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沙滩捡贝壳 | 张天鹏

 深圳文学 2022-04-07

实施科教兴国重大国策,必须秉持“以变应万变”的战略指导思想……


那天,看书看累了下楼散步。来到东郊菜园,背阴处残雪未消,我问这么早就上肥?菜农说不早了,翻地整地开垄挖渠,到清明前后就该种瓜点豆了。脑际就蹦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谚语。于是,就想到孟德尔以豌豆为对象做植物杂交试验时,提出的遗传基因的划时代概念。

回家的路上,一个哲学问题飘入我的脑际:是存在先于本质,还是本质先于存在?


上网看到:哲学家波普认为,存在着三个世界:物理世界(简称世界 1 )、精神世界(简称世界 2 )和客观知识世界(简称世界 3 )。

“世界 1 ”指的是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客体及其各种现象,如物质、能量、一切无机物质和一切生物有机体,包括人体及其大脑。因此,世界 1 中又包括了两个世界:无机界和有机界。“世界 2 ”指的是一切古今中外个体与群体的主观精神活动。波普认为主观精神是实在的,因为它对世界 1,尤其是对人和动物的躯体能起反馈作用,即它直接支配着人和动物的物质躯体并通过其活动表现出来。显然,世界 2 也可以划分为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世界 3 ”被波普定义为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如思维观念、语言、文字、艺术、神话、科学问题、理论猜测和论据等一切抽象的精神产物以及一切具体的精神产物,如工具设备、图书、房屋建筑、计算机、飞机和宇宙飞船等等。


何谓存在?从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着眼,我觉得,存在是潜在的存在者产生、量变、发生、发育、发展、形成、衰亡的过程。存在也是潜在的存在者被构思、设计、制造、形成、耗亡的过程。

何谓本质?从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着眼,我觉得,本质是潜在的存在者在产生、量变、发生、发育、发展以及被构思设计制造过程中产生质变,形成存在者后,所蕴含的根本属性。

无生命的物质、生物的社会属性,一般可看作存在先于本质。譬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都是先有有机物化石的存在,逐渐演化形成相应的存在者,然后具有存在者特有的根本属性。譬如砖。先用土、水混合相和,用模具打出砖坯,凉干,入窑焙烧,也是先有相应组成成分的存在,经过制作过程然后成砖,然后具有存在者特有的根本属性。再譬如土壤。土壤的形成告诉我们,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如果风化壳保留在原地,形成残积物,便称为残积母质;如果在重力、流水、风力、冰川等作用下风化物质被迁移形成崩积物、冲积物、海积物、湖积物、冰碛物和风积物等,则称为运积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母质代表土壤的初始状态,它在气候与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才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然后具有存在者特有的根本属性。可见也是存在先于本质。

生物的社会属性,特别是人的社会属性,也是存在先于本质。人往往先求生存,后图发展,然后根据社会需要或者自我追求,在社会实践中,他才成为某种社会角色那样的人,比如科学家、艺术家、农民、工人等等……

就生物的自然属性而言,由于遗传与变异的因素,情况要复杂一些。



生物学告诉我们,生物的亲代能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遗传物质的基础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亲代将自己的遗传物质DNA传递给子代,而且遗传的性状和物种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生命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在生物进程中得以代代相承,从而使后代具有与前代相近的性状。

只是,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的个体之间,是绝对不会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这种现象叫做变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人类中多数变异现象是由于父母亲遗传基因的不同组合。每个孩子都从父亲那里得到遗传基因的一半,从母亲那里得到另一半,每个孩子所得到的遗传基因虽然数量相同,但内容有所不同,因此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新的组合体,与父母不一样,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一样,而形成彼此间的差异。正因为有变异现象,人类才有众多的民族。除了外形有不同,变异还包括构成身体的基本物质--蛋白质也存在着变异,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特异的蛋白质。所以,如果皮肤或器官从一个人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上便会发生排斥现象,这就是因为他们之间的蛋白质不一样的缘故。


还有一类变异是遗传基因的突变,这类突变往往是由环境中的条件所诱发的,这种突变的基因还可以遗传给下一代。


遗传和变异是对立的统一体,遗传使物种得以延续,变异则使物种不断进化。



变异有三种类型。主要是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是产生新生物基因的根本来源,也就是产生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来源。人类可以通过人工诱变的方法创造利用更多的生物资源,比如说辐射、激光、病毒、一些化学物质(常用的是秋水仙素)都可以产生变异。而遗传则是变异后新物种繁育的必经方法,变异只有通过遗传才能使变异在下一代表现。

生物的变异有些是可遗传的,有些是不可遗传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外界因素如光照、水源等造成的变异,是不会遗传给后代的。

我们有从父母获得的遗传物质,保证我们人类的基本特征经久不变。从这种意义上说,遗传是本质先于存在。

基因突变是产生新生物基因的根本来源,也就是产生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来源。人类可以通过人工诱变的方法创造利用更多的生物资源,从这种意义上说,变异则是存在先于本质。

再回顾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作为“世界 2 ”的精神世界,在传统与现实,现实与未来之间,同样存在遗传与变异。

作为“世界 3 ”的精神产物世界,表面上看,似乎是本质先于存在。譬如一架飞机,在制造之前,已设计好图纸,功能用途以及性能已经设定,好像是本质先于存在。其实,这个本质,仍然是从构思、创意、设计、绘图而来,再经过制造把潜在的存在者变为实然的存在者,使其具有它特有的根本属性。回到前面所述,何谓本质?从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着眼,我觉得,本质是潜在的存在者在产生、量变、发生、发育、发展以及被构思、设计、制造过程中产生质变,形成存在者后,所蕴含的根本属性。因此,还是存在先于本质。


赫胥黎曾将达尔文对自然选择的论证作过精炼的表述:所有的物种都是由共同的祖先所产生的变异进化而来,通过这种转变和自然选择的过程,首先产生出固定的品种,随后产生新的物种。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有从父母获得的遗传物质,保证我们人类的基本特征经久不变。从这种意义上说,遗传是本质先于存在。

基因突变是产生新生物基因的根本来源,也就是产生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来源。人类可以通过人工诱变的方法创造利用更多的生物资源,从这种意义上说,变异则是存在先于本质。

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