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栓在急,健脾为先!痰结、气弱、血少,三大理由一一解惑

 庞鹏 2022-04-09

说起血栓以及血栓对人体的危害,简直是罄竹难书。不管是介入法,还是药理法化解血栓,办法可谓是层出不穷。下面,我还想说的是。在传统医学看来,要想化解血栓,别忘了健脾。可以说,在传统医学眼中,健脾是化解血栓的基础和前提所在。若是将健脾这件事处理到位,那么血栓的问题也几乎就解决了大半。

为什么说健脾是化血栓的前提所在?

在传统医学看来,大体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脾虚痰结

可以说,脾虚痰结,是血栓形成的基础之一。血栓的形成,现代医学认为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中医则认为是痰瘀互结,导致淤血凝结于脉道所致。这里就有脾虚失运,痰湿内结的因素在其中。

可以说,若是我们的脾足够强,体内没有痰湿之邪。那么,血管脉道就一定是畅通无阻的。就比如说,小孩子就少有血栓,这是因为他们的脾足够强,运化的能力强。

第二个因素:脾虚气弱

在传统医学看来,脾虚气弱是瘀血阻于脉道的根由所在。这就好比,湍急的河流,就很少有淤泥阻塞河道的情况。这是因为水流速度够快,河中的淤泥都被水流冲散冲走,淤泥自然无法停阻了。

而我们体内的血管也是一样的。若是血液流动正常,那么痰浊就难堆积。想要血液正常流淌,气充足与否,无疑就是关键因素所在。中医常讲,气为血帅。也就是说,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根本源动力。而脾恰巧又能决定气的充足与否。若是脾虚气弱,那么血液就会运行无力,必然会有痰浊沉积,化为斑块、血栓。

第三个因素:脾虚血少

脾虚血少,基本就是脉道淤阻的诱发因素。脾虚,就无法正常的化生气血。因此,脾虚就会间接造成血虚。血虚,就会使得脉道失去充盈。还是拿河流举例,就比如说,若是河床上只有细小的水流。那么,水流无法浸润的地方,自然就容易形成开裂和斑块。所以中医临床中,血虚和血瘀这两个状态,常常会并见。

所以说,要想遏制动脉硬化,要防范血栓的形成和加重,减少血管内斑块的沉积。在中医视角来看,就需要健脾了。忽视了健脾,任何作用于血管本身的活血化瘀之法,几乎都是治标不治本的。

要如何健脾化血栓?

组方:党参20克,黄芪25克,桂枝10克,麦冬15克,三七10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丹参15克,郁金15克,川芎15克,瓜蒌15克,五味子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这一配伍中,就是在活血化瘀、化痰养心的基础上,重用党参、黄芪来健脾益气的。这个方法对病程日久,年老体虚、脾虚气弱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大有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孕期、有过敏症状及肝肾功能不全就不能考虑此法。

当然,还需要强调的是,未经辨证的用药是不可取的,更不可将上述配伍视为用药指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