是给自己看的,你没有必要作假,作假也只是自欺欺人罢了。久而久之,你可以做环比,分析为啥有时没有跟上进度,是那时正在找工作,大量业余时间被耗费在此,还是那时失恋,情绪影响效率,又或者那时工作危机,抢占了业余时间。

明确自己在什么情绪什么外部影响下效率会低下,有利于你下次躲开这些时段,别在情绪不稳的时候给自己重压的任务,而只是去做一些容易的或习惯性的任务,这样你可以控制自己的工作表现稳定。你也懂了,什么时候你会有超乎寻常的韧性或者创造力,这种关键期更应投入到高难度困难的克服中去。

我以前在其他城市开过几个门店,经常自己一个人开车一千公里往返期间,这个过程确实挺无聊的,但你不能同时做很耗脑细胞的事情,容易出交通事故。那时,我准备了很多难度中等的电子书来听,还会准备很多不需要看PPT的网课来听,每次我会连续开五百公里,中途只上洗手间短暂休息而已,但我从来没有觉得无聊,反而有所收获,我还会在抵达后,一边吃饭一边把听书内容通过撰文再回顾出收获的亮点。

我想各位都有居家办公的经验吧,大家也都达成一致居家办公效率更低。

因为不怕同事看到你在刷视频,肆无忌惮起来;因为不怕领导瞟到你在开心地和微信好友打着字,就越聊越难以自拔;因为不用担心忽然被叫去开会,就算有人来叫你参加网络会议,你仍然可以同步干着其他事情,你就总觉得可以慢慢来,不用因为马上开会马上下班而赶着完成手上的任务,于是越干越完不成。社交媒体给你推送的疫情最新消息,本来你是不准备打开的,但反正在家里,你就打开了,并沉浸在抢菜的愉快之中。

有很多居家办公的意见,比如就算居家也要好好装扮自己,来自于宛平南路600号的意见,比如说把自己置身于一个独立的房间中,排除家人的影响,比如说给自己固定的时间表,强迫自己在往常一样的时间起床,一样的时间午餐等等。

但我很难去参考这些意见,我父母就在我边上刷着抖音,但我可不敢去顶撞他们。我接受居家办公效率更低这个现实;我接受居家办公环境单一,所以更难有创意的出现这个现实;我更加接受居家办公会议沟通有难度,做不到想沟通啥,探头一吼就行,所有我需要浪费更多精力来提升沟通的意思表达效果这个现实。总之,我会把当天任务完成度的预期调低。

同时,我会把工作外任务完成率的预期调高,毕竟没有来回4个小时的车程,我应该完成更多,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玩,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有更多的时间健身,这些打卡目标值调高,不完成不作罢。

可见,一个人自律起来还没那么难,但要想让一群人很自律实在是太难了。

我知道有很多打卡小组,不少抱团励志团体,看上去效果不错,大家贴出很棒的成果图。但你有没有注意,群里的人越来越少,贴图的人似乎就那么几个自律的积极分子。虽然一群人相互监督确实是有利于共同自律的,但最好是线下互助模式,最好根据自律程度和目标值来分类分组。

比如我曾经是多个不同俱乐部的主席创始人之类的角色,我发现俱乐部成员流水一般来来往往,坚持地久的人真的很少,三分钟热度为主。后来我就推出一个共建项目,这个项目对每个人来说都极具吸引力,成为我们共同的目标,然后我把这个年度的目标切细到每周,切到很容易完成的小目标,并且每个小目标的实现都会群体奖励,我们共同坚持了三年。

我还在一个很奇葩的群组中,所谓的百国计划组,就是以旅行一百个国家为目标的一群人,其中有专职的旅行博主、有国际贸易商、有财务自由闲着也无聊的有钱人、有直播网红。这群人并不是靠着炫耀而坚持的,旅行三四十个国家似乎很有趣,再追求下去无非是重复地自我挑战而已,吸引度会直线下滑。所以这个小组有个加入门槛,就是你必须能够证明自己已经旅行过五十个国家,不然不能入群,为的就是过滤掉那些诉求不一致的人群,只有当大家的状态都差不多时,才会产生有意义的相互激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