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德不在险?魏武侯与吴起的西河对话,挑起一个争论千年的话题

 思明居士 2022-04-05

公元前387年,魏武侯和吴起一起乘船顺黄河而下。魏武侯在中游对吴起说:“稳固的山河是魏国的至宝啊!”

吴起则接过话茬回答说:“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接着吴起列举了古代三苗氏部落、夏桀、商纣等例子,他们都有险固的地形,但因不修德政而分别被大禹、商汤、周武给灭了。吴起最终得出结论,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魏武侯听罢说道:“对。”

文章图片1

魏武侯和吴起的西河对话,提出了著名的“在德不在险”的问题。

在德不在险这句话中国历史中发挥了怎样的影响力?“德”和“险”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在德不在险,以及它的变体

在中国历史上,长久以来,“德”都占据着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不仅压倒山河天险,还会压倒一切。所以我们会在各种古书里反复看到“在德不在险”的各种变体。

比如《史记》里边,楚庄王打听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看出他的野心,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再比如东汉王充的《论衡》,有一章批判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鬼神迷信,结论只有一句话:“在德不在祀。”意思是说,想靠祭祀鬼神来消灾求福毫无作用,只有好好修德才是正途。

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比如“在德不在瑞”,说祥瑞没多大意义,修德才是第一位的。(《北史·周本纪下》)甚至“在德不在星”,说占星术在“德”的面前毫无意义。(《扬子法言·五百》)

文章图片2

楚庄王问鼎

《盐铁论》里德与险的大争辩

在所有这些说法里,最能够把西河对话的精神发扬光大的,是《盐铁论》的第50章,题目叫作“险固”,特别值得一提。

《盐铁论》,可以说是一部会议纪要。那是汉武帝时代,经济学家桑弘羊大搞改革,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

问题是,怎么才能实现增收呢?最主要的办法,一是盐、铁、酒实行国家专卖,禁止私营,依靠垄断榨取财富,二是给民间经济加税,反正民间经济实体在皇权面前毫无议价权,只能任人宰割。

在支持者看来,这是富国强兵之道;而在反对者看来,这就是与民争利,结局注定会是“财聚则民散”。

等到汉武帝驾崩,汉昭帝继位,还要不要继续执行桑弘羊的改革政策,正反双方已经搞得剑拔弩张、不可开交了。

于是,在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京城长安,召开了一次盐铁会议,让两派进行一场充分的大辩论,希望真理可以越辩越明。改革派以桑弘羊为首,保守派是一群儒家知识分子,双方激烈辩论了政治、经济方面的几十个主题,火药味十足。

到了汉宣帝时代,桓宽整理档案,总结盐铁会议的会议纪要,写成名著《盐铁论》。但桓宽本人是儒家出身,做不到不偏不倚,明显在帮保守派拉偏架。

文章图片3

在《盐铁论》的“险固”这一章,先是桑弘羊发言,陈述富国强兵的重要性,大意是说,只有加强边防,才能国泰民安,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就像普通人家的住宅总要修缮院墙一样。反对这个道理的人,一定缺乏常识。

但保守派似乎并不缺乏常识,大张旗鼓开始反驳,讲出了一大段和西河对话高度一致的内容。

先是拿秦朝的灭亡作为历史教训,认为金城汤池也好,兵强马壮也好,都没多大用处,也就是说,修缮院墙真的没用,如果真想防备敌人,就应该以正义为险阻,以道德为堡垒,国家有贤人就相当于拥有重兵,有圣人就相当于有了守备,任谁也打不进来。

桑弘羊不服气,继续辩解说:自古以来,建立国家必须依傍山河险阻,占据天时地利,还要建城墙,挖壕沟,等等等等。

保守派对此不屑一顾,反驳说:地利不如人和,武力不如文德。看人家周朝建国,靠的就不是地利,而是人和。再看那些徒然倚仗地利的国家,一个个都灭亡了,都是反面教材,历史教训。

桑弘羊这一方也会引述儒家经典,马上搬出《易经》的名言:“重门击柝,以待暴客”,说的不就是加强城防,以备坏人入侵吗?

但是,保守派为了捍卫立场,这回连《易经》的话都敢反驳了,说诸侯有城防建设,就像平民百姓有爵位和俸禄一样,都是从战国时代才兴起的新鲜事,是乱世的征兆,而不是太平盛世的景象。

文章图片4

就这样你来我往几个回合,谁也没说服谁。

结语:德与险是互补的关系

其实只要心平气和地看问题,很容易发现双方都因为胜负心太重,所以分别走上了两个极端。

按照儒家孟子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的三个条件看,德对应着就是人和,险则对应是地利。

在国家安全方面,地利与人和并不矛盾,这两者完全应该是互补的关系。地利所要应对的是国家的敌人,这个敌人不管是来自外部还是内部,真正发生战争时,地利是可以发挥关键作用的。人和,反应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人心向背的问题。不管人心多么齐、多么同仇敌忾,但是最终落实到保家卫国的具体战争上时,地利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有了人和,再占据地利,往往打胜仗的概率要高出许多。最终的胜利就是由这一场场凝聚人心和地利的具体胜利构成的。

人和与地利,德与险,就这样形成互相补充的关系,相辅相成,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直到宋朝,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还在与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争论“在德不在险”这个问题。这是关涉利益的意气之争,当然得不出理性的结论。北宋最终吃了迂腐文官的亏,在亡国中平息了争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