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祐二年天下大旱,知府范仲淹却带头抬高米价,百姓为何拍手称赞

 科学知更鸟 2022-04-06

世人提及范仲淹,必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箴言。范仲淹自幼丧父,家境贫寒,然刻苦读书,26岁高中进士,后来官至宰相。

范仲淹不仅文章写得好,还在仁宗年间发起“庆历新政”,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西北边事稍宁,宋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八月,再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九月,范仲淹向仁宗皇帝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并藉以达到节省钱财的改革主张。然而,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既得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阻挠。

第二年,庆历新政宣告失败,范仲淹被政敌群起而攻之,在朝廷实在待不下去了,于是自请出京,历任邠州、邓州、杭州知府。

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已过花甲之年的范仲淹在杭州知府任上。这一年适逢天下大旱,两浙地区饥荒严重,路有饿殍,逃难的饥民阻塞了道路,不少家庭卖儿卖女求生,灾情尤以杭州为甚。

作为杭州城的父母官,范仲淹立即向仁宗皇帝上书,请求朝廷调拨粮食赈济灾民。然而,朝廷下拨的粮食数量有限,而灾民却不断增加,只靠朝廷救济终究是杯水车薪。

雪上加霜的是,城中一些粮商看到灾情蔓延、粮食短缺,于是趁机哄抬米价,囤积居奇,杭州米价几乎一天一个价,很快就涨到了120文钱一斗。

面对日益严峻的灾情,杭州知府范仲淹却采取了三项常人难以理解的举措。

第一,官府带头抬高米价。范仲淹看到米价已经上涨到120文钱,索性就一涨到底,将大米官价提高到180文钱。他还命令属下沿江张贴榜文告示,详细介绍杭州饥荒情况,强调城中百姓严重缺粮。

第二,大兴土木。范仲淹到任初期,就发现杭州府衙破败不堪,年久失修,城中粮库、钱库、官驿、桥梁等公共基础设施也亟待修葺。所以,他就趁这次饥荒大兴土木,将这些设施重修一遍。范仲淹还召集各大寺庙的住持,告诉他们饥荒之年工价便宜,劝说他们赶紧兴建庙宇建筑。

第三,大搞龙舟竞赛。范仲淹打听到吴州民俗喜好赛舟,并且笃信佛教。饥荒发生后,范仲淹就在西湖上大摆宴席,邀请杭州当地达官显贵前往赴宴,并且安排龙舟竞赛助兴。从春天到夏天,西湖上的龙舟比赛就没有停过。

这三项举措实施以后,很快就在当地引起了非议。朝廷政敌听说此事后,犹如抓住了一个重大把柄,纷纷落井下石,向朝廷上书弹劾范仲淹。据《梦溪笔谈》记载:“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大灾之年,身为杭州城的父母官,范仲淹不但不体恤民情、赈济灾民,还整日嬉戏游玩,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对于朝廷政敌的中伤,范仲淹并不理会,因为他知道,时间会证明一切。

杭州知府抬高米价的消息很快就传到外地粮商的耳中,他们得知杭州米价已经涨到180文钱一斗,立即安排马车驴车牛车,还有各式各样的船只,不分昼夜地往杭州城内运送大米。几天以后,杭州码头上的大米已经堆积如山,而且还有很多运输车船满载着大米源源不断地赶往杭州。就在此时,杭州知府范仲淹突然下令,将杭州米价降到100文钱一斗。

100文钱一斗的米价,对于外地粮商来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果卖给城中百姓,外地粮商们赔不了钱,但也赚不了多少;如果不卖给城中百姓,外地粮商们就只能再把大米运回去,运输过程中必然要增加人工、折损等成本,赔钱是肯定的。所以,这些外地粮商权衡再三,最后也只能把大米以100文钱一斗的价格卖给城中百姓。

范仲淹在大灾之年重修杭州府衙,并劝说各大寺庙也兴建庙宇建筑,雇佣了数以千计的杭州饥民,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挣口饭吃,实属一举两得。

范仲淹举办龙舟竞赛,吸引了城中大量达官显贵、富家子弟前往游玩,就连外地很多商贾也专程赶来看热闹。西湖边上人头攒动,许多附近的饥民便开始在湖边摆摊,卖吃的卖喝的卖小玩意儿,还有耍把式卖艺的。龙舟竞赛从春天一直持续到夏天,解决了大量杭州饥民的温饱问题。

由此可见,杭州知府范仲淹采取的这三项举措,看似与赈灾无关,实则处处为灾民着想,可谓另辟蹊径,用心良苦。

据史书记载,这一年大宋全国旱灾,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受灾最轻。另据杭州《西湖志》记载:西湖当年有“范公堤”,灵隐寺曾珍藏范仲淹的卧榻,以纪念这位贤臣修缮寺庙之功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