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48.学习伤寒论随笔

 学中医书馆 2022-04-07

目录
1太阳证 三、兼太阳腑证.* 太阳病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太阳病大青龙汤证.* 太阳病大陷胸汤证.* 太阳病的提纲证.* 太阳病附子泻心汤证.* 太阳病桂枝汤证.* 太阳病桃核承气汤证.* 太阳病小青龙汤证.* 太阳病小陷胸汤证.* 太阳病旋复花代赭石汤证.* 太阳病炙甘草汤证.* 太阳少阴证鼻衄.* 太阳少阴证咳喘并二便失禁(慢性气管炎、肠炎、尿道萎缩).* 太阳少阴证头痛.* 太阳少阴证胸痹.* 太阳少阴证瘿病(甲状腺左叶囊肿).* 太阳温病麻杏甘石汤证.* 太阳阳明合病葛根汤证.* 太阳阳明合病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阳明证结胸.* 太阳阳明证泄泻(过敏性结肠炎).* 太阳与阳明合病麻黄汤证.* 太阳证风寒湿痹(风湿、坐骨神经痛、周期性麻痹).* 太阳证风湿.* 太阳证刚痉(临产麻疹).* 太阳证咳嗽——支气管扩张、急性肺炎.* 太阳证历节病(风湿性关节炎).* 太阳证偏头痛(三叉神经痛).* 太阳证柔痉.* 太阳证水疝.* 太阳证哮喘.* 太阳证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   2阳明病 (二)寒湿发黄.* (二)脾约证.* (二)上热下寒格拒证.* (二)阴盛格阳证 1、通脉四逆汤证.* (四)、下法辩证.* (四)禁下证.* 2、痞满证(小承气汤证).* 3、痞满燥实证.* 3、湿热兼表发黄.* 4、阳明三急下证.* 第四节、阳明病变证 一发黄证(一)湿热发黄.* 第五节、阳明病予后.* 二、血热证.* 三、兼阳明证.* 三、阳明病寒证.* 三、阳明病兼证及治法.*  3少阳证 2、湿热郁蒸发黄.* 2、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 八、热入血室证.* 第二节、少阳病辩证纲要 一、少阳病提纲.* 第三节、少阳病本证 一、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 第四节、少阳病兼变证 一变证治则二、兼太阳、太阴表证.* 第四章、辩少阳脉证并治 第一节、概说.* 第五节、辩呕噦下利证.* 第五节、少阳病传变及预后.* 二、少阳病治禁.* 二、小柴胡汤的其他适应证.* 二、竹叶石膏汤证.* 六、少阳兼脾虚津伤水饮证.* 七、兼烦惊谵语证.* 三、小柴胡汤禁例.* 少阳病大柴胡汤证.* 少阳病的提纲证.* 少阳病提纲及汗吐下三禁.* 少阳丹.* 少阳篇三阳合病之治法.* 少阳如经发热.* 少阳如经头痛.* 少阳证癫狂.* 少阳证发热.* 四、少阳兼里实轻证.* 太阳少阳证胁痛(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太阳少阳证腰痛.* 五、少阳兼下利证.* 4太阴证 第二节、太阴病提纲.* 第四节、太阴病兼证 一、太阴中风的证治.* 第五节、太阴病预后.* 第五章、辩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概说.* 二、太阴气血不和证.* 四、太阴发黄证.* 太一护命丸.* 太阴、阳明篇.* 太阴病的提纲证.* 太阴病桂枝汤证.* 太阴病坏证桂枝加芍药汤及桂枝加大黄汤证.* 太阴病提纲及意义.* 太阴病宜四逆辈诸寒证.* 太阴少阴证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并发失血性贫血症).* 太阴少阴证睑废(重症肌无力眼肌型).* 太阴少阴证痉病.* 太阴少阴证虚劳(脑血管硬化、美尼尔氏综合症).* 太阴少阴证嘴眼畸形.* 太阴证寒呃(胃神经官能症).* 太阴证睑废(重症肌无力眼肌型).* 太阴证视歧(复视、双目动脉硬化性网膜病变).* 太阴证水肿.* 太阴证痰咳(慢性支气管炎).* 太阴证胃脘痛.* 太阴证泄泻(慢性肠炎).* 5少阴证 (八)正虚气陷证.* (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二)阴虚水热互结证.* (九)寒逆剧吐证.* (六)阳虚水泛证.* (七)、下焦不固便脓血症.* (三)阴盛戴阳证.* (四)阴盛戴阳服药格拒证.* (五)阳虚身痛证.* 2、四逆加人参汤证.* 第二节、少阴病提纲.* 第六节、少阴病预后.* 第六章、辩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概说.* 第三节、少阴病本证 (一)、少阴寒化证.* 第三节、太阴病本证.* 第四节、少阴病兼变证 一、少阴兼表 (一)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第五节、少阴病经证 一、虚热咽痛.* 二、客热咽痛证.* 二、少阴寒化证辩证要点.* 二、少阴兼燥实证(少阴三急下证).* 二、少阴热化证 (一)阴虚火旺证.* 三、少阴病治禁.* 三、少阴阳郁证.* 三、太阴兼太阳下利证.* 三、痰热咽痛.* 少阴病白通汤证及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少阴病大承气汤证.* 少阴病当灸及附子汤证.* 少阴病的提纲证.* 少阴病黄连阿胶汤证.* 少阴病苦酒汤证.* 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少阴病桃花汤证.* 少阴病提纲及意义.* 少阴病通脉四逆汤证.* 少阴病吴茱萸汤证.* 少阴病真武汤证.* 少阴伤寒.* 少阴吐利.* 少阴证鼻衄.* 少阴证不孕.* 少阴证咳嗽(慢性支气管炎).* 少阴证寒厥.* 少阴证喉痹.* 少阴证经闭.* 少阴证淋病.* 少阴证偏枯(脑血管意外).* 少阴证气厥.* 少阴证舌强.* 少阴证胎黄.* 少阴证头痛.* 少阴证下利虚脱(正伤寒).* 少阴证哮喘(支气管哮喘、肺气肿_支气管哮喘).* 少阴证心悸(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少阴证虚喘(支气管哮喘).* 少阴证虚损.* 少阴证真寒假热(高热).* 四、客寒咽痛.* 厥阴经 (二)厥阴脏寒证.* (三)、痰厥.* (三)厥阴经、脏两寒.* 2、热厥轻证 3、热厥重证.* 第八章、辩阴阳易差后劳复 第一节、阴阳易病.* 第二节、差后劳复证 一、牡蛎泽泻散证.* 第六节、厥阴病预后 第七节、厥阴病欲解时.* 第七章、辩厥阴病脉证辩治 第一节、概说.* 第三节、厥阴病本证 一、厥阴病寒证 (一)厥阴经寒证.* 第四节、四肢厥逆辩 一、厥逆的病机和证侯特点.* 第一节、厥阴病提刚.* 二、厥阴病热证.* 二、厥证辩治 (一)热厥 1、热厥的特点与治禁.* 三、厥阴寒热错杂证 (一)蛔厥证.* 三、厥证治禁.* 四、厥阴危重证(脏厥证).* 五、寒邪郁遏厥阴相火证.*

三、兼太阳腑证
三、兼太阳腑证(少阴邪出膀胱证):
原文293、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提要:少阴热移膀胱的证治。
分析:成因:少阴正气恢复,驱邪外出膀胱。
病位:膀胱。病性:热。
症状:一身手足尽热——寒盛伤阳的少阴病,以邪盛为主,由于真阳未衰,当正气蓄积力量抗
邪时,每致阳气来复,若阳复阴退,病可自愈;如阳复太过,阳盛则热,邪气转出太阳,就会
出现一身手足尽热。
便血——邪热外出太阳,并不是出太阳之表,而是热移太阳之腑膀胱。肾移热于膀胱,热伤
血络,血液妄行故尿血。
病机:少阴热化,热入膀胱血分。
治法:清膀胱之热(轻者猪苓汤,重者黄连阿胶汤加大、小蓟)。

太阳病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诸陷胸汤、丸及白散之外,又有泻心汤数方,虽曰泻心实亦治胸中之病,盖陷胸诸方所治者,
胸中有形之痰水为病,诸泻心汤所治之病,胸中无形之气化为病也。
《伤寒论》原文: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分温再服。
人之上焦如雾。上焦者膈上也,所谓如雾者,心阳能蒸腾上焦之湿气作云雾而化水,缘三焦
脂膜以下达于膀胱也。乃今因外感之邪气深陷胸中,与心火蒸腾之气抟结于心下而作痞,故用
黄连以泻心火,用大黄以除内陷之外邪,则心下之痞者开,自能还其上焦如雾之常矣。至于大
黄、黄连不用汤煮,而俱以麻沸汤渍之者,是但取其清轻之气以治上,不欲取其重浊之汁以攻
下也。

太阳病大青龙汤证
(附:脉微弱汗出恶风及筋惕肉 治法)
有太阳中风之脉,兼见太阳伤寒之脉者,大青龙汤所主之证是也。
《伤寒论》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主
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
切,大枣十二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如鸡子大当有今之三两)。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此大青龙汤所主之证,原系胸中先有蕴热,又为风寒锢其外表,致其胸中之蕴热有蓄极外越
之势。而其锢闭之风寒,而犹恐芍药苦降酸敛之性,似于发汗不宜,而代以石膏,且多用之以
浓其力,其辛散凉润之性,既能助麻、桂达表,又善化胸中蕴蓄之热为汗,随麻、桂透表而出
也,为有云腾致雨之象,是以名为大青龙也。至于脉微弱汗出恶风者,原系胸中大气虚损,不
能固摄卫气,即使有热亦是虚阳外浮,若误投以大青龙汤,人必至虚者益虚,其人之元阳因气
分虚极而欲脱,遂致肝风萌动而筋惕肉 也。夫大青龙汤既不可用,遇此证者自当另有治法,拟
用生黄 、生杭芍各五钱,麻黄钱半,煎汤一次服下,此用麻黄以逐其外感,黄 以补其气虚,芍
药以清其虚热也。为方中有黄 以补助气分,故麻黄仍可少用也。若其人已误服大青龙汤,而大
汗亡阳,筋惕肉 者,宜去方中麻黄加净萸肉一两。
《伤寒论》原文: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细思此节之文,知所言之证原系温病,而节首冠以伤寒二字者,因中风、温病在本书之定
例,均可名为伤寒也。凡外感之脉多浮,以其多兼中风也。前节言伤寒脉浮紧,是所中者为凛
冽之寒风,是中风兼伤寒也。
后节言伤寒脉浮缓,知所中者非凛冽之寒风,当为柔和之温风,既中柔和之温风,则即成风
温矣。是以病为伤寒必胸中烦躁而后可用石膏,至温病其胸中不烦躁,亦恒可用石膏,且其身
不疼但重,伤寒第六节温病提纲中,原明言身重此明征也。况其证乍有轻时,若在伤寒必不复
重用石膏,惟温病虽有轻时,亦可重用石膏。又伤寒初得有少阴证,若温病则始终无少阴证
(少阴证有寒有热,此言无少阴证,指少阴之寒证而言,少阴寒证断不可用大青龙汤,至少阴
热证,原为伏气化热窜入少阴,虽在初得亦可治以大青龙汤,此又不可不知),此尤不为伤寒
而为温病之明征也。由此观之,是此节原为治温病者说法,欲其急清燥热以存真阴为先务也。
至愚用此方治温病时,恒以薄荷代方中桂枝,尤为稳妥。
凡发汗所用之药,其或凉或热,贵与病适宜。其初得病寒者宜用热药发其汗,初得病热者宜
用凉药发其汗。如大青龙汤证,若投以麻黄汤则以热济热,恒不能出汗,即或出汗其病不惟不
解,转益增烦躁,惟于麻、桂汤中去芍药,重加石膏多于麻、桂数倍,其凉润轻散之性,与胸
中之烦躁化合自能作汗,矧有麻黄之善透表者以助之,故服后复杯之顷,即可周身得汗也。
曾治一人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医者不识为大青龙汤证,竟投以麻黄汤,服后分毫
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为加天花粉八钱,
服后五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或问:服桂枝汤者,宜微似有汗,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服麻黄汤者,复取微似汗,
知亦不可令汗如水流漓也。今于大青龙汤中加花粉,服汤后竟汗出如洗而病若失者何也?答
曰:善哉问也,此中原有妙理,非此问莫能发之。凡伤寒、温病,皆忌伤其阴分,桂枝汤证与

麻黄汤证,禁过发汗者恐伤其阴分也。
至大青龙汤证,其胸中蕴有燥热,得重量之石膏则化合而为汗,其燥热愈深者,化合之汗愈
多,非尽量透发于外,其燥热即不能彻底清肃,是以此等汗不出则已,出则如时雨沛然莫可遏
抑。盖麻黄、桂枝等汤,皆用药以祛病,得微汗则药力即能胜病,是以无事过汗以伤阴分。至
大青龙汤乃合麻、桂为一方,又去芍药之酸收,益以石膏之辛凉,其与胸中所蕴之燥热化合,
犹如冶红之铁沃之以水,其热气自然蓬勃四达,此乃调燮其阴阳,听其自汗,此中精微之理,
与服桂枝、麻黄两汤不可过汗者,迥不侔也。
或问:大青龙汤证,当病之初得何以胸中即蕴此大热?答曰:此伤寒中伏气化热证也(温病
中有伏气化热,伤寒中亦有伏气化热)。因从前所受外寒甚轻,不能遽病,惟伏藏于三焦脂膜
之中,阻塞升降之气化,久而化热,后又因薄受外感之激动,其热陡发,窜入胸中空旷之府,
不汗出而烦躁,夫胸中原为太阳之府,为其犹在太阳,是以其热虽甚而仍可汗解也。

太阳病大陷胸汤证
又有痰气之凝结,不在心下而在胸中者。其凝结之痰气,填满于胸膈,至窒塞其肺中之呼吸几
至停止者,此为结胸之险证,原非寻常药饵所能疗治。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
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
膈,短气躁烦,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脉浮热犹在表,原当用辛凉之药发汗以解其表,乃误认为热已入里,而以药下之,其胸中大
气因下而虚,则外表之风热即乘虚而入,与上焦痰水互相凝结于胸膺之间,以填塞其空旷之
府,是以成结胸之证。不但觉胸中满闷异常,即肺中呼吸亦觉大有滞碍。其提纲中既言其脉数
则为热,而又言数则为虚者,盖人阴分不虚者,总有外感之热,其脉未必即数,今其热犹在
表,脉之至数已数,故又因其脉数,而断其为虚也。至于因结胸而脉变为迟者,非因下后热变
为凉也,盖人之脏腑中有实在瘀积,阻塞气化之流通者,其脉恒现迟象,是以大承气汤证,其
脉亦迟也。膈内拒痛者,胸中大气与痰水凝结之气,互相撑胀而作痛,按之则其痛益甚,是以
拒按也。胃中空虚,客气动膈者,因下后胃气伤损,气化不能息息下行(胃气所以传送饮食故
以息息下行为顺),而与胃相连之冲脉(冲脉之上源与胃相连),其气遂易于上干,至鼓动膈
膜而转排挤呼吸之气,使不得上升是以短气也。烦躁者,因表热内陷于胸中,扰乱其心君之火
故烦躁也。
懊者,上干之气欲透膈而外越故懊 也。
【大陷胸汤方】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为末。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渣,纳芒硝煮一、两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
快利、止后服,所谓一钱匕者,俾匕首作扁方形,将药末积满其上,重可至一钱耳。
结胸之证,虽填塞于胸中异常满闷,然纯为外感之风热内陷,与胸中素蓄之水饮结成,纵有
客气上干至于动膈,然仍阻于膈而未能上达,是以若枳实、浓朴,一切开气之药皆无须用。惟
重用大黄、芒硝以开痰而清热,又虑大黄、芒硝之力虽猛,或难奏效于顷刻,故又少佐以甘
遂,其性以攻决为用,异常迅速,与大黄、芒硝化合为方,立能清肃其空旷之府使毫无障碍,
制此方者乃霹雳手段也。
甘遂之性,《神农本草经》原谓其有毒。忆愚初学医时,曾遍尝诸药以求其实际,一日清晨
嚼服生甘遂一钱,阅一点钟未觉瞑眩,忽作水泻连连下行近十次,至巳时吃饭如常,饭后又泻
数次,所吃之饭皆泻出,由此悟得利痰之药,当推甘遂为第一。后以治痰迷心窍之疯狂,恒恃
之成功,其极量可至一钱强,然非其脉大实,不敢轻投,为其性至猛烈,是以大陷胸汤中所用
之甘遂,折为今之分量,一次所服者只一分五厘,而能导引大黄、芒硝直透结胸病之中坚,俾
大黄、芒硝得施其药力于瞬息之顷,此乃以之为向导,少用即可成功,原无须乎多也。
甘遂之性,原宜作丸散,若入汤剂,下咽即吐出,是以大陷胸汤方必将药煎成,而后纳甘遂
之末于其中也。
甘遂之性,初服之恒可不作呕吐,如连日服即易作呕吐,若此方服初次病未尽除而需再服
者,宜加生赭石细末二钱,用此汤药送服,即可不作呕吐。
用大陷胸汤治结胸原有捷效,后世治结胸证敢用此方者,实百中无二三。一畏方中甘遂有
毒,一疑提纲论脉处,原明言数则为虚,恐不堪此猛烈之剂。夫人之畏其方不敢用者,愚实难
以相强,然其方固可通变也。《伤寒论》大陷胸汤之前,原有大陷胸丸,方系大黄半斤,葶苈
半升熬,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芒硝半升。

上四味,捣筛二味,次纳杏仁、芒硝,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
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
此方所主之证,与大陷胸汤同,因其兼有颈强如柔痉状,故于大陷胸汤中加葶苈、杏仁,和
以白蜜,连渣煮服,因其病上连颈欲药力缓缓下行也。今欲于大陷胸汤中减去甘遂,可将大陷
胸丸中之葶苈及前治噫气不除方中之赭石,各用数钱加于大陷胸汤中,则甘遂不用亦可奏效。
夫赭石饶有重坠之力前已论之,至葶苈则味苦善降,性近甘遂而无毒,药力之猛烈亦远逊于甘
遂,其苦降之性,能排逐溢于肺中之痰水使之迅速下行,故可与赭石共享以代甘遂也。
至大陷胸汤如此加减用者,若犹畏其力猛,愚又有自拟之方以代之,即医方篇之荡胸汤是
也。此荡胸汤方不但无甘遂,并无大黄,用以代大陷胸汤莫不随手奏效,故敢笔之于书以公诸
医界也。

太阳病的提纲证 2-23
太阳病的提纲证(郝万山)
太阳,指的是足太阳膀胱经,吴崑说:太阳有敷畅阳气的作用,其气主外,故主表而又主开。
表,指人体的表层,包括了皮毛,腠理的部位。太阳之脉上达风府,下达腰肾,籍赖肾督的阳
气资助条件,故为诸阳主气,而能总六经、统荣卫,为一身之外藩。
《灵枢?本脏篇》说: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说明了人体的水脏、水
腑、水道的气化功能,而有敷布气、津,充养于体表,起到既滋润而又温煦(xu)的双重作
用。为此,凡风寒等邪犯表,则太阳必首当其冲。此时正邪相争于表,故其证候表现正如第1条
(据赵本《伤寒论》 条文号码为准,下同)所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柯韵伯对此条认为“观五经提纲,皆指内证,惟太阳提纲,为寒邪伤表立”。由此可见,本证
的脉浮,是邪客于表,气血向外抗邪的反映,所以它是表证的纲脉,头项强痛、恶寒则是表证
的纲证。能把脉证都提高到“纲”的高度去指导临床, 就有辨证论治的作用。现在,先说太阳
病的纲脉一—浮脉。浮脉主表,这是任人皆知之事,但要提高到表之纲脉认识,则不见得受到
人们的重视、请看本条是先论脉而后论证,脉在证之先,就反映了脉的重要地位。比如说:患
者有头痛、恶寒的症状,看来很象表证,如果其脉并不浮的,就很难说它是太阳病,当然也就
不能采取发汗的治法。由此说明,凭脉辨证,脉在证先,也是不容忽视的。为此,凡已经切到
了浮脉,那就不论它是什么病,也不要管病程多久,都应先考虑这个病是否为表邪不解?抑或
由于表邪不解所引发的各种疾患。必须认真分析,千万不要发生差错。然而,浮脉也有不主表
的时侯,那属于另一个问题。但是,必须立足于表证而进行分析,才不致于迷失方向。
我在浮脉主表的问题上。既有经验又有教训,记得过去看过一个头痛发热的病人,切其脉浮,
这本是外感的发热。此时轻轻一汗就会治愈的,然而,由于我对浮脉主表这个纲没能抓好,所
以就没用发汗解表之法,反误用了一些寒凉药品,结果造成了误治。类似这种情况,尚不止个
人;故有总结之必要。
吃一堑,长一智,经过这一教训,方使我逐渐明白自己的错误,而对浮脉主表的实用价值更有
切身的体会。从此,我在浮脉主表的理论指导下,治疗过水肿、气喘、痛痹、痒疹等证,皆按
表证发汗之法取得了疗效。也只有通过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以后,我才对太阳病“浮”为表之
纲脉有了新的认识。
“头项强痛”的出现,是和太阳受邪以后,经脉气血不利有关。《灵枢?本脏篇》说,“经脉
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者也”。故太阳经脉受邪,可出现头项强痛之证。
然而,三阳经皆上走于头,惟太阳经.独络脑下项,为其所专。故以“头项强痛”而为太阳病
的证候特点。另外,太阳主表,而表又莫高于头,故反映表邪,较它处而实为灵敏。例如第8条
说:“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张仲景以头痛与否,以测知经邪
的去留,就说明头痛的重要性。如推而言之,《伤寒论》 提到头痛一证的,不下11处之多,其
中属于太阳病的就占了9处,这也说明了头痛确是太阳病的一个重要标志。至于“恶寒”则是表
证的最后一证。它是卫阳被伤,不能温煦肌表的病理反映。根据伤寒学者们的研究,凡文
中“而”字的证候,都带有关键的意义。如“无汗而喘”的“喘”,“不汗出而烦躁”的“烦
躁”等证皆是。所以“而恶寒”的“恶寒”,就成为表证的关键。
古人说:“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凡证见“恶寒”的住往意味着表不解。正如第164
条说:“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查本条是在“叠经治疗”之
余,而恶寒一证仍在的,就不能先治其病,而应先解其表,因为恶寒不罢,是表证未解的原
故。返回来,再看第48 条的说法。“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
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这里说的“不恶寒,反映了表邪已罢,而病由表入里,内

传阳明”。这就说明作者根据以上两条的“恶寒”去留,而关系到或汗或下之分。为此,抓
住“恶寒”的表证之纲,确有指导临床之价值。
综上所述,太阳病的脉证提纲,确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但是,又应该看到,脉证之间并非孤立
的,而有其相互联系,如其人脉浮,又应有头痛,或者是恶寒。故不可把脉证孤立起来看待,
这样,方有利于辨证论治。

太阳病附子泻心汤证
附:自拟变通方)
心下痞病,有宜并凉、热之药为一方,而后能治愈者,《伤寒论》附子泻心汤所主之病是
也。试再详论之。
《伤寒论》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前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附子泻心汤所主之病,其心下之痞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所主之病同,因其复恶寒,且汗出,知
其外卫之阳不能固摄,且知其阳分虚弱不能抗御外寒也。夫太阳之根底在于下焦水府,故于前
方中加附子以补助水府之元阳,且以大黄、黄连治上,但渍以麻沸汤,取其清轻之气易于上行
也。以附子治下,则煎取浓汤,欲其重浊之汁易于下降也。是以如此寒热殊异之药,浑和为
剂,而服下热不妨寒,寒不妨热,分途施治,同时奏功,此不但用药之妙具其精心,即制方之
妙亦几令人不可思议也。
附子泻心汤之方虽妙,然为其大寒大热并用,医者恒不敢轻试。而愚对于此方原有变通之
法,似较平易易用。其方无他,即用黄 以代附子也。盖太阳之府原有二,一在膀胱、一在胸
中,而胸中所积之大气,实与太阳外表之卫气有息息密切之关系。气原属阳,胸中大气一虚,
不但外卫之气虚不能固摄,其外卫之阳,亦遂因之衰微而不能御寒,是以汗出而且恶寒也。用
黄 以补助其胸中大气,则外卫之气固,而汗可不出,即外卫之阳亦因之壮旺而不畏寒矣。盖用
附子者,所以补助太阳下焦之府;用黄者所以补助太阳上焦之府,二府之气化原互相流通也。
爰审定其方于下,以备采用。
大黄三钱、黄连二钱、生箭 三钱。
前二味,用麻沸汤渍取清汤多半盅,后一味,煮取浓汤少半盅,浑和作一次温服。
或问:凡人脏腑有瘀,恒忌服补药,因补之则所瘀者益锢闭也,今此证既心下瘀而作痞,何
以复用黄以易附子乎?答曰:凡用药开瘀,将药服下必其脏腑之气化能营运其破药之力始能奏
效,若但知重用破药以破瘀,恒有将其气分破伤而瘀转不开者,是以人之有瘀者,固忌服补气
之药,而补气之药若与开破之药同用,则补气之药转能助开破之药,俾所瘀者速消。

太阳病桂枝汤证
病名伤寒,而太阳篇之开端,实中风、伤寒、风温并列,盖寒气多随风至,是中风者伤寒之诱
起也。无论中风、伤寒,入阳明后皆化为温,是温病者伤寒之归宿也。惟其初得之时,中风、
伤寒、温病,当分三种治法耳。为中风为伤寒之诱起,是以太阳篇开始之第一方为桂枝汤,其
方原为治中风而设也。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缓脉与迟脉不同,脉搏以一息四至
为准,脉迟者不足四至,若缓脉则至数不改似有懒动之意),名为中风。
《伤寒论》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脉法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其浮脉见于关前,弱
脉见于关后,浮者着手即得,弱者不任重按)。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
(单弱不胜寒之意),淅淅恶风(为风所伤恒畏风声之意),翕翕发热(其热蕴而不散之
意),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
复令一时许,遍体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愈也),
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
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
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人之营卫皆在太阳部位,卫主皮毛,皮毛之内有白膜一层名为腠理,腠理之内遍布微丝血管
即营也。其人若卫气充盛,可为周身之外围,即受风不能深入(此受风,不可名为中风),其
人恒多汗闭不出,迨其卫气流通,其风自去,原可不药而愈也。至桂枝汤所主之证,乃卫气虚
弱,不能护卫其营分,外感之风直透卫而入营,其营为风邪所伤,又乏卫之保护,是以易于出
汗。其发热者,因营分中之微丝血管原有自心传来之热,而有风以扰之,则更激发其热也。其
恶风者,因卫虚无御风之力,而病之起点又由于风也。推原其卫气不能卫护之故,实由于胸中
大气之虚损。《灵枢》五味篇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
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由斯观之,营卫原与胸中大
气息息相通,而大气实为营卫内部之大都会,愚临证实验以来,见有大气虚者,其营卫即不能
护卫于外而汗出淋漓,夫大气原赖水谷之气时时培养,观服桂枝汤者当啜热粥以助药力,此不
惟助其速于出汗,实兼欲助胸中大气以固营卫之本源也。
或问:桂枝汤提纲中原谓阴弱者汗自出,未尝言阳弱者汗自出也。夫关后为阴主血,关前为
阳主气,桂枝汤证,其弱脉惟见于关后,至关前之脉则见有浮象,未见其弱,而先生竟谓桂枝
汤证之出汗,实由于胸中大气之弱,不显与提纲中之言相背乎?答曰:凡受风之脉多见于关
前,提纲中所谓阳浮者,其关前之脉因受风而浮也,所谓阴弱者,知其未病之先其脉原弱,至
病后而仍不改其弱也,由斯而论,其未病之先,不但关后之脉弱,即关前之脉亦弱,既病之
后,其关前脉之弱者转为浮脉所掩,而不见其弱耳。然其脉虽浮,必不任重按,是浮中仍有弱
也,特古人立言尚简,未尝细细明言耳。
是以愚用桂枝汤时,恒加黄 以补其胸中大气,加薄荷以助其速于出汗,不至若方后所云,恒
服药多次始汗也。又宜加天花粉助芍药以退热(但用芍药退热之力恒不足),即以防黄 服后能
助热也(黄 天花粉等分并用,其凉热之力相敌,若兼用之助芍药清热,分量又宜多用)。若遇
干呕过甚者,又宜加半夏以治其呕,惟此时药局所鬻之半夏,多制以矾(虽清半夏亦有矾),
若用以止呕,必须用微温之水淘净矾味,用之方效。

愚治桂枝汤证,又有屡用屡效之便方,较用桂枝汤殊为省事,方用生怀山药细末两半或一
两,凉水调和煮成稀粥一碗,加白糖令适口,以之送服西药阿斯匹林一瓦,得汗即愈。
桂枝汤证之出汗,不过间有出汗之时,非时时皆出汗也,故必用药再发其汗,始能将外感之
风邪逐出。然风邪去后,又虑其自汗之病不愈,故方中山药与阿斯匹林并用,一发汗、一止汗
也,至于发汗与止汗之药并用而药力两不相妨者,此中原有深义,盖药性之入人脏腑,其流行
之迟速原迥异,阿斯匹林之性其发汗最速,而山药止汗之力则奏效稍迟,是以二药虽一时并
用,而其药力之行则一先一后,分毫不相妨碍也。

太阳病桃核承气汤证
以上所论伤寒太阳篇,诸方虽不一致,大抵皆治太阳在经之病者也。至治太阳在府之病其方原
无多,而治太阳府病之至剧者,则桃核承气汤是也。试再进而详论之。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
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方】桃仁五十个去皮尖,桂枝二两去皮,大黄四两去皮,芒硝二两,甘草二两
炙。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
服,当微利。
此证乃外感之热,循三焦脂膜下降结于膀胱,膀胱上与胞室之脂膜相连,其热上蒸,以致胞
室亦蕴有实热血蓄而不行,且其热由任脉上窜,扰乱神明,是以其人如狂也。
然病机之变化无穷,若其胞室之血蓄极而自下,其热即可随血而下,是以其病可愈。若其血
蓄不能自下,且有欲下不下之势,此非攻之使下不可。惟其外表未解,或因下后而外感之热复
内陷,故又宜先解其外表而后可攻下也。
大黄:味苦、气香、性凉,原能开气破血,为攻下之品,然无专入血分之药以引之,则其破
血之力仍不专,方中用桃仁者,取其能引大黄之力专入血分以破血也。徐灵胎云:桃花得三月
春和之气以生,而花色鲜明似血,故凡血郁、血结之疾,不能自调和畅达者,桃仁能入其中而
和之散之,然其生血之功少,而去瘀之功多者何也?盖桃核本非血类,故不能有所补益,若瘀
血皆已败之血,非生气不能流通,桃之生气在于仁,而味苦又能开泄,故能逐旧而不伤新也。
至方中又用桂枝者,亦因其善引诸药入血分,且能引诸药上行以清上焦血分之热,则神明自安
而如狂者可愈也。
特是,用桃核承气汤时,又须细加斟酌,其人若素日少腹恒觉 胀,至此因外感之激发,而
胀益甚者,当防其素有瘀血,若误用桃核承气汤下之,则所下者,必紫色成块之血,其人血下
之后,十中难救一二。
若临证至不得已必须用桃核承气汤时,须将此事帮助以免病家之误会也。
热结膀胱之证,不必皆累及胞室蓄血也。人有病在太阳旬余不解,午前稍轻,午后则肢体酸
懒、头目昏沉、身似灼热、转畏寒凉、舌苔纯白、小便赤涩者,此但热结膀胱而胞室未尝蓄血
也。此当治以经府双解之剂,宜用鲜白茅根锉细二两,滑石一两,共煮五六沸取清汤一大盅,
送服西药阿斯匹林瓦许,周身得汗,小便必然通利,而太阳之表里俱清矣。

太阳病小青龙汤证
《伤寒论》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
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水散为气,气可复凝为水。心下不曰停水,而曰有水气,此乃饮水所化之留饮,形虽似水而
有粘滞之性,又与外感互相胶漆,是以有以下种种诸病也。干呕者水气粘滞于胃口也,发热者
水气变为寒饮,迫心肺之阳外越也,咳者水气浸入肺中也,渴者水气不能化津液上潮也,利者
水气溜入大肠作泻也,噎者水气变为寒痰梗塞咽喉也,小便不利少腹满者,水气凝结膨胀于下
焦也,喘者肺中分支细管皆为水气所弥漫也。
【小青龙汤原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切,甘
草三两炙,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汤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微利者,
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大熬(炒也),令赤色;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噎者,去麻
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
按:荛花近时无用者,《医宗金鉴》注,谓系芫花之类,攻水之力甚峻,用五分可令人下数
十次,当以茯苓代之。又噎字,注疏家多以呃逆解之,字典中原有此讲法,然观其去麻黄加附
子,似按寒痰凝结梗塞咽喉解法,方与所加之药相宜。
【后世所用小青龙汤分量】麻黄二钱,桂枝尖二钱,芍药三钱,五味子钱半,干姜一钱,甘
草钱半,细辛一钱,半夏二钱,煎一盅作一次服。
小青龙汤所兼主诸病,喘居其末,而后世治外感痰喘者,实以小青龙汤为主方,是小青龙汤
为外感中治痰饮之剂,实为理肺之剂也。肺主呼吸,其呼吸之机关在于肺叶之 辟,其 辟之机自
如,喘病自愈。是以陈修园谓:小青龙汤当以五味、干姜、细辛为主药,盖五味子以司肺之 ,
干姜以司肺之辟,细辛以发动其辟活泼之机,故小青龙汤中诸药皆可加减,独此三味不可加
减。按:陈氏此论甚当,至其谓细辛能发动 辟活泼之灵机,此中原有妙理。盖细辛人皆知为足
少阴之药,故伤寒少阴证多用之,然其性实能引足少阴与手少阴相交,是以少阴伤寒,心肾不
交而烦躁者宜用之,又能引诸药之力上达于脑,是以阴寒头疼者必用之,且其含有龙脑气味,
能透发神经使之灵活,自能发动肺叶 辟之机使灵活也。
邹润安谓:凡风气寒气,根据于精血、津液、便溺、涕唾以为患者,并能曳而出之,使相离
而不相附,审斯则小青龙汤中之用细辛,亦所以除水气中之风寒也。
仲景之方,用五味即用干姜,诚以外感之证皆忌五味,而兼痰嗽者尤忌之,以其酸敛之力甚
大,能将外感之邪锢闭肺中永成劳嗽,惟济之以干姜至辛之味,则无碍。诚以五行之理,辛能
胜酸,《内经》有明文也。徐氏《本草百种注》中论之甚详。而愚近时临证品验,则另有心
得,盖五味之皮虽酸,其仁则含有辛味,以仁之辛济皮之酸,自不至因过酸生弊,是以愚治劳
嗽,恒将五味捣碎入煎,少佐以射干、牛蒡诸药即能奏效,不必定佐以干姜也。
特是医家治外感痰喘喜用麻黄,而以小青龙汤治外感之喘,转去麻黄加杏仁,恒令用者生
疑。近见有彰明登诸医报而议其非者,以为既减去麻黄,将恃何者以治外感之喘乎?不知《神
农本草经》谓桂枝主上气咳逆,吐吸,是桂枝原能降气定喘也。诚以喘虽由于外感,亦恒兼因
元气虚损不能固摄,麻黄虽能定喘,其得力处在于泻肺,恐于元气素虚者不宜,是以不取麻黄
之泻肺,但取桂枝之降肺,更加杏仁能降肺兼能利痰祛邪之品以为之辅佐,是以能稳重建功
也。

愚初为人诊病时,亦不知用也。犹忆岁在乙酉,邻村李××,三十余,得外感痰喘证,求为
延医。其人体丰,素有痰饮,偶因感冒风寒,遂致喘促不休,表里俱无大热,而精神不振,略
一合目即昏昏如睡,胸膈又似满闷,不能饮食,舌苔白腻,其脉滑而濡,至数如常。投以散风
清火利痰之剂,数次无效。继延他医数人延医,皆无效。迁延日久,势渐危险,复商治于愚。
愚谂一老医皮××,年近八旬,隐居渤海之滨,为之介绍延至。诊视毕,曰:“此易治,小青
龙汤证也。”遂开小青龙汤原方,加杏仁三钱,仍用麻黄一钱。
一剂喘定。继用苓桂术甘汤加天冬、浓朴,服两剂全愈。
愚从此知小青龙汤之神妙。自咎看书未到,遂广阅《伤寒论》诸家注疏,至喻嘉言《尚论
篇》论小青龙汤处,不觉狂喜起舞,因叹曰:“使愚早见此名论,何至不知用小青龙汤
也。”从此以后,凡遇外感喘证可治以小青龙汤者,莫不投以小青龙汤。而临证细心品验,知
外感痰喘之挟热者,其肺必胀,当仿《金匮》用小青龙汤之加石膏,且必重加生石膏方效。迨
至癸巳,李××又患外感痰喘,复求愚为延医,其证脉大略如前,而较前热盛。投以小青龙汤
去麻黄,加杏仁三钱,为其有热又加生石膏一两。服后,其喘立止。药力歇后,而喘仍如故。
连服两剂皆然。此时皮姓老医已没,无人可以质正,愚方竭力筹思,将为变通其方,其岳家沧
州为送医至,愚即告退。后经医数人,皆延自远方,服药月余,竟至不起。
愚因反复研究,此证非不可治,特用药未能吻合,是以服药终不见效。徐灵胎谓:“龙骨之
性,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故《伤寒论》方中,仲景于邪气未尽者,亦用之。外感喘证服小青
龙汤愈而仍反复者,正气之不敛也。遂预拟一方,用龙骨、牡蛎(皆不 )各一两以敛正气,苏
子、清半夏各五钱以降气利痰,名之曰从龙汤,谓可用于小青龙汤之后。
平均小青龙汤之药性,当以热论。而外感痰喘之证又有热者十之八九,是以愚用小青龙汤三
十余年,未尝一次不加生石膏。即所遇之证分毫不觉热,亦必加生石膏五六钱,使药性之凉热
归于平均。若遇证之觉热,或脉象有热者,则必加生石膏两许或一两强。若因其脉虚用人参于
汤中者,即其脉分毫无热,亦必加生石膏两许以辅之,始能受人参温补之力。至其证之或兼烦
躁,或表里壮热者,又宜加生石膏至两半或至二两,方能奏效。盖如此多用石膏,不惟治外感
之热且以解方中药性之热也。为有石膏以监制麻黄,若遇脉之实者,仍宜用麻黄一钱,试举一
案以征明之。
堂姊丈褚××,体丰气虚,素多痰饮,薄受外感,即大喘不止,医治无效,旬日喘始愈,偶
与愚言及,若甚恐惧。愚曰:此甚易治,顾用药何如耳。《金匮》小青龙加石膏汤,为治外感
痰喘之神方,辅以拙拟从龙汤,则其功愈显,若后再喘时,先服小青龙汤加石膏,若一剂喘
定,继服从龙汤一两剂,其喘必不反复。若一剂喘未定,小青龙加石膏汤可服至两三剂,若犹
未全愈,继服从龙汤一两剂必能全愈。若服小青龙加石膏汤,喘止旋又反复,再服不效者,继
服从龙汤一两剂必效。遂录两方赠之,褚××甚欣喜如获异珍。
后用小青龙汤时,畏石膏不敢多加,虽效实无捷效,偶因外感较重喘剧,连服小青龙两剂,
每剂加生石膏三钱,喘不止而转增烦躁。急迎为诊视,其脉浮沉皆有力,遂即原方加生石膏一
两,煎汤服后其喘立止,烦躁亦愈,继又服从龙汤两剂以善其后。
按:小青龙汤以驱邪为主,从龙汤以敛正为主。至敛正之药,惟重用龙骨、牡蛎,以其但敛
正气而不敛邪气也(观《伤寒论》中仲景用龙骨牡蛎之方可知)。又加半夏、牛蒡以利痰,苏
子以降气,芍药清热兼利小便,以为余邪之出路,故先服小青龙汤病减去十之八九,即可急服
从龙汤以收十全之功也。
寒温中,皆有痰喘之证,其剧者甚为危险。医者自出私智治之,皆不能效,惟治以小青龙

汤,或治以小青龙加石膏汤,则可随手奏效。然寒温之证,兼喘者甚多,而有有痰无痰,与虚
实轻重之分,又不必定用小青龙汤也。今即愚所经验者,缕析条分,胪列于下,以备治外感作
喘者之采用。
(一)气逆迫促,喘且呻,或兼肩息者,宜小青龙汤减麻黄之半,加杏仁。热者加生石膏。
(二)喘状如前,而脉象无力者,宜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再加人参、生石膏。若其脉
虚而兼数者,宜再加知母。
(三)喘不至呻,亦不肩息,唯吸难呼易,苦上气,其脉虚而无力或兼数者,宜拙拟滋阴清
燥汤。
(四)喘不甚剧,呼吸无声,其脉实而至数不数者,宜小青龙汤原方加生石膏。若脉数者,
宜减麻黄之半,加生石膏、知母。
(五)喘不甚剧,脉洪滑而浮,舌苔白浓,胸中烦热者,宜拙拟寒解汤。服后自然汗出,其
喘即愈。
(六)喘不甚剧,脉象滑实,舌苔白浓,或微兼黄者,宜白虎汤少加薄荷叶。
(七)喘而发热,脉象洪滑而实,舌苔白或兼黄者,宜白虎汤加栝蒌仁。
(八)喘而发热,其脉象确有实热,至数兼数,重按无力者,宜白虎加人参,再加川贝、苏
子。若虚甚者,宜以生山药代粳米。
(九)喘而结胸者,宜酌其轻重,用《伤寒论》中诸陷胸汤、丸,或拙拟荡胸汤以开其结,
其喘自愈。
(十)喘而烦躁,胸中满闷,不至结胸者,宜越婢加半夏汤,再加栝蒌仁。若在暑热之时,
宜以薄荷叶代方中麻黄。
至于麻黄汤证恒兼有微喘者,服麻黄汤原方即愈。业医者大抵皆知,似无庸愚之赘言。然服
药后喘虽能愈,不能必其不传阳明。惟于方中加知母数钱,则喘愈而病亦必愈。
若遇脉象虚者,用小青龙汤及从龙汤时,皆宜加参,又宜酌加天冬,以调解参性之热,然如
此佐以人参、天冬,仍有不足恃之时。曾治一人年近六旬,痰喘甚剧,脉则浮弱不堪重按,其
心中则颇觉烦躁,投以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又加生石膏一两,野台参四钱,天冬六钱,俾
煎汤一次服下,然仍恐其脉虚不能胜药,预购生杭萸肉(药局中之山萸肉多用酒拌蒸熟令色
黑,其酸敛之性大减,殊非所宜)三两,以备不时之需。乃将药煎服后,气息顿平,阅三点
钟,忽肢体颤动,遍身出汗,又似作喘,实则无气以息,心怔忡莫支,诊其脉如水上浮麻,莫
辨至数,急将所备之萸肉急火煎数沸服下,汗止精神稍定,又添水煮透,取浓汤一大盅服下,
脉遂复常,怔忡喘息皆愈。继于从龙汤中加萸肉一两,野台参三钱,天冬六钱,煎服两剂,痰
喘不再反复。
按:此证为元气将脱,有危在顷刻之势,重用山萸肉即可随手奏效者,因人之脏腑惟肝主疏
泄,人之元气将脱者,恒因肝脏疏泄太过,重用萸肉以收敛之,则其疏泄之机关可使之顿停,
即元气可以不脱,此愚从临证实验而得,知山萸肉救脱之力十倍于参、 也。因屡次重用之,以
挽回人命于顷刻之间,因名之为回生山茱萸汤。
其人若素有肺病常咳血者,用小青龙汤时,又当另有加减,宜去桂枝留麻黄,又宜于加杏
仁、石膏之外,再酌加天冬数钱,盖咳血及吐衄之证,最忌桂枝,而不甚忌麻黄,以桂枝能助
血分之热也。忆岁在癸卯,近族舅母刘媪,年过五旬,曾于初春感受风寒,愚为诊视疏方中有
桂枝,服后一汗而愈,因其方服之有效,恐其或失,粘于壁上以俟再用。至暮春又感受风温,
遂取其方自购药服之,服后遂至吐血,治以凉血降胃之药,连服数剂始愈。

太阳病小陷胸汤证
(附:白散方)
《伤寒论》大陷胸汤后,又有小陷胸汤以治结胸之轻者,盖其证既轻,治之之方亦宜轻矣。
《伤寒论》原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按心下之
处,注疏家有谓在膈上者,有谓在膈下者,以理推之实以膈上为对。盖膈上为太阳部位,膈下
则非太阳部位。且小结胸之前(百三十九节)谓:“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
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观
此大陷胸汤所主之病,亦有从下之文,则知心上仍属胸中无疑义也。
【小陷胸汤方】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汤洗,栝蒌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渣,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渣,分温三服。
此证乃心君之火炽盛,铄耗心下水饮结为热痰(脉现滑象,是以知为热痰,若但有痰而不
热,当现为濡象矣),而表阳又随风内陷,与之互相胶漆,停滞于心下为痞满,以杜塞心下经
络,俾不流通,是以按之作痛也。为其病因由于心火炽盛,故用黄连以宁熄心火,兼以解火热
之团结,又佐以半夏开痰兼能降气,栝蒌涤痰兼以清热,其药力虽远逊于大陷胸汤,而以分消
心下之痞塞自能胜任有余也。
然用此方者,须将栝蒌细切,连其仁皆切碎,方能将药力煎出。
此证若但痰饮痞结于心下,而脉无滑热之象者,可治以拙拟荡胸汤,惟其药剂宜斟酌减轻
耳。
小结胸之外,又有寒实结胸,与小结胸之因于热者迥然各异,其治法自当另商。《伤寒论》
谓:宜治以三物小陷胸汤。又谓:白散亦可服。三物小陷胸汤《伤寒论》中未载,注疏家或疑
即小陷胸汤,谓系从治之法。不知所谓从治者,如纯以热治凉,恐其格拒不受,而于纯热之中
少用些些凉药为之作引也,若纯以凉治凉,是犹冰上积冰,其凝结不益坚乎?由斯知治寒实结
胸,小陷胸汤断不可服,而白散可用也。爰录其方于下。
【白散方】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
上三味为散,纳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半,病在膈上必
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按:方中几分之分,当读为去声,原无分量多少,如方中桔梗、贝母各三分,巴豆一分,即
桔梗、贝母之分量皆比巴豆之分量多两倍,而巴豆仅得桔梗及贝母之分量三分之一也。巴豆味
辛性热以攻下为用,善开冷积,是以寒实结胸当以此为主药,而佐以桔梗、贝母者,因枯梗不
但能载诸药之力上行,且善开通肺中诸气管使呼吸通畅也。至贝母为治嗽要药,而实善开胸膺
之间痰气郁结。至巴豆必炒黑而后用者,因巴豆性至猛烈,炒至色黑可减其猛烈之性,然犹不
敢多用,所谓半钱匕者,乃三药共和之分量,折为今之分量为一分五厘,其中巴豆之分量仅二
厘强,身形羸弱者又宜少用,可谓慎之又慎也。
白散方中桔梗、贝母,其分量之多少无甚关系,至巴豆为方中主药,所用仅二厘强,纵是药
力猛烈,亦难奏效,此盖其分量传写有误也,愚曾遇有寒实结胸,但用巴豆治愈一案,爰详细
录出以征明之。
一人年近三旬,胸中素多痰饮,平时呼吸其喉间恒有痰声。时当孟春上旬,冒寒外出,受凉
太过,急急还家,即卧床上,歇息移时,呼之吃饭不应,视之有似昏睡,呼吸之间痰声漉漉,
手摇之使醒,张目不能言,自以手摩胸际,呼吸大有窒碍。延医治之,以为痰厥,概治以痰厥
诸方皆无效。及愚视之,抚其四肢冰冷,其脉沉细欲无,因晓其家人曰:此寒实结胸证,非用

《伤寒论》白散不可。遂急购巴豆去皮及心,炒黑捣烂,纸裹数层,压去其油(药局中名为巴
豆霜,恐药局制不如法,故自制之),秤准一分五厘,开水送下,移时胸中有开通之声,呼吸
顿形顺利,可作哼声,进米汤半碗。翌晨又服一剂,大便通下,病大轻减,脉象已起,四肢已
温,可以发言,至言从前精神昏愦似无知觉,此时觉胸中似满闷。遂又为开干姜、桂枝尖、人
参、浓朴诸药为一方,俾多服数剂以善其后。
如畏巴豆之猛烈不敢轻用,愚又有变通之法,试再举一案以明之。
一妇人年近四旬,素患寒饮,平素喜服干姜、桂枝等药。时当严冬,因在冷屋察点屋中家具
为时甚久,忽昏仆于地,舁诸床上,自犹能言,谓适才觉凉气上冲遂至昏仆,今则觉呼吸十分
努力气息始通,当速用药救我,言际忽又昏愦,气息几断。时愚正在其村为他家治病,急求为
诊视,其脉微细若无,不足四至,询知其素日禀赋及此次得病之由,知其为寒实结胸无疑,取
药无及,急用胡椒(辛热之品能开寒结)三钱捣碎,煎两三沸,徐徐灌下,顿觉呼吸顺利,不
再昏厥。遂又为疏方,干姜、生怀山药各六钱,白术、当归各四钱,桂枝尖、半夏、甘草各三
钱,浓朴、陈皮各二钱,煎服两剂,病愈十之八九。又即原方略为加减,俾多服数剂以善其
后。

太阳病旋复花代赭石汤证
心下停有水气可作干呕咳喘,然水气仍属无形不至于痞硬也。乃至伤寒或因汗吐下伤其中焦正
气,致冲气肝气皆因中气虚损而上干,迫搏于心下作痞硬,且其外呼之气必噫而后出者,则非
小青龙汤所能治矣,而必须治以旋复花代赭石汤。
《伤寒论》原文: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旋复代赫石汤方】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切,代赭石一两,大枣十二枚擘,甘
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人之胃气,其最重之责任在传送饮食,故以息息下行为顺。乃此证因汗吐下伤其胃气,则胃
气不能下行,或更转而上逆。下焦之冲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原上隶阳明,因胃气上逆,遂
至引动冲气上冲,更助胃气上逆。且平时肝气原能助胃消食,至此亦随之上逆,团结于心下痞
而且硬,阻塞呼吸之气不能上达,以致噫气不除,噫气者强呼其气外出之声也。此中原有痰涎
与气相凝滞,故用旋复花之逐痰水除胁满者,降胃兼以平肝,又辅以赭石、半夏降胃即以镇
冲,更伍以人参、甘草、大枣、生姜以补助胃气之虚,与平肝降胃镇冲之品相助为理,奏功自
易易也。
赭石最善平肝、降胃、镇冲,在此方中当得健将,而只用一两,折为今之三钱,三分之则一
剂中只有一钱,如此轻用必不能见效。是以愚用此方时,轻用则六钱,重用则一两,盖如此多
用,不但取其能助旋复、半夏以平肝、降胃、镇冲也,且能助人参以辅助正气。盖人参虽善补
气,而实则性兼升浮,惟借赭石之重坠以化其升浮,则人参补益之力下行可至涌泉,非然者但
知用人参以补气,而其升浮之性转能补助逆气,而分毫不能补助正气,是用之不如不用也。是
以愚从屡次经验以来,知此方中之赭石,即少用亦当为人参之三倍也。
旋复花,《神农本草经》谓其味咸,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为其味咸,有似朴硝,
故有软坚下行之功,是以有以上种种之功效。敝邑(盐山)武帝台污所产旋复花,其味咸而且
辛,用以平肝、降胃、开痰、利气诚有殊效。
王姓童子,十二三岁,于晨起忽左半身手足不遂,知其为痰瘀经络,致气血不能流通也。时
蓄有自制半夏若干,及所采武帝台旋复花若干,先与以自制半夏,俾为末徐徐服之,服尽六两
病愈弱半,继与以武帝台旋复花,俾其每用二钱半,煎汤服之,日两次,旬日全愈。盖因其味
咸而兼辛,则其利痰开瘀之力当益大,是以用之有捷效也。夫咸而兼辛之旋复花,原为罕有之
佳品,至其味微咸而不甚苦者,药局中容或有之,用之亦可奏效。若并此种旋复花亦无之,用
此方时,宜将方中旋复花减半,多加赭石数钱,如此变通其方亦权可奏效也。
或问:人之呼吸惟在肺中,旋复代赭石汤证,其痞硬在于心下,何以妨碍呼吸至噫气不除
乎?答曰:肺者发动呼吸之机关也,至呼吸气之所及,非仅在于肺也,是以肺管有分支下连于
心,再下则透膈连于肝,再下则由肝连于包肾之脂膜以通于胞室(胞室男女皆有),是以女子
妊子其脐带连于胞室,而竟能母呼子亦呼,母吸子亦吸,斯非气能下达之明征乎?由斯知心下
痞硬,所阻之气虽为呼吸之气,实自肺管分支下达之气也。

太阳病炙甘草汤证
陷胸、泻心诸方,大抵皆治外感之实证,乃有其证虽属外感,而其人内亏实甚者,则《伤寒
论》中炙甘草汤所主之证是也。
《伤寒论》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脉之跳动,偶有止时,其止无定数者为结,言其脉结而不行,是以中止也;止有定数者曰
代,言其脉至此即少一跳动,必需他脉代之也。二脉虽皆为特别病脉,然实有轻重之分,盖结
脉止无定数,不过其脉偶阻于气血凝滞之处,而有时一止,是以为病犹轻;至代脉则止有定
数,是脏腑中有一脏之气内亏,不能外达于脉之部位,是以为病甚重也。其心动悸者,正其结
代脉之所由来也。
【炙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阿胶二
两,麦门冬半升,麻子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化消尽,温服一升,日三
服,一名复脉汤。
炙甘草汤之用意甚深,而注疏家则谓,方中多用富有汁浆之药。为其心血亏少,是以心中动
悸以致脉象结代,故重用富有汁浆之药,以滋补心血,为此方中之宗旨,不知如此以论此方,
则浅之乎视此方矣。试观方中诸药,惟生地黄(即干地黄)重用一斤,地黄原补肾药也,惟当
时无熟地黄,多用又恐其失于寒凉,故煮之以酒七升、水八升,且酒水共十五升,而煮之减去
十二升,是酒性原热,而又复久煮,欲变生地黄之凉性为温性者,欲其温补肾脏也。盖脉之跳
动在心,而脉之所以跳动有力者,实赖肾气上升与心气相济,是以伤寒少阴病,因肾为病伤,
遏抑肾中气化不能上与心交,无论其病为凉为热,而脉皆微弱无力,是明征也。由斯观之,是
炙甘草汤之用意,原以补助肾中之气化,俾其壮旺上升,与心中之气化相济救为要着也。至其
滋补心血,则犹方中兼治之副作用也,犹此方中所缓图者也。
方中人参原能助心脉跳动,实为方中要药,而只用二两,折为今之六钱,再三分之一,剂中
只有人参二钱,此恐分量有误,拟加倍为四钱则奏效当速也。然人参必用党参,而不用辽参,
盖辽参有热性也。
脉象结代而兼有阳明实热者,但治以炙甘草汤恐难奏功,宜借用白虎加人参汤,以炙甘草汤
中生地黄代方中知母,生怀山药代方中粳米。曾治一叟,年近六旬,得伤寒证,四五日间表里
大热,其脉象洪而不实,现有代象,舌苔白而微黄,大便数日未行。为疏方,用生石膏三两,
大生地一两,野台参四钱,生怀山药六钱,甘草三钱,煎汤三盅,分三次温饮下,将三次服
完,脉已不代,热退强半,大便犹未通下,遂即原方减去石膏五钱,加天冬八钱,仍如从前煎
服,病遂全愈。
炙甘草汤虽结代之脉并治,然因结轻代重,故其制方之时注重于代,纯用补药。至结脉恒有
不宜纯用补药,宜少加开通之药始与病相宜者。近曾在津治一钱姓壮年,得伤寒证,三四日间
延为诊视,其脉象洪滑甚实,或七八动一止,或十余动一止,其止皆在左部,询其得病之由,
知系未病之前曾怒动肝火,继又出门感寒,遂得斯病,因此知其左脉之结乃肝气之不舒也。为
疏方,仍白虎加人参汤加减,生石膏细末四两,知母八钱,以生山药代粳米用六钱,野台参四
钱,甘草三钱,外加生莱菔子四钱捣碎,煎汤三盅,分三次温服下。结脉虽除,而脉象仍有余
热,遂即原方将石膏减去一两,人参、莱菔子各减一钱,仍如前煎服,其大便从前四日未通,
将药三次服完后,大便通下,病遂全愈。此次所用之方中不以生地黄代知母者,因地黄之性与
莱菔子不相宜也。
愚治寒温证不轻用降下之品,其人虽热入阳明之府,若无大便燥硬,欲下不下之实征,亦恒
投以大剂白虎汤清其热,热清大便恒自通下。是以愚日日临证,白虎汤实为常用之品,承气汤

恒终岁不一用也。
一叟,年过六旬,大便下血,医治三十余日病益进,日下血十余次,且多血块,精神昏愦。
延为诊视,其脉洪实异常,至数不数,惟右部有止时,其止无定数乃结脉也。其舌苔纯黑,知
系外感大实之证,从前医者但知治其便血,不知治其外感实热可异也。投以白虎加人参汤,方
中生石膏重用四两,为其下血日久,又用生山药一两以代方中粳米,取其能滋阴补肾,兼能固
元气也。煎汤三盅,分三次温服下,每次送服广三七细末一钱,如此日服一剂,两日血止,大
便犹日行数次,脉象之洪实大减,而其结益甚,且腹中觉胀。
询其病因,知得于恼怒之后,遂改用生莱菔子五钱,而佐以白芍、滑石、天花粉、甘草诸药
(外用鲜白茅根切碎四两煮三四沸,取其汤以代水煎药),服一剂胀消,脉之至数调匀,毫无
结象而仍然有力,大便滑泻已减半,再投以拙拟滋阴清燥汤(方系生怀山药、滑石各一两,生
杭芍六钱,甘草三钱),一剂泻止,脉亦和平。观上所录二案,知结脉现象未必皆属内亏,恒
有因气分不舒,理其气即可愈者。
又有脉非结代,而若现雀啄之象者,此亦气分有所阻隔也。曾治一少妇素日多病,于孟春中
旬得伤寒,四五日表里俱壮热,其舌苔白而中心微黄,毫无津液,脉搏近六至,重按有力,或
十余动之后,或二十余动之后,恒现有雀啄之象,有如雀之啄粟,恒连二三啄也。其呼吸外出
之时,恒似有所龃龉而不能畅舒。细问病因,知其平日司家中出入账目,其姑察账甚严,未病
之先,因账有差误,曾被责斥,由此知其气息不顺及脉象之雀啄,其原因皆由此也。问其大便
自病后未行,遂仍治以前案钱姓方,将生石膏减去一两,为其津液亏损,为加天花粉八钱,亦
煎汤三盅分三次温服下,脉象已近和平,至数调匀如常,呼吸亦顺,惟大便犹未通下,改用滋
阴、润燥、清火之品,服两剂大便通下全愈。

太阳少阴证鼻衄
冉××,女,72岁。成都市居民。
【病史】1975年4月,感冒后鼻内出血。就近至某医院请中医治疗,诊为肺热。连服清热解表
剂,病势不减。家人急用云南白药塞鼻内,用三、四瓶后,血仍渗出不止。延至第六日,到
××医院五官科诊治,无效,遂来就诊。
【初诊】鼻衄已十日,鼻腔出血仍阵阵外渗,血色暗红,面色苍白。饮食难下,四肢逆冷,恶
寒身痛,微咳。舌质暗淡,苔白滑,根部微黄腻。阳虚之人,外感寒邪,正气虚弱,失血统
摄,阳气被遏,脉络淤滞,血不循常道而外溢。此属太阳少阴证鼻衄。
法宜助阳解表,温经摄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主之。
处方
麻黄10克 制附片60克(久煎) 辽细辛3克 炮姜30克 荷叶10克(醋炒) 炙甘草20克 二剂
【二诊】上方服一剂,出血减;二剂后,血全止。因年迈体弱,难以复元,再以四逆汤加益气
之品续服。
处方
制附片30克(久煎) 炮姜15克 炙甘草10克 党参10克 上肉桂10克(冲服)  大枣30克 三剂
【三诊】精神好转,饮食增加。但气血亏甚,嘱其以生姜羊肉汤加当归、黄芪炖服调补。
1979年2月追访:患者已76岁,病愈后身体尚好。
【按语】本例鼻衄,证属寒中少阴,外连太阳。治以表里双解,佐以温经摄血,三诊而衄止。
或问:仲景有“衄家不可汗”之戒,此例何以用麻黄?因患者兼有太阳伤寒之表,具麻黄证。方
巾重用附子,温少阴之经,解表而不伤阳气;麻黄不配桂枝,并重用炙甘草以制之,则不发汗
而祛邪。临床所见,衄家并非皆不可汗;亦有用汗法而愈者。不同病情,须具体分析。

太阳少阴证咳喘并二便失禁(慢性气管炎、肠炎、尿道萎缩)
叶××,男,68岁。成都市居民,盲人。
【病史】患慢性气管炎十余年,经常头昏头痛,咳喘痰多,不能平卧;其后,二便失禁五、六
载,每日大小便约二十余次,每解小便,大便即出,时稀时秘。成都某医院曾诊断为慢性支气
管炎并发感染、慢性肠炎、尿道萎缩。经常服用氨茶碱及多种抗菌素等,病情未见改善,自觉
全身发凉,四肢乏力,恶心呕吐不已。1975年转某院就诊,曾服清热中药及抗菌素后,至深夜,
忽感心烦,四肢冰冷,大小便顿失控制,神志昏迷约半小时方苏醒,数日后又出现口眼歪斜,
诊断为“面神经麻痹”。经针灸治疗,口眼歪斜有好转,余证如故。长期病魔缠身,痛苦不可
言状。
1975年12月来诊,按太阳少阴同病论治,服药两月基本痊愈。
【初诊】时腹痛,每日大便频繁,常呈灰白粘液;间有秘结,如筷头状,临厕努挣,憋胀难
忍。小便淋漓不尽,量少刺痛,欲解而不畅。咳嗽、痰多,稀白。心累喘急,只能半卧;头昏
头痛,恶寒乏力,四肢清冷。面色苍白,体虚胖。舌质淡,微紫暗,前半部无苔,舌根部白腻
夹黄而厚,脉沉微。此为太阳寒实郁久,阴邪深结于脏,肺失肃降,肾气内伤,下焦不固,以
致二便失常。乃少阴寒化,兼太阳表实证。法宜内护元阳而散寒,外开腠理而固中。以麻黄附
子甘草汤主之,
处方
麻黄10克 制附片30克(久煎) 甘草15克 四剂
【辨证】患者早年双目失明,生活艰苦无人照顾,以致沉疾迁延,病情日益复杂,阴阳及表里
虚实交错;患者面苍白,舌质偏淡微现紫暗,苔白厚腻;加以脉沉微,肢冷、恶寒、心累、乏
力,显系心肾阳衰,气血不足。应属阴、寒、里、虚,病入少阴之证。
察其腹胀痛之证,虽非阴证虚寒所独有,但阳证实热则与此又不同。本例腹胀,时痛时止,时
利时秘,恶寒无热,口不渴;舌质淡,前半部无苔,舌根部白滑而腻,显然,此为阴盛腹痛胀
满之象。
二便失其约制,又与热迫大肠或热结旁流而下利者不同。患者多年来时溏时秘,常有便意;秘
而并不坚硬,溏而排泄不尽。解小便时,大便憋胀欲行;解大便时,小便复觉淋漓不尽。由此
可知,此证当属少阴寒化,下焦失固之二便失禁无疑。
病入少阴,必损及心肾与膀胱诸脏腑。以本例而言,其根本首在肾阳虚衰。今久病之后,肾气
日衰,开阖失司,二便排泄随之失调。肾累及脾,脾失健运,故更增腹胀满。脾湿盛,致大便
色白;上泛为痰,阻塞气机而咳嗽痰多。肾之元阳衰微,必影响肺气之肃降,加重气机之不
畅,致使患者不能平卧:此乃患者多年以来,诸证蜂起,相互缠绵,迁延不愈之病根。

患者初诊时,恶寒、头痛,舌质淡润而苔白夹黄,乃兼有太阳外感表实之邪。单解表则里证不
去,单治里则表实不解。为此,投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兼顾阴阳表里。附子与麻黄并用,寒气
散而不伤元阳,救其里而及其表;且以甘草缓之,微发其汗也。此与单纯治疗少阴虚寒里证,
或病仅属太阳表实,脉阴阳俱紧而发汗者,径庭也。
【二诊】上方服四剂,恶寒、咳嗽、头痛等减轻。太阳表寒初解,腹胀、便难等稍有好转。但
阴寒凝聚于里,非通下不足以破其结。惟大便不通,当分阳结阴结。查前人固有少阴急下三证
之说,但有严格之界限。此证与少阴三急下证又不相同,应为少阴寒证阴结为主的二便失常,
乃少阴之变,而非少阴之常,当用温通之法。为此投以阴阳共济,寒热同炉之大黄附子汤主
之。
处方
生大黄9克 川附片45克(久煎) 辽细辛3克 四剂
服药四剂,二便皆觉通畅;憋胀、急迫等多年痛楚消失;咳喘、痰涎亦进而减轻。以后改服理
中汤,随证加减,又服药月余,调理而安。
1978年12月10日,至患者家中访问,得知几年来身体一直良好。老人兴奋地说:往年冬季,早已
卧床;病愈至今,既无手足清冷,又无恶寒咳喘之病,二便亦已正常,对范老十分感激。
【按语】本例上、中、下三焦,肺、脾、肾、胃、大小肠、膀胱等多脏腑皆已受病,互相连累
和交织。病之症结,在于肾阳虚衰,致使下焦佚固,咳喘缠绵。病邪传变之趋向,为寒湿浸入
太阳,日久失治,阳消阴长,邪进正衰;病传少阴,则寒化益深,机体抗病力更弱,以致缠绵
数载,变证蜂起。病情虽然如此复杂,由于紧紧抓住六经辨证的基本线索,故其特征、本质和
各个阶段之主要症结清晰可见,从而为临床施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太阳少阴证头痛
李××,男,48岁。解放军某部老红军。
【病史】1957年12月,患剧烈头痛,夜间尤甚。痛时自觉头部紧缩似鸡蛋大小,如铁箍紧束,不
能入睡。在四川××医院住院八个多月,病因不明,按“神经官能症”治疗。每日服安眠药强
行控制。出院后,头痛复发时,又增肩背痛楚如缚。后转部队××医院,采用睡眠疗法等治
疗。又入××医院,按“癔病”论治。病情未见好转,被迫全休。每日剧痛发作一至数次。发
展严重时,舌强目呆,手不能抬,脚不能移,说不出话。1965年来诊。
【初诊】头剧痛,连及肩背,每日发作数次。神衰气短,四肢无力,手足不温,经常下利。面
色萎黄,舌质暗淡,苔黄夹白,根部厚腻。此为太阳少阴证,多年陈寒凝聚已深,表里之邪交
织难解。法宜扶阳解表,峻逐阴寒。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主之。
处方
麻黄10克 制附片60克(久煎) 辽细辛6克 桂枝12克 干姜60克 生姜120克 甘草30克
【二诊】上方连服十余剂,头痛减轻,余证同前。病重药轻,熟附久煎,难奏其功。遂令将上
方加倍重用附子,改久煎制附片为略煎(煮沸后二十分钟下群药)。嘱其尽量多服,若身麻,甚则
失去知觉,不必惊骇,任其自行恢复。
处方
麻黄10克 制附片120克(略煎) 辽细辛6克 桂枝12克 干姜60克 生姜120克 甘草30克
患者遵法服之,服后等待药性发作。半小时后,信步庭院,忽然倒下。被家人抬进卧室,很快
清醒。除全身发麻外,无明显不适。起身后,又倒在地上,口中流出不少清泫粘液。数小时
后,逐渐恢复常态。间隔数日,依上法又重复一次。从此,多年剧痛明显减轻,头、肩、背如
紧箍重压之苦,皆如释。其后将初诊方附片久煎又连续服用两月,病遂基本治愈。十余年来,
未再复发。
1979年10月31日追访:患者已年逾花甲,谈笑风生,介绍二十年来患此奇病之种种经历,不胜感
慨之至。
【按语】此例头部之剧痛,如绳索捆绑,似头戴“紧箍”之状,乃寒湿之邪久聚,循太阳经入
里,日积月深而不解。此所谓“寒中少阴之经,而复外连太阳”。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峻
逐表里寒湿之凝滞。
钱潢称此方为“温经散寒之神剂”,实临床经验之谈。

太阳少阴证胸痹
陈××,女,32岁。成都某乡,农民。
【病史】1g76年8月,妊娠期外感,头疼,身痛,失眠,尤以胸背疼痛、胸中满闷为甚。因怕服
药动胎早产,未治疗。产后七日,正值地震,露宿于外,病势加剧。先后到省市数处医院胸
透,并作心电图、超声波等检查,均无异常,诊为“神经官能症”。1977年11月初来诊。
【初诊】胸部疼痛年余,痞满不舒,呃逆气阻。畏寒头昏,耳如蝉鸣,骨节酸痛,纳差,多
梦,行经腹痛,淤块甚多。舌质偏淡,苔黄滑。此为产前感受外邪,产后血海空虚,又受寒湿
侵袭,寒凝气滞,胸阳痹阻,清阳不升,故出现胸痞,头晕、耳呜、失眠,身痛等证,亦即俗
称之“月后寒”。法宜助阳化气,温经散寒。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处方
桂枝10克 炮姜30克 甘草15克 大枣20克 麻黄10克 制附片60克(久煎) 辽细辛6克 吴茱萸
10克 三剂
【二诊】上方服后胸痛减,头晕耳鸣好转,仍觉身痛,经前小腹冷痛。少阴阳虚,风寒湿郁闭
未解,原方加减,兼佐活血化淤之品以调其经血。
处方
桂枝10克 炮姜30克 炙甘草12克 麻黄10克 制附片30克(久煎) 吴茱萸10克 血余炭30克 
当归10克
嘱此方服至经行即止。
【三诊】上方服至四剂,月事来潮。经色、经量、疼痛均大有好转,胸痛、头晕、耳鸣、体
痛、失眠、纳呆亦明显减轻。原方去炮姜、血余炭、吴茱萸,加茯苓安神渗湿之品。
处方
桂枝10克 生姜30克 炙甘草12克 大枣20克 麻黄10克 制附片30克(久煎) 辽细辛3克 茯苓
15克 当归10克
上方服十余剂后,病基本治愈。1979年7月20日追访,近年来身体一直良好。
【按语】《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云: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本例并

无“心下坚,大如盘”之证,又非单纯水气所作,为何移用之?因此证系真阳不足,寒湿之邪乘
产后阳虚而逆僭清阳之位,故不必拘泥“坚”与“盘”及水气之轻与重,亦可辨证投以本方。
既解太阳之邪,又温少阴之经。阳气升,气化行,寒凝解,胸痹诸证自平。

太阳少阴证瘿病(甲状腺左叶囊肿)
宋××,女,36岁。成都市某厂工人。
【病史】体质素弱,常患感冒。1977年5月,患外感咳嗽,服清热止咳中药数剂后,表证解。但
越数日,忽发现颈部左侧有一包块,约2×3厘米,触之稍硬,随吞咽活动,无痛感。自觉心
累,无其他明显症状。曾注射青霉素,服消炎药,后加服中药。同年6月,经××医学院附院诊
断为“甲状腺左叶囊肿”,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未接受,同年7月初转来求诊。
【初诊】左侧颈部出现包块已两月。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入夜难寐,手足清冷,恶寒,头
昏。舌暗淡,苔淡黄而腻。此为瘿病,主证在少阴,兼太阳伤寒之表,法宜扶正驱邪,温经解
表,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主之。
处方
麻黄10克 制附片60克(久煎) 辽细辛6克 桂枝10克 于姜30克 甘草30克 三剂
【二诊】上方服三剂后,包块开始变软,心累乏力略有好转。药证相符,重剂方能速效。上方
姜、附、草三味加倍,再服三剂。包块明显变小,舌质稍转淡红,苔黄腻减。又以初诊方续进
十剂,包块逐渐消失。
1979年7月13日,患者来信说:服药十余剂颈下包块消失,食欲睡眠大为好转。两年来未再复
发。
【按语】本例患者颈侧长包块,触之硬结,不与皮肤粘连,皮色如常,随吞咽而动,系瘿病之
主要证候。《灵枢·寒热篇》谈及寒热瘰疬、鼠瘘之类,病在颈腋者,其病理之本:“皆在于
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本例瘿病,正是如此。太阳与少阴相表里,风寒湿邪,日久深入
少阴,表里同病。阳气渐衰,营卫不固,寒凝气滞,日益壅于颈侧而成结。故此案未泥于一般
瘿肿多属痰气郁结,或火郁伤阴之常规。以太阳少阴证论治,温经解表,以畅气血;通阳散
寒,以开凝聚。同样可收软坚散结之效。

太阳温病麻杏甘石汤证
至于温病,在上古时,原与中风、伤寒统名之为伤寒,是以秦越人《难经》有伤寒有五之说。
至仲景着《伤寒论》,知温病初得之治法,原与中风、伤寒皆不同,故于太阳篇首即明分为三
项,而于温病复详细论之,此仲景之医学,较上古有进步之处也。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
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语言难出。
论温病之开端,亦冠以太阳病三字者,因温病亦必自太阳(此是足太阳非手太阳,彼谓温病
入手经不入足经者,果何所据也)入也。然其化热最速,不过数小时即侵入阳明,是以不觉恶
寒转发热而渴也。治之者不知其为温病,而误以热药发之,竟至汗出不解而转增其灼热,则即
此不受热药之发表,可确定其名为风温矣。其脉阴阳俱浮者象风之飘扬也,自汗出者热随浮脉
外透也,身重者身体经热酸软也,多眠睡者精神经热昏沉也,语言难出者,上焦有热而舌肿胀
也。
风温之外,又有湿温病与伏气化热温病,而提纲中止论风温者,因湿温及伏气化热之温,其
病之起点亦恒为风所激发,故皆可以风温统之也。
提纲中论风温之病状详矣,而提纲之后未列治法,后世以为憾事。及反复详细推之,乃知
《伤寒论》中原有治温病之方,特因全书散佚,后经叔和编辑而错简在后耳。尝观《伤寒论》
第六十二节云:“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生石膏
汤。”今取此节与温病提纲对观,则此节之所谓发汗后,即提纲之所谓若发汗也,此节之所谓
喘,即提纲之所谓息必鼾也,由口息而喘者,由鼻息即鼾矣,此节之所谓无大热,即提纲之所
谓身灼热也,盖其灼热犹在外表,心中仍无大热也,将此节之文与温病提纲一一比较,皆若合
符节。
夫中风、伤寒、温病特立三大提纲,已并列于篇首,至其后则于治中风治伤寒之方首仍加提
纲,以彼例此,确知此节之文原为温病之方,另加提纲无疑,即麻杏甘石汤为治温病之方无疑
也。盖当仲景时,人之治温病者,犹混温病于中风、伤寒之中,于病初得时,未细审其发热不
恶寒,而以温热之药发之,是以汗后不解。或见其发热不恶寒,误认为病已传里,而竟以药下
之,是以百六十三节,又有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云云。所稍异者,一在汗后,一在下后,仲景
恐人见其汗出再误认为桂枝证,故切戒其不可更行桂枝汤,而宜治以麻杏甘石汤。盖伤寒定
例,凡各经病证误服他药后,其原病犹在者,仍可投以正治之原方,是以百零三节云,凡柴胡
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小柴胡汤。以此例彼,知麻杏甘石汤为救温病误治之方,
实即治温病初得之主方,而欲用此方于今日,须将古方之分量稍有变通。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原方】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石膏八两碎绵
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
方中之义,用麻黄协杏仁以定喘,伍以石膏以退热,热退其汗自止也。复加甘草者,取其甘
缓之性,能调和麻黄、石膏,使其凉热之力溶和无间以相助成功,是以奏效甚捷也。
此方原治温病之汗出无大热者,若其证非汗出且热稍重者,用此方时,原宜因证为之变通,
是以愚用此方时,石膏之分量恒为麻黄之十倍,或麻黄一钱、石膏一两,或麻黄钱半、石膏两
半。遇有不出汗者,恐麻黄少用不致汗,服药后可服西药阿斯匹林瓦许以助其汗。若遇热重
者,石膏又可多用。曾治白喉证及烂喉痧证(烂喉痧证必兼温病、白喉证,亦多微兼外感),
麻黄用一钱,石膏恒重至二两,喉证最忌麻黄,而能多用石膏以辅弼之,则不惟不忌,转能借

麻黄之力立见奇功也。
至于肺病之起点,恒有因感受风温,其风邪稽留肺中化热铄肺,有时肺中作痒,即连连喘嗽
者,亦宜投以此汤,清其久蕴之风邪,连服数剂其肺中不作痒,嗽喘自能减轻,再徐治以润肺
清火利痰之剂,而肺病可除矣。盖此麻杏甘石汤之用处甚广,凡新受外感作喘嗽,及头疼、齿
疼、两腮肿疼,其病因由于外感风热者皆可用之,惟方中药品之分量,宜因证变通耳。
【附记】林××,年近五旬,因受风温,虽经医治愈,而肺中余热未清,致肺阴铄耗,酿成
肺病,屡经医治无效。其脉一息五至,浮沉皆有力,自言喉连肺际,若觉痒则咳嗽顿发,剧时
连嗽数十声,周身汗出,必吐出若干稠痰其嗽始止。问其心中常觉发热,大便燥甚,四五日一
行。因悟其肺际作痒,即顿发咳嗽者,必其从前病时风邪由皮毛袭入肺中者,至今犹未尽除
也。因其肺中风热相助为虐,宜以麻黄祛其风,石膏清其热,遂为开麻杏甘石汤方,麻黄用钱
半,生石膏用两半,杏仁三钱,甘草二钱,煎服一剂,咳嗽顿愈。诊其脉仍有力,又为开善后
之方,用生山药一两,北沙参、天花粉、天冬各五钱,川贝、射干、苏子、甘草各二钱,嘱其
多服数剂,肺病可从此除根。后阅旬日,林××又求诊视,言先生去后,余服所开善后方,肺
痒咳嗽仍然反复,遂仍服第一次方,至今已连服十剂,心中热已退,仍分毫不觉药凉,肺痒咳
嗽皆愈,且饮食增加,大便亦不甚干燥。闻其所言,诚出愚意料之外也。再诊其脉已不数,仍
似有力,遂将方中麻黄改用一钱,石膏改用一两,杏仁改用二钱,又加生怀山药六钱,俾煎汤
接续服之,若服之稍觉凉时,即速停止,后连服七八剂似稍觉凉,遂停服,肺病从此竟愈。
按:治肺劳投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且用至二十余剂,竟将肺劳治愈,未免令阅者生疑,然
此中固有精细之理由在也。盖肺病之所以难愈者,为治之者但治其目前所现之证,而不深究其
病因也。如此证原以外感受风成肺劳,且其肺中作痒,犹有风邪存留肺中,且为日既久则为锢
闭难出之风邪,非麻黄不能开发其锢闭之深,惟其性偏于热,于肺中蕴有实热者不宜,而重用
生石膏以辅弼之,既可解麻黄之热,更可清肺中久蕴之热,以治肺热有风劳嗽者,原为正治之
方,故服之立时见功。至于此药,必久服始能拔除病根,且久服麻黄、石膏而无流弊者,此中
又有理由在,盖深入久锢之风邪,非屡次发之不能透,而伍以多量之石膏以为之反佐,俾麻黄
之力惟旋转于肺脏之中,不至直达于表而为汗,此麻黄久服无弊之原因也。至石膏性虽寒凉,
然其质重气轻,煎入汤剂毫无汁浆(无汁浆即是无质),其轻而且凉之气,尽随麻黄发表之力
外出,不复留中而伤脾胃,此石膏久服无弊之原因也。所遇之证,非如此治法不愈,用药即不
得不如此也。

太阳阳明合病葛根汤证
桂枝加葛根汤是治太阳兼阳明之有汗者。至太阳兼阳明之无汗者,《伤寒论》又另有治法。其
方即葛根汤。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
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煎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复
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陈古愚曰:桂枝加葛根汤与此汤,俱治太阳经 之病,太阳之经 在背,经云:“邪入于 ,腰
脊乃强。”师于二方皆云治项背KT KT ,KT KT 者,小鸟羽短,欲飞不能飞,而伸颈之象也。
但前方治汗出,是邪从肌腠而入 ,故主桂枝;此方治无汗,是邪从肤表而入 ,故主麻黄。然邪
既入 ,肌腠亦病,方中取桂枝汤全方加葛根、麻黄,亦肌表两解之治,与桂枝二麻黄一汤同意
而用却不同,微乎微乎!

太阳阳明合病桂枝加葛根汤证
伤寒之传经,自太阳而阳明,然二经之病恒互相连带,不能划然分为两界也。是以太阳之病有
兼阳明者,此乃太阳入阳明之渐也,桂枝加葛根汤所主之病是也。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项背强KT KT (音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葛根四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太阳主皮毛,阳明主肌肉,人身之筋络于肌肉之中,为其热在肌肉,筋被热铄有拘挛之意,
有似短羽之鸟,伸颈难于飞举之状,故以KT KT 者状之也。至葛根性善醒酒(葛花尤良,古有
葛花醒酲汤),其凉而能散可知。且其能鼓胃中津液上潮以止消渴,若用以治阳明之病,是借
阳明府中之气化,以逐阳明在经之邪也,是以其奏效自易易也。

太阳阳明证结胸
钟××,男,45岁。成都市某厂工人。
【病史】有胃痛病史。月余前曾感受风寒,自觉身不适。面部及全身浮肿,皮肤明显变黄。胃
脘及胸胁胀痛,大便秘结,曾按胃痛治疗,病势不减。1960年10月来诊。
【一诊】胸胁及胃脘疼痛,胸脘之间,触之微硬而痛甚,胸部如塞,呼吸不利,口渴不欲多
饮,大便已三日未行。舌质红,苔白黄腻。此为太阳阳明证结胸,法宜泄热逐水,破结通腑,
以大陷胸汤主之。
处方
大黄3克 芒硝3克 甘遂3克(冲服)
一剂,日分三服,得快利,止后服。
【二诊】服二次,得微利;三次后,得快利。胸胁及胃脘胀痛顿减,浮肿及余证明显好转。遂
停服上方,少进清热、化湿之品,以善其后。约半月病愈。
半年后追访,身体已康复。
【按语】《伤寒论》关于阳明一证,曾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之分。历代医家对此
分类,见解很不一致。通常认为,正阳阳明,为阳明自病;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是太阳或少
阳误治而来;其胃家实则一也。但据范老临床经验:太阳阳明、少阳阳明,不经误治,亦可传
经转实。本例太阳阳明证,未经汗下,故属未误治之传经。

太阳阳明证泄泻(过敏性结肠炎)
姚××,男,46岁。四川成都某厂干部。
【病史】曾于1970年夏患阿米巴痢疾,经医院治疗,痊愈出院。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病又复
发。中西医治疗月余,腹泻止。但其后因工作劳累,饮食不慎,又出现腹部隐痛,腹泻便稀,
口三、四次,1971年经四川省××医院确诊为“过敏性结肠炎”、“慢性肠炎”。
在成都先后经多处医疗单位治疗,服中药一百余剂,时好时坏,夏秋更重,迁延五年之久。1975
年11月2日来诊,按太阳阳明证泄泻论治,月余而愈。
【初诊】腹泻每日三、四次,胃腹胀满隐痛,大便时稀时秘,无脓血。头昏,身痛,神疲面
黄,肢体消瘦。舌质暗红,苔黄白而润,脉浮紧。此为外感风寒郁闭,寒湿留滞肠中,交织不
解,迁延日久。属太阳阳明泄泻。宜先开腠理,除寒湿,以麻黄汤加味主之。
处方
麻黄10克 桂枝10克 杏仁18克 甘草30克 法夏18克 二剂,忌油腻、生冷。
【辨证】患者几年前曾患痢疾,后又泄泻。虽排便次数较多,但无里急后重,下利赤白之主
证;再参之西医诊断,当不再属痢疾。今头昏,身痛,苔黄白而润,脉浮紧,为太阳风寒束表
之象。舌暗红,面萎黄,神倦体瘦,为病邪入里已久,邪实伤正之征。胃腹胀痛泄泻,表明外
邪不解,内迫阳明,影响大肠而令传导失职。所以,此病应属太阳阳明合病泄泻。
《伤寒论》云:“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病机与此相似,为何不用葛
根汤?因此证历时久,寒邪重,表实郁闭,水湿内聚,故须用麻黄汤解表散寒;加半夏燥湿,首
开腠理,使邪仍从太阳而解。
【二诊】服药后,食纳增加,余证未减,舌脉同前。虑其久病邪实,兼之既往所服药中,参芪
归地等滋补药较多,致寒湿胶着,一时难以奏效。原方加生姜,温散以助之,再进两剂。
【三诊】头身略有微汗,疼痛减轻。苔腻稍减。腹痛、泄泻等尚无明显变化。继上方去桂枝,
再服两剂。
【四诊】太阳表实已解,时泻时秘虽减,但尚未根除。本自制针砂散方意,重用白矾,以攻其
里,推荡阳明之湿浊。
处方
针砂、白矾、绿矾、麦芽、广香、木通、硼砂、神曲、甘草、白矾50克,余药各30克,共碾细
末,以红糖一斤拌之为丸,如梧桐子大。日二服,每服二粒。

连服二十余日,遂痊愈。
1979年6月24日追访,从病愈以来,未再复发,体重增加儿斤,身体健康。
【按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又云:“湿胜则濡写”。泄
泻一证,虽有急性多实,实则泻之;久泻多虚,虚则补之之说,但临证不可拘泥。本例病程虽
久,但仍以实邪为主,即风寒湿邪,久郁不得外泄,水湿内聚肠胃之间。加之“水反为湿,谷
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应属太阳表证与阳明里证同病,而
以水湿实邪为重。即使有伤正之象,亦不可补。虽有里实,因表证尚重,更不可下。太阳为
开,阳明为阖。诸泄之成,多原于湿。故以麻黄之峻,开其表实;继以针砂之方,推荡里湿。
湿邪去而泄泻止。

太阳与阳明合病麻黄汤证
《伤寒论》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是太阳表证未罢,而又兼阳明之热也。其喘者风寒由皮毛袭肺也。其胸满
者胸中大气因营卫闭塞,不能宣通而生 胀也。其言不可下者,因阳明仍连太阳,下之则成结
胸,且其胸本发满,成结胸尤易,矧其阳明之热,仅在于经,亦断无可下之理,故谆谆以不可
下示戒也。仍治以麻黄汤,是开其太阳而使阳明初生之热随汗而解也。
证兼阳明,而仍用麻黄汤主治,在古人禀赋敦浓,淡泊寡欲,服之可以有效。今人则禀赋薄
弱,嗜好日多,强半阴亏,若遇此等证时,宜以薄荷代方中桂枝。若其热稍剧,而大便实者,
又宜酌加生石膏(宜生用不可 用理详白虎汤下)数钱,方能有效。

太阳证风寒湿痹(风湿、坐骨神经痛、周期性麻痹)
一、风湿
汤××,女,37岁。成都市棕垫生产组工人。
【病史】1964年自觉经常头晕,乏力,周身关节疼痛。1965年10月30日晚,突觉肢体沉重疼痛,
不能转侧,手不能握物,足不能移步,衣食往行均需他人料理。次日急送××医院,诊断
为“风湿”。经针灸治疗十余日,效果不显,遂来求诊。按太阳证论治,三个月基本治愈。
【初诊】由两人搀扶前来就诊。全身关节剧痛似鸡啄,游串不定。头晕,耳鸣,四肢不温,畏
寒恶风,口干少津,不欲饮。舌质偏淡,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苔薄白。寸关脉浮虚,尺微
沉。此为太阳证,风寒湿邪郁久成痹,法宜温经逐寒,除湿止痛,以甘草附子汤加味主之。
处方
炙甘草30克 制附片60克(久煎)  白术12克 桂枝18克 生姜30克 二剂
附片先煎一个半小时,再加其它味药同煎约半小时(以下汤剂中,凡有附片者,均以此法煎煮);
日三服,忌食生冷。
【辨证】此证风寒湿邪兼而有之,蕴积已久,郁阻成痹。虽有畏寒恶风脉浮之表证,但不可单
用发表;虽有头晕耳鸣,四肢不温,口干不欲饮,舌质偏淡而尺脉沉之里证,又不宜径投回
逆。参之舌脉诸证,乃为风寒湿相搏,属太阳类似证。
《伤寒论》曰:“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甘草附子汤主
之。”此方用治本例风寒湿痹,颇相吻合。甘草益气和中,附子温经散寒止痛,白术燥湿健
脾,桂枝祛风固卫,通阳化气,加生姜以助温散之力。
【复诊】上方服两剂后,关节疼痛减轻,稍可转侧行动。上方加麻黄、辽细辛,以增强驱风散
寒、开闭止痛之效,续进五剂。
【再诊】自拄拐杖前来就诊。关节疼痛及全身串痛著减。头晕,耳鸣,畏寒,恶风亦明显好
转。上方加茯苓以渗湿,续服五剂。
【又诊】全身活动已较自如,精神好转,但腰腿尚觉疼痛、重着。今虽见初效,毕竟一时难收
全功。须培补脾肾,通窍除湿,以清余邪,拟理中丸加味续服。
处方
潞党参60克 干姜片120克 炒白术60克 炙甘草60克 制附片120克 云苓60克 上肉桂30克 

川桂枝15克 宁枸杞60克 真琥珀60克 五剂
共研细末,水打丸,如黄豆大。日服二次,每次3克 。
连服三个月,基本痊愈,恢复正常工作。1979年追访,十余年来,虽关节偶有轻微疼痛,但行动
自如,一切较好。
【按语】甘草附子汤之“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与桂枝附子汤之“身体疼烦,不能自转
侧”,皆为风寒湿相搏之太阳证;其疼痛不能自已者,均为筋胀之故,病理相同。所异者,本
例甘草附子证,风湿留于关节,邪深入里;而桂附证,风寒湿留着肌肉,有表无里。故汤证不
同。
上述两方原义,桂附证因属风湿,留着肌表,当以速去为宜,故附子用量较大;而甘草附子
证,已病久入里,减其附子用量者意在缓行。但本例虽属久病入里,又暴发于一旦,且脉沉而
细;故兼采两方之义,加大附子并生姜,既速去标,又开筋骨之痹也。
二、坐骨神经痛
李××,男,4J6岁。铁道部某厂干部。
【病史】1974年底,腰臀部痛引双下肢,左侧为甚,行动日益困难。××职工医院诊断为风湿性
坐骨神经痛。经针灸、中西药治疗,其效不显。遂发展至下肢难以行动,生活不能自理。于1975
年2月底,由工厂派专人护送来成都求治。
【初诊】患者卧床不起,翻身需由他人协助,腰臀部及下肢麻痛沉重,左下肢尤甚,活动患肢
则疼痛加重。恶风寒,头痛,小腹胀满,小便不利,双下肢凹陷性水肿。面黄无泽,舌质淡
红,苔白滑厚腻,根部微黄。此证属风寒湿痹,湿邪为胜。急当温阳化气行水,以五苓散加味
主之。
处方
猪苓10克 茯苓20克 泽泻10克 砂仁10克 白术15克 桂枝15克 上肉桂10克 五加皮12克 
三剂
【二诊】服上方后,小便量增多,腹部及下肢肿胀减,但疼痛无明显改变。针对主证,以助阳
胜湿,散风止痛之甘草附子汤加味主之。
处方
炙甘草30克 制附片120克(久煎)  桂枝15克 生白术20克 生姜60克 云苓30克 四剂

【三诊】服上方后,全身关节疼痛减轻,扶杖可下地缓步而行。宜原法再少佐麻黄、辽细辛,
以增强开闭、散寒、行水之力。
处方
炙甘草30克 制附片120克(久煎) 生白术20克 桂枝15克 生姜60克 麻黄10克 辽细辛4克 
云苓20克 五剂
【四诊】头痛,腰臀部及下肢疼痛大减,离杖能行。肢肿基本消失,尚有寒湿凝聚、经络受阻
之象,继以活血通络、舒筋散淤之品调理之。
处方;桂枝木通红藤威灵仙、当归、川芎猴骨海马松节牛膝木瓜乳香没药苏木辽细辛羌活独活
柴胡前胡血竭伸筋草以上各10克,共为细末,水打丸。每晚睡前用白酒兑服3克 。
服药20余日后,病愈恢复工作。
1979年7月20日追访,至今未复发。
三、周期性麻痹
刘××,男,45岁。辽宁省抚顺市某局干部。
【病史】1975年2月,参加抗震救灾工作。
当时气温降至零下20度,在雪地临时架设帐篷办公和食宿。2月17日深夜,起床接长途电话,衣
着单薄,持续约20分钟,后感下肢冷麻。翌日,遂不能站立。经医疗队以抗风湿治疗无效,第
五日即四肢瘫痪。2月24日送回抚顺,××职工医院外科诊断为“筋肌纤维质炎”。又转××医
院治疗,当时膝关节红肿,诊断为“急性风湿症”。
此后三年内,时好时坏,反复发作。多次住院,有一次长达200多天。1979年1月9日瘫痪复发
后,病情加重,每日反复发病,大腿肌肉呈阵发性游走疼痛,轻则起立困难,重则卧床不起。
经辽宁省某中医医院内科,先后诊断为:“痹证”、“痿证”、“痿痹兼证”、“风痱”。沈
阳××医院内科、神经内科会诊,诊断为“发作性瘫痪待诊”,并建议转北京诊冶。在北京
××医学院附院确诊为:“周期性麻痹”。
1979年4月13日前来就诊。
【初诊】由专人陪伴来诊,步履困难。周期性下肢瘫痪每日发作,轻时蹲下后即不能起立,重
则四肢皆瘫;发作时间约半小时到1小时,有时长达8小时以上。不服药也可以暂行缓解,次日
又突然发作。受凉或疲乏后较易引发。两腿肌肉游走疼痛,并有凉麻感,四肢关节及腰部亦时
觉痛胀。头晕痛,口干,无汗。舌质稍红,根部薄黄苔,脉浮紧。此为太阳证风寒湿痹,外邪

郁闭,阻滞经络,长期凝聚不解。法宜解表开闭,散寒除湿,以麻黄汤加减主之。
处方
麻黄10克 杏仁12克 苏叶10克 防风10克 法夏12克 甘草15克
因稍有热象,去桂枝,重用甘草;为加强祛风散寒除湿之力,加苏叶、防风、半夏以佐之。从4
月13日至5月18日,月余内,每日一剂,基本以此方加减。
犯病程度逐渐减轻,时间缩短,能独立自由行动。
【辨证】患者病情复杂,周期性麻痹缠绵不愈,迁延数年,日益沉重。
《素问·痹论篇》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本例病发于严冬,风寒湿
邪,互相交织。肌肉关节疼痛,游走不定,为风痹之象;下肢时觉冷痛,遇寒加重,乃寒痹之
候;肢体关节,尤其是双腿重着疼痛,又为湿痹之征。从主证来看,风寒湿痹,兼而有之。
《素问·痹论篇》还指出:“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痛
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渣,经络时疏,故不
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本例患者时痛、时不痛,时麻木不仁,或寒、或热、或湿,虽证候纷纭,错综复杂,但其为太
阳痹证则一也。
从病因病机分析,此证仍从太阳伤寒传变而来。’初诊证候,尚具头痛、肢体关节痛、无汗、
脉浮紧,表明太阳伤寒表邪郁滞未解。不论病程长短,证候如何复杂,仍遵仲景“外证未
解”,“当先解表”之旨。虽然本例表里相兼,亦应先解表而后治里,以期获“表解里自
和”、或表轻里亦减之效。
【二诊】近日来间隔二、三日发作一次。未出现四肢瘫痪,仅下肢突然不能抬起,或蹲下不能
站立,持续约2至3小时缓解。两腿肌肉串痛,凉麻较甚,只上半身出汗。邪中血脉,气血凝滞
之象仍重。法宜活血通络,温经散寒,以当归四逆汤加味主之。
处方
当归12克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辽细辛3克 木通10克 炙甘草6克 大枣20克 生姜10克 苏
叶10克 防风10克 牛膝10克 木瓜10克
【三诊】)从5月22日至6月13日,以上方随证加减治之。发病间隔延长至五至七天,发作时间缩
短,仅感四肢痿软无力,疼痛与凉麻亦减轻。为增强疗效,改投桂枝附子汤,进一步温其经
脉,逐其风寒。并配

服针砂丸荡涤湿邪。
处方一
桂枝10克 制附片20克(久煎) 生姜20克 炙甘草10克 大枣30克 茯苓18克 白术15克
处方二
针砂、硼砂、绿矾、白矾、神曲、麦芽、木通、广香、甘草各30克 研末为丸,每日一次,每
次约5克 。
服上方后,疼痛减,近日来仅有轻度发病。又间以麻黄汤、桂枝汤加减,散寒开闭,通阳解
肌,并收通经络,开痹阻之效。
【四诊】7月14日。发病时,下肢疼痛痿弱进一步减轻,可自行站立;发病时间缩短至1小时左
右。
7月11日犯病时,只觉左腿沉重,行步困难,半小时后即缓解。病现向愈之佳兆,以五通散加
味,舒筋通络为治。
处方
血通12克 木通10克 通草6克 桂枝10克 茯苓20克 法夏20克 苏叶10克 防风10克牛膝12克
 木瓜12克 苡仁15克 甘草3克 伸筋草15克 五加皮15克 丝瓜络10克
上方加减连服27剂,30余日未犯病;其后,曾交替服用当归四逆汤、桂枝附子汤及五通散加减。
共25日未发病。
【五诊】9月以后。遇有外感或劳累,仅间有发病。平时下肢肌肉略有凉麻疼痛之感,腰微痛:
10月中旬,病已显著好转,要求回单位工作。行前嘱其避风寒,忌生冷,注意调养,并拟五通
散加味,令其缓服以资巩固。
处方
血通10克 木通10克 通草6克 桂枝6克 白芍10克 灵仙15克 牛膝10克 木瓜10克 钩藤10
克 防风10克 乳香10克 没药10克 茯苓20克 法夏20克 甘草5克 生姜20克
【按语】本例周期性麻痹,前医曾众说纷纭。从中医临证看,主要分歧,在于或痹或痿,或痹
痿相兼?一般说来,“痹”与“痿”应属两类病变:痹属寒与实;痿属热与虚。患者虽有肢体痿
弱之象,乃由痹病痛久而废用,并非“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

(《素问·痿论篇》)。当然,致痿的原因甚多,但其主因为五脏,如肺脏之热。而本案主要
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痹论篇》),属太阳证。故坚持温通之法为治。
【按语】本例太阳痹证,以湿为胜。急投五苓散加味,不仅急则治标,同时化气行水,即为治
本。前贤曾称“五苓散,逐内外水饮之首剂。”而桂枝则为此方之关键,故重用之,以增强通
阳化气行水之力。另加上肉桂,补命门真火,助气化,散寒凝;加砂仁醒脾化湿,行气宽中以
消胀满,且能纳气归肾以助膀胱之气化;再用五加皮祛风湿之痹痛,疗经络之拘挛,且有利小
便、消水肿之效。服药三剂而病获转机。然后抓住风寒湿致疼痛之主证,继用甘草附子汤。
白术、附子,顾里胜湿;桂枝、甘草,顾表胜风;重用附子,温里扶阳,除痹止痛。冠以甘草
者,意在缓而行之。最终,再用活血通络之法以善其后。

太阳证风湿
田××,女,70岁。北京中直机关家属。
【病史】左下肢疼痛,以小腿与膝关节为重,步履艰难,一年有余。××医院按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
经理疗、针灸、中药治疗无效。1978年11月28日来诊,按太阳证风湿论治,两诊而愈。
【初诊】经人搀扶前来。左腿痛甚,难以着地,并有畏风及沉重感,入夜常剧痛难寐。关节不
红肿。
舌质淡红,苔白滑。此为太阳证风湿,法宜祛风胜湿,解肌通络,以桂枝汤加味主之。
处方
桂枝3克 白芍10克 生姜15克 大枣15克 牛膝10克 炙甘草10克 威灵仙6克 木瓜10克 二

【复诊】上方服两剂,腿痛消失。可下地自由走动。为巩固疗效,清除余邪,原方加减,再
服。
处方
桂枝6克 白芍10克 生姜10克 牛膝10克 炙甘草10克 木瓜10克 紫苏叶10克 防风10克 法
夏10克
服两剂病愈。1979年5月15日追访,因家中无人,邻居介绍:1977年患者腿痛,多处治疗,不见
好转,痛甚时,背着儿女在家哭泣。范老几剂药治愈,现回乡探亲去了。
【按语】《伤寒论》中,论述杂病颇多。而风湿痹痛之阐述,又以《太阳篇》最详。盖太阳主
一身之表,为六经之藩篱。风寒外邪袭人,太阳首当其冲。或由表及里,引起整体反应;或具
备太阳病之特征,不必拘于时日,皆可从实际出发,按太阳病“脉证并治”。
本例之关节疼痛,其病变为风湿之邪,由表及里,留注腠理,滞于下肢,使局部气血运行不
畅,邪阻益甚,故痛剧难忍。用桂枝汤者,取其通阳解肌,祛风邪,调营卫之效。重用芍药、
甘草,酸甘化阴,凋血养筋,缓急止痛;加牛膝,性善下行,活血通经;再加木瓜、威灵仙,
舒筋活络,祛风除湿,以共奏解表驱邪之功。
此篇置于风湿痹痛诸案之第一篇,拟通过现代之实践检验,举一反三,进一步证实,伤寒之中
有万病,仲景约法能合诸病也。

================
杨××,女,60岁。四川省温江县永宁乡,农民。
【病史】既往有风湿痛史。1974年8月初,身觉不适,畏寒,头昏,身痛。某日正弯腰时,忽感
腰部剧烈疼痛,不能伸直,头上直冒冷汗,遂倒床不起。
邀范老诊治,按太阳证风湿论治,十余日痊愈。
【诊治】腰痛如割,不能转侧,身觉阵阵畏寒发热,手脚麻木。面色青暗,唇乌,舌质微红,
苔白滑腻,触双手背微凉,脉浮虚。此为太阳证,风湿相搏,卫阳已虚。法宜温经散寒,祛风
除湿。以桂枝附子汤主之。
处方
桂枝15克 制附片60克 (久煎,一个半小时) 生姜30克 炙甘草10克 红枣30克 四剂
上方连眼四剂后,诸证悉减。再服四剂,基本痊愈。从此行走、劳动如常。1979年6月追访,患
者谈及五年前病愈以后,未再复发。
【按语】《伤寒论》指出:“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
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本例诸证与上条基本吻合,故按原方投之,仅药量斟酌变
化。加重桂枝,发散在表之风寒,通阳化气;配以生姜,使风邪从皮毛而出;加重附子,温经
逐寒止痛,助肾阳,而立卫阳之基;佐以草、枣,益中洲、和营卫,则三气除而搏自解。

太阳证刚痉(临产麻疹)
郭××,女,20岁。成都某厂工人。
【病史】1951年春,因临产入××产院。次日晨,自觉身倦、头昏、发热、恶寒,双眼流泪,鼻
流清涕,脸上出现红疹,当即诊断为麻疹。因怕传染,通知其转传染病院。由于即将分娩,两
院相距又远,家属不同意,最后回到家中,复感风寒,病情急剧恶化,昏迷失语。遂请范老去
家急诊。按太阳证麻疹寒闭论治,服药两剂,转危为安。
【诊治】面部耳后麻疹出而复收,疹色转为淡紫微暗,疹点下陷。额头微热无汗,恶风寒,胸
闷气紧上逆。项背强痛,两手抽搐,口噤无声,人已昏迷。
面色灰暗,唇淡微乌,撬开牙关,视舌质淡红偏暗,苔黄夹白微腻,脉浮紧。此当临产疹出未
透而重感风寒,麻毒内陷,并致刚痉之危证。法宜驱风散寒,解痉透疹,以葛根汤加减主之。
处方
葛根10克 麻黄10克 桂枝6克 白芍10克 甘草3克 生姜10克 升麻10克
服药后,逐渐清醒,声渐出而语清,手足抽动停止。头项强痛明显减轻,疹点重新现出。此为
寒邪衰,郁闭开,刚痉主证已解,转为正常疹出,遂即顺产。后继以清热解毒、甘寒养阴之
剂,调治而愈。
【辨证】一般说来,麻疹属温病范围,切忌辛温发汗。为什么本例竞从太阳经病风寒表实兼证
入手?《金匮要略》云:“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日刚痉”,“太阳病,无汗而小便
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临床所见,患者突然项背强痛,胸
闷气紧上逆,口噤不得语,以及牙关紧闭等,皆为寒气盛而痉在表。同时疹出即没,疹点下
陷,昏迷失语,牙关紧闭,显系麻疹中途隐没之闭证。此病例病机,究属热闭寒闭?细察之,额
头虽微热,但非全身灼热;虽昏沉失语,但无烦渴谵妄;疹点虽下陷,仅淡紫微暗。
参之唇色,暗淡不红;苔黄而不燥,脉浮紧而不洪数。显然,应属麻疹寒闭之逆证。不可泥
于“痧喜清凉,痘喜温暖”之说。故投葛根汤发表透疹以除寒闭,从经输达邪外出,以解刚
痉。
【按语】产褥期中,由于失血伤津,产道创伤,感染毒邪而引起“产后发痉”,颇不乏人。本
例麻疹,发生于成年,且临产发病,并转为寒闭刚痉,在临床中颇为罕见。此证对产妇而言,
生死反掌。其致命之危,首在麻疹寒闭而引起之抽搐昏迷。故临证之要点,必须拨开云雾,辨
析其症结。综观患者麻疹寒闭诸证,按伤寒六经,归根到底,则为寒气盛而致痉,应属寒,属
表,属实,病在太阳之经,葛根汤实为对症之良方。

太阳证咳嗽——支气管扩张、急性肺炎
案例一:支气管扩张
常××,女,22岁。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学员。
【病史】患者五岁出麻疹时,曾合并肺炎。其后常吐浓痰,并转为咳血。1970年,经北京几家医
院会诊,诊断为“支气管扩张”。先后在北京、上海、山西等地治疗,咳血基本控制,但经常
头痛,时发高烧。医院多次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家属未接受。病情逐渐加重,终于不能坚持学
习,从某军医学校休学。1978年5月2日来诊,按太阳证温病论治,两月余基本治愈。
【初诊】头昏头痛,身热而不恶寒;手心灼热,汗出,心烦,渴喜凉饮。咳嗽,频频吐大量浓
黄稠痰,便秘,睡眠不安。面红亮,双颧有明显黑斑,唇绛红,舌质鲜红,苔黄厚腻而紧密,
脉洪数。此系温病伏邪为外感所触发,并上犯肺经所致。法宜宣肺泄热,降逆止咳。以麻杏石
甘汤加味主之。
处方
麻黄10克 杏仁24克 石膏60克 甘草18克 葶苈子10克 川贝15克
【辨证】《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仲景在此提出不恶寒而
渴,与恶寒而不渴,作为辨别温病与伤寒之标志。本例患者,虽身热头痛与伤寒相似,但不恶
寒而渴,故当属温病。因伤寒传变化热,必传经而后渴;温邪不待传变,虽病在表而热邪伤
津,故渴。同时伤寒为寒邪,故身发热而恶寒;温病为阳邪,故发热而不恶寒。此例温病,邪
热壅肺,病根已深,肺失宣降,故咳甚,吐浓痰;蕴热日久,必伤血络而致咳血。参之舌象,
舌质鲜红,苔黄厚腻而紧密,亦与上述印证相符;而两颧属肺,湿积于肺,日久不得宣化,内
聚成痰,外现于面,故形成两颧黑斑也。据此,立法处方,服药十剂,咳嗽与浓痰减,手心灼
热,头痛心烦,睡眠不宁等均有好转,面红亮亦稍退。
【二诊】痰、咳、烦、热等虽有好转,但舌质仍鲜红,苔黄少津,便秘,时有发热,此郁热虽
衰而津液未复。宜守原法,兼顾生津润燥以养阴。以麻杏石甘汤合竹叶石膏汤加减主之。
处方
麻黄10克 杏仁18克 石膏60克 竹叶10克 麦冬12克 甘草3克 桑皮15克 川贝15克 黄芩10
克 知母12克 荷叶12克 三剂
服三剂后,发热、便秘、头昏、咳吐浓痰等显著好转。原方损益又服十剂。
【三诊】舌质红、苔白润,偶尔尚吐稠痰。上述诸证悉减,两颧黑斑基本消退,病已显著好
转。为祛多年余邪,宜养阴清肺,以善其后。自拟养阴清肺汤主之。

处方
桑皮12克 杏仁12克 川贝10克 橘红10克 麦冬12克 白芍12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甘草3

1979年2月25日追访患者,其家长告之,患者已于1978年秋复学,情况一直很好。
案例二:急性肺炎
晏××,女,66岁。四川郫县某乡,农民。
【病史】体质素虚,有咳嗽病史。1970年8月中旬遇风雨后,突然高烧剧咳,头痛胸痛,气紧,
吐黄稠痰。急送××医院,测体温39.5℃,经胸透、验血,诊为“急性肺炎”。注射青、链霉
素等,高热虽退,但咳嗽、气紧等证仍较重。同年9月初,由子女抬至成都就诊。
【诊治】咳嗽不休,神疲面肿,气逆不能平卧,喉间痰鸣如水鸡声,痰壅盛,色黄。自觉胸腹
微热,间有寒战。舌尖边红,苔微黄腻。此为风寒外邪侵犯肺卫,气机阻滞,肺失清肃,兼有
郁热,邪聚于胸膈。证属太阳伤寒咳嗽,法宜宣肺降逆,止咳祛痰,以射干麻黄汤加减主之。
处方
射干12克 麻黄12克 辽细辛3克 炙紫菀12克 炙冬花10克 法夏12克 黄芩10克 川贝12克
(冲) 甘草15克 一剂
上方服后,自觉胸部稍宽舒,咳喘略缓。原方再进三剂,咳喘郁热减,痰仍盛。去黄芩,加桔
梗、云苓,又进三剂,诸证显著好转。嘱原方再进三剂,以资巩固疗效。
1979年7月21日追访:患者现已74岁高龄,谈及当年病势沉重,经范老治愈,九年来身体较好。
现在还能步行到附近场镇赶集。
【按语】《金匮要略》云:“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本案病属太阳伤
寒,与射干麻黄汤证相合,故以此方加减治之。因风寒郁闭,微有热象,去五味之收,大枣之
腻,生姜之辛;另加黄芩、川贝,以增强清肺化痰之效。

太阳证历节病(风湿性关节炎)
柴××,男,13岁。四川省郫县团结乡,学生。
【病史】1975年11月,在校义务劳动中遇雨,全身湿透,身觉不适。翌日,感周身骨节烦疼,服
药效不显。一月后,双膝关节逐渐肿大,骨节变形,膝关节周围出现硬结。1976年1月初,下肢
屈伸不利,行动困难。经××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同年2月初来诊,按历节病论治,
月余病愈。
【初诊】患者已卧床不起,由其父背来就诊。全身关节疼痛,尤以四肢为甚。双膝关节肿大,
膝面有多处硬结,双手掌脱皮,双脚边缘红肿麻木。晚间自汗出,食欲不振。舌质较红,苔白
微腻,脉浮紧数。
此为太阳证历节病。法宜驱风解热,化湿散寒,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主之。
处方
桂枝12克 赤芍12克 知母12克 麻黄10克 生姜10克 白术15克 甘草6克 防风12克 苡仁20
克 三剂
【辨证】本例劳动中大汗出,风寒湿邪留注关节。正如仲景所云:“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
历节黄汗出,故日历节。”又云:“诸肢节疼痛,身体廷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
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此例主证突出,风寒湿邪致痹,病属太阳类似证。但已有风从热
化之象,故去附子,加苡仁以增强渗湿利痹,止痹痛拘挛之效。
【二诊】上方服三剂,下肢渐能屈伸,诸证皆有好转。守原法加辽细辛再服两剂。
【三诊】膝关节及脚肿消,膝面硬结缩小.变软。全身关节仍有轻微疼痛,原方加减续服。
处方
桂枝10克 赤芍12克 麻黄10克 生姜10克 白术12克 甘草3克 防风10克 茯苓12克 川芎10
克 柴胡10克 前胡10克 羌活10克 独活10克 辽细辛3克
嘱服数剂,可停药,注意生活调养,忌食生冷和预防风寒。
月余后,其父来告,小儿关节已不疼痛,双膝硬结消失,病已痊愈。1979年7月追访,其母日:
玉儿已长成人,身体很健壮。自范老告戒后,不准他洗冷水澡、食生冷之物,四年来病未复
发。
【按语】以上四例太阳证,西医辨病大体相同。

但范老临床施治方药,各有所异:田例风湿之邪,留洼肌腠,下肢局部气血阻滞,以桂枝汤加
味轻取之;杨例风湿相搏,卫阳已虚,腰剧痛不能转侧,桂枝附子汤中重用附子,温经逐邪,
助肾阳而立卫阳之基;汤例风寒湿邪久留骨节,又突然转重,甘草附子汤中重用附子,速开筋
骨之痹;柴例病属历节,兼有风从热化之象,故去附子,后加羌独柴前而收功。四例皆属太阳
证之范畴,或称太阳类似证,病因与病位相似,但理、法、方、药有所不同。可见范老既
重“辨证”,又严“论治”,且善于“同病异治”。

太阳证偏头痛(三叉神经痛)
邢××,女,67岁。河北省任丘县马家坞乡,农民。
【病史】1975年春节,左面部疼痛,其后逐渐转为剧痛,阵阵发作,持续三年之久。任丘××医
院,北京××医院等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经针灸、中西药物治疗,未明显好转。1978年12月
18日来诊,按太阳证偏头痛论治,两诊而愈。
【初诊】12月18日。近日来疼痛加剧,痛甚时脸肿发亮,眼不能睁,夜不能眠,坐卧不宁,生活
无法自理。微恶寒,无汗,舌质淡红,苔淡黄润夹白,根稍厚腻。此为太阳伤寒表实证偏头
痛,风寒挟湿侵袭,无从达泄,法宜解表开闭,散寒除湿,以麻黄汤加味主之。
处方
麻黄10克 桂枝10克 炙甘草18克 杏仁18克 法夏15克 二剂
【辨证】此证头面左侧剧痛,病属偏头痛。
头居人之首,位高而属阳。手足三阳经脉,以及脏腑清阳之气,皆会于此。舌质淡红而润,苔
淡黄夹白不燥,即为风寒夹湿,入侵肌腠,郁闭不解之象;参之头一侧痛甚,微恶寒无汗,显
系邪犯太阳经脉;再参之无阳明、少阳病情,更无三阴之候,亦可以佐证。因此,本例偏头
痛,不必拘于头痛偏侧多属少阳,或头痛日久,多属内伤之常规。而应从实际出发,按六经辨
证,太阳伤寒表实之证具,邪无达泄之路而上扰,以致多年头痛不愈,急用麻黄汤以开之。
【二诊】服药二剂,疼痛明显减轻,余证亦随之好转。原方再服二剂。
【三诊】剧痛消失,夜能安睡,精神顿觉清爽,多年痛楚若失,不胜欣喜。舌质正常,苔黄腻
退。头部微觉恶风,头左侧尚有轻微阵痛。风邪未尽,尚有病后营卫不和之象。宜祛风解肌,
桂枝汤和之,以善其后。
处方
桂枝10克 白芍12克 炙甘草10克 生姜15克 大枣20克 二剂
服二剂,病愈,遂停药。嘱其免受风寒。观察约一月,情况良好。患者说:“头痛三年,真是
痛苦极了,花了二、三百元,还是不好。范老看了三次,每付药只四、五味,一共只花了一元
零一分钱,病就治好了,真使我感动。”遂返回家乡。其后,向其亲属追访,知病未复发。
【按语】“三叉神经痛”,目前病因还不十分清楚。老年人患此病尤多,可能与神经传导功能
障碍有关。西医治疗,多采用镇痛剂、酒精封闭等法,无效时则考虑开颅行三叉神经根切手
术。这样虽能解除剧痛之苦,但术后面部易出现后遗症,且不易为患者所接受。

祖国医学认为,举凡风寒暑湿等外邪,气血痰郁之内伤,均可以引起头痛。本例按仲景六经辨
证,应属太阳经证,伤于风寒雾露所致。故急投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麻黄汤,直达病所;
继而以桂枝汤和之。
用麻黄汤加法夏者,“其用有四:除湿化痰涎,大和脾胃气,痰厥及头疼,非此莫能治”。

太阳证柔痉
史××,男,37岁。北京市某局汽车驾驶员。
【病史】1977年秋开始,头痛、眩晕、眼胀、后项强直胀痛及背,牵连双肩酸楚,难以俯仰转
侧。驾驶车辆时,头项活动受限,严重影响工作。夜间卧床,必须垫上三个高枕;病重时闭眼
则觉眩晕,甚而被迫睁目不眠。西医查无明显指征,仅血压稍偏高。
经常服用镇痛、安眠剂,无明显效果。
1978年9月来诊,按太阳证柔痉论治,半月痊愈。
【诊治】头痛、项背强痛。常自汗出,头项部特别恶风。躺下则头晕,夜卧不宁。一年来逐渐
加重,驾驶汽车日感困难。舌质淡红,苔白滑润,脉浮濡。
此系风湿外伤筋脉之“项背强几几”,属太阳病“柔痉”。法宜解肌祛风,濡润经脉。以桂枝
加葛根汤主之。
处方
葛根12克 桂枝9克 白芍9克 炙甘草9克 生姜15克 大枣20克 二剂
上方服两剂,诸证悉减。损益再进数剂,嘱其注意冷暖。半月左右病遂告愈。
1979年5月17日随访,患者说:经范老治愈后,一直未再犯病。去年11月,驱车万里,远至东
北,至今头项再无不适之感。
【辨证】本例头痛项强,舌淡红润,苔薄白滑,脉浮,显系太阳痉病。虽病已年余,但无里
证,无传经之候,病仍属太阳经证。
初诊时,项背强几几为时已久,究其病因,为风寒之邪壅阻脉络,气血运行不畅,以致筋脉失
养。舌质正常、苔白滑,脉浮濡,为太阳表证之象;再参之汗出而恶风,此为表虚之证。
《伤寒论》明确指出:“太阳病,项背强几儿,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与本例
对照,主证相符,故投原方。
【按语】本例桂枝加葛根汤之柔痉,与上例葛根汤之刚痉,皆以桂枝汤为基本方,均重用葛根
为君。
所不同者,麻黄一味之差,有汗无汗一字之异,其理法方药,则随之不同。但历来《伤寒论》
若干版本,刊载之桂枝加葛根汤多有麻黄。后人如林亿等提出,此恐非仲景之本意。今验之临

床,亦确实如此。

太阳证水疝
何××,男,6个月。成都某局职工之子。
【诊治】1960年8月。患儿连日来,哭啼不休,饮食大减,面青黄,体消瘦,父母不知何故。某
日突然发现小儿阴囊肿胀,如鸡子大,似水晶重坠,少腹按之有水声,急来求诊。此为寒湿凝
聚,经脉不通,气滞于下,水湿浸渍于阴囊。法宜化气行水,温肾散寒,以五苓散加味主之。
处方
猪苓6克 茯苓6克 泽泻6克 白术6克 桂枝6克 上肉桂3克
上方服一剂,肿胀消,疼痛止。
【按语】疝病之名,始于《内经》。但与今日西医所谓之疝气,涵义不尽相同。后世医家对疝
病的命名更加繁多,但对其发病尤侧重于厥阴肝经,故有“诸疝皆归肝经”之说,治法多以温
肝疏木为主。本例小儿水疝,主要为寒湿凝滞阴器,膀胱气化失常,气之所积,久而不散,水
液停聚,致阴囊肿痛。故投以五苓散,以除水蓄之疝颇效。不仅小儿或男子水疝可用,妇女类
似之病变亦可移用。如一青年妇女,小腹凉麻,下阴重坠,阵阵抽引疼痛。范老从手足太阳同
时入手,以五苓散加重二桂于利水之中,大宣阳气,药服两剂亦愈。

太阳证哮喘
马××,男,3岁。四川双流县某乡。
【病史】从婴儿时起,常患感冒。两岁时,曾高热咳嗽,服药后热退,但咳嗽未愈,迁延至三
岁。近因新感,病势加重,发为喘逆,哮鸣之声,邻室可闻。1965年5月来诊。
【一诊】咳嗽气喘,喉间痰鸣,痰清稀,白泡沫较多,咳时微汗出,遇风咳甚。面色萎黄,舌
质淡红,苔白滑。此为太阳表虚证哮喘。法宜解肌祛风,降逆平喘,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
主之。
处方
桂枝6克 炙甘草3克 白芍6克 生姜10克 大枣15克 厚朴4克 杏仁6克 紫菀6克 防风3克
 五剂
【二诊】服上方五剂,咳喘明显减轻,夜能安睡。早晚遇风仍咳喘,痰多,汗出。风邪未尽,
湿痰尚盛。上方加茯苓、陈皮、法夏,以除湿化痰。
处方
桂枝6克 白芍6克 大枣10克 生姜10克 厚朴4克 杏仁6克 紫菀6克 防风3克 法夏9克 
炙甘草3克 云苓12克 陈皮5克 三剂
【三诊】服三剂后,咳喘大减,时咳清稀痰涎。拟小半夏汤加味,温中化饮,祛风止咳治之。
处方
云苓12克 法夏6克 干姜3克 炙甘草5克 旋覆花6克 紫菀6克 苏叶3克 防风3克
【四诊】服四剂,咳喘平。因久病伤正,宜温中益气,健脾除湿,以理中汤加味善其后。
处方
党参10克 白术6克 干姜3克 炙甘草3克 黄芪6克 法夏6克 砂仁5克 云苓6克 六剂
服六剂后停药,身体恢复正常。
1979年7月26日追访,患儿已成年,体质健壮,哮喘未复发。
【按语】此例太阳表虚,桂枝汤证具。复因风痰交争,新感引动宿疾,气机阻滞,发为哮喘。

正如《伤寒论》所说:“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验之临床,对太阳伤寒之表虚
兼有喘逆之证,不论老幼皆宜。

太阳证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
罗××,女,34岁。成都市某场工人。
【病史】1976年5月,突感眩晕,如坐舟中,卧床不起。成都市××医院内科确诊为“美尼尔氏
综合症”。
数日后转来求诊。
【初诊】四天前,下班回家,自觉头胀痛,眩晕甚,颇欲吐。次日上班,到厂后片刻即晕倒。
呕吐频繁,吐出大量清涎,头晕似天旋地转。恶寒、咳嗽、无汗。舌质偏淡,苔微黄。此太阳
证,寒邪闭阻,水饮内停而致眩晕。法宜先从温化寒饮,祛痰降逆入手,以半夏干姜散加味主
之。
处方
法夏18克 干姜18克 云苓30克 甘草3克
【二诊】干呕消失,头胀痛、眩晕减轻。
再宜表里同治,散外寒,涤内饮,以小青龙汤加减主之。
处方
麻黄10克 法夏15克 千姜10克 甘草15克 二剂
【三诊】头晕、咳嗽进一步好转,痰涎减。
表邪未尽,阳气尚虚,继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
处方
麻黄10克 制附片60克(久煎)  辽细辛6克 桂枝10克 干姜60克 甘草30克 四剂
服药后,自己单独乘公共汽车前来诊病,尚有头晕胀之感,舌淡红,苔薄白微黄。又少进散寒
除湿,安中攘外之品,数日后病愈。1979年10月26日追访,三年来坚持上班,病未复发。
【按语】《金匮要略》云:“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故首用此温中止呕之
法。重加茯苓,取其健脾利水渗湿,既能扶正,又可祛邪,且为治痰主药。服药两剂,病情好
转。次用小青龙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取其善涤内饮,助阳驱邪之功。

(二)寒湿发黄 3-01
(二)、寒湿发黄:
原文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
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解词:谷瘅——指黄疸病的一种。祥见《金匮要略》。
提要:阳明病欲作谷瘅证。
分析:阳明病,脉迟(无力)——中阳不足、寒湿中阻,不能鼓动脉行;
食难用饱——寒湿中阻,胃阳不足,腐熟无权。
饱则微烦头眩——饱则水谷不化,湿郁食滞,清阳不升。
腹满——中阳不足、寒湿中阻,升降失调,浊阴不降。
小便难——中阳不足、寒湿中阻,三焦郁滞,气化失司。
黄疸(谷疸)——寒湿内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
辩证要点:身黄、目黄,黄色晦暗,无汗,小便不利而色黄,腹满时减,脉迟或迟弱。
病机:寒湿内蕴,中阳不足,肝胆失疏。
治法:温中散寒利湿。
方药:可用茵陈理中汤。
鉴别:
寒湿发黄-身黄目黄小便黄-黄色晦暗-伴腹满时减,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迟弱。
湿热发黄-身黄目黄小便黄-黄色鲜明-伴发热,口渴,腹满,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脾约证 3-01
(二)、脾约证(麻子仁丸证):
原文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博,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
丸主之。
解词:趺阳脉——即足背动脉,在冲阳穴处,属胃经。
提要:论脾约证治。
语译:诊趺阳脉浮涩,浮为胃气偏于燥亢,涩为津液偏渗膀胱而小便频数。上述病理机制相因
为患,形成胃气燥亢,津液匮乏,大便因硬而难解的病证,用麻子仁丸治疗。
成因:胃阳盛,脾阴虚,津液不能还入胃肠道,而致小便数多,大便硬结。
病位:大肠,脾胃。
病性:虚中挟实。
症状:趺阳脉浮——主胃热亢盛;
趺阳脉涩——主脾阴不足。
浮涩相博,大便则硬,其脾为约——胃阳盛而脾阴弱,胃热约束脾阴,脾不能为胃行其津
液,津液偏渗膀胱,故小便数,而肠道失润,大便干结,叫“脾约”。
特点:大便干结,甚则干如羊粪,不大便数十日而无所苦,不见谵语、潮热、腹满痛等全身热
毒内盛的表现,而见小便量多。
辩证要点:大便硬,小便数,腹无所苦。
病机:胃热肠燥津亏。
治法:泻热润肠通便。
方药:麻子仁丸。
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
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折现代量:麻子仁100g,白芍125g,枳实125g,大黄250g,厚朴30g,杏仁60g。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解词:以知为度——知,《方言》“差、间、知、愈也”。即以愈为准。
方解:麻仁——润肠养阴通便
杏仁——润肠通便利肺
白芍——养阴敛阴和营
小承气—泻热通便。蜜丸,润下缓通。
现代应用:现代多用其治习惯性便秘、肛肠术后便秘、痔疮便秘便血、产后便秘、急性支气管
炎、哮喘等属胃热肠燥津亏者。
用本方加油当归治产后便秘、老人便秘、腹部手术后便秘效好。

(二)上热下寒格拒证 3-01
(二)、上热下寒格拒(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原文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
之。
解词:寒格——即下寒与上热相格拒,致食入口即吐。
提要:上热与下寒相格拒吐利的证治。
语译:素有中阳虚久泻不止,复感外邪,医又误用吐下,使脾胃更伤而寒热相格拒,引起上
有“食入口即吐”,下有下利便溏之变证,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疗。
分析:成因:中阳素虚,误用攻下。
病性:上热下寒。病位:中焦。
症状:伤寒本自寒下——患者平素脾胃阳虚,久泻不止,复感外邪。
寒格,更逆吐下——中虚误用吐下使脾胃更虚而上热下寒相格拒,致上热胃气逆则吐,下寒
脾不升则利。
食入口即吐(即随吃随吐)——胃热气逆不降所致。
下利——脾寒气陷所致。
辩证要点:本证上热下寒,以胃热为重。见:呕吐为食入即吐,下利便溏,伴见口渴,口臭,
食少乏力,腹胀腹痛,喜暖喜按。舌边尖红,舌苔黄白。
病机:胃热脾寒,寒热格拒。
治法:清胃温脾。
方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折现代用量(按原量1/2折):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23g。
水煎取汁,分2次服。
方解:芩连——苦寒清热,降胃逆止呕
干姜——辛温散寒,升脾阳止利
人参——补中健脾,助脾胃升降。
诸药合用,清上温下,辛开苦降。
临床体会:刑锡波说:本方证为脾阳虚寒,热邪犯胃。故肠中下利,胃中食入即吐。此方温脾
阳以止下利,清胃热以治呕逆,故对中虚胃热之呕吐,寒热错杂之腹痛(或辩不准寒热)确有
良效。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均为寒热并用治寒热错杂证,应于鉴别:
半夏泻心汤-芩连姜参-寒热错杂致痞-以心下痞为主兼呕利-辛开苦降-有姜夏草枣。
姜芩连参汤-芩连姜参-寒热错杂呕利-以食入口即吐兼下利-辛开苦降-无姜夏草枣。

(四)、下法辩证 3-01
(五)、下法辩证:
原文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
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
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致大泻
下。
提要:论阳明病可攻与否及应用大、小承气汤的辩证要点。
分析:本条可分三段:
从“阳明病至┈大承气汤主之”为第一段。
脉迟(有力)——实热雍滞于里,腑气不通,脉道郁滞。
汗出,不恶寒——无表证;
身重——腑气雍滞,气血运行不利,经脉失养。
短气,腹满而喘——腑气雍滞,气机不得通降。
潮热——病已转属阳明,燥热腑实内结。
手足濈然汗出——脾主四肢,肠胃燥实,热迫津泄。
此段为阳明里热燥结,腑气不通,燥屎已成,故曰“此大便已硬也”。应与大承气汤以峻下热
实。
从“若汗多┈至未可与承气汤”为第二段。说明虽汗出较多,但有轻微的发热恶寒,为表证未
尽解;其热不潮,为腑实未完全形成,不可与承气汤攻下。
从“若腹大满不通者┈至勿令致大泻下”为第三段,说明若表证已解,腹部胀满较重,大便不
通,气滞显著,尚无潮热,为里虽实满而尚未燥坚,只可用小承气汤轻下,不可用大承气汤。
总结:1、阳明腑实兼有表证不可下,当先解表,后攻里;
2、手足濈然汗出者,为腑实已成,大便已硬,可用大承气汤;
3、有潮热者为腑实已成,可与承气汤,其热不潮者,不可与承气汤。
4、小承气汤证重在痞满,故“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
原文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
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
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
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提要:辩大小承气汤的使用法。
分析:本条分四段解:
第一段从“阳明病,潮热┈至不硬者,不可与之”,指出,“大便不硬者”禁用大承气汤。
潮热、大便硬——是大承气汤的适应证;
大便不硬,有潮热——仍不可用大承气汤。
第二段 “若不大便┉至乃可攻之”,指出欲知有无燥屎,可用小承气汤探之。
服小承气汤转矢气——属燥屎内结,可用大承气汤。
第三段从“若不转矢气┉与水则哕”,指出燥屎未成,误用大承气汤,必损胃气,而致哕逆。
服小承气汤后不转矢气——是燥屎未成,必大便初硬后溏,不可攻之。误攻则损伤中阳,致胀
满不食。
欲饮水者,与之则哕——误下伤津,故欲饮水,胃气败伤,故饮水则哕。
第四段从“其后发热者┉小承气汤和之”说明下后伤津,大便硬结者,是小承气汤证。
其后发热,大便复硬而少——是下后伤津,热邪不去,因而大便复硬,可用小承气汤和之。

原文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
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
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提要:补述大小承气汤的使用法。
分析:脉弱(指浮取无力,沉取可有力)——实邪内盛,阻滞气血。
无太阳柴胡证——指无太阳少阳证。
本段条文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1运用大承气汤以临床症状为指标;
2虽有可下之证,但无潮热、便硬、转矢气等,仍不可用大承气汤,只可用小承气汤。
3小便不利者,大便一定不硬;而小便利者,大便才有可能硬。
总结——下法的辩证要点为(即经、腑证鉴别点):
1辩热势潮与不潮;
2辩矢气转与不转;
3辩能食与不能食;
4辩小便利与不利;
5辩表邪尽与不尽;
6辩腹满痛与不痛。
原文203、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
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二三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
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知不久必大便也。
提要:根据小便的多少,推测便硬的程度。
分析:阳明病不大便,有热结与津竭两种。热结者,寒下;津竭者,待津回则大便始通。本条
说明了:
1、阳明病禁汗,若误汗使津伤更甚,津伤为便难之因;
2、大小便之间的关系:阳明病中,小便多者,大便必硬;若小便由多变少,知津液有还入大肠
之机,则大便由不通变通。
后世的“增水行舟”法及“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法即从此条道理发展而来。

(四)禁下证 3-01
(四)、禁下证:
原文204、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提要:伤寒呕多者不可攻。
分析:呕多——A、呕为少阳主证,阳明证呕多,为邪未全离少阳,治应从
少阳论治,禁用攻下。
B、呕吐频繁多因邪结于胸膈胃脘,尚未形成燥屎阻塞肠道,宜从上焦论治,因势利导,清
热和中为主,不宜攻下。
注:郝万山说:“经典原文结合临床实际,是学习和理解经典的最好方法。在临床上,什么样
的病人会有呕多呢?当然是肠梗阻。单纯性肠梗阻主要表现为呕吐不止,腹满不减,减不足
言,按之痛,不大便,不排气。但因不伴有全身毒热症状,故不能诊为阳明病,既不是阳明
病,就不必遵本条之禁下原则,即使有呕多,也不必禁下。所以当代用承气汤之下法治疗单纯
性肠梗阻皆卓有成效。既有肠梗阻之腹满、呕多,又有全身热毒表现,也就是肠梗阻伴有肠壁
血运障碍,就符合本条之既有阳明病,又有呕多,当然不能用承气攻下。若强行攻下,往往可
导致肠穿孔,其后果是不可设想的”。
原文205、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提要:邪结部位偏上,禁用攻下。
分析:心下硬满——邪结部位偏上,尚未入腑成实,故仅感硬满而不疼痛,亦不拒按。乃无形
邪气凝结,故不可攻下。
利不止者死——若误用攻下,损伤中气,加之病人脾胃素虚,而见泄泻不止,故其病难治。
利止者愈——若病人中气素盛,虽下伤中阳,但尚能自行恢复,泄泻停止。
原文206、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解词:面合色赤——即满面通红。
提要:阳明病热郁于经者禁下及误下变证。
分析:面合色赤——为热郁于经,不得宣泄,熏蒸于上所致。
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经证宜清禁下,误下伤及脾胃,致水湿不运,邪热入里与湿
相合,湿热郁蒸则发黄疸,见发热身黄,小便不利。
原文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
哕。
提要:胃中虚冷者禁下。
分析:中焦虚寒,胃不能受纳腐磨,脾不能运化转输,纳运失常,故不能食。若再用攻下,使
中气更伤,胃败气逆而致哕逆。
总结:1、邪结在经不能下;
2、邪结部位偏上不能下;
3、中焦虚寒不能下。

2、痞满证(小承气汤证) 3-01
2、痞满证(小承气汤证):
原文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
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语译:阳明病,其人出汗过多,体内津液外泄致胃肠中津液耗伤,胃肠干燥结实,大便硬结。
便结阻滞腑气不通,浊热上扰而出现谵语,可用小承气汤。若服药后便通而谵语止,不需要再
服,以免损伤正气。
参考原文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
愈。
374、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
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
汤也。
解词:脉滑而疾——指脉象圆滑流利快速。
转气——即放屁。
提要:论述阳明燥结(小承气汤证)的证治。
病位:胃肠。
病性:有形实热(较重)。
症状:1、脉象:(沉)滑而疾——热邪内盛,气盛血涌,为实热虽结,并未
太甚。
2、全身症状:
微有潮热,潮热汗出——因阳明旺于日晡所,阳明燥热内盛,此时邪正斗争剧烈,发热明显
增高,每日如此,故称“日晡潮热”。因邪热亢盛,里热迫津外泄,故汗出。
郝万山说:由白虎加参汤的“热结在里,表里俱热”,到调胃承气汤的“蒸蒸发热”,再到大
承气汤的“日晡所发潮热”,是热邪由弥散到内敛的三个不同阶段。白虎加参证属胃热弥漫,
热邪充斥周身,弥散内外,因此24小时持续高热;调胃承气汤证,热邪和阳明糟粕初结,热势
已有所内敛,但仍然可表现为24小时的里热炽盛,这就是蒸蒸发热;大承气汤证属热邪完全和
糟粕相结,热邪已内收、内敛、内聚、内郁,在平常时间发热表现不出来,只有日晡(下午3-5
点)前后,阳明经气旺盛时,正邪斗争剧烈,发热则明显表现出来。
3、神志症状:心烦、谵语——见调胃承气汤。
4、腹部症状:胀满——阳明腑热亢盛,热伤气滞,腑气不通。
5、二便:同前。
下利(热结旁流)——肠道有实邪阻塞,燥热迫津从旁而
下。所下之物多稀粪黄水,量较少而臭秽异常。
郝万山说:阳明燥热损伤津液的途径大体有三:一是阳明燥热逼津外越而为多汗;二是阳明
燥热逼津偏渗膀胱而为多尿;三是阳明燥热逼迫津液下泄而表现为下利,这种下利因有大量的
肠液丢失,所造成的伤津耗液,亡阴失水也是最严重的。
转矢气——服药后燥结移动,浊气下行。
鉴别:热结旁流—下利—便次多,粪量少,腹满痛不减,腹痛拒按。
热性泄泻—下利—暴注下迫,腹痛阵作,泻后痛减,腹部柔软。
辩证要点:大便硬,潮热或发热微烦,腹大满,脉滑而疾。
病机:热实内结,腑气不通。

治法:泻热通便,消滞除满。
方药: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
者,勿服之。
现代用法用量:大黄20g,厚朴10g,枳实13g。
水煎取汁,分温二服。
使用注意:
1、煎法为三药同煎,大黄不后入。
2、服后以泻为度,“若更衣者,勿复服”,示中病即止,不宜过剂。
方解:大黄苦寒———攻下实热
厚朴苦温———行气除满
枳实苦微寒——破结消痞。
诸药合用,推荡实热,破滞除满。
郝万山说:前面说过,阳明腑实证,是由全身热毒内盛的证侯和腹部的实证两组证侯组成的。
如果以全身热毒内盛证侯的为主,则用调胃承气汤;如果以腹部实证表现为主,则用小承气
汤。也就是说,调胃承气汤以泻热为主,小承气汤以通便为主。
现代应用:用于治疗胃扭转、脑血栓、局限性肠炎、咳喘、高热、小儿惊风、癃闭、水肿、呃
逆、荨麻疹、口臭、肠梗阻、急性腹膜炎、急性胆囊炎、乙脑等,以大便不通,腹胀满痛为辩
证要点。

3、痞满燥实证 3-01
3、痞满燥实证(大承气汤证):
原文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
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语译:阳明病经过下后,患者感觉心中懊憹而烦,若肠中结有燥屎者,可攻下之,宜用大承气
汤。若虽感腹中微满,但大便初头硬,后必溏者,不可攻下。
参考原文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
气汤下之。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
大承气汤。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
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
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
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解词:(1)胃中——此指肠中。
(2)喘冒——指气喘且头目昏眩。
(3)循衣摸床——指病人昏迷时,两手无意识的反复触摸衣被床沿。
(4)惕而不安——心中慌恐悸动不安。
(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腹满持续存在,没有减轻的时侯,即使偶尔有所减轻,这种减
轻的程度也是微不足道的。
提要:阳明燥热实邪内结(大承气汤证)的证治。
病性:有形实热(重)。
病位:胃肠。
症状:(1)、脉象:沉迟——阳明燥实内结,气血雍滞不畅。
实大——热邪亢盛,燥实内结。
迟滑——宿食邪热博结,燥屎结于肠中。
(2)、全身症状:发热、潮热、汗多——见前。
微热,喘冒不能卧——燥屎内结,浊气攻冲于上。
手足漐漐汗出(手足汗出连绵不断)、手足濈然汗出(手足潮润不断出小汗)——阳明主四
肢,胃为津液之腑,阳明热盛,迫津外泄所致。但因阳明实热证后期,津液已经耗伤,不能全
身多汗,只表现为手足汗出。
身重——阳明主肌肉,阳明热盛,燥实内结,气血阻滞,肌肉失养。
短气——燥实内结,气机不利。
懊憹而烦——燥实内结,热邪上扰。
(3)、神志:心烦不解、烦躁、谵语——腑实热结,浊热上扰心神。
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独语如见鬼状、微喘直视——阳
明热邪亢盛,热极津枯,扰动心神,神明无主。
(4)、腹部症状:腹满——阳明腑热亢盛,热伤气滞,腑气不通。

腹痛——燥屎内结,气机阻滞。
绕脐痛——胃肠干燥,燥屎阻塞于肠。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阳明腑实,大便不通,浊气雍塞所致。
注:阳明腑实证腹部实证表现的部位在脐周或全腹部,既不是少腹,也不是心下;腹满是病
人的自觉症状,并不是腹部膨隆鼓胀;有腹痛并有压痛,但腹壁柔软,没有按之石硬的感觉,
也就是没有腹肌的痉挛紧张。如果腹部有按之石硬的感觉,这就是并发了大结胸证。
(5)、饮食:反不能食——燥屎阻塞于肠,腑气不降,虚实更替失常。
(6)、二便:大便不通、大便硬、大便难、不大便——同前。
小便频数、小便数——同前。
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邪热亢盛,运化失常,津液不循常道,
燥屎尚未结甚所致。
总之,痞满燥实之热结重证可表现为以下两组症状:
(1)、不恶寒反恶热,潮热谵语,矢气频转,大便不通,手足濈然汗出,腹部按之硬,或目中不
了了,睛不和,舌苔焦黄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腹部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大承气汤的主证,前人总结为痞、满、燥、实证。
痞——是自觉胸脘部有闭塞压重感;
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
燥——是指肠中粪便,既燥且坚;
实——是指胃肠有燥粪与实热相结,而见便秘,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秽而腹痛拒按。
辩证要点:潮热谵语,大便秘结,腹胀满绕脐痛,拒按,手足漐漐汗出,脉沉实有力,重者不
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
病机:燥实内结,阳明热实。
治法:峻下热实,荡涤燥结。
方药: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
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现代用法用量:大黄20g,厚朴40g,枳实23g,芒硝10g。
先煎厚朴枳实,去滓,入大黄再煎取汁,入芒硝烊消尽,分温作2-3次服,得下余勿服。
使用注意:本方煎服法是:
1、 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最后纳芒硝。
2、 得大便下,余勿服;若不下,可再服。
方解:大黄苦寒———泻热去实,荡涤肠胃
芒硝咸寒———润燥软坚,泻热导滞
枳实辛微寒——破结导滞,理气消痞
厚朴苦温———行气导滞,利气除满。
四味相合,共为攻下实热,荡涤燥结之峻剂。
现代应用:本方现代临床应用广泛,尤其在救治急危病人中建功。如各类肠梗阻、急性阑尾
炎、腹膜炎、肠粘连、急性坏死性小肠炎、急性黄疸性肝炎、胆囊炎胆石证、化脓性胆管炎、
胆道蛔虫症、急性胰腺炎、幽门梗阻、急性胃扩张、脑血管意外、精神病、乙脑、菌痢、急慢
性肾炎、眼病、咽喉口腔病、闭合性脑损伤等属阳明热盛,燥结成实者均可应用。
刑锡波说:本方在疾病危急时,常为挽急救危之要方,因不用重剂以泻热涤积,清血解毒,无

以挽危局而转生机。本方之清热解毒,是通调大小便,将体内和血液中的毒邪扫荡而出。故服
本方后,不但小便红赤,而其粘稠度亦格外明显。通过攻下,可使瘀滞消散,毒邪外排。因
此,本方应用恰当,常能治疗危急大证。
大承气汤证予后:
脉弦者生——弦长不躁疾,为阴液未竭,尚有生机。
脉涩者死——短涩,属正虚邪实,热极津枯,攻补两难,故死。
案45——中风闭症(脑出血):
患者袁某,女,55岁,1996年8月诊。
6天前上午劳动中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邻居抬回家中,急邀余弟泽江往
诊。当时查血压210/130mmhg,右侧瘫痪,中度昏迷,瞳孔缩小,对光反射差,神经系体征
(+)。诊为急性脑出血,因不便转诊,在家就地抢救。经用控制血压,改善脑水肿,纠正水电
解质平衡,脑细胞活化剂等综合治疗6天,病人仍昏迷不醒,家属邀余会诊。
刻诊:昏迷不醒,时烦躁不安,面色通红而如蒙油垢,喉中微有痰声,发热(体温37.8)午后为
甚,多汗,大便6日未行,腹胀痛拒按(按压腹部有痛苦表情),矢气多而奇臭,口气热而臭秽,
舌质红绛,苔黄燥而中心黑干有芒刺,脉沉实。辩证为风火痰热兼燥实内结,热结阳明,冲激
脑窍,闭塞神明。治以峻下热实,荡涤燥结。方选大承气汤加味。
1、大黄(后下)30g,芒硝(烊冲)20g,炒厚朴20g,炒枳实15g,代赭石(先煎)30g,怀牛膝
20g,槐米20g,鲜竹沥50ml(冲服),羚羊角粉(另煎)3g,石决明30g。水煎过滤,经鼻饲管
分3次注入胃中,6小时1次。
2、安宫牛黄丸2粒,每次1粒,每日2次,研后鼻饲。连用3天。
3、西药支持疗法用药不变。
二诊:上药当天下午煎后鼻饲1次,当夜矢气频转,半夜家属鼻饲二煎,天明便下少量干便,早
晨灌3煎,上午10点排奇臭粪便,先硬后溏,当天午后已热退而能睁眼看人,神智已开始清醒。
后在本方中去硝、黄,稍事化裁又进1剂,此后病情便逐渐进入坦途,经中西药、针灸等综合调
理1月,痊愈。
按:本例属中风闭证,因阳明腑实证具,治宜峻下热实,荡涤燥结,兼清热化痰开窍。方选大
承气汤峻下热结;赭石、牛膝引血下行;槐米清热凉血,羚羊角、石决明凉肝熄风,竹沥清热
化痰;安宫牛黄丸凉血开窍。脑出血急性期降脑压是西医的基本措施之一,中医虽无降脑压之
说,但临床实践证明,通腑泻热常可达此目的。因出血性中风多为气血并走于上而发生之大
厥,多数病例在急性期因气机上逆,腑气不降而见无大便或大便秘结,并见口气臭秽,舌苔黄
厚。通腑治疗可使腑气得通,犹如釜底抽薪,使气血转引而下,从而降低脑压。临床证明,病
人常随着大便得通而神志转清。此外,若能结合开窍、化痰、和血、利尿等法灵活运用于临
床,可明显提高降低脑压之疗效,为中医治疗出血性中风争得一席之地。(余泽运医案)
案46——急性子宫内膜炎:
大承气汤变方——攻毒承气汤验案:
郭玉梅,女,31岁,煤矿工人家属。1967年10月9日急诊。
患者于经净次日去公共澡堂洗澡,当晚即感少腹胀痛如针刺,黄带秽臭,灼热,腰痛,夜半时
开始寒战高热如疟,体温39.5,自服止痛片、四环素后得汗,入睡。今晨起床后头痛呕吐,体温
回升至39.7度。矿医院注射青霉素800万U、安乃近2支后,又缓解。12时起头痛如破,喷射状呕
吐,高热达40度。黄臭带增多,夹有血水,少腹绞痛不可近,神识昏迷,牙关紧闭,时时抽
搐。脉数搏指,苔黄厚腻,口中恶臭。矿医院诊为急性子宫内膜炎,盆腔脓肿,已发展为脓毒
败血症。因症情险重,建议急送县医院抢救。患者家属坚持要用中药治疗,乃以三棱针重刺十
宣出血,双尺泽抽取黑血10ml,针泻素廖、合谷,患者全身透汗,苏醒,呕吐亦止。遂书简要

方案:症由经后洗澡,秽浊不洁之物侵入前阴,湿热化毒,结于胞宫血室,热极动风,上犯神
明。拟攻毒承气汤扫荡热毒,以刹病势而挽危急:
二花240g,芙蓉叶、连翘、生大黄、柴胡、生苡仁各30g,苍术、黄柏、蚤休、丹皮、紫草、桃
仁各15g,冬瓜仁60g,漏芦12g,炮甲珠、甘草、车前子(包)各10g,川楝子30g,醋元胡(研粉
冲服)6g,芒硝(另包)30g。
白酒100ml,冷水浸泡1小时,急火煎沸10分钟,得汁3000ml,每服300ml,2-3小时一次,每次冲
化芒硝10g,元胡粉1.5g,得泻2次,去芒硝不用。一鼓作气,不分昼夜,按时连服,以阻断病
势。
患者于晚7时服药一次,8时许畅泻恶臭便一次,腹痛止。9时继服一次,11时体温降至38.5度,
黄带变稀。夜半2时,体温37度,患者入睡。余守护观察一夜,至次日天亮,共服药6次,约1剂
的2/3弱,诸症已愈八九,嘱余药弃去不用,改投清肠饮3剂。余于9时返回本院时,患者已能出
门送行。患者从开始服药至基本痊愈历时12小时,药费当时不足10元。
余在农村条件下,经治多例危重急腹症,取得成功经验之后,将上方定型,名“攻毒承气
汤”。除上述病症外,对急性胰腺炎、重症肺脓疡、肝脓疡、外科创伤毒血症,均治愈。90%病
人,不待一剂药服完已基本痊愈。(李可医案)

3、湿热兼表发黄 3-01
3、湿热兼表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原文261、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解词:连轺——即连翘根,今多用连翘。
提要:阳黄兼表的证治。
语译: 伤寒表邪不解,里有湿热郁滞,出现身黄,可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
分析:伤寒——指外感风寒表邪未尽,症见发热、恶寒、无汗等症。
瘀热在里,身必黄——湿热郁结于里,熏蒸肝胆,胆汁外溢。
辩证要点:发热、恶寒、无汗,身黄目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而色黄。
病机:湿热内蕴,熏蒸肝胆,兼风寒束表。
治法:清热利湿,解表散邪。
方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是),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
枚,生梓白皮一升(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
尽。
现代用法用量:麻黄10g,连翘10g,杏仁5g,赤小豆17g,大枣4枚,生桑皮13g,生姜10g,炙草
10g。
先煮麻黄去沫,后内诸药,取汁,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解词:(1) 梓白皮——即梓树的纫皮,现多代之以桑皮。
(2) 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
注意事项:
(1)辛温解表之品不宜久用,表证解后,可以去之。
(2)梓白皮可用桑皮代之。
(3)连轺可用连翘代之。
方解:麻黄、杏仁、生姜——解散表邪
连轺、梓皮、赤豆——清泄湿热
甘草、大枣—————调和诸药
合用共使表解里和。
现代应用:本方有发汗、解热、平喘、止咳、利尿、解毒等作用,用于急性黄疸肝炎、急性肾
小球肾炎、急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病,以外有表邪,内有湿热为辩证要点,不论
有无黄疸,均可应用。
案48——急性肾小球肾炎:
忆1995年春遇一患者张某,男,5岁。因疥疮感染后致全身泛发性脓疱疮,经注射青霉素及口服
解毒清热中药后脓疱虽好转,却出现晨起颜面浮肿,尿少,色如浓茶,伴发热、轻度恶寒,第
二天肿及全身而急来就诊。诊见患者颜面浮肿色鲜明,肿势延及全身,下肢轻度指陷性水肿,
尿少色黄赤而浓,T37.8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尿化验:蛋白(+++),红细胞满视野。辩
证为湿热疮毒入里,影响三焦气化,使肺失通调水道、肾失蒸腾气化,水液泛滥,而为风水。
治以清热利湿解毒,宣肺利水。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麻黄6g,连翘10g,杏仁10g,赤小豆20g,大枣3枚,生桑皮10g,生姜10g,甘草5g,茯苓15g,泽
泻10g,车前子(包煎)10g,公英15g,地丁10g,野菊花10g,二花12g,穿心连10g。水煎服,5
剂。

上药服3剂尿量明显增多,5剂服完水肿消失。尿检:蛋白(+),红细胞0-5,后用本方加减化裁
又服5剂,症状消失,尿检正常。
按:本例患者因全身泛发性脓疱疮后出现全身水肿伴发热、血尿、蛋白尿,舌红苔黄腻,脉滑
数,为湿热疮毒入里,影响三焦气化,使肺失通调水道,水液泛滥,而为风水。方用麻黄连翘
赤小豆汤清热利湿,解散表邪;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苓、泽、车前渗湿利水。由于方证对
应,故获速效。(余泽运医案)
鉴别:治黄三方——通治湿热发黄。
茵陈蒿汤———湿热并重,里有结滞
栀子柏皮汤——热重于湿,里无结滞
麻轺赤豆汤——湿热发黄,兼有表证。
黄疸鉴别:湿热郁蒸——黄色鲜明如橘色;
寒湿内阻——黄色晦暗如烟熏;
蓄血内结——不见目黄小便黄;
火热内迫——不见目黄小便黄;
阳明经邪热郁闭—兼满面通红。

4、阳明三急下证 3-01
4、阳明三急下证:
原文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
之,宜大承气汤。
语译:外感病经过数日,出现目睛昏暗无神,视物不清爽,眼珠转动不灵活,既无发热恶寒之
表证,也无潮热谵语等里证,大便硬结,排出困难,身有微热,此为阳明燥热亢盛,肝肾阴精
大伤,真阴欲竭的实证。治宜急下以存阴,用大承气汤。
解词:(1)目中不了了——即目睛昏暗无神,不清爽。
(2)睛不和——即眼珠转动不灵活。
(3)无表里证——指外无发热恶寒之表证,内无潮热谵语等里证。
提要:伤寒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者,宜急下存阴。
分析:伤寒六七日,无表里证——指无发热,恶寒,头痛之表证,又无潮热,谵语等里证。
大便难,身微热——阳明燥实内结,热邪深伏而不外达。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阳明热邪亢极,肝肾阴精大伤,真阴欲竭,脏腑精气亏耗,目失所
养。
病机:阳明燥热亢盛,肝肾阴精大伤,真阴欲竭。
治法:病情危急,须急下存阴。
方药:大承气汤。
原文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语译:阳明病,发热汗多者,势必津伤液竭,治宜急下存阴,用大承气汤。
提要:阳明病,发热汗多者,宜急下存阴。
分析:发热汗多——阳明燥热伤津耗液,迫津外泄之势猛烈。
尚有:大便硬结——津液过耗,致胃肠干燥,腑气不通。
病机:阳明里热亢盛,迫津外泄,津液过耗。
治法:急下存阴。用大承气汤。
原文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语译:发汗后病情不解,又见腹满痛,为汗后劫夺津液,阳明燥热成实,燥屎内结,阻滞气
机。治宜急下存阴,宜大承气汤。
提要:汗后阳明腑实,宜急下存阴。
分析:发汗不解,腹满痛——发汗太过,津液外夺,阳明燥热形成迅速,燥屎内结,气机阻
滞。
病机:汗多伤津,里热炽盛,燥屎内结。
治法:急下存阴,方用大承气汤。
三急下证的共同特点:热盛津伤。
三承气汤的鉴别:
共同点:三方均用大黄以荡涤肠胃积热。
不同点:大承气汤硝黄后下,且加枳朴以行气,故攻下之力颇峻,主治痞满燥实之阳明热结重
证。大承气泻热与通腑之力俱重,故全身热毒内盛和腹部实证俱重者宜之。
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故攻下之力较轻,主治痞满实之阳明热结轻
证,而燥证未具。小承气重在通腑,故腹部实证为主者宜之。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虽后纳芒硝,而大黄与甘草同煎,故泻下之力较上两方缓和,主治阳明
燥热内结而无痞满之证。调胃承气重在泻热,故全身热毒内盛的证侯宜用

第五节、阳明病予后 3-01
第五节、阳明病预后
原文210、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解词:(1)郑声——指语言重复,声音低微。
(2)谵语——指胡言乱语,声高气促。
提要:辩谵语郑声及谵语的预后。
分析:谵语可见于实证,亦可见于虚证。郑声独见于虚证。
语言失常—谵语-邪热内盛,扰乱神明——语言错乱,声高气粗—实
语言失常—郑声-精气内夺,神明无主——语言重复,声低气微—虚
直视谵语——阳热亢盛,阴津耗竭。
兼喘满—阴精绝而阳脱于下——“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故曰“死”。
兼下利—中气衰败阴竭于下——“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故曰“死”。
原文211、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提要:辩亡阳谵语之预后。
分析:发汗,复汗致谵语——过汗阳亡阴亏,心气散乱,神明无主所致。
兼脉短——气血津液耗竭,阴阳将离决,故曰“死”。
脉自和——病虽重而阴阳之气未竭,尚有生机,故曰“不死”。
第六节、阳明病欲解时
原文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解词:申至戌上——指申酉戌三个时辰,即从15时至21时之前。
提要:论阳明病欲解时。
分析:阳明病解时为申酉戌三时——即下午3时至晚上9时这一段时间。
以上时间正是太阳逐渐西下,自然界的阳气逐渐衰减的时侯。阳明属阳热亢盛之征,随着自然
界的阳气逐渐衰减,阳热之邪亦有减退,有利于泄热于外,使病自愈。

二、血热证 3-01
二、血热证:
(一)、衄血证:
原文202、阳明病,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提要:阳明热在血分的证、辩。
成因:阳明邪热入于血分。
病位:血分。
病性:热证。
症状: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咽——阳明热邪在血分,热蒸营阴,尚能敷布。
衄——热入血分,损伤阳络,阳络伤则血上溢。
也可出现吐血、便血、发斑、月经妄行等证。
治法:清热凉血。可选犀角地黄汤类。
(二)、下血证:
原文216、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
出则愈。
提要:热入血室的一种表现。
分析:热入血室——血室即胞宫。热入血室为热邪侵犯血分的证侯。
下血(包括便血或阴道出血)——热邪侵犯血分,热迫血行。
谵语——热邪侵犯血分,上扰神明。
但头汗出——气机不通,血热不能外透而熏蒸于上。
本证常伴见:月经适来或适断,或伴胸胁满或少腹急结。
治法:刺期门——期门为肝之募穴,刺之可利肝气,泄肝热,使气机通,血脉和,则汗出达邪
而病愈。
郝万山教授说:笔者临床所用的刺期门法,是在期门穴附近寻找可看得见的,瘀滞的静脉血管
团,局部严格消毒后,用三棱针刺瘀滞的静脉血管团放血,要达到血流成行的效果。血流停止
后,在局部拔一个火罐,将渗入皮下的瘀血尽可能拔出,这样就不会遗留下瘀血留滞的疼痛。
此法在病证发作时使用,效果尤佳。
(三)、蓄血证:
原文237、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
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解词:喜忘——即健忘。
提要:阳明蓄血的证治。
成因:素有瘀血,阳明热盛。
病位:大肠。
病性:实热。
症状:喜忘——心主血脉、主神志,邪热与瘀血相博,有碍心神,故喜忘。
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阳明燥热与瘀血互结,因血性濡润,故大便虽硬而反易,
颜色必黑,是瘀血的特征。
辩证要点:发热,消谷善饥,健忘,黑便,脉数。
病机:阳明邪热与蓄瘀相结。
治法:泻热逐瘀。方用抵当汤。
太阳蓄血-瘀热相博,扰乱心神-外邪深入下焦,与血相博——如狂,发狂-辩太阳蓄血,在小便利与不


阳明蓄血-瘀热相博,扰乱心神-久有瘀血,与阳明热邪相博—健忘。——辩阳明蓄血,在大便黑与
不黑,难与不难。

三、兼阳明证 3-01
三、兼阳明证:
原文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
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解词:(1)过经——即邪气已经离开太阳经。
(2)心下急——即胃脘部拘急不舒或疼痛。
语译:太阳病表证已罢传入少阳,谓之“过经”,当用和解法。今反多次用下法,所幸病人正
气尚旺,未致变证,若柴胡证仍在者,仍用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枢机;若服小柴胡汤后见呕吐
不止,胃脘部痞硬拘急不舒或疼痛,郁闷,微烦等证,是少阳之邪不解,又兼阳明里实,可用
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提要:少阳兼阳明里实证治。
分析:成因:1、少阳病传入阳明;
2、阳明病传入少阳。
病位:三焦、胆、大肠。
症状:大柴胡汤适应症有二:
1少阳不和兼阳明里实症状:
胸胁满而呕,往来寒热——A、邪在少阳,少阳经气不利;B、胆热犯胃,胃气上逆。本组
为少阳经、腑同病的症状。
日晡所发潮热——热结在里,阳明里实之象。
既为少阳不和兼阳明里实症,治但和解少阳兼清泄阳明,用大柴胡汤。
2少阳胆腑热实证:
呕不止——A、胆腑实热犯胃,胃气上逆;
心下急,心中痞硬——实热结滞胆腑,气血雍遏。
发热,汗出不解——太阳证罢,病邪传入少阳、阳明二经。
郁郁微烦——少阳实热郁遏,失于疏泄,致情志不爽。
下利——胆腑实热邪气内迫肠道。
辩证要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急或痞硬,大便难下或下利不畅,
伴见小便色黄,苔黄少津,脉弦数。
病机: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
治法: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方药: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
十二枚,大黄二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用量:柴胡40g,黄芩15g,芍药15g,半夏20g,生姜25g,炒枳实17g,大黄10g,大枣4
枚。
水煎取汁,去滓再煎,分温3服。
方解:柴芩半姜枣————和解少阳
炒枳实大黄————通下里实
芍药——敛阴和营,缓急止痛。
诸药合用,外解少阳,内泻热结。

现代应用:本方具有和解、攻下、表里双解之功,临床应用广泛。现代多用于消化系病如肝
炎、胆囊炎、胰腺炎、胃肠炎、胆道蛔虫症、胆结石、痢疾、及流感、丹毒、肺炎、支气管
炎、尿路感染等病。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有以下作用:1、调节脂代谢及血流变;2、护肝;3、调节免疫。此外,
尚有抗炎、利胆、解痉等作用。
案例64——急性胆囊炎:
王某,男,32岁,朱阳关人。1994年11月7日诊。
患“急性胆囊炎”5天,经静滴“先峰5号+丁卡”3天,仍疼痛不止,转本所治疗。刻诊:患者
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伴寒战高热5天,T38.9度,呕吐,吐出物为痰涎及胆汁,腹胀不大便,尿黄,
巩膜轻度黄染,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辩证为湿热内蕴,肝胆失疏,热结阳明。治以清热利
湿,和解少阳,通下里实。方用大柴胡汤加味。
柴胡30g,黄芩18g,芍药30g,半夏15g,生姜15g,炒枳实15g,大黄30g,金钱草30g,元胡15g,
茵陈30g,郁金15g,芒硝(冲)15g。水煎服,3剂。
上方服一剂,腹中鸣响,矢气频转;二剂未尽,泻下臭秽稀便3次,体温降至37.2度,痛、呕俱
止,3剂服完,诸证若失,后经调理而安。
按:急性胆囊炎发则振寒发热,胁脘疼痛,呕吐心烦,腹胀便秘,病机为湿热内蕴,肝胆失
疏,少阳枢机不利,兼阳明腑实内结。与大柴胡汤的病机相同,故投之立效。 (余
泽运医案)
案65——胃痛、呕吐(急性胃炎)
曹某,女,13岁,朱阳关人, 2013年8月26日诊。
患胃痛呕吐4天,在家输西米替丁+庆大3天,仍疼痛、呕吐不能进食,其父随我学过中医,今天
携女来诊。
刻诊:诉起于饮食不慎,致上腹部剑突下痞硬胀满疼痛兼呕吐不止4天,并感胃中嘈杂不适,口
苦、恶心,大便3天未行。望其急性痛苦病容,轻度脱水貌。查:上腹及两胁部肌肉紧张,有弥
漫性压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急性胃炎。中医辩证:少阳阳明合病,腑实热结,兼痰热阻滞中焦。
《金匮要略》说:“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下之则愈,宜大柴胡汤”。《伤寒论》
说:“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小陷胸汤主之”。方选大柴胡合小陷胸汤。
1、柴胡15,黄芩12,半夏12,炒枳实12,白芍30,大黄15(后下),黄连8,炒蒌仁15。2剂,水
煎服。
2、林格氏液500ml+头孢唑林钠3.5g+10%氯化钾5ml
10%糖水500ml+奥美拉唑60mg+10%氯化钾5ml静点,连用3天。
第二天复诊时诉:当天服药2剂,大便已通,解2次干硬粪便,解后胃痛缓解,呕吐已止,但感
胃中嘈杂不适,口渴喜冷饮。查上腹腹肌仍紧张,压痛减轻,舌红苔仍黄厚腻,脉滑数稍减。
上方减大黄为10g,另加生石膏30,天花粉15。继服3剂。
西药用赛胃安+吗丁林+兰索拉唑+三九胃泰。
按:《伤寒论》165条说:“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
之”。103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黄煌
教授说:“观仲景用大柴胡汤,腹证描述共三条:'心下急’,'心下痞硬’,'按之心下满
痛’。可见本方病位均不离'心下’。结合现代医学解剖学知识,'心下’正是上腹部及剑突
下两肋弓夹角内区域”, [30] 为胃、肝、胆、胰等脏腑的分部部位,这些脏器的炎症、痉挛等
引起的疼痛、胀满及腹肌紧张多反映于'心下’部位。本患因饮食不慎,出现“心下”部位的
痞硬胀满疼痛,嘈杂不适,呕吐不止,伴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腹诊时发现剑突

下“心下”部位肌肉紧张,压痛明显。据此辩证为少阳阳明合病,腑实热结,兼痰热阻滞中
焦。方用大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和解泻热,涤痰开结。方中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和解少阳;
枳实、大黄通下里实;芍药敛阴和营,缓急止痛;其中的半夏配生姜为小半夏汤,能降逆止
呕;芍药配枳实为枳实芍药散,能解痉止痛。更以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清热涤痰开
结,诸药合用,则痞、满、痛、呕皆因一泻而诸证具解,后经调理而安。本证的辩证眼目
是“心下急”、“心下痞硬”和“按之满痛”。总之,只要在“心下”部位出现三项中的任何
一项,不管是胃炎、胆囊炎,或胰腺炎,都可用大柴胡汤治疗。 (余泽运医案)

三、阳明病寒证 3-01
三、阳明病寒证:
1、中寒似实辩:
原文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
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解词:(1)固瘕——指胃中虚寒,水谷不消而结积的病证,以大便初头硬,后溏薄,且日久不
愈。
(2)水谷不别——指大便中有不消化的食物和水谷混在一起。
提要:阳明中寒欲作固瘕证。
病位:胃、大小肠、脾。
病性:虚寒。
症状:不能食——胃阳素虚,复感寒邪,中气虚寒,胃不能受纳,脾不能运化,纳运失常所
致。
不能食:腑实-燥屎阻滞肠道,腑气不降,虚实更替失常,胃满气逆而不纳。
虚寒-胃中虚寒,不能腐熟消磨。
小便不利——中气虚寒,水湿不运,气化失职。
鉴别:燥热证:(1)燥热伤津;(2)气机阻滞。——短赤。
本证——中气虚寒,水湿不运,气化失职——清白。
手足濈然汗出——胃中寒冷,阳气不固,津液外泄。
鉴别:燥实证—阳明热盛,蒸腾津液,外越四肢-手足热,汗热而粘,兼阳明腑实症状
虚寒证—胃中寒冷,阳气不固,津液外泄-手足冷,汗冷而清,兼脾胃虚寒症状
大便初硬后溏——中气虚寒,水谷不别,清浊不分,津液偏渗大肠。
病机:中阳不足,胃中虚冷。
治法:温中。
2、虚证哕:
原文226、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提要:胃中虚冷所致哕逆证。
成因:素体胃中虚冷,复饮冷水。
症状:不能食——胃中虚冷所致。
哕——中阳虚弱,胃中虚冷,胃失和降,寒气上逆所致。
特点:呃逆声低气短,良久一作。
兼证:不能食或食后饱胀,或脘痛便溏,舌淡胖嫩,脉虚弱。
3、胃寒呕吐:
原文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语译:食谷欲呕,是中焦阳虚,浊阴上逆,故曰:“属阳明也”。可用吴茱萸汤治疗。但若上
焦有热导致的食谷欲呕,服吴茱萸汤是以热助热,必使病情加重。故曰:“得汤反剧者,属上
焦也”。
提要:辩胃寒气逆的呕吐及与上焦有热的鉴别。
分析:食谷欲呕——胃腑虚寒,受纳无权所致。此“阳明”二字,是指胃。
食谷欲呕有在胃中、胸中之别。
胃中—胃气虚寒,浊阴上逆,兼舌淡、苔滑——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用吴茱萸汤。
胸中—上焦有热,胃失和降,兼舌红、苔黄——清上焦热。若用上方,是以热治热,故得汤反

剧。
辩证要点:不能食,食即呕吐,呕吐物无酸腐之气味,或呕吐痰涎清水,或伴有胃脘疼痛不
适,喜温喜按,甚则手足厥冷。
病机:胃阳不足,浊阴上逆。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方药: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现代用法用量:吴茱萸(洗)17g,人参15g,生姜30g,大枣4枚。
水煎取汁,分温3服。
方解:吴萸——温中散寒降逆
生姜——散寒降逆止呕
参枣——补脾益气和中。
诸药合用,温胃散寒,补中泄浊,降逆止呕。
现代应用:常用于急慢胃肠炎,消化性溃疡、心脏病、肝炎、疝痛、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高血压病、神经性呕吐、幽门痉挛、青光眼等属于中焦虚寒所致者。

三、阳明病兼证及治法 3-01
三、阳明病兼证及治法:
(一)、阳明兼表:
原文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提要:阳明兼表的证治:
成因:太阳之邪进入阳明,表尚有邪。
病性:表虚里热。
症状:脉迟——表邪入里,中风浮缓之脉变迟。
汗出多,微恶寒——表有风邪,卫外不固。
病机:太阳初传阳明,表邪未解,表虚营卫不和。
治法:解表祛邪,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二)、三阳合病:
原文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
汗,嗜卧。一身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
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提要:三阳合病及少阳阳明郁热发黄的证治。
成因:三阳同时感受邪气。
病性:热证、阳证。
病位:三阳。
症状:1、太阳症状:脉浮,不得汗——邪气闭郁在表。
2、阳明症状:
脉大、短气,腹都满,鼻干——邪热闭郁阳明之经,气机不畅。
嗜卧——阳明热盛,神昏。
一身面目悉黄——阳明热盛,蕴蒸肝胆,胆汁外溢。
时时哕——阳明热盛,胃气不降而反上逆。
3、少阳症状:
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脉弦——少阳邪盛,肝胆失于疏泄,三
焦气道不畅,气机雍滞。
小便难——邪侵少阳三焦,枢机不利,水道不通。
耳前后肿——邪侵少阳,邪热循经上扰。
辩证要点:身黄、目黄,黄色鲜明,无汗,小便不利,胁下胀满,呕恶,发热微恶寒,或寒热
往来,脉浮弦。
病机:枢机不利,湿热内蕴,胆胃不和。
治法:三阳合病,治从少阳,针刺少阳,以利枢机,泄经络闭郁之热。刺后脉证小平而外邪犹
不去。若:
1、病过十日,脉续浮——是余邪又有外解趋势,邪在少阳,治以和解枢机,用小柴胡汤。
以药测证,当有胁下及心痛,耳前后肿等证兼见。
2、脉但浮,无余证——指邪在太阳,见无汗等表闭症状,无阳明、少阳症状,可用麻黄汤发
汗。
3、若不尿,腹满加哕——胃气已竭,三焦不复流通,气机雍塞,邪无出路,故曰“不治”。
本证即关格证。即:A上呕逆不食为格;B下大小便不通为关。合称关格。

2、湿热郁蒸发黄 3-01
2、湿热郁蒸发黄(栀子柏皮汤证):
原文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提要:阳黄热重于湿的证治(湿热发黄轻证)。
语译:外感病发热不退,又见身黄鲜明如橘色,伴无汗或汗出不畅,小便短赤,为湿热郁遏于
里不得宣发于外,病属阳黄,用栀子柏皮汤治疗。
分析:伤寒——指见发热的外感病。
身黄发热——湿热内蕴,热重于湿,蕴蒸肝胆。
可兼见心烦懊憹、小便短赤、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
鉴别:茵陈蒿汤——身黄发热,属阳黄——兼里实——有腹满。
栀子柏皮汤—身黄发热,属阳黄——里无结滞—无腹满。
辩证要点:身黄目黄如橘子色,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小便不利而色黄。
病机:湿热相合,熏蒸肝胆。
治法:清泄湿热退黄。
方药:栀子柏皮汤。
肥栀子十五个(碎),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现代用法用量:栀子7g,炙甘草5g,黄柏10g。
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
方解:栀子——清泄三焦湿热,通调水道
黄柏——清脏腑结热,泄湿退黄
甘草——甘平调药,防苦寒伤胃。
诸药合用,清泄里热兼祛湿。
按:上方加茵陈效更好。
现代应用:用于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发黄、胆囊炎、尿路感染、急性结膜炎等症见小便
短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者。

2、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 3-01
2、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
原文390、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解词:吐已下断——指吐利因液竭物尽而自止。
提要:阴盛格阳、阳亡阴竭的证治。
语译:霍乱吐利已止,可能是病情向愈。本证吐利停止,并见汗出、四肢厥逆,四肢拘急不
解,脉微欲绝,为阳亡阴竭的危证,当急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启下焦之生阳,助中焦之津
液。
分析:吐已下断——吐利频作,阴液耗涸,致阳亡阴竭,无物可下。
汗出而厥——阳亡液竭,虚阳外越,阴阳有离决之势。
四肢拘急,脉微欲绝——阳亡液竭,筋脉失养,脉失动力。
辩证要点:频繁吐利后,无物可吐且无物可下,伴见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脉微欲绝。
病机:吐利过重,阳亡阴竭。
治法:回阳救逆,益阴和阳。
方药: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炙甘草二两,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猪胆汁半
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
代之。
折现代量(原方原量):炙甘草30g,干姜45 g,制附子60g,猪胆汁10ml。
水600ml,煮取240ml,去滓,入胆汁10ml,2次分服。
注意:1、附子先煎、久煎。
2、方后云:“分温再服,其脉即来”,可见服汤后脉象复出是药后显效的指征之一。
方解:通脉四逆——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猪胆汁———益阴和阳,兼以降逆。
本方即《内经》“甚者从之”的反佐法。
案例78——吐泻:
周某,年届弱冠,大吐大泻之后,汗出如珠,厥冷转筋,干呕频频。面色如土,肌肉消削,眼
眶凹陷,气息奄奄。脉象将绝,此败象毕露。
处方:炮附子30g,干姜150g,炙甘草18g。
一边煎药,一边灌猪胆汁,幸胆汁纳入不久,干呕渐止,药水频投,徐徐入胃矣。是晚再诊,
手足略温,汗止,惟险证尚在。
处方:炮附子60g,干姜45g,炙甘草18g,人参9g。急煎继续投药。
翌日,其家人来说:“昨晚服药后呻吟辗转,渴饮,请先生为之清热”。观其意嫌昨日姜附太
多也。吾见病人虽有烦躁,但能诉出所苦,神志渐佳,诊其脉亦渐显露,凡此皆阳气复振机
转,其人口渴,心烦不耐,腓肠肌硬痛等症出现,原系大吐大泻之后,阴液耗伤过甚,无以濡
养脏腑肌肉所致。阴病见阳证者生,且云今早小便一次,俱佳兆也。照上方加茯苓15g,并用好
酒用力擦其硬痛处。两剂烦躁去,诸证续减,再两剂,神清气爽,能起床矣。后用健脾胃,阴
阳两补诸法,调养而愈。
《广东中医》1963:2:235。
按语:吐泻之后,阳虚至极,阴津不继,而见厥冷转筋,脉微欲绝诸证。治当回阳救逆,然又
虑阴寒太盛,恐对热药拒而不受,故加胆汁反佐以引阳入阴。服后病人出现渴饮,乃阴退阳复

之象,但又有烦躁一症,故加茯苓而成茯苓四逆汤以除烦躁。法施有序,其效立竿见影。
(许小逊医案)
本条应与385条四逆加人参汤鉴别:
385条—阳亡液竭——无汗出无脉微欲绝——阳亡不甚,格拒未成—四逆加人参
本条——阳亡液竭——见汗出及脉微欲绝——阳亡已甚,格拒已成—通脉四逆加胆汁。

八、热入血室证 3-01
八、热入血室证:
原文143、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八九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
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
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5、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
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解词:(1)血室——即子宫。
(2)期门——在乳中线,乳头下二寸,当第六肋间隙处。
(3)上二焦——即上焦与中焦。
提要:热入血室的证治及禁例。
分析: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表证未解,适值经期,血室空虚,表邪乘虚内陷,
与热博结于血室;
得之八九日,热除而脉迟身凉——邪已内传,表证已罢故身凉,热与血结,脉道不利故脉迟。
胸胁下满,如结胸状——热与血结,经脉不利,肝胆疏泄失职。
谵语——血热上扰,神明不安。
如疟状,发作有时——邪热内陷血室,与血相结,气血流行不畅,正邪分争。
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病在肝经属血分、阴分,至夜则阳气入阴,阳气与肝经
瘀热相博,致肝不藏魂,神明不安。
辩证要点:妇人经期感受外邪,导致胸胁下满如结胸状;或寒热如疟,发作有时;或谵语,昼
明暮作,如见鬼状。
病机:妇女经期,感受外邪,邪热内陷,与血相结。
关于热入血室的定义:姜宗瑞先生说:“临床近二十年,从未见一例因发热而月经中断的患
者,即便有些患者刚好月经适来而得病而发热,这只是巧合,治法与其不发于月经时无别。倒
是由不少妇女,或月经刚来之时,或月经刚过之后,有恶寒发热类似感冒者,并且月月如此,
这才是热入血室列于妇人杂病篇的原因。┈┈热入血室以发热和精神失常为主。曾见本村一妇
女,每次产后即发癫狂,这种规律性发病,也应视为热入血室证。可知,热入血室是杂病,不
是外感发热使月经中断,或发热、精神错乱发生于月经适来之时。只有反复在月经期发病,才
能考虑热入血室”。此处每月发病的规律性,正是热入血室的特征。
治法:刺期门,泄血分实热;或用小柴胡汤和解枢机。期门是肝之募穴,刺期门可舒利肝经之
气血,于是热随血泄,往往有立竿见影之效。
附:刺期门法:郝万山主张在期门穴附近寻找可看得见的,瘀滞的静脉血管团,局部严格消毒
后,用三棱针刺瘀滞的静脉血管团放血,要达到血流成行的效果。血流停止后,在局部拔一个
火罐,将渗入皮下的瘀血尽可能拔出,这样就不会遗留下瘀血留滞的疼痛。此法在病证发作时
使用,效果尤佳。
注意:无犯胃气及上二焦——谵语非胃实,故不可攻下,以免触犯胃气;邪不在表,亦不在
膈,故不可发汗涌吐,即指禁用汗吐下三法。
案例68——热入血室:
忆初学医时,师从启蒙老师本村老中医苏声扬。1974年诊一女患者,32岁,连续3个月均是经来
当天患寒热如疟,经期过后不治自愈。此次发病先请某医按感冒治无效,转请苏师诊,余侍其
侧。苏师验其舌,质稍红而苔薄,曰:“此热入血室也”。遂书一方:柴胡30g,黄芩15g,半夏

15g,党参15g,炙甘草10g,生姜12g,大枣7枚,当归20g,生地20g,丹皮12g,黑荆芥6g。3剂,
水煎服。3天后余至患者家问其效,云2剂未尽而愈矣。余奇其效,转问业师何以故?师
曰:“此证为妇女月经适来或适断,感受外邪,外邪乘虚潜入血室,与正气相搏,正邪分争,
故往来寒热如疟状。方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以达邪,加归、地、丹皮以和血,黑荆芥透血
中之伏邪。《医宗金鉴》说:热入血室经适断,邪热乘虚血室潜,寒热有时如疟状,小柴胡加
归地丹。[27]若想明乎其理,熟读《伤寒论》自知”。 (苏声扬医案)
——摘自余泽运随师临床笔记
按:热入血室一症,应与经期感冒鉴别。姜宗瑞说:“临床近二十年来,从未见一例因发热而
月经中断的患者,即便有些患者刚好月经适来而发热,这只是巧合,治法与其不发于经期时无
别。倒是有不少妇女,或月经刚来之时,或月经刚过之后,有恶寒发热类似感冒者,并且月月
如此┈┈。故结合此临床特点应理解为:妇女每次月经初来时或干净后,伴随寒热或神经症
状,即为热入血室。┈┈此处每月发病的规律性,正是小柴胡汤的适应症之一”。又说:“热
入血室以发热和精神失常为主,大多数患者是发热和月经有关。┈┈可知,热入血室是杂病,
不是外感发热使月经中断,或发热、精神错乱发生于月经适来之时”。并总结说:“只有反复
在月经期发病,才能考虑为热入血室”。

第五节、辩呕噦下利证 3-01
第五节、辩呕噦下利证
一、辩呕证:
(一)、寒呕:
原文377、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语译:呕吐而脉象虚弱,小便清利,身发微热,并见四肢厥冷的,为阴盛格阳,虚阳外越,病
情危重,故难治,可用四逆汤急救回阳。
提要:论阳虚阴盛寒呕的证治。
分析:呕——阴寒之气上逆,胃失和降。
脉弱——正气不足之脉。
小便复利——肾阳虚衰,下焦固摄无权,阳不摄阴。
身有微热——阴寒内盛,虚阳外越。
厥——为肾阳竭绝,四末失温所致,病情危重,故曰“难治”。
方用四逆汤急救回阳。
(二)、热呕:
原文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语译:呕吐而发热的,为少阳有热,胆胃气逆,用小柴胡汤治疗。
提要:胆热或肝热犯胃的证治。
分析:呕——胆热犯胃,胃气上逆所致。
发热——胆热内郁,则见持续发热。
注:临床上无论是肝热犯胃,或胆热犯胃,都可出现呕而发热。皆可用小柴胡汤治疗。
(三)、寒热错杂呕(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节)。

第五节、少阳病传变及预后 3-01
第五节、少阳病传变及预后
原文271、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提要:辩少阳病欲愈的脉象。
分析:伤寒三日,邪传少阳,脉当弦。
少阳脉小——邪气已退,为将愈之兆。
第六节、少阳病欲解时
原文272、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解词:寅至辰上——指寅、卯、辰三个时辰。即从3时至9时。
提要:少阳病欲解的时间。
分析:少阳病欲解时为寅卯辰三时——即早3时至9时这一段时间。
以上时间为阳气生发之际,值此三时,少阳气旺,得自然界阳气之助,抗邪有力,故其病易解

二、少阳病治禁 3-01
二、少阳病治禁:
原文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语译:少阳中风,是由风寒之邪入侵少阳,使少阳胆火上炎,经输不利所致。症见耳聋,目睛
红赤,胸胁满闷,心烦等症状。治疗不宜用吐、下等法,误用吐下则会发生心悸、惊惕等变
症。
提要:少阳禁用吐下。
分析: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足少阳起于目锐眦,走耳中,下胸中,贯膈;手少
阳经上耳后,入耳中,止于目锐眦,邪在少阳,胆火上炎,循经上扰,故见上述诸证。
治禁:本证宜和解少阳,清降胆火。不可吐下。若误吐下——阴阳气血损伤,心神失养——悸
而惊。
即体虚者误吐下——致虚证惊悸;
体实者误吐下——致实证谵语。
原文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
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提要:少阳禁汗。
分析:头痛发热-太阳-脉浮缓,紧,数—邪袭肌表,太阳经气不畅—兼恶寒身痛,无汗或有汗
头痛发热-阳明-洪大滑实或迟—阳明热盛,实热上攻——-兼口渴谵语,便秘潮热。
头痛发热-少阳-脉弦细或弦数—邪陷少阳,胆火上炎——兼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
治禁:因邪不在表,故不能发汗。若误汗则伤津化燥,邪热入胃,胃热盛而谵语;火热更盛,
扰动心神,则心烦而悸动不安。

二、小柴胡汤的其他适应证 3-01
二、小柴胡汤的其他适应证:
(一)三阳同病:
参考原文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提要:三阳证见,治从少阳。
分析: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太阳表邪未罢。
颈项强——因太阳经脉从头走项后,少阳阳明经脉行身之两侧,三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
故颈项强。
胁下满——少阳受邪,经气不利。
手足温而渴——阳明里热渐炽。
三阳证见,治从少阳,用小柴胡汤,因少阳主枢,内调阳明,外达太阳,使枢机转运,上下
宣通,内外畅达,而三阳之证具解。
(二)少阳不和兼阳明热郁: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提要:小柴胡汤可治少阳不和兼阳明热郁。
分析:阳明病,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阳明病,潮热,不大便腹满痛为腑实证,今大便
溏,小便自可,不是腑实证,而少阳阳明热郁证。
胸胁满不去——少阳受邪,枢机不利。
本证阳明证轻,少阳证未罢,治从少阳,小柴胡汤主之。待少阳枢机畅利,气机通达,表里
条畅,则阳明郁热可得以宣达疏解。
(三)少阳不和兼阳明不大便:
230、阳明病,胸胁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
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提要:小柴胡汤可治少阳不和兼阳明病不大便。
分析:胸胁硬满→呕——少阳证。
阳明病,不大便(大便不一定干而排出不畅,兼小便不利)——少阳不和,三焦失畅,水津
不布,肠道失润。
舌上白苔——病不在里(这里指出与阳明黄苔鉴别)。
少阳阳明合病,少阳为主,故治从少阳,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
胃气因和”,津布肠润,则大便自然通畅。
服小柴胡汤病愈的机理:
本方和解枢机,使上焦气机得以宣通——胁下硬满去;津液得以润下——大便自调;胃气因
而和降——呕逆自除;气机无阻——身濈然汗出而解。
《伤寒论》中不用汗法而汗解的有:(1)和解少阳法;(2)针刺汗解。
(四)少阳兼里虚时的处理方法: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语译:伤寒,浮取脉涩,沉取脉弦,此为少阳不和兼太阴脾虚,气血不足,土虚木乘,证见腹
中拘急而痛,可先用小建中汤建补中气而止腹痛;如腹痛止而少阳病未解者,可用小柴胡汤治
疗。
解词:(1)阳脉涩——即浮取脉涩。
(2)阴脉弦——即沉取脉弦。
提要:论少阳兼里虚寒证,治以先补后和之法。

分析:阳脉涩,阴脉弦——浮取而涩,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沉取而弦,主少阳邪盛,木郁
乘土。
腹中急痛——少阳不和兼太阴脾虚,气血不足,脾虚木乘,筋脉失养所致腹中拘急而痛。
治法:据“虚人伤寒建其中”之法,先温中补虚,用小建中汤——健脾胃扶正以治本虚;待腹
痛缓解后,若少阳病仍不差者,再和解少阳枢机,用小柴胡汤——运转枢机祛邪以治少阳邪
盛。
(五)少阳不和兼太阳表证: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
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语译:外感病无论是因于寒邪或风邪,若邪传少阳,出现了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
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等症,只要见到少阳病主症之一或一部分主症,能说明少阳
病机具备者,就可使用小柴胡汤,不必非要见少病所有症状齐备。凡是小柴胡汤病症医者反误
用下法,若下后柴胡汤病症仍在者,仍可用柴胡汤治疗。但因误下伤正,服柴胡汤后,正气得
药力之助而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剧烈,可见蒸蒸发热,振振而寒,正胜邪却时,遂发热汗出,
邪从外解(即战汗)。
解词:(1)蒸蒸而振——蒸蒸,盛也。蒸蒸而振,即寒战盛的样子。
提要:论柴胡汤可治少阳病兼太阳表证及少阳病战汗作解。
分析:本条分两段解:
第一段:从“伤寒中风┉┉不必悉具”。——即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及口苦、咽
干、目眩等为小柴胡汤之主证。少阳病,只需见到一部分主证,即可用小柴胡汤,不必主证俱
备(即除提纲证外,其余四证具其一者,即可用柴胡汤)。
第二段:从“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却复发热汗出而解”。——少阳禁下,若误下后柴胡证
仍在者,仍可用柴胡汤。
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服汤后,正气得药力之助而奋起抗邪,正邪相争,故见蒸蒸
发热,振振而寒,正胜邪却时,遂发热汗出,邪从外解。

二、竹叶石膏汤证 3-01
二、竹叶石膏汤证:
原文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语译:伤寒热病初愈,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身体虚弱消瘦,少气乏力,干呕欲吐,口渴心烦
的,用竹叶石膏汤治疗。
解词:虚羸——指虚弱消瘦。
提要: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的证治。
分析:成因:热病之后。
症状:虚羸少气——热病伤气阴,元气未复,故身体虚弱消瘦,少气不足以息。
气逆欲吐——余热未尽,气阴两伤,胃失和降。
辩证要点:伤寒热病解后,身体虚弱消瘦,短气不足以息,干呕欲吐,或伴口渴、心烦、少
寐、舌红少苔、脉虚数等。
病机: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
治法:清热和胃,益气生津。
方药: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半
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用量:竹叶10g,石膏83g,半夏20g,麦冬40g,人参10g,炙甘草10g,粳米10g。
水煎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分3服。
方解:竹叶、石膏——清热除烦
人参、炙草——益气生津
麦冬、粳米——滋养胃液
半夏—————和胃降逆。
诸药合用,清热养阴益气,和胃降逆止呕。
临床体会:刑锡波说:不论何病,凡邪入阳明之经,灼伤津液而现身热心烦、气短口渴呕逆之
证,统宜此方为主。余曾以本方治疗伏暑陷入阳明,效如桴鼓。
方证鉴别:本方与白虎加人参汤同为热盛伤津,应与鉴别:
白虎加参-阳明热盛伤津—口渴,发热-高热不分昼夜,口干燥,大渴,时时恶风,背微恶寒汗多苔黄脉
洪。
竹叶石膏-病后气阴两伤—口渴,发热-高热午后重,虚羸少气,气逆欲吐,心烦口干,舌红少津,脉虚
数。
白虎加参—益气生津—辛寒清热—以祛邪为主—膏、参、草、粳—有知母
竹叶石膏—益气生津—清热和胃—以扶正为主—膏、参、草、粳—半下、竹叶、麦冬。
案例97——病毒性肺炎:
桑坪卫生院住院会诊病例:张某,女,4岁,本乡张副书记之幼女,1978年3月16号会诊。
患者7天前因发热,咳嗽,以“病毒性肺炎”收入本乡卫生院,经静滴“青霉素+肌注链霉素+氨
比针”等治疗7天,发热,咳喘不见缓解并日益加重,病房主管医生邀余会诊。
刻诊:持续发热7天,下午热势较高,T39.5度,双肺满布湿罗音,咳嗽,气喘,鼻翼煽动,唇
绀,痰黄量少而粘,精神萎糜,体瘦食少,口渴心烦,舌红绛少苔,脉细数。辩证为热病后余
热未尽,热势稽留,气阴两伤,肺失肃降。治以清热益气养阴,肃肺降逆。方用竹叶石膏汤。
竹叶12g,生石膏30g,麦冬12g,西洋参6g,半夏6g,杏仁8g,白薇10g,芦根15g,蚤休6g,甘草

5g,粳米10g,把叶10g。水煎服。3付。
上方连服2剂,体温退至37.5度,咳喘减轻,渴止胃口开能食,3剂服完,诸证均愈,后经X光透视,双
肺炎证吸收。
按:本例病毒性肺炎发热七日,西医抗生素、对症处理均无效,会诊时见精神萎糜,体瘦食
少,口渴心烦,舌红绛少苔,脉细数。辩证为热病后余热未尽,气阴两伤。用竹叶石膏汤加白
薇、芦根清热益气养阴,蚤休清热解毒,杏仁、杷叶肃肺降逆。由于药合病机,故获速效。
(余泽运医案)
案例98——周期性发热(反复呼吸道感染)
患者王某,男,11岁,卢氏县城人,2013年4月1日诊。
主诉(父母代诉):周期性发热,反复发作半年余。
患者自去年10月份始,每至月初即开始发热,体温达39.5—40.5度,不恶寒,无鼻塞喷嚏,咳嗽
等感冒症状,医按感冒治,给解热止痛药加输注抗生素等,用药后汗出热解,停药即发烧,约
持续一周时间,发热渐退,至下月初上述症状又作。半年来曾在卢氏县医院、三门峡黄河医院
作过各种检查,均未查出病变所在,只是在发热时,按“反复呼吸道感染”给以抗生素、解热
药等久治无效,经人介绍,来本所求治。
刻诊:发热3天,体温39.8度,不恶寒,身有汗,无鼻涕,面黄白唇赤红,精神差,食欲不振,
口苦口臭心烦,渴饮凉水,大便干,小便赤,舌体瘦薄,舌质红少津,苔黄厚腻,脉滑数而无
力。
诊断:周期性发热(反复呼吸道感染)。
中医辩证:少阳阳明合病,气阴两伤。
方选小柴胡汤合白虎汤、生脉散。
太子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柴胡25g,黄芩12g,半夏10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5
个,生石膏30g,知母12g,粳米1把,竹叶15g,天花粉12g。4剂,水煎服。
4月6日诊:发热退,精神尚可,食欲稍恢复,查见面色咣白泛青,诉每遇学习紧张即发热,平
时口渴口干,大便干,经常流黄鼻涕,按其上腹部胀痛,有压痛,舌红少津,脉细数。
方选小柴胡汤合竹叶石膏汤、玉屏风散、生脉饮。
北沙参10g,太子参10g,麦冬15g,玄参15g,五味子10g,黄芪12g,白术10g,防风9g,柴胡15g,
黄芩12g,半夏10g,炙甘草8g,生姜10g,大枣5个,生石膏20g,知母10g,花粉10g,粳米1把。
5剂,水煎服。
三九胃太 1盒, 2/3包,2次/日。
赛胃安 1盒, 2粒,3次/日。
玉屏风口服液1盒,半支,2次/日。
生脉饮 1盒,半支,2次/日。
4月21日诊:上药服后发热退,精神转佳,停药观察一段,今来复诊。患者诉:自感咽部有异物
感,咯痰色黄粘稠不利,鼻时通时塞,口臭口干,有时便干,食欲精神可。查舌质红,苔黄腻
而厚,脉稍数。
方选生脉饮、竹叶石膏汤合麦门冬汤。
沙参15g,麦冬20g,鲜竹沥(另服)6支,五味子10g,竹叶15g,生石膏50g,半夏9g,西洋参6g,
大枣5个,粳米1把,甘草10g,鲜芦根60g,桔梗6g,玄参15g,生地30g,仙鹤草60g。7剂,水煎
服。
6月10日诊:上药服完,感全身症状消失,因患者不愿服药,一直未来复诊。半月前出现发热5
天,(高热39.5度约3小时,用布洛芬后热退至37.5度,持续低热5天后热退),以往发热为一月
一次,此次发热50多天才发作,且热势较以往低,持续时间短。今日来诊见面色咣白,诉夜汗

较多,乏力易倦,口臭,口干,查舌质红苔微黄,脉弱无力。
方选生脉饮、玉屏风散合麦门冬汤、玉女煎。
黄芪20g,白术12g,防风9g,西洋参10g,麦冬20g,五味子10g,生石膏50g,知母12g,鲜竹沥6
支,半夏9g,羚羊角粉(冲服)1g,大枣5个,粳米一把,桑叶30g,鲜芦根60g,桔梗6g,玄参
15g,生地30g,仙鹤草60g,龙、牡各20g。水煎服,7剂。
后即在此方基础上加减化裁,间断治疗2个月,共用药15剂,周期性发热未再出现,停药观察至
今,患儿健康状况良好。
按:此患儿周期性发热达半年之久,既见周期发热、口苦心烦之少阳证;又有发热不恶寒,口
渴喜冷饮,口臭便干尿赤等明经热亢盛证;且有病程较久,身倦神萎,舌干少津等气阴两虚之
象。辩证为少阳阳明合病,气阴两伤。方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白虎汤甘寒清热生津,生脉散
益气养阴,合用则扶正祛邪兼顾。后在此基础上随证化裁,间断治疗2个月,终将此持续8个月
的顽固性周期发热临床治愈。
此患儿自小喜食辣子卷等辛热上火之物,燥火伤阴,素体蕴热。阴虚内热之体,复感外邪,邪
从热化,耗气伤阴,使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正虚不能抗邪,正邪相持,而使周期性发热日久不
愈。故治疗此病,不仅要正确的辩证施方,还需要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戒食辛辣,多饮开
水,避免偏食,节饮食,慎起居,坚持持之以恒,从改善体质入手,才能彻底治愈。
(余泽运医案)

六、少阳兼脾虚津伤水饮证 3-01
六、少阳兼脾虚津伤水饮证:
原文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
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提要:少阳兼水饮内结的证治。
语译:伤寒五六日,已用发汗攻下之法,出现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口渴,但头汗出,往来
寒热,心烦之症,这是少阳病未解兼脾虚津伤水饮内结之症,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
分析:成因:汗下两伤,津液受损,脾气被伤,邪入少阳。
症状: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属少阳经腑同病,枢机不利。
小便不利——少阳枢机不利,气化失常,三焦水道不调。
渴而不呕——汗下津伤,津亏失润则渴;病在三焦,未及胃腑故不呕。
但头汗出——三焦热郁于体内而不得外越则身无汗;郁热上蒸,则但见头汗出。
以方测证,此条当有脾虚便溏等证。
辩证要点: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便溏,但头汗出。
病机: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应为少阳不和,三焦失畅,脾阳不足,津液被伤)。
治法:和解少阳,畅达三焦,温脾生津。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炙甘草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后
汗出便愈。
现代用法用量:柴胡42g,桂枝15g,干姜10g,瓜蒌根20g,黄芩15g,牡蛎10g(先煎),炙甘草
10g。
水煎取汁,去滓再煎,分温3服,初服微烦,复后汗出便愈。
方解:柴胡黄芩——和解少阳
桂枝姜草——温化水饮
牡蛎花粉——逐饮开结
诸药合用,清少阳之邪,散内停之水。
使用注意:方后注云“初服微烦”是服药后邪正交争之故;
“复服,汗出便愈”是药力所致,阳气宣通,表里协和之象。
刘渡舟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有小柴胡汤与理中汤合方之义,其主证中当有大便溏薄,其舌苔
则白滑而润,其病机为少阳病而有“阴证机转——即胆热脾寒”。在临床治疗上尽管有千变万
化,只要我们抓住它的主证——下利,则左右逢源而万变不离其宗。
本证既有少阳气郁,又有“阴证机转”——腹满下利,主证在于脾寒无疑。本方能温寒通阳,
散结化饮,疏利肝胆之气,善治背痛、腹痛、腹胀、胁痛、胁胀、小腹痛、小腹胀、小便不
利、大便溏薄等证。
大便溏薄在少阳病中反映出来“阴证机转”,而为肝胆病由热转寒,由阳入阴的一个转折点。
这个病机,稍纵即失,就会发展成为肝硬化与腹水等证。
刘渡舟教授善用此方治慢性肝炎见病情迁延,右胁苦痛牵及后背,口苦呕吐,腹胀便溏,脉沉
弦而缓,苔白滑而润,辩证属少阳郁热,太阴虚寒者,用之有桴鼓之效。刘老认为:本方中柴
胡黄芩清少阳之热,解郁利气;干姜炙草温培中州,暖太阴之寒;桂枝通阳行气,以化津液;
花粉牡蛎生津软坚以疗肝脾痞硬。
郝万山说:应用本方,主要抓胁痛、口渴、便溏三个主症;病机上主要抓肝胆郁热、脾虚、津

伤。本方常用于治疗肝胆疾患兼太阴脾家虚寒、津液损伤的证侯,临床既有口苦、口渴、心
烦、胁痛、肝功能异常等表现,又有便溏、腹胀、纳差等特征。治疗慢性结肠炎又兼有肝胆郁
热者,既有下利经久不愈,又有胁痛、脉弦、口干、口苦等表现;治疗糖尿病以口渴为主,又
伴肝郁脾虚者。
案66——体倦乏力(疲劳综合征)
张某,女,26岁,2013年9月5日诊。
主诉:身倦乏力伴口干口苦1个月。
患者诉:一月前,患感冒愈后出现体倦神萎,浑身酸困,四肢软,口干口渴,小便短涩不利,
兼口苦纳差,心烦,胸胁胀闷不适,大便稀溏,反复用中西药治疗,效不显,今来本所就诊。
查其舌质淡,苔白润,脉缓弱无力。
辩证:肝胆郁热,脾虚气津两伤。
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合三仙汤。
柴胡25g,黄芩15g,桂枝15g,干姜10g,花粉20g,牡蛎15g,甘草10g,石菖蒲12g,仙茅10g,仙
灵脾12g,仙鹤草90g,黄精30g。
4剂,水煎服。
一周后因他病来诊,告知上药用完诸症皆消失,精神、体力俱佳。
按:《伤寒论》147条说:“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
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郝万山教授认为,柴
胡桂枝干姜汤证,要抓住胁痛、口渴、便溏三个主症;病机为肝胆郁热、脾虚、津伤。本方常
用于治疗肝胆疾患兼太阴脾家虚寒、津液损伤的证侯,临床既有口苦、口渴、心烦、胁痛┉┉
等表现,又有便溏、腹胀、纳差等特征。刘渡舟教授说:柴胡桂枝干姜汤有小柴胡汤与理中汤
合方之义,其主证中当有大便溏薄,其舌苔则白滑而润,其病机为少阳病而有“阴证机转——
即胆热脾寒”。胡希恕则认为本证属半表半里之阴证,临床表现包括感冒、发热、心悸、气
短、头晕、腹胀、腰痛、胸痛、乳胀、小便不利、大便结或溏、上身爱出汗、下肢爱酸软等,
且其精神状况均偏神倦或萎糜。
本例患者于感冒愈后见体倦神萎,浑身酸困,四肢软,小便短涩不利,大便稀溏,舌淡苔白
润,脉缓弱,为外邪损伤脾阳,中阳虚运化失职,水饮内停,阻遏清阳上升,肢体经脉受阻使
然;口干口渴,口苦纳差,心烦,胸胁胀闷不适,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热上泛所致。此为胆热
脾寒,水饮内停,气虚津伤。本例与柴胡桂枝干姜汤病机相符,故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
阳,畅达三焦,温脾生津;合三仙汤、石菖蒲、黄精扶正补虚,益气提神。经方与时方合用,
扶正与祛邪兼施,以治疗此胆热脾寒,饮停津伤,正虚邪实,寒热错杂之证,疗效卓著而快
捷。

七、兼烦惊谵语证 3-01
七、兼烦惊谵语证:
原文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
骨牡蛎汤主之。
提要:伤寒误下,邪气弥漫,烦惊谵语的证治。
语译:伤寒表证误下,出现胸满而烦,惊惕不安,小便不利,谵语,身重,身体转侧不利的,
为误下后病入少阳,邪气弥漫,表里俱病之变证。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
分析:成因:表证误下。
病位:三阳。
症状:胸满——邪陷少阳,经气不利,气机阻滞。
烦惊——胆腑郁火扰心则心烦;胆气被伤,决断失职,心胆不宁则精神惊恐不安。
谵语——胃热上蒸,心神被扰。
小便不利——三焦不利,决渎失职,膀胱气化失司。
一身尽重,不可转侧——阳热弥漫三阳,三阳经气不利。
辩证要点:胸胁苦满,烦惊谵语,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心悸等症。
病机:邪犯少阳,弥漫三焦,表里俱病,虚实互见。
本证虽有三阳证见,但以少阳为主,尤以心胆不宁的精神症状为突出。
治法: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四两,龙骨一两半,黄芩一两半,生姜(切)一两半,铅丹一两半,人参一两半,桂枝一
两半,茯苓一两半,半夏二合半,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熬),大枣六枚。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
现代用法用量:柴胡20g,龙骨8g,黄芩8g,生姜8g,铅丹(即广丹,布包入煎)3g,人参8g,桂
枝8g,茯苓8g,半夏10g,大黄10g,牡蛎8g,大枣2枚。
注:广丹有毒,只宜暂用,不宜久服,且其用量一般3g左右,不可超量。若欲长服,可用生铁
落、磁石或琥珀粉代之。
先煎诸药,后内大黄,更煮一两沸,去滓,分温2服。
方解:小柴胡去甘草——和解少阳
桂枝茯苓——解表利水宁神
龙牡铅丹————镇潜安神
大黄———泻热和胃止谵语。
诸药合用,和解泻热,重镇安神。
临床应用:本方治疗阳虚饮结,及肝胆失调所引起的惊、悸、及癫、狂、痫等有一定效果。
临床体会:余泽运用本方去铅丹加磁石治疗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经衰弱等见烦惊谵语者,有
一定疗效。
案例67——癔病:
刘某,女,30岁,2007年6月10日诊。
患者平素心胸狭窄, 5天前因与邻居发生口角,当即昏倒,胡言乱语,四肢抽搐,在本镇医院诊
为“癔病”给予安定+调节神经剂(药物不祥)治疗4天不见好转,特到本所就诊。
刻诊:患者自述胸胁胀满,心悸心烦,口苦厌食,五心烦热,阵发性四肢抽搐,时有谵语。舌
暗红苔薄,脉弦。辩证为情志郁结,肝失疏泄,邪犯少阳,枢机不利,神明被扰。治以和解少
阳,疏肝泄热,重镇安神。方用柴胡加龙牡汤合甘麦大枣汤。

柴胡30g,黄芩15g,龙骨(先煎)30g,牡蛎(先煎)30g,磁石(先煎)30g,党参15g,桂枝
15g,茯苓30g,半夏20g,大黄10g,甘草8g,小麦30g,大枣5个,白薇15g,骨皮30g。水煎服,3
剂。
二诊,上方服完3剂,诸证皆平。后用原方加百合、枣仁,继服4剂以巩固疗效,随访未复发。
按:本例患者平素情志怫郁,复因暴怒,致肝失疏泄,邪犯少阳,枢机不利,神明被扰,故见
胸胁胀满,心烦谵语,四肢抽搐。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解少阳,重镇安神;甘麦大枣汤养
心定志,白薇、骨皮清热除蒸,合用共奏和解少阳,养心清热,重镇安神之效。 (余
泽运医案)

三、小柴胡汤禁例 3-01
三、小柴胡汤禁例:
原文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
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
哕。
解词:(1)下重——指大便时肛门有重坠感。
(2)食谷者哕——即进食后即发生呃逆。
提要:中虚湿郁及中虚饮停证禁用小柴胡汤。
分析:本条分两段解:第一段:从“得病六七日┉后必下重”。论表病里虚
误治变证及中虚湿郁禁用小柴胡汤。
得病六七日,脉浮弱,恶风寒——风寒未罢,表证未解。
脉迟,手足温——脾阳素虚,感受风寒,表里兼病。
本证属脾阳素虚,感受风寒,表里兼病,治宜温中解表。
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表病兼里虚误下,脾阳受伤,寒湿内生,脾
失健运,受纳无权故不能食。
胁下满痛——脾虚不运,寒湿郁滞,气机不利。
面目及身黄——寒湿内郁,肝胆失疏。
颈项强——表正未解,经气不利。
小便不利——脾失转输,水不下行。
本证治以温中散寒除湿为主。不可因胁下满痛误认为少阳证而用小柴胡汤,则致苦寒伤中。而
致:
泄利下重——脾气虚弱,中气下陷。
第二段:从“本渴饮水┉食谷者哕”。指出脾虚失运、寒饮内停者禁用小柴胡汤。
本渴饮水——脾虚失运,寒饮内停,气不化津,津不上承。
呕——饮邪犯胃,胃气上逆。
本证治宜温阳化气,健脾利水。若误为少阳证用小柴胡汤,可致:
食谷者哕——苦寒伤阳,胃气衰败。

少阳病大柴胡汤证
柴胡汤证,有但服小柴胡不能治愈,必治以大柴胡汤始能治愈者,此病欲借少阳之枢转,外出
而阻于阳明之阖,故宜于小柴胡汤中兼用开降阳明之品也。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
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用大黄二两。
《伤寒论》大柴胡汤,少阳兼阳明之方也。阳明胃府有热,少阳之邪又复挟之上升,是以呕
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欲用小柴胡汤提出少阳之邪,使之透膈上出,恐其补胃助热而减去
人参,更加大黄以降其热,步伍分明,出奇致胜,此所以为百战百胜之师也。乃后世畏大黄之
猛,遂易以枳实。迨用其方不效,不得不仍加大黄,而竟忘去枳实,此大柴胡一方,或有大黄
或无大黄之所由来也。此何以知之?因此方所主之病宜用大黄,不宜用枳实而知之。盖方中以
柴胡为主药,原欲升提少阳之邪透膈上出,又恐力弱不能直达,故小柴胡汤中以人参助之。今
因证兼阳明,故不敢复用人参以助热,而更加大黄以引阳明之热下行,此阳明与少阳并治也。
然方名大柴胡,原以治少阳为主,而方中既无人参之助,若复大黄、枳实并用,既破其血,又
破其气,纵方中有柴胡,犹能治其未罢之柴胡证乎?盖大黄虽为攻下之品,然偏于血分,仍于
气分无甚伤损,即与柴胡无甚龃龉,至枳实能损人胸中最高之气,其不宜与柴胡并用明矣。愚
想此方当日原但加大黄,后世用其方者,畏大黄之猛烈,遂易以枳实,迨用其方不效,不得不
仍加大黄,而竟忘去枳实,此为大柴胡或有大黄或无大黄,以致用其方者恒莫知所从也。以后
凡我同人,有用此方者,当以加大黄去枳实为定方矣。究之,古今之气化不同,人身之强弱因
之各异,大柴胡汤用于今日,不惟枳实不可用,即大黄亦不可轻用,试举两案以明之。
邑诸生刘××,其女适邑中某氏,家庭之间,多不适意,于季秋感冒风寒,延其近处医者治
不愈。刘××邀愚往诊,病近一旬,寒热往来,其胸中满闷烦躁皆甚剧,时作呕吐,脉象弦长
有力,愚语刘××曰:此大柴胡汤证也,从前医者不知此证治法,是以不愈。刘××亦以愚言
为然,遂为疏方,用柴胡四钱,黄芩、芍药、半夏各三钱,生石膏两半碎,竹茹四钱,生姜四
片,大枣四枚,俾煎服。刘××疑而问曰:大柴胡汤原有大黄、枳实,今减去之,加石膏、竹
茹,将勿药力薄弱难奏效乎?答曰:药之所以能愈病者,在对证与否,不在其力之强弱也,宜
放胆服之,若有不效,余职其咎。病患素信愚,闻知方中有石膏,亦愿急服,遂如方煎服一
剂,须臾觉药有推荡之力,胸次顿形开朗,烦躁呕吐皆愈。刘××疑而问曰:余疑药力薄弱不
能奏效,而不意其奏效更捷,此其理将安在耶?答曰:凡人得少阳之病,其未病之先,肝胆恒
有不舒,木病侮土,脾胃亦恒先受其扰。
迨其阳明在经之邪,半入于府半传于少阳,于斯,阳明与少阳合病,其热之入于府中者,原
有膨胀之力,复有肝胆以扰之,其膨胀之热,益逆行上干而凌心,此所以烦躁与胀满并剧也。
小柴胡汤去人参原可舒其肝胆,肝胆既舒,自不复扰及脾胃,又重用石膏,以清入府之热,俾
其不复膨胀上干,则烦躁与满闷自除也。况又加竹茹之开胃止呕者以辅翼之,此所以奏效甚捷
也。
又治一人,年逾弱冠,禀赋素羸弱。偶于初夏,因受感冒病于旅邸,求他医治疗,将近一
旬,病犹未愈。后愚诊视,其父正为病患煎药,视其方乃系发表之剂,及为诊视,则白虎汤证
也。嘱其所煎之药,千万莫服。其父求为疏方,因思病者禀赋素弱,且又在劳心之余,若用白
虎汤原宜加人参,然其父虽信愚,而其人实小心过度,若加人参,石膏必须多用,或因此不敢
径服,况病者未尝汗下,且又不渴,想但用白虎汤不加人参亦可奏效。遂为开白虎汤原方,酌

用生石膏二两,其父犹嫌其多。愚曰:此因君平素小心特少用耳,非多也。又因脉有数象,外
加生地黄一两以滋其阴分,嘱其煎汤两盅,分两次温饮下,且嘱其若服后热未尽退,其大便不
滑泻者,可即原方仍服一剂。
迨愚旋里后,其药止服一剂,热退十之八九,虽有余热未清,不敢再服。迟旬日大便燥结不
下,两腿微肿,拟再迎愚诊视,适有其友人某,稍知医学,谓其腿肿系为前次重用生石膏二两
所伤。其父信友人之言,遂改延他医,见其大便燥结,投以降下之剂,方中重用大黄八钱,将
药服下,其人即不能语矣。其父见病势垂危,急遣人迎愚,未及诊视而亡矣。夫此证之所以便
结腿肿者,因其余热未清,药即停止也。乃调养既失之于前,又误药之于后,竟至一误再误,
而不及挽救,使其当时不听其友之盲论,仍迎愚为延医,或再投以白虎汤,或投以白虎加人参
汤,将石膏加重用之,其大便即可因服凉润之药而通下,大便既通,小便自利,腿之肿者不治
自愈矣。就此案观之,则知大柴胡汤中用大黄,诚不如用石膏也(重用白虎汤即可代承气,曾
于前节论承气汤时详言之)。盖愚当成童时,医者多笃信吴又可,用大剂承气汤以治阳明府实
之证,莫不随手奏效。及愚业医时,从前之笃信吴又可者,竟恒多偾事,此相隔不过十余年
耳,况汉季至今千余年哉。盖愚在医界颇以善治寒温知名,然对于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旬
日之间必用数次,而对于承气汤恒终岁未尝一用也。

少阳病的提纲证 2-23
少阳病的提纲证(郝万山)
少阳,指的足少阳胆经。少阳位于胸胁.居于表里之间,叫做半表半里部位,它能转输阳气,
犹如枢轴,故少阳之气主枢。
少阳胆而附于肝,内寓相火,性喜疏泄。若少阳受邪,则气郁而火动,迫使胆液上溢则口苦,
消灼津液则咽干;风木上扰而为目眩之证。
正如第263条所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病的提纲证,而以口苦在
前,咽干,目眩在后,反映了口苦在辨证中的重要性。《内经》说:火之味苦,然它经之火,
甚少口苦,惟肝胆有火,则多见口苦,故口苦反映少阳的邪热有现实意义。然口苦的证候,在
于医生的问诊,如不问,病人往往不说,临证之时,望勿疏忽。咽干与目眩,临床易被轻视而
不察知。殊不知它的辨证意义是极为重要的。
余曾治一慢性肝炎患者,审有口苦与胁痛,服用小柴胡汤。一日患者语余日:服药后胁痛等证
大减,且头晕目眩之疾,竞同时得瘳。从此方知仲景所列之提纲证,无一不从实践中来,洵非
虚语。

少阳病提纲及汗吐下三禁
阳明之热,已入府者,不他传矣。若犹在经,而未入于府者,仍可传于少阳。而少阳确实之部
位,又须详为辨析也。夫太阳主外,阳明主里,而介于太阳、阳明之间者,少阳也。少阳外与
太阳相并则寒,内与阳明相并则热,是以少阳有病而寒热往来也。由此而论,则传经之次第,
当由太阳而少阳,由少阳而阳明,而《内经》竟谓一日巨阳(即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
三日少阳受之者何也?盖他手、足同名之经各有界限,独少阳主膜,人身之膜无不相通。膜有
连于太阳者,皮肤下腠理之白膜也。膜有连于阳明者,肥肉、瘦肉间之膜也。此为手少阳经以
三焦为府者也(三焦亦是膜,发源于命门,下焦为包肾络肠之膜,中焦为包脾连胃之膜,上焦
为心下膈膜及心肺一系相连之膜)。又两胁之下皆板油,包其外者亦膜也,此为足少阳之膜以
胆为府者也。由此知介于太阳、阳明之间者,手少阳也;传经在阳明之后者,足少阳也。太阳
传阳明原自手少阳经过,而《伤寒论》未言及者,以其重足经,不重手经也。总之,手、足少
阳之膜原相联系,即手、足少阳之气化原相贯通,是以《内经》谓少阳为游部(游部者,谓其
中气化自手经至足经,自足经至手经游行无定也),更由此知所谓与太阳相并者,为手少阳腠
理之膜也,与阳明相并者,为足少阳板油之膜也,以其相近故能相并也。能明乎此,即可与论
少阳篇之病矣。
《伤寒论》原文: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伤寒论》原文: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论》原文: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
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此节所言之证,乃少阳病之偏于热者也。弦细,固为少阳之脉,观提纲中谆谆以胃和、胃不
和为重要之点,想自阳明传少阳时,其外感之热仍有一半入府,而非尽传于少阳。脉虽弦细,
重按必然甚实,此原当为少阳、阳明合病也。愚遇此等证脉时,恒将柴胡汤方中药味减半(惟
人参与甘草不减),外加生石膏一两,知母五钱(此为白虎加人参汤与小柴胡汤各用一半),
则少阳之病可解,其胃中之热亦可尽清,而不至有胃不和之虞矣。此节合上节,为少阳病汗、
吐、下三禁,凡治少阳病者当切记之。

少阳丹 2-04
[药物组成] 苍术地骨皮各500克熟桑椹5000克
[制作方法] 先将苍术用淘米水浸泡后晒干碾为细末;将地骨皮晒干碾末;然后将熟桑椹子入
瓷盆揉烂,绢袋压汁。用汁和末如糊,倒入盆内,日晒夜露,晒干后碾末,炼蜜和丸,如赤小
豆大。
[使用方法] 每次服50丸,每日3次,用米汤送下。
[方义解说] 本方出自《名医验方类编》。方中桑椹子滋补肝肾,养血祛风“益肾脏而固精,
久服黑发明目(《滇南本草》)”;苍术燥湿健脾;地骨眼凉血退热,润肺。
[应用功效] 健脾补肾,滋阴清热。能使白发返黑,延匀益寿。

少阳篇三阳合病之治法
少阳篇,有三阳并病之证,提纲中详其病状而未列治法,此或有所遗失欤?抑待后人遇此证自
为拟方欤?
愚不揣固陋,本欲拟一方以补之,犹恐所拟者未必有效,今试即其所载病状以研究其病情,
再印征以生平所治之验案,或于三阳合病之治法,可得其仿佛欤。
《伤寒论》原文: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陶华氏谓,此节所言之病,当治以小柴胡加葛根、芍药。而愚对于此证有治验之案二则,又
不拘拘于小柴胡汤中加葛根、芍药也。试详录二案于下,以质诸医界。
一人年过三旬,于初春患伤寒证,经医调治不愈。七八日间延为诊视。头疼,周身发热,恶
心欲吐,心中时或烦躁,头即有汗而身上无汗,左右脉象皆弦,右脉尤弦而有力,重按甚实,
关前且甚浮。即此脉论,其左右皆弦者,少阳也,右脉重按甚实者,阳明也,关前之脉浮甚
者,太阳也,此为三阳合病无疑。其既有少阳病而无寒热往来者,缘与太阳、阳明相并,无所
为往无所为来也。遂为疏方:生石膏、玄参各一两,连翘三钱,茵陈、甘草各二钱,俾共煎汤
一大盅顿服之,将药服后,俄顷汗出遍体,近一点钟,其汗始竭,从此诸病皆愈。其兄颇通医
学,疑而问曰:此次所服药中分毫无发表之品,而服后竟由汗解而愈者何也?答曰:出汗之
道,在调剂其阴阳,听其自汗,非可强发其汗也,若强发其汗,则汗后恒不能愈,且转至增剧
者多矣。如此证之三阳相并,其病机本欲借径于手太阴之络而外达于皮毛,是以右脉之关前独
浮也,乃因其重按有力,知其阳明之积热,犹团结不散,故用石膏、玄参之凉润者,调剂其燥
热,凉热化合,自能作汗,又少加连翘、茵陈(可代柴胡)以宣通之,遂得尽随病机之外越
者,达于皮毛而为汗解矣,此其病之所以愈也。
又治一人,年近三旬,因长途劳役,感冒甚重,匆匆归家,卧床不起。经医延医,半月病益
加剧。及愚视之,见其精神昏愦。 语不休,肢体有时惕动不安,其两目直视,似无所见,其周
身微热,而间有发潮热之时,心中如何,询之不能自言,其大便每日下行皆系溏粪,其脉左右
皆弦细而浮,数逾六至,重按即无。根据此证之肢体惕动、两目直视,且间发潮热者,少阳
也;精神昏愦、 语不休者,阳明也;其脉弦而甚浮者,乃自少阳还太阳也,是以谓之三阳合病
也。《伤寒论》少阳篇所谓三阳合病,然《伤寒论》中所言者,是三阳合病之实证,而此症乃
三阳合病之虚证,且为极虚之证。凡三阳合病以病已还表,原当由汗而解,此病虽虚,亦当由
汗而解也。特以脉数无根,真阴大亏,阳升而阴不能应,是以不能化合而为汗耳。治此证者,
当先置外感于不问,而以滋培其真阴为主,连服数剂,俾阴分充足,自能与阳气化合而为汗,
汗出而病即愈矣。若但知病须汗解,当其脉数无根之时,即用药强发其汗,无论其汗不易出
也,即服后将汗发出,其人几何不虚脱也。
愚遂为开生地黄、熟地黄、生山药、大枸杞各一两,玄参、沙参、净萸肉各五钱,煎汤一大
碗,分两次温饮下。此药一日夜间连进两剂。翌晨再诊其脉,不足六至,精神亦见明了,自服
药后大便未行,遂于原方中去萸肉,加青连翘二钱,服后周身得汗,病若失。

少阳如经发热
少阳如经发热,系因脾湿肝郁,胆胃上逆,相火不藏所致。
[脉证机理]平人脾胃燥湿不偏,相互既济,因而脾胃调和,肝胆不郁,相火蛰潜,上清下温,所
以不病此症。
脾家湿旺之人,肝木郁滞。脾湿肝郁,胆胃必逆。胆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相火不藏,升泄于
外,因而热作,是病少阳如经发热。相火上扰,致使营卫不和,故而发热之先,首见微恶风
寒,继则因相火升泄于外,故但热而不寒。相火壅滞,上蒙清宇,故而头痛头昏。相火上炎,
火热伤津,故症见口苦咽干,口渴思饮。胆胃上逆,肺无降路,气滞胸胁、经络瘀塞,故症见
胸胁胀闷,甚则疼痛。相火内扰,营热外泄,故而微汗出。热随汗解,发热遂退。热虽退而因
未除,故而后仍发热。如此循环不已,缠绵不愈。素本湿盛,故而舌苔白腻、根厚腻,舌质
胖。发热之先,以如常人,故脉见细濡,关寸略大;发热之时,因相火升泄,阳不归根,故脉
见细濡、稍弦、浮数或洪数、关寸大;烧退后仍如常人,故脉亦仍见细濡,关寸略大。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潜阳,清肺降逆。
[方药]云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生杭芍9克 粉丹皮9克何首乌15克 广桔红9克 炒杏仁9克 法半夏9克川
郁金9克 北沙参12克 柏子仁9克 草蔻仁6克黄常山1.5-3克 软柴胡6克
水煎温服
[方解]云茯苓、粉甘草,培脾和中;生杭芍、粉丹皮、何首乌,平胆疏肝;川郁金、广桔红、炒
杏仁、法半夏、北沙参,清肺理气降逆;柏子仁,养心安神;炒蔻仁,和胃顺气;软柴胡、黄
常山,清解少阳经半表半里之伏邪。
[加减]发热之先,恶寒时间长,发热时间反短,来势猛者,加鲜生姜9克,辛温发散以祛寒。发
热之先,恶寒时间短,发热时间长者,去柏子仁,加黑元参9至15克,润血凉营以退热。头痛
重,舌苔白粘而腻者,改生杭芍为黄芩炭6至9克,以清泄少阳相火.口干口渴者,加天花粉12
克,润肺以止渴。小便黄者,加焦山栀3至6克,以清利膀胱湿热。咽干者,去软柴胡,加川射
干9克,以清利咽喉。大便初干者,加肉苁蓉15克,润肠以通便。烧退后,头昏、遗精者,去柏
子仁,加牡蛎粉12克,敛精以止遗。烧退后,大渴引饮者,去柏子仁,加海浮石9克,生津以止
渴。烧退后,胸闷不舒者,去炒杏仁,加全瓜萎9至12克,宽胸理气,以除闷满。烧退后,胁痛
者,改软柴胡为赤丹参15克,加延胡索9克,通经活络,化瘀止痛。烧退后,腰痛者,加补骨脂6
至9克,或加骨碎补9至12克,壮腰补肾以止痛。
[忌宣]忌生冷、辛辣刺激之物。
[附记]
少阳如经发热,包括不明原因发热等如同少阳经发热的发热证。系因胆胃上逆,相火不藏,升
泄于外所致。而胆胃上逆之源,系因脾湿肝郁,所以此种发热,属内伤而非外感。治以健脾疏
肝,蛰火潜阳为主。阳气归根,复其上清下温之常,则发热自除。
黄常山为治疟疾之要药,功能清泄胆火。因此种发热,先有微恶风寒,继则发热,退热之时微
汗出,热随汗解,后又微恶风寒,发热,循环不已之特征,形似疟疾,故用黄常山治之,效果
殊佳。但常山有毒,用时要慎,过用则呕吐不止。热退时不汗出者,用此方效果不佳。

少阳如经头痛
少阳如经头痛,多因脾湿肝郁,胆胃上逆,浊阴弥漫于上,清阳不展所致。
[脉证机理]手三阳经自手走头,足三阳经自头走足,手足六阳经皆会于头上,故头为诸阳之会。
阳性清虚,故五官空灵,不病头痛。
由于饮食失调,劳倦过度,或因情志不舒,或因外感风邪,久而不愈,内伤肝脾,致使脾湿肝
郁。肝胆同气,脾胃同源,脾湿肝郁,胆胃必逆。甲木上逆,化生相火,扰心君而刑肺金,致
使肺热不能降敛,君相二火逆升,弥漫于上,虚灵障蔽,清阳不展,而病头痛。其痛可因振动
而加重,故而恶闻声响,尤恶噪声,语声嗷啾,细而且长,步履拖拖,不敢高抬。相火刑金,
肺热不敛,故而午后多见微恶寒发热,头痛也因之加重。阳明经行于前,少阳经行于侧,故而
痛在额角、前额者居多。胆胃不降,气滞胸胁,故而症见胸痞胁闷。相火逆升,不能潜藏,上
热下寒,故而易作惊恐。脾湿肝郁,胆胃上逆,相火不藏,故脉见细濡、稍弦、关寸较大,舌
苔白腻或见舌根厚腻。
[治则]健脾和中,平胆疏肝,清肺理气降逆。
[方药]云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黄芩炭9克 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 广桔红9克 炒杏仁9克 法半夏9克辛荑
花9克 双勾藤12克 牡蛎粉15克 炒干姜4克
水煎温服
[方解]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黄芩炭、炒杭芍,粉丹皮,平胆疏肝,兼清少阳相火;广桔
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气降逆;辛荑花,理肺散瘀,通络止痛;双勾藤,通经止痛;牡
蛎粉,镇静安神;炒干姜,暖下蛰火。
[加减]头痛重者,加鹅不食草1.5至3克,通络散瘀以止痛。肺热重者,去炒干姜,加北沙参12
克,以清肺热。消化不良者,加草蔻仁4克,暖脾行瘀,以助消化。胸闷胀者,改炒杏仁为炒蒌
仁9克,以涤心胸之郁闷。因外伤而致头痛者,去炒干姜,加北沙参12克、泽兰叶15至30克,或
加三七粉3克(分二次冲服),清肺化瘀,扶伤止痛。巅顶及后头两侧疼者,去粉丹皮,加全当
归9克,润血疏肝以止痛。
[忌宜]忌烟、酒、辣椒及大热之品。居处宜清静。
[附记]
少阳如经头痛,系指头痛以额角、前额为主,兼见少阳经症状,如同少阳经病头痛者,包括神
经性头痛、因鼻炎而致之三叉神经痛等。少阳经症头痛,系因外感所致;少阳如经头痛,则系
内伤使然。病机多系胆胃上逆,相火刑金,浊阴弥漫于上,故治以平胆降逆,清肺理气为主。
见其上有虚热,当知其下有虚寒。所以然者,相火逆升,肾不得温,必致下寒。故方中黄芩、
干姜并用,以收清上温下,蛰火潜阳之功,复其上清下温之常。清阳舒展,头痛自可向愈。
辛荑花性温而散,入肺经而利鼻窍,通脉络而止头痛,系治此症之要药。因鼻渊而致之头痛,
用之效果尤捷。但不宜过量,过则有搔痒难忍之弊。

少阳证癫狂
吴××,女,43岁。四川省郫县团结乡小学,教员。
【病史】长期失眠多梦,易动怒,多气郁,偶有神志惚恍之象。××医院曾诊断为“神经官能
症”。
1974年9月,因工作与同志争吵,一怒之下,突然昏倒。苏醒后,神志不清,语言错乱,亲疏不
分,见人詈骂不休。急来求诊,按少阳证癫狂论治,两诊而愈。
【初诊】刚进诊室,就将医生和病人大骂一通,语无伦次。胸满,阵阵呃气,眼神微呆滞,面
赤,唇红,便秘。脉弦数,舌质红,苔微黄而腻。此为少阳证癫狂,法宜和解泄热,重镇安
神,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主之。
处方
柴胡12克 龙骨60克(先煎) 黄芩12克 党参12克 桂枝6克 茯苓12克 法夏12克 生大黄10克
(后下) 牡蛎60克(先煎) 大枣15克 赭石60克(先煎)
【辨证】患者初起病轻,仅有失眠易怒,心神浮越,微现癫病之象。由于失治而病情加重:旰
气郁结,热久化火;偶遇感情激动,胆火上冲;心气不镇,神志顿为之昏乱,遂发为癫狂。其
面赤、舌红、脉弦数,参之上述诸证,可确诊无疑。
《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本用治太阳伤寒因误下后,胸满惊烦、谵语等证。后世常以此
方,治狂痫诸病,今验之临床,确有效验。
【二诊】服两剂,夜可安睡,神志渐清,呃逆亦止。守原法加减续服。
处方
柴胡10克 龙骨30克(先煎) 黄芩10克 党参10克 茯苓12克 法夏12克 牡蛎30克(先煎) 赭
石30克(先煎) 钩藤12克 枯花12克 甘草3克
上方服三剂,病愈。1979年7月24日追访:从病愈以来,再未复发。
【按语】《素问·通评虚实论篇》云:“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素问·宣明五气篇》
云:“邪入于阳则狂..搏阳则为巅疾。”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癫痫狂证,历史久矣!过去
有人认为:本方既有龙骨、牡蛎之收涩,复有大黄、茯苓之通利;又有大黄之攻,兼有人参之
补;以其方意杂揉,疑其不可用,或谓系他方加龙牡之误。经临床实践检验,上说均不可信。

少阳证发热
杨××,男,54岁。成都市居民。
【诊治】1960年10月来诊。近两年来,每日早餐后发热,体温38。c左右,汗出较多,持续约两
小时,热退汗止,即觉畏寒。每日如此。头晕眩,口苦咽干,胸胁满,心中烦躁。舌质红,苔
白微黄腻,脉弦数。经××医院检查,发热原因不明,治疗未见好转。
此为少阳证发热,法宜和解少阳,以小柴胡汤加减主之。
处方
柴胡24克 黄芩10克 法夏15克 沙参15克 甘草10克 知母15克 石膏30克 牡蛎24克 陈皮9
克 茯苓12克 一剂
上方服一剂,热退,诸证悉减。嘱其停药,调养数日而愈。其后,患者与范老常来往,知其病
未复发。
【按语】此证口苦咽干,头晕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脉弦,少阳脉证十分明显。病
虽迁延两年,正如《伤寒论》所称“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又发热汗出,口渴,舌
红,为兼有郁热之象,故去姜。枣,加知母、石膏以清之。又因胸胁苦满较甚,夹有湿邪,加
牡蛎、陈皮、茯苓,以渗湿,化滞、散结。

四、少阳兼里实轻证 3-01
四、少阳兼里实轻证:
原文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
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
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解词:(1)日晡所——即下午3-5时(申酉时)左右。
(2)潮热——即发热定时增高,如潮水之至,涌作有时。
提要:少阳兼里实,误下后的证治。
语译:伤寒十三日不解,疾病有向里传变的趋向,出现胸胁满闷而呕吐,是邪入少阳;患者于
下午3-5时发热如潮汛而有定时,是阳明里实的特征,故此属少阳兼阳明里实证。此为大柴胡汤
证,用大柴胡汤和解通下,当不会出现下利,今下利与阳明证并见,则知是医者用了丸药(丸
药性缓,不能荡涤肠胃燥实,药力反留中而邪不去,正气受损,虽有微利而病不解)攻下,此
为误治。此时少阳之邪不解,阳明燥实较轻,正气受损,故先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若病证不
愈,再用柴胡加芒硝汤于和解中兼轻下里实。
分析:本条分三段解:
第一段:“伤寒十三日┉日晡所发潮热”说明伤寒十三日不解有向里传变之势。
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少阳兼阳明里实,可用大柴胡汤。
第二段:“此本柴胡证┉非其治也”说明下利之因。
少阳兼阳明里实多便结,今反下利,是误用丸药攻下伤中,肠道虽通,燥热尚存所致。
第三段:“潮热者┉柴胡加芒硝汤主之”——误治后,潮热未解,里实未去,本欲通下,但因
柴胡证仍在,加之先已误攻,大便微利,故先用小柴胡汤和解,若不愈,再用柴胡加芒硝汤兼
治里实。
辩证要点: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伴有下后微利。
病机:邪犯少阳,兼阳明里实。
治法:和解少阳,泻热去实。
方药: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切),半夏二十铢
(洗),大枣四枚,芒硝二两。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服。
折现代用量(按原量1/2折):柴胡20g,黄芩8g,人参8g,炙草8g,生姜8g,半夏8g,大枣2枚,
芒硝15g。
水煎取汁,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服。
方解: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运转枢机
芒硝————泻热去实,软坚通便
诸药合用,和解泻热,因药量轻,故为和解泻热之轻剂。
临床体会:刑锡波主张本方可用时方凉膈散加柴胡效更好。
大柴胡汤-少阳兼阳明里实-邪盛正不虚-心下痞硬胀痛著-雍滞重于燥结——故用枳黄,不用芒硝
柴加芒硝-少阳兼阳明里实-邪盛正稍虚-以潮热便秘较重-燥结重于雍滞——故用芒硝,不用枳
黄。

太阳少阳证胁痛(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薛××,男,42岁。成都市某厂干部。
【病史】自1969年患慢性肝炎,1971年肝大肋下3厘米,剑突下5厘米,肝区胀痛,经治疗病情未
控制。于1972年春,开始全休。同年5月27日来诊。
【初诊】肝区胀痛,食欲日益减退,进食后腹胀,坐立不安。腰部如重带紧束,难以蹲下。头
疼恶寒,面色青黄,两颊瘦削,眼胞与双足微现浮肿。舌质暗淡,边缘稍红,苔淡黄夹白,根
部稍厚腻。此为少阳证,兼太阳伤寒,宜先开郁闭,散寒除湿,以麻黄汤加味主之。
处方
麻黄10克 桂枝10克杏仁12克 炙甘草15克 法夏18克
服四剂后,头痛与肝区胀痛略减,余证无明显变化。为增强散寒除湿,通阳行气之力,继用甘
草麻黄汤,再服五剂。舌质渐转红,苔腻稍退,现寒湿风热交织之象。为引邪外出,选用荆防
败毒散,、去川芎、羌活、独活,酌加桑叶、黄芩、牛蒡等,辛温发汗与辛凉清解之品相配
伍,服二十余剂。
【二诊】胁、腰部紧束沉重之感稍减,眼胞浮肿渐消,全身初觉松动。舌苔仍腻而紧密,根部
较厚。
风寒湿邪积聚已久,蕴结于肝胃,气机阻滞,故胸胁中脘仍觉胀满。今乘表邪已解之机,又据
邪实而主证在上之理,因势利导,“其高者,因而越之”,运用吐法,两月之内,先后用自
制“二妙丹”引吐两次,呕出大量痰涎泫液,并配合服用针砂散。
处方一
“二妙丹” 绿矾3克 白矾3克 硼砂1克 炼制成丹,空腹用温开水送服1克 。
处方二
“针砂散” 针砂、硼砂、绿矾、白矾、神曲、麦芽、木通、广香、甘草各10克,共为细末。
第一周,每日晨空腹用米汤冲服一次,每次3克 ;其后,每三日服一次。
【三诊】自觉证状著减,纳增。活动时,肝区仍觉坠胀、疼痛。少阳证未解。以自制回生丹加
味,配合针砂散疏肝行气,开窍止痛,缓缓服之。
处方

“回生丹”藿香丁香广香辽细辛巴豆牙皂雄黄朱砂白矾蟾酥麝香炼制成丸,如绿豆大,痛时服2
—3粒,每日一次。针砂散每周服一次,每次服3克 。上方服用两月。
前后治疗五个月,病情基本好转。遂停服汤药,继服回生丹,针砂散,又调养五个月。重返工
作岗位,坚持全日工作。
1978年12月,患者来信说:“六年来,一直坚守岗位,心情愉快。今年检查,肝肿大已消失,触
肝肋下1.5厘米,剑突下2.5厘米,质软,基本上无痛感。即使繁重的工作也能胜任”。
【按语】根据范老临床经验,此种胁痛,单纯属少阳证者较少,而常见少阳与太阳伤寒相兼,
互相交织.且多由外感风寒湿邪,反复缠绵,历久不解,邪传少阳,两经同病。又因寒湿积滞
益深,更增气机郁结,肝失条达,日久则气滞血凝,阻塞胁络,以致变证丛生。因此,针对本
案少阳之枢转无权,必须首开太阳,发表开闭,散寒除湿。太阳一开,邪有出路,然后根据病
情轻重缓急,逐一突破,以竟全功。

太阳少阳证腰痛
江××,男,39岁。四川省某局工作人员。
【病史】患者素有腰酸痛史。因天气变化,常轻度发病。1974年4月,自觉头昏,腰酸痛,发热
恶寒。
某日,当用凉水浣洗时,转身接水,突觉腰部剧烈疼痛,僵直不能转动。几人抬上车,送至
××医院外科检查,诊断疑似:一、腰椎错位;二、风湿。经服药、按摩,电针,理疗二十余
日,未见显效。遂来求诊,按太阳少阳合病论治而愈。
【诊治】几人搀扶前来就诊,腰部凉而痛甚,难以转侧,全身酸痛,头目晕眩,口干,不欲饮
食,间歇发作低热,微恶寒。舌质偏淡,苔白腻,根部微黄,脉弦微浮。此原为风寒湿邪,郁
久不解,积聚于腰部。后太阳之邪未罢,复传少阳,致两经同病。法宜祛寒除湿,和解少阳。
本柴胡桂枝汤与肾着汤方意用之。
处方
柴胡10克 桂枝10克 泡参10克 法夏15克 白芍12克 大枣15克 甘草6克 白术15克 干姜12
克 茯苓15克 二剂
服药半小时,自觉全身开始轻松。连进两剂后,腰部即能自由转动。再服四剂,腰痛遂止。1979
年7月7日追访:自从获愈以来,至今未再复发。
【辨证】此证本太阳受邪,由于失治,病情急剧转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太阳外证
未除.又出现某些少阳证,太少二经同病,其证相互交错。患者此次发病,即觉发热恶寒,全
身酸痛,显系太阳表证。少阳受病后,仍有间歇性低热,微恶寒;此不属少阳之往来寒热,仍
为太阳表证未解之象。另一方面,口苦为少阳受邪,热蒸胆气上溢;头目晕眩,为风火循经上
扰空窍;不欲饮食,乃胆气犯胃;参之脉弦,此皆属少阳证候,其邪在半表半里。《伤寒论》
云:“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
之。”此例基本上符合本条之病证。再则,此证腰觉凉而沉重,为寒湿侵袭腰部;其病不在肾
之本脏,而在肾之外腑。正如《金匮要略》所谓:“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甘姜
苓术汤主之。”可见,此例除有柴胡桂枝证以外,兼有肾着之病,故本柴胡桂枝与甘姜苓术汤
方意,合而用之。
【按语】《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云:“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仲景根据这一原
理,治太阳表证,据其主开之特点,立汗解之法,制桂枝等方,使邪“汗出而散”。治阳明腑
实,据其主阖之特点,立攻下之法,制大、小承气等方,以泻下肠胃燥实。惟少阳主枢,司一
身腠理之开阖,禁汗禁下,故制小柴胡汤,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可见此方之任
重不拘于经也。
少阳经主上下内外之转枢,在柴胡证发展过程中,或全归少阳,或兼表兼里。若邪之偏于表

者,可借太阳之途径,使邪随汗而外解;邪之偏于里者,可借阳明之途径,使邪从泻下而清
解。尤其对太少合病之证,单纯用小柴胡托邪外出,则嫌不足。故仲景又立两阳双解之法。将
柴、桂合制为一方。取柴胡之半,解少阳之邪为主;取桂枝之半,散太阳之兼,使邪外达。但
以本例而言,既有太阳外证未罢,而病机又见少阳;且肾为寒湿所伤,病在肾之外腑。故临证
效法柴胡桂枝合剂之意,并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燠土而胜水,亦为使太少合病之证兼而收效之
义。

五、少阳兼下利证 3-01
五、少阳兼下利证:
原文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语译:太阳与少阳合病,热迫阳明,致下利者,用黄芩汤清热除湿止利。若兼见呕逆者,用黄
芩加半夏生姜汤清热除湿兼和胃降逆。
提要:辩太少合病下利或呕的证治。
分析:成因:少阳邪热亢盛,内迫阳明。
病位:胃、大肠。
症状:下利——少阳火郁不伸,内迫阳明,大肠传导失职。
既为少阳邪热下迫,疏泄不利,气机不畅,可见下利必有肛门灼热,腹痛,甚则里急后重
等,且伴口苦、咽干、目眩等少阳郁火之象。
呕——少阳胆热犯胃,胃气上逆。
辩证要点:发热口苦,小便短赤,下利灼肛,或大便利而不爽,有热臭气,腹部疼痛,脉弦
数。
病机:少阳邪热内迫阳明,胃肠功能失职。
治法:清热止利,或兼和胃降逆。
方药:黄芩汤。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折现代用量:黄芩15g,芍药10g,炙甘草10g,大枣4枚。
水煎取汁,分温3服。
兼呕者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洗),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折现代用量:黄芩15g,芍药10g,炙甘草10g,大枣4枚,半夏20g,生姜8g。
水煎取汁,分温3服。
方解:黄芩——苦寒清热,坚阴止利
芍药——缓急止痛,敛阴和营
草枣——补中益气,调和药性。
诸药合用,苦寒清热,坚阴止利。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加生姜、半夏——和胃降逆。
合病下利鉴别:
太明合病—葛根汤-表邪不解,内迫阳明,大肠传导失职—病偏于表,以伤寒表实为主,兼下
利。
太少合病—黄芩汤-胆热炽盛,内迫阳明,大肠传导失职—病偏少阳热盛,以少阳证兼下利。
明少合病—大柴胡-阳明燥实内结,热结旁流,津液下趋—偏阳明腑实以潮热谵语,腹痛,下
利。
现代应用:本方多用于治疗腹痛下重、大便不爽的热利。现多用于菌痢、阿米巴痢疾、急慢性
肠炎、急慢性胃炎等病。

第二节、太阴病提纲 3-01
第二节、太阴病提纲
原文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解词:胸下结硬——指胃脘部痞结胀硬。
提要:太阴病提纲及误下后的变证。
语译:太阴所生之病,表现为腹满呕吐,食少纳差,腹泻逐渐加重,有时腹痛,这是因脾阳虚
寒湿内生所致,若误用攻下,可更伤中阳,而见胃脘部痞结胀硬之变证。
分析:腹满(时痛)时腹自痛(特点:腹满伴隐隐作痛,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得温则减)
——脾虚邪陷,中阳不振,寒湿内盛,气机不畅。
吐、食不下、自利甚——中气虚弱,升降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
辩证要点: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病机:中阳不足,寒湿内盛,气机不畅。
凡具备此证者,即可诊断为太阴病。
注意:若误用寒凉攻下——使中阳更伤,气滞更甚——胸下结硬。
鉴别:本证————吐利并见——脾阳虚衰——以下利为主。
吴茱萸汤证—吐利并见——胃寒气逆——以呕吐为主。

第五节、太阴病预后 3-01
第五节、太阴病预后
太阴阳复自愈侯:
原文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
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解词:(1)手足自温——指手足温温发热。
(2)系在太阴——即病属太阴。
(3)脾家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4)腐秽——指肠中腐败秽浊之物。
提要:太阴病转愈的表现和机理。
分析:上两条说明以下问题:
1、太阴本经中风或伤寒,当有脉浮缓、手足温的症状(浮缓脉可见于太阳和太阴病);
2、太阴为湿脏,湿邪过盛,最易发黄,但小便通利,湿邪下泄,就不会发黄。
3、太阴病七八日后,有两种转归:
A、邪气化燥,转入阳明而见便秘;
B、脾阳恢复,推荡肠中腐秽下行,而见暴烦下利,是病愈佳兆,其后下利必自止。
第六节、太阴病欲解时
原文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解词:亥至丑上——指亥、子、丑三个时辰。即21时—次日3时。
提要:太阴病欲解的时间。
分析:太阴病欲解时为亥子丑三时——即晚上9时至凌晨3时这一段时间。
以上时间按阴阳消长规律,阴尽则阳生,太阴为阴中之至阴,阴极于亥,阳生于子,至丑时阳
气渐增。足太阴脾气旺于亥子丑时,此时脾气来复,阳气渐增,正胜邪却,则疾病有欲解之
机。

二、太阴气血不和证 3-01
二、太阴经脉气血不和证:
原文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
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语译:太阳病应汗,医反下之,致中伤邪陷,出现腹满时痛者,为邪入太阴致经脉气血不和,
可用桂枝加芍药汤;若见便秘腹痛拒按的,可用桂枝加大黄汤。
提要: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经脉的证治
成因:表证误下,邪传太阴经脉,使太阴经脉气血不和。
分析:太阳病,不当下而反下之,使表不解而邪气内陷,每随体质差异而有病兼太阴、或兼阳
明之不同。
兼太阴见腹满时痛(时轻时重,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太阴经脉受邪,经气雍滞则腹满;
血脉拘急则腹痛。
按:此条相当于现代之肠痉挛之腹痛。
病机:脾伤气滞络瘀,经脉气血不和。
治法:通阳益脾,活络止痛。
方药: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折现代量:桂枝15g,芍药30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4枚。
水1400ml煎取600ml,温分三服。
兼阳明见:大实痛(即腹满痛剧,难以缓解,拒按,大便不通)——太阴经脉气滞血瘀,不通
则痛。
按此条相当于现代之肠系膜淋巴结炎之腹痛。
以上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两证为太阴经脉气血不和,非脾脏阳虚寒盛,故虽腹满腹痛
而不伴吐利。
病机:脾伤气滞络瘀,郁滞较甚。
治法:通阳益脾,活络止痛,化瘀导滞。
方药: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大黄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折现代量:桂枝15g,大黄10g,芍药30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4枚。
水煎取汁,温分三服。
方解: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汤——解未尽之表邪
重芍药————敛阴止痛。合用,解表和里。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汤——解太阳之表
加大黄——泻阳明之里。合用,解表攻里。
桂枝加芍药,小似健中之剂;桂枝加大黄,微示调胃之方。
鉴别:太阴腹满——腹满时减,复如故,喜温喜按
阳明腹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疼痛拒按。
郝万山说:我用桂枝加芍药汤治疗肠痉挛、肠系膜淋巴结核、放射性结肠炎等,见腹中拘挛性

痛者,效果良好。桂枝加大黄汤用于上证伴血瘀指征者,如舌上有瘀斑,腹痛剧烈,疼痛部位
不移,腹部压痛明显者。
案例71——脐痛(肠系膜淋巴结炎)
崔某,男,10岁,卢氏县五里川人,2013年5月2日诊。
主诉:脐部疼痛反复发作半年余。
患者于半年前出现脐部疼痛,曾在三门峡黄河医院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经治疗效不明显,
特来本所治疗。
刻诊:持续性脐部疼痛,时轻时重,久治不愈。伴食欲不振,口苦,心烦易怒,平时易感冒,
二便正常,按其上腹部及脐部压痛,腹肌稍紧张。诊脉弦滑无力,舌质正常,苔微黄而腻。
诊断:1、肠系膜淋巴结炎;2、慢性胃炎。
中医辩证:中焦气滞络瘀,木郁乘土,肝脾不调。
方选桂枝加芍药汤合小柴胡汤。
桂枝10g,白芍30g,炙甘草8g,生姜10g,大枣5个,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0g,玄胡15g,川
楝子10g,九香虫10g。5剂,水煎服。
上药服完,腹痛止,食欲开,苔腻转薄。因小孩不愿再服中药,用三九胃泰调理2周而痊。后经
随访,愈后未发。
按:本例脐痛兼见食欲不振,口苦,心烦易怒,脐部压痛而肌紧张,苔微黄而腻,脉弦滑。辩
证为中焦气滞络瘀,木郁乘土,肝脾不调。治用桂枝加芍药汤通阳理脾,和络缓急止痛;小柴
胡汤和解少阳枢机,调和肝脾。如此则中焦气滞得散而脾络疏通,少阳枢机畅达而肝脾自调,
则脐痛自止矣。 (余泽运医案)
原文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
动故也。
提要:脾虚气弱者当慎用攻伐之品。
分析:太阴为病(即太阴经脉受邪,气血失和证)伴脉弱——即兼中气不足;
续自便利——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有此二者示胃气虚弱。
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大黄、芍药甘寒、苦寒,易损
中焦阳气,故运用时要适当减量,而不是去掉。这是因其人中气较弱,易被苦寒阴柔药所伤而
引起下利。

四、太阴发黄证 3-01
四、太阴发黄证:
原文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
求之。
提要:寒湿发黄的证治及禁忌。
分析:成因:表证或他病误汗失当。
病位:脾。病性:虚。
症状:身目为黄——误治伤中,脾虚湿停,寒湿困阻脾胃,影响肝胆疏泄,胆汁外溢所致。
寒湿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不发热,口不渴或喜热饮,兼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病偏太阴
湿热发黄-黄色鲜明如橘色,伴发热口渴,便秘,头汗出或汗出不彻,舌苔黄腻,脉弦滑-病偏阳
明。
辩证要点:身目发黄,黄色晦暗,伴口不渴或喜热饮,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缓。
病机:寒湿中阻,脾阳不振,肝胆疏泄失职。
治法:温中散寒,除湿退黄。后世主张用茵陈术附汤类。
禁忌:禁下——下则更伤脾胃,加重病情。

太一护命丸 2-04
[药物组成] 甘菊花 麦门冬 枸杞 白术 人参 白获苓远志石菖蒲桂皮熟地各等份
[制作方法] 以上10味各500克,捣为粗末,取春采生地黄2500克绞取汁,上药以生地黄汁微
炒,候入尽汁焙干,再捣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服用方法] 每服20丸,清酒送下,渐加至50丸,从5丸复渐减至20丸,每日2次。
[方义解说] 方中甘菊花清热明目,《药性论》云:“..治头目风热,风眩倒地,脑骨疼
痛,身上一切游风,令清散,利血脉”;麦门冬、枸杞子、熟地滋补肝肾之阴精,明目;石菖
蒲化湿和胃,开窍宁神,用于湿浊蒙蔽清窍所致的神志错乱,并可用于老年精衰健忘、耳呜;
伍以远志增强其安神开窍之力;肉桂温阳行气。综合全方,阴阳俱补,使阴平阳秘;健脾益
气,兼有补肾清肝明目之功。
[应用功效] 充骨髓,益精血,坚实脏腑,治五脏虚损,变白发返黑,久服除百病,延年却
老。

太阴、阳明篇 2-05
——弟子 李鹏 整理蔡长福老师济南经方会议讲话
大家好,今天我讲一下乳腺病的由来,乳腺病是怎么造成的。
我们今天从太阴篇开始讲起,(把太阴篇的歌子放上来)人为
什么要生病?人后天之本就是它(太阴),生死也是它,你体
质好坏也是它,你有没有能力也是它,你工作的好坏也是它。
我们每一个医生,先不讲给别人看病,最起码你把你自己要了
解,你不懂脏腑就不是个纯正的医生,你不懂经络,学一辈子
你也走不上大道。我们学中医首先了解脏腑,首先了解自身。
我们医生自古来都是这样讲:医生是患者的父母。可是当初我
遇到一个病人连卷带骂,直接手指着脸骂我,那是我说错了一
句话,其实也不算说错:我们医生心都是好的,都是善良的,
前人讲“医生是患者的父母”。他说:你讲的屁话!我问:你
为什么这样说?他说:我换了几十个医生,我房子都卖了,我
的病还瞧不好,我看你们这个称呼要改一改了。我说:怎么改
法呢?他说:讲不好讲。我说:你讲就是了。他说:应该
说“患者是你们医生的父母”。我的妈呀,这句话讲的我脸一
红,我半天没有回答他。我说:你为什么这样说呢?他说:为
什么这样说?你们医生吃的穿的,住的洋楼,奔驰宝马,不都
是患者给你们的吗?有几个看好病的?我换了几十个医生,房
子也卖了到现在也没看好病。你们还是我们患者的父母吗?你
们吃的、穿的、小洋楼、奔驰、宝马、老婆孩子旅游玩都是患
者的钱呐!
我让这个病人讲的半天没有言语回答他。哎!想想就是这样,
有的人到处求医无门,听这个医院搞,找这个专家看,找这个

博士,找那个权威,上下都找,民间的医生也找,找了三年五
年十年八年,一个好医生没有找到,最后倾家荡产死路一条。
很多病人结果都是这样的,其实病人让治,不是不让我们治,
有的求医十年二十年没遇到一个好医生,终于这个病人死了。
如果是暴病死了还有情可原,马上得病就死了,那就不怪我们
医生了,换一个医生还这样,换一家医院还这样,跑到北京权
威医院、上海权威医院,终于这个病人钱花光了人死了,现在
是普遍现象,不仅仅是哪一个地方。
为什么会这样?不能说我们同道的不下功夫,你们下的功夫也
很大,你们在学校里听老师讲课,晚上有时间还要背方剂、背
条文,下功夫可大了,但是在临床上见了病就昏了,治不好,
为什么?因为你的方向路线是错误的。怎么这样说呢?其实治
病是非常简单的,并不复杂,是你自己搞复杂了。人就是两个
病:表里、寒热。不是表就是里,不是寒就是热。《伤寒论》
张仲景写的什么?就是衣食保暖。《伤寒论》深,深不可测;
浅,浅就在皮毛。我今天谈皮毛两个字,何谓皮毛?就是着凉
感冒,就这么简单。人身上外边三层、里边三层,第一层太
阳,二一层阳明,三一层少阳。三阳过后就到了太阴,三阴太
阴是第一阴,少阴第二阴,厥阴第三阴,合在一起就是三阴三
阳。人身上就这么多部件,三阴三阳与外感都有关。太阳病第
一证桂枝汤、麻黄汤不就是治着凉的吗?二一证葛根汤、白虎
汤;三证小柴胡、大柴胡。我们把三个问题搞清楚了,你就能
见病知源,你不会治错病的。
太阳病第一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然、脉浮缓、自汗出、鼻
鸣、干呕、恶风怕冷。奥——这些症状你若记住了,病人来了
你一问:你怕不怕冷?——我就是怕冷,我一见到风身上皮都
麻。这就是太阳风出现了,什么方子?——桂枝汤。有的人身

上怕寒,见到寒气就想在炉子跟前凑一凑,这叫太阳伤寒。张
仲景《伤寒论》就是顺着这两条路往下写的,写了三百九十八
条。二经阳明——胃感冒,这个阳明很多人对这个名称搞不
懂,有的人讲:我胃怎么能感冒?当然能。《伤寒论》六经辩
证张仲景的方剂都是表里兼证,他都是一阳一阴、一表一里,
阳明主外,太阴主里,脾胃相连、肝胆相照,肾与膀胱为表
里,人人记住这三句话。那阳明感冒第一证是什么呢?葛根浮
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
宁。你看你把这四句口诀记住了,胃感冒不就知道了吗?何必
去用那个体温表在那里甩来甩去有什么用?有的发烧你知道,
但是这种病就不发烧,就是难过。葛根浮长,右手脉一搭,脉
是长的有力,这一句话“理、法、方、药”都有了——葛根代
表葛根汤,浮长代表阳明脉是浮而长的,表就是表证,表证一
摸就知道了,何谓表证?有的人搞不清楚了:什么叫表什么叫
里?人感冒了手一沾皮就摸到脉,沾皮即得这就是外感病,一
搭手就知道了,表证有歌子: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
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你看这个浮脉几句口
诀一背马上就知道了。还有,三个浮还不一样:寸浮头疼弦生
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脾虚肝气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通常三脉都浮,那是三阳感冒脉浮,阳明的本脉他有第一
关脉浮、二关脉浮、三关脉浮,前人也写出来了,叫:寸浮头
疼弦生风,一号脉,第一关脉浮,就知道这个人头疼,头晕乎
乎的,这是受风了,这是独有寸脉浮,或有风痰聚在胸,这个
人头疼,胸中有痰,一咳嗽就大口痰往外吐。关上脾虚肝气
旺,关脉浮,脾肯定虚、肝气旺。这种脉浮时方派叫知肝传
脾,时方派是这样讲的,《伤寒论》不是这样讲的,关脉浮就
是胃感冒了,阳明经感冒,肝气太旺,脾太虚了,出现这种
脉。尺中溲便不流通,这个人尺脉一浮他肯定小便不好,尿尿
尿不净,尿半天,甚至尿不下来,脉一搭就知道,浮脉就是表

证,你们记住这几句歌子,手一搭脉,脉在上面就知道感冒
了,不论发烧不发烧按感冒处理,不会错的。
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
干卧不宁。缘缘面赤就是脸上欲红不红的,这种人多,他也不
发烧,平常也不耽误吃也不耽误喝,难道就没有病了吗?额头
这个地方闷闷的,不舒服,不是太红,额头疼——这个地方难
过。发热恶寒而无汗,有时发烧有时不发烧,怕冷不淌汗。目
痛鼻干卧不宁,感冒时间长了眼眶胀眼眶疼,见风流泪,有的
好长时间治不好,早上起来不能见太阳,太阳一照害怕,怕电
灯,这是胃感冒时间长了阳明经化热他就不能见太阳,太阳是
紫外线,本身阳明经主热,紫外线一照眼就发胀发疼,你就知
道这个病人就是胃感冒了。你看多么简单!我们治病连头都抓
不住,你怎么诊断、怎么开方子?目痛鼻干卧不宁,何谓卧不
宁?就是上床翻来覆去入睡难,睡不着,好容易睡着了,外面
老猫跳一下马上又醒了,为什么?阳明是敏感之腑,经热烧时
间长了,他就怕惊、怕响声、怕动,一惊就睡不着了,这是阳
明经气化热造成的。我今天主要谈一谈太阴阳明的关系。
乳腺为什么要生病?乳腺病不是光女人得,男人也有。我治过
几个男孩子的乳腺病,肿的这么大,那西医怎么讲?——也叫
乳腺增生。有人讲:我们男人怎么能有乳腺增生呢?那西医就
这样讲的。中医讲就是太阴脾虚、脾热,阳明经受寒化热时间
长了,造成的胃气不下,脾气升而不降,热气归到乳房。
(大家看看,把太阴、阳明经图谱翻出来,看六经的图像)今
天我把太阴、阳明这两经讲过了,你们临床就不糊涂了,病人
来了怎么诊断就知道了。大家看六经图谱:太阴经从周荣往下
胸乡、天溪、食窦、腹哀、大横、腹结、府舍、冲门······同道

的,我们生死就在这十穴,太阴21穴,升降全靠这十穴。乳中
在这,太阴经气就在乳中的外侧两寸。我们看一看,你吃的东
西到了胃里,在那里消化,消化之后营养往哪走?该送的往上
送,送到周荣,送到胸乡、天溪,食窦西医是不是叫胃窦炎?
大包、腹哀这个地方有病,太阴就坏了,坏到什么样?化寒有
寒的症状,化热有热的症状,我今天讲太阴化寒证。
太阴寒化证:太阴阴邪沉迟脉,吐食腹满有时疼,手足自温利
不渴,理中汤主悸加苓,腹满去术加附子,吐多去术加姜生,
虽吐下多还用术,渴欲得水倍术宁,欲作奔豚术易桂,干姜寒
倍参腹痛。第一句,太阴阴邪沉迟脉,大家记住太阴寒化本性
脉是沉迟的。为什么沉迟?太阴阴邪主寒,他不能受凉,一受
凉脉必然沉迟,脾胃没有温度就不能升降,就开始痞下满、心
下满,严重了就呕吐。能吐到什么样呢?吃一口也吐,不吃有
时也吐,按理说吐过了应该舒服,不,太阴生病了吐过以后胃
还照胀,医生不懂太阴这条路的,不懂寒化证的,看到胃胀就
知道满了——泻,若用承气汤一泻,这就不是治病了,一泻就
泻坏了。太阴病还有两句话,太阴兼表证已误下,大家可知道
有个桂枝加芍汤?我昨天讲过,痞下痛,时痛时止。这个病是
不该下的,吐食腹满是因为寒,本身他的功能就达不到,脾就
虚,医生不知道,见痞下一满就用承气汤、桃仁承气汤、大承
气、小承气一泻坏了,伤了太阴的津液了。伤了津液还能就算
了吗?他不该下呀,他表证未解,感冒未解开,这一下就叫引
邪入里、关门留寇,必然痞下痛。疼不是大疼,左边乳房左下
侧隐隐痛,甚至疼几年几个月。这是医生误下治坏掉了,怎么
办?张仲景不是有个补救方吗?桂枝加芍汤,何谓桂枝加芍
汤?就是桂枝汤本身三两桂枝三两白芍,老祖爷张仲景把白芍
加上一倍——六两白芍三两桂枝,为什么?津液被医生误下不
够用了,开始脾虚,开始疼,时间再长再治不好,大肠一化

热,引起肚脐下疼,疼起来嗷嗷叫要人命,为什么?大肠化热
了。老祖爷有桂枝一加汤,还有个二加汤——加大黄,大家太
阴篇上看一看。所以这个图谱非常重要,要想学好六经,每家
挂上一幅图,有时间就看看,把这歌子背死,你临床就不得迷
糊了,一个经上有的三段有的四段,很好背,背过了你走路就
可以当歌子唱,背熟了你也就理解了······这就是寒化证,这就是
脾寒,不见温度脾的寒气消不掉就会永远胀下去。
第三句讲到:手足自温利不渴,这种病人摸摸手脚滚热从来不
凉,有的人还感到自豪:我脚手热得很,我好舒服,——这不
是好事,凉很了不是好事,热很了也不是好事。手足自温利不
渴,下面又跟上了:理中汤主悸加苓。理中汤就四味药,人
参、炙草、白术、干姜。陈修园的一首歌子是这么讲的:理中
汤理中乡,人参甘草术黑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中回
阳。你看要把《医宗金鉴》学好了何必在条文上下那么大功
夫?几句话把含义全部说出来,理法方药、药性症状全部说完
了,多省事?理中汤症状出现了,时间长了有的左心房蹦蹦地
跳,西医叫心脏病,也叫冠心病,这是个错误啊。你看最后一
句话讲到:理中汤主悸加苓,为什么心悸?脾寒时间久了,不
见热气,寒气上逆,寒气到了左心房下边多了,心脏不能承受
了,有的心脏蹦蹦跳几下,不是大病,也不误吃也不误喝。这
样的病女同志多,到医院一查:心脏病、冠心病。一下把这个
帽子给你崁上了,你戴上这个帽子就永远害怕。其实很简单:
理中汤加一味茯苓,也不过一两副就会见效,就这么快,若不
相信见了这种病人就试试看吧。所以“理中汤主悸加苓”这叫
心下悸,不叫心脏病也不叫冠心病,这是寒气水饮造成的。
“腹满去术加附子”,始终觉得肚子满胀,老是搞不下去,为
什么?寒气不解,胃胀你根本消不掉的,理中汤把白术去掉加
一味附子,喝过了盖上被子,微微小汗一身,醒来胃就不胀
了,胃不胀了,口味也来了。为什么?他是阳不归宅了,阳不

归太阴了,没有附子热气不归中焦,热不归中焦寒气就开始上
逆,寒气上逆胃开始胀,开始不快活,吃也胀不吃也胀。“吐
多”,这种病人吃着饭嗷嗷吐掉了,走着路嗷嗷吐掉了,怎么
都治不好,如果你对理中汤不了解,这病你没有办法治
的。“吐多去术加姜生”,为什么?这种外邪感冒到底是没把
他除掉,白术不能用,白术主满主逆,寒邪不除再把它加上反
而胀的更厉害,白术去掉重用生姜。大家知道,胃受凉了熬碗
姜汤一喝,身上一淌汗病就好了,所以把白术去掉加上生姜,
喝过了加上一碗热稀饭盖上被子汗一出,起来就是好人。
同道的,因为这个病有多少做胃镜的、多少冤枉死的,千万不
能干啊!胃镜是害人的,不是治病的,胃上的病就这么简单,
我们何必找那个罪干什么?“虽吐下多还用术”,呕吐,大便
还一天拉好几次,吐也吐到位了,拉也拉到位了,肠胃也空
了,就理中汤原方不动,白术也需要,附子也需要,干姜也需
要,人参也需要,把他还原补满,吐也就不吐了,拉也不拉
了。“渴欲得水倍术宁”,何谓“渴欲得水倍术宁”?我给大
家讲一个病案,遇到这种人是不少。我当初遇到一个病人,一
个老农民特别能干,生产队时分了三分自留地,种个菜园,每
天收了工回到家里要浇菜,他随挑着扁担就口渴,他老婆就拿
两个水瓶,一个冷的一个热的,一边浇菜渴了就兑着喝,等菜
园浇完两瓶水就喝完了,连续这样喝了几年。他老婆说:孩子
他爸爸呀,这样喝不照啊,咱们去看看吧,就找医生看病了。
凡是渴病大家都知道,时方派玉女煎,经方派就是白虎汤,越
吃越很越吃越渴,不吃还好一点,渴得这个病人没有办法了,
到处求医找不到。病急乱投医,不该死总会找到医生的,要有
信心,命运来了也许就遇到那个医生了。到后来就找到我了,
我号号脉症状一问,我问以前的处方可有?他拿过来一看,我
的乖乖,都是滋阴大补的一套,玉女煎、白虎汤全是滋阴降火
药。他老婆讲:这渴还能不能治掉?我讲:没问题。理中汤口

诀一背可简单?“渴欲得水倍术宁”,这个方子我经常用。有
一种渴,他脉小、脉沉、脉细,白虎汤脉根本不出现,所以你
不敢设白虎汤。大家知道,理中汤的四两,按照郝万山考证的
量来算,一两十五点三克,理中汤四味药,四两六十多克,张
仲景是怎么讲的“倍术宁”,白术要加倍,就是一百二十克,
理中汤原方没动,我用一百二十克白术,给他抓了五包药回家
喝十天,十天以后过来了,他老婆进门就笑了,说现在不但不
渴了,干活也不提喝水了。
同道的,我们想想这一句话:不是药不治病,医不明抬手杀
人。很多病人死于医而不是死于病,这是我们医生诊断错了。
他出现这种沉迟脉,是太阴被耗。劳动人民能干活,汗淌多
了,夫妻生活过的再多一点,生活质量再差一点,好了,这样
就伤了太阴了。肾脏和脾经是相连的,肾在下焦,太阴在中
焦,肾亏太阴必亏,亏到一定时候太阴就还不了原了。老百姓
不能不干活,板车一拉,越干汗越多,到最后人的太阴津液就
被过度地消耗了。八十一难讲,太阴藏膏脂半斤,不能被耗
损,损则必病。太阴是三阴的津液库,他是三阴的主宰,阳明
经靠他来供养,太阴不败阳明淌再多汗也不会生病的;太阴一
败,阳明是敏感之腑,多血多气,它这个热就跟炉子一样,这
个热始终在烧,它不烧人就不能消化,阳明经一动就需要大量
津液补充,就像汽车一样:火一打着,气也动了油也动了。人
也是这样,阳明一动,太阴津液跟着就上来了,从食窦往上
送,送到周荣、胸乡、天溪,送到这里就能到脸上了,为什么
脾胃不虚的人脸上好看?阳明无病的人脸上看着油红四白的,
看哪儿都舒服,脾经一败脸上就黄吧吧的,这里长雀斑那里长
黑点,二十来岁的姑娘脸看上去就跟三十来岁的女人一样。为
什么?太阴败了就没有色了。为什么最后一个穴位叫周荣呢?
荣光满面,太阴脾经好脸上非常好看。脾虚时间一久周荣、胸
乡得不到滋养,人就开始败了:怕冷,见风就怕,太阴寒化,

不来热气了。我看过好多小青年脚手冰凉,夏天都穿着厚衣
服,好多人夏天盖被子、穿棉袄我都治过的。为什么?他手淫
过度,还没到二十四岁之前,他的肾就亏狠了,肾一亏脾就
败,脾败热气就不得上蒸了,热气不能上达,背后就天天怕
冷。这种人不是一般的冷,是常年怕冷,早晨起来小便,小便
解完了,呼一下打个寒战。为什么?你身上没有热气了,尿完
了,膀胱那点热气就被放掉了。脾败到一定时候,若不化热,
这个病还好治,理中汤加减百分之百的治好,时间一久就不好
治了。
还有两句“欲作奔豚术易桂,干姜寒倍参腹痛”。什么叫奔
豚?这个病女人多,就是肚脐下搭手一按,“嗙、嗙”地跳,
轻的觉不到,重的心慌难受,跳起来气撞冲胸,一口气憋住了
人马上就蹲倒了,有时憋得胸腔疼胀,这就叫奔豚气。奔豚气
为什么这么严重?有可能胀气不下,有可能受凉太狠,寒气凝
聚脐下,热气动不过来,寒气当家,气凝肚脐下面,无时不
跳,无时不蹦,这就要理中汤加桂枝,喝过了微微小汗一身,
这个奔豚气就没有了。最后一句大家看一看“干姜寒倍参腹
痛”,我讲这一段是太阴寒化证,了解了这一段你就知道太阴
寒是什么样的了。我以前治一个老头,干点活小肚子就疼,马
上往家跑,跑家去干什么?拿东西吃,为什么?太阴败到一定
程度,人一饿了,胃里没有东西了,中阳不健寒气下陷,寒气
窜到小肚子,小肚子就开始疼,疼的受不了,不知道的按热治
再误下,人就治死了。他讲:我一饿了就小肚子疼,我说:胃
不疼?他说:胃不疼。我把口诀一背,好了,这是太阴寒化
证,而且这个寒化证不是一年了,好多年了。他说:我三十多
岁就这个病,开始没这么严重,后来越来越重我今年六十多岁
了,一辈子没治掉,现在可能给我治掉?好了,我口诀一
背:“干姜寒倍参腹痛”,大家想想原方四两加上一倍,一百
二十克干姜,其他六十克,人参加倍,一付药喝过盖上被自动

就淌汗了,中阳一建,脾气一旺,寒气不得下陷,小肚子就不
疼了。所以今天我就讲这个寒化证,太阴寒化是什么样的?我
们医院里都是临床医生,见了这样的症状我们一定要问清楚,
凭搭脉有些时候搞不清楚,有些病人他自己也说不清,所以问
诊非常重要。
有些病人你问他可能吃凉的,他会说:我不能吃。你到底不能
吃还是不喜欢吃?他会说:医生交代不让我吃。那么你到底吃
了凉的舒不舒服?我们医生在临床上一定要问到这句话,问不
到我们就是失误。冰啤酒、冰西瓜你可能吃?他说:我经常
吃。那你为什么说不能吃呢?医生不让我吃。这就是害在医生
手里,到医院里大部分医生都这样讲:不能吃凉的,凉的吃了
伤胃。你看,寒热你都分不清楚你怎么能给病人下结论呢?!
病人听医生的话说怎么办就怎么办。所以这句话我们一定要问
到,有些人他自己就搞不清楚,你问他:你心里可难受?可
热?可烧心?他会说:我就是想吃冷的医生不让我吃。这是我
们医误的,不是病人误的。同道的,在临床上笔拿到手,这句
话必须要问到:到底可能吃凉的?可试验过?——我吃了也没
有事,我走道拿矿泉水喝了还舒服。好了,就是热,没话说。
这样笔一拿我们就有方向了,就不得错了。再看看是否还有表
证,是葛根证还是桂枝证。若再问吃了冷的舒服就要解表加清
里,知母石膏能加,黄连能加,黄芩也能加。问大便可好解?
若大便不太好解,不利落、粘便池,这叫粘便,何谓粘便?这
里边有湿热。
问可放屁?——有时放屁,有时放的特别多。放屁可响?有的
说:响啊,我不敢放啊,不敢放又留不住,忍着忍着嘭一下放
出来了。所以这些东西我们都要问到的,这都是诊断依据。老
祖爷张仲景的《伤寒论》就是诊断学,我们不能光看这个方子
治这个病,那个方子治那个病,不是这样的,首先症状我们要

搞清。放屁有的响,有的不响;有的臭有的不臭;有的放哑
屁,什么叫哑屁?就是听不到声音。响与不响还要区别,响屁
是大病,大到什么样?我一辈子见了不少的病人——肝癌、肝
病、肾病化热时间久大承气出现了,医生不知道,憋长了大肠
里宿食肠垢久了,这种病人能吃,不但能吃还能还能吃好的,
大鱼大肉。又问:放屁真响是假响?响啊,有一天放屁我老婆
吓得嗷一下子,那屁放得是特别响啊。你只要知道这种响屁,
处方就有方向了,大承气你只管用,没错的。
我昨天不是讲过了吗,上海的一个病人,站到我门口不敢往里
进,他那是连环屁,扑啦啦、扑啦啦,人没进屋我就知道他的
病了。为什么不敢进屋?他屁没放完,你等放完要放到什么时
候?他讲:分阶段,有时多点有时少点。究竟能放多少呢?一
天不放两千也得一千多。乖乖,你见到这种病人信号就来了,
承气汤证出现了,你就大胆用承气汤,大承气汤喝过一顿两
顿,大便一拉,你想叫他放屁他也没有了。大承气汤连肠内糟
粕垃圾一下搞净了。屁是脏东西发酵的,农民烧的沼气就这么
来的。我们的诊断学就把这一课漏掉了,这一课非常重要。我
诊断是就常问:你屁可多?——有两个屁。你就知道:有两个
屁就是不多。放的可响?——有时响有时不响。你放的是连环
屁还是冷屁?什么叫冷屁?就是半天放一个,连环屁气多了,
啪啪啪、扑啦啦、扑啦啦,能放半天。这种病人还不少啊,这
都是实证,这叫胃家实,肠实之证,见到这种情况你只管泻,
不是桃仁承气汤就是调胃承气汤,不就是小承气,不就是大承
气,没有错。这个垃圾不除掉,病人是好不了的。
大家知道,太阴寒化病不是大病,这个病好治,就是理中汤加
减,也不过十天二十天全部能治好。太阴久虚长期治不好,阳
明跟它就配合不上了,阳明是动力啊,他要化热,有大量的热
气来消耗太阴,越消耗,太阴越虚,虚到一定时候,这个地方
开始疼,就这个地方:胃的左边,这叫胃窦的地方。这种病人

多,特别多,这种病简单,搭手一号脉,女人右关脉独浮有
力,不是乳腺增生就是乳腺癌,跑不掉的;男人这种脉就是胃
窦炎、结肠炎,大便不好解。我今天就谈谈乳腺癌,这个乳腺
癌怎么形成的?怎么这么严重?为什么治不掉?因为它是太阴
阳明两经之病。
太阴阳明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人生死这条路就在这太
阴十穴,乳腺也是它的病,胃胀、胃寒、不能吃、好饿、糖尿
病、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等这都是太阴阳明的事,这一课
可能今天讲不到了,若能讲到谷疸话题就圆满了。
今天讲太阴阳明表证,太阴虚,阳明常常外感,为什么?阳明
需要太阴供应,太阴不供应阳明,阳明长期虚,阳明长期须就
必然受凉,阳明受凉就出现脉浮长,“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
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出现这种
脉,如果有乳腺增生、乳腺炎,年轻的姑娘脾弱胃热,这种人
能吃能喝,就是脾经跟不上阳明,造成乳房月经来时就胀、
疼,月经后就好了,时间长了,月经来疼,月经过去还是疼,
始终疼痛不好,不感冒常疼,一感冒大疼,月经来就容易受
凉。太阴没有功能,那乳房胀得不得了,浑身无汗,乳房碰到
就疼,甚至胳膊都不能举不能抬。
我当初遇到了一个病人,那个脸长得漂亮啊,油红四白的,二
十几岁面如桃花长得特别好看,带她来的那个老乡讲:这是我
们村的美人,小美女啊,现在快三十岁了还长得跟小姑娘一
样。我一看那脸粉面桃红的,我就知道:这个女的阳明经有病
了,别看那么漂亮那是假象,一搭脉我就知道了。我问:你乳
房可疼?——是啊,你怎么知道的?我问:开始不经常疼,开
始好好坏坏、好好坏坏,到后来就经常疼了,不能碰不能招,
是不是这样?——对呀。我说:你现在疼又变了,你现在是大
疼受不了,疼起了胳膊都不能举,有没有这个症状?——是
啊,我现在乳房都不敢给丈夫摸,一碰就疼,受不了。让我去

检查还没去,头一次检查让我切片,我胆子小没敢切片,这次
感冒,疼的更很了,先生,我这病可能治好?我说:没事,好
治,十来天就治好了。葛根汤、逍遥散看多简单,五包药十
天,淌了四五天汗,过了十天来了,脸上也不红了,乳房也不
疼了,也没有这么大了、瘪掉了、软了。我们看看这个乳房跟
阳明经多大的关系啊。把阳明经的图放出来,我要给大家讲清
楚,为什么乳房疼,二八佳人这一刀开的好冤枉,我讲讲大家
回家要是自己老婆有这个病可千万不要开刀啊,一定不能干
啊,好治的很,我治一辈子乳腺病很少失过手,我今天讲个医
案给大家听听。
大家看看,阳明经正好从乳房中间过,人不感冒它不会受到刺
激,一感冒经络就发胀,正常人一次两次没有感觉,时间久了
阳明经证化不开了,表解不开了,慢慢就成病了。到医院检查
就要切掉。可不能切啊,切掉是个错误!见到这个症状你就知
道,阳明表证,看看太阴可虚、太阴可寒,太阴要虚你加上逍
遥散,逍遥散第一味药是不是柴胡啊,你知道柴胡就行了,二
一个是不是当归啊。就是葛根汤加上逍遥散,也不过四五副
药,几天吃下来 汗一淌乳房就瘪掉了,就跟常人一样,彻底能
好,这是长期阳明经感冒携带日久,造成乳房不通,并不是大
病,不能被西医那一套唬住了,唬住了你这一辈子就误掉了。
还有一个乳腺病她长期怕冷,身上无汗,一天到晚身上冷飒飒
的,怎么都怕冷,衣服穿再多都不管劲。张仲景伤寒说:“重
衣厚被不知暖,身着密室还怕风”能冷到这样,那乳房胀疼的
特别难过,无时不胀无时不疼,疼很了咯吱窝里长疙瘩。在几
十年前我遇到了一个病人,一个卖卤菜的少妇,不到三十岁,
到合肥检查出乳腺的病,钱都准备好了,三万元手术费,碰上
我了,她知道我号脉厉害,一搭脉就知道什么病,她就让我给
她搭脉,心想:你要搭对了,就让你给我治,你搭不对我就
走。这是较量我的本事的。我一搭脉就说:你乳腺有大病了,

还不是一般病,并且也好几年了,她看看她丈夫笑了:你讲的
真对,我到合肥检查过了,三万块钱都准备好了,准备明天去
开刀,他们说我是乳腺癌,我究竟是不是乳腺癌?我说:今天
亏你遇到我,你把乳腺拿掉,女人没有乳房就不是女人了,你
男人还喜欢你吗?乳房没有了说不定你们就离婚了。她说:对
啊,我就担心这事啊,没有乳房了我男人肯定不喜欢我了。可
能治的好?我说:治的好。什么方?麻黄汤加附子细辛逍遥
散。你看可简单?她长期怕冷,身上没有热象,她是虚证加寒
症。好了,头两副麻黄我用的量大,20克,其他都一半,两副
麻黄量大的,三副10克麻黄的,两副吃四天,后边那个三副吃
六天。你吃完了好了你的病永远没有了,你就不用开刀了。三
百块钱交给我,十天以后过来了,她丈夫拎着酒拿着烟,进来
就说:我这三万块钱是花不掉了,我老婆病好了,一点也不疼
了,摸摸里边的疙瘩也没有了。我说:真的假的?讲实话。他
说:就是,我天天摸摸,哪天晚上都摸摸,确实是这样的。讲
的他老婆脸红红的半天没吱声,说我咯窝里疙瘩也没有了。
同道的,为什么咯窝也长疙瘩?你们知道,阳明经从乳中过,
太阴经从阳明经外侧两指,四指外是足厥阴肝经,正咯窝是少
阳经,大家知道,乳房是四条经经过,同道的,你要把乳房割
掉了了得吗?四条经被掐断了,就跟高速路一样要堵多少车,
一条经断了都受不了,四条经一切断人还能活吗?四条经被割
掉以后临死都不是人受的罪,人身上这乳腺病千万不能动刀
啊!
今天我来山东这一趟和大家见面不容易,所以我懂得的东西我
不保守,全给大家讲出来,乳腺病我制了三个救苦丹,就是到
癌症晚期我都治的掉,今天我就讲个大病给大家听听。为什么
咯吱窝里长疙瘩呢?人乳腺病日久了阳明有病、太阴有病、厥
阴也有病、少阳也有病,阳主有形、阴主无形。何谓阳有形阴
无形?过去有一种病叫贴骨瘤,就是骨头化脓,但看皮肤好好

地,一点都看不出来,就天天腿酸、腿胀、腿痛,待到医生知
道的时候,他腿上的肉就没有了,全部化为脓水了,这小腿肚
开一刀放过脓以后,能放一盆,那腿就瘪掉了,这叫阴病,怎
么造成的?肾亏骨空,骨空生热,骨头一生热血气就坏,我们
讲这就叫贴骨瘤,也叫阴疽。阳疽大,阴疽看不到,这就叫阳
在外阴在里。少阳从这里路过,少阳是阳性的,阳性主外感,
有邪气,时间久了咯窝里必然聚个包,少阳经有病了为什么用
逍遥散?逍遥散有柴胡啊,你知道逍遥散有柴胡那就明白了,
所以麻黄汤加葛根加逍遥散再加细辛加附子。她是一派虚寒之
象,逍遥散、麻附辛、加葛根,吃过了也不过四五天汗,汗淌
到位,慢慢慢慢全身上下什么都平和了。
你们看到《黄帝内经》是这样讲的:三阳病不入腑,汗解可
也。只要没有腑证汗解都能解开,所以大家不能误了治,不能
误了汗,也不能过了汗。十天药,这个人三万块钱就给她省下
来了,命就给她救了。我们看一看张仲景的《伤寒论》,他治
表里兼证的方子,都是这样治的,何谓表里兼证?人的三阴
虚,三阴常虚三阳常实,阴不足,阳气必病。三阳在外可长期
受凉,阴足了三阳不会病的,三阴三阳就这么重要。阳常实阴
常虚,阳象天阴象地,这是《黄帝内经》谈的,三阴常虚三阳
常实带着外感,长期不发烧就在身上携带,携带日久血气走不
开,营卫不和,没有汗来解大家想这个病能好吗?我写了四句
话:
阳明本性是热病,三阳开泰要记清,
鬼门开开算解表,二便自调算太平。
这是开鬼门之中的第一法。三阳病需要汗解,不从汗解三阳病
是治不掉的,表证兼里虚兼里寒用这两个方子,大家放在脑子
里,见到乳腺病你就不得慌不得忙了,把症状搞清,寒热你要
问清楚,是不是怕冷,是不是长期无汗,看脸上可红,脸上红
加逍遥散。若脸上不红,那就麻黄汤、麻附辛、逍遥散。大便

不好解,那这个方子又要加减了,她脸红大便始终不好解,屁
多,加小承气,表解了里和了,乳腺病也就好了。我们看看这
个表证里证多么重要啊!在临床上我们多长两个脑子,就跟下
棋一样,下一步棋能看到前面的几步,几十步,你这才是个大
医,你要是只抓症状,这个条文用这个方子,那个条文用那个
方子,那不行。条文出现了,突然间病人感冒了,脖子僵硬,
怕冷无汗,那不是葛根证,就是麻黄证!我们看到这个病必然
要解表,解表注意一定要问问:你口可苦?可有远病,可有老
病旧病,可有治不掉的疑难病,这些在症状上都要知道,要出
现脖子疼,浑身无汗难过,首先你要问清:你嘴可苦?——我
嘴苦。什么时候苦?——我夜里苦早晨苦。白天可苦?——白
天不苦。好了,这就是胆里长期有热了,早上苦胆囊热。你白
天可苦?——我白天也苦啊。苦到什么样?——我不能讲话,
讲话口就干,讲话口就苦。那是阳明经大肠经有热。若突然间
感冒了还有这些症状怎么办?那可以合方啊:
合病两三经同病,并病转归并一经,
二阳并病满喘发,自利葛根呕半同,
太少利芩呕加半,明少弦负顺长生,
滑数宿食大承气,三阳合病腹彭彭,
口燥身重而谵语,欲瞑合目汗蒸蒸,
遗尿面垢参白虎,浮大汗下禁当应,
····
你们把这个歌子背过,表证里证就全包括了。若表证出现还有
口苦口干,你如果用麻黄一发汗,坏了,这个人口里能干的冒
烟,恶寒、心慌、心跳、头晕、恶心,有的甚至能把命要了。
这种情况下,葛根汤出现了,麻黄汤出现了,少阳还有热怎么
办?少阳有热简单,小柴胡汤放进去,口要干加上白虎汤,外
边解表发汗。桂枝麻黄加了石膏它性质就变了,就变成了辛凉

解表剂了,发汗就不燥,发汗就不热了。所以遇到这种病人可
以加小柴胡汤加白虎,发汗口就不苦了,如果白天也口苦,就
把小承气加上,口要渴口要干也可以加上小柴胡、白虎汤,他
喝过了微微地小汗几天,病就全部都解开了。这叫合病、并
方、加减,我们再临床上一定要多两个脑子,不能看单纯病
啊,单纯的病往往把人治坏了,人有病不是光一个病,那不是
汽车,这个螺丝坏了换一个,人不是这样的。所以在诊断上我
们不能误治.
这是乳腺的两个大证.......
还有一个乳腺病的症状,平常乳房里疙瘩连疙瘩,长一个就有
后两个、三个、四个、五个···乳房里长的全是小疙瘩。到医院里
一检查:乳腺增生,开刀,割掉。隔两天又长一个,再开掉,
搞掉一个长两个,搞掉两个长四个····越开越多。我见过一个女
的,二十多岁开九刀,乳房上全是刀疤。我说:你就那么相信
开刀吗?她说:医生讲的,不开刀有可能发展成癌证,可是开
了以后还继续长。现在乳房也不好看了,也长不起来了,我还
没结婚呢,多丑啊,我怎么活啊?先生您救救我吧。我笑笑
说:救是能救你,可是你的刀疤可能救不好了,永远背在了你
的身上,你见到男人永远要低着头了。为什么?你已经跟人家
不一样了,不是一个健全的女人了,这都是西医害的。听了这
话以后这女孩坐那里哭起来了,后悔,太后悔了。 但是后悔也
来不及了。我说:你要现在不治以后还得继续开刀,两个乳房
上都要长的。她越想越怕。我说:你可愿意吃药? 她说:好,
我吃药!我说:药可难吃啊,还难闻,现在住楼一人熬药楼上
楼下都不高兴。她下了决心吃药。我告诉她熬药期间你不要让
任何人干扰你,你照样吃,你愿意的话,不能超过一个半月就
能全部给你治好。
什么方?——柴胡桂姜汤加减吃了一个半月,记住:这个方子
是治疙瘩的,里边有疙瘩、有核子百发百中,我不会欺骗大家

的,这是我一辈子临床经验。为什么这个方子能治这个病?我
们看这个方子有柴胡有桂枝有干姜,我们看这几味药是干什么
的?如果没有汗,可以加麻黄,加葛根,如果身上怕冷,背后
怕冷,皮肤发凉,脚手冷,好懒、好困、好睡觉,加麻附辛,
百发百中,柴胡桂姜汤任意加减,有葛根证加葛根,有麻附辛
证加麻附辛,吃过了十天以后,这个人都能飞起来,好轻松
啊。这个女孩给我讲:我吃过你的药我身上好轻松,心里还平
静,也不疲劳了,也不生气了,睡觉也好了。我以前好找人家
的事,经常跟人家吵架。她这是外邪解不开,柴胡证出现,里
有热外有寒,寒热错杂积聚在乳房,这个人就不正常了。好生
气,天天就跟有事一样,好打人好骂人,吃这个药十天以后就
觉得好舒服,也不生气了,睡觉也好了,吃饭也香了,一个半
月彻底把核子化完了。
我讲:小丫头,你不止是乳房的核子化掉了,而且刀疤也小
了,我不看就知道,消的很小,就一点点线看不很清了,不信
你自己看看。她说:对,我看了,就几道线看不见刀疤了。你
看,这中药多么神奇!为什么刀疤能减小?麻黄是干什么的?
细辛是干什么的?葛根干什么的?大家知道:麻黄是还阳草,
这味药不得了,它会钻空子,什么空子都能钻的到,“麻黄
草,性情傲,走三关,串七窍,每个毛孔都走到”。麻黄是个
好药啊!加上细辛,它两个一搭配就跟空中的一把火一样,皮
孔一见葛根一见热气慢慢得到滋润,一得到滋润,皮肤的钙
化、黑斑、黑点慢慢慢慢就化掉了。老年斑葛根汤加减好了也
是可以治掉的,我治一老头75岁了,手上老年斑我给他治的光
光的跟小青年一样。麻黄葛根细辛解表,身上障碍、皮肤障
碍、脸上障碍都解的掉。这几味药加上石膏辛凉解表吃过了还
不燥、还舒服。于是我又跟小姑娘说:你能不能再坚持坚持,
再吃一个月,能把你的刀疤消掉。她说:好,我坚持!——有
决心啊。她开始讲中药难喝,现在也不讲难喝了,说:我喝习

惯了,喝过也不用漱嘴了,觉得很自然了。就是恨这个病,想
把病治好。随后又来一个月,这个方子我改变了一点:解表的
少一点,加一点滋阴的,加一点补阳的、补脾胃的,加一点活
血的,一个月刀疤全无。
我又问了:小丫头,你乳房还不一般大小,你开过刀的这个乳
房小你可知道?她说:我知道,还小不少。我说:你可想再长
起来呢?——我当然想长起来了。我就用当归黄芩建中汤加川
芎,又吃了一个半月,乳房恢复的两个一般大了,也没有刀疤
了,也长满了也长圆了。小姑娘高兴地走路都唱,经常没事了
就买点东西去看我,说:我这一辈子要不是您呢,从场面上虽
然不是残疾至少是个半残疾啊,好痛苦啊!——小丫头会讲
话。
我们想一想:不是中医不治病,不是中药不治病。我总结了两
句话:病人无错,药无错,错在我们医生。临床上你诊断不
明,用方不对,寒热搞不清,给患者造成了这样的后果,我们
医生有罪啊!病治不好,病人埋怨几句还要骂病人,就没有认
识到医生自己的错,好多医生都不能接受这句话。这些病用伤
寒六经搞明白了,哪有治不掉的?大家看看六经多么重要!六
经辩证图谱,你们想把《伤寒论》学透能记得住,家里挂上图
谱没事了就看。《伤寒论》不好看,开书而明合书而忘,这六
张图谱用了我六年时间。开始心里没有数,六经辩证——六经
到底什么样?我天天在这琢磨天天在这琢磨,哎,有一天看到
《医宗金鉴》,奥,这是清朝吴谦这班人编著的,《伤寒论》
不是难读难记吗?吴谦这班人根据六经辨证写出了六经大纲。
可是光写六经大纲,病是从哪里来的?张仲景为什么写《伤寒
论》?我把《黄帝内经》一看,《黄帝内经》也有六篇,正好
与张仲景《伤寒论》六篇是一致的。仲景的《伤寒论》就是从
《黄帝内经》上变化出来的。我把这六篇搞好了以后,挂在墙
上,看适合不适合,六年时间我毁掉了几十遍。那时候喷绘写

真都贵,那一张纸就几百块,不合适就毁掉重来,我搞了几
年,终于像样了。六张图墙上一挂,屋里还好看,还美观,一
天到晚没事就背这些歌子,你看这多好啊,没事就背没事就
背,把六经这几十句背完以后,你脑子里就扎了根了,然后慢
慢消化,慢慢地就理出思路来了。
就葛根汤我写了十几个医案了,还没讲完,我今天讲的是葛根
汤,在马来西亚讲的也是葛根汤。葛根汤多么重要啊,你要加
减好了,葛根汤无处不在,百分之八九十的人身上都有葛根
证,为什么?大家知道脸的变化是随着胃和脾变化的,你就奔
着太阴阳明这条路,化热你就加清热的,化寒就加温里的,大
便不通了你就加攻下的,汗多的去掉麻黄,口渴的加石膏加知
母,反反复复,所有的表证,身上的疤,身上的疙瘩,扁平
疣,长刺猴的,脸上长疙瘩、长痘痘,老年斑,性病梅毒,葛
根加减都能治的好。
那位同道的,你走了没有?你给我拿来两瓶酒。就他,就是葛
根汤加减,他治那个小伙子二十一岁了,生殖器上长性病,我
就把葛根汤方子发给他,几天就好了,这次开会他是特意赶来
的。同道的这葛根汤加减好了可了不得,什么叫性病?什么叫
梅毒?那就是表不和,里头化热,里头化毒,表解开了。里头
热清了,脾胃功能强了,这个病几天就散了。这葛根汤无处不
在,人人身上都有携带,如果脸上长痘痘了,身上大汗淋漓,
就用桂枝汤加葛根,口渴加知母石膏,口苦加柴胡黄芩,大便
不好加小承气,慢慢地脏腑和了表也和了,脸上也好看了。没
有汗葛根汤原方不动,背要怕冷常年不出汗加麻附辛,来回调
来回调,表解一身轻,汗解精神爽,所以表解开了人就有精
神,大便解开了人就有劲了,如果这些病症携带着你身上就难
过了。
你看老年人岁数大了多可怜,为什么?腹满,阳明病百分之八
九十都是腹满证,医生不知道,到医院去医生就给你讲:吃保

健品,赶紧吃,你看老年斑长多少了,营养不够,吃点保健品
慢慢就好看了。病人什么都不知道,肚子里都满了还叫吃保健
品,越吃越重,越吃越坏,吃得老奶奶上楼都上不去啊,为什
么?腹满人无劲,人肠道要常空不能实,老年人百分之八九十
都是胃家实肠实,要经常解解表,经常清清里。特别在当今生
活太好了,哪天不见肉哪天不见油?三十年前五十年前三个月
半年也吃不到一顿肉啊,肚子里哪有油啊?
现在这种病人太多了,你不经常清清,放个屁都是臭的,淌个
汗都是臭的,嘴一张都是臭的。为什么啊?表不解胃里化热肠
道化热化胀气跟着汗往外跑,有的人到诊所里一进门我就闻到
了,真难闻!淌臭汗淌油汗,夜里淌黄汗,染枕头。有的人一
夜睡醒枕头就染掉了,脸上身上全是油,同道的这是什么病?
这叫内实表不解,化成湿热淌臭汗淌粘汗淌黄汗,你肚子里的
垃圾都盛不下了,都往外漾了。所以我们在临床上见到这些病
人要明白:要清里要解表。解表要辛凉解表,什么叫辛凉解
表?就是热药加石膏、加连翘,比如淌黄汗,可以葛根汤加茵
陈,多简单?他身上痒加葛根,如果痒狠了不出汗,身上起一
点一点的小红疙瘩,西医叫什么?叫荨麻疹?可以加升麻。脸
上淌油汗可以加知母石膏连翘,脸上长痘子,挤了以后淌血水
子,那是实证,可以加黄连。
这个油汗,有的人长的满身的肉,一跑小路肚子就乱晃,一摸
身上全是油,这种胖子太多了。他吃的多喝的好,又是酒又是
肉,肾亏过度,光有肚子不见屁股,光见肚子大,这种老板多
了。为什么?肾亏过狠了就光见肚子不见屁股啊,肾亏狠了屁
股就小,这种人能吃胃里热。前人讲:十个胖子十个福,就怕
胖子减屁股。十个瘦子十个贫,就怕瘦子没精神。胖子一减屁
股就跟枣核子一样,这种人叫外强中干,活不长的。为什么?
肾亏很了,光长肚子什么都没有了。十个瘦子十个贫,就怕瘦

子没精神。瘦不怕瘦,该起床的老早就起来,给大人孩子烧水
做饭,打扫卫生,三顿饭吃的香睡得香,这种老人能长寿。如
果那瘦子吃饭也不怎么样,走路也东倒西歪的,头歪着,一坐
就拉这个架子,看到板凳就想坐,这种人也活不长,这两句话
大家要记住。没有精神他的死期就快到来了,这是脏腑空虚,
光有阳明不见三阴。人活的要协调,上下一致,大小差不多,
走路很轻松都听不到响声,这种人年龄活的都大。(几点了?
好,就讲到这里吧,累了,以后有机会再讲。)
(以下是师叔蔡长友的总结)大家还都沉浸在学习的气氛当
中,不知不觉地我们忘记了时间,今天是我们会议的最后一
天,讲的非常精彩,现在我简单地把今天讲的内容串一下,今
天的讲座主要强调了太阴虚寒证,这里边强调了一个理中汤为
基础方,治疗虚寒腹痛,以及心慌、心悸。有太阴虚寒出现的
心慌、心悸被命名为冠心病这一类的症状,通过理中汤加味,
治疗效果非常好。心悸理中汤加茯苓,利水气温中阳。太阴篇
的心得交代的比较清楚。另外,还强调了太阴病的脉象是沉迟
脉,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在临床上治疗这类病时要抓住这个沉
迟脉。还讲了阳明经的乳腺病,阳明经气化热这是乳腺病产生
的重要根原,阳明热化证是用葛根汤加逍遥散,阳明寒化就用
麻附辛加逍遥散,这个思路概括的非常好。还有一种乳房内长
核子的,我们管他叫乳核,强调一个柴胡桂姜汤,我们要经常
考虑临床使用,这个经验非常好。同时有强调了一个三阴病常
虚,三阳病常实。这都是一些纲领性的东西。几天的讲课非常
精彩,不知不觉时间过得很快,使我们忘记了时间,完全沉浸
在学习的愉快当中。蔡长福六经辩证学习研讨会到今天为止就
闭幕了,我希望每一位参会者来了以后都有所感受有所收获,
我们期待着在下一期的蔡长福六经辩证研讨会上再见!


太阴病的提纲证 2-23
太阴病的提纲证(郝万山)
太阴,指足太阴脾经,脾居中州,运化水湿,它有敷布阴气的作用,故太阴之气主开。
太阴为病,脾阳不运,寒湿内困,发为腹满,呕吐,腹中冷痛,大便作泻,而饮食不下。正如
第273条所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
鞕”。夫阳明与太阴为表里,阳明主閤,其大便秘结而为实证;太阴主开,其大便作泻而为虚
证,阳明病之腹满疼痛,在于大便之不通,而太阴病之腹满疼痛,则在于大便之下利。然三阴
经病,皆有下利,惟“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故太阴病,虽吐利互呈,然必以大便下利,
方为太阴病的提纲证。为此,在临床上不论什么病,及其时间多久,凡见到腹胀满而又下利益
甚的,应先考虑太阴虚寒为病,则庶几近之。

太阴病桂枝汤证
太阴之病,有时可由汗解者,然必须病机有外越之势,原非强发其汗也。
《伤寒论》原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脉浮者,乃太阴之病机外越,原可因其势而导之,故可服桂枝汤以发其汗也。若其脉之浮而
有力者,宜将桂枝减半(用钱半),加连翘三钱,盖凡脉有浮热之象者,过用桂枝,恒有失血
之虞,而连翘之性凉而宣散,凡遇脉象之浮而有力者,恒得之即可出汗,故减桂枝之半而加之
以发汗也。恐其汗不出者,服药后亦可啜粥,若间有太阴腹满之本病者,可加生莱菔子三钱,
盖莱菔子生用,其辛辣之味不但可以消胀满,又可助连翘发汗也。

太阴病坏证桂枝加芍药汤及桂枝加大黄汤证
太阴之证,不必皆由少阳传来也,又间有自太阳传来者。然自少阳传来,为传经次第之正传,
自太阳传来则为误治之坏证矣。
《伤寒论》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阳病误下之后,外感之邪固可乘虚而入太阴,究之,脾土骤为降下所伤,肝木即乘虚而侮
脾土,腹中之满而且痛,实由肝脾之相龃龉也。桂枝原为平肝、和脾(气香能醒脾,辛温之
性,又善开脾瘀)之圣药,而辅以芍药、甘草、姜、枣,又皆为柔肝扶脾之品,是桂枝汤一
方,若免去啜粥,即可为治太阴病之正药也。
至于本太阳证,因误下病陷太阴,腹满时痛,而独将方中芍药加倍者,因芍药善治腹痛也。
试观仲景用小柴胡汤,腹痛者去黄芩加芍药,通脉四逆汤腹痛者,去葱加芍药此明征也。若与
甘草等分同用,为甘草芍药汤,原为仲景复阴之方,愚尝用之以治外感杂证、骤然腹痛(须审
其腹痛非凉者),莫不随手奏效。惟其所用之分量,芍药倍于甘草是为适宜,盖二药同用原有
化合之妙,此中精微固不易窥测也。且二药如此并用,大有开通之力,则不惟能治腹痛,且能
除腹满也。
惟此方中芍药加倍为六两,甘草仍为二两,似嫌甘草之力薄弱,服后或难速效,拟将甘草亦
加重为三两,应无药性偏重之弊欤。
【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桂枝加大黄汤方】即前方加大黄二两。

太阴病提纲及意义
病由少阳而愈者,借少阳之枢转而外出也。乃有治不如法,其病不能借少阳之枢转外出,而转
由腔上之膜息息透入腹中,是由少阳而传太阴也。夫病既传于太阴,其病情必然变易,自当另
议治法,是则太阴经发现之病状与其治法,又当进而研究矣。
《伤寒论》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中
结硬。
脾为太阴之府,其处重重油脂包裹,即太阴之经也。盖论其部位,似在中焦之内,惟其处油
脂独浓于他处,是太阴之经虽与三焦相连,而实不与三焦相混也。且《难经》谓脾有散膏半
斤,即西人所谓甜肉汁,原系胰子团结而成,方书谓系脾之副脏,其分泌善助小肠化食,实亦
太阴经之区域也。为其经居于腹之中间,是以腹满为太阴经之的病。其吐食、自利者,此经病
而累及于府,脾病不能运化饮食,是以吐利交作也。
其腹痛者,因病在太阴,中焦郁满而气化不通也。下之必胸中结硬者,因下后脾气下陷,不
能散精以达于肺(《内经》谓脾气散精,以达于肺),遂致郁于胸中而为结硬也。
此节提纲甚详,而未言治法,及下节汇通观之,可自得其治法矣。
《伤寒论》原文: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唐容川曰:此节言太阴中风,脉若阳大而阴滑,则邪盛内陷矣。今阳不大而微,阴涩而又见
长者,乃知微涩是邪不盛,不是正气虚。长是正气足,不嫌其微涩,故为欲愈也。
一人,年甫弱冠,当仲春之时,因伏气化热窜入太阴,腹中胀满,心中烦躁,两手肿疼,其
脉大而濡,两尺重按颇实。因思腹中者太阴之部位也,腹中胀满乃太阴受病也,太阴之府为
脾,脾主四肢,因伏气化热窜入太阴,是以两手肿疼也,其两足无恙者,因窜入太阴者,原系
热邪,热之性喜上行,是以手病而足不病也。为其所受者热邪,是以觉烦躁也。因忆《伤寒
论》太阴篇有谓“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今此证所现之脉,正与欲
愈之脉相反,是不得不细商治法也。为疏方,用生莱菔子、生鸡内金各三钱以开其胀满,滑
石、生杭芍各六钱以清其烦躁,青连翘、生蒲黄各四钱以愈其两手肿疼,按方煎服两剂,诸病
皆愈。诚以太阴之病原属湿热,其湿热之郁蒸于上者,服此汤后得微汗而解,其湿热之陷溺于
下者,服此汤后亦可由小便分利而解矣。若执此案之方以治前节所言之病,于方中加法半夏三
钱,则在上之吐可止,再加生山药八钱,下焦之利亦可愈,至方中之连翘、蒲黄,不但能治手
肿疼,即腹中作痛服之亦能奏效,将方中药味,略为增加以治前节之病,亦可随手治愈也。

太阴病宜四逆辈诸寒证
太阴自少阳传来原无寒证,乃有其脏本素有寒积,经外感传入而触发之,致太阴外感之证不
显,而惟显其内蓄之寒凉以为病者,是则不当治外感,惟宜治内伤矣。
《伤寒沦》原文: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
陈修园曰:自利者,不因下而利也。凡利则津液下注,多见口渴,惟太阴湿土之为病不渴,
至于下利者当温之,而浑言四逆辈,所包括之方原甚广。
王和安谓:温其中兼温其下宜四逆,但温其中宜理中、吴茱萸,寒结宜大建中汤。湿宜真武
汤,渴者宜五苓散,不渴而滑宜赤石脂禹余粮汤。而愚则谓甘草干姜汤、干姜附子汤、茯苓四
逆汤诸方,皆可因证选用也。

太阴少阴证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并发失血性贫血症)
吴××,女,43岁。新华社工作人员。
【病史】自1971年,因失眠与低血压时而昏倒,当时未予重视。1975年以后,发病频繁;尤其是
经量多、间隔短,长期大量失血,不能坚持工作。先后经北京数家医院均诊断为“功能性子宫
出血”并发“失血性贫血症”。曾转外地医院,诊断如前,经治疗无效。1978年6月12日来诊,
按太阴少阴同病论治。前后治疗四个月,诸证痊愈,恢复工作。
【初诊】行经不定期,停后数日复至,淋漓不断,色暗淡,夹乌黑淤块甚多。头痛、浮肿.纳
呆、踡卧,失寐惊悸,气短神疲,肢软腹冷,恶寒身痛。面色苍白,形容憔悴。舌质淡,苔白
滑,根部微腻。脉沉而微细。乃太阴少阴证崩漏。法宜温经散寒,复阳守中,以甘草干姜汤主
之。
处方
炮姜30克 炙甘草30克 三剂
【辨证】患者面色苍白,少腹冷痛,食少纳呆,舌淡苔白,皆足太阴脾亏损之证。脾主中气,
统摄血液。脾气既亏,则血溢下流。且脾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气虚,则不能正常消化吸
收营养物质。故本例崩漏,首责太阴虚寒,不能摄血归经。
崩漏失血,与足少阴肾关系尤为密切。因少阴肾为冲任之本,专司封藏。封藏不固,则冲任失
守。患者恶寒踏卧,四肢清冷,脉沉微细,皆命门火衰,阴寒内盛之象。肾阳虚损,固摄无
权,故月事不定而下,持续不断。阳气不振,不能温化血液,故下血暗淡,淤块甚多。腰为肾
之外府,肾虚并湿寒阻滞,故腰背骨节酸痛。肾生髓,脑为髓海,肾虚则髓海不足,故头昏目
眩。同时病入少阴,损及手少阴心,故心悸怔忡,气短神疲,睡卧不安。加以漏下失治,失血
耗血过多,妇女本以血为本,长此以往,终于病卧难支。此病关键在于心肾阳衰,阴寒内盛,
脾肾虚寒,中阳不振。法宜扶阳祛阴,引血归经,从崩漏之根本入手,投以甘草干姜汤施治。
【二诊】服药后胃口略开,仍恶寒身痛。继以甘草干姜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散寒,表里
兼治。
处方
炮姜30克 炙甘草30克 麻黄9克 制附片60克(久煎) 辽细辛3克
上方随证加减,附片加至每剂120克,炮姜120克,共服二十五剂。
[方义]甘草干姜汤,《伤寒论》原治太阳病阴阳两虚之变证,《金匮要略》以主肺痿之属于虚寒
者;后贤借治失血,引血归经。干姜辛温,辛与甘和,则从阳化;干姜炮黑,其味即苦,苦与

甘和,则从阴化。今取其甘以化热,守中而复阳,阳升则能统血;取其苦甘以化阴,则阴血得
养。
《直指方》说:“甘草干姜汤,治男女诸虚出血,胃寒,不能引气归源,无以收约其血。”故
本例选用此方。今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因有寒中少阴之象,而复连太阳之邪。以附子、细辛,
专温少阴之经;麻黄得附子之助阳托里,俾外邪之深入者可出,而阳气亦不致随汗而越。再与
甘草干姜汤合而用之,更有相得益彰之妙。
【三诊】全身浮肿渐消,畏寒踡卧、头痛身痛均好转。崩漏止,月事趋于正常,淤块显著减
少。舌质转红,仍偏淡,苔白滑,根腻渐退。病已明显好转,阳气渐复,阳升则阴长;但仍有
脾湿肾寒之象。法宜扶阳和阴,补中益气。以甘草干姜汤并理中汤加味主之,随证增减,共服
四十余剂。
处方
制附片60克(久煎) 干姜15克 炙甘草30克 党参30克 炒白术24克 茯苓20克 炮姜30克 血
余炭30克 上肉桂10克(冲服) 鹿角胶6克 (烊化)
至1978年10月中旬,月经周期、经量、经色已正常,诸证悉愈,恢复全日工作。春节前后,因任
务急迫,每日坚持工作十二小时以上,自觉精力旺盛。
1979年3月临出国体检时,均属正常。
【按语】“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患者长期漏下,大量失血,已
虚衰难支。必须从病根入手,方能奏效。李东垣云:“凡下血证,无不由于脾胃之首先亏损,
不能摄血归源”。
张景岳云:“凡见血脱等证,必当用甘药先补脾胃以益发生之气..则阳升阴长,而血自归经
矣”。结合患者舌象脉证,其长期漏下失血,首“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为此,始终以
温脾为主,连用甘草干姜汤,守中而复阳,以摄血而生血。
再者,三阴证虽无合病、并病之名;但临床所见,三阴经证亦多交叉出现。本例患者即由脾胃
虚寒性之太阴证未愈,进而发展为全身虚寒性之少阴证。肾阳虚衰,封藏无权,导致冲任不固
而崩漏下血不止。为此,复以太阴少阴同病辨证论治。
又患者少阴里寒,并外连太阳之证;阴阳两经,表里皆病。里寒宜温,表实当解;而三阴表
法,又与三阳不同。“三阴必以温经之药为表,而少阴尤为紧关”。故以散邪温经之剂主之,
并重用附子至120克 。
《金匮要略》曾载:一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似有表证。而其少腹恶寒之状,如扇风
之侵袭。所以然者,因其人阳虚子藏开.寒邪侵入。故仲景以“附子汤”温子藏而驱寒。但可
惜此方早已失传,现存经文亦不纯,必有残缺。李彣注:按子藏即子宫。

尤怡曰:附子汤未见,然温里散寒之意概可推矣(《订正仲景全书》)。关于本例漏下诊治,一再
重用附子者,亦即仿效仲景佚方之意。

太阴少阴证睑废(重症肌无力眼肌型)
撒××,女,17岁。北京市中学生。
【病史】1978年4月22日,忽觉眼不能睁,视物双影,眼胞肿胀不适。在首都医院检查,做“新
斯的明”试验和肌电图检查,确诊为“重症肌无力眼肌型”。转××医院治疗,服中药半年
余,未获效。
同年10月18日来诊,经治五个月,眼睑开始恢复正常。
【初诊】左眼胞下垂,无力睁开。双眼胞皆浮肿,双膝关节疼痛,月经色暗,有乌黑淤血块。
面色萎白无华,额面部湿疹较多。唇色淡白,舌淡暗微红,边缘有齿痕,苔灰白夹淡黄,根部
厚腻而紧密,脉沉细。此为太阴少阴合病睑废,兼有太阳表邪未去,先宜温经解表为治,以麻
黄细辛附子汤加味主之。
处方
麻黄10克 制附片30克(久煎) 辽细辛3克 桂枝6克 炮姜20克 血余炭20克 甘草15克
【二诊】服上方二剂,关节痛稍减。眼肌有轻微跳动感。苔转灰白腻,余证如前。精神萎靡,
四肢不温,虽值年少,但肾阳小足,须从根本入手,峻补先天,以四逆汤主之。
处方
制附片60克(久煎) 干姜片30克 炙甘草30克
【三诊】上方服三剂,眼肌颤动消失,眼胞浮肿稍减。左眼睑仍重垂无力。宜温补脾肾,助阳
驱阴,拟四逆并理中加减再进。
处方
制附片60克(久煎) 干姜片30克 炙甘草15克 炒白术25克 茯苓25克 上肉桂10克(冲服) 生
姜60克
【四诊】原方出入增减,每日一剂,坚持服二月余。至1979年1月1日,左眼睑有两次短暂开裂,
前后持续约一小时。仍遵原法,四逆、理中交替使用,或合为一方。当月经不调.夹紫黑血
块,则加炮姜、血余炭;兼有表证,则加麻黄、桂枝等,又服两月余。
【五诊】1979年3月初,左眼上胞下垂明显好转,眼睑已能睁开,比正常略小,双眼胞尚有轻度
浮肿。左右眼视物,常不能协调。面额部湿疹明显消退。经色转为正常,但有少量淤血块。食
纳尚可,舌质稍转淡红润,苔薄白。逐渐阳复阴消,仍有脾肾阳虚之象。以理中汤并桂枝去芍

药加附子汤损益调理。
处方
桂枝10克 炙甘草15克 生姜30克 红枣30克 炒白术20克 茯苓20克 制附片30克(久煎)
上方随证加减,并用苓桂术甘汤、小半夏汤、针砂散等配合使用。1979年4月以后,偶有双眼视
物不协调,双眼上胞轻微浮肿。继续调理,以期巩固。
【按语】文例与本例,西医辨病均属“重症肌无力眼肌型”;但按六经辨证,则有所不同,故
其立法处方,也随之而异。
前例睑废,证属太阴,脾困于湿,主要病机在于水湿溢于经络肌肤,不得外泄,而上串于眼
胞,以致眼睑肿垂。此例属太少二阴合病,脾肾阳虚,病在于脾,根在于肾。其眼睑下垂,眼
胞浮肿,面色萎白,月经色暗而有淤块,舌现齿痕而苔灰白厚腻,均为脾阳衰弱,脾虚湿胜,
运化失权,下不能温经血于胞宫,上不能输精微于眼睑;而精神萎靡,四肢不温,舌淡脉沉
微,显系肾阳衰惫,阴气弥漫,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肾气之伤,又令脾失温养。虽辨病均属
睑废,但辨证论治同中有异。因此,本例不仅不能重复补益中州,升阳举陷之常规;而且不能
简单再遵文例“太阴病亦可从外而解之变法”。必须峻补元阳,温肾健脾为治。这正体现了祖
国医学辨证施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同病异治,异曲同工之妙。

太阴少阴证痉病
郝××,女,22岁。重庆市某厂管理员。
【病史】1959年7月,因高热昏迷。送往某医院急诊。经用退热药,高烧不减,再以物理降温,
仍无效。未明确诊断。遂出院,请中医治疗,当日服药两剂热退,渐清醒。但次日晚又陷入昏
迷。送××医院抢救,当即下病危通知,亦未能确诊,急邀某老中医会诊,服中药后,病情又
逐渐好转。老中医认为,脑中有淤滞。转××医学院检查拍片,果然发现颅内确有淤血,遂手
术脱险。一月后,手足抽搐,下半身发凉;出院用中药医治,断续有五.六年之久,其效不
显。
1965年专程来蓉求诊,治疗三月基本痊愈。
【初诊】右半身手足抽掣,发作时口眼歪斜。每月约五、六次,抽搐前有预兆,先觉右侧身
麻。近几年来,特别畏寒,六月炎暑,身穿毛衣,四肢仍厥冷。月经不定期,色暗淡。视力减
退,恍惚不清,记忆与反应力均显著减弱、迟钝。神疲,纳呆。舌淡,少苔而灰白,脉沉细。
此为大病之后,气血亏损而致痉,病属太、少二阴,宜先温中健脾,调和气血,以小建中汤主
之。
处方
桂枝12克 炙甘草6克 白芍15克 生姜30克 红枣15克 饴糖60克(兑服) 六剂
【二诊】服上方六剂,十日来,手足抽掣只发作过一次,发作前身麻减轻,精神和食欲均有好
转。仍畏寒,肢冷,经水不调,阳气不通达于四肢。为除血虚寒凝,宜温经宣络,通脉养血为
治,以当归四逆汤加味主之。
处方
当归10克 桂枝12克 白芍10克 辽细辛15克 甘草6克 木通6克 大枣20克 吴茱萸6克 炮
姜15克 八剂
【三诊】上方进八剂,半月内抽搐未再复发。畏寒肢冷减轻,食欲稍增。月信刚至,色暗淡夹
紫黑色血块较多,小腹痛。宜温脾肾,散寒滞。
处方
炮姜60克 血余炭30克 炙甘草30克 制附片30克(久煎) 当归12克 吴茱萸6克 六剂
(四诊]服六剂后,病情稳步好转,以理中汤加味,继续调治。

处方
党参15克 干姜12克 炒白术12克 甘草10克 制附片30克(久煎) 茯苓12克 砂仁10克 白蔻
10克 枸杞15克 菟丝子20克 桂枝10克
上方加减,约服两月余,身体基本康复。1979年7月,闻范老从京返蓉休息,专程来访致谢。自
述病愈后,回家调养约两年,逐渐巩固至今,未曾复发。
【按语】本例发病之初,病情危重复杂,未明确诊断,几经数家医院中西医治疗,度过危险而
余证迁延数年不愈。转来就诊时,按其证,神疲,畏寒,四肢厥冷,半身及手足抽引,舌淡,
脉沉细,应属太阴、少阴脾肾阳虚;按其病,大病之后,气血皆虚,筋脉抽动拘急,发为痉
病。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灵枢·经筋第十三》云:“足少阴之筋”,其病“主痫瘛及痉”。本例辨证施治,体现了六经
分证与辨病相结合;抓住主证,明晰病机;分清主次缓急,论治有先后。因而使迁延多年之宿
疾,迅速向愈。

太阴少阴证虚劳(脑血管硬化、美尼尔氏综合症)
李××,女,48岁。成都某厂家属。
【病史】患头痛,眩晕约十年。1971年3月,病情逐渐加重,经常昏倒,头晕如天旋地转,并发
展到头项及四肢僵直,俯仰伸屈不利,身觉麻木,一年中有半载卧床不起。1974年6月专程赴西
安某军医院,经内科、骨科、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检查,确诊为“脑血管硬化”及“美尼尔氏
综合症”。后转回成都,病情未见好转。同年11月前来就诊。
【初诊】已卧床不起,神志不清,心悸气喘,呼吸困难,头剧痛频繁,自觉似铁箍紧束,昏眩
甚则如天地旋游。头项强硬,手足厥冷,全身浮肿,不欲食,三天来只略进少许流质。两手麻
木,感觉迟钝,小便短少,大便先秘后溏。经期紊乱,每月三、四次,色暗黑,血块甚多。面
色苍白,眼胞双颧浮聃,,眼圈乌黑,舌质暗淡,苔白滑浊腻,脉微细。此证属太少二阴,脾
肾阳虚日甚,已成虚劳。法宜调阴阳,利气化,’逐水饮,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予汤主
之。
处方
桂枝10克 生姜60克 甘草30克 大枣30克 麻黄10克 辽细辛6克 制附片60克(久煎) 三剂
【二诊】上方服三剂,神志渐清,头剧痛减,可半卧于床,原方再服八剂。
【三诊】身肿、手麻稍有好转,神志已清;仍头痛眩晕。肢体尚觉沉重,稍动则气喘心累。苔
腻稍减,病有转机;唯阳气虚弱,阴寒凝滞已深。方药虽对证,力嫌不足。原方附子加重至120
克 ;另加干姜、炮姜各60克,以增强温经散寒,祛脏腑痼冷之效。
连进十剂,头痛、眩晕著减,可起床稍事活动。原方附子减至60克,去干姜、生姜,再服十
剂。
【四诊】头痛止,尚有轻度眩晕。活动稍久,略有心悸气喘。浮肿已不明显,头项及四肢强直
感消失,四肢渐温,食纳增加,诸证显著好转。但痼疾日久,脾肾阳虚已甚,须进而温中健
脾,扶阳补肾,兼顾阴阳,拟理中汤加味缓服。
处方
党参30克 干姜30克 炒白术20克 炙甘草20克 制附片60克(久煎) 茯苓20克 菟丝子30克 
枸杞20克 鹿角胶30克(烊) 龟板胶30克(烊) 上肉桂12克(冲服)
服上方月余病愈。1979年12月25日追访:患者谈到治病经过,精神振奋,五年来病未复发,并承
担全部家务劳动,身体如常。

【按语】此例迁延日久,病情复杂,酿致沉疴,而出现多种衰弱证候,故病属虚劳。按六经辨
证,其手足厥冷,心悸神靡,食不下而自利,舌淡苔白,实为太阴、少阴同病,一派阴气弥
漫。进而剖析,头目昏眩,痛如紧捆;全身浮肿,上肢麻木不仁;自利稀溏。此为阴气上腾,
阳气下陷,阴阳相隔,气血无所统制,水饮搏于气,壅滞于周身,《金匮要略》桂枝去芍药加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原主“气分,心下坚..水饮所作”。尤怡注:“气分者,谓寒气乘阳气
之虚而病于气也”。
“不直攻其气,而以辛甘温药行阳以化气”。工藤球卿云:曾用此汤治多种气血虚损坏病,每
获奇效..。据金匮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故拟用此方也(《方函口诀》
引)。今变通用于本例,以寒气乘阳之虚而病于气之理,温养营卫,行阳化气,助阳化饮,发散
寒邪,诸证自当迎刃而解。

太阴少阴证嘴眼畸形
傅×,男,15岁。重庆市某中学学生。
【病史】患儿从小身体较好,在校一直为“三好”学生,喜爱文体活动。1974年春,家长发现患
儿时常噘嘴,眼珠略向外鼓,性急躁。同学见之,或说故装怪象,或取“翘嘴”、“八戒”等
绰号。虽经家长、老师一再纠正,患儿反变得日益畸形怪状:双唇外翻,越翘越高,两眼稍
突,不愿平视。白日想方设法遮其丑。入睡嘴唇仍高努不收,并逐渐发展到睡眠减少,食欲下
降,记忆力显著减退。尤其畏惧他人视其面,出门则紧压帽沿,戴大口罩。如有人指点其状,
则忿忿不已,忧心忡忡。对医生之检查、询问,异常反感,稍有触犯,则拒绝就诊。其后,病
情益重,神情举止异常:时伫立窗前,盲目向外凝视;甚至以嘴唇触室内墙壁,直至出血染
印。低处尽染,再爬上桌椅,登高用嘴唇触之,室内满墙竟染成斑斑血印。家人见此,为之骇
然。
开始在重庆××医院,经内科、口腔科、神经内科、脑外科、新医科和精神科等科检查,皆无
结果,病因不明。1974年8月,曾转数处中医院求诊,分别按“风毒”、“邪风入络”、“肝
火”及“水湿伤肾”论治,服药百余剂,均未获效。1975年初,转成都××中医院,诊其病因,
一日风,二日脾.“脾僵则唇翻眼鼓”。同年1月底,遂转来求诊。
【初诊】1975年7月25日。患儿嘴唇翻翘,高高努起。双眼上胞浮肿,眼珠微突,似睁似闭。神
情忧郁,沉默寡言,坐立不安。纳差,便溏,四肢清冷,面色萎黄,舌质淡,边缘有齿痕,少
苔。范老沉思良久日:此病罕见,应属足太阴寒邪凝滞,脾阳受戕;并因失治误治,损及少阴
心肾,试投四逆汤以温之。
处方
制附片30克(久煎) 干姜30克 炙甘草18克 四剂
【辨证】祖国医学认为:眼胞属脾,脾主肌肉,肌肉之精为“约束”(即眼轮匝肌)。
《素问·五脏生成篇》又明确指出:“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素问·六节脏象论篇》云:“其华在唇四白”。
今患儿眼睑浮肿,嘴唇翻翘高努,参看食欲不振,面色萎黄,少苔,显系脾阳衰败,阴寒凝
聚,外现为眼胞与嘴唇之病变,甚则呈僵鼓之异状,不能收缩自如。故证属足太阴。
患儿阳气之伤,阴寒之甚,还表现于:四肢清冷,神靡,烦躁,失寐,甚则神态呆滞,举止异
常,参之舌象,此为太阴寒极,传及少阴,心肾皆伤。而少阴本有但欲寐,恶寒踡卧之证;但
亦有烦躁,不得卧之变证。后者多因失治误治,失于急温所致;乃肾中真阳不潜,心气亏耗,
阳虚而扰乱不宁,病情尤重。故本例兼属少阴坏病。可见,此病虽奇,而其特点在于“其脏有
寒”。

治疗之正法,首“当温之”。前人曾说:“盖脾为后天,肾为先天,少阴之火所以生太阴之
土。脾为五脏之母,少阴更太阴之母。与四逆之为剂,重于理中也。”(《伤寒附翼·太阴方总
论》)故首用四逆汤回阳救逆,急追欲失之元阳,峻逐凝聚之群阴。
【二诊】1975年1月29日。服药后无不适之感,诸证无明显变化。中州沉寒已久.坎宫生气衰弱
亦甚,宜四逆与理中合剂,损益续服。加上肉桂、辽细辛,以增峻逐寒凝之力。
处方
制附片30克(久煎) 干姜30克 炙甘草18克 白术18克 茯苓15克 上肉桂10克(冲服) 辽细辛3
克 四剂
【三诊】2月5日。食欲略增,睡眠稍好。中焦沉寒,必致气血生化乏源,阴阳俱虚。在温里逐
寒,峻补命火之同时,亦须调补阴阳,培土益气。拟黄芪建中汤再服。
处方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炙甘草3克 生姜30克 大枣10枚 黄芪15克 饴糖60克(兑服) 十剂
【四诊】2月19日。食纳增加,神靡恍惚之象好转,不再用嘴触墙壁。但唇翻眼鼓,上胞浮肿,
仍无改变。此为脾僵土亏,阳衰阴盛,寒湿凝聚,蕴积已深,改投大剂四逆。加桂枝、麻黄,
并重用生姜,通凝聚之寒湿,开气血之痹阻,使之外达;因重用干姜、附片,则无发汗伤阳之
虞。再加童便为反佐,引药下行,兼取其消淤之效。
处方
制附片120克 干姜60克 炙甘草30克 桂枝18克 麻黄18克 生姜240克 童便为引
【五诊】2月28日。皮现红疹。眼胞浮肿略消,神情呆滞好转,余证同前。改用自制不二丹,开
窍散淤。另加砂仁30克 、白蔻30克 、草果30克 共为细末,饭后冲服少许,健脾行气,温中
燥湿。
【六诊】3月9日。红疹消,食纳增,病情稳定。
再以大剂四逆汤加昧,大补命火,峻逐阴寒。
处方
制附片120克(久煎) 干姜60克 炙甘草60克 桂枝30克 麻黄12克 生姜60克 童便为引三剂

【七诊】3月13日。便溏、肢冷好转。入睡后,唇翻嘴翘之象略平。再以黄芪建中汤,调补阴
阳,培土益气。
处方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炙甘草3克 生姜30克 大枣10枚 黄芪30克 饴糖60克(兑服) 八剂
【八诊】3月26日。病情无明显变化,为增强通阳行气之力,重用桂枝,再加葱白;为峻补命
门,益火消阴,制附片加至250克,另加上肉桂以助之;汤剂共服30余剂。间服砂仁、白蔻,以
增温中健脾之效;再配合服自制“坎离丹”,调补阴阳,温肾逐寒,养心安神。
处方一
制附片250克(久煎) 干姜120克 甘草120克 桂枝30克 上肉桂10克 葱白250克
处方二
砂仁30克 白蔻30克 共研细末,饭后冲服2克
处方三
川附片三份半上肉桂一份真琥珀二份柏子仁二份飞朱砂一份麝香半份共研细末,水打丸。每日
一次,每次3—4粒。
【九诊】5月8日。唇翻嘴翘、眼胞浮肿显著消退,神情举止日渐正常,畸形怪状基本消失。舌
质稍现红润,苔薄白,边缘略有齿印。阳气渐升,出现沉疴向愈之佳兆,虑其脾僵肾寒日久,
宜四逆、理中加味续服。
处方
制附片120克(久煎) 干姜60克 炙甘草30克 白术18克 茯苓20克 黄芪20克 红枣30克 上肉
桂10克(冲服)
服四剂,间隔数日再眼
【十诊】10月20日。上方随证加减,服40余剂,诸证愈。遂停药,以自制不二丹养心安神、化淤
通窍、燥湿健脾,缓缓服之,并注意忌食生冷,以巩固疗效。
1979年5月,患者父亲来信说:病愈以后,三年多来,身体日益健壮,智力恢复良好。学习成绩
已跟上高中快班。现身高1.75米,体重124斤,已成为校足球运动员。

【按语】此例太阴少阴证嘴眼畸形,临床诚属罕见。“其脏有寒”,温之以四逆辈,间以建中
之补而愈者,乃遵仲景之法度也。
《伤寒论·太阴篇》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此
条固然原以不渴一证,识太阴,辨寒热自利,实则已括尽太阴里寒之形成与治法。其“脏”,
虽主要指太阴本脏,有的注家曾指出,亦可泛指诸阴经有“寒”。故可有双重涵义:一为里
寒、属阴、属虚,指机能衰退,寒邪凝滞,以致运化失职,诸证丛生;一为失治误治,脾阳受
戕,寒气陷入太阴。前医曾正确提出:“脾僵则唇翻眼鼓”。这对于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
义。但关键在于,如何进而掌握其传变规律,辨证施治。
以六经传变而论,太阴寒邪是否可循经而传?这一问题,古今注家争论颇多。清·吴谦等认
为:“自后汉迄今,千载以来,皆谓三阴寒邪不传..是皆未曾熟读仲景之书,故有此误
耳”(《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太阴全篇》)。证之临床,本例即由太阴湿土寒极,失于急温,以
致病传少阴者。虽出现“心中烦,不得卧”等证,但又与少阴热化证异。实为肾阳不潜,心气
亏耗,太阴寒邪传入少阴。仲景治疗“其脏有寒”,正法即“当温之”,主方不外四逆辈。故
本例首选四逆汤,并理中合剂,或间服建中者,皆温之、补之之意。可见疾病纵然千奇百怪,
人之形脏又厚薄虚实不一,但归根到底,仍不离三阴三阳之传经变化规律。诚然,若临床掌握
这一根本,“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常见之病如此,罕见之怪证焉能例外!

太阴证寒呃(胃神经官能症)
罗×,男,25岁。四川新津县某乡,农民。
【病史】1969年冬,时感胃脘隐痛,按之似包块。便秘而腹不满,未予治疗。翌年,胃脘持续疼
痛,嗳气吞酸,呃逆气阻,暧出始舒。曾按“胃炎”治疗数年,后转成都××医院诊为“胃神
经官能症”,后改由中医按“肝胃不和”等论治,时痛时缓,迁延至1973年冬,病情加剧。1974
年4月初来诊。
【初诊】形体消瘦,面色不荣,阵阵呃逆,胃脘疼痛,遇寒加剧。数月来,只能食稀粥流质,
饮入频频发呕,泛吐清涎。大便先结后溏,数日一次。舌质偏淡,苔白滑,脉沉。此为足太阴
脾虚寒呃,法宜温中健脾,行气化浊,以理中汤加味主之。
处方
党参20克 干姜15克 白术15克 炙甘草6克 茯苓20克 砂仁12克 白蔻10克 法夏15克 三

【二诊】呃气减少,腹痛缓解,继上方加公丁香、吴茱萸,暖肝行气止痛,再服五剂。
【三诊】呃逆止,食欲增,大便畅,精神好转。嘱忌生冷。再将上方服十余剂。月余后患者来
告,饮食如常,已参加农业劳动。
1979年7月20日追访:患者说,“现在身体健康,体力超过一般劳动力。”
【按语】呃逆一证,《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胃为气逆、为哕”。《素问·宝命全形论篇》
云:“病深者,其声哕”。《金匮要略》将此证分寒呃,虚热、实热。此例寒呃,证属足太
阴。乃中阳不振,寒湿内聚,阴寒与胃气相搏于中脘,以致上逆而呃。故不宜见气逆即投降逆
平冲之品。今用理中以温中行气,除湿化浊而获效。

太阴证睑废(重症肌无力眼肌型)
文××,女,6岁。卫生部职工之女。
【病史】1976年1月20日晚,家长突然发现患儿眼缝缩小,眯眼斜视。旋即右眼胞下垂,无力睁
开,复视。1976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肌注“新斯的明”试验,呈阳性反应,诊为“重
症肌无力(眼肌型)”,待查。同年3月28日,北京同仁医院确诊为眼睑“重症肌无力”。1977年3
月29日,转××医院.中医诊治一年。虽曾短暂开大睑裂,但上胞重新下垂后,反复治疗无
效。1978年5月10日来诊,按太阴证睑废论治,三月基本治愈,现已巩固一年余。
【初诊】右眼睑下垂而肿,视物困难,复视,午后尤重。面色微黄,乏力。舌质润红而暗;苔
白灰黄、根部厚腻浊密布。此系脾湿之邪,蕴积已久,表实未解,上窜眼胞所致。证属足太阴
睑废,法宜开闭除湿,宗仲景甘草麻黄汤方意主之。
处方
麻黄3克 法夏12克 甘草6克 三剂
【辨证】眼睑属脾。脾主肌肉四肢,不仅专司运化水谷之精微,且-仃传导水湿之功用。患儿面
黄乏力,乃脾困之象。更以舌象分析,苔虽白黄粘腻,但质淡湿润,显系表实未解,寒邪久
闭;脾湿之邪,蕴积益深。眼睑既属于脾,今水湿之邪不得外泄,而循经上窜于眼睑,以致眼
睑肿垂,无力开裂,故属足太阴之证。
《金匮要略》云:“里水..甘草麻黄汤亦主之”。吴谦等按:里水之“里”字,当
是“皮”字。其意乃皮水表实无热者,则当用此发其汗,使水从皮毛而去。今本其意而变通其
法:以麻黄之辛温,开诸闭,驱水邪;半夏性燥而去湿,脾胃得之而健;甘草味甘,火土之
色,补太阴大有奇功;配麻黄,更有通利寒湿之效,麻黄、半夏、甘草配伍,辛甘化阳,阳盛
则湿消;甘草倍麻黄,化湿而不伤元气。
上方服三剂后,眼皮稍可活动。原方加桂枝,温通经脉,辛以散邪;配杏仁,疏理肺窍,入手
太阴以利水之上源。再服一剂,患儿眼睑开裂稍大,后随证加减。
6月初,患儿曾有一整日可略微睁开右眼睑。苔浊腻始退,脾湿稍减。原方损益续服十二剂。
【二诊】舌质转淡红,白腻苔续减。湿浊内困已有消退之象,惟眼睑变化无进展。改服自
制“针砂散”,加强疗效(后又以甘草麻黄汤加减配合服)。
处方
“针砂散”方每味10克,共研细末。第一周,每日晨空腹眼一次,每次2克 ;一周后,三天服
一次,每次2克,共服三周。

【三诊】舌质淡红,白腻苔大有减退。脾湿渐化,脉络始通,眼睑开合较前自如。但余邪未
尽,应益土行水。本苓桂术甘并小半夏汤方意主之。
处方
茯苓15克 桂枝6克 白术12克 法夏12克 苍术9克 大腹皮9克 十剂
【四诊】病情大有好转,原患眼午后较重,近日晚间观察,双目基本一致。舌质已正常,白厚
腻苔已退。患眼睑稍厚,开裂较正常眼略小。病虽向愈,参之舌象等,尚属脾湿之邪未尽解,
输化功能仍嫌不足。亟应抓住转机,健脾化湿,理气和中,助其运化之力,上方加减续服十五
剂。
【五诊】1978年8月初,“睑废”基本治愈,视物已正常。惟眼胞仍稍厚,乃脾虚兼湿之象。以
五苓散利水健脾,再除余邪。
处方
猪苓10克 茯苓15克 泽泻10克 白术12克 桂枝6克 五加皮10克 三剂
其后,曾间服上方汤剂;或服剩余之针砂散(有时间隔二、三周服一次)。
1979年3月8日,患儿再赴同仁医院复查:未见异常,为重症肌无力恢复期。1979年7月18日访问
家长,患者眼睑恢复良好。
【按语】现代医学所称重症肌无力,是以骨骼肌无力为特征的一种神经肌肉间传递功能障碍性
疾病。
相当于中医之上胞下垂,因其难治难愈,又名“睑废”。
目为五官之一,“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十二经脉,亦均与眼部密切关联。眼病虽
为局部疾患,多由内脏病变而引起,内服药则重于整体考虑。大体说来,此证可分为先天与后
天两大类:先天性患者,往往因发育不全而形成,常发于双眼;后天性多由于脾弱气虚,脉络
失和等所致,常发于一目。本病例,当属后者。
本例睑废,以六经辨证应属太阴证。太阴者,土也。在脏为脾,在气为湿。寒邪侵入太阴与湿
相搏,于是寒湿阻滞经络,精微物质不得上呈,眼睑失养,以致上胞肿垂,无力开合。寒湿内
困于阴土难以消除之际,仅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常规方药,不能除其寒湿之邪,故效果不
显;应散寒除湿以祛邪,脾阳得伸,运化复常,精微物质得以上呈,此才是治病之本。故遵仲
景太阴病亦可以从外而解之变法,“于寒湿中求之”。先投以甘草麻黄汤,促使邪从皮毛速去
(现代医学认为,加注麻黄素亦可加强“新斯的明”疗效);并以五苓散除余邪而收功。

太阴证视歧(复视、双目动脉硬化性网膜病变)
刘××,男,54岁。成都某公园职工。
【病史】主诉:1972年冬,我在公园茶馆售茶。某日下班清帐时,总算不清楚,反复多次还是算
不清。我走出屋去,看到迎面不远的小桥上,站着两个人,好象有点反常;我闭眼休息片刻,
再看,却又成了一个人!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眼睛出了毛病。当时又感到身上疲乏不适,以
为一天工作劳累所致,于是提前就寝。
第二天早晨刚起床,看见我家的单门也变成两扇,行人、车辆都是成双成对,房屋成了白
色..当即到××医院诊治,经眼科检查后,确诊为“双目动脉硬化性网膜病变”。服鱼肝油
并注射VB12,治疗一段时间,病情如故。又去医院,医生说:“你的眼睛已经坏了,眼底血管
硬化了,好象机器已经坏了一样,修不好了..以后来注射一个时期针药,再吃些鱼肝油
吧!”按此办法,拖了一段时间。同时,又服了一些中药,诸如珍珠母、石决明之类,仍无效。
两月以后,来范老处求诊。按太阴证视歧论治,服药六剂而愈。
【诊治】两月前突然发病,视一为二,有时视物变白色。除此,全身无明显不适和既往病史。
舌淡红,苔白黄微腻、稍紧密。白睛微现淡红血丝。此为寒湿之邪入侵手太阴肺经,形成视
歧。法宜散寒湿,利肺气,通经脉,以麻黄汤加减主之。
处方
麻黄10克 杏仁12克 法夏12克 甘草10克
上方连服六剂,复视消失,视觉恢复正常。
1978年12月28日,至患者家中追访。他高兴地说:六年前,吃了六付药,眼睛便完全恢复,每付
药才九分钱。自那时起,我不仅照常算账看书,还经常书写蝇头小楷,作国画,描绘山水、花
鸟、人物等,一如常人。
【辨证】此证无明显之既往病史,患病之始,仅自觉劳累如感冒后之不适,主证即现复视。
《灵枢·大惑论篇》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通常
认为,精散多由肝肾虚损。但此例患者,从病情及全身情况辨析,并无肝肾两虚之征。再者,
前医曾用补肝血、益肾气之中西药品,亦未奏效。我们认为,本例之“精散”,当属邪伤手太
阴肺经。究其病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审视瑶函》曾说:目“中有神膏”,此神膏实为肺阴所聚;前人或称为阴精所生之
魄。即《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谓:“肺藏魄”;《灵枢·本神篇》云:“并而精出入者谓之
魄”。张景岳注:“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类经·脏象类》卷三)。人体一
些知觉与动作,皆与“魄”正常作用相关。很显然,此例之视歧,乃邪伤手太阴之精膏所致。

其二,患者视物常现白色、白影。《医宗金鉴》曾指出:“浅绿如白肺经发”。同时,患者在
白睛中现淡红血丝。白睛属肺,肺主治节,且为娇脏,五哐六腑之华盖也。外感寒湿之邪入
侵,每先犯肺,使治节失调,致令气血阻滞于目,逐渐凝聚,必损及手太阴之精膏;久之,遂
发为视歧。
再参之舌象:舌质淡红而润;苔白滑而腻,兼淡黄色,标志寒湿较重,邪渐入里。再望舌苔紧
密,更说明寒湿凝聚较深。寒湿之邪入侵人体,太阳经首当其冲。同时足太阳膀胱之脉,起目
内眦,上额,交巅,.下脑后;外邪循经上目逐渐凝聚,终于截散瞳神之精膏,以致视物分
歧。
总之,此证之病因病机,为外伤寒湿之邪,循太阳之经入侵,内伤手太阴之精膏,凝结而成。
故用太阳伤寒之主方,随证加减,以散肺金之寒湿,通经脉之凝滞,从根本入手施治。
【按语】前人对麻黄汤之运用,总其要不外太阳伤寒。正如柯琴所说:太阳主一身之表,主筋
所生之病,为诸阳主气,太阳为开,立麻黄汤以开之,诸证悉除矣。但,多年来范老临证对麻
黄汤应用的范围,已大大超过上述诸证。不仅已突破外感伤寒之局限,同时在许多内伤杂病之
运用上,亦常获效。为何此例与麻黄八证无关而用麻黄汤,须从本方之配伍具体分析。
麻黄,味微苦,性温,不仅为发汗之主药,而且“于全身之腑脏经络,莫不透达”,故前贤赞
其“开诸闭”;“谓其破症瘕积聚者,以其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积痰凝血之中,而
消坚化淤之药,可偕之以奏效也”。今用麻黄入手太阴,以逐寒搜风开闭散淤,透邪外出,而
去病根。
杏仁,性愠,味甘苦,可升可降,气薄味厚,亦为入手太阴之剂。《本草求真》谓:“杏仁,
既有发散风寒之能,复有下气除喘之力”。本例用杏仁配麻黄,开毛窍,利气机,使久郁之寒
邪得有出路。不仅如此,杏仁还能散结滞,故此证用之,不在于降气平喘,而在于散太阴之寒
邪,通经脉之凝滞。去桂枝,不使增强发汗之力;加半夏,取其燥脾湿,散郁结之功;使以甘
草,不仅甘平缓中,为麻杏之匡助,而且能表能里,可升可降,通经脉,利血气。
前人云,用药如用兵。“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推之经方之应用,这个“妙”字,盖为“师
其法而不泥其方”欤!

太阴证水肿
于××,男,4l岁。北京某机关干部。
【病史】全身浮肿十年,近一年加重。出国工作期间,曾患疟疾,服奎宁半年而愈。回国后,
1969年到西南山区,在潮润闷热之坑道内工作一年多。逐渐感到全身乏力,肢体沉重,食欲减
退,面与下肢开始浮肿。1978年初,病情发展,上肢麻木不能写字,下肢关节冷痛,全身浮肿明
显加重。口干,欲大量热饮。小便短少。时而点滴难下,体重由140斤增至174斤。北京××医院
诊为“前列腺炎”。但水肿原因始终未查明。
【初诊】1978年8月4日。因一周前参加夏收后,浮肿加剧。面部与四肢尤甚,按之凹陷。神疲,
纳呆,腹满,喜热饮,腰痛,阳痿,小便短少。面暗黑无华,舌淡,苔白滑腻。此为太阴脾虚
湿郁所致。初因湿热内困,后伤及脾阳,故水液内停;而太阴之伤,又累及足少阴肾,法宜温
肾健脾,燥湿利水,以理中汤加减主之。
处方
制附片30克(久煎) 白术15克 干姜15克 炙甘草12克 茯苓12克 上肉桂6克(冲服)
【二诊】8月18日。上方服十剂,浮肿减轻,头昏、乏力好转。原方再服二十剂。
【三诊】9月18日。全身浮肿消退大半,纳增,小便较前通畅。上方加桂枝10克,生姜皮60克,
以增化气行水之力。续服十五剂。
【四诊】10月8日。浮肿基本消退,诸证均明显好转。为巩固疗效,以理中丸加味缓缓服之。
处方
党参30克 炒白术60克 干姜60克 炙甘草30克 制附片120克 茯苓60克 上肉桂10克 十剂
共为细末,水打为丸。日服2次,每次10克 。
1979年5月15日追访:服丸药四个多月,病痊愈,体重由170余斤降至140余斤。
【按语】《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乃至阴之脏,少阴又为太阴
之母。故肾不主五液,脾不行水,则肿满生焉。本例先后以理中汤加附子等,温补太、少二
阴,阳气升,阴霾散,气化行,水湿消,故病获愈。

太阴证痰咳(慢性支气管炎)
李×,男,5岁。北京某所干部之子。
【病史】初生不久,即患支气管炎。一至四岁时,曾先后在北京××中医院住院治疗。因缠绵
不愈,身体益弱,经常感冒发烧,咳嗽反复加重。1978年7月来诊,按太阴证痰饮咳嗽论治,两
诊痊愈。
【初诊】患儿咳嗽已一年多,频频发作。痰清稀,睡时可闻痰鸣声。食纳不佳,面萎黄,体
瘦。舌质偏淡,苔自滑腻。触双手,肌肤微冷,此为手足太阴两脏同病,水饮久留不去,上干
于肺,致常年痰咳不止。法宜温化水饮,降逆止咳。以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味主之。
处方
法夏10克 生姜10克 茯苓12克 紫菀6克 冬花3克 甘草3克 二剂
【二诊】服上方两剂,咳嗽减,痰鸣消;但仍吐清稀痰,上方损益再服。
处方
法夏10克 干姜6克 茯苓12克 甘草6克
1979年5月24日追访,患儿家长说:经范老治愈,去冬今春再未复发。
【辨证】患儿面黄、体瘦、食少、肢冷,舌质偏淡,皆脾为湿困,失其健运,化源衰少之证。
而咳痰稀薄,苔白滑厚腻,又为痰湿内蕴,上干于肺之象。
加以卧则痰鸣,显系寒饮上泛喉间,呼吸之气激发使然。正如仲景所云:“水在肺,吐涎
沫”,“水在脾,少气身重”。可见,此例病根,首责于手足太阴皆为水湿所困,并互相连
累,致使痰饮咳嗽更加胶着难愈。本例痰饮,投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为振奋阳气,治病务求其
本之意。原方《金匮要略》用以主治痰饮咳嗽。方中半夏、生姜化饮降逆;加茯苓以去水安
神。加甘草者,以助脾气,并配干姜以温中;加紫菀、冬花者,更增消痰下气之效。且小儿脏
腑娇嫩,生机蓬勃,一旦病邪衰退,即不宜频频用药,故嘱其着重调理后天,扶正以驱余邪。
【按语】后世不少《伤寒论》注述认为,六经仅三阳与少阴有咳。其理由为《伤寒论》中,太
阳、阳明、少阳病咳记载较多;而少阴病咳,属少阴阳虚,或属少阴热化,但亦非必然见证;
何况太阴、厥阴篇并无病咳之记载。而本例痰咳,何以按太阴证论治?第一,“五脏六腑,皆令
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篇》);但五脏六腑之咳,又必皆表现于肺。他脏之病,必须起
于肺,或累及于肺,方能出现咳嗽。故张景岳说:“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喻嘉言亦认
为:“咳者,肺之本病也”。

第二,本例患者之痰咳,不仅脾为湿困,且为水气袭肺所致。显然为足太阴脾与手太阴肺同
病。
第三,或问,伤寒六经传足不传手,足太阴脾湿何能上干手太阴肺?其实,后世不少注家对此已
有阐述。如《伤寒六经辨证治法》云:“人之充满一身,无非气血所养,昼夜循环,运行不
已,岂有止行足而不行手乎..?设或不传,气逆作满,何经而来?如谓不然,仲景设有桂枝麻
黄,乃肺经药也,岂虚言哉!”第四,即使“伤寒论》中仅三阳与少阴有咳,正如近世学者认
为:“《伤寒论》是仲景书的总论”
(《伤寒论证治类诠》)。很明显,我们焉能苛求,仲景在“总论”中,必须将六经诸咳罗列无
遗!

太阴证胃脘痛
周××,男,61岁。四川郫县某乡,农民。
【病史】胃脘痛二十余年,时吐酸,呃逆。开始几年,服药后可缓解;后十年渐重,饥则时
疼。1970年4月,病情进行性加剧,持续疼痛,纳呆,体虚,便黑。急送××医院治疗,诊
为“胃溃疡”、“胃癌待查”。建议手术,但考虑血色素仅4.5克,年老体衰,商定改由中医
保守治疗。遂来成都就诊。
【初诊】患者按腹弯腰,呻吟不已;呕吐酸水,时时呃逆,食不下,恶寒肢冷;舌淡、苔白腻
浊。证属太阴虚寒邪盛。法宜温中散寒,消淤止痛,以四逆汤加味主之。
处方一
炙甘草30克 炮姜30克 制附片30克(久煎) 上肉桂10克 公丁香6克
处方二
回生丹,日服二次,每次三粒,痛止停服。
【二诊】一周后来诊,疼痛大减,便血止,泛酸、呃逆明显减轻。以甘草干姜汤加味缓服。
处方
炙甘草30克 炮姜30克 上肉桂10克 砂仁10克 白蔻10克 茯苓20克 白术20克
服药调养月余,疼痛消失,饮食正常。
1979年7月20日追访:数年来,曾轻度复发一次,服甘草干姜汤加味后愈,未再复发。现已七
旬,尚可做一些轻活。
【按语】《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云:“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腹部之病,按其部
位,分属太、少,厥阴。太阴为三阴之里,其脉从足入腹,属脾络胃。脾为湿土,阴中之至
阴,凡伤于寒湿,则脾先受之。且与阳明胃相表里,脾虚胃亦虚,即所谓胃家不实,便是太阴
病。此证显系属太阴虚寒邪盛。始终抓住太阴主证;而太阴温里宜四逆辈,故首投四逆汤加
味,兼以行气通络,散滞化淤为治,而病获愈。

太阴证泄泻(慢性肠炎)
刘××,女,26岁。北京某机关干部。
【病史】从幼儿起,常年腹泻,已迁延二十余载,北京××医院诊断为慢性肠炎。经中西医长
期治疗未愈。1978年8月初来诊,按太阴虚寒证泄泻论治,三诊病愈。
【一诊】1978年8月1日。腹时痛,喜温喜按。下利稀薄,口不渴,不思饮食。神疲体弱,面色苍
黄无泽。舌质淡,苔白厚腻。触诊肢冷甚。证属太阴虚寒证泄泻,法宜祛寒除湿,实脾固肾。
先以四逆汤,继以理中汤加味主之。
处方一
制附片60克(久煎) 干姜30克 炙甘草30克
处方二
制附片60克(久煎) 干姜18克 炒白术24克 茯苓15克 炙甘草30克 上肉桂6克 红枣30克 各
五剂
【辨证】《伤寒论》日:“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患者肢冷,口不渴,舌质淡,苔白而厚腻,皆湿寒阻滞之象,为太阴虚寒之证。
太阴在脏为脾,脾主运化,脾虚邪陷,则中阳不振;寒湿不化,气机阻滞,故腹满时痛;脾气
不升,寒湿下注,故下利益甚;脾失健运,后天失调,故不思饮食。但必须指出,此证不仅在
中州;长期泄泻,不可单责之于脾。所谓“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患者神疲恶寒,面色苍
黄,显系下元亏损,命门火衰,肾阳不振。王和安云:“但温其中宜理中,温其中兼温其下宜
四逆。”故一诊即投之以四逆、理中相继为治。
【二诊】8月23日。服药后,腹泻止,精神、睡眠均好转,食量增加。面色略转红润,舌淡红,
白腻苔减。多年陈疾,初获显效。但久病后,脾肾阳虚,不能骤复,宜继守原法,效不改方,
加减再进。
处方
制附片60克(久煎) 炒白术24克 干姜18克 炙甘草15克 红枣30克 上肉桂6克(冲服) 茯苓15

【三诊】8月26日。近半月来,大便趋于正常。
上方加减,嘱其续服一段时间,并注意忌食生冷,防止受凉,以资巩固。

1979年4月20日追访,患者说:自去年8月服药后,从此未再腹泻。

(八)正虚气陷证 3-01
(八)、正虚气陷证:
原文325、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解词:(1)数更衣,反少——指大便次数多而量少。
(2)当温其上,灸之——指灸上部的百会穴。
提要:少阴病阳虚血少气陷下利的证治。
分析:下利——脾肾阳衰,脾虚不运,肾关不固。
脉微涩——微为阳气衰少,涩为阴血不足。
呕——阴寒上逆。
汗出——阳虚不能固表。
必数更衣,反少——阳虚气陷,阴血虚少,故大便次数多而量反少。
病机:阳气虚衰,阴血不足,阳虚下陷,阴寒气逆。
治法:灸百会——温阳升陷。
若灸法与汤药并用则疗效更佳。

(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3-01
(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原文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解词:无里证——指无吐利等里虚寒证。
提要:少阴兼表证情轻缓的证治。
分析:得之二三日——太少两感,病程稍长,正气虽虚,邪亦不甚。
无里证——指无下利,厥逆等证。
可兼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脉沉等症。
辩证要点:少阴里虚,表证较轻,得之二三日,未出现厥、利、吐等虚寒证。
本条-太少两感—正虚邪微而势缓—用甘草以扶正—病轻。
上条-太少两感—正稍虚邪甚而急—用细辛以散邪—病重。
病机:少阴里虚兼表。
治法:温经微汗。
方药: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二两(去节),炙甘草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服。
折现代用量:麻黄10g,炙甘草10g,附子5-10g。
先煎麻黄去沫,后内诸药,水煎取汁,复滓再煎,分温3服。
方解:麻黄——外解表寒
附子——温经扶阳
炙草——甘缓扶中。诸药合用,扶阳微汗解表。
本方亦可治肾阳虚感寒所致之水肿,且疗效较好。
现代应用:多用于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合桂枝甘草汤可治冠心病、低血压;加黄芪、人参
可治冠心病并心律失常等表现为阳虚者。

(二)阴虚水热互结证 3-01
(二)、阴虚水热互结证:
原文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语译:少阴病下利数日,出现咳嗽,呕恶,口渴,小便不利,心烦,眠差等症,可用猪苓汤治
疗。
提要:少阴阴虚水热互结的证治。
分析:成因:1、他病误治伤津(阳明误治);
2、素体阴亏。
病性:本虚标实。
症状:口渴、渴欲饮水——水热互结,津液不化,又有阴虚津液缺乏所致。
心烦不得眠——肾阴虚于下,心火亢于上,心肾不交,水火不济所致。
可兼小便不利(本证小便不利不是尿少,而是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征)——水热互
结,影响水道的通利。
咳、呕、下利——由于水邪常逆流横溢,偏渗大肠则利;上犯于肺则咳;上逆于胃则呕。
辩证要点: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或见下利,咳、呕、渴。
病机:少阴热化,阴虚水热互结。
治法:清热育阴利水。
方药:猪苓汤(见阳明篇)。
1、猪苓汤与黄连阿胶汤均有心烦不得眠,应加鉴别:
猪苓汤证———阴虚水热互结——兼小便不利,下利,咳而呕渴。
黄连阿胶汤——少阴阴虚火旺——兼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2、真武汤与猪苓汤均有小便不利、下利、咳、呕,应于鉴别:
真武汤—肾阳虚水气内停—兼头眩、心悸,身瞤动,浮肿—本虚标实水停—温阳化气行水。
猪苓汤—阴虚水热互结——兼发热,心烦不眠,渴,舌红少津—本虚标实水停—育阴清热利水

(九)寒逆剧吐证 3-01
(九)、寒逆剧吐证
原文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解词:烦躁欲死——指烦躁难忍。
语译:少阴病,呕吐而下利,手足逆冷,烦躁难忍的,用吴茱萸汤治疗。
提要:论阳虚阴盛,吐利烦躁的证治。
分析:吐利——少阴寒邪上逆,中焦升降失司所致。
手足逆冷——为升降紊乱,阴阳气一时不相顺接的表现,每在剧烈呕吐的同时出现,呕吐暂
停后,厥冷的表现也暂时缓解。
烦躁欲死——由气机逆乱,吐泻交作,频繁剧烈所致。
辩证要点: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病机:中阳虚衰,寒浊中阻。
治法:温胃降逆。
方药:吴茱萸汤(方见阳明篇)。

(六)阳虚水泛证 3-01
(六)、阳虚水泛证:
原文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
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语译:少阴病二三日不见好转,至四五日,邪气日衰,肾阳更虚而出现腹痛,小便不利,四肢
沉重疼痛,下利等症状,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不能制水,致水气不化,泛滥为害。因水气
随气机的升降而变动不居,故可出现或咳嗽、或小便通利、或下利清稀、或呕吐等或然症,这
种肾阳虚水泛证可用真武汤治疗。
参考原文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
真武汤主之。
解词:(1)身瞤动——即身体筋肉跳动。
(2)振振欲擗地——即肢体颤动欲扑倒于地。
提要:肾阳虚水泛的证治。
分析:成因:1、太阳病误治伤及肾阳;
2、肾阳素虚。
病性:本虚标实。病位:肾。
症状:汗出不解——指少阴病不解,不是太阳病不解。
仍发热——发汗太过,虚阳外越。
心下悸——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气泛滥,上逆凌心。
头眩——水气上犯清阳。
身瞤动,振振欲擗地——阳虚筋脉失温,水湿浸渍肌肉筋脉所致。
腹痛——阴寒内盛,水阻气滞。
小便不利、或利——肾阳虚气化失常,水停于内,则小便不利;下焦阳虚不能制水,则小便通
利。
四肢沉重疼痛——少阴阳虚寒盛,水气不化,浸淫肌体所致。
自下利——水寒下趋大肠。
或咳或呕——肾虚水停,水气上泛,犯肺则咳,犯胃则呕。
辩证要点:1、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小便清长、或呕。
2、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或全身水肿,小便不利,
苔白,脉沉。
病机:肾阳亏虚,水气泛滥。
治法:温阳化气行水。
方药:真武汤。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折现代用量:茯苓15g,芍药15g,白术10g,生姜15g,附子10g。
水煎取汁,温分3服。
方解:附子——温补肾阳
茯苓——健脾利水
白术——健脾燥湿
芍药——敛阴和营
生姜——宣散水气。合用,温阳健脾,化气行水。

加减:1、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散水寒,敛肺气;
2、若小便利者,去茯苓——不需利水;
3、下利者,去芍药(苦泄伤阳),加干姜二两——温里;
4、若呕者,去附子(可不去),加生姜足前为半斤——和胃降逆。
咳加干姜辛味共,小便若利去茯苓,呕去附子生姜倍,利去芍药入干宁。
应用要点:本方主证临床以形寒肢冷,小便不利,浮肿咳喘,头眩心悸,面白神疲乏力,痰白
量多质稀,大便溏泄,舌质淡,边有齿痕,苔润滑或白腻,脉沉、细、弱、迟等为主症。临床
重在把握阳虚水气不利的病机。方中附子的用量在15-30g,亦可根据患者体质、病情适当加量,
但宜注意久煎以解其毒。
证、方鉴别:
苓桂术甘汤—头眩—脾虚水停,水邪上蒙清阳—阳虚水停—重点在脾—治以健脾行水。
真武汤———头眩—肾阳虚,水气中阻,上冒清阳-阳虚水停—重点在肾—治以温肾制水。
附子汤-肾阳虚衰-寒湿侵袭(湿在骨节肌肉)-以恶寒身痛,脉沉为主——————温经扶阳,除
湿止痛。
真武汤-肾阳虚衰-水气内停(水邪泛滥周身)-以头眩心悸身瞤动浮肿尿不利为主—温阳化气行
水。
附子汤—附、苓、术、芍—有人参,重在温补元阳而除寒湿。
真武汤—附、苓、术、芍—有生姜,重在温阳化气而散水饮。
现代应用:多用于慢性肾炎、心源性水肿、肾病综合征、尿毒症、心衰、慢性肠炎、低血压、
慢支、羊水过多等属阳虚水泛者。
药理研究证实,本方有强心、利尿、降血脂、抗动脉硬化、改善肾功能、促进残留肾单位代偿
功能及肾小球、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对肾上腺皮质醇有调节作用。
案例82——支饮水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患者,王某,男,60岁,2004年12月17日诊。
患慢性支气管炎10余年,发展为肺心病已2年。近期因感冒加重,出现咳嗽、气喘,动则加剧,
不能平卧,吐清稀泡沫痰,尿少色清,全身水肿,阴囊肿大如瓮,脘闷食少,四肢逆冷。经用
抗感染、解痉平喘、强心利尿、间断输氧等综合治疗,气喘水肿仍不缓解,邀余诊治。
刻诊:患者述证如前,兼见畏寒喜暖,舌淡胖大有齿痕,脉沉细结代。余辩证为肾阳不足,水
气泛滥,上凌心肺。治宜温阳利水,用真武汤加味。
茯苓60g,芍药20g,白术15g,生姜20g,附子30g,干姜15g,五味子6g,细辛10g,葶苈子(包
煎)40g,葫芦巴30g。水煎服,5剂。
服3剂,尿量增多,咳喘好转,5剂服完,水肿消失,已不咳喘。后改用金匮肾气汤合桂苓术甘
汤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见咳喘不能平卧,痰液清稀,尿少水肿,畏寒喜暖,舌淡胖大有齿痕,脉沉细结代,
为肾阳亏虚,水湿泛滥。方选真武汤温阳化气行水;干姜、细辛、五味子散寒宣肺止咳;葶苈
子强心利水平喘;据余国俊经验,真武汤加芦巴子治疗阳虚水肿有卓效,诸药合用,对心源性
水肿辩证属阳虚水泛、凌心射肺之喘咳水肿可建奇效。

(七)、下焦不固便脓血症 3-01
(七)、下焦不固便脓血证:
原文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语译:少阴病,出现下利便脓血的,用桃花汤治疗。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提要:虚寒下利滑脱不禁、便脓血的证治。
分析:病性:虚寒。
病位:脾肾大肠。
症状:下利,便脓血(为下利滑脱,大便脓血)——脾肾阳衰,肾关不固,脾失统摄,大肠滑
脱所致。
特征:病程较长,脓血杂下色暗淡不泽,里急后重不显,腹痛绵绵,有时加重,喜温喜按,
口淡不渴。
腹痛——阳虚寒凝所致。
小便不利——下利津伤,化源不足所致。
辩证要点:下利不止,便脓血,色赤暗,白多红少,腹痛绵绵,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
弱。
病机:脾肾阳虚,寒湿凝滞,滑脱不禁。
治法:温涩固脱。
方药:桃花汤。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
勿服。
折现代用量:赤石脂80g(一半煎服,一半筛末),干姜5g,粳米20g。
水煎煮令米熟,去滓取汁,冲赤石脂末3g,日3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方解:赤石脂——涩肠固脱
干姜———温中散寒
粳米———补脾益胃。合用,温中涩肠。
使用注意:1、下利见滑脱不禁者均可用此方,不一定必要便脓血;
2、本方煎服法是赤石脂一半煎服,取其温涩之气,调节整体;
一半筛末冲服,取其真接粘附肠中,加强收涩止泻止血之效。
临床体会:本方对脾阳虚弱,大肠滑脱者,用之有效。可治虚寒滑脱之久泻、久痢;虚寒性
吐血、便血;虚寒性妇女崩露、带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证。
方证鉴别:
桃花汤—腹痛,小便不利,下利—脾肾虚寒,利久阴津耗竭,肾不固,脾不运。
真武汤—腹痛,小便不利,下利—肾阳虚不能制水,水气阻滞,肾不固,脾不运。

(三)阴盛戴阳证 3-01
(三)、阴盛戴阳证(白通汤证):
原文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解词:戴阳——即阳气上冒,面红如妆。
提要:少阴阴盛戴阳的证治。
语译:少阴病,出现下利脉微,面色红赤,用白通汤治疗。
分析:下利——脾肾阳衰,阴寒太盛,水谷不化。
可兼见:但欲寐,手足厥冷,脉沉微,干呕面赤等。
辩证要点:但欲寐,下利清谷,面赤,手足厥冷,脉沉微。
病机:阴寒内盛,格阳于上。
治法:破阴回阳,通达上下。
方药:白通汤。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折现代量(原方原量):葱白4茎,干姜15g,附子30g,
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分温再服。
方解:姜附——破阴回阳
葱白——宣通上下。合用共解阴阳格拒。
因本证较四逆为重,回阳宜速,故去甘草之缓。
临床体会:刑锡波说:“本方治证为心肾之阳衰竭欲脱的下脱上越证,是人体病势垂危时,患
者自觉的难以形容的一种痛苦现象,可有上部恶心反胃,下部气坠下利。这种下利,是心肾之
阳欲脱的征兆。所以要用温中回阳之剂以温补心肾之阳,待阳气恢复,则下利自止”。
案例79——阴盛阳越:
雷某,男,21岁,未婚。素常清早入河中捕鱼。一次偶感风寒,有轻度不适,不以为意,仍旧
涉水捕鱼。回家时便发热寒战,四肢逆冷,腹痛自利,口干舌燥。先请某医以为寒证,但又考
虑口干舌燥,未敢断定,建议请我会诊。患者恶寒蜷卧,但欲寐,偶醒即呼口燥,索饮热茶,
脉沉微,尺部更弱。辩为少阴阴盛阳越证,急用人参四逆加葱白(即白通汤加味)。少阴证为
何不用四逆而用人参四逆加葱白?其关键正是由于口干舌燥。因本证是阴寒内盛、阴液大亏
(因自利),孤阳无依而上越,故口喜燥而喜热饮。故用四逆回阳救逆;加人参救津液,并须
借葱白之辛烈通阳。方用:
炮附子12g,干姜9g,炙草6g,潞党参30g,葱白3茎。水煎分2次服。
服完,利止,手足转温,诸症均愈。
按语:少阴病证具,同见口干舌燥,为虚阳外越之侯,故虽燥而喜热饮。用白通汤通彻上下,
顺接阴阳;加人参以益气救阴。 (俞长荣医案)
阴盛格阳证与阴盛戴阳证鉴别:
阴盛格阳-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面赤,身热反不恶寒—以反不恶寒为主;
阴盛戴阳-阴寒内盛,格阳于上—面赤,身热反不恶寒—以面色赤为主。

(四)阴盛戴阳服药格拒证 3-01
(四)、阴盛戴阳服药格拒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原文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
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解词:(1)脉暴出——即脉博由无脉而突然出现浮大躁动之象。
(2)脉微续——即脉象逐渐恢复。
提要:阴盛戴阳证服热药格拒的证治及预后。
语译:“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句承上条。服白通汤后,出现下利不止,四肢厥
冷,脉伏不显,干呕心烦,为病重药轻,格拒增剧,可于白通汤中加咸苦之猪胆汁、人尿以引
阳入阴,庶可避免再发生格拒。服白通加猪胆汁汤后,脉象由无脉而陡然暴出,乃阴液枯竭,
孤阳无依,发露于外,预后不良;脉象由无脉而稍稍微续,为阴液未竭,阳气渐复,预后良
好。
分析:本条分三段解:
1段:“少阴病┉与白通汤”——同上条。
2段:“利不止┉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心烦——阴寒极盛,格拒热药,阴不系阳,胃失和降,虚阳上扰所
致。
辩证要点:脉微,下利滑脱不禁,厥逆无脉,面赤,心烦,干呕。
病机:阳脱阴竭,阴阳格拒。
治法: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反佐咸寒,滋阴养液。
方药:白通加猪胆汁汤。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
用。
折现代量(原量):葱白4茎,干姜15g,附子30g,童便100ml,猪胆汁20ml。
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
方解:白通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人尿胆汁—咸寒苦降,引阳入阴。
合用使热药不为阴寒格拒的反佐法。
3段:“服汤┉微续者生”说明服药后的两种转归:
服药后脉暴出——是一线残阳外越,回光反照之象,多主死;
服药后脉微续——是阴液未竭,阳气渐复之象,预后较好。
临床体会:刑锡波说:“本方是治疗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方剂。此证多见于疾病的垂危阶
段,每见阴阳离决的现象,为患者的生死关头,若用药不准,易致患者死亡”。
现代应用:本方可治霍乱吐泻、中风卒倒、小儿慢惊、暴卒之病属阳脱之病机者屡建奇效。有
报道方中童便可治肺结核咳血、溃疡病出血等有效。
案例80——泄泻:
俞某,男,6个月,1972年12月19日住院。家人代诉:患儿已腹泻13天,近日腹泻加重。住院检
查:营养差,神疲,皮肤弹性差,前囟凹陷,口唇干燥。诊断:1、单纯性消化不良并脱水;
2、营养不良IIº,给予乳母生、氯霉素、新霉素、补液、葛根芩连汤等中西药,仍泻下无
度,烦躁不安,口渴,呕吐水样便,面色苍白,目眶凹陷,睡卧露睛,即紧急会诊。诊见舌苔
白腻,脉细数无力。此为患儿久泻,脾阳下陷,病邪已入少阴,有阴盛格阳之势,病已沉重。

予白通加猪胆汁汤。
附片15g(开水先煨),干姜4.5g,葱白2寸(后下)。
水煎3次,汤成,加入童便30ml,胆汁6ml,炖温分6次服。
12月21日复诊,体温降至正常,泄泻亦减,以附桂理中汤善后。
按语:利下不止,并现烦躁呕吐,窍无涕泪,弄舌露睛,目眶凹陷,为病情严重。其病机为真
阳不能固守,阴液随之内竭。故急用白通汤破阴回阳,反佐咸寒苦降之猪胆汁,引阳入阴,以
解阴阳格拒之势。 (廖浚泉医案)
附:1、四逆类方剂的功效、药物对照鉴别:
干姜附子汤——————————急救回阳—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
四逆汤————————————回阳救逆—干姜两半,生附子一枚,炙草二两。
四逆加参汤——————回阳救逆益气生津—干姜两半,生附子一枚,炙草二两,人参一两。
茯苓四逆汤——————————回阳益阴—干姜两半,生附子一枚,炙草二两,人参一两,茯苓四
两。
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宣通内外—干姜三两,大附子一枚,炙草二两。
通四加胆汤——————回阳救逆益阴和阳—干姜三两,大附子一枚,炙草二两,胆汁半合。
白通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葱白4茎。
白通加胆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咸寒苦降—上方加人尿五合,胆汁一合。
2、四逆类方病机症状对照鉴别:
干姜附子汤—阳气暴脱,阴寒内盛—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身无大热,脉沉微
四逆汤———肾阳虚衰,阴寒内盛—脉沉微,但欲寐,自利口渴,小便清长,四肢厥逆,欲吐不吐
四逆加参汤—吐利过重,阳亡液脱—频繁吐利后利止,恶寒而脉微。
茯苓四逆汤—少阴阳虚,阴液不继—汗下后烦躁肢厥,脉微细。
通脉四逆汤—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赤。
通四加胆汤—吐利过重,阳亡阴竭—频繁吐利后,无物可吐下,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脉微欲绝。
白通汤———阴寒内盛,格阳于上—但欲寐,下利清谷,面赤,手足厥冷,脉沉微。
白通加胆汤—阳脱阴竭,阴阳格拒—脉微,下利滑脱不禁,厥逆无脉,面赤,心烦,干呕。

(五)阳虚身痛证 3-01
(五)、阳虚身痛证:
原文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语译:少阴病,见身体疼痛,手足厥冷,骨节疼痛,脉沉无力者,是少阴心肾阳虚,水寒不
化,寒湿留着于筋脉,肌肉,筋骨所致,可用附子汤治疗。
参考原文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解词:口中和——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提要:少阴寒湿身痛的证治。
分析:成因:素体阳虚,感受寒湿。
病性:本虚标实。
病位:骨节肌肉。
症状:口中和——阳气虚弱,寒湿侵袭。
背恶寒——背为阳,阳气虚衰,失于温煦所致。
身体痛,骨节痛——阳虚阴盛,水寒不化,寒湿留着筋脉骨节肌肉,
经脉受阻,经气不利。
手足寒,脉沉——阳气虚弱,不能温煦,不能鼓动。
1、恶寒身痛鉴别:太阳证—恶寒身痛—兼脉浮而发热。
本证——恶寒身痛—兼脉沉不发热。
2、恶寒的鉴别:
太阳表证—恶寒—卫阳被郁于肌表——全身恶寒,与发热头痛,脉浮并见。
阳明经证—恶寒—热盛汗多津气受伤—背微恶寒,与心烦口干舌燥,脉洪大并见。
本证———恶寒—少阴阳虚阴盛———背恶寒甚,与无热,口中和,脉沉并见。
3、身痛的鉴别:
病 因 病 机 脉 象 治 法
麻黄汤证 外感风寒 卫闭营郁 脉浮紧 发汗解表
新加汤证 发汗太过 营阴不足 脉沉迟 解表养营
疮家禁汗 久患疮疡 气血亏虚 脉微弱 气血双补
附子汤证 少阴阳虚 寒湿侵袭 脉沉无力 温阳除湿
辩证要点:背恶寒,口中和,身体痛,骨节痛,手足寒,脉沉。
病机:肾阳虚衰,寒湿内盛。
治法:温阳化湿,镇痛祛寒。
1、灸关元、气海、丹田、大椎、膈腧等。
2、方药:附子汤。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折现代用量:附子10g,茯苓15g,人参10g,白术20g,芍药15g。
水煎取汁,温分3服。
方解:附参——温阳祛寒
术苓——健脾燥湿
芍药——和营通痹。合用温经扶阳,健脾除湿。
现代应用:多用于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心功能不全之心悸、冠心病、子宫下垂、
胃下垂、内耳眩晕、妊娠腹痛、尿闭、多尿等病,以阳虚寒湿内盛为辩证要点者。

案例81——身痛(阳虚感冒)
李某,男,76岁,2012年11月5日诊。
主诉:全身酸痛伴背部恶寒,自汗3天。
患者素禀体弱,常易胃痛感冒,今冬气侯骤冷,触冒风寒,感浑身酸痛,自汗畏寒,背冷尤
甚,困倦嗜睡。自服三九感冒灵,自汗更甚而恶寒不减,迁延两日,病清日重,今由其子带来
就诊。
刻诊:患者面色咣白,四肢逆冷,鼻塞声重,自诉恶寒怕冷,背冷甚,身痛骨节酸痛,困倦思
睡,时时自汗。诊其脉沉而弱,舌质淡苔白薄,舌体胖而质嫩。
诊断:阳虚感冒。中医辩证:肾阳虚,寒湿内盛,感受风寒,营卫不和。
方选附子汤化裁。
附子20g,茯苓30g,红参12g,苍术15g,白芍15g,桂枝15g。
3剂,水煎服。
服1剂,恶寒身痛减,3剂服完,病若失。后经随访,愈后体力超过以前,至今已一年未感冒。
按:本例体弱多病,经常感冒。笔者治其感冒遵照“实人感冒发其汗,虚人感冒建其中”的原
则,常用桂枝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应用。本次感冒伴自汗,初拟用桂枝汤,但经祥细辩证,
见其表现为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背恶寒,加之困倦思睡,脉沉等,辩证为少阴阳虚,寒
湿内盛,选用附子汤温阳化湿,镇痛祛寒,加桂枝调和营卫。由于辩证用药思路正确,药仅3
剂,不但能迅速愈病,且能改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使病愈至今体质状况良好,一年多来再
无感冒发生。

2、四逆加人参汤证 3-01
2、四逆加人参汤证:
原文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解词:亡血——指泻后亡津液。
提要:阳亡液脱的证治。
语译:霍乱证,见恶寒脉微而下利,乃脾肾阳虚,气随液泄所致。今下利自止,仍见恶寒,脉
微,为阳亡液泄,津液内竭,无物可下的利止。治以回阳救逆,益气生津。用四逆加人参汤。
分析:恶寒、脉微——少阴阳衰,阴寒内盛。
复利——脾肾阳衰,脾虚不能运化,肾虚肾关不固,津液下趋。
利止亡血也——津伤液脱,无物可下,故利止。
利止转轻—脉由微变缓和,恶寒由重变轻—阳复津回。
利止转重—脉由微变绝,恶寒更加重———阳亡液脱。
辩证要点:频繁吐利后利止,恶寒而脉微。
病机:吐利过重,阳亡液脱。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生津。
方药:四逆加人参汤。
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人参一两。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折现代量(原方原量):炙甘草30g,干姜23g,制附子30g,人参15g。
水600ml,煮取240ml,去滓,2次分服。
注意:同四逆汤。
方解:四逆汤——回阳救逆
人参———益气生津。合用,回阳救逆,益气生津。
案例77——厥脱(病毒性心肌炎休克):
陈某,女,5岁,1988年4月17日诊。
因病毒性心肌炎在本镇医院住院10天,昨日病情突然加重,呼吸极度困难,面青唇绀,昏迷不
醒,汗出肢冷,心率200次/分,主管医师已下病危通知,催其立即出院以备后事。病人出院回家
路过本所,其奶为余堂姑,深夜急唤余救其孙女,哀求之下,痛哭不已,余感其诚,勉为诊
断。见其奄奄一息,昏迷不醒,足冷过膝,手冷过肘,汗出如洗,脉细数至数不清,余诊后告
知病情极危,自无回天之力,劝其另请高明。在堂姑苦求之下勉书一方,姑且一试:附子15g,
干姜10g,炙草12g,山萸肉30g,人参10g,麦冬10g,五味子6g,龙、牡各15g。武火急煎频服,
不分次数,余守护床前,观察病情。2小时后,病人汗敛喘定,微微活动四肢;3小时后患者突
然苏醒,哭诉要小便,并排尿约200ml。至天明病人完全清醒并要吃东西,余察其四肢已温,脉
转细数,舌淡红少苔而干。后在原方基础上加减化裁治疗3天,痊愈回家。
按:本例病毒性心肌炎,为邪盛正衰,正不胜邪,邪入少阴,心阳虚衰,阳衰于前,阴竭于
后,突发厥脱重证。治用四逆汤回阳救逆,生脉散益气救阴,山萸、龙、牡敛汗固脱。由于治
疗及时恰当,故能救危亡于倾刻。

第二节、少阴病提纲 3-01
第二节、少阴病提纲
一、少阴病提纲:
原文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解词:但欲寐——指精神萎糜,呈似睡非睡状态。
语译:少阴为病,出现脉象微细,精神萎糜,神志恍惚,似睡非睡的症状。
提要:少阴病提纲证。
成因:1、太阳病误治,自表里传而入少阴;
2、寒邪直中少阴;
3、由太阴失治误治而转少阴。
分析:脉微细——A阳气虚弱,鼓动无力,故脉微;B阴血亏少,脉道不充,故脉细。
但欲寐(即终日只是昏沉困顿,精神萎糜,神志慌惚,意识淡漠,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反应
能力低下的精神状态)——心肾阴精阳气衰竭,精神失养所致。
辩证要点:精神恍惚,极度疲乏,脉微细。
病机:心肾阴阳虚衰。
凡具此脉证者,即可诊断为少阴病。

第六节、少阴病预后 3-01
第六节、少阴病预后
一、正复欲愈证:
原文287、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
烦,下利必自愈。
解词:脉暴微——即脉由紧突然变缓和。
提要:少阴病下利,阳复自愈的脉证。
分析:
脉紧(阳虚寒盛,寒性收引)—阳复→脉暴微(突然变缓和)→阳气胜邪。
手足逆冷(阳虚失温)—阳复→手足反温——虚阳得以恢复。
下利(脾肾阳衰)—阳复→利止——脾肾之阳恢复。
总之,属少阴阳复,阴寒消退之象,为将愈佳兆。
二、阳回可治证:
原文288、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提要:少阴病阳复顺证。
分析:下利(阳虚)→利止(阳复);
恶寒蜷卧(阳虚)→手足温(阳复)。阳气恢复,故曰:“可治”。
鉴别:阳气恢复—利止—手足由厥转温;
阳亡阴竭—利止—手足厥冷更甚。
原文289、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提要:少阴病,阳气欲复的征象。
分析:蜷卧(阳衰阴盛)→烦(正气来复,正邪相争)
恶寒(阳衰)——→欲去衣被(阳气恢复)。
以上二者为阳气来复,故曰:“可治”。
三、正衰危重证:
原文295、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提要:少阴病纯阴无阳的危侯。
分析:恶寒——阳气衰微
身蜷而利——阴寒极盛
手足逆冷——真阳已败,有阴无阳。
病机:纯阴无阳。
虽曰:“不治”,亦可投通脉四逆类,或有可救者。
原文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提要:少阴阳气欲脱的危侯。
分析:吐利交作——阴寒极盛,阳气虚衰。
躁烦四逆——虚阳有欲脱之势。
病机:阳气欲脱。
鉴别:烦躁与躁烦的鉴别:
烦(阳)——阳复之象——烦为病人自觉症(如心烦不安)。
躁(阴)——真阴欲绝——躁为他觉症(如躁扰不宁而不自知)。
原文297、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解词:自冒——指眼前昏黑,目无所见的昏晕状态。

提要:少阴病阴竭阳脱死证。
分析:下利止——久利而津液竭绝。
头眩自冒——阴竭阳脱,气血不能上荣清窍。
病机:阴竭阳脱。
鉴别:288条—利止,手足转温————阳气来复,正胜邪却—可治。
本条——利止,厥冷,头眩自冒—阴液已竭,阳亡于上—死。
原文298、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提要:少阴病阴盛阳绝危侯。
分析:四逆,恶寒身蜷——少阴阳衰阴盛。
脉不至——真阳极虚,无力推动血脉。
不烦而躁——阳绝而阴独盛。
病机:阴盛阳绝。
原文299、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解词:息高——指呼吸喘促,纳气困难,张口抬肩,呼吸不规则。
提要:少阴病肾气绝于下,肺气脱于上之死证。
分析:少阴病日久,出现息高——属肾气下绝,肺气上脱,阴阳离决,故曰“死”。
病机:肾气绝于下,肺气脱于上。
原文300、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
者,死。
提要:少阴病阴盛阳脱证。
分析:脉微细沉,但欲卧——少阴本证,心肾虚弱,气血不足。
汗出不烦——阳气外亡。
自欲吐——阴邪上逆。
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少阴失治,阴盛阳衰,正不胜邪。
病机:阴盛阳脱。
总结:少阴寒化证,阳气竭绝者,难治;阳气恢复者,易愈。
第七节、少阴病欲解时
原文29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分析:少阴病欲解时为子、丑、寅三时——指夜11点至次日5点。
从子时至寅时,为自然界阴气已衰,阳气渐长之时。少阴病多心肾阳衰,阴寒内盛,若正气恢
复,又得自然界之助,则有助于阳气的恢复及阴寒的消退,故此三时为少阴病的欲解时。
第七章、辩厥阴病

第三节、太阴病本证 3-01
第三节、太阴病本证
一、太阴脏寒(四逆汤)证:
原文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
解词:(1)脏有寒——指脾脏虚寒。
(2)四逆辈——指理中汤、四逆汤类方剂。
语译:下利而口不渴,为太阴脾脏有寒,寒湿内盛,当用温中之法,用四逆汤一类方剂。
提要:太阴虚寒下利的证治。
分析:自利——脾阳虚弱,运化失司,寒湿下注故下利。
不渴——脾虚湿停,水湿上泛。
辩证要点:自利不渴,伴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病机: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寒湿内盛,升降失常。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方药:轻者用理中,重者用四逆汤。
二、理中丸证:
原文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语译:霍乱吐利并作,并见头痛发热身疼痛等症,是表里俱病。临床当辩寒热,其表现为身热
渴欲饮水的,是霍乱偏热证,可用五苓散治疗;怕冷多而不渴饮的,是霍乱偏寒证,可用理中
丸治疗。
提要:霍乱脾虚的证治。
分析:既言霍乱,必有剧烈吐利,又兼头痛、发热、身疼痛——属霍乱兼表证。
吐利——感受秽浊之邪,脾胃升降失常。
热多,表证较重,小便不利,口渴——表病及里,三焦不利,水津偏渗大肠,津不上承。
——治以分利兼解表,用五苓散(即利小便所以实大便)。
寒多,不渴(兼舌淡苔白,脉缓无力)——中阳虚弱,水湿不化。——治用理中丸以温中止
泻。
辩证要点:吐利频繁,发热头身疼痛不甚,不欲饮水,伴见腹中冷痛,喜温喜按,舌淡苔
白,脉缓弱。
病机:中焦阳虚,寒湿内阻,清气不升,浊气上逆。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方药:理中丸。
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各三两。
上四味,撏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
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用量:理中汤: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各15g。
水煎取汁,分温3服。
方解:参草——补脾益气
干姜——温中散寒
白术——健脾燥湿。诸药合用,温中健脾。
现代应用:本方现代多用于:(1)消化系病:胃炎、胃溃疡、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属脾胃虚寒
者;(2)呼吸及心血管系病:如慢支、肺心病等属肺脾两虚者;(3)其他:如慢惊风、多寐等属脾

气虚寒者。
使用注意:
1、病情缓而需久服者用丸剂;服药后若腹中由冷而转有热感,说明药物有效,可以继服。若腹
中未热,则表明药效不显或无效,多为病重药轻,应增加丸药的量到三四丸,或改为汤剂。
2、病势急者用汤剂。
3、服药后约一顿饭时间,可喝200ml热粥,并温覆取暖,以助药力。
4、本方虽表里同病,但以里虚为主,故以理中汤或丸温中散寒。若里和表不解,可再解
表。另本证为中阳虚寒,应无四肢厥冷,若见此证,为脾肾阳虚,可选四逆类方。
加减:1、若脐上筑(悸动)者—脾虚土不制水,水气上乘,去术(甘雍),加桂四两(平冲降
逆)。
2、吐多者—胃寒饮停而气逆,去术(甘雍),加生姜(和胃降逆)。
3、下多者—脾气下陷,脾阳失运,还用术(健脾燥湿)。
4、渴欲得水者—脾胃虚弱,津液不布,加术足前成四两半(加强健脾补肺)。
5、腹痛者—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脏腑失养。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健脾益气,生化气血)。
6、寒多(见腹中冷痛)者—中阳虚寒。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温中)。
7、腹满者—脾阳虚,寒凝气滞。去术(甘雍不利满)加附子一枚(温阳散寒)。
8、悸者—脾虚饮停,水气凌心。加茯苓二两(利水渗湿)。
9、服药后,啜热粥,以助药力。
加减歌诀:
太阴阴邪沉迟脉,吐食腹痛有时痛,手足自温利不渴,理中汤主悸加苓。
腹满去术加附子,吐多去术加生姜,虽吐下多还用术,渴欲得水倍术宁。
欲作奔豚术易桂,干姜寒倍参腹痛。
案例69——腹满:
族姑父韦某,男,68岁,2006年11月5日诊。
患腹满食少一年余,多方治疗,余亦曾按脾虚气滞腹满给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香砂六君
子汤均无效。思忖再三,问曰:“二便如何”?曰:“大便稀溏,日三、四行,小便清长,夜
尿多2年矣”。问其四肢凉热、口渴与否、饮食冷热何如?答曰:“四肢虽不凉,但怕冷喜热,
身常畏寒,精神不振,口淡不渴,喜食热饮,饮食稍凉即腹泻”。余恍然而悟,此太阴寒湿腹
满也。予理中汤3剂而腹满除,便溏愈,诸证均减,继服5剂,病若失。后以理中丸善后调理,
至今愈后未发。
按:本证腹满一年余,更医数十人,余亦曾多次辩治而无寸效。无奈之余,祥询病情,辩为太
阴虚寒证,药仅8剂,顽证得除。由此而悟:中医之生命力在于辩证精确,辩证之基础在于祥察
细询,掌握精确的临床资料,方能辩治无误。若不加祥察,四诊不全,辩证不确,既使神丹妙
药,亦难见成效!(余泽运医案)
参考原文396、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解词:(1)喜唾——即时时泛唾涎沫。
(2)久不了了——即绵延不已,久久不愈。
提要:论差后虚寒喜唾的证治:
分析:大病差后——指外感热病初愈。
喜唾(即善唾、多唾)久不了了——病后中焦虚寒,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而生痰;肺家
虚寒,水气不降,聚而为饮。饮邪不化,泛溢于口所致多唾且绵缠日久不愈。
治法:温中化饮,方用理中丸。

二、客热咽痛证 3-01
二、客热咽痛证:
原文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提要:少阴客热咽痛的证治。
语译:少阴病二三日,客热伤于少阴经,出现咽痛者,可用甘草汤治疗,服甘草汤后咽痛不愈
者,用桔梗汤治之。
分析:少阴病二三日,咽痛——邪入少阴而从热化,邪热客于少阴之经。
指咽部仅见轻微的红肿疼痛,一般无全身症状。
辩证要点:凡属邪热所致之咽喉疼痛,红肿疼痛较轻者,皆为本证范围。
病机:邪热客于咽喉。
治法:清热利咽。
方药:先用甘草汤,不差者用桔梗汤。
甘草汤:甘草二两(30g)。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折现代量(原量):桔梗15g,甘草30g。
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温分再服。
方解:桔梗——开提肺气
甘草——清热解毒。合用利肺豁痰,利咽止痛。

二、少阴寒化证辩证要点 3-01
二、少阴寒化证辩证要点:
(一)、少阴真阳衰微辩证要点:
原文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解词:(1)欲吐不吐——即泛泛恶心,想吐而无物吐出。
(2)小便色白——即小便清长。
(3)下焦——此指肾脏而言
语译:少阴病,见恶心欲吐却无物吐出,心烦,精神萎糜,神志恍惚。五六日后出现下利,口
渴者,为病入少阴。本症是因少阴阳衰、阴寒内盛,不能蒸津化气上润口舌,故口渴欲饮水自
救;若小便色白的,说明少阴病的指征已具备。小便色白,是下焦阳虚有寒不能制水所致,此
项是辩少阴病的主要依据。
提要:少阴真阳衰微证病机及辩证要点。
分析:本证由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致。见:
欲吐不吐——肾阳虚衰,脾胃虚寒,胃气上逆。
心烦但欲寐——阴盛于下,虚阳上扰故心烦,阳虚已甚,精神失常,故虽心烦而仍但欲寐。
自利(下利清谷,完谷不化)而渴(喜热饮而不能多饮)——肾阳虚衰,不温脾土,脾失运
化,水湿下渗则下利;肾阳虚不能蒸腾气化,水不化津上承,且下利较甚,水液下趋而不能上
润,故渴。
自利而渴为少阴下利的特征。
小便色白——肾阳虚不能蒸腾气化,故小便清长——少阴阳虚寒盛的特征。
少阴寒化证辩证要点:心烦伴精神恍惚,极度疲乏,欲吐不吐,自利而渴,小便清长,脉微
细。
病机:下焦(肾阳)虚(衰)寒,不能(蒸腾气化)制水。
鉴别:太阴虚寒下利—腹满而吐,自利不渴
少阴虚寒下利—欲吐不吐,自利而渴。
少阴寒化——心烦但欲寐。
少阴热化——心烦不得卧。
少阴寒利——自利而渴,下利清谷,渴欲热饮,小便色白。
厥阴热利——里急后重,大便脓血,渴欲饮水,小便短赤。
(二)、少阴寒盛伤阳证:
原文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提要:少阴病寒盛伤阳的脉证。
分析:脉阴阳俱紧,反汗出——少阴病脉应微细,反“阴阳俱紧”;里虚寒甚,不应有汗,今
反汗出。乃寒盛伤阳,阳不摄阴,从而提示此非少阴表寒,而属少阴里寒。
本证————阴阳俱紧——沉而紧,兼汗出——少阴阳虚。
太阳伤寒——阴阳俱紧——浮而紧,兼无汗——表实伤寒。
咽痛——少阴脉循喉咙,阴寒内盛,虚阳上浮,扰于咽部,故咽痛。
特点:虽咽干痛而不欲饮水或喜饮热水。
吐利——寒盛伤阳,阴寒内盛,升降紊乱。
病机:少阴病阴盛伤阳。
治疗当以回阳救逆,用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

二、少阴兼燥实证(少阴三急下证) 3-01
二、少阴兼燥实证(少阴三急下证):
原文32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语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即出现口燥咽干的热盛伤阴之象,为热势迅猛,大有灼尽少阴阴液
之势,需急下阳明热邪,挽救少阴垂危之阴液,用大承气汤。
提要:少阴热化,津伤燥结者,宜急下存阴。
成因:少阴热化阴亏,化燥成实。
分析:口燥咽干——少阴热化,灼伤肾阴,邪热复传阳明,化燥成实。
可兼:潮热谵语,便秘,腹满硬痛,濈然汗出等症。
病机:少阴液竭,阳明燥实内结。
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提要:少阴热化成实,热结旁流者,宜急下存阴。
分析:自利清水,色纯青——少阴热化伤阴,燥实内结阳明。燥热炽盛,逼迫胃中津液下趋所
致。即热结旁流证。
刘绍武认为:这种情况多在瘟疫流行,发热十余日后出现,此症现在难以再见到。在过去,患
肠伤寒后,持续高热,神志昏昏,不能饮食,口中粘腻,实热内结,即便饮水,水饮入胃,流
经十二指肠和胆汁混合,此时肠道吸收功能减低,水饮沿干结粪便间隙顺流而下,出现“热结
旁流”,如洗菠萝水样,故曰:“自利青水,色纯青”。
郝万山说:胆附于肝,位于上腹偏右,当实热邪气结滞胆腑而出现胆腑实热证时,会出现上腹
部剧痛或胀满痞塞,故本条“心下必痛”是少阳胆腑实热证的表现。即现代之急性胆囊炎或胆
结石急性发作,或急性胰腺炎一类病证。“自利青水色纯青”,“自利”即自发的下利,“清
水”即泻下水样便,其颜色是“纯青”的,也即偏于绿色的。这正是大量胆汁排入肠道,进而
从肠道排出体外的表现。我认为仲景看到的病人,应是胆囊炎或胆结石的一时性梗阻,导致胆
囊有大量的胆汁淤积,当胆汁淤积越来越多而压力足够大时,胆汁冲破阻力排入肠道,进而排
出体外,于是就出现了“色纯青”的水样便。在此过程中,肯定有胆绞痛的存在,故有“心下
必痛”。可见本条所述应是少阳胆腑实热证下劫少阴阴液而导致的少阴亡阴失水证。既是亡阴
失水,当然可见到“口干燥”。既是少阳胆腑实热证导致之少阴亡阴失水,就应当用大柴胡汤
或大承气汤急下“少阳胆腑实热”以救少阴。
特点:所下青黑色污水,其气臭秽,腹满痛不减。
心下必痛——燥实阻滞胃肠,腑气不通。
口干燥——燥热灼伤真阴。
病机:少阴热化伤阴,燥实内结阳明,热结旁流。
322、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提要:少阴热化,腑气雍塞者,宜急下存阴。
分析: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少阴热化日久,转属阳明,燥结成实,浊气雍塞,腑气
不通。
病机:少阴热化日久,腑气雍塞。
总结:少阴三急下证的总成因:
1、少阴病,邪从热化,劫伤津液,复传阳明,燥结成实;
2、阳明病应下失下,伤及少阴阴液。
辩证要点:口燥咽干,或自利清水,色纯青,腹痛拒按,或腹胀满不大便。
总病机:少阴水亏土燥,真阴将竭。

治法:急下存阴。
方药:大承气汤。
张潞玉曰:“少阴三急下证,一属传经邪热亢极;二属热邪传入胃腑;三属温热发自少阴,
皆刻不容缓之证,故当急救欲绝之肾水”。

三、少阴病治禁 3-01
三、少阴病治禁:
原文285、少阴病,脉沉细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提要:少阴里证禁汗。
分析:脉沉细数:有力-少阴阴虚,虚热在里—兼见阴虚症状;
脉沉细数:无力-少阴阳虚,无力鼓动—兼见阳虚症状。
禁汗:—阴津不足,误汗更伤津—亡阴;
—阳气虚衰,误汗更伤阳—亡阳。可致阴竭阳脱。
总之,少阴本证,无论阴虚或阳虚,均禁汗。
原文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提要:少阴病禁汗下。
分析:少阴病脉微——阳虚无力鼓动血行—不可发汗——误汗伤阳
少阴病脉弱涩—阴血不足脉道不充—不可攻下——误下阴竭
亡阳则不能摄阴而致阴脱;阴竭不能涵阳而致阳越—阳亡阴竭。
提示:少阴病无论阴亏或阳虚,均禁用汗、下、吐等法。

三、少阴阳郁证 3-01
三、少阴阳郁证(四逆散证):
原文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
之。
解词:泄利下重——指下利重坠不爽。
提要:阳郁致厥逆的证治。
语译:少阴病,出现四肢逆冷,同时并见或咳嗽,或心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不
爽,里急后重等证的,可用四逆散治疗。
分析:四逆(手足不温)——少阴阳气内郁不达四末所致。
或咳或悸——兼肺寒气逆则咳;兼心阳不足则悸。
或小便不利——气机郁滞,水道不利。
或腹中痛——气机不利,寒邪内乘。
或泄利下重——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木横侮土。
辩证要点:四肢厥逆,或见腹痛,泄利下重,咳嗽,心下悸,小便不利。
病机:阳气内郁,气机不畅。
治法:疏畅气机,透达郁阳。
方药:四逆散。
炙甘草,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撏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现代用法:上药各等份为散,开水冲服,每次2-3g,每日3次。也可作煎剂服。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
枳实——行气散结
炙草——调和肝脾
芍药——缓急和中。
诸药合用,使肝气条达,郁阳得伸,则肢厥自愈。
加减:1、咳者加五味子、干姜(温肺敛肺)各五分,并主下利;
2、悸者,加桂枝五分——温补心阳,平冲降逆;
3、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利水;
4、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散寒行气;
5、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三升——行气导滞。
四逆不分四逆散,咳加姜味下利同,悸加桂枝腹痛附,下重薤白秘尿苓。
现代应用:多用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神经性腹胀、急慢性
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胃炎、反流性食道炎、过敏性肠炎、痢疾、癔病、神经官能症、更年
期综合征、月经不调等属阳郁气滞者。
案例85——腹角痛(附件炎):
李某,女,36岁,2011年5月6日诊。
自诉:左下腹疼痛伴白带增多1年余。患者1年前开始感左下腹阵痛,后逐渐发展为固定隐痛,
每因生气或情志不畅则疼痛加重,并感白带增多,色黄,有腥臭味,外阴偶感搔痒,月经量少
色暗而不畅,在县医院经B超检查诊为“左侧附件炎”用过阿莫西林、庆大片、甲硝唑、金鸡胶
囊等,虽能缓解症状,但左下腹痛始终未愈,经人介绍,找你治疗。
刻诊:患者诉夫妻感情不和,情志抑郁,常喜太息,腹诊左下腹有条索状物,压痛,舌质暗
红,苔薄,脉细弦。

少腹为厥阴肝经之所属,情志郁结,肝失疏泄,致气滞血瘀,经络瘀阻,则少腹疼痛。治宜疏
少阳而和厥阴,佐以通络散结,仿岳美中治腹角痛经验,用四逆散加薤白化裁之。
柴胡15g,赤、白芍各15g,炒枳实15g,甘草10g,薤白15g,丹参20g,甲珠9g,王不留15g,败酱
草30g,桂枝12g。水煎服,5剂。
5月14日二诊:腹痛消失,白带减少,查左少腹条索状物仍未消失,但局部已无压痛。嘱前方继
服5剂。
22日三诊:腹痛愈后未发,3天前月经至,量稍多而通畅,查左下腹条索状物消失,B超复查:
附件炎症消失。半年后随访,愈后未发。
按:岳美中教授认为:腹角者,少腹也,此部位隶属厥阴之界。乃厥阴经气失于疏泄,必致气
滞血瘀,经脉阻滞不通,发生腹痛[35]。治用四逆散疏厥阴少阳经气,薤白、桂枝通阳散结,丹
参、败酱草活血行瘀,甲珠、王不留通经活络,合用共奏疏肝解郁,活血通络的作用,以此治
疗腹角痛疗效肯定。

三、太阴兼太阳下利证 3-01
三、太阴兼太阳下利证:
原文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
枝人参汤主之。
解词:协热而利——即里寒挟表热而下利。
提要:太阳病误下致太阴虚寒兼表的证治。
语译:太阳表邪不解,理应解表。若不用汗解,而屡用攻下,则表邪不去而反伤脾阳,致外有
发热恶寒头痛,内有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当用桂枝人参汤治疗。
分析:成因:表证误下。
病位:太阳、太阴。
病性:表热、里虚寒。
症状:协热而利——表证误下,损伤脾阳,表证不解,脾失健运,升降失常,致里寒挟表热而
下利。
心下痞硬——误下伤脾,气机阻滞,浊阴不降。
表里不解——外有发热、恶寒、头痛等表症,内有下利、心下痞硬等里证。
辩证要点: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脉不浮。
病机:脾胃寒湿兼表邪不解。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桂枝人参汤。
桂枝四两(别切),炙甘草四两,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折现代用量:桂枝20g,炙甘草20g,白术15g,人参15g,干姜15g。
先煮四味,后纳桂枝,水煎去滓,分温3服。
方解:桂枝————解太阳之表邪
理中汤———温中健脾燥湿。
合用,外解太阳,内温中州,共成表里双解之解之剂。
使用注意:1、本证重在治里,故理中汤宜先煎、久煎,使其发挥温中散寒健脾之效;桂枝后
下,重用其气,偏于温化,使温中有散。
2、方后注云:“日再夜一服”即白天服药二次,使药效分布均匀,有利于中焦虚寒,而下利较
重者。类似理中汤服法。
3、无表证者,亦可用本方温运脾阳。
现代应用:多用治疗感冒、流感等而有本方见证及胃溃疡、急慢性胃肠炎等属中阳不足见表证
者。
案例72——太阴虚寒兼表(胃肠型感冒)
袁某,女,49岁,本村人,2012年8月27日诊。
患者平素体弱多病,5天前患胃肠型感冒,腹泻,呕吐,肠鸣腹痛,经静点磷霉素+头孢唑啉钠3
天,病情缓解。今日突感腹满便溏,身倦乏力,恶心欲呕,恶寒身痛微汗,喉微痛,鼻塞,咳
嗽咯痰,口中涩而无味,查其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缓无力。乃脾胃虚寒复加风寒犯表,表卫不
固,营卫不和所致。此太阳、太阴并病,治宜健脾温中,调和营卫,解表温里,表里同治。方
选桂枝人参汤。
党参18g,白术15g,干姜15g,炙甘草10g,桂枝20g,生姜15g,大枣8枚,前胡15g,半夏12g。水
煎服,3剂。

上药服完,诸症皆愈。
按:本患素体脾胃虚寒,复感风寒之邪。故内有腹满便溏之脾胃虚寒之证;外有恶寒身痛微
汗,咳嗽咯痰等风寒犯表,营卫不调,肺气失宣之象。此太阴虚寒兼表之证,治用桂枝人参汤
以解表温里。方用理中汤温中散寒,燥湿健脾,桂枝、姜、枣解太阳表邪,半夏、前胡化痰止
咳。由于药证相应,故三剂而痊。
(余泽运医案)
案例73——太阴、少阴阳虚兼表(胃肠型流感)
李某,男,45岁,本镇人。2013年元月12日诊。
主诉:恶寒发热兼身酸痛,肠鸣腹泻,口糜、呃逆不止一周。
患者平素体弱,一周前正值甲型流感大流行时,因身酸痛,恶寒发热在镇门诊用 “银花、连
翘”等解热剂2剂,服后病情有增无减,又到所在村卫生所输液,输注约1小时即出现呃逆不
止,下午出现满口糜烂,腹泻清水,肠鸣腹满,而恶寒发热身疼更剧,今日急来本所就诊。
刻诊:面色黄白,困倦嗜睡,恶寒发热(体温39度),浑身酸楚,肠鸣腹泻,完谷不化,腹满
厌食,呃逆不止,声低气怯,舌质淡白胖大而水滑,伸舌涎水欲滴,满口糜烂而生白色假膜,
脉沉细无力。
诊断:胃肠型流感合并肠道菌群失调。中医辩证:太阴(脾)、少阴(肾)阳虚兼表,挟热下
利,内真寒而外假热。
方选桂枝人参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
红参15g,白术15g,干姜15g,炙甘草12g,桂枝30g,麻黄12g,附子15g,细辛12g,生姜15g,大
枣7枚。3剂,水煎服。
元月15日诊:上药用后,腹泻止,每顿能吃一碗稀粥,恶寒减,发热退至36.8—37.2度,昨日呃
逆已止,口糜减轻,精神转佳。药已中病,上方再服3剂。
元月18日诊:上药服完,诸症消失,唯感乏力体倦,气短微汗,此外感已除,阳虚气虚未复,
用理中合补中益气汤调理之。
红参15g,白术15g,干姜15g,炙甘草12g,附片15g,黄芪40g,肉桂6g,升麻10g,柴胡12g,当归
15g,陈皮12g,生姜15g,大枣7个。 水煎服,4剂。
按:此患因太阴、少阴阳虚兼表,医者误用寒凉,致中阳损伤,虚阳上浮。见下利清水,呃逆
不止,口舌糜烂而恶寒发热更剧。此阳虚兼表,虚阳外越,内真寒而外假热,乃险症也,失治
误治则凶危立见!故用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散太阴、太阳之寒邪;麻附细辛汤温阳散寒,解
少阴、太阳两感之外邪。如此则中阳得建,肾阳得复,虚阳得以内潜,表邪得以外解,而口
糜、呃逆、寒热等诸证消失矣。 (余泽运医案)
合病下利鉴别:
葛根汤证——太阳表邪不解,影响大肠传导——表解里自和。
葛根芩连汤—太阳邪热内传阳明,热迫大肠——清热止利兼解表。
桂枝人参汤—太阴虚寒兼表————————温中解表。
四逆汤证——少阴阳虚下利兼少阳表证———先回阳救逆,后解表。

三、痰热咽痛 3-01
三、痰热咽痛:
原文312、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提要:少阴痰热阻闭咽痛的证治。
语译:少阴经脉所循行的咽部受到创伤或痰火郁结灼伤咽部而生疮,出现不能出声,言语不利
的,可用苦酒汤治疗。
分析:咽中伤,生疮——邪热客于少阴之经,痰浊阻闭咽喉,故见咽痛,局部溃烂。
不能语言,声不出——喉为声音之门户,局部生疮,故声不出。
辩证要点:咽部溃烂,有阻塞感,声音嘶哑,甚或不能语言。
病机:痰浊闭阻,咽喉不利。
治法:涤痰开结,敛疮消肿。
方药:苦酒汤。
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枣核),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
上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
更作三剂。
现代用法:取制半夏10g,食醋80ml,文火同煎数沸,去半夏滓,趁热兑冲鸡蛋清,同时以竹筷
搅打,而成粘液状(不可使鸡蛋清煮熟成块),侯温,徐徐含咽之。
使用注意:本方服法以频频少少含咽之,意在使药物直接持久作用于咽部。
方解:半夏——祛痰利咽
蛋清——清热养阴
米醋——消肿敛疮。合用,消肿,敛疮,止痛。
应用要点:1、咽痛而吐痰干粘,用本方效好;
2、主要用于咽痛、失声、口腔溃疡、喉痹等
李可老中医认为:原方用生半夏洗破14枚,洗即沸水冲洗多次,以去其辛烈之味;破,即打
碎,使有效成份易于溶解。14枚大小约5g强。煎法为醋60ml水30ml先煎半夏3沸,去滓,待稍冷
溶入蛋清1枚,以竹筷搅打,而成粘液状(不可使鸡蛋清煮熟成块,因蛋清凉润清火敛疮,凝固
则成废物),侯温,缓缓呷服。本方半夏经沸水冲洗7次后辛烈大减,绝无害,若用制半夏则疗
效逊色多多。本病痰涎甚重,非生半夏难去其缠喉之痰,况又有醋之酸以降火敛疮,鸡子白之
清肺发声音,三味相合,配伍巧妙,效如桴鼓。
本方治咽痛、咽壁有滤泡而致声哑者,效亦速。对急性食道炎,汤水食物下咽,痛如火灼刀
割,2剂即愈。对寒证则无效。

少阴病白通汤证及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白通汤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固系少阴有寒,然实与脾胃及心脏有关,故方中用附子以暖肾,用干姜以暖脾胃,用葱
白以通心肾之气,即引心君之火下济(天道下济而光明),以消肾中之寒也。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
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
一合。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
可用。
此节较前节所言之病为又重矣。而于白通汤中加人尿、猪胆汁,即可挽回者,此中原有精微
之理在也。
人尿原含有脏腑自然之生气,愚友毛××之侄病霍乱,六脉皆闭,两目已瞑,气息已无,舁
诸床上,毛××以手掩其口鼻觉仿佛仍有呼吸,灌水少许,似犹知下咽。乃急用现接之童便,
和朱砂细末数分灌之,须臾顿醒,则人尿之功效可知矣。至于猪胆汁,以人之生理推之,原少
阳相火之所寄生,故其味甚苦,此与命门相火原有先后天之分,当此元阳衰微、命门相火将绝
之时,而以后天助其先天,西人所谓脏器疗法也。且人尿与猪胆汁之性皆凉,加于热药之中以
为引导,则寒凉凝聚之处自无格拒,此又从治之法也。
其脉暴出者,提纲中以为不治,以其将脱之脉象已现也。而愚临证数十年,于屡次实验中,
得一救脱之圣药,其功效远过于参 ,而自古至今未有发明,其善治脱者其药非他,即山萸肉一
味大剂煎服也。盖无论上脱、下脱、阴脱、阳脱、奄奄一息,危在目前者,急用生净萸肉(药
局中恒有将酒浸萸肉蒸熟者,用之无效)
三两,急火煎浓汁一大碗,连连温饮之,其脱即止,脱回之后,再用萸肉二两,生怀山药一
两,真野台参五钱煎汤一大碗,复徐徐温饮之,暴脱之证约皆可救愈。想此节所谓脉暴出者用
之亦可愈也。

少阴病大承气汤证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证乃伏气之热窜入肝肾二经也。盖以肾主闭藏,肝主疏泄,肾为二便之关,肝又为肾行
气,兹因伏气之热,窜入肾兼窜入肝,则肝为热助疏泄之力太过,即为肾行气之力太过,致肾
关失其闭藏之用,而下利清水。且因肝热而波及于胆,致胆汁因热妄行,随肝气之疏泄而下纯
青色之水。于斯,肾水因疏泄太过而将竭,不能上济以镇心火,且肝木不得水气之涵濡,则在
下既过于疏泄,在上益肆其横恣,是以心下作痛口中干燥也。此宜急下之,泻以止泻,则肾中
之真阴可回,自能上济以愈口中干燥、心下作痛也。
此节之前有“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及后节“少阴病
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想此二节,仲师亦皆言急下,若不急下,
当亦若纯下青水者,其危险即在目前。若仲师者,宜其为医中之圣也。
按:方书有奇恒痢,张隐庵谓,系三阳并至,三阴莫当,九窍皆塞,阳气旁溢,咽干喉塞
痛,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僻,其脉缓小迟涩,血温身热者死,热见七日者死。盖因阳气
偏盛,阴气受伤,是以脉小迟涩,此证宜急用大承气汤泻阳养阴,缓则无效。夫奇恒痢病,未
知所下者奚似,而第即其脉象缓小迟涩,固与少阴病之脉微细者同也。其咽干喉塞,痛并于
阴,又与此节之心下痛、口中干燥者同也。隐庵谓宜急服大承气汤,又与此节之急下之宜大承
气者同也。是奇恒痢者,不外少阴下利之范围,名之为奇恒痢可也,名之为少阴下利亦无不可
也。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
之。
注家谓:宜灸百会穴。

少阴病当灸及附子汤证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陈修园曰:此宜灸鬲关二穴以救太阳之寒,再灸关元一穴以助元阳之气。
元阳存于何处?盖人身有两气海,《内经》谓膈上为气海,此后天之气海,所藏者宗气也
(即胸中大气)。
哲学家以脐下为气海,此先天之气海,所藏者祖气,即元气也。人身之元阳,以元气为体
质,元气即以元阳为主宰,诚以其能斡旋全身则为元气,能温暖全身则为元阳,此元阳本于先
天,原为先天之君火,以命门之相火为之辅佐者也(此与以心火为君火,以肝中所寄之少阳相
火为相火者,有先天后天之分)。至下焦气海之形质,原为脂膜及胰子团结而中空,《医林改
错》所谓,形如倒提鸡冠花者是也。人生结胎之始先生此物,由此而下生督脉,上生任脉,以
生全身,故其处最为重要之处,实人生性命之根也。有谓人之元气、元阳藏贮于胞室者,不知
胞室若在女子,其中生疮溃烂,原可割而去之,若果为藏元气、元阳之处,岂敢为之割去乎?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二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上五
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的提纲证 2-23
少阴病的提纲证(郝万山)
少阴,指足少阴肾。吴崑认为:少阴若精气充满,则脾得其禀而能开,肝得其助而能閤,故少
阴之气主枢。
病至少阴,累及根本,而阴阳两伤,故脉来微细,而证见精神不振“但欲寐”。正如第281条所
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夫微主阳虚,细主阴虚,微在细前,反映了少阴病
虽阴阳两虚,但以阳虚为主。“但欲寐”指欲睡而又不能熟睡,为阳虚阴盛之象。尤在泾
说:“夫少阴者,三阴也,阳于是乎入,而阴于是乎出,故虽太阴,厥阴同为阴脏,而其为病
实为少阴为然。. . 仲景特举此者,以为从阳入阴之际,其脉证变见有如此者”。由此可见,
阳证变阴,传入少阴,则阳脉之浮而大者,则转为欲而细,而目不暝者,则转为但欲寐矣。用
此以辨少阴伤寒,而更为紧要,切不可忽视。
曾治一位唐姓患者,年逾古稀,冬月患外感,头痛发热,鼻流清涕,自服成药羚翘解毒丸,前
后共进六丸。感觉精神疲惫,,手足发凉,乃浼(mei)余诊。持脉未久,患者即侧头合目思
睡,其脉不浮而沉。余告病家曰:老人阳虚,又屡进辛凉之药,则使肾阳先拨,而阴霾用事,
恐生叵测,乃急投四逆汤补阳消阴,其病得愈。
从此例看,“但欲寐”诚少阴病之提纲证,古人信不我欺。为此,临证之际,无论何病,凡切
到微细之脉,见到欲寐之证,便可断言,病已由阳入阴,由盛转衰,而急温少阴之法,则不得
失之交臂。

少阴病黄连阿胶汤证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二、三日以上,即一日也,合一二三日而浑言之即初得也。细绎其文,是初得即为少阴病,
非自他经传来也。其病既非自他经来,而初得即有热象者,此前所谓伏气化热而窜入少阴者
也。盖凡伏气化热之后,恒因薄受外感而猝然发动,至其窜入之处,又恒因其脏腑素有虚损,
伏气即乘虚而入。由斯而论,则此节之所谓少阴病,乃少阴病中之肾虚兼热者也。夫大易之
象,坎上离下为既济,坎为肾而在上者,此言肾当上济以镇心也,离为心而在下者,此言心当
下济以暖肾也。至肾素虚者,其真阴之气不能上济以镇心,心火原有摇摇欲动之机,是以少阴
之病初得,肾气为伏气所阻,欲上升以济心尤难,故他病之现象犹未呈露,而心中已不胜热象
之烦扰而不能安卧矣,是以当治以黄连阿胶汤也。
【黄连阿胶汤】黄连四两,黄芩一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取
七合,甘三服。
黄连味苦入心,性凉解热,故重用之以解心中发烦,辅以黄芩,恐心中之热扰及于肺也,又
肺为肾之上源,清肺亦所以清肾也。芍药味兼苦酸,其苦也善降,其酸也善收,能收降浮越之
阳,使之下归其宅,而性凉又能滋阴,兼能利便,故善滋补肾阴,更能引肾中外感之热自小便
出也。阿胶其性善滋阴,又善潜伏,能直入肾中以生肾水。鸡子黄中含有副肾髓质之分泌素,
推以同气相求之理,更能直入肾中以益肾水,肾水充足,自能胜热逐邪以上镇心火之妄动,而
心中发烦自愈矣。
或问:提纲明言心中烦而不能卧,夫心与肾共为少阴,使其心之本体热而生烦,其人亦恒不
能安卧,此虽为手少阴,亦可名为少阴病也,何先生独推本于肾,由肾病而累及于心乎?答
曰:凡曰少阴病者,必脉象微细,开端提纲中已明言之矣。若谓其病发于心,因心本体过热而
发烦,则其脉必现浮洪之象,今其心虽有热,而脉象仍然微细(若脉非微细而有更改者,本节
提纲中必言明此定例也),则知其病之源不在于心而在于肾可知,其心中发烦不得卧,实因肾
病而累及于心,更可知也。
此节所言之病,原系少阴病初得无大热者,故治以黄连阿胶汤已足清其热也。若其为日既
久,而热浸加增,或其肾经素有蕴热,因有伏气之热激发之,则其热益甚,以致心肾皆热,其
壮热充实于上下,又非此汤所能胜任矣。愚遇此等证,则恒用白虎加人参汤,以玄参代知母、
山药代粳米,又加鲜茅根,生鸡子黄,莫不随手奏效,用之救人多矣,因名之为坎离互根汤,
详录其方之分量及煎法于下。
生石膏(三两细末) 玄参(一两) 生怀山药(八钱) 甘草(三钱)
野台参(四钱) 鲜白茅根(六两洗净切碎) 生鸡子黄(三枚)
上共六味,先将茅根煎三四沸,去滓,纳余药五味,煎汤三盅,分三次温服,每服一次,调
入鸡子黄一枚。
方中之意:石膏、人参并用,不但能解少阴之实热,并能于邪热炽盛之时立复真阴,辅以茅
根更能助肾气上升与心火相济也。至于玄参,性凉多液,其质轻松,原善清浮游之热,而心之
烦躁可除,其色黑入肾,又能协同鸡子黄以滋肾补阴,俾少阴之气化壮旺,自能逐邪外出也。
或问:外感之伏气,恒受于冬日,至春日阳升随春日之阳而化热,是以温病多有成于伏气化
热者,至伤寒约皆在于冬日,何亦有伏气化热者乎?答曰:伏气化热,原有两种化法。伏气冬
日受之,伏于三焦脂膜之中,迟至春日随春日之阳生而化热,此伏气化热之常也。乃有伏气受
于冬日,其所伏之处,阻塞腹内升降之气化,其气化因阻塞而生热,伏气亦可随之化热,此伏
气化热之变也。迨其化热之后,或又微受外感而触发之,其触发之后,又恒因某经素有虚损,

乘虚而窜入其经,此所以伤寒病中亦有伏气化热者也。

少阴病苦酒汤证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
上两味,纳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着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
瘥,更作三剂。
按:苦酒即醋也,又方中枣核当作枣仁,不然,破半夏如枣核大十四枚,即鸡子空壳亦不能
容,况鸡子壳中犹有鸡子清与苦酒乎?
古用半夏皆用生者,汤洗七次即用,此方中半夏宜用生半夏先破之,后用汤洗,始能洗出毒
涎。
唐容川曰:此节所言生疮,即今之喉痈、喉蛾,肿塞不得出声,今有用刀针破之者,有用巴
豆烧焦烙之者,皆是攻破之使不壅塞也。仲景用生半夏正是破之也,余亲见治重舌敷生半夏立
即消破,即知咽喉肿闭亦能消而破之矣。且半夏为降痰要药,凡喉肿则痰塞,此仲景用半夏之
妙。正是破之又能去痰,与后世刀针、巴豆等方较见精密,况兼蛋清之润,苦酒之泻,真妙法
也。

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此外感之寒凉,由太阳直透少阴,乃太阳与少阴合病也。为少阴与太阳合病,是以少阴已为
寒凉所伤,而外表纵有发热之时,然此非外表之壮热,乃恶寒中之发热耳。是以其脉不浮而
沉,盖少阴之脉微细,微细原近于沉也。故用附子以解里寒,用麻黄以解外寒,而复佐以辛温
香窜之细辛,既能助附子以解里寒,更能助麻黄以解外寒,俾其自太阳透入之寒,仍由太阳作
汗而解,此麻黄附子细辛汤之妙用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服。
方中细辛二两,折为今之六钱,复三分之一剂中仍有二钱,而后世对于细辛有服不过钱之
说,张隐庵曾明辩其非。二钱非不可用,而欲免病家之疑,用一钱亦可奏效。盖凡宜发汗之
病,其脉皆浮,此独脉沉,而欲发其汗,故宜用细辛辅之,至谓用一钱亦可奏效者,因细辛之
性原甚猛烈,一钱亦不为少矣。
此方若少阴病初得之,但恶寒不发热者,亦可用。曾治一少年,时当夏季,午间恣食西瓜,
因夜间失眠,遂于食余当窗酣睡,值东风骤至,天气忽变寒凉,因而冻醒,其未醒之先,又复
梦中遗精,醒后遂觉周身寒凉抖战,腹中隐隐作疼,须臾觉疼浸加剧。急迎为延医,其脉微细
若无,为疏方,用麻黄二钱,乌附子三钱,细辛一钱,熟地黄一两,生山药、净萸肉各五钱,
干姜三钱,公丁香十粒,共煎汤服之,服后温复,周身得微汗,抖战与腹疼皆愈。此于麻黄附
子细辛汤外而复加药数味者,为其少阴暴虚腹中疼痛也。
李××,夏日得少阴伤寒,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山药、大熟地二味治愈。

少阴病桃花汤证 2-23
少阴病桃花汤证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少阴之病寒者居多,故少阴篇之方亦多用热药。此二节之文,未尝言寒,亦未尝言热。然桃花汤之药,
则纯系热药无疑也。乃释此二节者,疑下利脓血与小便不利必皆属热,遂强解桃花汤中药性,谓石脂性
凉,而重用一斤,干姜虽热,而只用一两,合用之仍当以凉论者。然试取石脂一两六钱、干姜一钱煎
服,或凉或热必能自觉,药性岂可重误乎?有谓此证乃大肠因热腐烂致成溃疡,故下脓血。《神农本草
经》谓石脂能消肿去瘀,故重用一斤以治溃疡,复少用干姜之辛烈,以消溃疡中之毒菌。然愚闻之,毒
菌生于热者,惟凉药可以消之,黄连、苦参之类是也;生于凉者,惟热药可以消之,干姜、川椒之类是
也。桃花汤所主之下脓血果系热毒,何以不用黄连、苦参佐石脂,而以干姜佐石脂乎?虽干姜只用一
两,亦可折为今之三钱,虽分三次服下,而病未愈者约必当日服尽。夫一日之间服干姜三钱,其热力不
为小矣,而以施之热痢下脓血者,有不加剧者乎?盖下利脓血原有寒证,即小便不利亦有寒者。注疏诸
家疑便脓血及小便不利皆为热证之发现,遂不得不于方中药品强为之解,斯非其智有不逮,实因临证未
多耳。
辽宁何××,年三十许,因初夏在外地多受潮湿,下痢脓血相杂,屡治不愈。后所下者渐变紫色,有似
烂炙,杂以脂膜,腹中切痛,医者谓此因肠中**,故所下如此,若不能急为治愈,则肠将断矣。何××
闻之惧甚,遂乘火车急还辽宁,长途辛苦,至家,病益剧,下痢无度,而一日止食稀粥少许,求为延
医。
其脉微弱而沉,左三部几不见,问其心中自觉饮食不能消化,且觉上有浮热,诸般饮食皆懒下咽,下痢
一昼夜二十余次,每欲痢时,先觉腹中坠而且疼,细审病因,确系寒痢无疑,其所下者如烂炙,杂以脂
膜者,是其肠中之膜,诚然**随痢而下也。西人谓此证为肠溃疡,乃赤痢之坏证,最为危险,所用之药
有水银基制品,而用于此证实有不宜。即愚平素所遇肠溃疡证,亦恒治以金银花、旱三七、鸭胆子诸
药,对于此证亦不宜。
盖肠溃疡证多属于热,而此证独属于寒,此诚肠溃疡证之仅见者也。遂俾用生硫黄细末,掺熟面少许为
小丸,又重用生山药、熟地黄、龙眼肉,煎浓汤送服,连服十余剂,共服生硫黄二两半(日服药一剂,
头煎次煎约各送服生硫黄八分许),其痢始愈。
此证脉微弱而沉,少阴之脉也,下者如烂炙兼脂膜,较下脓血为尤甚矣。使其初得下脓血时,投以桃花
汤不即随手可愈乎?乃至病危已至极点,非桃花汤所能胜任,故仍本桃花汤之义,以硫黄代干姜(上焦
有浮热者忌干姜不忌硫黄),用生山药、熟地黄、龙眼肉以代石脂(病入阴虚,石脂能固下不能滋阴,
山药诸药能固下兼能滋阴),如此变通,仍不失桃花汤之本义,是以多服十余剂亦能奏效也。至此节之
下节,下利不止,下脓血,又添腹痛,小便不利证,亦桃花汤主之。盖小便不利因寒者亦恒有之,故投
以桃花汤亦能愈也。
奉天石××,忽然小便不通。入西医院治疗,西医治以引溺管,小便通出。有顷,小便复存蓄若干。西
医又纳以橡皮管,使久在其中,有溺即通出。乃初虽稍利,继则小便仍不能出,遂来院求为延医。其脉
弦迟细弱;自言下焦疼甚且凉甚。知其小便因凉而凝滞也。为拟方用人参、椒目、怀牛膝各五钱,附
子、肉桂、当归各三钱,干姜、小茴香、威灵仙、甘草、没药各二钱。连服三剂,腹疼及便闭皆愈。遂
停汤药,俾日用生硫黄细末钱许分两次服下,以善其后。方中之义∶人参、灵仙并用,可治气虚小便不
利;椒目、桂、附、干姜并用,可治因寒小便不利;又佐以当归、牛膝、茴香、没药、甘草诸药,或润

而滑之,或引而下之,或馨香以通窍,或温通以开瘀,或和中以止疼,众药相济为功,所以奏效甚速
也。观此小便不利及《伤寒论》少阴症桃花汤后所附下利脓血治验之案皆为寒证,非热证也明矣。
【桃花汤方】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石脂原为土质,其性微温,故善温养脾胃。为其具有土质,颇有粘涩之力,故又善治肠 下脓血。又因
其生于两石相并之夹缝,原为山脉行气之处,其质虽粘涩,实兼能流通气血之瘀滞,故方中重用之以为
主药。至于一半煎汤一半末服者,因凡治下利之药,丸散优于汤剂,且其性和平,虽重用一斤犹恐不能
胜病,故又用一半筛其细末,纳汤药中服之也。且服其末,又善护肠中之膜,不至为脓血凝滞所伤损
也。用干姜者,因此证其气血因寒而瘀,是以化为脓血,干姜之热既善祛寒,干姜之辛又善开瘀也。用
粳米者,以其能和脾胃,兼能利小便,亦可为治下利不止者之辅佐品也。

少阴病提纲及意义
中焦脂膜团聚之处,脾居其中,斯为太阴,前已言之。而下焦脂膜团聚之处,肾居其中,故名
少阴。少阴之府在肾,少阴之经即团聚之脂膜也。为其与中焦团聚之处相连,是以外感之传
递,可由太阴而传入少阴也。
《伤寒论》原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之病,有凉有热。说者谓,若自太阴传来,是阳明、少阳之邪顺序传入少阴则为热证,
若外感之邪直中真阴则为寒证者。而愚临证实验以来,知少阴病之凉者原非直中,乃自太阳传
来为表里之相传,亦为腑脏之相传(膀胱),因太阳之府相连之脂膜,原与包肾之脂膜相通
也。其间有直中者,或因少阴骤虚之时,饮食寒凉而得,此不过百中之一二,其治法原当另商
也。至少阴病之热者,非必自传经而来,多由伏气化热入少阴也。所谓伏气者,因其素受外寒
甚轻,不能即病,其所受之寒气伏于三焦脂膜之中,阻塞气化之升降而化热(气化因阻塞而生
热伏气即可与之相合而化热),恒因少阴之虚损,伏气即乘虚而窜入少阴,此乃少阴之热病初
得即宜用凉药者也。
至无论其病之或凉或热而脉皆微细者,诚以脉之跳动发于心,而脉之所以跳动有力者,又关
于肾。
心肾者,水火之根源也,心肾之气相济,则身中之气化自然壮旺,心肾之气若相离,身中之
气化遽形衰惫。
少阴有病者,其肾气为外邪遏抑不能上升以济心,是以无论病之为凉为热,其脉象皆微细无
力也。其但欲寐者,因心肾之气不交,身中之气化衰惫,精神必然倦懒,是以常常闭目以静自
休息。又因肾气不能上达以吸引心阳下潜,是以虽闭目休息不能成寐,而为但欲寐之状也。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
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张拱端曰:少阳为阳枢,少阴为阴枢。少阴欲吐不吐者,以少阴有水复有火,水火之气循环
上下不利,故欲吐不吐也。少阳喜呕者,以内外之气由焦膜中行,焦膜不利则气难于出入,是
以逆于胃而为呕,呕则气少畅,故喜呕,此少阴欲吐、少阳喜呕之所以然也。又太阴、少阴俱
有自利证,少阴自利而渴,从少阴本热之化也。太阴自利不渴,从太阴本湿之化也。若治少阴
上焦口渴之实热,罔顾及下焦下利之虚寒,则下利不止矣。故凡对于水火分病,则当用寒热之
药分治之。对于水火合病,无妨用寒热之药合治之。本论用方有纯于寒有纯于热,复有寒热并
用者,即此理也。
──本节未列治法,张氏谓上有实热下有虚寒,宜用寒热之药函问:师答曰:宜用生地一
两,生杭芍五钱,附子二钱,干姜二钱,细辛一钱,计五味,不宜用石膏。 高××注《伤寒
论》原文: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
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之中有水有火,肾左右两枚水也,肾系命门所生之相火,少阴中之火也。外寒自太阳透
入少阴,与少阴中之水气相并,以阻遏其元阳,是以脉现紧象,紧者寒也,乃阴盛阳衰逼阳不
得宣布之象也。迨阳气蓄之既久,至七、八日又重值太阳、阳明主气之候,命门之火因蓄极而
暴发,遂迫阴寒自下利外出,脉之紧者亦暴微。盖脉紧原阳为阴迫,致现弦而有力之象,至暴
微是由紧而变为和缓,未必甚微,与紧相较则见其微矣。且其手足反温,此为元阳已回之兆无
疑,治少阴中之寒病者,原以保护其元阳为主,此时或有心烦之病,实因相火暴发,偶有浮越
于上者,此益足征元阳之来复也,是以知其必愈也。
陈修园曰:此言少阴得阳热之气而解也。余自行医以来,每遇将死之证,必以大药救之,忽
而发烦下利,病家怨而更医,医家亦诋前医之误,以搔不着疼痒之药居功,余反因热肠受谤,

甚矣名医之不可为也。
愚年少时,初阅《伤寒论浅注》至此,疑修园之言,似近自为掩饰。迨医学研究既久,又加
以临证实验,乃知修园之言诚不诬也。后又见常德张拱端所着《伤寒论会参》,亦谓修园之言
诚然,且谓余治一人,服药后下利苦烦,又喜哈哈,似癫非癫,数时病愈,亦与此节烦利自愈
一例也。而愚则谓,若遇少阴阴寒险证,欲用药以回其阳时,不妨预告病家,阳回之后恒现下
利心烦之象,自能免病家之生疑也。
子××按:数年前余在里处,曾治一少阴寒证,服药后下利发烦而愈。一九三三年腊月,在
津又治阎××少阴寒证,服茴香、干姜等药久不愈,乃询方于余,俾单服生硫黄如枣大,食前
服,每日三次,至五六日忽下利日二三次,骇而问余。余曰:此寒结得硫黄之热而开,《伤寒
论》所谓虽烦下利必自愈者是也。后数日利果止,其病亦愈。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张拱端曰:以上三节,俱少阴阴寒之病,前两节手足温,第三节自烦欲去衣被,均为阳回之
候,均为自愈、可治之证。可见治少阴伤寒以阳为主,不特阴证见阳脉者生,即阴病见阳证亦
为易愈。论中恶寒而蜷之蜷字,足供阴寒在内之考察,何也?大凡阴寒之病,俱有屈曲身体之
形,其屈曲之理,实关系于督、任二脉,盖以督统诸阳行于背脊,任统诸阴行于胸腹,阴寒在
内屈曲身体者,伸背之阳以抑阴也,阳热在内直腰张胸者,伸腹之阴以济阳也。如天气热人必
张胸,天气寒人必拘急,观其伸阳以自救,则蜷之属于阴寒其理可得矣。故阳盛则作痉,阴盛
则蜷卧,理所必然也。至于自烦欲去衣被,是阴得阳化故为可治。
张氏论督任相助之理,以释本节中之蜷卧颇为精细,而愚于张氏所论之外,则更别有会心
也。推坎离相济,阴阳互根之理,人之心肾相交,即能生热(心肾相交能补助元阳故能生
热),而心肾之相交每在呼气外出之时也。盖当呼气外出之时,其心必然下降,其肾必然上升
(此可默自体验),此际之一升一降而心肾交矣。是乃呼吸间自然之利益,以为人身热力之补
助也(试观睡时恒畏冷,以人睡着则呼吸慢,热力即顿形不足,是明征也)。人之畏冷身蜷卧
者,是其心肾欲相交以生热也(此中有无思无虑自然而然之天机)。
至于病热,其身恒后挺,是心肾欲相远,防其相交以助热也。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陈修园谓:宜灸太 二穴。张拱端谓,亦可灸复溜二穴。而愚则谓,若先灸太 二穴,脉仍不
应,可再灸复溜二穴,灸时宜两腿一时同灸。太 二穴,在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动脉中,复溜
二穴,在内踝上二寸,大骨后侧陷中,此与太 同为少阴生脉之源。

少阴病通脉四逆汤证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
赤色,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渐而出者愈(非若暴出者之自
无而忽有、既有而仍无,如灯火之回焰也)。面赤色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
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
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太阳篇四逆汤中干姜两半,以治汗多亡阳之证。至通脉四逆汤药味同前,惟将干姜加倍,盖
因寒盛脉闭,欲借辛热之力开凝寒以通脉也。面赤者加葱九茎(权用粗葱白切上九寸即可),
盖面赤乃阴寒在下,逼阳上浮,即所谓戴阳证也。加葱以通其上下之气,且多用同于老阳之
数,则阳可下归其宅矣。而愚遇此等证,又恒加芍药数钱,盖芍药与附子并用,最善收敛浮越
之元阳下降也。

少阴病吴茱萸汤证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柯韵伯曰: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四逆者四肢厥冷兼臂、胫而言也,此云手足是
指掌而言,四肢之阳犹在也。
【吴茱萸汤】吴茱萸一升汤洗七遍,人参三两切,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吴茱萸汤之实用,乃肝胃同治之剂也。至于此证烦躁欲死,非必因肝邪盛极,实因寒邪阻塞
而心肾不交也。盖人心肾之气,果分毫不交,其人即危不旋踵,至于烦躁欲死,其心肾几分毫
不交矣。夫心肾之所以相交者,实赖脾胃之气上下通行,是以少阴他方中皆用干姜,而吴茱萸
汤中则重用生姜至六两,取其温通之性,能升能降(生姜善发汗,是其能升,善止呕吐,是其
能降),以开脾胃凝滞之寒邪,使脾胃之气上下通行,则心肾自能随脾胃气化之升降而息息相
通矣。

少阴病真武汤证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
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
干姜各一两;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
半斤。
罗东逸曰: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主水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倘肾中无阳,则脾
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即欲行以无主制,故泛溢妄行而有是证也。用附子之辛温壮
肾之元阳,则水有所主矣。白术之温燥,创建中土,则水有所制矣。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补
阳,于补水中寓散水之意。茯苓之渗淡,佐白术以建土,于制水中寓利水之道焉。而尤重在芍
药之苦降,其旨甚微。盖人身阳根于阴,若徒以辛热补阳,不少佐以苦降之品,恐真阳飞越
矣。芍药为春花之殿,交夏而枯,用之以极亟收散漫之阳气而归根。下利减芍药者,以其苦降
涌泻也。加干姜者,以其温中胜寒也。水寒伤肺则咳,加细辛、干姜者,胜水寒也。加五味子
者,收肺气也。小便利者,去茯苓,恐其过利伤肾也。呕者,去附子倍生姜,以其病非下焦,
水停于胃,所以不须温肾以行水,只当温胃以散水,且生姜功能止呕也。

少阴伤寒 2-22
唐××,男,75岁。
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其子
恳求刘老诊治。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切脉未久,则侧头欲睡。握其两
手,凉而不温。视其舌则淡嫩而白。切其脉不浮而反沉。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肾
阳已虚,老怕伤寒,如再进凉药,必拔肾根,恐生叵测。法当急温少阴,与四逆汤。
附子12g、干姜10g、炙甘草10g。
服一剂,精神转佳。再剂,手足转温而愈。
[按语]《伤寒论》281条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本案患者精神不振,出
现“但欲寐”,为少阴阳光不振,阴寒用事的反映。《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
养神”。今阳虚神失所养,是以嗜睡而精神不振,手足发凉,脉不浮而沉。故用四逆汤以急回
少阴之阳气,亦“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之义。
本方能兴奋心脏,升高血压,促进血液循环,并能增强胃肠消化功能。对大汗出,或大吐泻后
的四肢厥逆,阳气虚衰垂危之证,极有功效。需要注意的是,本方宜用文火煎五十分钟之久,
以减低附子的毒性。

少阴吐利 2-23
许叔微医案:有人病伤寒数日,自汗,咽喉肿痛,上吐下利。医作伏气。予诊之日:此证可疑,似是之非,乃少阴
也,其脉三部俱紧,安得谓之伏气?伏气脉必浮弱,谓非时寒冷,着人肌肤,咽喉先痛'次下利者是也。近虽有寒冷不
时,然当以脉证为主,若误用药,其毙可待。予先以吴茱萸汤救之,次调之诸药而愈。
按语:仲景论伏气病,有咽喉痛证,但脉微弱。今脉不微弱而三部俱紧,又复吐利并作,乃脾胃阳虚寒盛之候,
咽喉疼痛,为虚阳上扰所致,故以吴茱萸汤温中散寒而愈。

少阴证鼻衄
刘××,男,5岁。成都市某厂职工之子。
【病史】j1948年春,其父背来就诊时说:“小儿一人在家,中午忽发现他鼻出血不止,倦怠无
力,躺在椅上,面色苍白。曾频频用凉水冷敷,流血反而加剧,急请范老诊治”。
【初诊】患儿精神萎靡,四肢逆冷,唇舌淡白。
此为少阴寒证,阳气衰微,不能摄血,阴气较盛,势必上僭。徒止血,岂能止?法宜壮阳驱阴,
温经摄血。急投四逆以救其里。
处方
天雄片30克 炮姜30克 炙甘草20克 一剂
嘱急火煮半小时许,先取少量服之;余药再煮半小时,续服。
患儿父亲将处方拿回家中,其母见之,大吵大闹:“从古到今,未见鼻流血用干姜附片!”。其
父仍坚持服用。一剂未尽,血立止。傍晚,患儿在院内玩耍如常。
【按语】鼻衄一证,现代医学认为,鼻腔疾病与全身性疾病均可引起。祖国医学认为,与肺、
胃、肝、肾等脏腑,关系尤为密切。通常外感风邪,肺郁化热;过食辛辣厚味,胃火上逆;暴
怒气逆,肝火妄动;肾阴耗损,虚火上炎等等,均可热伤脉络,迫血妄行,治则常以清热凉血
为主。但临证确属虚寒,因血失统摄而致衄者,亦菲罕见。后者若误用凉药每成偾事。
范老对虚寒型鼻衄,治验颇多,今选两例,以资参考。
分享到

少阴证不孕
黄××,女,34岁。四川某机关干部。
【病史】已婚七年未孕,男女双方经检查生理正常。1959年冬开始,自觉头昏、乏力,早晨脸
肿,下午脚肿,月事不调。1965年春,病情发展严重。同年7月20日来诊。
【初诊】闭经半年,白带多。全身轻度浮肿,下肢较重。周身疼痛,畏寒,多梦,纳差,血压
有时偏高。小便不利,大便先结后溏。舌质淡,体胖嫩,边有齿痕,苔白滑,中间厚腻,脉
沉。此为邪入少阴,火衰水旺,肾阳虚衰,经水不调之不孕证。首以真武汤加减,温阳化气行
水为治。
处方
制附片120克(久煎) 茯苓30克 生姜30克 桂枝15克 炮姜30克 炙甘草15克 四剂
【二诊】服上方,全身浮肿显著消退,食欲增加。原方再服四剂。
【三诊】神疲、恶寒等证虽有好转,但仍血枯经闭。原方并当归补血汤加减主之。
处方
制附片60克(久煎) 茯苓20克 白术15克 生姜30克 桂枝10克 黄芪30克 当归10克 炙甘草
10克 炮姜30克
【四诊】上方服至八剂时,月经来潮。色淡量少,有淤块。小腹发凉隐痛。仍有宫寒凝滞之
象,以温经汤加减主之。
处方
吴茱萸6克 当归10克 川芎6克 白芍10克 血余炭20克 炮姜20克 炙甘草10克 二剂
【五诊】小腹冷痛消失,淤血显著减少,诸证明显好转。嘱其忌生冷,戒房事半年。并书一
方,回家缓服调养。
处方
制附片60克(久煎) 上肉桂10克(冲服)  炮姜30克 血余炭20克 菟丝子20克 肉苁蓉10克 
黄芪30克 当归10克 泡参15克 炙甘草15克 枸杞20克 巴戟12克
1979年7月26日追访:患者说,前后共服药百余剂,并遵范老所嘱调养,1967年怀孕,现已有两

个孩子。
【按语】《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女子..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
子。”本例月事不调,时行时止,显系冲任二脉损伤,焉能妊娠?导致阴脉血海之损害,原因很
多。本例病根,在于少阴真火虚衰,肾阳不振,又累及于脾。故现龙飞水泛,后天生化乏源,
日益气虚血枯,寒凝胞宫,经脉受阻,月事不下。故首投温阳化气行水之剂,重用姜附,镇纳
群阴。再以补血益气,温经散寒为治。脾湿除,气血调,任脉通,血海盛,经期正,连生二
子。

少阴证咳嗽(慢性支气管炎)
安××,女,54岁。北京某部队家属。
【病史】1966年因受风寒,咳嗽迁延十二年。每年入秋则发,冬季加剧,甚则不能平卧。××医
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时服药虽可暂时缓解,但经常反复,日益加重。1978年8月来诊,
按少阴证水寒内结论治,三个月基本治愈。
【初诊】每日阵发性剧咳,痰清稀,量多,头晕心累,气短,昼夜不能平卧。畏寒恶风,面足
浮肿,脸色萎黄。舌质淡暗有淤斑,舌体畔嫩而边缘多齿痕,苔白滑,根部厚腻。此为少阴阳
虚水泛,寒痰阻肺咳嗽。法宜温阳化气行水,以真武汤加减主之。
处方
茯苓24克 生姜30克 白术20克 制附片60克(久煎) 桂枝10克 六剂
【辨证】患者每年秋冬外感,咳必复发,神疲身倦,恶寒肢冷,气短倚息难卧,面色晦滞,舌
质暗淡无华,皆肾阳衰微之明证。因肾为水脏,肾中真阳衰微不能化气,则水饮内停。水寒之
气上泛,则头眩、心累。水气停于胸肺,则咳嗽不已,痰涎清稀量多,气短难卧。水气溢于肌
表,故面足浮肿沉重。舌质胖嫩,兼有齿印与淤斑,舌苔白而厚腻,皆为水泛寒凝之象。同时
年逾半百,阳虚益甚。多年前,初感寒邪病咳,正气未衰,逐风寒之邪从外而解,或可速愈;
今则迥然不同,断不可舍本求标。综上所述,此属少阴肾阳衰微,水寒射肺,故投以温阳散
寒、化气行水之真武汤为宜。
上方真武汤加减,以附子之辛热,壮肾之元阳,则水有所主;白术之苦燥,建立中土,则水有
所制;兼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补阳;茯苓之淡渗,佐白术以燠土,并寓散水渗湿之意;以芍
药易桂枝者,加速温经敞寒,化气行水之功。
【二诊】原方连服六剂,咳嗽明显好转,痰亦减少过半,呼吸较前通畅,渐能平卧。面已不觉
肿,舌质稍转红润,厚腻苔减。多年之患,已获初效。宜守原法,以干姜易生姜,加强温中补
脾之效。
【三诊】上方续服六剂,诸证显著减轻。尚有轻微咳嗽,清痰少许。舌质转为淡红,乌暗淤斑
与白腻苔渐退,舌边齿痕已不明显。有时尚觉气短,心累。
病有从阴出阳之势。须适应转机,通阳和中,燥湿涤饮。以苓桂术甘汤加味,缓缓服之。
处方
茯苓20克 桂枝10克 白术20克 法夏15克 生姜20克 甘草3克 十二剂

服十二剂后,诸证基本痊愈。入冬以来,再未重犯。1979年5月4日至患者家中追访,自觉始终良
好。
【按语】咳嗽一证,有从外而入者,有从内而出者。不论其外入或内出,皆可按六经辨证。本
例咳嗽,应属少阴阳虚,水泛成痰,水寒袭肺,肾阳虚而累及于肺。既有水气,又系少阴寒
化。故投以真武汤,壮元阳以消阴翳,逐寒痰以清水源。不攻肺而肺之病自愈,不止咳而咳嗽
自平。

少阴证寒厥
王××,男,28岁。成都市某厂工人。
【病史】患者性情比较孤僻,善愁多郁,日久成疾,未予医治。1947年初,发现胃脘长一包块,
如拳头大,以手按之,活动、有声,但不痛。急赴某地,请中医治疗。所服之药,多系桃仁、
红花、三棱、莪术等活血化淤之品。治疗约半年,疗效不显,食欲日减,形萎神衰。虽七月炎
暑,穿绒衣,夜覆被,仍觉不暖。后就地改请他医治疗,至次年四月,病势更加沉重。某日突
然昏厥,家人误认为暴死,将其放置屋外木板之上,待殓。此时范老恰在邻舍诊病,有人急忙
叩门而入曰:“知先生在此,余邻友病危,似已断气,盼先生亲临视之,有无救药?”遂前往诊
视。
【初诊】只见患者面色苍白,唇乌,四肢厥冷。当即用细灯芯探试鼻息,略有微动。触胸窝,
微热尚存。切脉,似有似无。日:犹有一毫生机,可试服药,看能否救之。并留其家中,亲自
指导用药,以观察疗效。
处方一
炙甘草30克 炮干姜15克
处方二
炙甘草60克 干姜120克 制附片120克(久煎) 党参45克 童便为引。
令其家人,将以上两剂药,同时急火分罐煎煮。
先取首方煎好之汤剂半盅,频频灌之。服后约一刻钟,患者逐渐发出轻微鼻息声,手足微微蠕
动。待等二方煎成,又立即灌服。药后二时许,慢慢苏醒过来,神志逐渐清楚,方知已将自己
抬出室外,家人正备后事。
【辨证】初诊时,患者已待殓。试鼻息,触胸窝,切其脉,观其色,问其病史,此乃属少阴病
阳衰阴盛已极,尚存一丝微阳,有倾刻欲脱之危。应急投四逆汤驱阴回阳。但附子须久煎,恐
失救逆之机,故先投以甘草干姜汤,辛甘合用,专复胸中之阳,肺气得温,呼吸通利,而垂绝
之阳不致立断。然后再以大剂四逆加参,回阳益阴,救元气于垂绝之乡;加童便引阳入阴,使
阳昌阴和而回生。
【二诊】语气低微,气不接续;阳气虽回,但气血虚衰已甚。再拟理中汤加味,补脾壮肾;又
因其胃脘尚有寒凝积聚,故少佐驱寒散结之品。
处方

党参18克 干姜120克 炙甘草120克 白术18克 制附片250克(久煎) 茯苓15克 补骨脂12克 
枸杞60克 吴茱萸10克 山萸肉30克 白胡椒10克
上方服一剂,略知饥欲食,可进流质少许。原方再进四剂,病情大有好转,每餐能食稀粥一小
碗。
【三诊】面色略有润泽,精神转佳,但萎黄未消,食欲不振。仍以理中汤加味,俾土气旺,以
助生机。
处方一
党参15克 炒白术30克 炙甘草60克 干姜120克 制附片250克(久煎) 上肉桂20克(冲服) 枸
杞30克 桂枝15克 茯苓25克
处方二
砂仁30克 白蔻30克 共研细末,饭后冲服少许。
根据病情,上方加减共服两月余,诸证消除,身体复原。1979年追访,患者已五十九岁,三十多
年来,能经常上夜班,身体一直较好。
【按语】“厥”证之病理,乃阴阳气不相贯通。轻者手足厥冷,猝然昏倒;重者一厥不复,以
致死亡。故《内经》论厥逆甚详,《伤寒论》多救逆之法。但就厥之属性,非寒即热。故《素
问·厥论篇》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临证救逆,必须详辨。
本例寒厥之证,审查内外,辨证求因,可知其寒不从外,皆从内。法宜调其阴阳,治其主经之
病。此少阴病阳衰阴盛已极之证,急投辛甘复阳救逆之剂,使阴阳气得以顺接。故待殓之患
者,顿时回春。

少阴证喉痹
慢性喉炎、瘜肉
黄××,女,44岁。四川郫县团结乡,农民。
【病史】1975年4月,因兄病故,目睹火化现场,不胜悲戚。次日,自觉喉部不适,似有物梗
塞。继而发展至呼吸不畅,甚至憋气,心悸,身麻。××医院五官科检查,诊为“喉
炎”、“瘜肉”,治疗无效。
又转几处医院医治,其效不显,病情日益加重。1976年5月来诊。
【初诊】患者觉喉部明显堵塞,轻微疼痛。向左侧躺卧,气憋心慌,全身发麻。头昏,体痛,
乏力,咳嗽吐泡沫痰甚多,自觉周身血管常有轻微颤动,精神倦怠,食欲不振,每进一餐,皆
须休息几次,胃脘常隐痛,喜热敷,形体消瘦,步履艰难。前医均以清热解毒,养阴散结为
治,服药百余剂,仅夏枯草一味,自采煎服共两萝筐之多。医治年余,越清火,自觉火益上
炎,舌上沾少许温水均觉灼痛,满口牙齿松动,疼痛。唇乌,舌质偏淡微暗,少苔不润,脉沉
细。此忧思郁结而成梅核气,并因正气不足,过服凉药,转为少阴证喉痹。先以半夏厚朴汤加
味,调气散郁为治。
处方
法夏15克 厚朴12克 茯苓12克 生姜15克 苏叶10克 干姜12克 甘草10克 四剂
【二诊】上方服四剂,觉喉部较前舒畅,憋气感消失,吞咽自如。仍咳嗽、头昏、身痛,为太
阳表证未解;法宜温通少阴经脉,兼解太阳之表,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味主之。
处方
麻黄10克 制附片120克(久煎) 炙甘草60克 干姜60克 辽细辛6克 六剂
【三诊】服六剂,咳嗽,头昏、体痛基本消失,痰涎减少,心悸好转。惟喉间瘛肉未全消,左
侧躺卧仍有不适。尚觉神疲,牙疼松动,舌触温水仍有痛感。
此为少阴虚火上腾,宜壮阳温肾,引火归原,以四逆汤加味主之。
处方
制附片120克(久煎) 干姜片60克 炙甘草45克 上肉桂12克 (研末、冲服)辽细辛6克
【辨证】此病得于七情,忧思郁气,致痰涎滞于咽中,如同有物梗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

显系梅核气。正如《金匮要略》所说:“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但是,从患
者全身证状,参之舌脉来看,神疲、乏力、心悸、舌淡、脉沉细,乃阴盛阳郁,少阴寒化之
象。少阴之经脉循行于咽喉,心肾阳衰,正气不固,阴气上腾,与郁气凝涎相结,使咽喉堵
塞,疼痛,甚则聚而生变,不仅“如有炙脔”,而且凝结为有形之瘛肉。进一步阻滞经脉,影
响气机,故梗塞,憋气,心悸,身麻等诸症接踵而生。
病情虽较复杂,但纵观全局:病根在于少阴心肾阳虚,无根之火上扰;主证在于喉部气血痹
阻,病属虚火喉痹;诱因为忧伤太过,致痰气郁结而上逆;兼证为太阳风寒之表。治宜先开痹
阻,利气化痰,然后表里同治,再集中优势兵力,引火归原,关键得以突破。
【四诊】上方连进四剂后,上述诸证皆显著减轻。过服凉药,元气亏损,魁伐太过,短期难奏
全功,宜培补脾肾,助阳益气,以理中汤加味再服。
处方
潞党参15克 干姜片20克 炒白术15克 炙甘草12克 制附片30克(久煎) 上肉桂10克
嘱其继服十余剂,忌食生冷,戒忧虑,注意调养。
1979年7月追访,患者说:“我第一次服这样重的热药,很怕上火,小心试着服,结果几剂药
后,反觉得比较舒服,喉部就不堵了,从此,三年来未再发病”。
【按语】《素问·阴阳别论篇》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结者,气结痰凝;痹者,闭也。
既然如此,辨证施治之症结,在于如何辨其阴阳,突破其闭阻。一般治疗此类喉证,多以属
阳、属热,药用甘寒之品。而干姜之燥,附子之热,则视为大忌。
范老针对此类病证常说:“口内少实火”。临床所见,凡虚火上炎,郁结于喉;尤以正气不
足,证属少阴者,概用寒凉之剂,则邪聚益甚。而投以辛温,则其郁反通。不仅郁结于咽嗌之
客寒,温之能散;且怫郁于咽喉之客热,散之即通。此即“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素问·至真
要大论篇》)之意也。
慢性咽炎
李××,男,36岁。四川三台县某厂干部。
【病史】1971年5月,咽部有异物感,吞咽不利,并伴有项强、胸满、肩酸、背痛等证。××医
院诊为“慢性咽炎”,服用炎得平、六神丸、四环素类,并外用冰硼散治疗,病势不减。后续
服清咽利膈、泄热解毒中药约半年,咽喉疾患益重,并出现恶寒身痛,胸憋气短,胃腹胀痛,
完谷不化等证,自疑“癌”变,思想包袱沉重。于1972年2月22日来蓉求治。
【初诊】咽痛,吞咽如有阻塞,胸满,纳呆,便溏,头痛,咳痰,四肢清冷。舌质偏淡,苔微

黄滑,脉弱无力。此病乃过服凉药,以致阳气虚微,复因旅途劳累,受风寒侵袭。本少阴喉
痹,今又兼太阳外邪。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加细辛、生姜,扶阳解表,通达内外。
处方
麻黄10克 制附片60克(久煎) 甘草20克 细辛3克 生姜30克 四剂
【二诊】头痛,胸满,咳痰俱减,余证无明显变化,原方再服四剂。
【三诊】身疼减,饮食增,便溏止,咽痛痹阻稍有好转。因肾阳虚衰,阴气上腾,痰湿上干清
道,日久凝聚较深,致喉痹难愈。以大剂四逆汤,壮阳驱阴,加上肉桂温营血,助气化,益火
消阴,散寒止痛。
处方
制附片120克(久煎) 干姜60克 炙甘草30克 上肉桂12克(冲服) 三剂
【四诊】咽痛痹阻之证基本消失,精神大振。久病气血皆亏,应培补脾肾,以理中丸加阴阳平
补之品,嘱其缓服。
处方
党参30克 白术30克 干姜30克 制附片60克 上肉桂15克 紫河车30克 冬虫夏草30克 菟丝
子30克 炙甘草20克 共研细末,水打丸。
日服三次,每次10克
月余后,其友来告,患者已病愈上班。
1979年8月3日追访,至今良好。
【按语】本例喉痹,曾服大量清凉退热之品,病势不减而反增;参之舌、脉诸证,显然与风
热、燥热等邪实上犯之喉痛,有原则区别。
喉痹之证,须分阴阳。由于少阴经脉循于咽喉,故咽喉疼痛与痹阻,属少阴病者屡见不鲜。
《伤寒论》中,少阴咽痛证,大致有虚热咽痛,客热咽痛,痰热闭阻咽痛及客寒咽痛几种。考
此例属客寒咽痛,因喉痹日久,邪聚益甚,且少阴寒化之证突出;而初诊时,太阳伤寒之兼证
又比较明显。故首以太阳少阴两经同治,寓解表于壮阳。再峻投四逆汤加昧,以补命门,散寒
滞。最后,培补脾肾以收功。

少阴证经闭
胡××,女,38岁。四川郫县团结乡,农民。
【病史】经闭四年,经治疗其效不显,发至形寒,肢冷,颤抖,全身水肿,行动须人搀扶。1953
年4月来诊。
【初诊】全身皆水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遍体肌肉轻微颤抖。头昏,畏寒,不欲食,神疲
倦卧,四肢清冷,声低气短。面色青暗无泽,舌淡,体胖,有齿痕,苔薄白,脉伏。此为少阴
证经闭,阳虚水肿,法宜通阳渗湿,暖肾温中,以茯苓四逆汤加味主之。
处方
茯苓30克 潞党参15克 炙甘草30克 干姜60克 制附片120克(久煎) 桂枝12克 炒白术12克
【二诊】服完第一剂,小便清长,肿胀略有减轻,每餐可进食米饭一两。继服二剂后,肿胀明
显好转,颤抖停止。嘱其原方再进三剂,并以炮姜易干姜,加血余炭30克,返家后续服。月余
病愈。
1979年7月追访,患者已63岁,自从二十六年前病愈后,直到经绝,月经一直正常,身体健康。
【辨证】患者系中年农妇,原体强健,后几年停经,一蹶不振。初诊时,病已沉重,究其原
因,一则常年耕耘,历尽风霜雨露,积冷伤湿,而致寒凝血滞。正如《金匮要略》所云:“妇
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二则久病精气衰惫,加之前服中药大多破淤攻
下之品,挫伤脾肾之阳,以致肾水泛滥,脾不制水,全身肿胀。经云:“诸寒收引,皆属于
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此证属脾肾阳虚,阴寒内积,而以少阴虚衰为主。畏寒、
肢冷、神疲倦卧,声低气短,面色青暗,舌淡脉伏,皆一派少阴寒化之明症。治以茯苓四逆
汤,姜附回阳逐阴,甘草缓中,茯苓渗利,党参扶正。加白术补脾燥湿,增桂枝以通心阳而化
膀胱之气;加炮姜易干姜,取其温经助血之行;再加血余炭,既有去淤生新之效,又具利小便
之功,以促其肿胀之消除。
【按语】本例患者,血寒凝滞,误用攻下,一以致阴阳两伤,经闭水肿,复因失治而致阴阳两
虚;故取茯苓四逆汤,善消阳虚水肿之效,兼顾其阴。加温经散寒,逐淤生新之炮姜、血余
炭,突破经阻之要害,诸症迎刃而解。

少阴证淋病
周××,女,40岁。成都某厂职工。
【病史】1973年5月,患腰痛,小便不利。先后经两处医院检查:尿液混浊,有大量白细胞,少
许红细胞,少量尿蛋白,血象白细胞计数增高。均诊断为“肾盂肾炎”。服中西药三月余,病
势未减。同年8月来诊。
【初诊】1973年8月29日。近月来病情逐渐加重:小便短涩,频数,色黄,欲解不尽,点滴刺
痛,并痛引小腹,腰痛尤甚。头痛恶寒,无汗,手足不温,面色略萎黄,舌质淡红,苔薄黄。
此为淋病,证属少阴,兼太阳伤寒之邪,交织蕴积。法宜先从太阳入手,发表散寒,开腠逐
邪,以甘草麻黄汤加味主之。
处方
麻黄10克 甘草30克 葱白60克 二剂
【二诊】头痛、恶寒明显好转,腰痛减轻,小便短涩频数略减。余证如前。薄黄苔已退,太阳
之寒邪已解。宜抓住少阴之枢,宣通气机,化阴通腑,以四逆散加味主之。
处方
柴胡10克 枳实12克 白芍12克 甘草3克 茯苓30克 桔梗30克 三剂
连服三剂,小便通畅,尿转阴性,余证皆平。1979年11月随访,几年来坚持重体力劳动,病未复
发。
【按语】《金匮要略》云:“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本例小便频数
短涩,滴沥刺痛,痛则腰酸,实属淋病之主要临床特征,而其基本病变为下焦气化不利,属少
阴四逆散证。但,本案为何首用甘草麻黄汤?少阴证虽有发汗之禁,复有淋家不可发汗之戒;但
此例兼有太阳伤寒表实证,故不在此禁戒之例。少阴发汗之禁,乃指“病为在里”而言,一是
少阴寒化,阳气已虚;一是少阴热化,阴虚内热。本例不仅表邪郁闭,阻滞气机,加重气化功
能失调;而且此证虽属少阴,既非四逆汤证,又非热化证;病虽入里,而阳气未虚。虽属淋
病,但既非湿热蓄于膀胱,又非膀胱津液先虚。实属少阴病四逆散证之阳为阴郁,气机不利。
今首用《金匮要略》甘草麻黄汤,既可发表散寒,又能通利小便。重用甘草以托之、缓之。再
加葱白,通上下阳气,调畅气机。故此方似峻而实稳,内外兼顾,以为前驱。后投四逆散加
味,借少阴之转枢,并邪居内外之间,可进可退、时上时下之势,和解而分消之,病遂告愈。
================
张×,男,57岁。某电影制片厂导演。

【病史】1961年冬,在某地农村,睡新修湿炕而致病。初起,一侧睾丸肿大,坐立行走均疼痛难
忍。因未能及时就医而日益加重。××医大附院确诊为“前列腺炎”。经某中医研究所治疗一
年而愈。1974年冬,旧病复发,先后迁延约三年。开始仅尿频,睾丸不适;服中药清热利尿剂数
付,即告缓解。其后屡犯屡重,不仅尿急,尿频,尿路灼痛,并常感生殖器冰冷麻木。××医
院检查确诊,仍羁“前列腺炎”
(检查报告:脓球“B”,磷脂体少许,白血球每高倍镜视野50个以上,红血球每高倍镜视野30
个)。从1977年4月至8月,开始采取中西医各种方法治疗:化疗、超声波理疗、热水坐浴、针
灸、按摩等,同时服清热解毒利湿等中药150多剂。但自觉症状有增无减,并发展至阳萎,全身
瘫软,步履艰难,终于被迫全休。1977年8月30日来诊,按少阴阳衰阴盛证论治,治疗三个月病
愈。
【初诊】恶寒踡卧,肢体萎软,神靡,头晕,失寐,食欲大减(每餐只进一两)。睾丸坠胀及腹,
常感凉麻疼痛,小便浑浊频数,阳萎。面色萎黄暗黑,舌质淡白,全舌白苔密布,根部苔淡黄
厚腻,脉象沉微细。此为少阴阳衰,阴寒内盛,法宜补阳温肾,散寒止痛。以四逆汤加上肉桂
主之。
处方
川附片120克(久煎) 干姜120克 炙甘草60克 上肉桂15克 (研末冲服)三剂
连服三剂,少腹和睾丸坠胀疼痛减轻,小便色转清,尿频也好转,阳气渐复,原方附子、干姜
减至60克 ;再加茯苓,炒白术,以健脾除湿,继服三十剂。头晕、失眠、恶寒、乏力、少腹
及睾丸坠胀,均进一步减轻,生殖器凉麻之感亦较前轻微。
【辨证】此病恶寒肢冷,神靡踡卧,为心肾阳衰,不能温煦,正气不足,反为邪困;睾丸坠
胀,常感凉麻疼痛,为肾气衰弱,不能温养筋脉,阴寒凝聚,气血阻滞。这表明少阴阳虚寒化
之主证已比较突出。少阴寒化之阴寒内盛,属阴、属里、属虚、属寒,为全身性之虚寒证,必
然累及人之整体机能及多种脏腑。小便频数,为肾气亏耗,固摄失司;小便浑浊,为气虚失
调,不能制约脂液。阳萎,为下元亏损,命门火衰,失其作强。面色黄为寒湿;黄而萎,属脾
阳不振;兼黑为寒,为痛;暗而无泽,乃肾阳虚衰。舌质淡者阳气之败;白者脏腑极寒。脉象
沉而无力,里虚甚;微者,阳气衰而无力鼓血行;细者,阴血不足,脉道不充。综上所述,皆
属少阴寒化,阳衰阴盛之主证贯穿全局。须抓住根本,以驱阴扶阳为急务。
【二诊】恶寒神靡,生殖器凉麻痛等证进一步好转。舌质稍现红润,黄白厚腻之苔已减。惟少
阴心肾两脏,心主血主火;肾为水火同宫之脏,藏真阴真阳之气。患者全身性虚寒证,不仅伤
及肾阳,同时累及肾阴。法宜继续温补肾阳,兼顾其阴,再佐以温中健脾为治。以四逆并理中
加味主之。
处方
川附片60克(久煎) 干姜60克 炙甘草60克 党参30克 上肉桂10克 (研末冲服)冬虫夏草15克

 宁枸杞30克 菟丝子30克 云苓20克
服药十余剂,诸证继续好转。其后,根据病情加减,姜附减至30克,又服十余剂。
【三诊】经检查,前列腺炎基本痊愈;同时,多年来之低血压、头昏、失眠等证,亦均消失;
饮食骤增,精神大振。后以壮阳益肾,养心安神之剂,配成丸药,缓缓调养,以巩固疗效。
处方
川附片120克 上肉桂30克 朱砂15克 冬虫夏草30克 琥珀20克 麝香0.3克 宁枸杞30克 肉
苁蓉30克 柏予仁30克 菟丝子30克
1977年12月初,病愈而恢复工作。1978年12月10日来信说;“我们的工作,经常需要爬山涉水,
战严寒、酷暑、大雪、狂风、烈日、暴雨..。我的病经范老治愈后,已拍完一部故事片;目
前,正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按语】本例并非四逆证,为什么要用四逆汤?《伤寒论》中的四逆汤,为回阳救逆的主方,但
根据范老多年的临床经验,其作用不局限于此。除阳虚欲脱,脉微欲绝等典型四逆证以外,还
可广泛用于一切阳虚阴盛之病人。
从伤寒六经辨证来看,大凡三阳病中某些变证、坏证,三阴病中之虚寒证,皆可酌情用之。
在临床上如何准确地、灵活地运用四逆汤?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阳虚阴盛疾病的基本要点。除上述
典型的四逆证以外,这些要点,大体上还包括:舌质淡白,苔润有津;面色晦暗无泽;神疲,
恶寒,四肢清冷,口不渴,或渴而不思饮;或喜热饮;大便不结,或虽大便难而腹无所苦,或
先硬后溏,夜尿多,脉弱等。
在准确辨证的前提下,还必须严格掌握用药配伍和剂量轻重。附子用量应针对病情恰如其分,
并须久煎一个半小时以上。附子无姜不燥,干姜的用量须灵活掌握。在阳虚阴盛而未至四逆,
舌质虽淡而不甚,苔虽白而不厚的情况下,干姜可酌情少用;反之可多加,直至与附子等量。
甘草的用量不超过附子的一半,大体与干姜相等。
必须指出,阳虚明盛之人,初服辛温大热之品,常有心中烦燥,鼻出黑血,喉干,目涩或赤,
咳嗽痰多,面目及周身浮肿,或腹痛泄泻,或更加困倦等,此并非药误,而是阳药运行,阴去
阳升,邪消正长,从阴出阳之佳兆。服药后比较理想的反应,是周身暖和,舌质和面色均现红
润。此时即可用少量滋阴之品,以敛其所复之阳,阳得阴敛,则阳有所依,自然阴阳互根相
济,邪去正安。
================
肖××,女,36岁。四川广汉县某小学教员。

【病史】小便不畅已十余年,重则尿黄窘迫,欲解不出。尿道灼痛,淋漓不尽。经多方检查治
疗,疗效不显。1960年8月来诊。
【诊治】每昼夜小便数十次,量极少,有时仅数滴,涩痛,腰及小腹亦觉疼痛;下阴糜烂,白
带多;四肢不温;舌尖边红,苔白滑。此为少阴阳郁,气机不利。法宜宣通气机,化阴通腑。
以四逆散加味主之。
处方
柴胡24克 白芍24克 枳实24克 甘草9克 桔梗30克 茯苓30克 四剂
另以自制九成丹涂下阴患部。
服后,小便通利,诸证悉解。下阴糜烂已好转。再以少量丹药涂于患处,半月后获愈。
【分析】《伤寒论》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四逆
散主之。”本例之小便不利,四肢不温,并腹中痛,为邪入少阴,阳为阴郁。少阴为三阴之
枢,邪气滞于中,清浊不分。加之患者久病不愈,郁积而气机阻滞日甚。投四逆散举下陷之阳
邪,疏不宣之气机。以柴胡启达阳气,兼解郁滞;芍药养真阴,调解肝脾,俾土木和而气机流
畅;柴枳同用,一升一降,清浊分行。
仲景原方注:小便不利加茯苓。恐其力缓,仅渗湿不足以畅气机。肺为水之上源,行呼吸,主
一身之气,喜清肃,取下行为顺。今外邪固束,则水道难于通调,故重用桔梗,辛开苦降;茯
苓利水,与桔梗之开提相合,亦为一升一降。水邪消,诸证自平矣。
【按语】《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日:“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可见
小水虽由膀胱所司,若无气机之转化,焉能排出而为溺?故小便之病变,与肾、肝、脾、肺、三
焦之气化,关系密切。在临证中,对各种原因之小便失利或不禁,往往以相关脏腑经络全面考
虑。范老认为,凡尿频、尿急,欲出不尽,或闭塞不通,排尿涩痛;小腹、两胁、腰部或胀或
痛或酸;上述诸证,不必悉具,皆可以四逆散辨证加减论治。
================
王××,女,67岁。山东省荣城县居民。
【病史】患者十多年来,经常小便频急,重则淋漓涩痛,点滴不尽。曾多次验小便,均属正
常。先后服大量抗菌素和利尿药,并以补肾气、除湿热等法论治,时好时坏。近来病情加重,
转来求诊。
【诊治】1978年12月5日。近一月来,约隔半小时解小便一次,量极少,一昼夜排尿总量仅300多
毫升,色黄如浓茶。小便灼热,欲解不尽;四肢不温,少腹胀满疼痛,日夜不宁。舌质淡红稍

暗,苔白滑。此为邪入少阴.阳郁不伸,水气不化。法宜宣通气机,化阴通腑。以四逆散加味
主之。
处方
柴胡10克 白芍10克 枳实10克 甘草3克 桔梗15克 茯苓20克 四剂
服后小便通利,病遂获愈。
1979年5月15日随访:其女告之,病愈后,已回山东原籍。最近来信,病未复发。
【按语】肖、王二例少阴证淋病,病因、病情和病程大体相似。仅囚王例年逾花甲、证状较
轻,故药量稍减。均投四逆散加茯苓、桔梗为治。皆一诊而愈。

少阴证偏枯(脑血管意外)
陈××,女,65岁。成都市某公司职工家属。
【病史】平素身体尚好,未患过大病。1963年10月间,正从事家务劳动,忽觉头似重物压顶,旋
即昏仆,不省人事。急邀某中医来诊,用温针刺百会穴,约十五分钟,苏醒。左侧上下肢已偏
瘫,口歪斜,流清泫涎不止,成都××中医院诊为:“中风”。××医院确诊为:“脑血管意
外”。其后,由中医诊治,病未发展。每年秋冬开始卧床,直到次年春,天暖后可扶床缓慢移
步。1971年冬,病势沉重,患者一再告之家人:今冬难以熬过,命备后事。遂来求诊。
【初诊】入冬以来,畏寒踡卧,重被覆盖,左侧手足仍厥冷。头部发木,如盛盒内。左侧偏
枯,骨瘦如柴。脸面浮肿,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腻。半身不遂多年,阳气日衰,属少阴寒
化,阴寒内盛,阳虚水泛已极。急须回阳救逆,化气行水,以四逆汤并真武汤加减主之。
处方
制附片120克(久煎) 干姜60克 炙甘草60克 白术30克 茯苓30克 炮姜60克 上肉桂15克(冲
服)
【二诊】上方服一剂后,全身发痒,如虫爬行。
连服四剂,身上开始感觉轻松,头木之感渐消。上方随证加减:遇有外感风寒、关节疼痛,加
麻黄、桂枝、细辛;阳气渐回,则姜附酌减。其后,又酌加人参、黄芪、当归、菟丝子等,以
增助阳益气、活血养血之效。如此坚持服药半年,面色渐转正常,浮肿消退,食欲倍增,四肢
变温,精神好转。1972年4月已能起床,依靠拐杖或他人搀扶,能缓缓移步;到同年7月,即可丢
掉拐杖而行。
1979年11月23日追访:患者已73岁,向来访者兴奋地介绍,从1972年底,在冬季继续服些温阳补
肾药,七年来再未卧床不起。这几年一直能料理家务。
【按语】中风之发生,总不外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本例初诊时,患者已成中风后遗证,偏
枯达八年,病势沉重,显然不能按一般中风之常规论治。观其诸证,少阴寒化,阴盛阳衰已
极。故投大剂四逆,随证加减,始终按少阴寒化证论治。

少阴证气厥
黄××,女,48岁。成都市街道居民。
【病史】经常头晕,咳嗽气紧,心累心悸,四肢乏力,头面及双膝以下腿足浮肿,迁延已有五
年。严重时,自觉心往下坠,甚至短暂昏迷。1964年3月,因劳累后,突觉心累心悸加重,旋即
昏迷,不醒人事。邻友见危,欲急送医院;但家属恐途中颠簸而致气绝,遂来邀至家中急诊。
【初诊】昏迷不醒,四肢不温,面色苍白,呼吸微弱。脉沉微,舌淡苔黑润。此为少阴证气
厥,立即以自制坎离丹五粒,温开水灌服,同时速煎温中扶阳之剂急救。
处方一
川附片三份半上肉桂一份真琥珀二份柏子仁二份飞朱砂一份麝香半份研细末,水打丸。
处方二
炮干姜15克 炙甘草10克 一剂煎服。
【二诊】灌下坎离丹后,约时许,病人慢慢苏醒过来。然后急进汤剂,每二小时一服。次日,
自己坐车前来就诊。心累心悸稍减,四肢微觉有力,精神亦好转。黑苔减少,脉沉弱。法宜温
脾补肾,以干姜附子汤主之。
处方
干姜60克 制附片60克(久煎) 三剂
【三诊】上方连服三剂,诸证虽有好转,但久病大衰,心气亏耗,肺脾肾皆虚。宜温阳益气,
健脾补中为治,以脾胃着手,滋气血之源,以理中汤加味主之。
处方
潞党参12克 干姜片15克 炒白术15克 炙甘草6克 茯苓25克 法半夏15克
连进十余剂,诸证显著好转,操持家务如常。
1979年7月追访,患者已年逾六旬,十余年来仅复发过一次,但病情较轻,恢复正常后,一直比
较稳定。
【辨证】患者元气素虚,久病更加衰惫,遇劳累诱发而病势沉重。呼吸弱,脉沉微,为心气亏
耗;舌淡苔黑,浮肿,肢冷,属阳气不振,肾水上泛;突然昏迷,系一时气机逆乱,中气下

陷,阴气上腾,心肾不交。所幸尚未发现下利、汗出、面赤、四肢厥逆、脉微欲绝之危候,故
不必立投四逆,宜用温肾补心,安神利窍之剂,令坎离相济,再以温中扶阳之品,使清阳升,
浊阴降,呼吸为之条畅,神志立转清醒。然后继进驱阴助阳,温补脾肾之方,培植根本,最终
以温阳益气,滋养气血为治,逐渐康复而安。
【按语】《素问·方盛衰论篇》云:“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忘梦,其极至迷”。论其治疗,因五
脏气虚,阳气不足等皆可致病,主张应参合五脏见证,调和阴阳之气,据其经脉盛衰而f台之。
本例患者,即属少气之候涉及五脏,而以心肾气虚为主。始终以温通之法,扶其心肾之阳,注
意以“弃阴附阳,不知并合”为戒。得其要领,故沉疾较快扭转,十余年来颇为稳定。

少阴证舌强
王××,男,60岁。内蒙古某厂干部。
【病史】1970年末,在架设变压器时,被钢丝绳撞击头部,当即昏迷约8分钟,急送当地×x医
院,诊为“急性脑震荡”。约一月内均处于意识模糊,吐字不清,口角流涎状态。其后仍觉头
晕、头胀、恶心、呕吐、畏声音刺激。经治疗两月,上述诸症有好转,但严重失眠,且似睡非
睡之状,持续7年余。头左侧偶有闪电般剧痛,发作后则全身汗出。1976年5月开始觉舌干、舌
强,说话不灵,下肢沉重,后逐渐发展至左上肢厥冷麻木。到1979年2月,出现神志恍惚,气
短,动则尤甚,纳呆,病情加重。同年11月内蒙××医院诊断为“脑震荡后遗症”,转北京治
疗,于1980年1月3日来诊。
【初诊】舌强,舌干,难以转动已三年余。尤其晨起为甚,须温水饮漱之后,才能说话,舌苔
干厚,刮之有声。纳差,畏寒,左上肢麻木,活动不灵,下肢沉重无力,左肢较甚。七年来双
足反觉热,卧时不能覆盖,否则心烦不安。步履艰难,扶杖可以勉强缓行数十米,动则喘息不
已。小便清长频数。面色黄滞晦暗,眼睑浮肿,精神萎靡。舌质暗淡,少津,伸出向左偏斜,
苔灰白腻,脉沉。此为少阴阳衰阴盛证,以四逆汤主之。
处方
制附片60克(久煎) 干姜30克 炙甘草30克 二剂
【辨证】此例脑外伤,酿成后遗之证多年。来诊时,神靡,恶寒,内寒外热,四肢沉重,舌
淡,脉沉,一派少阴阳衰阴盛之候。陆渊雷云:“少阴病者,心力不振,全身机能衰减之病
也。”患者头部受重物撞击,长期失眠,纳呆,甚则神志恍惚,肢体麻木,迁延过久,必致全
身机能衰减,心肾阳气俱伤。
盖头为诸阳之会,舌为心之苗。心力不振,肾阳衰微,津液不能上达,可引起舌强难言。证属
少阴寒化,阳衰阴盛,即投以四逆汤为治。
【二诊】11月7口。主诉:服完一剂,半夜醒来,自觉舌有津液,已能转动,遂情不自禁,唤醒
陪伴说:舌头好多啦,我能说话了!起床后,下肢沉重感亦减轻。服完两剂,舌强、舌干、转动
困难之症显著减轻。守原方再进五剂。
【三诊】1月14日。舌强、舌干进一步好转。左上肢麻木、畏寒减轻。舌根部尚有强硬感,仍稍
觉气一短,眼睑浮肿,食少寐差,舌淡苔白。少阴寒化已深,又累及太阴脾阳衰惫,以四逆、
理中合方加减为治。
处方
制附片60克(久煎) 干姜30克 炙甘草20克 白术30克 茯苓30克 桂枝10克 五剂

【四诊】1月21日。舌强、舌干已愈大半。可离杖行动,独自登上四楼,左上肢凉麻消失,摆动
有力。双足已无发热感,夜卧覆被如常,寐安,食欲增加。以上方加上肉桂10克 ,增强益阳
消阴,峻补命火之效,再进五剂。
【五诊】1月28日。患者精神振奋,诸症显著好转,要求回家过春节。为巩固疗效,嘱其原方续
服十剂。
【按语】此例虽属外伤,但其主证,已不在外而在里,属少阴寒化。外伤可循经入里,伤科亦
能从内而治。《伤寒论翼》云:“仲景治法,悉本内经。按歧伯日:调治之方,必别阴阳:阳
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又云:“仲景约法,能合百病”。范老在临证
中,对于某些外科疾病,亦遵仲景六经学术思想,扩展加以运用。抓住六经主证及其变化,内
外相参,立法处方,外伤每随之迎刃而解;或配合外治之法,常获捷效。

少阴证胎黄
吴××.男,新生儿,55天。成都某厂职工之子。
【诊治】1957年7月来诊。患儿足月顺产,初生即周身发黄。现已55天,体重1.5公斤,身长30
多公分。身面长满黄色细绒毛,长约l公分,皮肤晦黄不退。精神萎靡,四肢不温,皮肤干涩,
头发稀疏、黄糙,生殖器肿大。虽值炎暑,还须棉花厚裹。稍受微风或惊动,皆易引起呕吐。
××医院诊为:“先天不足”,未予治疗。范老认为临床罕见,殊难入手。其母再三恳求,方
同意试治。询其妊娠期间身体状况,得知怀孕后,嗜饮大量浓茶,每日约5至6磅,连茶叶均嚼
食之。故脾阳受伤,湿从内生,湿邪久羁,遗于胞胎。
致新生儿先天亏损,脾肾阳气衰微,气亏血败,经隧受阻,胆液浸淫,溢于全身肌肤,故发为
胎黄,日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不温,头发稀疏而黄糙,亦显为少阴阴盛阳微之征。法宜破
阴回阳,以通脉四逆汤加味主之,配以针砂散,祛脾胃之湿浊。
处方一
制附片15克(久煎) 干姜15克 甘草10克 辽细辛1克 葱白30克
处方二
针砂散。
每日晨用米汤灌服O.6克,连服20日。
月余后,患儿身黄退,体重略增,逗之能笑。遂停药,嘱其细心调养,此后逐渐健康成长。
1978年12月18日追访:患儿已长成人,参加工作。体重110斤,身高1.64米。喜爱体育运动,在
中学时为业余足球运动员。
【按语】此例虽属罕见,但按六经辨证,其主证既属少阴,并兼太阴寒湿;因此,病在何经,
即可用其法其方施治。本案之获效,初看之,似某方某药之功,实则六经辨证生命力之所在。
进而剖析,婴儿脾肾阳气不振,寒湿郁滞运化失常,胆汁被阻溢于肌肤;参之肢体不温,发育
不良等,应属少阴阴黄。故投以通脉四逆,以助先天之元阳,配以针砂散除脾胃之湿浊。阳旺
湿消,气机通畅,则邪去自安。

少阴证头痛
张××,男,38岁。成都某厂工会干部。
【病史】1970年患头痛,逐渐加重,看书、写字时,头痛目胀尤甚。先后经几处医院,未明确诊
断。
至1976年,病情转剧,10月来诊,按少阴证论治而愈。
【初诊】数日前,头暴痛如裂,不敢睁眼。卧床休息并服药,未见减轻,仍阵阵发作。心烦、
气短、四肢厥冷;面色青暗萎白,舌质淡而鸟暗,边缘有明显齿痕,苔灰白薄润,脉沉微。此
少阴阳衰阴盛证头痛,有阴阳格拒之象。法宜通脉回阳,宣通上下,以白通汤主之。
处方
葱白头60克 干姜30克 制附片60克(久煎) 四剂
【辨证】按《伤寒论》白通汤,原为少阴病阴盛戴阳并下利而设。为什么本例头痛,却用白通
汤?考白通汤证之下利,是下焦虚寒不能制水;而戴阳面赤,乃虚阳浮越于上。无论下利或面
赤,其病因和病机,皆属于阴寒内盛,阴阳格拒。从本例来看,不仅阴寒内盛十分突出,而且
阴阳格拒之象比较明显。
其面色青暗,四肢厥冷,全身乏力,舌淡乌暗,苔白灰滑,脉微,反不恶寒,而心烦气短;此
属阳为阴困,阴盛于内,格阳于外之象。虽不表现于下焦虚寒不能制水,却体现在阳气不能镇
纳,浊阴腾越于上。
这与真阳不能内守而致格阳于上,只属证候上之差别,其病机皆应归于阴阳格拒。由此可见,
投白通汤仍药证相符。以附子补先天之火种;佐干姜温中焦之土气;葱白能通上下之阳气。姜
附并用,逐阴回阳。阴阳交媾,浊降清升,即可通其被格之阳。
【二诊】连进四剂,头痛和精神好转。但阳衰阴盛日久,须温补少阴,兼顾太阴。法宜继用驱
阴助阳,温中益气,以四逆合理中加味,配成丸药服用。
处方
制附片60克 干姜30克 炙甘草20克 生晒参30克 炒白术30克 茯苓30克 上肉桂15克 宁枸
杞20克 菟丝子30克 十剂、水打为丸。
1979年7月追访,三年来,虽经常加夜班,头痛始终未犯。
【按语】或问:太阴少阴,本无头痛一证,为何此例病属少阴阳虚阴盛而头暴痛如裂?对这个问

题,历史上某些医学家曾有过不同意见。有的认为,头痛证只及太阳.少阳、厥阴。还有人提
出,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会于巅,诸阴寒邪不能上逆。
另一种意见与此不同。有人认为:“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
不得畅而亦痛。”(《冷庐医话》)还有人明确提出;三阳三阴皆有头痛,内伤日久,七情过度,
亦作头痛,其中:“因阳虚日久,不能镇纳浊阴,阴气上腾,有头痛如裂,如劈,如泰山压
顶,有欲绳索紧捆者,其人定见气喘唇舌青黑,渴饮滚汤,此属阳脱于上,乃属危候,法宜回
阳收纳为要,如大剂白通四逆之类,缓则不救”。(《医法圆通》)
范老根据多年经验认为,后一种意见,比较符合临床实际。在临证中,头痛一证十分普遍,属
少阴病头痛者,亦屡见不鲜。一般来说,少阴寒化证头痛,必须具备少阴病之主证,参之舌现
淡白,皆应以白通、四逆辈主之。

少阴证下利虚脱(正伤寒)
黄××,男,11岁。原四川成都市学生。
【病史】1948年秋,初感全身不适,以后病情逐渐加重,神志昏迷,高热至40。c以上,腹泻。
当时正值肠伤寒流行季节,原四川省立医院确诊为“正伤寒”,某专家认为,病已发展至极
期,全身性中毒过重,已属不治之症。后由中医会诊,曾以大量犀角.羚羊角、紫雪丹等抢
救。患儿虽高热退,腹泻止,而病势却更加沉重,四肢冰冷,脉欲绝,终至垂危。最后来诊,
按少阴证下利虚脱论治,初诊机转,数诊痊愈。
【初诊】患儿连日来昏迷踡卧,面色灰白乌暗,形体枯瘦。脉伏微细欲绝,唯以细灯草试双鼻
孔,尚有丝微气息。四肢厥逆,手冷过肘,足冷过膝,甚至通体肢肤厥冷。此为病邪已由阳入
阴,发展为少阴阴寒极盛,阳气倾刻欲脱之险恶阶段。急用驱阴回阳,和中固脱之法,以大剂
通脉四逆汤一剂灌服急救。
处方
川附片120克(久煎) 干姜120克 炙甘草60克
【二诊】上方,连夜频频灌服,至翌日凌晨,患儿家长慌忙赶来连声说:“坏了坏了,服药后
鼻中出血了!”范老立即回答:“好了好了,小儿有救了!”遂再诊。患儿外形、病状虽与昨日相
似,但呼吸已稍见接续、均匀,初露回生之兆。宜继守原法,以通脉四逆倍加用量再服。
处方
川附片500克 干姜500克 炙甘草250克
先以肥母鸡一只熬汤,另以鸡汤煎附片一个半小时,再入姜、草。服药后约两小时,患儿忽从
鼻中流出紫黑色凝血两条,约三寸长,口中亦吐出若干血块。这时缓缓睁开双眼,神志开始清
醒,并开口说:“我要吃白糕!”全家顿时破涕为笑,皆大欢喜。遂遵原方,再进四剂。
【三诊】患儿神志已完全清醒,语言自如,每日可进少量鸡汤等流质。面色青暗。舌质淡白,
乌暗,无苔。上肢可活动,开始端碗进食,下肢僵硬,不能屈伸,四肢仍厥冷。病已开始好
转,阳气渐复;但阴寒凝聚已深,尤以下肢为甚。
原方稍加大曲酒为引,再服。
上方又服一剂后,次日下肢即可慢慢屈伸。再服两剂,能下床缓步而行。服至十三剂,逐渐康
复。
患者于1978年12月26日来函说:“三十年前,范老治好我的病以后,我于1953年参军,在部队还

立了两次三等功,现在机械配件厂当钳工,身体一直很好。”
【按语】此例由于失治,病由阳入阴,阳气衰微,阴寒凝滞,即阴阳气血已不能充实于四肢叽
肤,故现面色灰白乌暗,脉伏细微欲绝,四肢通体逆冷,甚至昏厥不省。显然,病势已发展至
少阴寒化之危重阶段,属典型之四逆证。值此纯阴微阳之际,千钧一发之时,一切以阳气之存
亡为转移。阳存可生,阳亡立死,非急投以大剂通脉四逆回阳救逆不可。
四逆汤为仲景回阳救逆之主方。若能正确掌握,辨证施治,姜附草三昧,即能起死回生。郑钦
安曾说:“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又虑群阴,阻
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生
命立复,故日回阳。阳气既回,若无土复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
正气。缓者即伏之之义也,真火伏藏,又得重生也,此方胡可忽视哉。”(《医理真传》)
四逆汤再加=F姜一倍,即本例所用之通脉四逆汤。干姜佐附子,更能除六腑之沉寒,回三阴之
厥逆,救肾中元阳,脉气欲绝者。倍干姜,尤能增辛热以逐寒邪,取辛温而散之义,加强荡涤
阴邪,迎阳归舍之效。灌服后,患儿忽然鼻孔出血,家长惊慌失措,以为误用姜附必死无疑!殊
不知此病后期一派阴气弥漫,复进苦寒退热之品,犹如冰上加霜,周身气血趋于凝聚。此时转
投大剂通脉四逆汤,回阳返本,峻逐阴寒,冰伏凝聚之血脉为之温通;阳药运行,阴邪渐化,
血从上窍而出,实为通脉四逆推墙倒壁之功,初见起死回生之兆,何惊骇之有?此时此刻,又抓
住转机,当机立断,在原方大剂量基础上再加倍翻番,姜、附均增至500克,凝结之血条血块,
均被温通而逐出。正邪相搏出现新的突破,患儿终于转危为安。
或问:本例患儿在半月之内,每剂附子用量250~500克,累计6500克,经过三十年之检验,预后
良好。
附子的有效量和中毒量问题,是否值得重新探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认为,上述
问题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努力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深入研究,对发掘祖国医药学的伟大
宝库,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少阴证哮喘(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支气管哮喘)
刘××,男,49岁。安徽省某局干部。
【病史】十余年前,患慢性支气管炎,后发展为哮喘,经常发作,每冬必重,常须住院治疗。
经安徽省××医院确诊为“支气管哮喘”、“肺气肿”,久治未愈。1978年7月4日来诊,按少阴
证论治。前后八诊,已一年未再复发。
【初诊】气紧,心累,乏力,偶有咳嗽,痰少,清稀色白。体稍胖,两颧赤暗,唇乌,舌淡
白,苔灰白厚腻。时值伏天,哮喘虽未大作,但病根犹存,此证属少阴。法宜扶先天之元阳,
镇纳浊阴之气,以四逆加味主之。
处方
制附片60克(久煎) 干姜片60克 炙甘草18克 上肉桂15克 生白术30克
【二诊】上方加减服二十余剂,渚证皆减。活动后还觉气紧、心累。舌质仍淡,苔腻稍退。阳
衰阴盛,日久难复,守原法再进。
【三诊】上方加减又服二十余剂,气紧、心累明显减轻。双颧暗赤色稍退,舌质微现淡红,苔
厚腻减。为扶正驱邪,巩固疗效,拟四逆、理中合方加味,配成丸药,坚持服用两月。
处方
制附片150克 干姜片150克 炙甘草60克 红参30克 炒白术120克 上肉桂60克 宁枸杞120克
 菟丝子120克 紫河车120克
共研细末,加红糖为丸,如枣大,每日2次,每次2丸。
1978年冬季,在中央党校学习时,经服药后,与往年冬季截然不同:在严寒之晨,可在室外坚持
打太极拳和跑步约1小时,咳喘未再发作。
1979年4月,患者从安徽来京,特来看望范老,介绍自去冬以来,至今良好。过去走一、二里
路,上二、三层楼,皆觉困难,经常住院。现在,一直坚持工作和体育锻炼,身体日益康复。
【按语】患者于1979年1月,向有关研究部门反映,着重提出两个问题:
(一)据说川附片超过四钱,就要中毒,多服干姜有害于肾。但范老所处药方,每剂药附片用到二
两以上,干姜用量亦不少,四个月内,附片累计服用二十余斤,不仅没有中毒和其他反应,而
且疗效显著,究竟是何缘故?

(二)我在京服汤药,是从1978年7月12日开始,至9月20日。时值伏天,每天一剂,早中晚三次分
服。
有的医生,对盛暑服用如此大量热药很担心。象类似陈规,范老为什么敢于突破?建议一并作为
专门课题研究总结。
我们认为,病人提出的这些问题十分中肯。如能采取现代科学手段,加以认真研究,是有现实
意义的。
支气管哮喘
曹××,女,40岁。成都某厂工人。
【病史】十余岁开始患支气管哮喘。每年冬季发作。1960年以后,病情日趋严重,发作频繁。屡
至××医院急诊,输氧抢救。1965年4月来诊。
【初诊】咳嗽,气紧,心累,痰多不易咳出,呈泡沫状。喘则张口抬肩,哮鸣不已,出多入
少,动则尤甚。又身恶寒,经常头晕眩,曾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食欲不振,形体消
瘦。月经量多,色乌暗,挟紫黑色淤血,某院妇科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查血色素仅有5
克 。面色萎白无华,眼胞及双颧浮肿,唇乌,舌质淡而紫暗,苔灰白黄、浊腻、根部厚。此
为少阴寒化证,兼太阳表证未解。须表里同治,法宜散外寒,涤内饮,以小青龙汤加减主之。
处方
麻黄10克 干姜15克 甘草15克 桂枝10克 法夏18克 辽细辛5克 炮姜20克 生姜20克 四

【二诊】服四剂,咳嗽减轻,气喘稍减,痰易咳出。此病积之已久,脾肾阳气日衰,喘时呼多
吸少,肾不纳气之虚象甚显。故不宜过表,须峻补脾肾之阳,固肺气之根,扶正以涤饮驱邪。
以四逆加味主之。
处方
制附片120克(久煎) 干姜60克 炙甘草45克 茯苓20克 上肉桂10克(冲服)
【三诊】上方随证加减,服十余剂。咳喘,畏寒,眩晕等证,皆显著好转。宜扶阳益气,培补
二天,损益续服。
处方
制附片60克(久煎) 炮干姜30克 炙甘草25克 炒白术30克 茯苓20克 菟丝子20克 宁枸杞20

克 北沙参20克 砂仁10克
上方出入增减,服两月余。咳喘皆平,月事正常,体质逐渐恢复。1979年7月,在成都偶遇范
老,特来家致谢,谈及十余年前患哮喘重证,经治愈后,仅去年有轻度发作,一周后即愈。表
示不胜感激之意。
【按语】刘、曹二例,分属北京、成都南北两地,均系少阴证哮喘。其年龄、病情、西医诊
断,以及理法方药皆大体相似,故一并选于此,以资参照。
有人认为,中医诊籍,所选若干病例,其疗效是否可以重复?颇值得怀疑。其实,祖国临床医
学,正是千百年来医疗实践的结晶,反过来又指导临床实践。
有是证,有是病,则用是方是药,哪有不能重复之理?以《伤寒论》为例,从问世以来,迄今近
两千年,其理法方药,临床治验,经重复疗效之检验,则难以数计。若不能重复,焉能历代一
脉相承,且扬之海外。
时至今日,仍为中医之典籍?!但所谓重复,亦必须有正确理解。仍以刘、曹二例而言,现代医学
辨病大体相似。祖国医学不仅辨证,也要辨病:少阴属证,可谓辨证之分类与纲要,而哮喘才
是病名。证属少阴,又有热化寒化之分,证同气异之别。深入分析,证中有证;合而言之,纲
目分明。论其辨病,依然如此。所以,我们所理解的重复,并非同一病名,即可搬用同一方药
的机械重复;而是病证合参,具体病证具体分析、辨证施治的重复。这正是祖国医学的精华所
在。张仲景曾针对自己的著作,满育抱负地说过:“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
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此乃这一巨著,千百年来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少阴证心悸(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于××,女,40岁。北京市某商店职工。
【病史】1973年初,自觉眩晕。至1976年病情加重,心悸,手麻,上肢震颤。××医院诊断
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长期服中药调补,疗效不显。
【初诊】1978年10月13日。心悸,气短,胸闷,眩晕,纳呆,夜卧不宁,背畏寒,膝关节疼痛,
肩臂肌肉时有颤抖。月经提前一周,色暗,有淤块。面浮肿,舌淡,苔白滑,脉沉细。病情虽
错综复杂,主证乃少阴心肾阳衰,法宜温通心阳,益火之源,以桂枝甘草汤加味主之。
处方
桂枝10克 炙甘草20克 制附片30克(久煎) 生姜30克 四剂
【二诊】10月17日。服上方后,心悸头晕减,余证如前。原方再进四剂。
【三诊】10月23日。心悸.头晕、失眠、乏力,均明显好转。但仍面浮、背凉,关节痛,肌肉震
颤。上方加麻黄10克 ,辽细辛3克,以散经络之寒湿。服三剂。
【四诊】10月28日。自觉胸中宽舒,关节痛减。
守原法,加炮姜、血余炭各30克,再进五剂,以温经逐淤而生新。
【五诊】11月17日。心悸、头晕基本消失,余证均已好转。令再服五剂。
1979年5月10日随访,病未复发。
【按语】本例心悸诸证,病情交织错杂。但其主证乃手足少阴心肾虚衰之病变。正如《伤寒明
理论1)>所说:“其气虚者,由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为悸也”。其病根又在于肾阳不
振,不能升腾上济于心所致。始终以补肾气、通心阳为治。故投桂枝甘草汤加味,以桂枝为
君,入心助阳;甘草佐之,以补中气;二者相得,辛甘合化,则有温通心阳之功。
真气之根既藏于肾,故加附子,大补命门火种,配生姜开提散郁,逐阴行阳之意也。因兼有经
络之寒郁,故

少阴证虚喘(支气管哮喘)
罗x×,男,26岁。四川双流县某乡,农民。
【病史】1962年4月,因风寒咳嗽,痰多,气紧,不能平卧,××医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经治疗,病情好转。1963年冬季,咳嗽加剧,心累气紧,动则尤甚,致卧床不起。治疗一段时
间,基本缓解。1964年春,旧病复发,遂来求诊。
【初诊】喉间痰声漉漉,张口抬肩,气不接续,喘时汗出,痰多清稀,精神萎靡,恶寒肢冷,
面肿。
舌质淡暗,苔白滑腻。此为少阴阳衰阴盛,气不归元,寒饮上逆而致。法宜壮阳驱阴,纳气归
肾,以四逆汤加味主之。
处方
制附片30克(久煎) 生姜30克 炙甘草15克 上肉桂10克(冲服)  砂仁12克 白术12克 四剂
【二诊】服上方后哮喘减。原方加茯苓,以增强利水、渗湿、化痰之效。续服五剂。
【三诊】哮喘明显减轻。其后又继续服上方月余,以巩固疗效。
1979年6月追访:患者病愈后,次年即由农村调某厂工作,患者始终坚持全日工作,十四年来病
未复发。
【按语】本例气急喘促,不能续接,张口抬肩,得长引一息为快,应属元气不足之虚证。这与
气促壅塞,不能布息,得呼出余气为快之实证不同。
虚喘之证,无非气虚。气藏于肺而根于肾。此证虚喘,喘则汗出,动则尤甚,恶寒肢冷,面浮
神疲,痰涎稀薄,舌淡苔白,一派少阴虚喘之象。故自始至终,坚持壮阳驱阴,补肾纳气之
法。阳旺邪消,哮喘自平。

少阴证虚损
陈××,男,28岁。解放军某部医生。
【病史】1971年,到西藏某地执行任务,长期风餐露宿而致病。开始自觉指尖、手掌、下肢关节
咯咯作响,继而面肿,心悸,腰痛,彻夜不眠。某部医院曾按“肾炎”治疗一段时问。后又改
服清热解毒之品,包括犀角、羚角等。逐渐行走乏力,神疲纳呆。其后按“肝肾虚损,气血亏
耗”论治,服滋补之剂。曾出现脑内如鸣,头顶发脱,心悸加重,动则气喘,身出冷汗,肢体
皆痛,四肢麻木等证。至1977年1月3日,自觉口内从左侧冒出一股凉气,频吐白泡沫痰涎,胸中
如有水荡漾,左耳不断渗出黄水,听力减退,走路摇摆不定。血压70/50毫米汞柱。同年5月22
日,突然昏倒。急入××医院,住院治疗三月,未查明病因。面部及双下肢浮肿加重,头昏胀
难忍,转送××医院会诊。左半身痛、温觉明显减退,左上肢难举,提睾反射消失,悬雍垂向
左弯曲,舌向左偏。
结论为:“左半身麻木,感痛觉障碍,左上肢无力,水肿待诊。”数年来,服中药千余剂。1977
年9月,转来就诊。
【初诊】面部与双下肢肿胀,左半身及手足麻木,四肢厥冷,脑呜,头摇,神疲,心悸,失
眠,记忆力及听力减退,身痛,胁痛。口中频频冒冷气,吐大量泡沫痰涎,纳呆,大便稀薄,
小便失禁。舌质暗淡、胖嫩,边缘齿痕明显,苔白滑厚腻而紧密,脉沉细。此为少阴寒化,迁
延日久,阴盛阳微,气血亏损,已成坏病。法宜回阳救逆,化气行水。以四逆汤、真武汤加减
主之。
处方
制附片120克(久煎) 干姜60克 生姜120克 炙甘草30克 茯苓30克 白术30克 桂枝10克 辽
细辛6克
【二诊】上方服二十剂,脑鸣消失,心悸好转,面部及下肢浮肿显著消退,小便失禁转为余
沥。多年痼疾初见成效,守原方续服。
制附片120克(久煎) 干姜60克 炙甘草60克 桂枝10克 生姜皮60克 辽细辛3克 茯苓30克
【三诊】服十剂后,口中已不冒凉气,神疲、肢冷、纳呆。便溏均有好转,但仍不断吐白沫,
余证尚无明显改善。少阴阳衰日久,沉寒痼冷已深,积重难返。法宜益火消阴,温补肾阳,以
四逆汤加上肉桂,嘱其坚持服用。可连服四、五剂后,停药两天再服,直至身体自觉温暖为
止。并配服自制坎离丹。
处方
制附片60克(久煎) 干姜30克 炙甘草30克 上肉桂10克(冲服)
上方连服半年,全身肿胀消退,摇头基本控制,身痛和手足麻木显著减轻,心悸明显消失,吐
白沫:欠减,二便正常。血压回升到120/80毫米汞柱,身体逐渐恢复正常。
1979年11月20日随访:于1978年下半年病基本痊愈,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按语】本例患者,病情较重,迁延日久,加以误补误治,日益恶化。初诊时已明显可见三阴
俱病,五脏虚损:心悸失眠,神疲肢冷,舌淡胖嫩,为手少阴心阳虚弱;头摇。脑鸣、发脱、
胁痛,为足厥阴肝血亏损;浮肿、纳呆、便溏,为足太阴脾土虚甚;口中频冒冷气,吐大量泡
沫痰涎,为手太阴肺气内伤;四肢厥逆,小便失禁,精神萎靡,记忆力和听力减退,为足少阴
肾阳衰微。身痛、左半身及手足麻木,为风寒湿长期留滞肌肉经络,逐渐深入筋骨,正气日
虚,精血耗损。可见,患者全身性之里虚寒证,十分明显。病情虽复杂,其症结实属少阴寒
化,心肾阳微,尤以肾阳衰败为甚。所谓“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故抓住根本,坚持回阳救逆,益火消阴,大补命门真火,峻逐脏腑沉寒,守四逆辈,连服半
载,多年痼疾始得突破。

少阴证真寒假热(高热)
车××,男,74岁。成都市居民。
【病史】1975年4月初,感受风寒,全身不适。自以为年迈体衰,营卫不固,加之经济困难,略
知方药,遂自拟温补汤剂服之。拖延十余日,病未减轻,勉强外出散步,受风而病情加重。头
昏体痛,面赤高热,神志恍惚。邻友见之急送××医院。查体温39℃,诊为感冒高热,注射庆
大霉素,并服西药,高烧仍不退,病势危重,邀范老至家中急诊。
【初诊】患者阵阵昏迷不醒,脉微欲绝。已高烧三日,虽身热异常,但重被覆盖,仍觉心中寒
冷。饮食未进,二便闭塞。双颧潮红,舌淡润滑,苔厚腻而黑。患者年逾七旬,阴寒过胜,恐
有立亡之危。虽兼太阳表证,应先救其里,急投通脉四逆汤抢救之。
处方
生甘草30克 干姜60克 制附片60克(久煎) 葱白60克
【辨证】患者高热,神昏,面赤,苔黑,二便不通,似阳热之象。虽高热,反欲重被覆身;身
热面赤,而四肢厥冷。二便不通,却腹无所苦。苔黑厚腻,但舌润有津。高烧神昏,无谵妄狂
乱之象,而脉现沉微。参之年已古稀,体弱气衰,实一派少阴孤阳飞越之候,生气欲离,亡在
倾刻。故应急投通脉四逆加葱,直追其散失欲绝之阳。
【二诊】服上方二剂,热退,黑苔显著减少。阳回而阴霾之气初消,阴阳格拒之象已解。但头
痛、身痛,表证仍在;肾阳虚衰,不能化气,故仍二便不利。以麻黄附子甘草汤驱其寒而固其
阳,加葱生少阳生发之气。
处方
麻黄10克 制附片60克(久煎)
生甘草20克 葱白120克 四剂
【三诊】上方服四剂,头不觉昏,二便通利,黑苔退尽。唯身痛未除。虽阳回、表解,仍舌
淡,肢冷,阴寒内盛,呈阳虚身痛之象。宜温升元m而祛寒邪,以四逆加辽细辛主之。
处方
炙甘草20克 干姜30克 制附片60克(久煎) 辽细辛6克 二剂
【四诊】服二剂,余证悉除。其大病瘥后,真阳虚衰,以理中汤加味调理之。

处方
潞党参15克 炒白术10克 炙甘草10克 干姜片15克 制附片30克 茯苓12克
1979年7月18日追访,患者已79岁高龄,自病愈后,几年来身体一直较好。
【按语】临证辨别寒热,并不太难。但物极必反,“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此等寒热真假之
辨,一旦有误,危情叵测。前人对此,曾有较多之阐发。
本例证似阳热,而脉微欲绝,脉证不符。范老遇此寒热真假难分之际,全面审度,突出舌诊:
其舌质淡,为阴寒盛;苔黑而润滑有津,乃肾水上泛。断不可误认为阳热,实为阴寒内盛已
极,虚寒外露之假象。故遇此类危证,效仲景之法,敢于突破,常获显效。

四、客寒咽痛 3-01
四、客寒咽痛证:
原文313、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提要:少阴客寒咽痛的证治。
语译:少阴客寒咽痛,可用半夏散或汤通阳散结以治疗。
分析:咽中痛——风寒客于少阴之经,痰湿阻于咽喉,咽喉不利而痛。
可兼见:恶寒,气逆,欲呕,痰涎多,舌淡苔润等症。
辩证要点:虽咽痛,但咽部一般不红肿,或伴见恶寒,舌淡苔白等症。
病机:寒客咽喉,痰湿凝滞。
治法:通阳散寒,涤痰开结。
方药:半夏散及汤。
半夏(洗),桂枝,甘草(炙)。
上三味,等份为散,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
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现代用法:1三药等份为末,每次3-9g,日3次。亦可取散剂入水煎服。
2服法为少少含咽,或频频含咽,意在使药力持久作用于患处。
方解:半夏——燥湿祛痰
桂枝——祛风散寒
炙草——和中止痛。
诸药合用,涤痰开结,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李可说:“若断为寒闭上窍而致咽痛音哑者,脉必沉细迟微,咽部色红而不肿,舌
淡不渴,可迳用半夏散及汤方,即生半夏破洗10g,桂枝10g,炙草10g,加鲜生姜10片,水
500ml,煮沸2分钟,2次微冷服。辛甘温散,驱风逐涎,一二日即解。(原方用法为煮散,等分
研末,白饮和服方寸匕,后世医家认为,半夏有毒,不宜散服)”。
附:少阴咽痛五方分析表
方剂 原 因 症 状 治 则
猪肤汤 津伤虚热,咽燥痛。 下利咽痛,胸满心烦。 生津润燥。
甘草汤 客热咽喉肿痛。 咽痛。 清热利咽。
桔梗汤 客热咽喉肿痛。 咽痛服甘草汤不解。 清热,利咽止痛。
苦酒汤 痰热闭阻咽痛。 咽中生疮,不能语言。 涤痰开结,敛疮止痛。
半夏散 寒客咽喉痰湿凝滞。 表未解而咽中痛。 疏表化痰利咽。

(二)厥阴脏寒证 3-01
(二)、厥阴脏寒证:
原文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语译:病人出现干呕,吐涎沫,头痛的,为厥阴肝寒犯胃,浊阴上逆所致,用吴茱萸汤治疗。
提要:肝寒犯胃、浊阴上逆的证治。
成因:外寒直犯厥阴之脏,或肝脏内有久寒。
分析:干呕——肝寒犯胃,胃失和降。
吐涎沫(有两种情况:一是口中泛出清涎冷唾;二是从胃中泛出清冷涎沫)——为厥阴寒
盛,饮邪不化所致。
头痛(巅顶为甚,痛连目系)——厥阴寒盛,饮邪不化,浊阴循经上扰清窍所致。
辩证要点:头痛、呕吐或干呕吐涎沫,或少腹冷痛,或腹满寒疝,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细
弦等。
病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治法:暖肝温胃降逆。
方药:吴茱萸汤。(方见阳明篇)
吴茱萸汤在《伤寒论》中凡三见:一见于阳明虚寒“食谷欲呕”;二见于少阴寒邪犯胃,胃气
上逆,剧烈呕吐,出现“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三见于本条厥阴肝寒犯胃,浊阴上
逆。三条表现虽不尽相同,但肝胃两寒,浊阴上逆的病机是一致的。
案例90——肝寒犯胃头痛(血管紧张性头痛):
张某,男,75岁。2000年11月5号诊。
患者素有半侧头痛10年,每至冬季发作,发则头痛呈阵发性,痛不可忍,伴呕吐,吐出物为清
水痰涎,发作1-2小时可自行缓解或经服止痛片缓解,每天发作3-4次,经半-1月可自行停止。此
次发作已两个月不见缓解,且多方治疗无效。特到本所求治。
刻诊:头痛阵发性发作,发时痛不可忍,疼痛在巅顶部牵及前额,兼呕吐清水痰涎,面色苍
白,四肢冷,舌淡苔白水滑,脉沉弱。证属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治宜暖肝和胃,温中降逆。
方用吴茱萸汤。
吴茱萸(洗)20g,红参15g,生姜20g,大枣7枚。水煎服,4剂。
二诊:患者自诉服至第二剂时头痛呕吐已止,4剂服完已无不适感,二诊减量再服3剂以巩固疗
效。2年后随访愈后未发。
按:本例头痛呈阵发性,痛势剧而伴呕吐清水痰涎,肢冷面白,舌淡苔水滑,脉沉弱。证属肝
胃虚寒,浊阴上逆。吴茱萸汤能暖肝和胃,温中降逆,故投之效如桴鼓。 (余泽运
医案)
案例91——肝寒犯胃头痛(血管紧张性头痛)
患者,董某,女,35岁,2012年10月4日诊。
主诉:阵发性眼花,头痛5年。
患者诉:“5年前开始出现头痛,发作前先感眼前冒金星,随即出现头痛,疼痛以前额痛为主,
疼势剧烈,不能忍受,并伴眩晕,剧烈呕吐,吐至胃内无物为至,呕吐止则头痛渐缓解,每次
持续约半小时,每年发作2-3次。近半年发作频繁,约半月发作一次,久治无效,找你诊治”。
刻诊:诊脉弦弱,舌淡苔白,面色咣白,冬天怕冷,平时无病。
诊断:血管紧张性头痛。
中医辩证:厥阴肝寒上逆。
方选吴茱萸汤合头风散。
红参10g,生姜15g,大枣7个,吴茱萸15g,川芎30g。水煎服,4剂。
头风散1剂(方见前杂病验案案2),每服4g,2次/日,开水冲服。
10月9日二诊:服药2天眼花及头痛止,后未发作,药已中病,上方再服4剂。
11月24日诊:头痛眼花止后未发,随访至今,一切正常。 (余泽运医案)
案例92——寒逆头痛
苏某,女,12岁,本村人,2012年5月15日诊。
主诉:头痛,呕吐2小时。
患者素有头痛,发作则头痛剧烈,伴呕吐,屡止屡发。2小时前在学校听课时头痛突然发作,伴
见胃痛,剧烈呕吐,其母急送本所就诊。
刻诊:头痛剧烈,呕吐不止,吐出物为白色涎沫,胃痛阵阵发作,面色苍白,四末冰冷,冷汗
淋沥,口唇苍白略带紫绀。查:颈软无抵抗,病理反射(-),上腹部压痛(+)。舌质淡,苔
白腻,脉沉弱。
诊断:1血管性头痛;2急性胃炎。
中医辩证:厥阴肝寒犯胃之头痛。
由于胃痛呕吐剧烈,先注射爱茂尔+静点奥美拉唑60mg,待胃痛稍缓解时给吴茱萸汤加味。
太子参15g,吴萸12g,生姜15g,大枣7个,半夏10g,川芎12g,京子15g。
1剂,水煎服。
第二天病人面带喜色来告曰:头痛、呕吐已止,食欲大增,查见患者面色红润,胃部压痛消
失,其母见前方疗效极好,要求再服2剂以防复发。
按:吴茱萸汤对头痛兼呕吐剧烈,吐出物为白色涎沫者,无论是颅内高压头痛、还是神经性头
痛、血管性头痛,只要符合肝寒犯胃之病机者,均有1剂知,2剂已之奇效。 (余
泽运医案)

(三)、痰厥 3-01
(二)、寒厥(见少阴篇)。
(三)、痰厥:
原文355、病者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
吐之,宜瓜蒂散。
解词:(1)脉乍紧——指脉忽然出现紧象。
(2)邪——此指痰邪。
语译:病人手足厥冷,脉忽紧忽常,见心下满闷而心烦,饥而不能食的,为痰食雍结于胸中所
致,当涌吐胸中之痰邪、食滞,用瓜蒂散治疗。
提要:痰厥的证治。
分析:手足厥冷——痰实停于胸中,胸阳被遏,不能布达四肢。
脉乍紧——痰凝络阻,气血运行不畅,故脉忽紧忽缓。
心下满而烦——痰停胸中心下,气机阻滞不通。
饥不能食——病在上焦,未及中焦。
辩证要点:四肢厥冷,剑突下满而烦闷,饥而不能食,脉时见紧象,舌苔白滑腻。
病机:痰食阻滞胸中,阳气不能外达。
治法:涌吐停痰宿食。
方药:瓜蒂散。(方见太阳篇)。
(四)、水阻胃阳致厥(见太阳篇356条)。
小结:
寒厥—阴盛阳衰———回阳救逆—四逆类
热厥—阳热闭阻———辛寒清热—白虎汤
—燥屎闭阻———荡涤燥结—三承气
饮厥—水阻阳气———温胃化饮—茯苓甘草汤
痰厥—痰阻阳气———涌吐痰实—瓜蒂散
蛔厥—脏寒蛔扰———安蛔止痛—乌梅丸
血厥—血虚经寒———通脉散寒—当归四逆汤
气厥—气郁阳遏———疏肝解郁—四逆散
脏厥—脏气衰微———预后不良,未出治法
肝胃虚寒厥—寒邪内盛,阳气不布—温胃散寒降逆——吴茱萸汤
寒热错杂厥—中虚阳郁,阳气不布—发郁阳清上温下—麻黄升麻汤。
(三)厥阴经、脏两寒 3-01
(三)、厥阴经脏两寒证:
原文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语译:当归四逆汤证患者兼素有沉寒痼冷的宿疾,见呕吐腹痛,遇寒易发,呕吐清水,寒疝痛
经、少腹冷痛等,为厥阴经脏两寒,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
提要:论厥阴经脏两寒的证治。
成因:厥阴肝脏内有沉寒,肝血不足,复受外寒。
分析:内有久寒——指肝、胃等内脏的沉寒痼冷,症见呕吐脘痛、舌卷囊缩、寒疝痛经、少腹
冷痛等病证。
注:郝万山认为:内有久寒,指厥阴肝脏原有沉寒痼冷,又有血虚寒凝肝经,于是形成经、脏
两寒证。
辩证要点:在当归四逆汤证基础上,兼见反复胃痛、发则呕逆吐涎等与肝、胃有关的沉寒痼冷证。
病机:血虚寒凝,兼有肝胃沉寒。
治法:养血温经,暖肝温胃。
方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
五枚(一法十二枚),生姜半斤(切),吴茱萸二升。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
现代用法用量:当归15g,桂枝15g,芍药15g,细辛15g,炙草10g,通草10g,大枣8枚,生姜
42g,吴茱萸33g。
将药物放入水酒(清酒或黄酒)各半的溶液中煎煮,分五次温服。
注:以清酒和水煎药,可加强通阳散寒之力。
方解:当归四逆汤——养血通络,温经散寒
吴萸生姜———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加清酒煎———助诸药活血以散久寒。
郝万山说:当代临床,对证侯单纯,病机单一的病证,采用单一的方剂治疗,如单纯的厥阴脏
寒证选吴茱萸汤;单纯的厥阴经寒证选当归四逆汤,此即方证对应的选方原则。但临床病证常
十分复杂,病机也常有多个方面,若只用单一方证对应,对复杂病难免顾此失彼。仲景对经脏
两寒证,采用经、脏同治,两方合用,可解决复杂病证,多重病机选用复合方剂来治疗。
现代应用:用于胃痛、腹痛、腰痛、头痛、牙痛、产后腹痛、四肢酸痛、痛经、经闭、月经后
期、肢麻、阴缩、阴痿、妇人性交后缩阴、痹证、屡发冻疮、坐骨神经痛、雷诺氏病、脉管
炎、硬皮病、心功能不全、胃炎胃溃疡等属血虚、肝胃寒凝者,皆可用之。
案例9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灵石城关派出所所长高兴亮,51岁。患者于1941年护送抗大学员赴延安时,路经山西宁武县之摩
天岭,严冬大雪封山,雪深没膝,冻死七人,冻掉手指足趾多人。本人虽幸得肢体完好,但已
受严重冻伤。1966年发现双下肢冷痛,多次住院治疗无效,发展至1976年病情恶化。在山医一、
二院和省人民医院等5所大医院住院7个月。确诊为脑动脉硬化、心肌下壁梗塞、双下肢血栓闭
塞性脉管炎。后又赴晋中二院接受下肢放血疗法,10余日无效,建议高位截肢。绝望之下,于
1976年9月7日求治于余。诊见双下肢膝以下冰冷,左侧尤重,足趾青紫,电击样剧痛日夜不休,
左上下肢麻木。胸部憋胀刺痛,发作时以硝酸甘油片维持。脉沉细尺微,双足背动脉搏动消
失。面色苍白晦暗,畏寒神倦。此证由寒邪深伏血分,痹阻血脉,已成真心痛及脱疽重症。且
病经30年之久,已成沉寒痼冷顽症,非大辛大热温通十二经表里内外之乌头、附子猛将不能胜
任。遂拟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合乌头汤,加虫类入络搜剔,麝香辟秽通窍,合而为大辛大
热,开冰解冻,益气破瘀,通络定痛之剂。
生黄芪240g,附子60g,当归60g,川乌30g,丹参30g,黑豆30g,川牛膝30g,防风30g,麻黄15g,
桂枝15g,细辛15g,赤芍15g,桃仁15g,油桂10g,吴萸(开水冲洗7次)20g,另用(麝香1g、甲
珠5g、生水蛭粉3g、全虫3g、蜈蚣2条研粉分冲),蜂蜜150g,鲜生姜40g,大枣20枚。
上药加冷水2500ml,文火煮取500ml,兑入黄酒500ml,日3夜1服,4剂。
余住其家观察病情。服1剂,当夜安然入睡。4剂服完,诸症均退。原左足大趾内侧之溃疡亦收
口愈合,心绞痛及下肢电击样痛消失。后注射毛冬青针15盒,遂痊愈。随访至1999年,已76岁高
龄,身体健康。
按:本病属中医“脱骨疽”范围,由寒湿之邪痹阻血脉,日久指、趾坏死脱落,令人惨不忍
睹。本病分阳虚寒凝与湿热化毒二型,而瘀阻不通又为两型所共有。故活血化瘀之法,必须贯
彻始终。而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不论寒热,皆以黄芪为君。气旺则可推动血行,而黄芪
又最擅托毒生肌,为痈疽要药,亦脱疽首选药物。其药性和平,又非破格重用难以奏功。
寒凝型,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合乌头汤,随证加减,大辛大热,开冰解冻,效果极好。
《伤寒论》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主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恰合脉管炎之足部动脉消失之特
征),并治寒入经络,以致腰、股、腿、足疼痛。古今中外医家用治各类冻疮,疗效卓著。若
内有久寒,深入血分,形成“沉寒痼冷”之格局,又兼见寒主收引,经脉挛缩疼痛者,加吴茱
萸生姜白酒,合而为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吴茱萸最善解痉)则更为合拍。本病病程过
久,则非但血虚有瘀,其寒凝之程度,犹如冰结。加用《金匮》乌头汤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
表里内外,开冰解冻,更加虫类化瘀破徵之力,则如阳光一照,冰雪消融,栓塞一通,病即向
愈。 (李可医案)

第一节、厥阴病提刚 3-01
第二节、厥阴病提纲
原文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
止。
提要:厥阴病提纲。
语译:厥阴病,以口渴喜饮,饮不解渴,气上冲胸,胃脘部嘈杂热疼,虽饥而不欲食,或进食
后出现吐蛔等为主要表现。若用下法治疗,会出现下利不止。
分析:成因:寒邪郁遏厥阴相火,相火郁极乃发,相火上冲而成上热,阴寒未尽而成下寒,
形成上热下寒证。
病性:真寒、真热、寒热错杂。
症状:消渴(指渴而能饮,饮不解渴。非指糖尿病之消渴)——气郁化火,火热伤津所致。
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指病人感到有气由心下向上冲顶并伴有上腹部热痛,)——厥阴脉挟
胃贯膈,厥阴郁火循经上冲所致。
饥而不欲食(指嘈杂烦饿的感觉),食则吐蛔——热则消谷,肝热犯胃,故嘈杂似饥;脾气
虚寒,失于运化,则不欲食。脾虚肠寒而胃热,蛔虫上窜,故食则吐蛔。
下之利不止——热在上焦,中焦有寒,因热而误下,更伤中阳,故下之利不止。
总之,本证为邪入厥阴,使心包之火上炎——上热;火不下达,不能暖肾水以涵肝木——下寒。
辩证要点: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呕吐。
病机: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虚实相因。
注意:若误用攻下必伤脾胃阳气,使下寒更重,而出现“利不止”。
凡具此脉证者,可诊断为厥阴病。
注:郝万山说:由于厥阴病或寒、或热、或寒热错杂、或厥热进退、或愈、或死,因此单纯的
寒证、热证、死证、自愈证的原文,都不能代表厥阴病的特征,也就不适合作厥阴病的提纲,
仲景以寒热错杂为提纲,提示厥阴病具有变化多端、两极转化的特点。

二、厥阴病热证 3-01
二、厥阴病热证:
原文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语译:热利证,见下利赤白脓血,肛门灼热,伴里急后重,为邪入厥阴,湿热郁滞,下迫大
肠,损伤肠络所致,用白头翁汤治疗。
373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语译:下利赤白脓血,伴渴欲饮冷水,舌红苔黄腻的,为厥阴肝经湿热下迫大肠所致,用白头
翁汤治疗。
提要:辩湿热下利的证治。
分析:成因:肝经湿热下迫大肠或大肠湿热下注。
病位:大肠。病性:实热。
症状:热利(赤白脓血)——肝经湿热,下迫肠道,损伤血络,致传导失职。
下重(里急后重,即腹痛急迫欲下,肛门坠重难出)——肝经湿热下迫大肠,或大肠湿热下 注。
渴欲饮水——湿热内盛,耗伤津液。
可兼:腹痛发热,烦躁,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辩证要点:1、下利脓血,血色鲜艳;2、里急后重,肛门灼热;3、伴见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腻
等。
病机:肝经湿热下迫大肠,大肠传导失职。
治法:清热燥湿,凉肝止利。
方药:白头翁汤。
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折现代用量(按原量1/2折):白头翁15g,黄柏23g,黄连23g,秦皮23g。
水煎取汁,分2次服。
方解:白头翁——苦寒清热,凉肝止利
连柏———清热燥湿,坚阴厚肠
秦皮———清肝凉血,利湿止利。
诸药合用,清热燥湿,凉肝止利。
临床应用:本方治湿热痢赤多者疗效好。若里急后重者加木香、薤白;赤痢多加赤芍,白痢多
加白芍;血虚加阿胶;阿米巴痢加鸭胆子。
现代亦有用本方治疗眼病、盆腔炎、崩漏、阴痒、泌尿系统感染等属肝经湿热者。笔者体会,
白头翁一药对尿路感染表现为尿道灼热疼痛的,疗效卓著,其效远较“导赤散、八正散”为
优,为治疗尿道灼热痛的特效药,用量宜重,可在30-50g以上。

三、厥证治禁 3-01
三、厥证治禁:
(一)、寒厥禁下:
原文330、诸四厥逆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提要:虚寒厥逆禁下。
分析:诸四厥逆——指虚寒之厥而言,非指一切厥证。
不可下之——寒厥为阴寒内盛,阳气衰微所致,治当扶阳救逆,不可下之,误下则阳更衰而
阴更盛。
虚家亦然——谓虚寒之厥均禁下。
按:虚寒厥不但禁下,凡汗、吐、清法均禁用。
(二)、血厥禁下:
原文347、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也,下之死。
解词:(1)腹濡——即腹部按之柔软。
(2)亡血——指阴血亏虚。
提要:血虚致厥禁下。
分析:不结胸,腹濡——里无实邪结聚。
脉虚复厥——血虚不荣四末,不充脉道所致。
不可下——此证若兼大便不通,亦是血虚肠燥,不可下。
此亡血也,下之死——血虚误下,使血虚更甚,病情恶化。
原文347、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分析:脉促,手足厥冷同见,为阴盛阳虚之证。治宜温灸,以通阳散寒回厥。临床一般灸太
冲、关元、气海等穴。亦可灸药同用,选四逆、通脉四逆类方。
四、厥阴危重证(脏厥证) 3-01
四、厥阴危重证——脏厥证:
原文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提要:辩脏厥证。
分析:一个外感病,出现脉微而厥,当为少阴真阳衰微,但发展至七八日,出现全身皮肤发
凉,为在少阴心肾真阳衰竭的基础上,又发展至厥阴肝与心包相火衰竭,也就意味着五脏六腑
的阳气都已经衰竭,因此称之为脏厥。脏厥是指内脏真阳都衰竭而导致的四肢厥冷。内脏阳气
虚衰,正不胜邪,于是就出现其人躁无暂安时的现象,这很类似于正气散乱的循衣摸床,撮空
理线,因此病情险恶,预后不良。这属于六经病的终末期,故有人认为,厥阴病的实质是寒
证、死证,是六经病的最后阶段。
五、寒邪郁遏厥阴相火证 3-01
五、寒邪郁遏厥阴相火证:
原文331、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提要:辩厥热与下利的关系。
分析:厥阴病厥热胜复证,阴盛则厥逆,阳复则发热。
先厥(厥逆下利)——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后发热——阳气来复。
下利必自止——阳复则阴退,脾运亦健,故利自止。
见厥复利——阳气初复,再见厥冷,为阴寒又盛,故复利。
原文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
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解词:其喉为痹——指咽喉肿胀,吞咽不利。
提要:先厥后热,阳复太过的两种变证。
分析:厥热:厥多-阳复不及,阴寒太盛,病转寒-下利厥冷,持久不愈。
热多-阳复太过,转为热邪-火热上炎,熏咽喉-喉痹。
火热伤络,血液下出-便脓血。
原文336、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
日,故知自愈。
提要:厥热相等,其病自愈。
分析:阴盛则厥冷,阳复则发热。若厥热时间相等,为阴阳已趋平衡,故知“自愈”。
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
必便脓血。
提要:据厥热的时间诊断阳复太过的辩证。
分析:一般而言,厥热平衡,其病当愈。但若热稍多于厥,虽不能自愈,然治疗亦较易。但热
过多者,则会损伤肠络而致便血。
342、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提要:厥多热少,其病为进。
分析:厥为阴盛,热是阳复。今厥冷时间多于发热时间,知阳虚不能胜邪,病势向严重方向发
展,故其病为进。
原文332、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
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
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
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解词:(1)除中——久病胃败,反而突然能食的现象,叫“除中”。
(2)索饼——即面条。
(3)暴热——指发热突然出现。
(4)脉之——指诊断。
(5)旦日——指明天。
提要:辩利厥能食,疑似除中证。
分析:此条说明以下问题:
1、在厥热胜复过程中,厥与热日数相等,能自愈。
2、厥利而又能食者,要辩清是除中证,还是厥阴证?
A、 食面条后不发热或微热——胃气尚存,易治。
B、食后陡然发热,发热后突然衰竭而不发热——胃气垂绝的“除中”证。
3、厥热过程中,热多于厥者,必致气血雍滞,发生痈脓。
小结:
以上条文说明以下问题:
1、厥热相等,是阳气来复,阴阳趋于平衡,病自愈。
2、热多厥少,是正胜邪却,病势好转。
3、厥多热少,为正不胜邪,其病为进。
4、热而复厥,为阳复不及,病又发作。
5、但厥不热,是阴盛阳衰,病情危重。
6、厥退而热不止,为阳复太过,病从热化——向上,伤咽喉—喉痹
———向下,伤阴络—便脓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