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 业||家乡的记忆

 文史艺苑 2022-04-06




家乡的记忆

文/韩 业


从神池县义井镇东北方向的黄土山丘顺坡而上东行,十华里之遥,便到了一个沟壑纵横、翠屏山障、清流环绕、绿树成荫的小村庄——西土棚。相传古代共有三个村寨,中曰土棚,东西各一小寨,名曰东寨和西寨。历史变迁,几经沧桑,土棚的山民逐渐向东、西两寨搬迁,以至土棚形成废墟,东、西两寨的村名也变更为东、西土棚。于今,东、西土棚中间二华里之内仍偶见残石、片瓦、碎瓷和水井的遗迹。西土棚自然条件低劣,生存环境欠佳,可耕土地均为沙梁薄地,所走道路尽是粘泥路,务农劳作皆得爬坡,人们靠广种薄收维持生计,人畜常年饮用沟中流水。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全村总户数最多六十户,总人口未超过二百八十人。这就是我的家乡。

就是在这偏僻的山村,贫瘠的故土,孕育出一代代仁人志士。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志愿参军者十余人,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三名。韩存栓,1900年生,1938年参军,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战士,1939年内蒙古凉城县十二窑子战斗中失踪。侯四满,1920年生,1937年参军,山西新军牺盟决死队战士,1939年内蒙古凉城县十二窑子战斗中牺牲。韩永胜,1938年日军侵占神池后,即从事革命活动,1939年中秋节那天,他给八路军办事,被日军枪击伤后残酷活埋。这些烈士的家属既有失去亲人的悲痛,又交织着亲人们为国捐躯的光荣,他们把烈士证、军属证悬挂在堂屋最显眼的墙上,慰藉着受伤的心灵和寄予精神的寄托。但他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最困难的时期,也从未向国家民政部门提出过任何要求,这就是西土棚农民,也是中国农民淳朴善良的本性。

西土棚的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所能见到的大官莫过于乡镇党委书记,村内有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三名,他们便觉得是山村的骄傲和村民的荣耀。马驰,1938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解放后历任河南安阳市副市长和人大常委会主任(正厅级)。韩玺,1935年生,中共党员,历任五寨县委机要员、公社党委书记、人事局局长、五寨师范纪检书记(副处级)。贾文魁,1953年生,1972年参军,中共党员,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副营级参谋,1993年,兰州军区授予(老高原)荣誉称号,被提为阿里军分区副参谋长。1996年转业到忻州地区公安处任纪检书记。一级警督(副处级)。他们秉公办事,严于律己。在任职掌权期间,从未违规给家乡办任何好事,就连他们的直系亲属也没有安排过一个人的工作。他们是人民的好儿子,党和国家的好干部。

截止2000年,西土棚的大学毕业生二十余人,分布于全国各地,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大多数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东、西土棚各有一堡,各类资料记载的土棚堡均指东土棚之堡,建于明朝嘉靖年间,遗址现在基本保存完好。1958年东土棚设立完小,校址就选在此堡内,北面建一排瓦房,分别是校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一至四年级教室。南面建两个教室,是五、六年级占用。当时学生少,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由于教师宿舍不足,有的还住在堡内的土窑洞里,第一任校长是李光明。后来学校搬迁,有些较困难的村民仍居住在此堡窑洞内。 

西土棚村分为西沟、上街和东沟,西沟韩氏家族建有三座院落,居住石窑和瓦房。上街张氏家族多座院落,居住瓦房。其他多户人家在东、西沟的河沿沟坡上打土窑居住。上街有一小堡,和东土棚堡同年代而建,堡前有一上马石,是村民聊天、活动的中心。西土棚堡遗址现仍可见。

西土棚有一座古庙,建于清代,位于村庄靠东,庙院呈长方形,东西长28米,南北宽22米,北面有正殿三大间、观音殿一间、关帝庙一间,正殿西边有耳房两间,是供住庙的和尚或道士居住,解放前夕有本村当过道士名曰苏三的在此看庙,解放后退出,耳房也逐渐坍塌。南面有戏台三间,东面有石窑洞三间,解放前作为私塾,1958年建小学,学校就设在此窑洞内。庙院西边有瓦房三间,作为堆放杂物的库房。

正殿人们称为龙王庙,实则是一个综合性大殿,里面有彩绘塑像16尊,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些塑像的头部已毁,只留下身体部分或底座。村民若有老人去世,必来这大殿烧纸叫魂,可见里面供的不光是龙王,可能有地藏菩萨或掌管阴朝地府的神灵。殿内壁画沥粉贴金,制作精细,人物形象饱满,线条飘逸流畅,西面山墙上绘制龙王、电母、风神、雨师、雷公和其他天神。下面一层云朵,云朵下面就是人间,画有农耕、樵夫和人们的生活场景。东面山墙绘制天堂与地狱,也是一层云朵隔开,人活着做了善事便升入天堂,和众多神灵一体享受着美好的生活。若做了恶事便打入地狱,饱受各种刑罚,有刀刺、剜眼、割舌、火烙、蛇蝎谗食等。观此壁画,仿佛进入一个梦境般的神话世界。我当时上小学,还有一些看不懂的内容。正殿东是观音殿一间,观音菩萨的塑像福慧庄严、颊丰额满、双目微开,手执净瓶和杨柳枝,前左面站有散财童子。两面山墙壁画有众多菩萨罗汉讲经说法。当时观音殿受香火最多,每逢观音菩萨生日(农历六月十九)村民便拿供品敬香,以保佑全家平安。我小时候经常生病,母亲便炒一盘粉条金针,把粉条上面染成红绿二色,趁午休街上无人,悄悄来此敬香祈祷(当时已破除迷信)。观音殿东边是关帝庙一间,关羽塑像面若赤枣、美髯垂胸、凤目微开、威武庄严。神台下右边关平捧印侍立,左边周仓持青龙偃月刀侍立。我小时候见到的关平、周仓面部彩绘色已大部分脱落。两面山墙壁画保存完好,有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古城会、刮骨疗毒等。整个庙宇建筑以和玺法彩绘,檩上画有渔樵耕读和暗八仙图案,虽久经风雨,色彩脱落,但依稀可见泥金和石青、石绿、朱砂痕迹。南面戏台是村民文艺活动的中心,逢元宵佳节,偶有道情、大秧歌在此演出。

东面三孔石窑是学校,一堂两屋,南面的一间是老师的宿舍兼办公室,一铺土炕,炕中间放一炕桌,是老师办公和吃饭的地方。北面一间有一大炕,放课桌数排,一至四年级的学生都坐在这一个教室里,对面墙上有一泥抹的黑板,隔几天就用烟囱里挖出来的烟煤熬上水胶刷一次,这就是学生教室。门口挂一块轮流上厕所的小木牌,人们叫尿尿牌子,学生大小便必须拿此牌子,一次只能出去一人,这也是为了防止学生多人出去玩耍的方法之一。

我的小学生活就在此度过的。我们的老师叫殷崇儒,老师自己做饭,除了国家每月供应的二十七斤粮外,村干部给老师留了一小块菜地,就在村内堡子里,种些山药、葫芦和茴子白,每年收山药一百多斤,茴子白几十斤,葫芦十几个,这就是老师全年的副食,在当时也算是对老师的特殊照顾。老师早晚多吃小米粥和玉米面窝窝,午饭多是莜面,学生们轮流给老师拿些腌咸菜,到了冬季,有杀猪和羊的家长,也偶尔请老师吃一顿杀猪饭,但老师有时执意不去。由于煤炭短缺,每逢秋季,老师都是烧豌豆和胡麻秸做饭取暖。老师的生活用水是较大一些的学生到河里抬水,一有雨雪路滑,老师便自己下河挑水。一至四年级的语文、算术、音乐、体育都是殷老师一人授课,朗朗书声响彻整个庙院。殷崇儒老师在这里十余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兢兢业业,每逢义井学区会考,西土棚学生的成绩都名列前茅。至今村里人仍把殷老师作为楷模,怀念永久。

西土棚的古庙因年久失修(当时也无人敢修),屋顶漏雨,塑像多有坍塌,1966年文化大革命,遗留的塑像也全部请出殿堂。1968年在正殿西(原耳房处)修建生产大队办公室三间,龙王殿做了生产队库房,观音殿做了磨房,安装了磨面机和碾米机。但殿内壁画仍保存完好,村民从此告别了石磨石碾的苦力生活。庙院西面建瓦房六间,作为牲畜圈棚。庙外戏台东边建瓦房三间,用作学校,从此学生也离开了冰冷潮湿的窑洞。这所古庙院也成了全村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现在这座古老的庙宇也只留有遗址了。 

1968年到1980年全村最先进的运输工具就是四辆毛驴小平车,全村粮食产量十万余斤,每个工分值二角多钱,最好年份偶尔能开三到四角。村民养鸡下蛋不是吃的,而是让供销社收购换取零花钱。

1983年以来,随着党的富民政策逐步落实,村民解决了温饱,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过。1996年我坐车到义井徒步回村,遇一位儿时好友开着小四轮拖拉机,招呼我“上车哇,车不好也比你步走省力”。回村后执意请我到他家喝酒叙旧,他已迁入新居,崭新的大瓦房、宽敞的院落。进入堂屋,时髦的组合家具和沙发茶几。让我这个在外工作的城里人也羡慕 不已。猪肉烩菜、炒鸡蛋、凉拌菜、一壶老酒,我们边饮边聊,他说“我一年的粮食产量就等于集体化时全村的产量,光葵花和胡麻卖五、六万元,村里凡是种地的人都有拖拉机和脱粒机,基本实现了半机械化。还有养殖专业户。你那几个工资够做个甚,还不如回来和我们一体种地哩”。我由衷地感叹:农民富了,腰板硬了,日子真的好过了!党的十九大以后我数次回村祭祖,县里扶贫项目硬化的水泥路直通村里,一眼清泉水安装水泵,自来水通了全村。还有我不太了解的好多脱贫项目正在实施。富起来的村民在县城或乡镇另有住所,农忙时驾车回村种地,农闲时在城镇务工挣钱。有些还为在忻州、北京工作的子女购买了楼房。昔日贫瘠荒凉的小山村也走进了社会主义新时代。

作者简介

韩业,国画家,大专学历,国家三级美术师。1952年4月出生于神池县西土棚村,1975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忻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忻州市文联会员,忻州市书协会员,宁武县文联副主席、政协宁武县第一至六届委员、常委等职。有100余件美术作品分别发表于各大报刊,在国家级省级美展和书画大赛中获奖20余项,其生平事迹和作品被录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文艺群星辞典》《管涔山志》《神池县志》等多部辞书。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韩业||桑梓情怀——回望旅途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zb16632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