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明英宗是昏君还是贤王?

 强哥的书屋 2022-04-07

关于历史的争议很多,正是因为历史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史书记载有很多出入。正如《史记》对皇帝的评价一样,明清两代皇帝嬗变的案例也不少。

其中,明英宗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明朝官方正史记载的明英宗,可以说是一位至善至美的贤明君主。然而明清之际,明英宗的官方正史发生了变化。

此时的明英宗已经不再是至高无上的君主,而是被描述成了一个没有任何过错的忠君。不仅如此,在正史的描述中,这个断层并不是真正的中立,而是偏向于明显恶化的局势,也就是说,明英宗的形象在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果然,在明朝官方的正史记载中,明英宗的形象完全变成了一个无能的昏君,而在明朝的正史记载中,明英宗根本没有翻身的机会。

同一位君主在不同时期的历史评价如此不同,必然有诸多影响因素。再加上明英宗的特殊地位,其深意值得探究。

首先,从明英宗本人的独特性来说,他的君主身份是一个有影响的因素。中国古代社会是中央集权的国家,也就是说国家的一切都可以按照皇帝的意愿发展。

所以明朝明英宗的记载是否受到皇权的影响不得而知,清朝统治者是否会因为前朝皇帝树立了自己的形象而丑化前朝皇帝也不得而知。

总的来说,在形象演变的过程中,政治取向肯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于是也出现了一种“清廷谤明论”。从上面的推测,也可以说出这个理论的由来。

下面将进一步阐述明英宗从一代明帝演变为昏君的过程,以及“清廷谤明”是否属实。

1.以明英宗为例,分析清朝君主从一个英国君主到昏君的演变。

明英宗是明朝的第六任皇帝,曾直呼朱祁镇。明英宗的政治生涯非常神秘。八岁时,年幼的朱祁镇继承皇位,但此时的朱祁镇还很年轻,没有执政能力,于是出现了太后和“三阳”军团共同掌权的政治体制。

当朱祁镇成年后,他有能力掌管国家事务,然后就发生了“民变”事件。在这场平定叛乱的战争中,明英宗不幸沦为阶下囚,后被释放。回国后被自己的景帝软禁,最后通过“夺门之变”重新掌权。就是这样一个传奇故事,也给明英宗的政治生涯带来了诸多褒贬不一的说法。

但在明朝时期,明英宗的形象还是得到了肯定,这体现在为英宗建庙,也体现在官方的明英宗实录中。但正是这些,让明英宗的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明朝是英宗统治时期的原因分析。

上述明代明英宗的形象是正面的,尤其是在《明英宗实录》中。总的来说,说明《明英宗实录》中的英宗形象是豪迈的、睿智的、有决断能力的,具有贤明君王的一切特征。

首先,《明英宗实录》中的决策权体现在著名的“民变”事件中。当然,除了这场战役,《明英宗实录》中记载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朝廷的很多政务都是明英宗一个人决定的,也因为这些政治决策推动了明朝的发展,但有一点就是《明英宗实录》中刻意刻画了明英宗的决策能力。

如前所述,明英宗继位时年仅八岁。在这个年纪,他还没有独立的能力,所以太后和“三阳”军团才是真正的统治者,但《明英宗实录》中却很少提及。

特别是《明英宗实录》中记载了明英宗发动“民变”的始末,却没有提到王镇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可见,明英宗确实有决策的能力,但没有《明英宗实录》记载的那么优秀。《明英宗实录》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明英宗实录。

勇敢和智慧也有夸大的成分。明英宗能够亲自主动“改土木”,确实表现了明英宗的勇敢,但《明英宗实录》将“改土木”的失败完全归咎于王镇,也对明英宗有一定的美化。

所以明朝的明英宗形象确实是英明的,对明朝的治理也是有所建树的,但并不完美。

2.明末清初为明英宗统治时期的原因分析。

到了明朝中后期,《明英宗实录》有了变化,不再一味地赞美明英宗,也不再为了美化明英宗而忽略很多真实的史实,像《明英宗实录》。

这一时期,明英宗的形象发生了向中庸的转变,而这种转变的落脚点就是前面提到的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前期太后和“三阳”军团的支持,一个是王镇。

首先,在这一时期,明英宗统治初期的记载在一定程度上不再被忽视,如《明英宗实录》所记载的,但太后和“三阳”军团在这一时期的作用受到重视。

这样一来,自然就打破了《明英宗实录》在整个正统时期赞扬明英宗独立施政的说法,证明了《明英宗实录》中的记载并非都是真实的史实。

此外,对明英宗形象影响最大的是许多史籍中对王镇的评价。《明英宗实录》中记载的王镇是个败家子,是个奸夫。他还将明英宗“变法”的失败归咎于王镇。

这一时期的史料对王镇的评价大体一致,但不同的是,他在批评王镇的同时,也对明英宗进行了评价。对王镇的评价越苛刻,明英宗的昏庸就越明显。

因为王镇是明英宗非常宠信的臣子,他越是通奸,就越证明明英宗听信谗言,没有睿智的判断能力,这又一次打破了《明英宗实录》中塑造的完美形象。

3.浅析清朝是明英宗昏君时期的原因。

到了清代,对明英宗的评价又一次急转直下,从一个霸主的形象变成了一个昏君的名号,尤其是到了乾隆时期,对明英宗的评价更是一锤定音。

乾隆皇帝对明英宗的评价总是昏昏沉沉,靠边站,尤其是在宠信王镇的事情上,乾隆言辞犀利,说明英宗是一个昏庸无能,使皇权外流的人。

偏袒王镇确实是明英宗一生中最大的批评。但清朝修订的史料中也提到了明英宗放纵曹吉祥等昏庸行为。此外,明英宗因为听信了王镇的话而一败涂地。他也被俘虏了几年,回国后丢掉了王位。这些都是清史否定明英宗的原因。

然而,这些判断也有失偏颇。虽然这些错误是真实的,但明英宗在位期间做出了许多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治决策,如释放庶人、革除嫔妃、埋葬嫔妃等等。

所以可以解释,英宗虽然不完美,不漂亮,但也不像《清史》里说的,总是昏昏沉沉的。用钟繇的形象来形容明英宗可能更合适。

二、以明英宗的沿革为例简要分析清廷谤明论。

根据上述史料,“清廷谤明论”确实有一定道理,但如果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种说法并不充分。“清廷谤明论”虽然在明英宗的人物评价中处处体现,但只是个例,并不是普遍现象。所以“清廷谤明论”是否真的存在还是值得怀疑的。

上述记载的朝廷正史内容,很大程度上是为政治服务的,因此其政治作用可能比史料价值更重要。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明清两代,都不可能单纯从明英宗本身来评价明英宗,这里面肯定有很多政治因素。

首先,是巩固皇权。明朝时期美化明英宗是为了巩固明朝的皇权,清朝丑化明英宗是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因此,政治角色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清廷谤明”的说法,在其他皇帝使用时就表现出不适。比如清朝“平反”了很多明帝的形象,反对民间对这些明帝的丑化。

看来清朝真的没有再诋毁明朝的意思。明英宗的形象之所以被乾隆颠倒,可能是出于皇权本身的维护,而非个人喜好。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明英宗形象的演变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个人意愿的结果,而《明英宗实录》中的明英宗形象既不是完美美丽的,也不是清朝时期昏昏沉沉的那种昏庸。

明英宗的形象更符合过渡时期中国领导人的形象。他昏庸地信任了王镇等奸诈小人,但也做出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优秀决策。

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