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系统之美》的第4篇读书笔记。我原本以为这么枯燥的科普类图书的读书笔记,大概不会有什么人点进来看。没想到在【个人图书馆】APP却有不少人点击、收藏(公众号和个人图书馆已建立了自动同步)。那就继续吧 在本章中作者会和我们分享系统的6大障碍,这里我重点分享其中4个。别被表象所迷惑 每天的新闻告诉我们关于选举、战争、政治辩论、灾难等消息。这些各种各样的事件源源不断地吸引我们的注意。 作者提醒我们注意:这些事件就像冰山浮在水面之上的部分,只是复杂系统中为人所见的一小部分,往往不是最重要的。 新闻报道有深度的话,会把当前的事件与历史背景联系起来,我们才能更好理解行为层面的变化趋势,而不只停留在事件层面。 系统行为的长期趋势为我们理解潜在的系统结构提供了线索,而系统结构又是理解系统会发生什么以及为什么发生的关键,让我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书中举了一个弹簧玩具,让我们理解这三者的关系: 当你把手从弹簧玩具移开(事件),它会弹起来来回振荡(行为),这一行为是因为玩具自带的弹簧(结构)所引起的。 但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很多复杂系统,并不像弹簧玩具这么简单,比如经济分析。经济学家通过复杂的公式,来发掘收入、储蓄、投资、政府开支、利率、产出等变量的历史趋势和关系,它们虽然相比事件层面更有价值,但也有一些根本性问题。 1.它们过分强调流量,对存量关注不足。比如各国都喜欢报道GDP,而不是实体资本总量。前者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在某个时间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总和;后者是一个国家所有的工厂、机器设备、农场和工商企业等资本的总和,而这才是它们能生产各种产品和服务。 2.它们试图发现各流量之间的关系,但这往往是徒劳的。比如有一组数据记录前面我们举例的室内温度的热量流入和流出量。你可能会发现他们的关联关系。但如果系统的结构发生一些变化,你所发现的两个流量之间的关系可能就改变了。比如有人打开了窗户,或调整了开关。 作者提醒我们,系统结构才是系统行为和事件产生和演进的根源。 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象障碍在我们的工作、生活很常见。谁能看到表象背后的行为、结构,也是衡量这个人能力的标准。 非线性关系是指因和果之间不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二者得关系往往呈现出曲线或不规则线。 举2个例子:我们在地里施肥,施肥100磅,收成增加10斗,但如果想当然施肥200磅,收成可能是不增反减。 在高速公路上,车辆密度增长到某个限度,车辆行驶速度开始受影响。如果又增加一点儿车辆密度,马上就会出现交通拥堵。 世界到处是非线性关系。理解非线性很重要。因为它有悖于我们对行动与结果之间关系的正常预期。 前面第3章我们讲到增强回路和调节回路可能发生主导地位转换,而非线性关系就是发生在它们转换的时候。比如人口出生带来人口增长的增强回路,但战争、瘟疫导致人口死亡,又带来人口减少的调节回路占主导地位。 了解世界充满非线性关系,我们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去找到那个转折点。 在互联网行业流行着一种AB测试,每次版本升级时,只调整其中一个变量,来验证到底哪个变量更有效?互联网产品在多次的AB测试下,慢慢调试出适合用户的好产品。 恰当地划定边界大家还记得前面第2章的4张模型图都出现了☁的图标。 作者用云表示流量的源头和终点。它们标记着系统模型图的边界,但这个边界是为了简化系统复杂度。 因为系统很少有真的边界,每一种事物都或多或少与其他事物相联系。所谓的边界,是人为的划分,出于观察、思考、理解、表达、交流等方面的需要,而在心理或社会上约定的虚拟边界。 为了让我们更好理解如何划分边界,书中举了一个关于汽车经销商库存的例子。 ![]() 汽车需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生产、运输,离不开各种原材料,以及资本、劳动力、能源、技术、管理等要素。 那么什么时候可以用☁来代替边界,什么时候需要把某些因素纳入研究,主要取决于我们要研究什么?这些存量是否对我们要研究的对象的行为变化有显著影响? 如上图,如果原材料的供应充足,而且顾客对汽车的需求是持续的,那么我们采用下图的来表示就够了。 ![]() 作者提醒我们,建模本身就是一个形而上的过程,必须合理划分边界。 这让我想起UML(统一建模语言)中的用例图,好的用例图要能区分系统的边界。 聪明的需求分析师知道如何对用户的需求调研划分边界。哪些可以放系统内?哪些不是系统的能力范围? 有限理性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首先假设每个市场主体基于完备的信息、完全地理性做出行动;其次当各个行为主体按照规则行动,会对每个人产生最优的结果。 可惜从长期证据来看,这两个假设都无法成立。比如美苏之间曾经的军备竞赛。 实际的情况是,我们会以理性的方式尽力维护和扩大自身的利益,但也只能基于自己所知道的信息进行思考。除非他人有所行动,否则我们不会知道他们计划做什么。 我们最终是在有限的视野范围,从当前几种很明显的选择中进行抉择,不会考虑整体的长期最优方案。 所幸尽管存在有限理性,只要系统的结构设计合理,仍然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做出合适的反馈,维持适当的功能。 读完本节,我认为作者是想让我们回到现实,没有一个系统是真正的完美。任何一个有机系统都会受信息、动机、抑制因素、目标、压力等影响。我们要接受与不完美握手言和。 本章内容就讲到这,下一章我们来讲系统的危与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