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1言一知百:标本之道,天之道

 黄帝内经参详 2022-07-28 发布于山东

岐伯最后对阴阳标本逆从之道进行了总结。先附录原文如下:

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

“夫”字放在句首,表示岐伯将要发表一番议论之词,以区分于“故曰”先贤之言与《大要》医门圣典之语。

此段议论在《素问·标本病传论》中被岐伯表述为:“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可资参看。

一、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

1.“标本之道”在《素问·标本病传论》中被表述为“阴阳逆从标从之为道。”

标本者,阴阳先后之气。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病有外感、内生之别。《素问·标本病传论》岐伯讲:“人有客气,有同气。”六气邪客于人身为客气,人身三阴三阳之气同于六气者为同气,例如厥阴之气同于风气、阳明之气同于燥气等。人身正气调合,先感六气而致病为本,后生三阴三阳正气失合之病为标。反之,三阴三阳正气失合先病为本,后生同于六气之病者为标。

标本根于阴阳,逆从法乎标本。标本之道,前承阴阳,后启逆从,是以本篇大论中岐伯以“标本之道”之缩称来代替《素问·标本病传论》“阴阳逆从标从之为道”之全称。

2. 要而博,小而大

“而”表示转折、递进关系。

要、博对举,要而论之,博而采之。“要”为扼要、要而言之,岐伯所多次引用《大要》之典籍名亦是此谓;“博”为触类旁通、所该广博。标本之道,虽为至精至微之“大要”,但所该者“广博”。

小、大对举,言一为少,知多为大,虽言简意赅,但知百病之所生、所从、所害。

3. 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

此是对“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的补充说明。“一”代指“标本之道”。百病之生害、取治、逆从皆不离标本之要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作者讲:“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言一而知百,纲举则目张,掌握了本质规律也就能统领万千现象,是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岐伯讲:“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寓意医工灵活掌握了“标本之道”这个一以贯之的“一”,就能在诊病制方之实践中做到有余,正行无问,诊不迷,经不乱。

二、言标与本,易而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

言、察对举。言者,明知标本,坐而论道;察者,察气观色,制方给药。

言标与本易而”标本之要,要中之要,如本篇大论《至真要大论》篇名所谓“至真而大要”,医理要道精炼再精炼,提纯再提纯,损之又损,精华至至,无以复加。以其精纯至极,故称为“易”。标本之道犹如乾坤之道,《易经·系辞上》讲:“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标本之道,易知易从,探赜索隐,幽深玄妙,无以再探,钩深致远,无以再隐,探之索之,在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中即是“损之”之法:“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标本之至道已得,易知易从,谨而行之,无所再损,是以“易而勿损。”

另外,《素问·标本病传论》中的说法是“易而勿及”。兹不节外生枝,存而不论。

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气有不正,皆赖调和,本篇大论后文有段对话,谨附录如下:

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

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惟明知标本之道,方可逆从取治相得之法,疏气令调,各归其宗。本篇大论中,岐伯也反复申讲“谨候气宜,无失病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甚至还有病机十九条之谓。人秉气而生,《灵枢·本神》岐伯讲:“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百病亦生乎气,《素问·举痛论》黄帝讲:“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张介宾《景岳全书·诸气》注曰:“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则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而凡病之为虚为实,为热为寒,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讲:“治病必求于本。”本篇大论岐伯亦讲:“病反(返)其本,得标之方。”本为病之源,标为病之变,知病于何气,又知传变于何气,则取治之道方有凭依,气乱方可令调,张介宾曾有感而发:“又近见应震王氏曰: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旨哉斯言!是实治身治病第一大纲,而后学鲜有知者。”

三、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

“明知胜复”乃承“气可令调”而为言,胜复之气交相迭至,胜至则复,复而太过又胜,无有定数,气衰乃至,气胜民病,调气有道,本篇大论前文岐伯有言:“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其道也。”

“为万民式”。“式”为准则法度。知“标本之道”一,则知其要矣,知要则可为万民之准则。本篇大论前文岐伯所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即是此谓。

天之道毕矣”。标本之道,非人之可为,乃客观规律,是以称为上天之道。标本之道乃天道之至精至微者,可为万民准则,是以称为“毕矣”。

由此可知“标本之道”在岐伯心目中神圣崇高地位。

关于“标本”病传先治本还是先治标的问题,请参看《素问·标本病传论》,其中有详细论述,对于理解标本之道何以如天道般重要相当有裨益。

岐伯既然提到提到了“胜复之变”,黄帝遂顺势抛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胜复之变,早晏何如?

明日继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