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争夺战第七阶段:陈辞修病辞东北,卫立煌为国接盘 东北局面搞成这个样子,豪情万丈的陈长官也傻了眼。他的东北奇幻之旅正好吻合了中国职场经典的三部曲: 第一步:拍脑袋决定。上来先画饼,要敢于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大家一起为梦想窒息,充分彰显历史使命感。再顺理成章完成团队换血,唯我独尊,该出国考察的考察,该养病的养病,再有不客气的就办你个贪污受贿。趁着信任蜜月期,先扫除一切牛鬼蛇神,把权力牢牢握住。 第二步:拍胸脯保证。时间一长,工作没有起色,信任开始松动,这时候必要慷慨陈词,挺身保证,喊口号,夸海口,打鸡血,不管你自己信不信,务必要让老板和下面人都相信,现在只是黎明前的黑夜,光明就在前方。 第三步:拍屁股走人。通常这时候业绩已经凉凉了,再喊口号再拍胸脯,三岁小孩也不会信了,趁着盘面还没到彻底不可收拾,老板还在懵圈,要抓紧时间安全撤退。撤退时常用手段就是称病,一病不起,耽误国事,见你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老板也会心生恻隐,于是你趁机举贤荐能,转移视线,老板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新接盘的人身上,毕竟老板首先考虑的是做事,把工作顺利衔接起来,至于接盘的人爆雷,那已经跟你没关系了。 ![]() 身为党国栋梁,东北行辕主任的陈诚长官,这些技俩自然手法娴熟。反正他有老胃病这事朝野皆知,可能跟他长期效仿共党艰苦朴素的生活方式有关。陈长官一病不起,蒋总统自然降恩询问,病榻之侧,陈诚举荐了跟他毫无私交且有政见之争的卫立煌,这份真诚与坦荡,简直使闻者落泪。 当然老蒋也不傻,一眼就看穿了陈诚的弯弯绕,只不过这个时候,当务之急不是处理陈诚,不能因人废事。卫立煌素有骁将之称,抗战之初即任二战区司令长官,与阎锡山,共产党,日本人四面周旋,不仅应对从容且战绩斐然,抗战后期又出任远征军司令长官,跟美国人英国人打交道,多方斡旋组织规模宏大的滇西大反攻,不仅奠定抗战胜利之局面,且在盟军面前为远东中国战场争得了国际地位。但卫立煌这个人,长于做事不长于做官,本来就不是嫡系,还不知道在思想上积极向老蒋靠拢。抗战胜利后,委员长立即让他卸任职务,出洋访问考察,有时候不得不佩服,老蒋这种用人时朝前,不用时朝后的御人之术赤裸裸毫不掩饰,国军将领们的心理素质该有多强大。 ![]() 卫立煌军事心理素质过硬,但被老蒋这么晃过几回,心里不可能没有想法。眼看东北局势每况愈下,好好的一担东北大米,被陈诚煮成了一锅夹生饭,所有人都认为他不会去,但他去了…… 人在英国,刚下飞机,谢邀。1948年1月22日,远涉重洋归来的卫立煌接替陈诚,出任东北行辕主任兼东北剿总司令,东北国军正式进入卫立煌时代,决定东北最终命运的决战即将拉开序幕。 单从表面现象来看,卫立煌这种勇于为国接盘的举动颇具悲壮色彩,国军派出了最具决战能力的骁将,表达了绥靖东北的决心。然而又有人说,卫立煌出走欧洲,并非完全出于蒋的不信任,实则是想较为方便和隐蔽地与共产党取得联系。关于卫总司令与延安的花边新闻,多年来盛传不衰,卫在抗战之初,就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身份多次到访延安,与朱,彭等八路军高级将领相谈甚欢,并成为绝无仅有进入过毛泽东窑洞的国军二级上将,八路军在山西战场多次主动出击伏截日军,这份默契充分表达了对卫司令长官的敬意。 ![]() 时任第115师师长的林彪,于平型关大捷之余不慎遭晋绥军误伤,卫总司令亲往延安探望,骁将自有骁将的礼节,不送花篮不送水果,直接奉上一百万发步枪子弹,二十五万枚手榴弹,腰椎中枪的林彪激动的直接从床上蹦下来,一时传为美谈。 然而历史风云际会,十年之后,两位故人的重逢,将最终决定国共双方命运和中国历史新的走向。 关于卫立煌是不是匪谍,国府高层素有争议,但蒋总统向来是用人要疑,疑人要用,如果单从实际作用来看,东北最大的匪谍无疑是总统最为信任的陈诚。陈长官呕心沥血,宵衣旰食经营东北一年多,当初被杜聿明赶到深山老林吃土的林彪如今已带甲百万,而国军只剩下沈阳,长春,锦州几座孤城,能用于野战的部队不足二十万。 ![]() 国人皆曰陈诚可杀,陈长官也自知理亏,躲在上海租界医院里不敢吭声。当初自告奋勇去东北,主要还是为领袖分忧。战后东北的局势很复杂也很微妙,国府也不是没有堪当大任之人,李宗仁、白崇禧、薛岳、卫立煌等等足堪胜任。问题在于这些都不是蒋总裁的人,东北天然的地理屏障和敏感的地缘政治,一旦纵虎归山,极有可能分庭抗礼。而忠诚领袖的人,往往除了忠诚别无所长。客观来说,陈诚到东北是代蒋受过,在熊式辉的任用上蒋已倍受诟病,在当时的情形之下,参谋总长出任东北行辕主任,是蒋权衡各个方面后而作的决定。但陈诚的越界和刚愎自用令蒋倍感失望甚至迁怒,亦为陈诚自追随蒋介石以来所遭遇的最大信任危机。 常人遇此挫折,基本也就告别了仕途,但陈诚的隐忍超乎常人,并吃透了老蒋的心,没业绩没关系,要有能让老板摸得着看得见的忠诚。就在卫立煌于东北陷入绝境之时,陈诚再度复出,总统委以台湾省主席重任,高高兴兴去到台湾砍甘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