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产业丨海底捞CEO换人,或许只是整个火锅赛道“下半场”挑战的开始?

 调料家 2022-04-08
“行业整体仍在持续增长,只不过好生意未必是你的。”在调味品领域,这一点今年恐怕在火锅赛道尤为明显,餐饮和零售两大板块均是如此。


在餐饮市场,先有海底捞闭店并预亏掉上市以来的近三年净利润,后有推行“啄木鸟计划”的“最牛服务员”杨丽娟接任张勇,成为海底捞的新任CEO。而海底捞此次“换帅”,也被业界解读为作出更好的改变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无独有偶,除了海底捞,其“兄弟”企业颐海国际虽说这两年“去海底捞”初见成效,但海底捞仍旧是其重要营收来源,因此,我们也可以预见颐海国际2021年的业绩表现仍不容乐观。

显然,海底捞和颐海国际分别作为火锅赛道上餐饮端和零售端的代表,从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当前两大赛道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消费端缺乏以往的活力,资本市场也在逐渐逃离。

而放眼到行业层面看,整个火锅赛道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还会持续很久。

-01-
“阴霾散去”是表象吗?

去年下半年开始,所有调味品企业都不约而同地达成了某种“默契”:主动降库存。这种去库存战略在火锅调料零售市场尤为明显。

当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据多家券商春节期间调研数据显示,各大火锅调料品牌的终端货龄已经恢复良性。基于此,各大机构也纷纷表示:“静待阴霾散去,行业恢复良性。”


但阴霾真的散去了吗?

在《调料家》走访市场的过程中,据多家一二线火锅调料品牌的经销商反馈:市场动销并不好。覆巢之下无完卵,一些中小型企业的态度依旧是:“不容乐观。”

实然,在年前的去库存过程中,多是企业主动降低渠道库存,比如加大调换货力度、收紧供货额度、政策性取消压货、加大终端促销力度等等,当然,伴随而来的自然是企业业绩的低迷。

通俗点说,此前一轮“阴霾散去”的实质是虽然产业端有所“节流”,但是在消费端并没有实现“开源”。

因此,进入2022年,行业也开始自然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

国信证券上月中旬表示,调味品行业春节动销平稳过渡,目前已进入到复合调味品的销售旺季。行业整体促销力度较大,火锅底料促销一般在7-8折,中式复调的折扣力度为5-6折,行业竞争整体依然比较激烈。

2021年调味品C端消费相对疲软,以商超渠道为例,民生证券援引木丁数据显示,火锅底料去年销售额下滑14.3%,火锅底料复苏进度弱于基础调味品。

显然,渠道销售额的下滑实质,就是C端消费热情在大大降低,至于什么时候恢复、或者说会不会恢复,目前来看都是未知数。

-02-
品类要复苏,现实比想象更残酷

显然,如今的火锅调料市场,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

宏观上来看,是消费者把钱包“捂”得更紧了:做生意的每年都在说“钱不好挣”,但这种情况仿佛一年更比一年严重;而从我们作为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我们或我们身边的朋友有多久没有吃过火锅&在自己家吃过火锅了?


非得用比较高大上的词汇来形容,那就是“购买力的下降”导致了购买行为和消费频次的降低。

尤其在餐饮端,同样以海底捞为例,据海通证券发布的研报显示,截至22年3月2日在营门店数约1357家,一线/二线/三线及以下城市各为256/550/551家,占比各约19%/41%/41%,较1月初净减6家(含开关店及暂营门店);在翻台率方面,近几个月(2021年10月至2022年2月)海底捞的翻台率分别为3.9/2.5/2.9/3.0/3.5次/天,22年2月环比增加16%,一线/二线/三线及以下城市翻台率各为2.7/3.5/3.9次/天,环比各减7%/增6%/增39%,其中低线城市增速大。

但我们不要忘了,在此期间,还有年终和春节两大消费旺季的非常规性驱动。

而从渠道端看,火锅调料市场的终端激烈程度已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入了白热化。既有一二线品牌并肩拼刺刀,也有三四线品牌以低价格产品切分下沉市场份额,这种相互渗透、挤压的竞争格局给各大厂商在渠道层面带来不小的挑战。

与此同时,虽说在上一年各大企业纷纷“甩锅”给社区团购平台,并且在去年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时至今日,各大平台上同一品牌同一产品不同价格的现象并不鲜见。

-03-
扫清阴霾之前如何做好“自己”?

回到文章开头所说的行业整体仍在增长这一话题。

首先在餐饮市场,火锅是中餐市场中最受欢迎的餐饮业态,2020年火锅市场占中国内陆整体中式菜肴市场的14.1%。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从规模上来看,火锅餐厅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3955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518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9.5%。受疫情影响,其市场规模于2020降至4380亿元,该机构预计,2021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5218亿元。

火锅餐厅按火锅风格划分为四大类:川式火锅、粤式火锅、京式火锅以及其他火锅,2020年上述火锅餐厅的占比分别为64.9%、14.4%、14.2%和6.6%。

相比火锅餐饮,火锅调料市场的规模要小得多。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火锅调味料行业市场监测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18年火锅底料市场规模在200亿元左右,近几年增幅达到15%左右,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310亿元,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400亿元。

但聚焦到企业层面,这些“好生意”未必是自己的。如果将海底捞的亏损归结于扩张不利,那火锅底料市场的低迷又该如何应对呢?

在餐饮市场,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6年和2019年成立的火锅餐饮企业倒闭率分别约为50%和30%,有半数左右的火锅餐饮企业活不过5年,约3成的火锅餐饮企业在两年内倒闭。

聚焦到品牌层面,比如海底捞,无论品牌和服务都是行业头部,但这些优势并不适合所有消费市场,亏损自然不可避免。

而相比餐饮,火锅调料的市场复杂程度要更高,行业竞争也更为激烈,对企业的运作理念也更为考究。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一年时间里我国调味品新注册企业共36251家,行业持续扩容,导致短期内供给大增。而这些新增企业势必会以入局门槛更低的品类切入整个调味品赛道,像辣酱、火锅调料等品类首当其冲。


从市场层面看,和餐饮市场一样,川式麻辣火锅依旧是主流,但在产品形态上,从当年的散装、到后来的袋装、再到现在的全型料,火锅底料产品形态基本没有太大的革新,这是整个品类共同面临的同质化难题;

从区域上看,虽说目前各大品牌在全国市场均有空白区域,但这些空白区域是否适合自身品牌去精耕拓展?市场开发的投入和产出比是否合理?自身产品在这些空白区域是否有消费前景?企业是否具备针对区域市场特性来对产品进行调整的能力?这些都是市场开发所要考量的;

从渠道层面看,目前火锅底料购买渠道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的KA、农贸等市场,但随着传统KA行业性的客流下滑,以及一些新兴渠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可选的渠道、品牌及品类的都变得更加多元;

从品类趋势来看,除了川渝火锅底料品牌,蒙派火锅底料近两年崛起比较迅猛,以及一些非辣底料增速也较快。这背后就是消费端口味需求的变化在逐渐显现;

从消费场景看,虽说业内都在说火锅调料除了火锅餐饮之外,在泛火锅(串串、冒菜、香锅等)餐饮及中式餐饮(炒菜、烧菜)领域也较为广泛,但真正从消费端看,火锅调料的这些场景化用途并未彻底打开。一方面,基于全国市场各地口味不同,很少有企业在这方面去做消费教育;另一方面,在新的消费场景中,也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专业性调料,比如钵钵鸡调料、干锅调料等。

长远来看,和其他快消品行业一样,随着消费渠道、消费场景等需求不断细分,整个火锅调料市场甚至餐饮市场也越来越碎片化,因此,对于很多依赖于传统大单品的企业而言,更是需要立足消费需求的变化来应对产品矩阵的变化。

与此同时,当前“逐利”的资本对调味品行业显现出了更加冷静的态度,这从当前主流上市企业的股价表现上就能明显的看出,或许是宏观政策影响、或许是周期性波动,但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只有提前制定好潮水随时退去后的应对之策,或许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对于2022年的火锅底料市场,您怎么看呢?欢迎留言交流探讨。

作者:矛石(sanshao52087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