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年首次更新,ACR「血管炎分类标准」来了!

 1980weiweiyuan 2022-04-06

根据血管大小,血管炎主要分为大血管炎(如大动脉炎和巨细胞动脉炎)、中血管炎(如结节性多动脉炎和川崎病)和小血管炎[如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

1990年制定的ACR分类标准距今已过去30年了。当时的统计数据认为,巨细胞动脉炎(GCA)的诊断标准敏感性为93.5%,特异性为91.2%;大动脉炎(TAK)的诊断标准敏感性为90.5%,特异性为97.8%。

然而,2017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有三分之一的医生在诊断符合ACR标准的血管炎患者时,没有使用该标准正确分类,该分类标准在现代人群中的敏感度已大大降低。 [1]

图1 1990年ACR分类标准敏感度降低

除此以外,1990年ACR分类标准还存在诸多局限性:

1.1990年ACR分类标准是在血管成像广泛应用之前制定的,一些对诊断起重要作用的新的影像诊断技术未被纳入诊断标准中;

2.年龄在40~50岁之间的患者很难区分GCA和TAK;

3.标准建立时只纳入来自北美的患者,存在一定地域局限性;

4.标准是基于过时的方法论产生的。

图2 1990年ACR分类标准的局限性

刘燕鹰教授接着分享道,对于目前开展的临床试验而言,1990年ACR分类标准不符合现代的临床试验结果,因此大多已不再采纳1990年ACR分类标准作为患者确诊的依据。是时候破旧立新,建立新的分类标准了。

02

分类标准咋建立?专家带你步步走

那么,新分类标准是如何建立的呢?刘燕鹰教授在此以GCA和TAK分类标准建立的过程为例,分享了GCA和TAK分类标准建立的六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专家学者们广泛地纳入了候选项目,创建病例报告列表,统计了>1000例的临床特征,以及实验室、病理、影像学相关的数据。
  • 第二阶段,开展了血管炎患者的国际前瞻性多中心观察研究。
  • 第三、四阶段,化零为整,将外部专家小组审查作为诊断的金标准,浓缩候选项目的数据。第五阶段,学者们推导出了GCA、TAK分类标准,并在第六阶段对该分类标准进行验证。

图3 GCA和TAK分类标准建立的过程

03

新版标准都有啥?精彩内容抢先看

巨细胞动脉炎的分类标准

刘燕鹰教授指出,对GCA而言,新标准强调这是分类诊断标准而非诊断标准,已考虑诊断为大血管炎的患者才适用于此标准。该标准有一个必要条件:患者年龄必须≥50岁。

颞动脉活检阳性或颞动脉超声上的晕征是一项极具价值的指标,FDG-PET显示主动脉活动诊断GCA也有一定特征性,这两项是新版标准新纳入的指标,新分类标准的敏感性达到了87%,特异性也达到了95%。

图4 巨细胞动脉炎的分类标准

大动脉炎分类标准

此前,TAK分类标准面向年龄≤40岁的人群,40岁到50岁年龄段的患者处于“无类可分”的窘境。新分类标准中,TAK分类标准的必要条件改为年龄≤60岁且有影像学依据的患者,放大了年龄范围。

临床标准与TAK患者临床表现相符合,影像学主要考量的是患者受累的动脉数,受累动脉数量越多,积分越高。此版标准的敏感性达到了94%,特异性也高达99%。

图5 大动脉炎的分类标准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诊断标准

刘燕鹰教授分享到,该标准亦是从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影像、病理检查来进行评分诊断,其中,临床症状主要以耳鼻喉症状为主,鼻相关症状如鼻出血、溃疡、充血或阻塞,或鼻中隔缺损、穿孔最为突出,权重为3分。实验室检查中,胞浆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cANCA)阳性一项权重为5分,基本可以考虑诊断了。

但刘燕鹰教授特别指出, 在使用标准之前,应排除类似血管炎的替代诊断,即对已考虑为血管炎的患者才适用此标准。对于淋巴瘤、真菌感染、IgG相关疾病的耳鼻喉表现要格外注意,一一排除后才可使用分类标准。

此外,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阳性或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MPO)ANCA阳性、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10 9 /L对其他血管炎诊断更具特异性,是该标准的减分项目。

图5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的分类标准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诊断标准

刘燕鹰教授提到,此标准也是在考虑患者有中、小血管受累,排除类似血管炎的替代诊断时方可使用。如果出现鼻出血,溃疡,充血或阻塞,或鼻中隔缺损、穿孔等鼻相关症状,会额外扣除3分。

肺、肾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也有助于诊断。pANCA或MPO ANCA监测阳性则加6分。刘燕鹰教授分享道,虽然pANCA或MPO ANCA阳性对诊断显微镜下多血管炎较为敏感,但是对于该项所占权重持保留态度。

图6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的分类标准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诊断标准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主要症状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且过敏表现较为突出,神经系统相关症状也存在一定权重。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10 9 /L是该疾病较为特征的指标,权重为5分,活检显示血管外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亦可加2分。

图7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的分类标准

刘燕鹰教授指出,GCA与TAK分类标准均在审稿过程中,最后发表版本可能与上述两版存在些许出入,但ANCA相关血管炎的三个分类标准文章已被接收,基本不会再有所改动。

小结

新分类标准从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影像、辅助检查等几方面共同去诊断疾病的分类,更严谨,也更贴合现代的辅助检查发展情况。

新版标准的制定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血管炎研究,反映了国际不同地区代表对血管炎的看法。此外,影像技术的发展为新标准的更新换代做出了贡献,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Seeliger B, Sznajd J, Robson JC, et al. Are the 1990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vasculitis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still valid?. Rheumatology (Oxford). 2017;56(7):1154-1161. doi:10.1093/rheumatology/kex075

专家简介

刘燕鹰 教授

北京友谊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瑞典卡罗琳斯卡大学博士后。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青委、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协会IgG4相关疾病学组常委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免疫净化和细胞治疗学组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全国医师定期考核特聘专家。

先后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共9项。发表中英文文章71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文章41篇。

本文首发: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

本文作者:范智华

责任编辑:风禾

关注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视频号

这里有最专业、有趣的内容

文字看累了,就看看视频吧

保证让你打开新天地的大门

版权申明

- End -

征 稿

《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长期招聘线上约稿作者,1.风湿免疫科临床实用技能、误诊病例、临床用药、有趣的内容;2.风湿免疫科医生有趣的诊疗故事;3.风湿免疫科领域重磅进展;4.其他(风湿免疫科医生感兴趣的内容即可)。

欢迎来稿分享!

我们将为您提供有竞争力的稿费和

展现您才华的平台。投稿邮箱:

yuanpiaoxiang@yxj.org.cn(来稿必回复)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 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