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化内科成功开展内镜粘膜下肿瘤挖除术(ESE)

 周磊_ECHO 2022-04-08

.

近日,安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连续为数名消化道粘膜下肿物患者施行“内镜粘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填补了我院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空白。标志着消化内科内镜诊疗技术又迈上新台阶。

消化道粘膜下肿瘤包括间质瘤、平滑肌瘤、脂肪瘤、神经鞘瘤、类癌等。共同特点是“长得深”,起源于消化道粘膜上皮层以下。因此,通过常规黏膜活检不能做出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内镜判断,确诊则需要切除后标本病理检查。患者通常无特异性表现,多在内镜检查时偶然发现。消化道粘膜下肿瘤以良性肿瘤多见,少数为恶性肿瘤,主要为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和恶性间质瘤等。


       以往对于2 cm以下的消化道粘膜下肿瘤,多建议临床密切随访观察,而对2 cm以上的多行外科手术切除治疗。但对于患者来说,长期随访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也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而传统的外科手术切除创伤大、住院时间长,对消化道正常功能的影响也比较大,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随着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技术的发展,现在大部分的消化道粘膜下肿瘤能在内镜下切除,即内镜下粘膜下肿瘤挖除术(ESE)。“内镜粘膜下挖除术(ESE)”是近年来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最先进的消化内镜新技术。ESD技术主要针对消化道早癌患者,而ESE技术则为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与ESD技术相比,ESE技术操作难度更大,对于术者、手术器械以及助手的配合均有更高的要求。整个手术过程就像用手术刀剥一只熟鸡蛋,既要保证鸡蛋与蛋壳分离,又要保证鸡蛋不碎,并且一半蛋壳要剥下来,而另一半蛋壳则要完整保留下来。患者无需开腹,术后恢复快,腹部不留瘢痕,并且保留了消化道的完整性。

ESE技术的主要适应症为向消化道腔内生长为主的良性或低度恶性粘膜下肿瘤(如间质瘤、类癌、平滑肌瘤等)。根据肿瘤的形态和生长的位置,手术方法可以是直接挖除,或者通过粘膜下隧道法切除,甚至消化道壁全层切除,手术切口也是在内镜下缝合。

近期消化内科已成功开展多例食管、胃、直结肠ESE手术,均完整切除病灶,得到了满意的疗效。安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成功开展ESE技术,使消化科内镜下治疗业务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进入了国内消化内镜治疗的先进行列。

(消化内科 黄宏春)

附件:典型病例。

病例1.韩XX,女,49岁。住院号:0210109。诊断:食管粘膜下肿物。术后病理。平滑肌瘤。

Image

病例2. 胡XX,女,71岁。住院号:0199728。诊断:贲门内口粘膜下肿物。术后病理间质瘤。

Image

Image

编辑宣传科

校对宣传科

版权宣传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