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语复习教案:文言句式

 中小学阅读写作 2022-04-08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不同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以及主谓倒装、省略句和文言固定结构)特征及运用规律。  

2.准确理解并运用每种特殊句式灵活翻译。  

3.了解古今汉语的演变,掌握语言的发展趋势,合理运用语言,体悟古文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难点  

归纳总结文言句式特征及运用规律  

三、课型  复习课  

四、课时 2课时    

五、教具  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判断句——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  

1.示例:  

① 亚父者,范增也。                  

②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③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④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⑤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⑧ 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⑨ 刘备,天下枭雄。  

2.小结:(1)①……者,……也 ;           

②……,……者也;  

③……,……者;    

④……,……也。  

(2)用“乃”、“即” “为”、“则”、“皆”等词表判断。  

(3)没有任何标志的判断句。   

(4)用“是”字表判断。  

3.应用体验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柳彧,字幼文,河东解人也。父仲礼,为梁将,败归周,复家本土。彧少好学,颇涉经史。高祖受禅,累迁尚书虞部侍郎,以母忧去职。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上嘉其婞直,谓彧曰:“大丈夫当立名于世,无容容而已。”于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彧上表曰:“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谧,共治百姓,须任其才。昔汉光武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备知情伪,与二十八将披荆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后,无所职任。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前任赵州,暗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干子弓马武用,是其所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至尊思治,无忘寝兴,如谓优老尚年,自可厚赐金帛,若令刺举,所损殊大。”上善之,干子竟免。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曰:“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其见重如此。  

译文:(1)他的父亲柳仲礼是梁朝的将领,战败后归附后周,又回到祖籍安了家。柳彧年轻时很爱学习,阅读了许多经史典籍。  

句式分析:句中的“为梁将,败归周”是用“为”表判断的判断句。  

(2)和干子骑马射箭用兵打仗,是他所擅长的;担任管理百姓的职务,就不是他所懂得的了。陛下希望天下清明,时刻不忘,如果认为应该尊重优待年长者,本可多赏赐他们钱物,如果让他去任刺史施政,危害非常严重。  

句式分析:句中的“是其所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是用“是”“非”表判断的判断句。  

(3)因为他家里贫穷,皇上命令有关部门为他修建住宅,并说:“柳彧是一个正直的人,是国家的宝贝。”他就是这样被皇上看重。  

句式分析:句中的“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是用“……,……也”表判断的判断句。  

参考译文:  

柳彧,字幼文,是河东郡解县人。他的父亲柳仲礼是梁朝的将领,战败后归附后周,又回到祖籍安了家。柳彧年轻时很爱学习,阅读了许多经史典籍。高祖登基后,他多次升迁官至尚书虞部侍郎,后由于为母亲服丧而离职。柳彧后来升迁为治书侍御史,在任上严词正色,很是被朝廷官员所惧怕。皇上嘉奖他正直,对柳彧说:“大丈夫应当在世上树立英名,不应只是随波逐流附和众人。”此时刺史多由武将担任,大都不称职。柳彧上书道:“当今天下太平,四海清静,治理百姓,应该任用那些有才干的人。前代汉光武帝是一代明君,他由一个普通百姓而兴起,完全了解事情的全面利弊。他和二十八位将领披荆斩棘,取得天下,等到成功之后,却没有任命他们担任具体职务。我看到诏书,任命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这个人年近八十,已届迟暮,风烛残年。先前担任赵州刺史,不懂职责,政务都由手下一班小人处理,贿赂之风公然盛行。和干子骑马射箭用兵打仗,是他所擅长的;担任管理百姓的职务,就不是他所懂得的了。陛下希望天下清明,时刻不忘,如果认为应该尊重优待年长者,本可多赏赐他们钱物,如果让他去任刺史施政,危害非常严重。”皇上认为他说得对,和干子最终被免去了刺史职务。因为他家里贫穷,皇上命令有关部门为他修建住宅,并说:“柳彧是一个正直的人,是国家的宝贝。”他就是这样被皇上看重。  

(二)被动句——看清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  

1.示例:  

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②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③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⑤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⑦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⑧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⑨ 由是观之,王之蔽甚矣。  

2.小结:    

(1) “于”、“受…于”   

(2) “见”、“见…于”   

(3) “为”、“为…所 …”  

(4) 用“被”字表被动。  

(5) 没有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3.应用体验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其余桃。”(2)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3)故有爱于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于主,则罪当而加疏。故谏说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之矣。  

(1)译文:从前弥子瑕被卫国君主宠爱。  

句式分析:句中的“见……于”表被动。  

(2)译文:弥子瑕的德行和当初一样没有改变,以前所以被认为贤德(孝顺)而后来被治罪的原因,是卫君对他的爱憎有了极大的改变。  

句式分析:“前见贤”中的“见”表被动。  

(3)译文:所以说,被君主宠爱时就认为他聪明能干,愈加亲近;被君主憎恶了,就认为他罪有应得,就愈加疏远。  

句式分析:“故有爱于主”中的“于”表被动,“见憎于主”中的“见…于”表被动。  

参考译文:  

从前弥子瑕被卫国君主宠爱。按照卫国的法律,偷驾君车的人要判断足的罪。不久,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知道这件事,就连夜通知他,弥子瑕就诈称君主的命令驾着君主的车子出去了。君主听到这件事反而赞美他说:“多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病竟愿犯下断足的惩罚!”弥子瑕和卫君到果园去玩,弥子瑕吃到一个甜桃子,没吃完就献给卫君。卫君说:“真爱我啊,自己不吃却想着我!”等到弥子瑕容色衰退,卫君对他的宠爱也疏淡了,后来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个人曾经诈称我的命令驾我的车,还曾经把咬剩下的桃子给我吃。”弥子瑕的德行和当初一样没有改变,以前所以被认为孝顺而后来被治罪的原因,是卫君对他的爱憎有了极大的改变。所以说,被君主宠爱时就认为他聪明能干,愈加亲近;被君主憎恶了,就认为他罪有应得,就愈加疏远。因此,劝谏游说的人,不能不调查君主的爱憎态度之后再游说他。  

(三)宾语前置句——判定形式,调整前置宾语到动词后  

1.示例:  

① 忌不自信。  

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  

④ 不吾知也。  

⑤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  

⑥ 古之人不余欺也。  

2.小结: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3.示例:  

① 沛公安在?  

② 彼且奚适也?  

③ 豫州今欲何至?  

④ 乐夫天命复奚疑?  

⑤ 复驾言兮焉求?  

⑥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⑦ 不然,籍何以至此?   

⑧ 奚以知其然也?  

4.小结: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5.示例:  

① 惟命是从。   

② 惟利是图。   

③ 惟余马首是瞻。    

④ 惟兄嫂是依。   

⑤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⑥ 夫晋,何厌之有?  

⑦ 何陋之有?  

马首是瞻:士兵看着将帅马头的方向而进退。比喻追随某人行动。  

6.小结:用“之”或“是”为标志,强调宾语。  

7.宾语前置句的三种形式:  

(1) 否定句中如果是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提前;  

(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提前;  

(3) 用助词“之”“是”把宾语提前。  

8.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封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译文:先生并没有向人要求,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  

句式分析:句中的“奚为不受”为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为奚不受”。  

参考译文: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赏给他一座城,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受。那人回去,又再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好品德是足够用来保全他的节操的。”  

(四)定语后置句——察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  

类 型 例 句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中心词+数量词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1.练习:  

① 求人可使报秦者,末得。  

②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④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⑤ 尝贻余核舟一。  

2.应用体验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前一夕,宿诸贤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帅向北行,以壶觞随。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水蚀道几尽,肩不得比,先后累累如鱼贯。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又三十步,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面正平,可坐而箫,曰凤箫台。又六七步,奇石怒出,下临小洼,泉冽甚,宜饮鹤,曰饮鹤川。自川导水为蛇行势,前出石坛下,锵锵作环佩鸣。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琴声与泉声相和,绝可听。  

译文:有一位擅长弹琴的客人,不喜欢泉水独自清鸣,就弹琴来跟泉水争鸣。琴声跟泉水声相应和,非常好听。  

句式分析:该句“客有善琴者”为定语后置句,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有善琴客者”。  

参考译文:  

头一天晚上,各位贤士大夫住宿休息。到了第二天,出发时,成群向北走,带着酒壶和酒杯。大约走了二里远的地方,才遇到涧流,于是沿着山涧而行。流水把道路侵蚀得无一完整,不得不侧着身子走,先后紧紧相连像鱼群一样。又过了三里左右,两岸都是桃花,山里寒冷,花开得晚,到现在才繁盛。又走了三十步,怪石像人一样站着,高约十尺多,面平整,可以坐下来吹箫,叫作凤箫台。又走了六七步,怪石突出,下面是一口小泉,泉水很冷冽,适合用来给鹤饮用,叫作饮鹤川。从小川引水,像蛇行一样蜿蜒,从石坛前面流下,声音就像玉佩碰撞一样。有一位擅长弹琴的客人,不喜欢泉水独自清鸣,就弹琴来跟泉水争鸣。琴声跟泉水声相应和,非常好听。  

(五)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句——分析句子结构,调整状语到动词前  

类 型 例 句  

用“于”字构成介词结构,后置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用“以”字构成介词结构,后置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用“乎”字构成介词结构,后置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1.练习: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③ 赵氏求救于齐。  

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⑥ 申之以孝悌之义  

⑦ 请其矢,盛以锦囊。  

⑧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⑨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⑩ 遂与秦王会渑池。  

2.应用体验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崔福者,故群盗,尝为官军所捕,逸去。因隶军籍。收李全有功,名重江、淮,又累从陈 捕贼,积功至刺史、大将军。会淮兵有警,步帅王鉴出师,鉴请福行, 因厚遣之。(1)福不乐为鉴用,遇敌不击,托以葬女擅归,亦不闻于制置司。鉴怒,请必正其慢令之罪。(2)会 亦厌忌之,遂坐以军法,然后声其罪于朝,且自劾专杀之罪。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燕王在朝廷行跪拜之礼,派遣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从大王的吩咐。)  

译文:(1)崔福不乐意被王鉴调用,遇到敌人也不出击,以给女儿下葬为借口擅自回来,也不向制置司报告。  

句式分析:句中“托以葬女擅归”“亦不闻于制置司”皆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以葬女托擅归”“亦不于制置司闻”。  

(2)恰巧陈 也讨厌憎恶崔福,于是便按军法问罪了,然后才向朝廷禀告了崔福的罪状,并且自己弹劾自己专擅杀人之罪。  

句式分析:句中“遂坐以军法”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遂以军法坐”。  

参考译文:  

崔福这个人,原本是盗贼,曾经被官军搜捕,但他逃跑了。于是就加入了军籍。(因为)收服李全立了功,在江、淮一带名气很大,又屡次跟随陈 剿捕盗贼,累积功劳升任刺史、大将军。适逢淮兵发出警报,步兵统帅王鉴发兵,王鉴请求让崔福同行,陈 于是隆重地给他们送行。崔福不乐意被王鉴调用,遇到敌人也不出击,以给女儿下葬为借口擅自回来,也不向制置司报告。王鉴很生气,请求一定要治崔福一个轻慢军令之罪。恰巧陈 也讨厌憎恶崔福,于是便按军法问罪了,然后才向朝廷禀告了崔福的罪状,并且自己弹劾自己专擅杀人之罪。  

(六)主谓倒装句——辨明语气,调换主语谓语位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构成主谓倒装句。翻译时要根据语意、语气表达的需要,适当调整主语、谓语的顺序。主谓倒装句主要有两种类型:  

类 型 例 句  

表疑问语气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表感叹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练习:  

① 美哉,我少年中国!  

②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为别人的困难而焦急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  

③ 不仁哉,梁惠王也!   

2.应用体验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文王乃惧,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请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仲尼闻之曰:“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译文:文王真仁慈啊!不看重方圆千里的土地而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文王真聪明啊!献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的人心。  

句式分析:该句“仁哉文王”“智哉文王”皆为主谓倒装句,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文王仁哉”“文王智哉”。  

参考译文:  

从前周文王侵占孟地、攻克莒地、夺取酆地,办过三件事后,引起了纣王的憎恨。文王于是很害怕,要求进献给纣王洛水西边、赤壤地方方圆千里的土地,用来请求废除炮烙这种酷刑,天下的人都很高兴。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文王真仁慈啊!不看重方圆千里的土地而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文王真聪明啊!献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的人心。”  

(七)省略句——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  

1.示例:  

①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②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④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⑤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⑥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小结:  

① 省略主语。  

② 省略谓语。  

③ 省略宾语:省略动词宾语;省略介词宾语。  

④ 省略介词(“于”或“以”)  

3.应用体验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2)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译文:(1)(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附近游历学习,和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  

句式分析:该句省略了主语“仲长统”,“游学”后省略介词“于”以及省略了“与(之)交友者多异之”的“之”。  

(2)译文: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善待了他,向他询问当时的形势。  

句式分析:句中“干善待遇(之),(高干)访(之)以当时之事”省略了宾语、主语及动词宾语。  

(3)译文: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总是称病不去就任。  

句式分析:“每州郡命召(之),(仲长统)辄称疾不就”省略了宾语及主语。  

参考译文:  

仲长统字公理,是山阳高平人。年少时爱好学习,广博涉猎书籍,擅长言辞。20多岁时,(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附近游历学习,和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州刺史高干是袁绍的外甥。(高干)向来喜欢名士,招揽四方游士,四方游士多归附于他。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善待了他,向他询问当时的形势。仲长统对高干说:“你有做大事的志向却没有做大事的才干,喜欢招揽士人却不善于选择人才,这就是您要十分戒备的事情。”高干向来自视甚高,没有采纳他说的话,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干。没过多久,高干凭借并州(之力)叛乱,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并州、冀州的士人因此都认为仲长统奇异。仲长统生性洒脱,敢于直言,不拘小节,不大说话,与常人不同,因此当时有人称他为“狂生”。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总是称病不去。常常认为凡是游说帝王的人,都是想以此来立身扬名罢了,他们的名声不可能长久存在,人的一生容易消亡,悠然自得,与世俗沉浮,可以自娱,想选择清静空旷的地方居住来使自己感到快乐。  

(八)固定句式——看清固定结构词,固定格式固定译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翻译文言文非常有帮助。  

类型 句式标志及翻译格式  

表示疑  

问语气 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何以……?(凭什么……?)如……何?(对……怎么办?)孰与……(跟……比较,哪一个……?)  

表示反  

问语气 何……为?(为什么要……呢?)何……之有?(有什么……呢?)不亦……乎?(这不是……吗?)其……乎?(哪里……呢?)顾……哉?(难道……吗?)  

表示感  

叹语气 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唯(惟)……是……(强调语气,“是”是提宾作用,无意义),直……耳(只是……罢了)  

表示揣  

度语气 无乃……乎(与)?(恐怕……吧?只怕……吧?)得无……乎?(恐怕……吧?)其……欤!(岂不是……么!)  

表示陈  

述语气 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有所……(有……的人或物或事),无所……(没有什么……的),比及(等到……的时候)  

表示选  

择关系 与其……孰若……(与其……,不如……),其……邪(耶)?其……邪(耶)?(是……呢,还是……呢?)  

1.文言文固定句式:表揣测或疑问  

(1)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得无……乎(邪、耶):表示对情况的推测,  

译为:该不会……吧;只怕是……吧;莫非是……吧  

(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无乃……乎(与、欤):表示委婉的商榷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  

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2.文言文固定句式:表反问或疑问  

(1)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不亦……乎:用于委婉的反问句,  

译为:不是……吗(语气轻);岂(难道)不是……吗(语气重)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何……为;何以……为:表示反问的固定格式,  

译为:还用……做什么,要……干什么,为什么……呢,哪里……呢,“何”有时也用“奚、恶、安”代替,意思相同。  

3.文言文固定句式:表反问或疑问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2)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如何、如…何;奈何、奈…何;若何、若…何:表示反问语气。  

译为: “怎么样,怎么办呢”,分开用时译为“对……怎么办”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4)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岂……哉(乎、乎哉、欤):以反问语气的语气表示肯定。  

译为:难道……吗;怎么……呢  

3.文言文固定句式:表比较、选择、取舍  

(1)孰与君少长?  

(2)吾与徐公孰美?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和选择的固定格式,  

译为: 跟……比较,哪个……  

(3)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4)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与其…孰若… ;与其…岂若…:表示从比较中取舍,舍前者,取后者,译为:与其……不如……;与其……怎么赶得上……;单独用“孰若”,可译为“哪如”  

4.应用体验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   

译文: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早救跟晚救相比,哪一个更好呢?”  

句式分析:“蚤救孰与晚救?”为固定句式,翻译时注意格式为“跟……比较,哪一个……?”“韩请救于齐”是状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魏国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早救跟晚救相比,哪一个更好呢?”成侯邹忌建议:“不如不救。”田忌不同意,说:“我们坐视不管,韩国就会灭亡,被魏国吞并。还是早些出兵救援为好。”孙膑却说:“现在韩国、魏国的军队士气正盛,我们就去救援,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的打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这次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感到亡国迫在眉睫,一定会向东再来恳求齐国,那时我们再出兵,既可以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又可以乘魏国军队的疲弊,正是一举两得,名利双收。”齐威王说:“对。”便暗中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救,让他回去,却迟迟不出兵。韩国以为有齐国的支持,便奋力抵抗,但经过五次大战都大败而归,只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东方齐国身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