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亏损超千万,海底捞为什么不牛了?

 上林院 2022-04-08

继去年11月传出关停300家门店的消息后,海底捞又有坏消息传来。

3月23日,海底捞正式公布2021年全年业绩。根据财报显示,海底捞2021年全年实现营收411.12亿元,同比增长43.7%。其中归母净利润为-41.6亿元,去年同期为3.1亿元,同比转亏。

海底捞2021年亏损总额差不多等于之前三年的利润总和,大概相当于每天亏损超1000万。

曾经走上神坛的火锅龙头

2011年5月,一本名为《海底捞你学不会》的图书畅销全国,引起了业界对这家火锅连锁店的极大关注和热议,在此之后其一路披荆斩棘,纵横火锅江湖罕见敌手。

海底捞起家于四川简阳,其创始人张勇当时才24岁。他曾自嘲当年的自己是“四无”创业者,一无能力、二无学历、三无本钱、四无背景。甚至连火锅底料都不会炒,只好买本书,左手拿书,右手炒料,边炒边学。

1999年,也就是海底捞创立的第五年,迈出跨区域扩张第一步——在西安开店,随后进军北京,并且建立上下游分公司形成集团。2018年在港股上市,开盘当天市值突破千亿,同时也是唯一一家营收超百亿的中国餐饮企业。

海底捞之所以如此成功,首当其冲的就是极致的服务。早在90年代初创时期,这一点就是张勇的制胜法宝。当时四川的火锅江湖杀得难解难分,而他家火锅的口味比不上别家,就只好另辟蹊径与对手比服务,通过极致的服务来吸引客人。也正是这次歪打正着,奠定了海底捞追求极致的服务特色。

因为经常上热搜,海底捞的极致服务甚至被其它行业当做学习的标杆。诸如排队等候时免费擦皮鞋、做美甲、送生日礼物、独自用餐玩偶作伴,送本地特产给外地食客等,用网友的话说:“海底捞的服务员是有毒的。”

其次,是强大的供应链。对于海底捞这种连锁餐饮企业来说,当规模超过十几家时,会因为传统的采购、品控、物流管理模式等难以统一协调而出现非标准化现象,不仅影响品质,还会造成成本端的压力。

2013年,海底捞花费数千万巨资打造的蜀海供应链实现全国全网平台化服务、集中化采购、集中化中央厨房处理。除了服务自家以外,还成为7—11、青年餐厅、西贝、热辣壹号等连锁餐饮企业的“中央厨房”。

还有,就是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在海底捞内部,张勇似乎是个“甩手掌柜”。既不管事,也不管钱,只管人,确切地说是管人性。因为基层员工大多文化水平低,所以采用多劳多得、计件薪酬的方式让其树立“双手改变命运”的理念。

而且海底捞的大部分高管都是从基层摸爬滚打一路上来,比如杨晓丽当年就是因为羡慕员工制服好看而跳槽到海底捞,多年来跟着老板张勇一路开疆拓土走上总裁位置的。

另外,其店长培训机制是师徒制,员工可以从初级员工一路往上升,到了一定层次之后由师傅提名进入人才库,再由店长推荐至海底捞大学培训后升到储备店长。这种“连住利益,锁住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海底捞快速扩张的底气所在。

风光不在,亏损关店

但正如老话所说,花无百日红。即使强大如海底捞这种行业龙头,也逃不过亏损的魔咒。

3月23日,海底捞2021年业绩财报显示亏损超过40亿,也是海底捞上市以来首个全年度亏损的财年。与2020年业绩相比增收不增利,尤其是净利润同比下降超过85%。截止业绩公布当天,其市值从4700亿港元高点已跌去7成。

翻台率作为海底捞傲视群雄的利剑,如今也已经露出疲态。海底捞的翻台率刚上市时为5.0次/天,2019年该数据下降至4.8次/天,到2020年跌至3.5次/天,而2021年上半年进一步下滑至3.0次/天。

3次/天已经是微赚,稍有不慎就会转盈为亏。海底捞也表示在平均翻台率未达标之前不会大规模扩张。

从门店数量来看,整个2021财年,新开店421家(包括2020年因疫情原因而延后到2021年上半年开业的286家),关店276家,净开店145家,但与2020年的新开门店544家相比差距明显。

之所以有如此结果,是因为张勇在2020年6月份曾判断疫情三个月后结束,因此在整个行业都储备物资准备“过冬”时,海底捞却“别人恐惧时我贪婪”走上了史上最激进的扩张之路。某种程度上说,这也为日后的亏损埋下了伏笔。

巨额亏损的原因何在?

财务数据显示,2021财年闭店计划处置长期资产的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以及管理层采取审慎态度计提的减值损失合计超过36.5亿元。

闭店损失如此之大,源于2021年11月推出的“啄木鸟计划”,该计划试图通过关停亏损门店来挽救经营状况。截至去年底,已有260家海底捞餐厅被“啄木鸟计划”永久关闭,32家餐厅暂时停业休整。

如此断臂求生,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财报成本端显示,海底捞2021年的年度亏损数据基本都由开店而产生,由此推算因盲目开店而产生的融资成本大概在5-6亿/年。

也就是说抛开扩店计提的损失,海底捞的全年业绩能维持盈亏平衡就算烧高香了。另外,啄木鸟计划“店不裁员”无形之中又增加了人力成本,拉低了运营效率。

原材料方面,本身得益于自己强大的供应链,向上游议价很有竞争力,但因大规模闭店带来的采购规模缩小,导致议价能力下降。不过也不排除疫情过后,大幅瘦身的海底捞能像星巴克那样走出低谷。

其次,海底捞所处的火锅赛道已经进入深红海。

从供给端看,火锅行业具有菜品标准、工艺简单、复制性强,进入门槛低等特征,所以厮杀激烈已成为常态。

内有呷哺呷哺推出“火锅+茶饮”模式近身格斗,巴奴毛肚火锅剑走偏锋的打造“极致毛肚”单品IP,锅圈食汇、朝天门码头等新锐火锅品牌也完成了新一轮融资。

外有太二酸菜鱼、杨国福麻辣烫等新潮餐饮跨赛道竞争。而需求端因为疫情的反复短期内很难看到大的起色,因此又要面对宅家自嗨锅的竞争。

最后,疫情只是海底捞巨亏的导火索,而张勇对疫情的战略误判更是不容忽视的原因。张勇也曾坦言;“2020年6月我进一步作出扩店的计划,现在看确实是盲目自信。当我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已经是今年1月份,等我做出反应的时候已经是3月份了”。

如果没有疫情,华丽的增长数据就能掩盖一切企业内部的问题,而在泥沙俱下的紧缩周期,任何一个内部小问题都有可能让辉煌成为过往。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亏损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未必是坏事。张勇卸任,草根CEO杨利娟上台,或许会在未来交给我们另外一份答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