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史粗讲》:后汉为什么“亲小人,远贤臣”?

 金色年华554 2022-04-06

今天我们接着《国史粗讲》,在昨天的内容里,我们知道了:中国在东汉时期全面进入到豪族社会。东汉在历史上还有一个称呼叫做:后汉。诸葛亮说“亲小人、远贤臣”是后汉颓败的根本原因,那么是后汉皇帝真的是愚蠢到要自取灭亡吗?

肯定不是,这其中的原因是新形势的诞生,而后汉皇帝的可选择性又很有限所导致。这个所谓的“新形势”,本质上就是中国全面进入豪族社会。

那么什么是“贤臣”,什么又是“小人”呢?

所谓的“贤臣”其实就是儒家化了的豪族,豪族对于皇帝的威胁一开始也很有限,互相牵制达到自然平衡并不是难事,但,就怕豪族又文化。

因为一旦豪族有了文化,他们就会加强社会的组织力。这种民间组织力度的强化,对皇权产生了严重的威胁,这批人从东汉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直到隋唐,他们还有另外两个响亮的称呼,您一定不陌生:一个是门阀,一个是士族。

门阀士族对皇权的约束,超过以往所有时代。按理说,皇帝受到威胁应该去找另外一批有文化的门阀士族来反制,但问题是,门阀士族有了文化,不仅仅会强化自身的社会组织结构,还学会了结盟,他们很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

那么扶持新的门阀士族可以吗?也不可以,因为成本太高。皇帝想要在门阀士族之外找一些文化人为自己所用都很困难。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知识传播的技术不发达,要想在社会中有足够的文化人,知识传播的成本必须降下来。这首先得需要纸,我们知道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但到了西晋时期我们都还有句成语叫做“洛阳纸贵”,说的是:有篇文章写得非常好,洛阳文化人都在抄写、传播,这导致纸张不够用,于是就贵了。

如果用我们现在来做对比,就会发现哪怕在西晋时期,纸张的产量都很有限,都很贵。那么普通人要学习知识怎么办呢?只有依托门阀士族,所以皇帝根本不可能从民间找到足够多的能够为己所用的文化人,更别谈扶持新的门阀士族了。

既然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皇帝又该依靠哪些人来制衡门阀士族呢?恭喜您答对了,答案就是:宦官和外戚。这两种人能够走进历史舞台,完全依赖于皇权,所以他们对皇帝的忠诚是天然的。

在后汉时期,宦官和外戚根本不用在乎道德水平、职业操守,他们要做的事就是帮助皇帝制衡门阀士族,所以他们经常会干出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但这样他们就应该被称呼为“小人”吗?

其实并不是,在政治舞台上任何阵营都有不光彩的一面,谁也别说谁绝对正确,更别说绝对道德,诸葛亮之所以称呼他们为“小人”,完全是立场问题,诸葛亮的立场很明确:希望皇帝能够重用门阀士族,远离宦官和外戚。

不过,我们要知道,政治不是一件简单得事情,它的复杂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不是亲近哪一方,远离哪一方可以解决问题的。就拿“小人”系统来说,外戚与宦官也经常内斗;在宏观一点:门阀士族、宦官、外戚、皇帝其实都是斗争旋涡的中心。

比如皇帝扶持宦官,当宦官权势太大的时候,又会打压他;或者门阀士族与外戚之间,时而分裂,时而斗争,一切都是为了自身利益与立场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