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 调节骨代谢与形成药

 文炳春秋 2022-04-05

调节骨代谢与形成药

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 调节骨代谢与形成药

骨质疏松的分类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期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由某些疾病或者药物引起。

3.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青少年和成人,多伴有家族史。

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 调节骨代谢与形成药

防治骨质疏松症药

(1)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钙剂、维生素D(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

(2)抑制骨吸收:双膦酸盐类,依普黄酮,雷洛昔芬,降钙素,替勃龙,雌激素类。

(3)刺激骨形成:氟制剂(氟化钠等),甲状旁腺激素,生长激素,骨生长因子等。

第一亚类 钙剂和维生素D及其活性代谢物

(一)作用特点

1.骨化三醇:即1,25-(OH)2-D3,是维生素D3的代谢物,是钙在肠道中被主动吸收的调节剂,通过与肠壁细胞内的胞浆受体结合,促进细胞大量合成钙结合蛋白,从而促进肠细胞的钙转运,使肠钙吸收入血,提高血钙浓度。具有纠正低血钙、缓解肌肉骨骼疼痛的作用。

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 调节骨代谢与形成药

2.阿法骨化醇:

(1)增加小肠和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抑制甲状旁腺增生抑制骨的吸收。

(2)调节肌肉钙的代谢,促进肌细胞的分化,增强肌力,减少跌倒倾向。

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 调节骨代谢与形成药

(二)不良反应

1.钙剂: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及出现高血钙。

2.维生素D3:软弱,肌肉无力,血肌酐升高,失眠,头痛等。

(三)禁忌证

1.钙剂

(1)高钙血症及高钙尿症者;患有含钙肾结石者。

(2)结节病患者(可加重高钙血症);有肾功能不全的低钙血症患者。

(3)服用洋地黄类药物期间。

2.骨化三醇和阿法骨化醇

(1)高钙血症有关疾病。

(2)有维生素D中毒迹象者。

(3)妊娠期。

(四)药物的相互作用

(1)与维生素D、避孕药、雌激素合用能增加钙的吸收。

(2)碳酸钙使苯妥英钠及四环素的吸收均减低。钙剂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异烟肼、四环素或含铝的抗酸剂合用,会减少钙的吸收。

(3)与噻嗪类利尿剂合用,易发生高血钙。

用药监护

(一)选择正确的补钙方法

(1)钙剂+维生素D3,为骨质疏松的基础方案。

(2)补钙应选用含钙高、溶解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的药。

(3)钙吸收随着钙的摄入量增加而增加,但达到某一阈值后,摄入量增加,钙的吸收并不同步增加。

(4)食物中尤其是蔬菜和水果含有草酸和磷酸盐,可与钙形成不溶性的钙盐,抑制钙的吸收。

(5)清晨和睡前各服用一次为佳,错开与食物服用,最好是餐后1h服用。

(二)补充钙剂宜同期应用降钙素

补钙主要是增加血液中的钙,降钙素可将血液中的钙沉降在骨骼中,从而增加骨钙含量

(三)严格控制维生素D3的剂量

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 调节骨代谢与形成药

主要药品

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 调节骨代谢与形成药

第二亚类 双膦酸盐类

依替膦酸二钠、氯屈膦酸二钠、帕米膦酸二钠、阿仑膦酸钠。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一)作用特点:是骨吸收抑制剂。与羟磷灰石高度亲和力,抑制晶体的聚集和溶解,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抗骨吸收的机制:

直接改变破骨细胞的形态,抑制其功能;

与骨基质理化结合,干扰骨骼的吸收;

抑制骨细胞介质因子。

1.依替膦酸二钠

小剂量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用于骨质疏松。

大剂量抑制骨形成。

2.帕米膦酸二钠:作用更为持久。抑制新骨形成的作用极低,适用于恶性肿瘤患者骨转移疼痛。

3.阿仑膦酸钠:羟磷灰石有高度亲和力,抑制晶体的聚集和溶解,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较依替膦酸二钠强1000倍,且没有骨矿化抑制作用。对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效果较好,预防髋部和脊柱骨折。

阿仑膦酸钠>帕米膦酸二钠>氯屈膦酸钠>依替膦酸二钠

(二)典型不良反应

十分常见腹痛、腹泻、便秘、消化不良,食管炎,有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

(三)禁忌证

1.中重度肾衰竭者;骨软化症患者。

2.妊娠、哺乳期及儿童。

3.口服制剂禁用于存在食管排空延迟的食管异常,如食管弛缓不能,食管狭窄者和不能站立或坐直至少30分钟者。

4.低钙血症者。

二、用药监护

(一)监护给药方法

(1)主要不良反应为食管炎,应于早晨空腹给药,用足量水送服,保持坐位或立位,长期卧床者不能服用。服后30min内不宜进食和卧床,不宜喝牛奶、咖啡、茶、矿泉水、果汁和含钙的饮料。

(2)最好用静脉方式给药

(二)注意规避不良反应

(1)注射用阿仑膦酸钠可致“类流感样”反应,表现为高热、肌肉酸痛

(2)注射大剂量双膦酸盐时,由于高浓度快速注入,在血液中可能与钙螯合形成复合物,导致肾衰竭。

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 调节骨代谢与形成药

第三亚类 降钙素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一)作用特点

(1)直接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抑制骨盐溶解,降低血钙。

(2)抑制肾小管对钙和磷的重吸收,使尿中钙磷排泄增加。

(3)抑制肠道转运钙。

(4)抑制PG,明显镇痛,肿瘤骨转移、骨质疏松所致骨痛

(二)典型不良反应

十分常见面部及手部潮红,罕见过敏性休克。

(三)药物相互作用

1.与含铝、镁、铁剂合用,减少吸收;维生素D影响降钙素的疗效。

2.与氨基糖苷类及双膦酸盐出现严重低血钙。

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 调节骨代谢与形成药

二、用药监护

(一)应用前应作皮试

(二)注意规避不良反应

骨质疏松者宜同时补钙,降钙素可以诱发哮喘。

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 调节骨代谢与形成药

第四亚类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雷洛昔芬,依普黄酮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一)作用特点

雷洛昔芬是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激动或拮抗),激动骨骼和部分胆固醇代谢(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拮抗下丘脑、子宫和乳腺组织。用于预防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

(二)典型不良反应

外周水肿、潮热、出汗、下肢痛性痉挛。

二、用药监护

(1)可能增加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性。

(2)绝经超过2年以上方可应用。不引起子宫内膜增生。治疗期间的任何子宫出血都应及时作妇科检

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 调节骨代谢与形成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